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S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硕士学位论文.doc_第1页
STS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硕士学位论文.doc_第2页
STS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硕士学位论文.doc_第3页
STS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硕士学位论文.doc_第4页
STS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硕士学位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全国优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全国优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推荐表推荐表 单位名称:河南大学 填表日期: 论文题目sts 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 作者姓名论文答辩日期学科专业方向 学科教学(数学) 发表学 术论文 (题目, 刊名,时 间,社 会影响) 论文所 产生的 实际影 响(对作 者工作 及所在 单位工 作) 深入研究、反思完善自己的实际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 协同带动其他年轻教师共同搞好相关教学研究,在学校教育 教学工作中起到了科研带头的作用,为进一步深化学校教育 教学科研氛围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受到领导老师和学生 的好评 新课标重点难点教学设计与教法分析七、八、九年级 数学cd 2005 年 河南省教育音像出版社 1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有效合作学习的研究 2008 年 2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2008 年 出版专 著(名称、 出版社、 出版时 间) 3新课程初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2008 年 1 获河南省中小学教师优秀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2 获河南省中小学教师优秀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攻 硕 期 间 及 获 得 硕 士 学 位 后 一 年 内 获 得 与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有 关 的 成 果 获奖项 目(名称、 等级及 时间) 3 获开封市十一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一名 ii 中文论 文摘要 (论文选 题的意 义,论文 运用的 主要研 究方法, 主要研 究成果, 主要参 考文献) sts 理念下,在数学教学中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科学精 神与人文精神的协调发展,为本论文所要研究的创新点,希望能为 数学课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教育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 考与借鉴。 本论文主要运用了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和实验分析方法进 行研究。建立了培养目标体系,提出了四个人文精神的教育原则, 并归纳总结了数学人文精神的教育内容和操作要点;从数学学科的 性质和对学生、教师问卷结果的分析提出了必要性;通过教学实践, 得出其可行性 、复杂性和长期性。 主要参考文献有: 1 吴绪玫. 科学教育中实施 sts 教育的探讨j.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21(4):15-17. 2 孙凤桐.实施 sts 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天津科技,2002,29(3):35- 36. 3 肖峰著.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37-41. 4 马宝元.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6(4):97.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1.等 50 余篇 专家推 荐理由 专家签字: iii 单位推 荐意见 学位评定委员会分会主席(签章): 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说明:学科专业方向包括教育管理、教育技术、小学教育和学科教学,其中学科 教学要说明具体方向,如学科教学(数学) 。本表可复印、附页。 i 河南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stssts 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 humanisitic spirit education of mathematical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under the principle of sts 专 业 名 称 :教育硕士 学科教学(数学) 论 文 主 题 词: sts 人文精神 数学教学 全面发展 ii 关于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和内容创新的声明关于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和内容创新的声明 本人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博士学位申请。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 文是本人独立完成的,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创造性的见解。据我所知, 除文中加以说明、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 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其他人为获得任何教育、科研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 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事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 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申请人(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关于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授权书关于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经河南大学审核批准授予硕士/博士学位。作为学位论文的作者,本人 完全了解并同意河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要求,即河南大学有权向国 家图书馆、科研信息机构、数据收集机构和本校图书馆等提供学位论文(纸质文 本和电子文本)以供公众检索、查阅。本人授权河南大学出于宣扬、展览学校学 术发展和进行学术交流等目的,可以采取影印、缩印、扫描和拷贝等复制手段保 存、汇编学位论文(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 (涉及保密内容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获得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iii 摘要摘要 sts 是英文“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三个单 词的缩写。sts 教育理念从一种文化的角度来看待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将 理科教学和人文精神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为在科学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提 供了教育理念指导。从数学教育现状看,使学生在学习科技知识的同时,又完善 人格、提升精神境界,就应该处理好数学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与人的全面 发展的关系问题。本文就是为了探讨 sts 理念下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 教育,以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全面提高。 本论文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我国中学数学 教育现状,提出了在 sts 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必要性和可 行性,并通过教学实践对该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 本论文主要运用了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和实验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在分 析了 sts 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涵义的基础上,进行了理论探索,建立了包括认识 与完善自己、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关注社会和关注自然的培养目标体系,提 出了以人为本、注重过程、开放性、情感性四个人文精神的教育原则,并归纳总 结了数学人文精神的教育内容和操作要点;从数学学科的性质和对学生、教师问 卷结果的分析提出了 sts 理念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是必要的;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辅之以 sts 课程、综合活动课等方式途经,在分析了学生测验结果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反 馈结果后,得出结论,认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可行的,但 同时也指出人文精神的培养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sts 理念下,在数学教学中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的协调发展,为本论文所要研究的创新点,希望能为数学课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 培养的教育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 sts 人文精神 数学教学 全面发展 iv abstract the principle of sts (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 education demands corrected treatment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which also offers educational principle for humanistic education during the scientific courses based on the corrected combine scientific teaching with humanistic teach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hematical education and humanistic spirit culture, between scientific education and student development and so on, at the present mathematics education actualities, should be considered. this dissertation is aided to discuss how to conduct humanism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mathematics teaching under the concept of sts, so as to refine the scientific spirit as well as the humanistic spirits. in this paper, we explor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and humanistic education theory,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humanistic spirits culture during the mathematical courses in junior high school. methods of literature, questionnaire and experiment analysis were conducted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sts education principles during the course of mathematical teaching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scientific qualities and humanistic spirit qualities. culture objective systems include acquaintance and development, selfhood and others, society and nature etc was constructed. four principles of humanistic education included human centered, process attention, openness and sensibility were putted forward and educational contents and operation process of humanistic education in mathematical teaching were summarized. the necessity of humanistic spirit education in mathematical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questionnaire feed back from teachers and students was brought forward. the conclusion that humanistic spirits education can be used in the mathematical teaching was drawn after one semester practice of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sts teaching. the results indicated v that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humanistic education in the mathematical courses and complexity and persistence, however, were also exist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sts education, how to realize the coordinative developed of humanity education, scientific education and humanistic spirits should be further considered. the results of this paper can be use for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of humanistic spirit culture in our scientific education. keywords: sts education, humanistic spirit, mathematical education,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vi 目录 i 目目 录录 摘要摘要 i i abstractabstract iiii 1 1 前言前言 1 1 1.1 理论综述 1 1.1.1 sts 教育理念概述 1 1.1.2 人文精神概述 4 1.1.3 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理论基础 8 1.1.4 sts 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教育的结合点 .13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1.2.1 时代的发展呼唤人文精神 .13 1.2.2 初中数学课程改革需要在 sts 理念下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14 1.2.3 研究现状的空白使本研究具有深远意义 .15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 .16 2 2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1717 2.1 查阅文献法 .17 2.2 调查问卷法 .17 2.2.1 学生问卷调查 .17 2.2.2 教师问卷调查 .18 2.3 实验法 .19 2.3.1 实验设计 .19 2.3.2 实践过程 .20 2.3.3 检测方法 .26 3 3 结果结果2828 3.1 调查问卷结果 .28 3.1.1 学生调查问卷结果 .28 3.1.2 教师调查问卷结果 .29 目录 ii 3.2 教学实验测试结果 .30 3.3 初步建立了 sts 理念下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理论 .30 3.3.1 目标 .30 3.3.2 原则 .33 3.3.3 内容 .36 3.3.4 操作要点 .42 4 4 分析分析4747 4.1 问卷结果分析 .47 4.1.1 学生问卷结果分析 .47 4.1.2 教师问卷结果分析 .48 4.2 sts 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48 4.3 教学实验测试结果分析 .50 5 5 结论与讨论结论与讨论5252 5.1 结论 .52 5.2 讨论 .52 5.2.1 学生全面发展要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 .53 5.2.2 教师人文精神的提升很关键 .53 5.2.3 评价体系也要人文 .54 结束语结束语 5555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5656 附录一附录一 学生问卷学生问卷 6060 附录二附录二 教师问卷教师问卷 6464 附录三附录三 学生检测题学生检测题 6767 附录四附录四 专题讲座专题讲座 6969 附录五附录五 stssts 模式下的教材内容教学示例模式下的教材内容教学示例7474 致谢致谢 7979 1 前言 1 1 前言前言 1.1 理论综述理论综述 1.1.1 sts 教育理念概述教育理念概述 1.1.1.1 sts 教育的提出 20 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获得飞速发展,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逐步转向以计算 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信息社会。科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 我们的生活和观念,并且这种影响仍在继续深化。鉴于此,世界各国都将培养具 有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的公民作为共同的科学教育目标。二战以后, 科学技术革命不断引起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讨论(例如核能的发展,基因工程的 研究、世界人口的控制、环境污染的治理等问题),迫使人们重新审视科学技术 的本质、价值,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分离,自然 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相互脱节己经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而割裂他们之间联系的教育 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科学教育的要求。强调科学的人文价值的呼声迫使科学教育界 重新审视和界定科学教育的目标,科学素养在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基础上, 还增加了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科学技术的社会化与社会的科学技术化相互作用,使得 sts 教育应运而生, 从二十世纪 70 年代末起在世界范围内兴起。sts 系科学(science)、技术 (technology)、社会(society)的英文缩写,是一个跨学科的新的研究领域1。 1.1.1.2 sts 教育的内涵 sts 教育是根据时代操作和三者关系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在我国基础 教育改革大潮中,sts 教育被认为是我国中学理科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sts 教 育中的“科学”(science),指自然科学,它绝不只是静态的科学结论,而且包 括动态的科学过程以及科学探索过程中正确的科学态度、顽强的科学精神和先进 1 前言 2 的科学方法、正确的世界观。 “技术”(technology)是客观的物质手段与主观的 精神因素相互结合的产物,在科学与社会之间起着桥梁作用,并把不同的学科综 合起来2。 “社会”(society)在传统理科教育中并不涉及,充其量只是提到自然 物的社会效益。但是,自然界和社会之间毕竟存在着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密切 关系。现代科学不只是通过它的理论,更通过它的应用,为大多数人所认识,并 在社会生活中逐步普及,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内容。sts 教育指的是在现实的技 术和社会环境下进行的科学教育活动,其基本意图是把学生对自然界的理解(科 学)、人造世界(技术)和他们的日常生活经验(社会)结合起来。科学提供知识, 技术提供应用知识的方法,而价值观念则指导我们如何去对待科学技术3。 揭示和阐述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联系和结合是 sts 教育的基本点。 图 1:科学、技术、社会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表示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问题的理解; 表示这三个问题之间的关系 1.1.1.3 初中数学教学中贯穿 sts 教育理念的意义 第一,时代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高新技术的崛起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已 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增强综合国力、夺取经济最高点,要依 靠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出大量致力于发展社会的科学家和技术 人才,培养了解科学技术及其发展前景并能参与科学技术发展决策的高质量人才。 sts 教育正是旨在通过学生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辩证关系,确定一个正 确的指导科学技术应用的价值观念。20 世纪后期,数学科学所取得的巨大成果在 社会各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对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愈来愈明显。为适应 当前及未来发展,培养优秀的科技后备力量和合格劳动者,实施 sts 教育极其必 1 前言 3 要。 初中教育不仅要为学生的升学做准备,还要为一部分学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 的就业做准备。不管将来是就业还是升学,其中一部分学生很少再有机会受到专 门而系统的数学教育,然而在数学科学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的二十一世纪里,对于 个人生活和国家建设来说,数学科学素养是必不可少的。另外,中学生通过小学 数学课的学习,已具备了一些基础的数学知识,此时是他们形成人生观、价值观、 伦理观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渗透 sts 理念,其效果和必要性 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第二,提高数学教学育人能力的需要。在数学教学中引入 sts 教育有利于提 高数学教学的育人能力,是数学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 数学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与人的生活密切联系的科学,正是由于自 身的特点,使得数学教育能够在提供科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科学的基本技能和 方法,更重要的是在育人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4。在数学教学中引入 sts 理 念,通过增加数学技术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注重实践和经验的作用,强调批 判性地推理过程,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学习数学科学知识的空间和宽 松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科学技术知识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包括对 科学技术价值和道德的社会意义理解,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对科学和技 术的判断和决策,培养起作为未来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第三,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结合的需要。现代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同 时具有两种能力:一是通过科学教育获得的、以科学技术水平高低为标准的改造 物质世界的能力;二是通过人文教育获得的,主要体现在哲学、社会学、文学、 艺术等发展水平上制约人的意志、态度、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的发展方向和 水平,改造精神世界和社会的能力。很多事实说明,科学技术发展越快,越需要 人文精神指导其应用,另外,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变 化,也需要通过人文教育对人的行为和社会生活加以规范和指导,因此在功能互 补的基础上,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潮流。 1 前言 4 理科教学与 sts 教育理念相结合,把知识与应用、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价值观 与关注社会融于理科教学过程之中,不仅使理科教育的素质教育内容更趋完整, 而且也更具时代性5。 第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创新始终是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同时也是科学教育最为注重的目标之一6。在数学教学中渗透 sts 教育可以为培 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一个有效的途径。sts 教育可以为学生学习数学科学技术 提供一个问题重重的社会背景,其中既包含了数学科学技术的基本理论的认识, 又包含了许多其他方面的因素,诸如有贯穿整个问题情景的情感因素、有人类对 数学科学技术发明和社会实践的智能因素、还有对现行各种观点的感受等等,这 些无一不是创造精神所需要的重要因素。将数学科学技术的理论认识与具体的社 会实践相结合,从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在数学教学中渗透 sts 理 念,可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适宜的教学环境。sts 教育倡导民主化的教 育方式,鼓励每个学生参与科学的探索活动和有关科学技术的社会决策,这种民 主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其发挥自主性,还鼓励相互交流 和合作,而探索欲望是创新的源动力,自主性和交流又是培养创新能力所不可或 缺的基本条件。 1.1.2 人文精神概述人文精神概述 1.1.2.1 人文精神的缘起 从语言学角度看, “人文精神”是个短语,由此讨论其来源应从“人文”与 “精神”两个词入手。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关于人文精神的大讨论中,有学者 认为“人文精神是个外来语”7,由此否定我国存在人文精神。很明显,这种提 法并不确切。 “人文”一词在我国早己出现, 周易贲卦的彖辞曰“刚柔相济, 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在这 里,人文与天文相对,指诗书礼乐等礼教文化。人文的另一个意思是指人事,与 自然相对,语出自后汉书公孙瓒传论 “舍诸天运,征乎人文。 ”而今天我们 1 前言 5 把“人文”理解为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8。 “精神”一词在庄子中逍 遥游篇就有“藻雪而精神” , 淮南子中作为篇名的精神篇等,自然也不 是外来的。但至于“人文”与“精神”两词何时连用已难以考证,有学者称“至 清代之前未见有连用者”9。 在西方,早在基督教创立之前,罗马帝国建国之初,studia humana(人文 学)一词就已出现,其本义是指研究人的各种自然倾向即人性的学问10。而 humanism(人文主义)却是一个很晚才出现的词,源于德语 humanismus,后者又 是对 15 世纪末出现的拉丁文 humanista 的翻译。在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新兴 的资产学者热衷于研究发掘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遗产,并认为它们以人和自然 为研究对象是非神学的世俗文化,因此借用拉丁文 humanitas(人性教化)即 “人文学”来称谓它。到 19 世纪人们就把文艺复兴时期“反对以神为中心的教 会统治,否定来世观念和禁欲主义以人为中心的人本观点,肯定现实人生和世俗 生活,主张个性解放”等思想态度称为 humanism。我国五四时期的学者将其译为 “人文主义”或“人道主义” 。在英语中,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在词形上没有区 别,都用 humanism 来表示。由于二者意义比较接近,我们在翻译使用时一般视 具体情况而定。从上面的词源分析可以看到,尽管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人文”与 此处“人文主义”中的“人文”含义不尽相同,前者与“自然”相对,后者与神 权相分,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核心-人。 我们今天所说的“人文精神” ,基本上延续了我国自古以来对“人文”的传 统理解,指以有关人应当怎样生活、人类社会应当怎样组织的价值原则、价值理 想为内容的自觉意识,同欧洲历史上的“人文主义”有一定区别。 1.1.2.2 人文精神的界定 一般而言,人类的精神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类是科学精神,一类是人文 精神11。概括地说,科学精神是人类在追问自然的合理性或对自然进行理性探索 的过程中提升出来的价值观念体系。科学精神以外在的对象物为尺度,追求 真实、崇尚理性、注重实证判据,力求正确的认识和有效地改造对象,因此它主 1 前言 6 要涉及人类生存发展的手段和途径,关注的是人与物的关系。人文精神是人类在 追问人的存在的合理性或对人的存在进行理性探索的过程中提升出来的价值观念 体系。人文精神以人为尺度和对象,注重人的存在和发展,强调人的权利和价值、 关注人类的命运,因此它主要涉及人生存发展的目的、意义、价值等人自身的问 题。人文精神的主体是人,它关注的是作为感性生命的存在,在宏观上常常表现 为人对自身、对他人、对人类社会及对自然的求美求善的态度12。 1.1.2.3 人文精神的内涵 在研究中,为了使教育实践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更具有可操作性,我们将从不 同方面来分析人文精神的内涵。由于人文精神关注的是人的本质、人的存在和发 展的合理性问题,因此我们理解人文精神的具体内涵也应该从人的本质来理解。 马克思主义人学观对人的本质有以下几方面的理解:第一,人的存在首先是有生 命的个人的自然存在,其本质是他的需要;第二,人作为类存在,其本质是自由 自觉的活动;第三,人作为社会存在,其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四,人 作为有个性的存在,其本质是他的独特性和个别性13。相应地,人文精神的内容 也可以从个体对他自己、对别人、对社会以及对自然的追求善与美的态度来理解。 第一,认识与完善自己。从人的本质上看,人虽然是自然的产物,但人的自 然属性已被社会化,感性的、本能的东西被打上理性的烙印,与人的精神融为一 体。因此人文精神关注的人的需要也不再是仅仅为满足人的基本生理需求,而是 追求更高层次以求个体的自由和完善。而要达到自我的身心自由,实现自我设定 的理想,就必然要求人存在一种内在反思和自我批判。这种反思与批判不是对自 我的彻底否定,而仍然是在那种对美与善的追求的基础上,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同 时,通过自我设定来促进自身发展。 另一方面,人作为有个性的存在,指的是每个人具有区别于其他个体的独特 本质。独立性和创造性是这种独特本质得以生成的现实基础。人只有在独立地创 造活动中才能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身的智慧与力量,使自己趋向自由,从而得以 1 前言 7 超越现实、超越自我、创造未来,并在创造活动中获得高峰体验,达到人与物、 主体与客体完全融合的境界14。 第二,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人作为社会存在,与动物的区别首先在于人 能够创造工具进行劳动,而劳动就必须有组织,要生产就必须有合作,所以生产 过程中的社会结合是人的本质需要。没有合作就没有发展,人文精神关注的不仅 是作为个体的人的发展,而且还关注作为类存在的人的发展,因此合作也是人文 精神的重要内容。合作的前提是宽容,没有宽容的人际交往不可能是和谐的15。 人的独特性本质承认个体差异的存在,因此必然地也要求对不同个体的不同认识 持宽容态度,尊重不同的观点和生活方式。 第三,关注社会。虽然人首先是作为个体独立发展的,但人是社会的人,人 的发展离不开社会,脱离社会的人就会成为一个空洞的概念。另一方面,社会是 人的社会,社会的有序发展还需要个体人的共同努力。人与社会相互联系构成一 个辩证统一体,在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只有掌握社会的规律、顺应社会历史潮 流才能得到更全面、自由的发展。当然,顺应并不意味着随波逐流,而是立足于 人类的长远发展,理智地认清社会的发展方向。从另一个角度看,社会的发展方 向取决于每个个体努力的合力方向,因此作为社会中每一个独立的个体,为了维 护自身和人类的健康发展,每个人对社会都存在不可推卸的责任16。特别需要指 出是,当前存在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社会责任感的一个重要 方面。因此,关注社会主要表现在社会适应性、社会责任感以及理解科学与社会 的关系。 第四,关注自然。人作为类的存在,其本质在于自由自觉地活动,而人能在 自然中“自由”的前提就是认识自然。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人类的蒙昧时期,由于认识上的局限而产生的图腾崇拜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 随着对自然认识的深入并逐渐掌握了自然的规律时,征服自然成为近代人类竟相 追逐的目标;然而当科技的发展使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越来越强,人与自然共 存亡的命运摆在了人类面前时,人们才认识到要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作为自然的 1 前言 8 产物,同其他一切有机体一样,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只有不断地与自然界进行 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才能维持自身生命的存在。自然是体现和确证人的本 质力量的重要对象,是人巩固和发展其自身主体地位、实现其主体性的广阔场所。 人和自然界的同一性决定了人永远不可能离开自然界而独立。而人类也正是在对 自然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学会了欣赏自然17。 1.1.3 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理论基础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理论基础 人文精神与学科教育结合的根本动因在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得到发展。 数学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使受教育者提高认识、获得发展的活动,是数学教师引导 学生遵循正确的认识过程,掌握数学科学知识、提升科学及人文素养、培养健全 人格的活动。 在这里我将从哲学角度、心理学角度以及教育学角度讨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培养人文精神的理论基础。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心理学在教育中的特殊地位,所 以我们主要从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两个方面对此进行论述。 1.1.3.1 哲学基础 科学和人文是两个性质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着的领域,代表着人类两种不同的 思维方式,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精神。二者虽然研究对象不同,所用方法也有差别, 但它们在追求真理、对未知世界孜孜探求的精神方面是一致的,都要求客观、公 正,要求真善美的统一。 科学从诞生伊始就和哲学联系在一起,关注着人类的精神世界。随着人类认 识的发展,科学与人文之间的相互渗透已经成为科学哲学研究的重要命题。一方 面,人文学者力图运用科学的理性对人文现象进行解释,运用科学的方法,寻找 规律、建立模型,为人文认识的深化提供手段和依据。另一方面,在科学认识活 动中,尤其是那些现代前沿学科中浮现了人的影子,出现了人文化的趋势,涉及 到人与观察物体的相互作用,只有和人的状态联系起来的科学解释,才更有说服 力。而且,在科学的视野中日益重视科学活动及其成就对于人、对人类命运的影 1 前言 9 响,从而将科学的兴衰与人类的发展紧密地结合。科学事业中也越来越多地贯穿 了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的主旨。科学伦理学、技术伦理学的兴起将科学为人 类服务提到了首要位置,同时也指明了人文精神在科学发展与应用中的地位。 数学的对象是自然界,教育的对象是人,当以客观世界为对象的数学服务于 以人为目标的教育时,数学就应成为一种育人的精神文化、一种富有人性的有助 于人发展的文化材料和形式。因此数学科学中的人文意蕴与教育的人文本质共同 决定了人文精神与学科的结合成为必然。 人文精神对人的关怀更多是形而上的,以对人的地位及命运的终极关怀为特 征,关注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探求理想人格和理想世界,因而它属于对人的终 极关怀。作为一种终极关怀,人文精神为人的发展创设一种高远的人生理想境界, 蕴涵着不断超越、不竭创造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理念,它使人确信,人的前途和命 运能够而且应该掌握在人自己的手中,社会的发展能够而且应该体现于人的全面 发展之中18。人的发展本质上表现为人的创造本性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对于人而 言,现实世界永远是不完满而有待改善和提升的,因此人总是在创造活动中不断 超越,从而使自己向更美好的生存状态发展。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过程中,人 文精神孕育的人生境界和社会理想,能使人确定自己行动的指针和目标,从而不 断提升人的生存状态和发展水平。因此也只有在人文精神的不断点化中,人才能 够以适合自己本性的方式来实现其发展的终极性目标19。 可以说,哲学基础以其特有的对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成为本研究的根本指 导思想,也是贯穿全文的理论基础。 1.1.3.2 心理学基础 第一,人本主义心理学: 1962 年在马斯洛领导下一些观点相近的心理学家和学派联合发起了一种学术 思想运动,他们成立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协会, “人本主义心理学”这个名称就源 于此。 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的主题是人的本性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最终要关心 1 前言 10 和提高人的价值与尊严,它反对心理学中出现的人性兽化和机械化的倾向,主张 心理学要研究对个体和社会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即“性善论”的观点,并把潜 能看作是人的内在价值,并认为只有充分发挥潜能的人才能成为自由健康的人, 才能在社会上起积极的作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自我实现论就是指人“有尽其所能的内在倾 向” 20。马斯洛强调从人的存在的本来面目看人,并提出以自我实现为最高目 标的动机层次说。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方法论以内省和整体论为依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反对行 为主义的方法论,反对以动物实验结果来推论人的行为,主张以意识经验为出发 点,以现象学方法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对人格的发展进行整体分析和个案分析。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普遍同意的一个原则是:我们必须研究和理解整体的人22。他 们集中注意体验着的“个人” ,因而在研究人时,把体验作为主要目标,认为体 验本身及其对个人的意义居于首位,而理论解释与外显行为均在其次23;他们强 调选择性、创造性、价值观和自我实现等这样一些人类独有的特性。 人本主义心理学为中学数学教育中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提供了心理学基础。 正是基于这种对人的人文主义认识,才使人们对“人”的认识更加深入,才能在 对“人”进行研究时与动物区分开来。在教育中,人们才能更自觉地依据“人” 的特点来培养人,把握人的认知行为与情感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从 而使教育表现出充分的人性化。 第二,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 首先,思维的发展。虽然在思维过程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起主要作用,但 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并开始日益占主导地位。初中生的思维开始由经验 型向理论型过渡,初中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明显增长,表现为不愿轻易接受 别人的意见,开始有意识地调节、支配和检查自己的思想24。在对世界宇宙的看 法上,他们开始热衷于讨论那些星辰运转、生命起源问题,显出不愿盲目生存的 人生态度的萌芽。国内的研究表明,初一的学生已经开始理解辩证逻辑思维的各 1 前言 11 种形式但水平较低,初二、初三辩证逻辑思维处于迅速发展阶段,而且随着社会 生活经验获得渠道的增加和知识的丰富,对事物的多样性和多层次能够有一定理 解,因此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概括性和理论性,求异思维比较活跃,能自觉地从 不同角度进行思考甚至得出不同的答案,辩证逻辑思维初显优势。 其次,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知觉和认知,又 称自我25。包括对自己生理状况、心理特征、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在社会群 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的知觉和认知。自我意识是个体在从周围人们的期待与评价 自己的过程中由主观体验逐渐发展起来的26。自我意识的基本心理包括自我评价 能力、自我体验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自我评价水平是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主要 标志。初中生的自我评价开始逐渐摆脱成人评价的影响而产生独立评价的倾向, 成人感的出现使他们渴望以成人的角色参与活动,要求独立,得到尊重的体验和 态度。尤其是初中学生更注重同龄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而忽视成年人的意见, 在教育中这一点是值得重视的。初中生的自我体验能力和自我控制力的发展速度 明显落后于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青少年时期是从生理自我向心理自我从而进一 步向社会自我发展的过渡期,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个体逐渐脱离了对成人的依 赖、保护和约束,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表现出独立性和主动性,逐 渐完成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再次,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人生观方面,青少年阶段是人生观逐渐形成和确 立的阶段。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生观的发展大致经历准备阶段、思索阶段、定 向阶段和确立阶段27。小学高年级学生一般处于准备阶段,随着他们自我意识的 发展,逐步学习观察社会、观察人的内心世界并开始思考人生问题。初中学生由 于对人生观察的逐渐广泛和深入而大多进入思索阶段,他们在观察中思考人生的 真谛,探索人生道路、寻求人生价值。甚至少数高年级学生己能有意识较全面地 认识社会与自我的关系,并形成较鲜明的认识,显示人生观的初步定向。 价值观的核心是人生意义问题。进入青春期后,个体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 他们开始比较注意评价社会、评价自我,开始思考人生的价值、个人在社会中的 1 前言 12 地位等,他们逐渐学会将个人生活目标与社会发展的总体方向相联系,即不仅理 解社会对自己的要求,而且要找到社会对自身的意义。由于个体的抽象思维有了 长足的发展,他们开始能在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过程中 做出理性的价值判断,能够主动、独立地从自己对社会的认识中去做出价值判断 和选择28。由于价值评价是主体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满足自身需要的程度的 评价,因此社会需求范围的增长使中学生的价值观内容日益丰富。另外,中学生 价值观缺乏稳定性,受外界环境变化而改变看法,仍有向不同方向发展的可能。 这也为我们在中学进行人文精神价值观念的教育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中学生在思维上的转变,自我意识的逐渐形成为他们理解自我、理解社会和 自然奠定了心理学基础。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过程之中,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也为人文精神的培养提供了充分的教育心理空间。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心理基础的 差别提示我们,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在培养人文精神时,所选取的教育内容、深 度和方案也应该有所不同。 1.1.3.3 教育学基础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学基础是人本化教育。人本化教育思想正 是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试图借教育的力量来孕育人性,使受教育者能够 在人的地位日益受到挑战的现代社会中得以自由和谐地发展。人本化教育思想直 接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其核心是人性化,基本观点如下: 人本化教育思想注重研究人的理智与情感、价值与需求之间的协调。明确提 出教育必须促使“完美人性的形成”和“人的潜能的充分发展” ,即人的“自我 实现” 。它强调人的活动主要根源于内部动力,教育要提供有利于人性内部潜能 实现的自由气氛,让受教育者在自我促动中成为自己,要通过内在地挖掘出人的 潜能,来确立人的价值和尊严29。 人本化教育吸收了格式塔学派的整体论方法,强调要从知觉的高度把握整体 性,主张“要从意识经验自身这一整体去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致力于在教育中 恢复整体人的观念30。他们认为人的各种本能需要有利于生长,因此主张从人的 1 前言 13 内部寻找心理发展的动力。在课程设置上,人本化教育思想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 要求课程内容的安排由学科中心转向个体,课程内容的选择要适应学习者情感发 展、认知满足、个体价值等内部需要、以及在多元社会里生活必备的学术、技能、 人际交往、经济生活等外部需要。正如美国学者麦克尼尔所指出的“课程的功能 是要为每一个教育者提供有助于自由发展的、有内在奖励的经验自我实现的 这一理想是人本主义课程的核心” 31。在教学中,应提供有利于人性内部潜能 实现的自由心理气氛,注重潜能开发,让学生在自我促动中成其为自己。要求教 师是学生成长的促动者而非知识的占有者,教师通过鼓励关怀,提供各种选择机 会,来表现对学生的理解和接受;通过满足学生各种需求,来创造能促潜能实现 的自由心理气氛;在教学过程中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不窒息积极性, 鼓励探索、培养独立性。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教育的各个方面的论述为我们培养人文精神提供了教育 学的依据。 1.1.4 sts 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教育的结合点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教育的结合点 sts 教育强调科学教育的整体性、综合性,突出科学、技术的人文社会背景, 注意把社会生活的主要问题纳入科学教育的内容,把学生学习过程与参与社会生 活、生产实践过程结合起来,将科学、技术、社会置于同一系统中,正是将理科 教学和人文精神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为人文精神教育提供了教育理念指导。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时代的发展呼唤人文精神时代的发展呼唤人文精神 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20 世纪科学技术上的发现、发明及其广泛运用,一方 面极大地强化了人的认识和实践能力,给人类带来可供享受的丰富的物质和精神, 拓展了人的生活和发展空间,促进社会的变革产生出巨大的正面效应;另一方面 1 前言 14 它带来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人的物欲增长、人与人对财富的争夺而引发 战争,加剧了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等之间的分化 与对立,在现实社会中造成了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分化与对立,相应地在精神 上带来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分化与对立。人们的高科技水平与低文化素养的 反差己成为当今全球性的通病。这一切使人类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高 速发展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指导32,也就是说需要人文精神教育。 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指出: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没有人文的科学是 残缺的科学,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就会落后, 一打就垮;而没有民族传统,没有人文文化,就会异化,不打自垮33。 1.2.2 初中数学课程改革需要在初中数学课程改革需要在 sts 理念下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理念下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时常会碰到这样的尴 尬:有些学生在努力学好数学的同时,逐渐地厌烦、冷漠数学,而且随着数学知 识的丰厚,厌倦的程度也在加剧;还有一些学生在中学毕业后,你问他哪些数学 知识还能派上用场,他茫然不知所答或者干脆说全还给老师了。这不能不说是原 数学教育模式的悲哀,是片面追求数学科学教育带来的苦果,也是数学教育与人 文精神培育的分离所造成的。 2002 年 8 月,全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