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训练十四.doc_第1页
专题训练十四.doc_第2页
专题训练十四.doc_第3页
专题训练十四.doc_第4页
专题训练十四.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训练十四 鉴赏古代诗歌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古风(其三十九) 李 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鹓鸾。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注:徂晖:落日余晖。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1)(2)题。雨雪曲 江 总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注: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榆溪:指边塞。陇西:在今甘肃东部。(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3.(2011河北唐山上学期摸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官舍竹王禹偁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注。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注: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1)第三联中有两字用得生动传神,请找出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2)诗人通过“官舍竹”抒发了怎样的情怀?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江 行(宋)严羽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注声。注: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落 花李商隐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注:此诗作于会昌六年(846),当时诗人陷入牛李党争之中,境况不佳,闲居永乐而心情郁闷。参差:状花落纷乱之貌,侧重于花落在高低不同之处。迢递:亦状花落纷乱之貌,侧重于花落连绵不绝。(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落花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的尾联语意双关,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听 筝柳中庸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1)诗的颔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请作简要分析。(2)有人说,颈联中的“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7.(2011湖北部分重点中学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自沙县抵龙溪县,值泉州军注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绝韩 偓水自潺湲日自斜,尽无鸡犬有鸣鸦。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空见花。注:泉州军:唐末一支军阀部队,据载,烧杀掳掠,无恶不作。(1)诗中的两个“自”字和一个“空”字的运用有何妙处?试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2)请简要赏析二、四两句诗所运用的艺术手法。8.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自湘东驿遵陆至芦溪查慎行黄花古渡接芦溪,行过萍乡路渐低。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丝缫细雨沾衣湿,刀剪良苗出水齐。犹与湖南风土近,春深无处不耕犁。(1)此诗前三联都在写景,请指出在写景时所用的手法。(2)有人评论查慎行的这首诗“意无勿申,辞无不达”,请分析说明此诗之“意”是什么。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咏 愁石象之来何容易去何迟,半在心头半在眉。门掩落花春去后,窗涵残月酒醒时。柔如万顷连天草,乱似千寻匝地丝。除却五侯歌舞地,人间何处不相随?(1)本诗以“愁”为核心内容,多角度写“愁”,试分析首联和颔联写“愁”的角度。(2)诗中“柔如万顷连天草,乱似千寻匝地丝”两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写出了“愁”的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苏 轼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注: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时杭州太守陈襄(字述古)调任,即将离杭,宴僚佐于有美堂。应陈襄之请,苏轼即席写下了本词。(1)“一江明月碧琉璃”描绘了一幅水月交映的阔远意境,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天地,请简要分析。(2)这首词是怎样写景抒情的?请结合上下片简要说明。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菩萨蛮注李清照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注:这首词写于作者晚年。(1)本词中“背窗雪落炉烟直”和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有同有异,试作比较。(2)作者说“看花难”的原因是“西风留旧寒”,这是作者不去看花的真正原因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12.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机女叹(宋)叶茵机声咿轧到天明,万缕千丝织得成。售与绮罗人不顾,看纱嫌重绢嫌轻。月夜闻纺织声(清)陈文述茅檐辛苦倦难支,绣阁娇憨定不知。多少吴姬厌罗縠,绿窗一样夜眠迟。(1)请概括这两首诗蕴涵的相同情感。(2)简要分析叶茵的机女叹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织女生活的。(3)陈文述的月夜闻纺织声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13.(2011湖北八校一联)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水仙子 西湖废圃 张可久夕阳芳草废歌台,老树寒鸦静御街,神仙环珮注今何在?荒基生暮霭,叹英雄白骨苍苔。花已飘零去,山曾富贵来,俯仰伤怀。注:神仙环珮:泛指西湖繁盛时的迷人风物。(1)此曲意境幽远,技巧娴熟,请对曲中“夕阳芳草废歌台,老树寒鸦静御街”作简要赏析。(2)“神仙环珮今何在?”这一设问起着“关节”的作用,使得全曲意脉贯通,浑然天成。结合全曲谈谈你的理解。14.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回答问题。越调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越调天净沙江上(元)张可久嗈嗈注落雁平沙,依依孤鹜残霞,隔水疏林几家。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注:嗈嗈():雁鸣叫声。(1)简要概括这两首曲的思想内容。马曲:_张曲:_(2)“枯藤老树昏鸦”与“依依孤鹜残霞”描绘的景象,其基调是否一致?为什么?1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咏 风王 勃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1)这首诗写“风”,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2)历代咏风的诗很多,如梁元帝、唐太宗的咏风诗,无非是飘香、舞袖、绕梁而已。请简述你对这首诗的立意的理解。专题训练十四 鉴赏古代诗歌1.答案要点: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解析:尾句是本诗的诗眼,诗人卒章显志,抒发人生仕途坎坷艰难的悲愤之情。结合诗句来分析,“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两句是说“人生亦如自然万物,荣华易逝,有如东流河水一去不返,万事盛衰不一,有如波澜之起伏无常”,表达了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际遇的感慨。“白日掩徂晖,浮云无定端。”以落日的余晖(徂晖)为浮云所掩蔽,比喻玄宗为谗邪所惑。“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鹓鸾。”意谓“枳棘(有棘刺的树木)本是燕雀筑巢之所,现在却委屈鸾凤去栖息;而高大的梧桐本是鹓鸾所居,而今却让燕雀作巢占据”,来比喻贤愚颠倒、是非不分,“小人得志,君子失所”,揭露了统治者亲信奸佞、压抑贤才的罪恶,表达了诗人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也表达了诗人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际遇的激愤。2.参考答案:(1)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2)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第一问要求对诗歌所描述的环境进行概述,要抓住关键词如“雨雪”,天气状况雨雪交加;“榆溪”“陇西”,地域特点偏远的边陲,“狐迹”“马蹄”荒凉。第二问是对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第一问回到原句中,就可以理解为“是天气寒冷才导致旗彩坏了,是地暗才导致鼓声变低”,突出了“天寒”和“地暗”,也表现了环境给人的感受。戍卒的情感联系第(1)题的第二问的“别路”就容易理解了。3.(1)拂、侵。将竹人格化,使弹琴、下棋的场景充满情趣。(2)抒发了作者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坚守高洁节操的情怀。4.参考答案:(1)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烦。(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解析:(1)要分析“厌听棹歌声”的原因,需要通读全诗,了解诗人所处的环境,通过“暝色”“苍茫”等色彩,“残雪”“断雁”“新月”“潮”等意象,“天尽”“舟行”等状态,还有尾联“离家今几宿”的发问,进行分析鉴赏。(2)先分析颔联写到的景:“雪”“雁”“月”“潮”,再从这些景的状态“残”“断”“新”“生”,并结合全诗显露的感情来分析景与情的关系。5.参考答案:(1)第一问:小园里,凋落的花瓣纷乱飘飞,随处坠落,连绵不断,连接着蜿蜒曲折的小路,撒满了低处和高处,仿佛在送落日的斜晖。第二问:表达了诗人的惜花怜花之情,也透露出诗人年华空逝而又无可奈何的悲哀。(2)花朵用全部生命装点了春天,无私地奉献出一片芳心,但所得到的只是凋零残破、沾惹人衣的凄凉结局;这也正是诗人自身的写照:素怀壮志却报国无门,屡遭打击,只能低首徘徊,泪落沾衣而已。解析:回答第(1)题的第一问时,抓住首联下句和颔联两句,用自己的话把诗句内容表述出来即可;回答第二问时则需联系注释中的文字,体味诗句景语中的情语,同时扣住直抒情感的颈联,全面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回答第(2)题时,重点是要揭示出隐含的深层意义,这就要求考生分析所给的注释文字,同时联系李商隐的生平际遇作答。首联直接写落花,上句叙事,下句写景。颔联从不同角度写落花“乱飞”的具体情状,整个画面笼罩在沉重黯淡的色调中,显示出诗人的伤感和悲哀。颈联直接抒情,表达的不只是一般的怜花惜花之情,而是断肠人又逢落花的伤感之情。尾联语意双关,明写花朵落得个凋残、沾衣的结局,暗写诗人的人生际遇。全诗咏物伤己,以物喻己,感伤无尽。6.(1)颔联主要运用比喻(或“通感”)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2)“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人物形象,“空”表现了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7.参考答案:(1)两个“自”字和一个“空”字前后呼应,表明当时村庄的一切都是自生自灭、无人问津的,真切地展现了泉州军洗劫后“千村万落如寒食”的悲惨景象,也把诗人对泉州军暴行的愤懑之情含而不露地表达了出来。(2)这两句诗运用了衬托的艺术手法。诗人沿途看到的村庄有“鸣鸦”,但无“鸡犬”;能见到“花”,但见不到“人烟”。以有衬无,以见衬不见,尽显荒凉萧条之景象。解析:这首诗写于唐亡后不久后梁开平四年(910)。作者通过对农村荒凉萧条的景象的描绘,写出了战争带来的创伤,揭露了唐亡后泉州军扰民的罪恶。首句“水自潺湲日自斜”,连用两个“自”字,这两个“自”字和“不见人烟空见花”的“空”字遥相呼应,展现了当时农村的荒凉景象。二句用一“无”一“有”,运用了衬托手法。三句“千村万落如寒食”,将悲惨之景展现出来。四句“不见人烟空见花”流露出诗人对泉州军暴行的愤懑之情。8.(1)作者在描写景物时,并未刻意渲染,主要运用的是朴实的白描手法。(2)此诗之“意”即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作者在这首诗里抒发了自己对旅途中欣赏到的风土人情的热爱之情,并让读者在亲临其境之感中分享他的观赏之乐。9.参考答案:(1)首联追寻“愁”的踪迹。愁常常会不期而至,来得容易,去之不易;存在心头,挂在眉头。颔联揭露“愁”潜入的时机:孤独时生愁,春逝时生愁,残月时生愁,酒醒时生愁。将“愁”描述得形象、具体。(2)颈联描写“愁”来时的情状,“万顷”对“千寻”,“连天”对“匝地”,对仗极为工整。用了比喻(或化虚为实)的表现手法。“柔如万顷连天草”写出了愁之弥漫铺天、难以挣脱的特点,“乱似千寻匝地丝”写出了愁之环绕盖地,将人束缚其中,使其痛苦难堪的特点。解析:咏愁共八句,通篇不着一“愁”字,但没有一句不切题意。首联追寻“愁”的踪迹,颔联揭露“愁”潜入的时机。尤其是颈联,描写“愁”来时的情状,堪称妙喻:万顷连天草,是铺天;千寻匝地丝,是盖地。愁思把人团团围住,当然十分痛苦、难忍。在这里,“柔”“乱”两字用得最为精切。柔,让人难以挣脱;乱,让人难以理顺。被包围在既柔又乱的愁思之中,真叫人感到“推之弗往”“去来无方”(曹植释愁文),无可奈何到了极点!比喻生动,语言功力深厚,堪称名句。正如宋诗略所说,此诗“格虽不高,却有神无迹”。尾联又写出了“愁”相伴相随的范围之广。10.参考答案:(1)江面月色由夜阑风静而来,明澈如镜,清辉万里,温婉静谧,令人豁然开朗。它留给人们充分的想象天地,想象词人以此来象征陈述古为人高洁耿介,象征他们友情的冰清玉洁,象征他们前程的光明,等等,总之是言有尽而意无穷。(2)上片以乐景写忧思,寓情于景;下片因景寓情,由忧而乐。词人把景物的情思交织起来写,有层次地表现出感情的波澜。解析: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是苏轼写的一首赠别词。上片写览景兴怀,下片写有美堂上所观夜景。上片前两句极写有美堂的形胜,后两句即景抒情,抒发词人深挚的惜别深情。过片描写华灯初上时杭州的繁华景象及由江上传来的水调悲歌,借以抒发内心的离怀别思。“灯火”和“悲歌”,既写出了环境,又写出了心境。结尾两句,借“碧琉璃”喻指江水的碧绿清澈,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有美堂前水月交辉、碧光如镜的夜景。词人的感情同满江明月、万顷碧光凝成一片,词人仿佛暂时忘掉了适才的宴饮和世间的纷扰,而进入到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境界。11.(1)相同点:都通过“直”形象地写出了环境的寂静:烟垂直上升,纹丝不动,空气似乎完全静止了。不同点:“大漠孤烟直”以壮阔的大漠烘托孤烟,空旷寂寞;“背窗雪落炉烟直”以窗外雪花作室内炉烟的背景,细腻清冷。(2)不是。作者不去看花的真正原因是丈夫已逝,北宋已亡,自己有家难归,心中萦绕着国破家亡的悲痛。不直写自己不去看花的真正原因,能把作者的悲痛写得含蓄隽永,曲折有致。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