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加焦技术运用分析报告加焦技术运用分析报告 中心加焦技术最早是由日本神户钢铁公司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发的一种高炉布料方式,从炉顶向高炉中心加入一定 量的焦炭,以减小高炉中心区域的矿焦比,使中心透气性改 善,在高炉中心区域形成类似烟囱作用的“气孔”,有利于 形成倒 V 型软熔带。在该布料模式下,中心气流强而稳定, 使中心区域内 CO 分压增大,使得碳溶损反应受到抑制,高炉 中心区域的焦炭就会比布在外围的焦炭粒径相对大一些。 随着高炉冶炼的不断进行,死料柱得以很好地更新,这 样就可以大大改善死料柱的透气性和透液性。该布料模式 适合于原、燃料条件相对较差的高炉。随着优良的煤炭、 矿石资源的消耗,高炉所使用的焦炭、煤粉、矿石质量将会 呈下降趋势,但随着焦炉、烧结机、造球机等装备的大型化,以 及原料准备及炼铁技术的进步,将有可能使高炉原燃料质量 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长远来看,使用该炼铁技术的高炉还 会有很多。 武钢炼铁厂已采用中心加焦技术 20 多年,经过多年的 吸收、改进、消化及升华,武钢的中心加焦技术日渐成熟, 多年来保持了高炉炉况的稳定顺行。尤其是近几年,通过优 化该技术,在运用该技术稳定炉况的前提下,可巧妙运用该 技术防止炉身粘结、快速处理炉身粘结,较好地解决了采用 该技术后炉身粘结频繁的技术难题。相比其他先进厂矿的 布料技术,中心加焦技术模式下的高炉,以往其燃料消耗要 高出非中心加焦布料模式的高炉 30kg/t 以上。多年来,武 钢炼铁厂技术人员一直在为缩小该差距而努力优化中心加 焦技术。近几年来,在观念上进行转变之后,武钢炼铁厂的 燃料消耗呈下降趋势,技术指标(武钢炼铁厂主要技术指标 见表 1)好的高炉,目前已将该差距缩小至 10kg/t 左右。 表 1 武钢炼铁厂经济技术指标一览表 、均衡气流、稳定炉况 合理的煤气流分布可保持炉况的稳定顺行,实现煤气利 用率的提高和燃料消耗的持续降低。 XX 年以来,随着钢铁市场形势的恶化,武钢炼铁高炉锌 负荷(表 2)普遍过高,其中 4 号高炉锌负荷均值范围为/t, 最高时为/t;5 号高炉锌负荷均值范围为/t,最高时为/t。 表 2 武钢高炉锌负荷情况 为增加锌从炉顶煤气的排出量,采取适当弱化边缘煤气 流,开放中心气流的措施。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心气流不仅 温度较高(一般中心温度高达 500以上,而边缘煤气流温度 在 60左右),锌重新凝固的机会较小,由于煤气在高炉内平 均行程时间只有 10s 左右,而中心气流的行程时间更短,中 心的强气流可以在短时间内将锌带入煤气而不会形成高炉 内的锌循环,可实现锌从煤气中排出,最大限度减少锌在高 炉内的循环量。XX 年 1 月以来,武钢高锌负荷冶炼的 4 号、 5 号高炉开始采用“小进风面积和大布料角度”的调整思路,适 当开放中心而抑制边缘煤气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 座高炉 相继走出了炉身粘结的怪圈。 与国内其他锌负荷较低的高炉相比,武钢高炉难以取消 中心加焦,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武钢的锌负荷高,不能过 分抑制中心,否则会关闭锌的排出通道,不利于锌的排出。 、利用气流、调整炉型 随着炼铁原、燃料条件的恶化,将维持合理操作炉型置 于日常工作的重点成为必需。近 3 年来,在总结以往炉身粘 结的经验教训后,认为在当前原、燃料条件难以大幅改变的 情况下,维持合理的操作炉型尤为重要。在日常操作中,应 使炉身渣皮处于动态平衡中。基于此,将冷却壁进出水温差 控制在 35 ,超出此范围则对布料制度进行调整,防止炉 身粘结或者渣皮大面积脱落。 当冷却壁进出水温差低至 3时,则对布料制度进行相 应调整:风量多时,视炉身温度分布情况减中心焦炭1 环;风 量相对较少时,在边上(靠近冷却壁一侧)布焦角位垫一环焦;在 处理前期有粘结征兆的炉型时,在调整布料制度的时候不对 矿石进行调整,仅调整布焦方式,以此来弱化中心气流,适当 发展边缘气流,通过气流的切换及短期内适当加强边缘煤气 流,可将形成不久的炉身渣皮快速清洗下来,达到预防粘结 之目的。 当冷却壁进出水温差超过 5时,则需进一步加强中心 煤气流,适当弱化边缘煤气流,以利于炉身脱落渣皮处尽快 形成保护性渣皮。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实现了炉况的长期稳 定顺行,高炉操作炉型保持良好,为继续缩小和先进高炉之 间燃料消耗的差距创造了良好条件。 、增加焦炭筛网孔径和小块焦用量 要提高煤气利用,必须改善高炉内部的间接还原 (FeO+CO=Fe+CO2)。由于间接还原在块状带,即 5701 100 的区域进行。因此,增加煤气流与矿石的接触机会,可以提 高煤气利用,降低消耗。目前,国内外利用小粒度焦炭 (1525mm),有些指标好的高炉可达到 7080kg/t,而武钢高 炉在增加焦炭筛网孔径、提高小块焦使用量之后,目前的小 块焦比在 50kg/t 左右,与先进高炉仍存在差距,今后可通过 改进焦炭筛网,摸索与之适应的高炉操控制度,逐步缩小这 一差距。 、封闭烧结筛网,增加小粒度烧结矿用量 使用小粒度烧结矿,增加熟料率,可为降低焦比创造条 件。使用小粒度烧结矿,降低烧结二次返矿,可以降低燃料 消耗,从而降低烧结成本。大粒度的返矿特别是5mm 的返 矿,在二次混入烧结过程中不利于烧结矿粘结成型,不仅降 低烧结生产能力,而且影响烧结矿的强度。武钢通过转变操 作思维和技术改造,烧结返矿率得以大幅降低,目前在 13%左 右。通过摸索,目前武钢高炉已适应小粒度烧结矿用量的增 加,炉况保持稳定顺行。为提高中心加焦模式下高炉煤气利 用率,今后可继续探索合理的小粒度烧结矿的用量,在保证 高炉稳定顺行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烧结矿的使用率,以提高 煤气利用,降低企业综合工序成本。 、提高二元碱度,采用高碱度炉渣冶炼 高炉二元炉渣碱度由以往的左右提高至左右。炉渣二 元碱度提高后,渣系热焓升高,高炉炉渣蓄热能力加强,可改 善炉缸热工作状态,利于提高炉缸温度,铁水温度易于上抬 至需求温度;在提高高炉炉渣二元碱度之后,炉渣脱硫能力 大大提高,铁水中的 S 含量大大降低,可为下道工序提供合 格的铁水。 武钢中心加焦技术模式在原燃料变差的情况下,优势会 愈发明显,但中心加焦技术模式下的生产有几点需要注意: 1)武钢高炉炉身中、下部高温区均采用铜冷却壁,以加 强冷却效果,达到长寿之目的,但在原燃料条件变差、渣比 升高的情况下,若炉内气流控制不均衡,则极易造成炉身粘 结,炉身粘结将是今后该技术模式生产过程中需要面临的最 大挑战。 2)随着原、燃料质量的变差,为提高各高炉抗外界干扰 能力,武钢高炉近几年都不同程度地缩小了进风面积,以提 高各高炉抗风险能力。对于缩小多少进风面积是合适的,对 于不同的冶炼条件,应该有个合适的区间。若减少过多,短 期内可能利于提高煤气利用率,但炉况难以保持长期的稳定 顺行。主要原因就是近几年,武钢在布料制度上进行了较大 改进,采取了抑制边缘气流,适当发展中心气流的装料制度。 缩小进风面积,则进一步抑制了边缘气流,强化了中心气流, 再加上武钢的高渣比,极易造成炉身粘结。 3)高锌负荷及高富氧条件下的高炉冶炼,该技术模式下 矿石的布料制度宜适当抑制边缘,相对发展中心气流,以保 持良好的操作炉型和稳定的炉况。若布矿采取发展边缘气 流的制度,则易造成炉身锌粘结,处理起来较为棘手,这是武 钢高炉在生产中需重视的地方。 4)该技术模式下,武钢高炉的燃料消耗较其他模式的高 炉,相对高出 1030kg/t。主要原因在于,中心加焦技术模式 下的高炉中心存在类似烟囱作用的“气孔”,其煤气利用率 难以达到 50%以上并稳住。近 2 年来,随着武钢技术人员的 不断探索,突破旧思维,目前调整较好的高炉,其煤气利用 率可达 50%左 右,其他高炉 在 47% 49%之间徘徊。由于煤 气利用率存在较大差距,所以给人印象是“中心加焦技术等 同于高消耗”,目前武钢技术人员正在通过采取一系列技术 手段,以脱掉高消耗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业污水处理厂项目建设工程方案
- 海岸景观改造与环境修复方案
- 城市生态绿道建设实施方案
- 市政工程节能环保技术应用方案
- 新任办公室主任表态发言范文
- 赛艇裁判试题及答案
- 成都社会调查报告
- 2025年新员工培训课程反馈评估试题及答案
- 2026年纺织科技公司质量改进提案管理制度
- (正式版)DB2327∕T 075-2023 《大兴安岭水飞蓟栽培技术规范》
- TCTCA 13-2023 凉感织物席规程
- 心血管急救药物用法总结
- GB/T 17194-1997电气导管电气安装用导管的外径和导管与配件的螺纹
- GB/T 12224-2005钢制阀门一般要求
- GA/T 1481.2-2018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公安应用第2部分:终端定位技术要求
- 科技项目研发经费归集课件
- TB T2075-《电气化铁道接触网零部件》
- 运动系统慢性损伤
- 员工培训记录表(模板)
- 气质类型问卷
- 化考点系统培训省招办视频监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