《宣纸上的记忆》读后感_第1页
《宣纸上的记忆》读后感_第2页
《宣纸上的记忆》读后感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宣纸上的记忆宣纸上的记忆读后感读后感 读刘长春散文集宣纸上的记忆 在文学史上,题材决定论曾盛行一时,其偏颇乖谬终致遭 到今人贬斥唾弃。然而,题材在创作中的重要性仍然坚硬 地存在。它是作者观察历史与现实所选取的一种视角,在 某种程度上反映着作者的生活阅历、知识素养和艺术眼光, 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读者的阅读兴趣。就此而言, 宣纸上的记忆在书法散文领域的探险与它的新意是不 言而喻的。 宣纸上的记忆副题为“中国古代书法人物小影” ,表明 该书锁定了这样一种写作意图:对中国古代书法家的整体 考察。而这样的自觉意识,在这本散文集里得到了充分的 展现。读者既可看到对王羲之、王献之、张旭、颜真卿、 怀素、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文徵明、八大山人、 郑燮、邓石如、吴昌硕等书法大家的解读,也可看到对陆 机、贺知章、李白、杜牧、陆游等诗人的阐释,还能看到对 皇帝书家赵佶的论说,对负面人格者张瑞图、王铎的审视, 对戊戌先贤康有为、梁启超的鉴析然而,如此指点尺 幅激扬文字一路走来,呈现于读者眼前的,已非仅限书法 的审美与书法家的品评,而是容纳了更为广阔的历史与文 化意蕴。这一串长长的名单,在一定程度上可被解读为中 国历史与中国文化的一种符号。 对这些或居庙堂、或隐于市、或遁山林的古代书家及其书 艺的圈点,其实也是对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化的一种剔爬梳 理。这些书家的命运际遇、人生忧欢,与一段段历史的华 彩与悲歌水乳交融。中国书画重人格、道德与学问修养, 认为习艺者人格高迈、识见宏远方能霞想云思、兴会标举;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具上下千古之虑,方能腕下呈 纵横万里之势。清人松年曾云:“宋之蔡京、秦桧,明之 严嵩,爵位尊崇,书法文学皆臻高品,何以后人吐弃之, 湮没不传?实因其人大节已亏,其余技更一钱不值矣。 ”中 国古代书家身上太多地浓缩了民族传统文化与价值精神取 向,因而使得系统的鉴识成为一种高难动作,对鉴识者的 审美能力与历史洞察力均是一种严格的考验。 宣纸上的记忆的作者不惮艰难,力扛大任。他广泛云 游,觅览真迹;埋首案头,披阅典籍。不仅深研书法作品, 而且参究百科群书。作者或沉思低吟,或激情高歌;或行 云流水,或凝重迟疑。知人又论世,品书也论史。他谈陆 机的平复帖:“从文字处理到书写,都是极其随意而 且质朴无华的。字形的大小倾侧,笔画的粗放,流露着他 未经雕琢的急切情绪,与文赋的精心和华丽相比,简 直判若两人。或者说,随心而出与深思熟虑是完全不同的。 生命中,存在着类似这样的无数的可能性。 ”他解说黄道周 之书法精神:“书法是处于诞生状态的语言,自由的语言 所谓以笔墨悟道,它是以一个人的生命内动力为根本 的。它不为金钱而诞生,也不为谋取一官半职而诞生,只 为自由的语言而诞生。 ”一篇篇美文,亦一篇篇论文, 那些评述里,有艺术的鉴赏,有道德的扬抑,有历史的反 思,美学的、道德的与历史的批判统一于作者的笔下。 宣纸上的记忆所书写的那些人物已离我们远去,在经济 全球化的背景下,本土民族文化的珍贵价值更为彰显。作 者说,他写的那些人物“就凝结于这些笔墨之中,凝结于 这些线条的时空之间” ,从中寻找他们,辨认他们,就可以 留住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