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外疝护理ppt演示课件_第1页
腹外疝护理ppt演示课件_第2页
腹外疝护理ppt演示课件_第3页
腹外疝护理ppt演示课件_第4页
腹外疝护理ppt演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腹外疝患者的护理 1. 腹 外 疝 v 概 述 v 腹股沟疝 v 股 疝 v 切 口 疝 v 脐脐 疝 2. 第一节 概 述 定义 腹外疝:是由腹腔脏器或组织经腹壁薄 弱点或缺损处向体表突出所形成,是最 常见的外科疾病。 腹股沟疝、股疝、切口疝、脐疝。 3. 右侧腹股沟斜疝 4. 腹股沟直疝 5. 切口疝 6. 脐疝 7. 病因 腹壁强度降低 先天性 后天性 腹内压增高:发病重要因素 8. 病理解剖 颈、体、底 最常见小肠,其次大 网膜 9. 可复性疝 疝内容很容易回纳入腹腔,称为可复性疝 。 仅轻微胀痛,坠胀感。 腹内容物仅在病人站立、行走、奔跑、劳 动以及咳嗽、排便等腹内压骤然升高时疝 突出;而在平卧休息或用手推送即可回纳 入腹腔。 查体有疝块,叩呈小肠鼓音,大网膜浊音 ,触及腹壁缺损和咳嗽冲击感。 10. 难复性疝 疝内容物不能完全回纳入腹腔。 常因疝内容物反复突出,表面受摩擦而与疝囊发生 粘连所致; 腹腔脏器,随后腹膜下降,滑经疝门,构成疝囊的 一部分,称为滑动性疝。 症状重:局部沉重下坠感。 腹痛、腹胀、便秘明显。 有咳嗽冲击感,但不能扪及疝环。 包块不能完全消失, 11. 嵌顿性疝 腹内压突然增高时,疝内容物强行通过狭小 的疝环进入疝囊,随后疝环收缩,疝内容物 被卡住而不能回纳腹腔者,称为嵌顿性疝。 主要病理特征是肠腔受压梗阻。属于闭袢性 肠梗阻。 12. 绞窄性疝 嵌顿性疝如不及时解除,致使疝内容物发生血 循环障碍甚至坏死者,称为绞窄性疝。 两个以上肠袢呈W形嵌顿者称逆性嵌顿性疝 疼痛剧烈,包块红、肿、发热。 全身:脱水、脉快、体温升高、尿少、休克。 绞窄是嵌顿的进一步发展,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两个连续性阶段。 13. 嵌顿或绞窄三大症状: 疝块突然增大,伴明显疼痛,不能回 纳; 疝块坚实、变硬,有触痛,咳嗽无冲 击感; 急性机械性肠梗阻症状。 14. 第二节 腹 股 沟 疝 分 腹股沟斜疝 腹股沟直疝 15. 一、腹股沟斜疝 定义:疝囊经过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 管内环突出,向内、向下、向前斜行经过 腹股沟管,穿出腹股沟管外环,进入阴囊 者。 占腹外疝的90%,腹股沟疝的95%。发病 率最高。男女,右左 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男性。 16. 17. 分两环、四壁 腹外斜肌腱膜裂隙 形成外环 前壁 下壁 腹横筋膜卵圆形裂 隙形成内环 腹横筋膜 后壁 腹内斜肌及腹横肌下缘 上壁 18. 腹股沟管分两环、四壁 腹外斜肌腱膜裂开形成浅环(外环) 腹横筋膜上卵圆形裂隙形成深环(内环) 前壁:腹外斜肌腱膜,1/3有腹内斜肌。 后壁:腹横筋膜,内侧1/3联合肌腱加强。 上壁:由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弓状下缘。 下壁:腹股沟韧带 19. 发病机制 先天性和后天性因素 20. 睾丸下降 胚胎早期睾丸位于腹膜后L 2-3旁 睾丸下降 鞘突下段成为睾丸固有鞘膜 鞘突未闭即成疝 21. 后天性因素 腹股沟区解剖缺损、腹内 斜肌、腹横肌发育不全有 关。 22. 临床表现 右侧 腹股沟区肿块,呈梨形 易复性 卧隐立现,行走、 体力劳动后增大 可进入阴囊或至大阴唇 可有坠胀感或牵拉痛 23. 体检: 外环扩大、咳嗽冲击试验() 内环压迫试验() 、阴囊透光试验( ) 叩诊鼓音(肠袢)或浊音(大网膜)。 听诊可闻及肠鸣音。 24. 难复性斜疝: 不能完全还纳,伴胀痛, 滑动性斜疝有消化不良、便秘,右侧多。 嵌顿性和绞窄性斜疝: 肿块突然增大伴疼痛 出现肠梗阻症状 体检:肿块发硬,有触痛 绞窄:疝外被盖炎症(红肿)脓毒症 25. 非手术治疗 1岁以内婴儿。 年老体弱及严重心肺疾病不宜手术。 方 法:期待治疗,棉纱束带,疝带。 处理原则 26. 嵌顿疝手法复位: 嵌顿34小时内,无腹膜刺激征 年老体弱或伴严重疾病而肠袢尚未绞窄 巨大疝,估计疝环较大。 27. 手术治疗 可复性疝和难复性疝:择期手术 嵌顿性疝和绞窄性疝:急诊手术 禁忌症: 全身情况不能耐受手术 局部情况不宜手术:皮肤感染,肠造口 腹内压增高:便秘、老慢支、前列腺肥大 巨大疝未作好充分术前准备者,嵌顿或 绞窄疝除外 28. 手术原则 还纳疝内容,封闭疝环 修复或加强腹壁缺损 有肠管缺血坏死者,行肠切除 手术成功的关键: 高位结扎 防止血肿,预防感染 避免张力缝合 术后避免腹内压增高 29. 手术方式 传统疝手术: 单纯疝囊切除高位结扎术。 疝修补术(传统方法)。 疝成形术(腱膜,筋膜)。 30. 定义:由腹壁下A内侧腹股沟三角区直接由 后向前突出,不经过内环,也不进入阴囊 。 二、腹股沟直疝 好发于老年 男性 31. 直疝三角 海氏三角: 外侧边:腹壁下动脉 内侧边:腹直肌外缘 底边:腹股沟韧带 解剖概要 32. 临床特点: 在腹股沟内侧、耻骨结节上外方,出现半球形肿物 。 不经内环、不进入阴囊、极少嵌顿 平卧消失,有咳嗽冲击感 压迫内环不能阻止包块突出 直疝治疗: 非手术:小而无症状的直疝 手 术:疝囊还纳,加强海氏三角腹壁, 手术复发率高 33. 斜疝直疝 发发病年龄龄儿童、青壮年老人 突出途径经经腹股沟管,可进进阴 囊 经经直疝三角突出 疝块块外形椭圆椭圆 或梨形半球形 回纳纳后压压住深环环不再突出仍可突出 精索与疝囊的关系精索在疝囊后方精索在疝囊前外方 疝囊颈颈与腹壁下动动 脉的关系 疝囊颈颈在腹壁下动动脉 的 外侧侧 疝囊颈颈在腹壁下动动脉的内 侧侧 嵌顿顿机会较较多较较少 斜疝与直疝的鉴别 34. 第三节 股疝 定义:经股环、股管向股部卵圆窝突出。 占5%,多见于中年经产妇。 35. 解剖:上下两口、前后内外4缘 上股环(股管的内口) 下卵圆窝 前腹股沟韧带 后耻骨梳韧带 内腔隙韧带 外股V 股疝易嵌顿60% 36. 病因及病理 因腹压增高和股环松弛引起。 妇女骨盆宽阔,股管上口相对松弛,联合 肌腱及陷窝韧带薄弱缺乏弹性,加之多次 妊娠和分娩所至腹压增高,使下坠腹腔内 脏器经股环连同腹膜推入股管。自卵圆窝 突出。 股管三面都是韧带,易嵌顿和绞窄。 37. 临床表现 40岁以上女性多见,女:男5:1 腹股沟韧带下方半球形包块,局部有胀痛。 嵌顿性疝常不能完全还纳、触痛伴有机械性肠梗 阻表现。 占嵌顿性疝60,绞窄性疝30 处理原则 尽早手术治疗 38. 第四节 切口疝 定义:经腹壁手术切口瘢痕处突出,称 39. 病因: 最主要原因:切口感染50% 最常发生腹部纵行切口 手术因素:切口内血肿、过长时切断肋间神经、 引流时间过长 、缝合不严、张力过大。 术后腹内压增高:剧烈咳嗽,腹胀 40. 临床表现: (症状) 有腹部手术及腹部外伤史。 切口处肿块,平卧缩小或消失,腹压增高时明 显 较大疝 腹部伴有牵拉感、隐痛、恶心、食欲 减退等。 因多无完整疝囊,疝内容与腹壁粘连,形成难 复性疝。 检查:切口处可见肿物,如肠管可见肠型和 蠕动波,疝块回纳后触到疝环边缘。 疝换比较宽大,很少发生嵌顿。 41. 42. 第五节 脐疝 由脐环突出,称.分小儿、成年(少见)两种 。 一、小儿 脐环闭锁不全、瘢痕组织薄弱,腹压增高。 43. 临床表现: 脐部出现半球形肿块,回纳后可触脐环边缘。 婴儿脐疝 脐环发育不全,未能闭锁。婴儿啼哭,便秘。 脐部肿块,咳嗽哭啼时增大。可还纳,不易嵌顿。 2岁前,可自闭或贴胶布;2岁后,手术治疗。 44. 成人脐疝 妊娠女性,腹内压增高,如腹水、妊 娠、慢性咳嗽、大网膜脂肪过多等。 脐部有突出包块。可还纳。可有腹痛 、恶心、便秘、消化不良等症状。易 嵌顿和绞窄。 治疗:手术为主 。 45. 第六节 腹外疝患者护理 护理诊断: 疼痛 体液不足 嵌顿及绞窄的危险 术后并发症:阴囊水肿、切口感染 疝复发 46. 护理措施 术前护理 v 心理护理 v 消除腹压增高的因素 休息:疝块巨大多卧床,下床活动用疝带防 止腹腔内容物脱出致嵌顿。 观察腹部:症状及体征警惕疝嵌顿。 灌肠与排尿:术前晚灌肠防止术后腹胀及便 秘,进手术室前排空膀胱预防术中误伤。 嵌顿及绞窄疝急诊术前护理:禁食补液,胃 肠减压,备血、抗感染。 47. 术后护理 体位与活动:术后平卧屈膝,次日半卧位。 术后3天内卧床,3-5天可下床,无张力疝 修补可早期下床。 饮食:一般术后6-12h可进食。肠切肠吻合 须术后应禁食,待肠蠕动恢复方可逐渐进食 。 预防阴囊水肿:观察伤口有无渗血,用丁字 带抬高阴囊,切口沙袋压迫。 48. 预防切口感染:观察切口,保持敷料清洁、 干燥,避免大小便污染,尤其婴幼儿。敷料 污染或脱落应及时更换。绞窄疝肠切肠吻应 用抗生素。观察体温和脉搏。 防止腹内压高:保暖防受凉咳嗽。咳嗽时用 手掌按压、保护切口以免缝线撕脱。保持大 小便通畅。 49. 健康教育 术后3个月避免重体力活动 保持大便通畅 预防腹压增高因素 50. 1、哪些腹外疝易发生嵌顿? 2、如何预防阴囊血肿? 3、一腹外疝患者,出院前应做哪些健康指 导? 51. 斜疝、直疝、股疝的鉴别鉴别 斜 疝 直 疝股 疝 发发病率 常见见 少见见 较较少见见 性 别别 男 男 女 发发病年龄龄 儿童青壮年 40岁岁以后老年 40岁岁以后女性 突出途径 经经腹股沟管进进入阴 囊 经经直疝三角不入阴 囊 经经股管在卵圆窝处圆窝处 疝块块外形 梨形、尖端朝上 圆圆形 圆圆或梨形,尖朝下 咳嗽冲动动 明显显 很明显显 不明显显 外环环 增大 可增大 不大 压压迫内环环 可阻止突出 不能阻止突出 不能阻止 囊颈颈与腹股 沟韧带韧带 关 系 上 上 下 囊颈颈与腹壁 下动动脉关系 在动动脉外侧侧 在动动脉内侧侧 在内下方 52. 病案讨论 女,45岁,农民。 主诉:剧烈腹涌10小时。 病史:入院前10小时在劳动中突然出现下腹部疼痛,呈持 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呕吐5次,量较多,为胃内容物。 伴腹胀,无肛门排气排便,尿少,无畏寒发热。既往无腹 部外伤手术史及溃疡病史。 体征:T38,P86次/分,R18次/分,Bp17/11kpa。 发育正常,肥胖体型(75kg),急性痛苦病容,全身浅表 淋巴结不肿大,胸部无异常。腹部膨隆,偶见肠型,肝脾 触诊不满意,全腹轻压痛,但无肌紧张和反跳痛,也未及 包块,肠鸣亢进,偶闻气过水声,右侧腹股沟下方扪及 668cm3包块并有触痛。 辅查:血尿常规正常,腹部X线可见数个气液平面。 诊断: ? 53. 病案讨论 男性,35岁。 3年前发现近右腹股韧带下外方有一肿块, 约半个乒乓球大小,平卧后右缩小。 入院前5小时,肿块突然增大不消和疼痛, 并有阵发性腹痛。经热敷肿块2小时后疼痛 缓解。 查体:T39.5,右腹股沟韧带处及上下方 明显隆起,皮肤有发红,压痛明显。 最可能诊断:? 54. 病例讨论 男性,35岁。 3年前发现近右腹股韧带下外方有一肿块, 约半个乒乓球大小,平卧后右缩小。 入院前5小时,肿块突然增大不消和疼痛, 并有阵发性腹痛。经热敷肿块2小时后疼痛 缓解。 查体:T39.5,右腹股沟韧带处及上下方 明显隆起,皮肤有发红,压痛明显。 最可能诊断:? 55. 患儿,男6岁, 病情由病儿母亲叙述。主诉:发 现右侧阴囊可复性肿块4年。病史:病儿2岁时,患 “百日咳”后发现右侧阴囊有一“核桃”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