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学的观点看法律——法美学散论演讲范文_第1页
从美学的观点看法律——法美学散论演讲范文_第2页
从美学的观点看法律——法美学散论演讲范文_第3页
从美学的观点看法律——法美学散论演讲范文_第4页
从美学的观点看法律——法美学散论演讲范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美学的观点看法律从美学的观点看法律法美学散论演法美学散论演 讲范文讲范文 (一) 或许是由于工业化和商品化时代滥用理 性和“计算”规则的缘故,我们现在已愈来愈丧失了黑格 尔所称谓的“理念的感性显现” (审美)的能力。崇高物象 的心灵激荡, “无利害感”的游戏冲动,诗歌语言引动的惊 异与纯喜,无限想象的自由伸展的渴望, “风格” 、 “趣味” 的体验与追求,以及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所描绘的 “酒神状态的迷狂”1,似乎也渐渐远离了我们感性直观 的视野。以至于,当我们从艺术和美学的观点来审视被高 度理性化的意志所宰制的所谓“法的世界”的时候,我们 要面临着那些把法学作为纯规范科学的专家们的指摘, “法 美学”的理论旨趣甚至可能会被看作是“不伦不类的妄议” 而遭受讥讽,被排拒于法学神圣庄严的殿堂的大门之外。 人们难以接受的事实是:法律怎么能够成为美学或艺术的 “视之对象”呢? 所以,当德国法学家古斯塔夫拉 德布鲁赫(gustav radbruch)在其法哲学 (1932 年德 文版)一书中主张通过文学创作和艺术作品来认识法律的 本质,并且要求建立一门法美学(aesthetik des rechts)之时,他实际上已经注意到“法的世界”和“艺 术(美)的世界”之间的隔膜给现代人类的心性所造成的 深刻影响。拉德布鲁赫指出,随着文化领域的特定化,法 与艺术逐渐趋于分化,甚至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法是文 化构体(kulturgebilde)中属于最为僵化的一种,而艺术 则是变动的时代精神最为灵动的表达形式,两者处在自然 的敌视状态。那些富于才情的浪漫诗人甚至咒骂法律,把 它们看作是“每时每刻折磨人的心灵、令人恐惧的东西” 。 我们在学术史的发展中发现:正是由于法律和艺术(美) 分属不同的精神领域的缘故,那些早年抱持“寻找一份体 面的职业”投考法学院的才华横溢的学子们(如歌德、席 勒、马克思、雅斯贝尔斯) ,不堪承受法律所造成的“心灵 的折磨” ,后来又纷纷放弃从事法律职业。 不可否认, 法学是反映人的经验理性的学问,是人的法律经验、知识、 智慧和理性的综合体现。自然,法学也可能会渗透研究者 个人的感性的观察和领悟,但它绝不是个人感情的任意宣 泄。就其本性而言,法学是与一切展现浪漫趣味和别出心 裁的思想方式相抵牾的。尤其是近代以来,随着法律活动 愈来愈趋向专门化和职业化,法学与法律的语言经过法律 专家们的提炼、加工,已经演变成不完全等同于“日常语 言”一套的复杂的行业语言。在谈到其特点时,拉德布鲁 赫指出:“法律的语言是冷静的:它排除了任何情感的声 调;法律的语言是刚硬的:它排除了任何说理;法律的语 言是简洁的,它排除了任何学究之气(lehrabsicht) 。 ” 我们还可以说,法律的语言具有精确的意义和所指,但由 于它们是需要专家操作或“表演”的语言,是一种由高度 发展的文字伪饰过的语言,它们也就不那么贴近人们生动 活泼、多姿多彩的感性生活,而总是与普通人的感性直观 保持着一种“距离的间隔” ,有时甚至会抑制人们通过审美 的自由追寻“终极愉悦” (极乐)的那种渴望和冲动。这样, 至少就近现代的所谓“法学家的法” (juristenrecht)而 言,它们表面上愈来愈丧失了令普通人感到亲和愉悦的直 观的趣味,这亦无形中遮蔽了它自己独特的审美的性质和 价值。 (二) 历史悠远的距离所造成的朦 胧感,可能会唤醒我们现代人心灵中一丝尚存的审美意识, 促使我们去探看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所谓“亦法亦歌”的 规则,研究那种与人类的感性正义观念浑然一体的生动的 “活法” (lebendiges recht) ,甚至也会对那些与我们的 性情和认知完全隔膜的现代法律(法典)或司法活动产生 审美的兴趣。 感谢 18 世纪意大利哲学家维科 (giambatista vico, 1668-1744) ,他在科学技术蓬勃发 展给人类带来巨大的“能力感”的时代,写下新科学 (scienza nuova)一书,把我们的心性带到古代如梦如幻 的精神世界,使我们感受到先民那种不同于技术理性和数 学方法之“诗性智慧”及其创造物的魅力。 “诗性的经济” 、 “诗性的伦理” 、 “诗性的政治” 、 “诗性的宇宙” ,如此等等 的语言背后的意义空间所展示的图景,至今仍然在我们受 技术宰制的心灵里产生震颤。 维科以其独特的语辞 分析和生动的笔调描绘出“法”起源的自然意象。他关于 古罗马“法” (ius)一词的诗性推论,透现着对法律的一 种审美情感。维科指出: 古代法学全都是诗性的, 古罗马法是一篇严肃认真的诗,是由罗马人在罗马广 场表演的,而古代法律是一种严峻的诗创作。 其实, 在更早的时期,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国家篇 (理想 国 )和法律篇中已经隐约地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柏拉 图把“法律和社会组织的美”视为一种居于较高层次的 “美” ;在他看来,建立一个城邦的法律是比创作一部悲剧 还要美得多,最高尚的(悲剧)剧本只有凭真正的法律才 能达到完善。历史上的一些伟大的立法者(如斯巴达的莱 库古和雅典的梭伦)才是伟大的诗人,他们制定的法律才 是伟大的诗。 晚出于维科的德国著名童话作家 (格林童话的著作者之一) 、历史法学派的重要代表雅 可布格林(jacob grimm,1785-1863)于 18XX 年发表长 篇论文论法之诗 (von der poesie im recht) ,从诗性 的法律语言、法律象征、诗歌形式诸角度考察了法与诗歌 之间的关系以及德意志古法中的诗性规则(法律的韵律) 。 他在文章的开篇即表达了与维科相同的观点: 法和 诗相互诞生于同一张温床。的确,两者的起源都建立 在两种本性之上:一种建立在惊奇之上,一种建立在信奉 之上。这里的惊奇,我更愿意把它当作是任何一个民族法 律和民歌的开始。所以,诗中蕴涵有法的因素,正象 法中也蕴涵有诗的因素。 也许是受雅可布格林等 一批法律史家所开创的研究传统的影响, “法与诗歌” 、 “法 与戏剧” 、 “法与绘画” 、 “法与美”等等论题,亦间或地进 入德国晚近的法学家们的理论视野。总体上讲,德国人对 我们能够想象到的问题,已经作了尽可能广泛的讨论。这 里,仅列举其代表性成果之要目,以便我们有一个大致的 了解: 历史法学派的后期领衔人物奥托冯祁克 (otto von gierke)著德意志法上的幽默 (der humor im deutschen recht,1871) ; 新黑格尔主义法学 派首创人约瑟夫柯勒(josef kohler)著在法学舞台 前的莎士比亚 (shakespeare vor dem forum der jurisprudenz,1919) ; 齐特尔曼(zitelmann)著 作为艺术的法学 (die jurisprudenz als kunst,1904) ; t施泰因贝格(theodor sternberg)著法律中的笑话 (der witz im recht,1938) ; g缪勒(georg mueller)著我 们民族诗歌中的法与国家 (recht und staat in unserer dichtung,1924) ; a巴拉赫(adolf bachrach) 著法律和想象 (recht und phantasie,1912) ; 汉斯费尔(hans fehr)著绘画上的法 (das recht im bilde,1923) ;诗里的法 (das recht in der dichtung,1931) ;法律上的悲剧 (die tragik im recht,1945) ; h施托克哈默(hubert stockhammer)著作为科学的美学和法学 (aesthetik und jurisprudenz als wissenschaften,1932) ; h特里佩尔(heinrich triepel)著论法的风格:法美 学文集 (1947) ; h马尔库斯(hugo marcus)著 法的世界与美学 (rechtswelt und aesthetik,1952) ; (三) 德国学人的研究表明: 在人类心灵中最富人性的部分,法律也有其一席之地。正 如许多研究者所明示的那样,法可以为艺术(美学)服务, 艺术(美学)也可以为法服务。象任何其他文化现象一样, 法也需要具体的表达手段:语言、手势、服饰、符号和建 筑等。法的这些具(物)体表达手段(koerperlicher ausdrucksmittel)也可以通过审美作出评价。 rene marcic 在他的法哲学著作中曾经说过一句话:“人是 法的担当者(der buerge des rechtes) 。 ”我们也可以接 着说,人也是美的担当者。几千年来,艺术(美)和法之 所以具有可以比较性,因为它们都有着神秘的起源,均追 求着某种永恒的价值(如“善” ) 。法表现为正义的工具, 而艺术则是创造美的“技艺” (koennen)在希腊人那 里称 techne,在罗马人那里称 ars。所以,在欧洲中世纪, 近代,甚至到了 18 世纪,某些艺术家和法律家一直还保持 着一种亲缘关系,他们被封为供职的“艺术创作者” (kunstwerker) ,为教皇和王室服务。他们的技艺包含多 种多样,如诗歌、建筑、绘画,甚至还有法的修辞和法的 艺术(die kunst des rechts) 。在此,艺术和法遵从的是 美和正义的“传统” 。 法律与艺术(美)的结缘, 事实上并不完全是“风雅的时代” (例如“巴洛克时代”或 “洛可可时代” )矫揉造作生活的一种表象的修饰,从根本 上讲它是人们试图将一切事象诉诸直接的“观看”和“欣 赏”而必然产生的现象。而正是处在遵循传统与寻求自由 伸展之机的人们才会把他们惊异的目光以及想象力和理解 力投向一切可以观察的对象之上,不仅继续探寻对象物之 “真” “善” ,而且希望感受其内含之“美” 。 的确, 并不是所有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都承认“真” 、 “善” 、 “美” 之内在的关联性,康德(kant)在判断力批判 (1790) 中甚至认为,追求功利的“善”与表达为概念的“真”有 害于“美”的纯形式。但是,如果我们不是孤立地探讨 “美的本质” ,而是把美视为对象物映射入人的感官的属性, 那么我们同样可以说任何对象物及其属性(包括真、善) 都可能成为审美的对象。而且,有时,认识事象的美,正 是获知事象之真、善的桥梁和基础。所以,席勒(f. schiller)在艺术家们 (1789)一诗中写道: 只有通过美这扇清晨的大门 你才能进入认识的大地。 同此道理,法律这样一种复杂的社会事象所暗含的 所谓无意识的“隐秘秩序” (verborgene ordnung) ,有时 也必须通过美“这扇清晨的大门”才能被人们所知觉和认 识。在此意义上,我们并不是把“法美学”看作是一门 “画地为牢”的学科,而看作是那种用美学的观点、方法 和态度来把握、审视和判断法律现象的问学方式及方向。 “法美学”并不象其他艺术门类那样通过直观、感性呈现 的方式把美的对象物直接展示给“观看者” (spectator) , 而是通过直观的认识来发现法律内在的美的秩序,探求这 种秩序形成的审美动因,并为法律的构建提供某种可以参 照的美学标准和原则。无疑,法美学将从感性的进路拓展 法学的生动形象地观察法律的视野,同时也将激活被传统 法学长期压抑的法律认识,使法律研究者们从绝对主义和 纯粹理性规则主义的法律教义中逐步解放出来的,在法学 理论中寻求一种“和谐的自由活动”之旨趣。或者,简括 地说,法美学研究所要拯救的,就是我们在法律认识领域 正悄然逝隐退化的直观想象的能力以及相应的原创力和自 由。 从另一个角度看,法或法律作为美学(艺术) 考察的适切的对象,作为艺术素材来对待,也是由法及法 律生活的独特性质所决定的。如拉德布鲁赫所言,法在根 本上蕴藏着某种“戏剧化的冲突” (der dramatische konflikt) ,内在地包含有一个多样态的反题,即事实和价 值、实然和应然、实在法和自然法、正统法和革命法、自 由和秩序、正义和公平、法和宽容之间的对立性10。艺 术形式(尤其是戏剧)的本质在于阐释反题(矛盾) ,它也 特别喜欢抓住法或法律现象的内在矛盾性。例如,索福克 勒斯的安提戈涅 ,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和恶有 恶报等,均极尽曲折而生动再现了“想象的现实”中 “法律的故事”之动天哀地的情节,通过安提戈涅、鲍西 娅和伊萨贝拉们冲突的命运,揭示出人情与法律、罪孽与 宽恕、残酷与仁慈、冤苦与正义伸张之间的紧张关系和与 此相应的复杂而深刻的问题性(problematik) 。11 在这里,艺术(美)形象地复述出法律世界中的“众多独 立而互不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纷呈” ,使法律的叙事和对话形 成“由许多各有充分价值的声部组成的复调” (米巴赫金 语)12。这样一种新的叙事方式将打破或改变传统法学 理论研究中那种既定的、 “独白式(主调)的”解析问题的 态度和方法,使之生成新的商谈(diskurs)或对话的规则, 以便在复杂的“疑难案件” (hard case)的辩谈中引申出 更切合问题性的法律义理。 除了戏剧外,还有另一 些艺术(美)形式表明特别适合表达法的矛盾性,这其中 包括讽刺作品和漫画艺术。一个法律人,如果在他目前的 职业生涯中不能及时充分认识到其职业中存在的深层的问 题性,就不是一个好的称职的法律人。因此,严肃的法律 人应当喜欢看待那些用讽刺形式批评其法典的人,应该喜 欢那些诗人中的冥思苦想者,因为他们对正义基础中值得 怀疑的人性比较敏感;同时也应该喜欢托尔斯泰,喜欢妥 斯托耶夫斯基,或者伟大的司法讽刺家(grosse karikaturisten der justiz) ,这些人既是讽刺家,又是 沉思者(daumier) 。 只有对艺术一窍不通的人才会 过分陶醉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纯粹“专业性质” ,每时每 刻把自己看作是人类社会最清醒、最理性和最有用的部分, 养成偏狭独断的职业作风。而法律人的责任,不仅仅是机 械精细地、 “刻板而冷峻地”操作法律,而且是要把伟大的 博爱精神、人文的关怀、美学的原则和正义的情感以专业 化的、理性而又艺术的方式表现出来。 正是在此意 义上,也可以说,法律人应当同时是工匠和艺人 (kuenstler) ,是法律艺术的创造者。 (四) 从美学的观点观察法律的时候,我们很可能会把一个抽离 了一切内容和规定性(gegebenheit)的“纯粹的法”或法 的纯形式作为法美学的对象物来研究。但事实上,能够成 为审美对象的法均包含一个时间和空间的维度。或者说, 法只有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现实地”存在过,它才会被 人通过审美意识所经验和认识。没有历史和地域的规定性, 没有现实的人性(民族性)色彩和特定情境(situation) 背景的法,或许是可以成为(形而上学) “思”之对象的, 但绝不可能成为(法美学) “视”之对象。毕竟,法美学不 是关于法律的思辩的哲学,而是研究人对法律之美的感性 审视的学问。 “法的时间和空间维度”还包含这样 一层涵义,即我们在历史上所看到的“法”是具有不同的 美学价值和表现形式的。我们不可能以超时间的美学标准 来审视历史上的一切法律,也不能先验地预设它们的美学 意义和价值的同一性。换一个角度说,我们不能笼统地宣 称所谓“一般的法”有什么样的美学意义和美学价值,而 总是说处在此时此地或彼时彼地的“法”有什么样独特的 美学意义、价值或性质。在此,法律的审美态度实际转换 成了一种情境主义(situationalism)的态度。 以 这样的态度来观察法律,我们总是要谨慎地对待所观察的 法律形成的历史-文化-地理根源,探究法律演进的隐秘过 程,比较不同地域(如东方与西方)和不同时间段(古代、 中世纪、近代和现代)的法律的美的特性、表现形态、 “式 样” 、 “风格”等等。或者说,我们对待不同形式的法律 (习惯法、成文法) 、不同地域的法律(如“东方法” 、 “西 方法” 、 “大陆法” 、 “英美法” ) 、不同时间结构中的法律 (古代法、中世纪法、近代法和现代法) ,所持的审美观点、 方法和态度应当是存有一种情境的差别的。 (五) 法美学若是有生命力的,那么它就应当更多地从法的表现 形式之美的研究中获得滋养。如果我们怀有维科和格林们 那样的好奇心和感受力,我们将会在浩如烟海的史料、诗 歌、古律、判例、话本小说、戏剧和民间传说等不同文本 的解读中寻找到法的形式美的踪迹。 在此方面,最 令人怦然心动的,可能是探寻维科和格林均描述过的悠远 年代的“诗体法” 。这些以诗歌表现的法律,记载着每一个 在成长中的民族之生命感受,记载着他们对朦胧的正义、 神圣的规则及隐秘的秩序的想象和渴望。在以“输洛加” (slokas)诗体写成的印度摩奴法典中,我们甚至读 到了来自远古“诗化的”醍醐灌顶的智慧13。这些充满 着先民惊异、想象和虔诚的诗体法,对我们后来逐渐成熟 老化变得精明世故的人类将是值得永远自我观照的镜鉴。 它们的魅力会随着历史的演进而日益增强。因为我们知道, 法律和正义有时必须呈现生动形象的外表,否则人们就看 不见它们现实的身影14。在这里,生动形象的诗歌之美 “调和了它自身的内外界限,调和了规则和自由”15。 法律的生动表达,并不只限于诗歌,它们也可能表现为民 间俚谚(语) 、格言、散文、韵文或绘画。日本法学家穗积 陈重(1855-1926)在其皇皇大著法律进化论中提供的 凿凿之据表明:在东方和西方的法律进化史上,从“无形 法”到“成形法”的过渡,其间经历了“句体法” 、 “诗体 法” 、 “韵文法” 、 “绘画法”和“文字法”诸阶段。例如, 德意志古法谚简明匀称,罗马法十二表法句韵切合, 中国太古之“象刑” (绘画法)栩栩生动,均属上述法律形 式之典型。在穗积氏看来,这些法律表达形式的变化,实 际上反映出人类智慧、认知能力的增长和社会力之自觉的 发展过程16。 此外,历史上各个时期法官的判决 (判例)也是表达法的的审美价值的合适形式。实际上, 法律的形式美法则(如法律语言的对称均衡、逻辑简洁性 和节奏韵律,法律文体的多样统一,等等)更多地体现在 那些独具个性而又富有审美趣味的法官们的判词之中。法 官们的“优美的”判决所生发的美学价值,决不压于任何 优秀的艺术作品。鲁道夫佐姆(rudolf sohm)曾经赞扬 塞尔苏斯(celsus)的判决才能,说他能够从个别的案件 中抽引出普遍的规则,运用最为简洁的语言形式;这些形 式具有凌空飞动的语词的冲击力,令人升华,使人澄明, 犹如一道闪电照亮遥远的风景17。也正是出于同样的审 美渴望,美国的卡多佐法官(benjamin n. cardozo,1870-1938)也曾说:“除非为了某些充足的理 由,我不想通过引入不连贯性、无关联性和人为的例外来 破坏法律结构的对称性。 ”18 总而言之,句体法、 诗体法、韵文法、绘画法、文字法和优美的判词等等,这 些法的审美素材存在于各个民族的漫长历史之中,成为亟 待探掘的丰富宝藏。法美学应当点燃火光并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