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某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初步设计.doc_第1页
山西某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初步设计.doc_第2页
山西某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初步设计.doc_第3页
山西某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初步设计.doc_第4页
山西某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初步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初步设计前 言一、概 述山西xx集团阳xx县xx煤业有限公司位于xx县xx镇xx村附近,隶属山西xx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管辖,系股份制煤炭企业。xx煤矿井田位于沁水煤田阳泉矿区西北部、xx县勘探区南部,井田属沁水煤田阳泉矿区xx县勘探区上社-涧沟-刘家沟井田的一部分。本矿始建于1968年,原为xx县xx乡办煤矿,1991年转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联办煤矿,1994年根据中央精神,总政撤出将矿井移交地方管理,现为xx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独家经营,原采矿许可证批准开采8、9、15号三层煤,井田面积9.8929km2,该矿原属“一矿多井”型矿井,原有3对生产井,核定生产能力共540kt/a,其中一坑在井田北部开采,核定生产能力为90kt/a,该井现已关闭报废;二坑在井田西部开采,核定生产能力为150kt/a,原开采15号煤;三坑在井田东部开采,核定生产能力为300kt/a,原开采15号煤层。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工作领导组办公室以晋煤整合办核200645号文下发了关于阳泉市xx县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工作方案的核准意见,xx煤矿为资源整合矿井,由原xx煤矿一坑、二坑、三坑和部分空白资源整合而成,整合后生产能力900kt/a。山西省煤炭地质公司于2006年11月提交了山西xx集团股份有限公司xx煤矿资源整合地质报告,山西省煤炭工业局以晋煤规发2007945号文关于山西xx集团股份有限公司xx煤矿资源整合地质报告的批复批准地质报告。2007年xx集团委托国辰公司编制了山西xx集团股份有限公司xx煤矿资源整合初步设计,山西省煤炭工业局于2007年11月2日以晋煤办基发20071766号文关于山西xx集团股份有限公司xx煤矿资源整合项目初步设计的批复批准矿井初步设计。2007年12月xx集团委托国辰公司编制了山西xx集团股份有限公司xx煤矿瓦斯抽放初步设计,阳泉市煤炭工业局以阳煤政发200787号关于山西xx集团股份有限公司xx煤矿瓦斯抽放初步设计的批复。2007年底xx集团委托国辰公司编制了山西xx集团股份有限公司xx煤矿资源整合安全专篇,山西煤矿安全监察局于2008年以晋煤监安二字200854号文关于山西xx集团股份有限公司xx煤矿资源整合工程初步设计安全专篇的批复批准了安全专篇。同时,山西省煤炭工业局以晋煤办基发2008265号关于山西xx集团股份有限公司xx煤矿资源整合建设项目开工建设的批复批准矿井从2008年3月26日开工建设。到目前为止,9号煤集中下山整巷和集中下山新设计巷道以完工,9号煤轨道与胶带大巷已施工210m,其它9号煤剩余巷道均未完工;15号煤集中下山整巷和大巷工程已全部完工,且15号煤西大巷已与回风斜井贯通,15号煤顺槽刚开工;矿井地面工程中的工业建筑建设进度已经过半;主斜井皮带、副斜井绞车和15号煤井下主皮带等已经安装完毕。2009年全省兼并重组整合全面展开,2009年11月晋煤重组办发200973号关于阳泉市xx县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方案的补充批复xx煤矿作为主体保留矿井,仍维持将原xx煤矿一坑、二坑、三坑和井田北部0.8238km2新增资源整合而成,整合后矿井名称更名为“山西xx集团阳xx县xx煤业有限公司”,并换发了新的采矿许可证(c1400002009111220044314),井田面积10.7167km2,矿井生产能力提升为1200kt/a。批准开采煤层815号煤层。其中8号与12号煤层均为局部零星可采,本井田9号煤层在南部及东部由于夹石增厚分出9号和9下号两层煤,分层后属大部稳定可采煤层,15号煤层属全区稳定可采煤层,其它批采煤层均不可采。该井田地层总体呈一轴向北东东、向北东东倾伏的宽缓背斜构造,井田大部分位于背斜南翼,煤层倾角310,在井田北部发育一向斜构造。井田西北部和北部发现7条正断层,在巷道掘进过程中发现4个陷落柱,但断层和陷落柱对矿井剩余未开采区域生产影响程度不大,矿井地质构造简单;井田各煤层均高于奥灰水,不受奥灰水威胁,矿井水文地质条件为中等类型。但本矿井属高瓦斯矿井,9号和15号煤层均有煤尘爆炸性、9号煤层不易自燃、15号煤层容易自燃。全井田共剩余保有资源储量9612.1万吨,其中9号煤层1562.7万吨,9下号煤层546.5万吨,15号煤层7502.9万吨。9号煤层为中灰、特低硫、高热值之贫煤(pm),15号煤属低-中灰、低-中高硫,特高热值之贫煤(pm),均属目前市场十分畅销的电力、化工及民用煤。综上所述,本矿具备了建设中大型矿井的资源条件。矿井工业场地紧靠乡镇公路,北东距xx县县城8km,东南距阳泉市48km,xx寿公路从井田中部穿过,通过乡镇公路可与xx寿(xx县-寿阳)、阳xx(阳泉-xx县)公路相接,通过上述公路可与307国道、石太高速公路相连,矿井交通较便利。矿井已经建成双回路供电系统,电源引自xx35kv变电站,矿井供电电源可靠。矿井建设水源利用工业场地附近的秀水河支流,永久水源采用深井奥灰水解决,矿井供水水源可靠。矿井整合完成后9,15号煤主要外销,矿井用户和销路较稳定。综上所述,具备了建设大型矿井的外部条件。2010年6月xx煤业有限公司委托河南理工大学按照重组整合后生产能力提升为1200 kt/a编制了山西xx集团阳xx县xx煤业有限公司9、15号煤层开采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同时山西xx集团阳xx县xx煤业有限公司委托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沈阳研究院编制了山西xx集团阳xx县xx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瓦斯抽放初步设计。瓦斯抽放设计已由省局审查批复。2010年8月,受山西xx集团阳xx县xx煤业有限公司委托,我公司编制了山西xx集团阳xx县xx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初步设计,矿井设计生产能力1200kt/a,净增300kt/a。二、主要编制依据 1、2006年11月山西省煤炭地质公司编制的山西xx集团股份有限公司xx煤矿资源整合矿井地质报告和2010年9月山西地宝能源有限公司编制的山西xx集团阳xx县xx煤业有限公司采(古)空区积水、积气及火区调查报告。2、山西省煤炭工业局晋煤规发2007945号关于山西xx集团股份有限公司xx煤矿资源整合地质报告的批复。3、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工作组办公室晋煤整合办核200645号文关于阳泉市xx县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工作方案的核准意见。4、山西省国土资源厅晋矿整采划字2007454号文。5、晋煤办基发20071766号文关于山西xx集团股份有限公司xx煤矿资源整合项目初步设计的批复。6、晋煤监安二字200854号文关于山西xx集团股份有限公司xx煤矿资源整合工程初步设计安全专篇的批复。7、2010年7月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沈阳研究院编制的山西xx集团阳xx县xx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瓦斯抽放初步设计,及晋安监201087号关于山西xx集团阳xx县xx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瓦斯抽放设计的批复。8、晋煤办基发2008265号关于山西xx集团股份有限公司xx煤矿资源整合建设项目开工建设的批复。9、晋煤重组办发200973号关于阳泉市xx县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方案的补充批复。10、阳泉市煤炭工业局阳煤政发200710号关于全市地方煤矿2006年度矿井瓦斯等级鉴定的批复及2007年河南理工大学编制的山西xx集团股份有限公司xx煤矿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11、2010年山西煤矿矿用安全产品检验中心对9、15号煤所做的煤层煤样检验报告。12、矿方与供电公司签订的双回路供电协议、救护协议。13、采矿许可证和矿方提供的本矿及相邻矿井开采的有关资料。14、关于委托我公司编制“山西xx集团阳xx县xx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初步设计的委托书”。15、国家有关煤炭工业的规程、规范和技术政策等。三、设计指导思想1、充分利用矿井现有生产设施和设备,在遵守规程、规范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按照“先井下后地面、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简化地面生产系统,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整合建设投资。2、根据参与整合矿井的开采范围、剩余储量分布、现有生产系统可利用性,以安全生产为出发点,对整合后的矿井生产系统进行合理布置,进一步完善各生产环节安全设施,提升矿井安全生产保障体系。3、遵照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政策,通过本次整合设计,进一步优化开采工艺,提高矿井的综合机械化程度,保证矿井的安全装备水平、安全培训水平和安全管理水平,把矿井建设成为兼并重组整合后的标准化矿井。四、设计的主要特点1、本次整合仍维持原整合设计确定的将一坑井筒和二坑北部井筒报废。整合后矿井有三个工业场地,即主工业场地、副井工业场地和风井工业场地,矿井采用斜井开拓方式。即利用原三坑风井工业场地作为主工业场地,将原三坑回风斜井改为主斜井安装大倾角胶带输送机提煤兼进风井和安全出口;利用原三坑副井工业场地的原副斜井铺设单轨单钩串车辅助提升兼进风井和安全出口;三坑原进风斜井安装猴车升降人员兼进风井和安全出口;三坑原主立井改为回风立井安装梯子间兼安全出口,作为井田前期9号煤和9号煤结束后,后期15号煤的回风井;利用原二坑风井工业场地的原回风斜井刷大后作为前期15号煤的回风井兼安全出口。2、根据井田内各可采煤层的赋存特征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井分两个水平进行开采,其中主水平设在15号煤层,主水平主要开采15号煤;辅助水平设在9号煤层,主要开采9号、9下号煤。为实现煤质优劣互补、薄厚搭配,确定两个水平同时生产。考虑两个水平同时生产时间较长,两个水平的大巷分别沿9号和15号煤层重叠布置。由于矿井900kt/a建设工程除顺槽外已基本完工,本次设计充分利用已有工程,1200kt/a能力整合基本不增加新的井巷工程,只对未完工程进行了统计,剩余未完工程均为煤巷,因此矿井整合具有施工速度快、工期短、见效快、投资省等优势。3、主斜井采用大倾角强力胶带输送机分时段提升9号与15号煤,井下大巷、采区和回采工作面运输顺槽均采用胶带输送机运输,从而实现了从回采工作面到地面生产系统一条龙胶带化连续运输系统,该提升和运输模式具有运输连续、运量大、生产转载环节少、占用人员少,事故率低、生产安全性好、容易实现自动控制、管理简单、运营费用低、增产潜力大等优点,而且有利于矿井的稳产和高效。4、考虑矿井涌水量不大的实际情况,将水仓、水泵房和管子道等矿井生产的永久性设施设在主水平,从而减少了矿井生产设施的重复性建设、有利于节省建设投资。5、新设计大巷和采区准备巷道全部采用已经成熟的w钢带锚杆网锚索喷浆联合支护、9号煤顺槽采用w钢带锚杆网锚索联合支护,15号煤顺槽采用全锚索支护,锚杆锚索支护具有巷道支护强度大、成形好、维修率低、通风阻力小等特点,避免了以往棚式支护巷道使用过程中的重复性维护。6、矿井从抽放泵到井下管路系统均建立高、低负压两套抽放系统,为不影响回风立井有效通风断面,回风立井内只装备梯子间和一趟4266mm的本煤层瓦斯抽放管路,另从回风立井地面向井下施工一个直径800mm的瓦斯管钻孔,敷设一趟6306mm的邻近层抽放管路。矿井本次1200kt/a重组设计与原900kt/a整合设计的主要特征对照见下表。整合前后矿井主要特征表名称原900kt/a整合本次1200kt/a整合备注企业名称山西xx集团股份有限公司xx煤矿山西xx集团阳xx县xx煤业有限公司设计生产能力(kt/a)900(9号煤300、15号煤600)1200(9号煤450、15号煤750)井田面积10.7167不变工业场地主工业场地、副井工业场地和回风斜井工业场地不变井筒主斜井提煤、副斜井全部辅助提升、专用进风斜井进风、回风斜井负担15号煤、回风立井负担9号煤专用进风斜井改为进风行人斜井,安装猴车升降人员;副斜井担负除人员之外的全部辅助提升。其它井筒功能不变。采煤方法9号煤一个高档普采15号煤一个综采放顶煤工作面达产9号煤一个普通综采、15号煤一个综采放顶煤工作面达产主提升系统带宽1m的dtii型大倾角皮带提煤不变辅助提升系统jk-2/31.5单滚筒绞车升降材料和人员副斜井仍安装原设计绞车、进风行人斜井安装rjy30-11/800型猴车升降人员通风系统回风斜井安装fbcdz-8-no26风机,回风立井原有fbcdz-8-no18风机回风斜井风机升级改造。回风立井为fbcdz-8-no24(d)压风系统sa250a/0.85型螺杆压风机4台不变排水系统3台md155-675不变抽放系统2台2bec62水环真空泵同时负担9号与15号煤瓦斯抽放原有2台水环真空泵负担9、15号煤本煤层抽放、增加2台2bec72型水环真空泵负担9、15号煤邻近层和采空区抽放五、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生产规模:1200kt/a,净增300kt/a。2、矿井开拓方式:斜井开拓。3、矿井移交生产时的剩余井巷工程量:井巷工程量为6468m,其中煤巷5325m、半煤岩巷1143m;总掘进体积62463 m3,其中硐室工程量为3625m3;万吨掘进率为215.6m。4、矿井总服务年限:25.9年。5、矿井建成移交生产时以一个9号煤综采工作面和一个15号煤综放工作面保证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其中9号煤450kt/a、15号煤750kt/a。6、通风系统:中央分列式。7、主斜井提升方式:利用现有b=1000mm的dtii型大倾角强力胶带输送机提升。8、副斜井提升方式:利用现有jk-21.5/31.5型单滚筒绞车牵引1t系列矿车串车辅助提升。9、井下中央水泵房利用现有三台md155-675型多级离心泵排水。其中一台工作,一台检修、一台备用。10、回风斜井利用现有的两台fbcdz-10-26型防爆对旋轴流式通风机更换电机后改为fbcdz-8-26(b)型对旋式通风机;回风立井新选两台fbcdz-8-24(d)型对旋式通风机,其中一台工作,一台备用。11、压风设备:利用现有sa-250w/0.85型锣杆空气压缩机4台,其中三台工作,一台备用。12、副斜井地面扩建原有的一座10kv变电所,主斜井地面新建一座10kv变电所,地面采用10kv、380v和660v供电、井下采用10kv高压下井,井下用电电压1140v、660v和127v。13、吨煤电耗:23.2kwh/t14、矿井全员效率:5.22t/工15、地面建(构)筑物总面积:19479.54m2,体积:97198.8m3。16、矿井建设总工期为10.5个月,其中施工准备期2个月,建井工期6.5个月,设备安装试生产期2个月。17、项目建设总投资:22189.40(含建设期利息与流动资金)。18、估算吨煤建设投资:184.91元/t。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1、由于历史原因和整合后为尽量实现下行开采的需要,使9号煤局部存在上行开采情况。15号煤开采后,受采动影响9号煤会发生水平和垂直方向的位移,煤层节理裂隙增加,顶板管理存在一定难度。本矿9号与15号煤层间距在75m左右,从理论上分析本矿上行开采是可行的。15号煤采用综放工艺开采后, 9号煤要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形,为确保9号煤顶板支护的可靠性,本次设计将原整合方案确定的9号煤回采工作面单体柱配型钢梁支护调整为综采液压支架支护顶板,从而提高了9号煤回采工作面顶板管理水平。矿方在开采15号煤采空区上方9号煤时要加强对9号煤的顶板观测,不断积累经验为本井田的上行开采提供可靠依据。2、本矿井为高瓦斯矿井,整合后由于开采工艺的改进和开采强度的加大,矿井瓦斯涌出量会有所上升,建议在以后的生产过程中加强通风系统和瓦斯抽放系统的管理、检测和调整工作,并进一步研究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规律,不断积累经验,以更好地指导生产。3、根据新换发的采矿许可证批准开采8号15号煤层,其中8号与12号煤层均为局部零星可采,从钻孔和井下多点揭露的煤层情况看,这两层煤均为不可采煤层,且矿井一直未开采这两层煤,鉴于这两层煤零星可采,可采范围无法布置正规工作面,因此本次设计暂不考虑这两层煤的开采,建议矿井投产后逐步收集这两层煤的有关资料。第一章 井田自然概况及兼并重组前各矿现状第一节 井田概况一、自然条件概况1、地理位置山西xx集团阳xx县xx煤业有限公司位于xx县xx镇xx村附近,矿区地理位置坐标为:东经11320001132301,北纬375954380204。矿井工业场地紧靠乡镇公路,北东距xx县县城8km,东南距阳泉市48km。2、交通情况矿井工业场紧邻乡镇公路,工业场地有简易公路与乡镇公路相连,xx寿公路从井田中部穿过,通过乡镇公路可与xx寿(xx县-寿阳)、阳xx(阳泉-xx县)公路相接,通过上述公路可与307国道、石太高速公路相连,矿井交通条件较为便利。交通位置见图1-1-1。3、地形地貌本井田位于太行山西侧,山西省中东部。井田内地形属中低山地带,地形复杂,冲沟发育,地表大面积黄土覆盖,西部和南部山坡上基岩零星出露。区内中北部以开阔沟谷为主,四周间或分布有低山和黄土梁峁,总的地势为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地形最高点位于井田东南部,高程为1245m,地形最低点位于井田东北部,高程约为980m,最大高差达265m。9号煤层最小埋藏深度100m,最大埋藏深度255m;15号煤层最小埋藏深度177m,最大埋藏深度332m。4、河流该区属海河流域滹沱河水系温河支流。井田内河流主要为秀水河,发源于井田西南的西南庄一带,向东转北经南上社、许家沟、xx村、xx村于xx县城北汇入温河,秀水河从西南向东北流经井田西北部,为季节性河流,雨季水量稍大,旱季水量甚微甚至干涸。5、气象及地震情况1)气象(1)气温:本区属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8.7, 一月份最低,最低气温-26.7c,平均最低气温-6.7,七月最高,平均最高气温22.3。(2)降雨量:年平均降水量585.9mm,且各月分布极不均匀,降水期多集中于7、8月份,年平均蒸发量1873mm,蒸发量大于降水量。(3)风向及风速:春冬季多为西北风,夏秋季多为东南风,最大风速达20.7m/s。(4)霜冻期:冻结期为9月下旬至次年4月,无霜期约150天,最大土深度为0.8m。2)地震情况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2001)xx县地震基本烈度为,该矿井所处的xx县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二、电源条件资源整合后,年产量达到120万吨/年,供电负荷增大,xx煤矿35kv变电所双电源以lgj120mm2,一回2.8km引自xx110kv变电站35kv母线段;一回8.5km引自路家村110kv变电站35kv母线段;均能满足当任一回路发生故障停止供电时,另一回路应能担负矿井全部负荷的要求。三、水源条件矿井生活水源以截潜流水井为主,建设水源利用工业场地附近的秀水河支流,永久水源采用深井奥灰水解决,矿井供水水源可靠,能够满足矿井建设和生产的需要。四、通信设计在矿井地面调度室设置一台数字式程控交换机,用于矿井内部生产调度及矿行政办公用户,对外通信依靠当地电信部门。五、工农业生产和建设概况本区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玉米、谷子等,经济作物有蔬菜、瓜果、药材等。工业主要有乡镇和村办煤矿、耐火厂、砖厂等。本区劳动力充沛,经济状况较富裕。六、矿井建设所需物资及劳动力本矿井建设所需水泥、石材、钢材可从当地购买,其余如木材和生产设备靠外购。本区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当地劳动力充裕,所需工人可当地招工解决,工程技术人员可从邻近的阳煤集团招聘。第二节 兼并重组前各矿现状一、兼并重组前各矿现状山西xx集团阳xx县xx煤业有限公司属“一矿多井”矿井,原有三对生产井,分别为一坑、二坑和三坑,均隶属山西xx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管辖。xx煤矿原井田范围由10个坐标点圈定(6度带坐标系),面积9.8929km2。现对这三对生产井介绍如下。(一)一坑1、矿井概况及能力一坑位于井田北部开采,始建于1968年,1994年投产,设计生产能力90kt/a,核定生产能力90kt/a,由于所处范围为9号煤的风氧化带,因此主要开采15号煤层。经多年的开采一坑现已关闭报废,所有设备已经拆除。2、开拓开采情况1)开拓方式矿井工业场地位于井田北部,采用斜井开拓方式,原有两个井筒,分别为主斜井和回风斜井,各井筒均落底于15号煤。由于一坑已经关闭报废,其井筒已经无法利用。2)生产系统提升系统:原主斜井采用电机功率为30kw的jtd-800型单滚筒绞车牵引0.75m3翻斗式矿车串车混合提升,担负提煤、下料等全部辅助提升任务;人员步行上下井。通风系统:回风斜井为专用回风井,矿井通风方式为机械负压抽出式通风,通风系统为中央分列式,回风斜井风机房装备bdk54-6-18型对旋式风机,电机功率290kw。排水系统:在原主斜井井底建有水泵房和水仓,水泵房设有三台3da-89型排水泵,电机功率18.5kw。3)井下开采15号煤采煤方法为壁式炮采,全部跨落法管理顶板,人工装煤、矿车运输。4)其它情况正常涌水量300m3/d,最大涌水量350m3/d,属高瓦斯矿井。(二)二坑1、矿井概况及能力二坑位于井田西部开采,始建于1981年,1989年投产,核定生产能力150kt/a,主要开采9号和15号煤层。2、开拓开采情况1)开拓方式矿井工业场地位于井田西部,采用斜井-立井综合开拓方式,原有三个井筒,分别为主立井、副斜井和回风斜井,各井筒均落底于15号煤。由于二坑主立井和副斜井位于井田西北部,距离未开采区域较远,因此这两个井筒均不再利用;考虑回风斜井距离未开采区较近,从主要通风机负担距离上分析,利用该回风斜井作为井田西部的专用回风井。整合后利用的二坑回风斜井特征见表1-2-1。表1-2-1 二坑利用的井筒特征表序号井筒特征井筒名称原回风斜井1井口坐标(m)纬距x4210371经距y197061472井口标 高(m)+1046.73方位角 (度)1904井筒倾角 (度)275落底水平标高(m)一水平+933二水平+8616井筒垂深或斜长 (m)至一水平251至二水平159全长4107井筒直径或净宽 (m)38井筒支护支护形式表土段荒料石砌碹基岩荒料石砌碹支护厚度(mm)表土段400基岩3009断面积(m2)断面形式半圆拱净7.7掘进表土段11基岩10.110井筒装备人行台阶11备注兼安全出口2)生产系统提升系统:原主立井采用电机功率为55kw的2jtp-1.2型双滚筒绞车配1.2t双箕斗提煤;副斜井装备jtd-800x型单滚筒绞车牵引0.75m3翻斗式矿车串车辅助提升;人员从副斜井步行上下井。通风系统:回风斜井为专用回风井,矿井通风方式为机械负压抽出式通风,通风系统为中央分列式,回风斜井风机房装备bdk54-6-18型对旋式风机,电机功率290kw。排水系统:在原主斜井井底建有水泵房和水仓,水泵房设有三台d25-309型排水泵,电机功率37kw,流量q=25m3/h,扬程h=270m。3)井下开采采煤方法为壁式炮采,工作面采用dw-300/100型单体液压支柱配dfb(1000-3600)/300型金属铰接顶梁支护顶板,全部跨落法管理顶板。根据900kt/a整合设计利用二坑原有生产设施施工15号煤东大巷使主斜井与回风斜井贯通,贯通之后二坑报废。根据目前整合建设进度,连接主斜井与回风斜井的15号煤东大巷已经贯通,除二坑回风斜井外,原二坑的其它井筒已于2010年5月关闭。 4)其它情况正常涌水量150m3/d,最大涌水量200m3/d,属高瓦斯矿井。(三)三坑1、矿井概况及能力三坑位于井田东部开采,始建于1981年,1992年投产,设计生产能力150kt/a,核定生产能力300kt/a,主要开采9号和15号煤层。2、开拓开采情况1)开拓方式矿井工业场地位于井田东部,采用斜井-立井综合开拓方式,原有四个井筒,分别为主立井、副斜井、进风斜井和回风斜井,各井筒均落底于15号煤。由于三坑位于井田东部,距离未开采区域较近,因此这四个井筒均利用。整合后利用的三坑井筒特征见表1-2-2。2)生产系统提升系统:原主立井采用电机功率为90kw的2jtp-1.6型双滚筒绞车配1.6t双箕斗提煤;副斜井装备jk-1.2型单滚筒绞车牵引.75m3翻斗式矿车串车辅助提升;人员从进风斜井步行上下井。通风系统:回风斜井为专用回风井,矿井通风方式为机械负压抽出式通风,通风系统为中央分列式,回风斜井风机房装备bdk54-6-18型对旋式风机,电机功率290kw。排水系统:在原主斜井井底建有水泵房和水仓,水泵房设有三台d25-309型排水泵,电机功率37kw,流量q=25m3/h,扬程h=270m。表1-2-2 利用的三坑井筒特征表序号井筒特征井筒名称原回风斜井原副斜井原进风斜井原主立井1井口坐标(m)纬距x4210140.564211290.34211304.14211163经距y19707629.531970755619707512.5197075802井口标 高(m)+1049.6821033.72+1033.72+1049.783方位角 (度)1672042044井筒倾角 (度)26.52525905落底水平标高(m)一水平+867.77(一水平井底煤仓)+917(一水平甩车场)+934+915二水平+820.5+852+852+839.786井筒垂深或斜长 (m)至一水平341277235.6134.78至二水平210153194.475.22全长5514304302107井筒直径或净宽 (m)3.24.2348井筒支护支护形式表土段荒料石砌碹荒料石砌碹荒料石砌碹荒料石砌碹基岩荒料石砌碹荒料石砌碹荒料石砌碹荒料石砌碹支护厚度()表土段400400400500基岩3003003004009断面积(m2)断面形式半圆拱半圆拱半圆拱圆形净8.512.87.712.56掘进表土段11.8816.81119.6基岩1115.7610.118.110井筒装备bdk54-6-18对旋风机、人行台阶15kg/m轨道、人行台阶人行台阶1.6t双箕斗11备注辅助提升兼安全出口行人安全出口主提升3)井下开采采煤方法为壁式炮采,工作面采用dw-300/100型单体液压支柱配dfb(1000-3600)/300型金属铰接顶梁支护顶板,全部跨落法管理顶板。4)其它情况正常涌水量400m3/d,最大涌水量500m3/d,属高瓦斯矿井。上述各矿井田范围及采掘情况见插图1-2-1与1-2-2。二、矿井四邻关系根据晋煤重组办发200973号关于阳泉市xx县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方案的补充批复,整合后本井田东北部为山西阳xx县万和兴煤业有限公司、西北部为山西阳xx县金恒煤业有限公司,西北部为山西煤炭运销集团阳泉上社晋玉煤业有限公司,西南部为阳泉上社煤炭有限责任公司,南部为山西阳xx县坤宁煤业有限公司,东部为山西阳xx县辰通煤业有限公司,详见井田四邻关系示意图1-2-3。现对各邻近矿井简要介绍如下:1、山西阳xx县万和兴煤业有限公司位于井田东北部,该矿井由原xx县北下庄乡康家沟煤矿、xx县北娄煤矿、xx县秀水镇南庄沟联办煤矿和xx县同力煤矿整合而成,整合后井田面积3.43km2,批准开采8#、9#2)生产系统提升系统:原主立井采用电机功率为90kw的2jtp-1.6型双滚筒绞车配1.6t双箕斗提煤;副斜井装备jk-1.2型单滚筒绞车牵引.75m3翻斗式矿车串车辅助提升;人员从进风斜井步行上下井。通风系统:回风斜井为专用回风井,矿井通风方式为机械负压抽出式通风,通风系统为中央分列式,回风斜井风机房装备bdk54-6-18型对旋式风机,电机功率290kw。排水系统:该矿在井田中部及北部有采空区积水,距xx本井田约760m,积水量为738 m3和2432 m3,对xx开采影响不大。在原主斜井井底建有水泵房和水仓,水泵房设有三台d25-309型排水泵,电机功率37kw,流量q=25m3/h,扬程h=270m。和15#煤层,设计生产能力为600kt/a。矿井采用斜井开拓,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式,该矿属高瓦斯矿井。2、山西阳xx县金恒煤业有限公司位于井田西北部,该矿井由原xx县xx镇拦掌煤矿和xx县苌池镇王村煤矿整合而成,整合后井田面积3.01km2,批准开采9#和15#煤层,设计生产能力为600kt/a。矿井采用斜井开拓,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式,该矿属低瓦斯矿井。该矿在井田东部有采空区积水,最近积水距xx井田约750m,积水量为7940m3,对xx开采有一定影响。3、山西阳xx县坤宁煤业有限公司(原东方振兴煤业有限公司一坑接替井)位于井田南部,该矿井原名“东方振兴煤业有限公司一坑接替井”,为本次整合单独保留矿井,整合后井田面积7.09km2,批准开采9号和15号煤层,设计生产能力为1200kt/a。矿井采用斜井开拓,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式,该矿属高瓦斯矿井。4、山西煤炭运销集团阳泉上社晋玉煤业有限公司位于井田西北部,该矿井由原xx县新胜煤业有限公司、xx县南社煤矿、xx县恒吉泰煤业有限公司和山西xx县万隆煤业有限公司整合而成,整合后井田面积2.96km2,批准开采8#、9#和15#煤层,设计生产能力为600kt/a。矿井采用斜井开拓,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式,该矿属高瓦斯矿井。5、阳泉上社煤炭有限责任公司位于井田西北部,该矿为单独保留矿井,批准开采8号、9号和15号煤层,现开采15号煤层,设计生产能力为1500kt/a。矿井采用斜井开拓,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式,该矿属高瓦斯矿井。该矿在井田东部有采空区积水,最近积水距xx井田约135m,积水量为19353 m3,对xx开采有较大影响。6、山西阳xx县辰通煤业有限公司位于井田东部,该矿井由原xx县古咀煤矿、xx县xx煤矿、山西东星煤业有限公司和原xx县东方振兴煤业有限公司振兴二坑整合而成,整合后井田面积7.0207km2,矿井生产能力提升为600kt/a,批准开采煤层815号煤层。矿井采用斜井开拓,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式,该矿属高瓦斯矿井。该矿在井田中部有采空区积水,最近积水距xx井田约610m,积水量为8412 m3,对xx开采有一定影响。据矿方调查了解,上述各矿井采掘巷道均未进入本井田范围,对本井田煤层开采无影响。1-2-3 四邻关系示意图 第二章 兼并重组的条件第一节 兼并重组资源条件一、井田地层井田内均为第四系黄土覆盖,现根据井田范围内钻孔揭露资料及邻区钻孔资料,对井田内地层由老至新分述如下:1、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为含煤地层的基底岩系。本井田内无出露。主要为灰深灰色石灰岩、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夹薄层黄绿色泥岩组成。2、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根据本区勘探资料,本溪组厚度50.0060.00m,平均53.50m。主要由灰色、灰白色、灰黑色砂岩、砂质泥岩及泥岩和铝土质泥岩组成。上部夹12层薄层石灰岩,底部常见山西式铁矿,呈鸡窝状赋存。上部可见0.100.30m薄煤层。本组与下伏马家沟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3、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以标志层k1砂岩为底界整合覆盖于本溪组之上,顶界为k7砂岩底,据钻孔揭露厚90.00125.00m,平均113.50m,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岩性以灰白色、灰色砂岩、灰黑色粉砂岩、泥岩、石灰岩(k2、k3、k4)及煤层组成,含9、15号两层主要可采煤层,8、12号煤层为零星可采煤层,其它煤层均为不可采。4、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该组厚度为35.0063.00m,平均55.00m,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主要由灰色、灰白色砂岩、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组成,含1、2、3、4、5号煤层,其中4号煤层为零星可采煤层,其它煤层均为不可采煤层。本组与下伏太原组整合接触。5、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在区内仅有下部地层,主要为灰黄色、灰绿色砂岩、灰色、灰黄色粉砂岩及泥岩等,夹有13层煤线,底部常有一层稳定之砂岩(k8)。与下伏山西组整合接触。本组最大残留厚度约100m左右。6、第四系(q)主要为浅红色、土黄色亚粘土、亚砂土不整合覆盖于各沉积地层之上,厚070m,平均20m左右。二、地质构造井田范围内构造简单,主要为褶皱构造,在井田北部发育s1向斜,走向北东东向,两翼倾角不大,倾角一般810。在中部偏北发育s2背斜,在井田南部主要表现为s2背斜的南翼,为一单斜构造,倾角一般310。另在开采过程中发现了7条正断层及4个小型陷落柱。f1断层:位于井田的北部边缘,走向东西向,倾向北西,倾角70,落差2040m,贯穿于井田东西。为隐伏断层,在开采过程中发现。f2断层:位于f1断层的南部,走向东、倾向北,倾角70,落差40m。为隐伏断层,在开采过程中发现,在井田内延伸长度为1200m左右。f3、f4、f5、f6、f7断层落差425m,在井田内延伸长度不大,均在开采过程中发现。对采煤有一定影响。4个小型陷落柱面积不大,无规律性。在井下开采中发现。另未见岩浆岩侵入。综上所述,该井田构造属简单类型。主要断层见特征表2-1-1。 表2-1-1 井田断层特征一览表断层名称性质走向倾向倾角()落差(m)备注f1正断层n70en702040延伸长度3300mf3正断层nenw15延伸长度600mf2正断层en8440延伸长度1250mf4正断层n80wne10延伸长度580m三、含煤性1、含煤地层井田内赋存的主要含煤地层有山西组、太原组,现将各含煤地层的含煤性分述如下:1)山西组(p1s)本组含煤5层,其中4号煤层为不稳定的零星可采,其它均属不稳定不可采煤层,煤层平均总厚1.79m,本组平均厚度为55.00m,含煤系数3.25%。2)太原组(c3t)为井田主要含煤地层,共含煤6层,自上而下分别为8、9、11、12、13、15号煤层,其中15、9号煤层为全区稳定可采煤层,8、12号煤层为零星可采煤层,其它均为不可采,煤层平均总厚13.85m,本组平均厚度为113.50m,含煤系数为12.40%。2、可采与局部可采煤层井田内815号煤层为批准开采煤层,可采煤层为9号和15号煤层,8号与12号煤层为局部或零星可采煤层。其中:8号煤层:经井下多点揭露,均为不可采,结合全井田钻孔及见煤点资料,煤层厚度0.551.40m,平均0.80m,从可采性分布看,总体评价为零星可采煤层。8号煤未开采。由于地质报告没有提供8号煤的可采范围,因此设计无法对8号煤开采的经济合理性做定性分析,但由于8号煤距离9号煤一般仅10m左右,因此在开采过程中可以利用9号煤的巷道系统开采局部可采范围的8号煤。12号煤层:虽为批采煤层,经井筒多点揭露,均不可采,结合全井田钻孔资料,煤层可采范围不成片,煤层厚度0.401.00m,平均0.85m,从可采性分布看,总体评价为零星可采煤层。12号煤未开采。12号煤与8号煤类似,地质报告也没有提供12号煤的可采范围。考虑12号煤距离15号煤45m左右,因此将来可以利用15号煤的巷道系统开采局部可采范围内的12号煤。井田内主要可采煤层共2层,分别为9、15号煤层,9号煤层局部分层,现分述如下:1)9号煤层俗称丈二煤或九尺煤,原勘探报告中代号为s1,位于太原组上部。9号煤层在井田内北部大面积剥蚀,有煤层露头,有风化、氧化现象。9号煤可采区域北部已有一定面积采空区,南部属未开采区域。在井田南部及东部由于9号煤层的夹石增厚而分出9下号煤,使9号煤出现分层现象。9号煤层厚度0.856.00m,平均2.62m,剩余9号煤合并区的厚度在2.62m左右,分叉区域9号煤厚度一般0.85-1.2m,9号煤顶板为砂质泥岩、泥岩、砂岩,底板为砂质泥岩、泥岩。分层出的9下号煤层厚度1.052.10m,平均1.36m,9下号煤顶板为砂质泥岩、泥岩、粉砂岩,底板为砂质泥岩、泥岩。9下号煤层下距15号煤层65.5094.85m,平均75.73m。为批采煤层。2)15号煤层俗称丈八煤,原勘探报告中代号为t1,位于太原组下部,k2石灰岩之下,下距底界砂岩(k1)1.137.40m,平均3.05m。井田内东北角15号煤层有小面积风化、氧化现象。井田中部15号煤已有一定面积采空区,北部和南部属未开采区域。煤层厚5.109.56m,平均7.20m,结构简单复杂,含夹矸04层。属稳定的全区可采厚煤层,直接顶板为k2灰岩,伪顶为0.050.70m厚的泥岩,底板为砂质泥岩、泥岩。为批采煤层。可采煤层特征详见表2-1-2。3、煤质及用途1)煤的物理性质和煤岩特征本井田9、15号煤层物理性质和煤岩特征基本相近,颜色为黑灰黑色,具金刚和似金刚光泽,具梯形棱角状断口,有一定韧性,硬度3左右,条带状、线状结构,块状或层状构造。宏观煤岩类型,以半亮型煤为主,少量为光亮型和暗淡型煤,煤岩组分以亮煤为主,夹有镜煤条带和少量暗煤。15号煤层含黄铁矿结核。表2-1-2 可采煤层特征表含煤地层煤层编号煤层厚度(m)煤层间距(m)煤层结构可采性稳定性视密度(t/m3)岩 性最小最大平均最小最大平均 结构 夹矸层数顶板底板太原组90.856.002.6202.601.70简单-复杂03全区可采稳定1.35砂岩泥岩砂质泥岩砂质泥岩泥岩9下1.052.101.36简单0全区可采稳定1.35砂质泥岩泥岩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65.5094.8575.7315号5.109.567.20简单-复杂04全区可采稳定1.4石灰岩泥岩砂质泥岩泥岩2)煤的化学性质(1)化学性质9号煤层采用山西省沁水煤田阳泉矿区xx县勘探区上社、涧沟、刘家沟井田详查地质报告的煤质资料,以供参考(见表3-2)。水分(md):原煤0.18%0.85%,平均0.52;灰分(ad):原煤8.59%13.39%,平均10.19%;挥发分(vdaf):原煤11.00%12.93%,平均11.92;全硫(st.d):原煤0.40%0.49%,平均0.45%;发热量(qgr,d):原煤34.9136.16mj/kg,平均35.77mj/kg;胶质层(y):0;碳(cdaf) 原煤90.72%91.36%,平均91.07;氢(hdaf) 原煤4.16%4.47,平均4.27%;氧(odaf) 原煤2.54%2.75,平均2.70%;氮(ndaf) 原煤1.36%1.56,平均1.45%;另据2007年6月7日由山西省煤炭工业局综合测试中心对9号煤层的井下采样化验结果,其水分(md):原煤0.11%,浮煤0.42%,灰分(ad):原煤22.08%,浮煤9.00%,挥发分(vdaf):原煤15.43%,浮煤14.35%,全硫(st.d):原煤0.43%,浮煤0.48%,焦渣特征(crc):原煤4,浮煤4,固定碳(fc,d)原煤:65.89%,发热量(qgr,d)原煤27.70mj/kg,浮煤33.45mj/kg。根据该勘探区的煤质资料结合本井田的化验资料,9号煤层确定为贫煤。15号煤层水分(md):原煤0.16%1.16%,平均0.59%;灰分(ad):原煤5.31%11.48%,平均7.26%;挥发分(vdaf):原煤8.45%11.23%,平均10.11%;全硫(st.d):原煤1.08%2.20%,平均1.84%;发热量(qgr.ad):原煤35.0336.33mj/kg,平均35.81mj/kg;碳(cdaf) 原煤85.41%91.33,平均90.50%;氢(hdaf) 原煤3.73%7.96,平均4.22%;氧(odaf) 原煤1.16%7.17,平均2.61%;氮(ndaf) 原煤1.19%2.49,平均1.99%;另据2007年6月9日由山西省煤炭工业局综合测试中心对15号煤层的井下采样化验结果,其水分(md):原煤0.34%,浮煤0.57%,灰分(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