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获奖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咬文嚼字获奖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咬文嚼字获奖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咬文嚼字获奖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咬文嚼字获奖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咬文嚼字获奖教学设计咬文嚼字获奖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2.明确字词意义有词典义和联想义的区别。 能力目标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 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 。 了解文章结构,确定中心论点,评价作者的观点。 学习揣摩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克服写作中习惯性流 弊。 1.指导学习,讨论归纳,共同评析; 2.制作卡片,整理文章内容,进行专题讨论; 3.练习巩固,提高写作。 投影仪、投影胶片或多媒体设备 2 课时 第一课时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掌握文章内容,理出作者观 点,结合练习题进行评价。 今天,我们一同学习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一篇谈文章 的文章咬文嚼字 。 “咬文嚼字”是个成语,它在平 时的语言运用中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过分地斟酌字词或死抠字眼,讽刺不必要地 抠住字眼不放,不领会文章精神,或者当众讲话时炫耀自 己的学识。 好!同学们的回答非常正确,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词 典中是如何解释的。 投影或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 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 同学们,这三个义项,可以这么说,没有一个褒扬的。 那么,这个成语出自何处呢?元代无名氏写的剧本杀狗 劝夫的第四折,有这样一句台词:“哎,使不得你咬文 嚼字。 ”这便是它的出处。无论是出处,还是词典的解释, 这个词都没有褒扬的意思,而朱光潜先生却把它作为文章 的标题,大书特书。他是如何解释这个词的呢?下面就请 同学们细研课本,看一看“咬文嚼字”的新意义。 投影或多媒体显示作者情况: 朱光潜安徽桐城人,我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清代,桐 城派出了以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一批文学家,称 为“桐城派” ,其文章特点在于简洁,朱光潜早年曾在桐城 派古文学私塾中读书,旧学功底很深。 本文共有八个自然段,请同学们根据文意划分一下层 次。 明确:八个自然段,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除了最后 一段是总结性的话语外,主体内容是两个部分。第一部分, 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第二部分, 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 1.概括观点,突破重点 让学生自行概括,不同意见的同学推举代表写在准备 好的胶片上用投影显示或直接写在黑板上。 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 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 “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 ”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 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 完美。 ” 教师不必急于下结论,可组织学生讨论,达到最终的 明确和统一。 参考分析: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颇易引起争议, 这是因为:一是本文结构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它不是从 观点出发,进行演绎论证,而是从个别到一般,然后再到 个别;即从实例到论点,然后再展开证明;这样它便不是 开章明义,而是中间揭示主题,中心论点在第三段才出现。 二是本文有的分论点,有的重要论据貌似分论点,像“在 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感情上推敲 ”这样的话, 并且课后练习题第四题的设计也很能迷惑一些浅尝辄止的 学生。三是学生的习惯思维,中心论点不是标题,或在开 篇,就一定在最后。因此,很有必要进行这样的讨论,最 好让全班同学都来参与评析。 分析思路:第一、二两段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第 三、四、五段以静为例与动态例初步论证中心论点第六、 七段以正面例与反面例,说明咬文嚼字之难,进一步论证 中心论点最后一段,水到渠成,加以总结。 2.欣赏品味,延伸提高 设计问题,组织讨论,引导学生进行重点品味。 文章前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 切关系,这三个例子的作用是否一样? 明确: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例一说明不 同句式不同意味,由此引入论题。例二说明文字一增一减 意味不同,从静态入手论证中心论点。例三从动态入手, 说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非常精练、准确,既缺一不可, 又不显丝毫累赘。 文章在第三段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如何明确的? 明确:文章三、四两段可以看成一个句群,共有 7 句 话,第句承前文揭示中心论点,第句岔开,稍带一笔 说到“咬文嚼字”的另一面,因非作者主攻方向,一句便 打住,第句又承第句稍微展开,第句承句说明 原因,第句进一步申说,第句和第句运用事例从反 面证明。句句写来,严谨缜密,无懈可击,可见作为桐城 派有深厚古文根底的朱先生文章的雅洁谨严。 (3)我们提到第一个事例是引入文章论题,直至第三段 才提出中心论点,论题和论点有何区别? 明确:论题只是要论述的问题,它多用短语和非判断 句、非陈述句来表达,只是用来框定、指示中心论点,中 心论点是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必须用判断句或陈述句 明确表达,论点围绕并点击论题。 (4)投影或多媒体显示以下观点,让学生自由评述。 “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 ”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 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 完美。 ” 参考提示:一般人不大重视语言修养,用一种粗枝大 叶的态度对待语言文字,不注重对文字的推敲,甚至白字 连篇,语病百出。读朱光潜的文章,会受到很大的触动, 原来语言文字是那么微妙的东西,用这个字,还是用那个 字,一句话这样说,还是那样说,竟有那么大讲究。因此 “一字不肯放松” ,养成咬文嚼字、随处留心玩索的习惯, 一个人的语言修养就有希望逐步提高。再者,就是平时很 注意品味语言的人,读了朱光潜的文章,也会感到自己的 功夫还很欠缺,从文章精辟的分析中可以领悟到怎么品味 语言才算到家。因此,课文对于人们提高语言修养也具有 很大的教益。 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关系,语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 的,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因而,文字上作 推敲,就是在思想感情上作“推敲” 。这个观点抓住了语言 的本质,抓住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 根本途径。阅读时,品味语言,要品味语言文字所表达的 思想感情;写作时,推敲文字,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感 情,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这样才能恰切地使用 语言文字。 文学,也称语言艺术,语言是文学作品塑造艺术形象、 反映现实生活的媒介和手段,然而,文学研究、文学批判, 往往对文学语言不够重视,朱先生在文章结尾的谆谆教诲, 对于作家的修养和创作,对于整个文学事业,其指导意义 都是很大的,遵循这个教导,一个作家可以取得更高的艺 术成就,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可以达到更高的水平。 以上内容并非标准答案,只是供教师参考,用于指导 学生讨论、分析、评价。 3.组织讨论练习题一、二两题。 提示:本课的练习题设计很有匠心。第一题考查概括 能力,有利于把握全文内容。第二题让学生对不同观点进 行比较辨析,利于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故选作课堂讨论 练习,这样,既可对全文内容作一梳理,又可培养读书的 正确态度和方法。 练习题第一题的完成,要指导学生不要搞单纯的摘抄, 要学会先“寻章摘句” ,再组织整理,作出正面表述的方法。 明确: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关系,不同说法有不 同意味,斟酌文字,就是调整思想感情,思想务求透彻, 情感务求凝练,文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不同的字眼表现不同的意境,用什么字要看表现什 么意境,推敲文字,实质就是推敲思想感情。 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 离的,偏于个性的,迷离不易捉摸,难于控制的。既可使 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 义,可以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妙境。 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回套板反 应,袭用套话滥调,文学创作要克服惰性,遇事要朝深一 层去想,做到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 练习第二题旨在通过比较,把握不同问题的不同实质, 只要能比较,能够得出看法,就可加以肯定,以下提示供 参考。 明确:朱光潜先生与马南邨所论述的对象不尽相同: 朱光潜兼顾阅读、创作两方面,马南邨的观点单指阅读, 如果说阅读有时只须观其大略而舍弃细枝末节的话,那创 作就决不可粗枝大叶,须知炼字即炼意,即调整思想感情, 最精确地表情达意。 “不求甚解” “观其大略” ,这是粗读, “咬文嚼字” “锱铢必较”这是细品。有的书只须粗读,而 且有时受种种条件(如时间)的限制,也只能粗读。但粗读 并不意味着不把握要旨,还是要做到“会意” 。有的书必须 细读,如文艺欣赏,只有咬文嚼字,涵泳品味,才能沉潜 其中。再说,读书不求甚解的人并不一定反对咬文嚼字, 多数认为“未晓处且放过” ,不要死抠,待一段时间可以再 细读,因而,这两种读书方法和态度并不完全对立,读书 究竟取何法要视对象和条件而定。 比较下列句子,哪句表现力更强些?为什么?有的作者 已有评价。除此之外,你还有什么独到见解? 答案: 本节课我们通过讨论、比较、赏析和品味,明确了文 章的中心论点,并对作家的观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 也懂得了作者的殷切教诲,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过程中, 要努力做到“咬文嚼字” ,更要敢于创新。 1.从自己的习作中任找一篇,也来个“咬文嚼字” 。 2.鼓励学生制作小卡片,对文中的事例、分析、观点、 结论进行整理,互相交流。 附:卡片示例: 事例: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中的两句诗:“独携 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 分析: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 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 结论:点铁成金。 观点:文学的文字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 重点赏析第七段,明确“套板反应的弊病,并通过自 由发言,感悟本文 所给予的启示,为在阅读、写作实践中的借鉴做好准 备。 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看两段文字描写:这是某年高 考中两位考生对一对孪生小姑娘的肖像描写,你认为哪段 写得比较好?为什么? 投影或多媒体显示: 1.这是一对孪生小姐妹,看样子也就十岁左右,个子 长得差不多高矮,穿戴也都完全一样。两个人都是苹果脸 儿,樱桃嘴儿,浓黑的眉毛下镶嵌着一双乌黑的杏核儿眼, 一笑两个小酒窝,两个人都扎着两个羊角辫,辫上都扎着 粉红绸结 2.两个小姑娘个头一般高,模样差不多,都穿着粉红 色连衣裙,都扎着马尾辫儿,辫上扎着红绸蝴蝶结,跑起 来就像一对蝴蝶追着两朵鲜花飞。这是一对孪生小姐妹, 不细看很难分清谁是姐姐谁是妹妹;一个眼睛虽大,却显 得沉静秀气,一个大眼睛乌溜溜地左顾右盼,显得更天真 活泼 讨论明确:第二段文字较为生动,尤其是细节描写 “一对蝴蝶追着两朵鲜花飞” ,活灵活现,非常生动,说明 作者观察细致。同时,有关眼睛的描写,同中有别,抓住 了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第一段文字虽然也文通字顺,描 写也很细致,但有点“千人一面”之嫌,这种情况朱光潜 先生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套板反应” 。对这种现象朱光潜先 生又是如何看待的呢?让我们来继续学习咬文嚼字 。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七段,回答下列问题。 学生齐声朗读。 提问:什么叫“套板反应”?朱光潜先生对这种现象是 如何看的? 明确:在写作中,一写就先联想到一些陈词滥调,毫 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 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 。 朱先生非常反感这种做法,他说:“一个人的心理习 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 ,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死敌” “一个作者在用字用 词上离不掉套板反应 ,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 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 提问:为什么“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死敌? 明确:因为“套板反应”使人安于套语滥调,没有一 点新奇的意味,而创造的动机则要求创新,套板反应与创 造的动机是不相容的。 提问:作者在文中提到了韩愈的一句话, “惟陈言之务 去”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说“这是一句最紧要 的教训”? 明确:“惟陈言之务去”出自答李翊书 ,意思是: “一定要舍弃那些陈腐的思想和言辞” 。惟陈言之务去,才 能不致滑到套板反应,在思想情感上和语言上创新,才能 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提问:既然语言跟着思想走,思想情感应是主导的, 为什么反过来说“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 俗滥的思想情感”? 明确:语言与思想情感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形式与内容是相随而变的,思想情感固然是主导的,但是 语言也影响思想情感。语言上刻意求新,也能推动人们在 思想感情上的求新,遇事朝深一层去想。 提问:“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 ,这个 “作”字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就是运用创新的思维去创新,就是匠心独运的 创作。 提问:著名画家达芬奇初学画的时候,老师让他画 鸡蛋,可他画了一阵子,就觉得没意思,不画了。他的老 师告诉他,在不同的光线下,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都会 有不同的结果,希望他能努力去做,达芬奇听了之后, 按老师的话去做,锻炼了自己的观察能力,最终成为一名 大画家。著名的短篇小说艺术大师莫泊桑初学写作的时候, 他的老师福楼拜却告诫他,每个事物的情状的描写,最准 确的只有一个词,在写作中运用了这个词,文章就最简洁。 同学们,你们能用文中朱先生所讲的道理来解释一下吗? 提示:答案不拘一格,只要能讲出道理即可。 参考分析:这两个故事其实说明的都是观察的重要性, 只不过侧重点不同而已。 “画蛋”的故事告诉我们观察事物 要多角度、全方位。莫泊桑的故事告诉我们观察要细致、 详备。这两个故事都是和“套板反应”唱对台戏的,都力 求创新。只有通过多角度的观察,才能发现一些别人所看 不见的东西,画出自己独特的东西来。写作上也要求观察 必须细致,力争找到最恰切的词语去表达,这样,才能使 读者身临其境,产生简洁明了又栩栩如生的效果。 提问:同学们,我们通过讨论分析,仔细品味,明白 了在语言运用上要力戒“套板反应” “惟陈言之务去” ,要 努力创新,才“不致落入下乘” ,请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 谈谈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提示:这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要鼓励学生敞开心扉, 发表意见。 参考内容:要抓住作者的有关言论去阐发。例如: “惟陈言之务去 ,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 ” “遇事要朝 深一层去想。 ” “不能懒,不能粗心。 ” “文学是艰苦的事, 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 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语言的完美。 ”应让学生明白,语 言要新,关键是要从生活实际出发,生活之树是常青的, 一棵树上的叶子没有两片是完全相同的,任何事物都有自 己的特点,真正认识了事物的特点,语言也就新了。 “朝深 一层去想”就是要认识事物的特点。 朱光潜先生在文章篇末告诉我们, “逐渐达到艺术的完 美” ,才是“咬文嚼字”所追求的目标, “求思想情感和语 言精练与吻合”正是“咬文嚼字”的要求。以谨严的精神, “留心玩索” “刻苦自励,推陈翻新” ,这是“咬文嚼字” 必须下的功夫。这些内容也正是文章的主旨、朱先生的谆 谆教诲。我们学了之后,也深为朱先生的“咬文嚼字”的 功力所折服,那么我们从中获得哪些教益呢?请同学们敞开 自己的心扉,或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受到的启 示,或就自己的写作实践来说说得失。 文章的篇名是“咬文嚼字” ,文章的内容讲得也是语言 的赏析,我们就先从语言的品味来谈起。 提示:组织学生讨论,或小组进行,最后归纳,或自 由交换意见,大胆陈述。形式视情况而定,在组织的过程 中,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尤其 是这个题目范围过宽,可设计一些问题,或限定一些内容, 或循序渐进,可视情况而定。以下从四个方面提供参考。 1.可结合郭沫若改字的事例,来谈谈咀嚼品味语言, 一定要有谨严的态度。 郭沫若也是一位语言大师,他要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 折,经人提醒后才知道用“这”比用“是”要好,可他又 不假思索,把这种修改方法移用到其他的文句上,这说明 郭老并未明白这种改法的道理。朱光潜先生纠正了他的说 法,并且讲出了一大篇道理。品味语言不仅要知其然,而 且要知其所以然。我们不仅要有文字的敏感,而且要有一 定的语言知识,可见语言文字是个很微妙的东西,品味玩 索语言是个很不简单的事,必须具有一定的语言修养。要 提高语言修养,就非下苦功不可,并且很有必要学点语言 知识。要知道语言文字的品味,要“咬” ,要“嚼” ,要细 细地咀嚼,且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才行。 2.结合“推敲”的事例,明白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的 道理。 “推敲”这个故事,已经早有定论,且“这段文字的 因缘古今传为美谈” ,甚至把斟酌字句的做法,就直接称之 为“推敲” 。因为韩愈是大家,谁也不曾去怀疑。古今人们 也都赞赏“敲”字用得比“推”字好。可是作者“很怀疑 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 。并讲出了一 大篇道理,由此可见,作者是不迷信,不盲从的,是富有 独立思考精神的。只有独立思考,才会有新的见解,这对 于我们的写作和学习都是很好的启示。 3.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非常形象地描绘“狂 人”能从字缝中读出字来。品味语言,要的就是这种精神, 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从那几个事例中品出这一番大道理 来的。味者,有情味、意味、意境也。品,就要体味,就 要思考,思考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例如,作者从“你 这”的“这” ,品出极端憎恶的惊叹情味,品出了强烈的情 感,从“视之,石也”四个字上,品出“发出错误而惊讶 的意味” 。特别是对“推敲”二字的品味,更富有启发性, 作者从“推”字想到门是掩的,由掩门又想到“寺里只有 他孤孤零零的一个和尚” 。由一个和尚又想到在这“冷寂的 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 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 。作者又联系上句“鸟宿池边 树” ,提到“推”可以无声,气氛冷寂,才不至于惊动宿鸟。 这样做,自然是在告诉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要由 此及彼或由表及里,才能品味到位。 4.品味语言也要努力去求新。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明白了品味语言的重 要性,也清楚地了解到品味语言是一项很不简单的事,但 同时也给我们指出了如何品味的方向。作者列举了很多事 例,使一个很难理解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