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阴县前山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初步设计2013年.doc_第1页
山阴县前山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初步设计2013年.doc_第2页
山阴县前山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初步设计2013年.doc_第3页
山阴县前山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初步设计2013年.doc_第4页
山阴县前山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初步设计2013年.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山阴县前山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初 步 设 计 建设单位:山 阴 县 水 利 局编制单位:朔州市水利勘测设计院二一三年十月104附表1工程建设特性表名称单位数量名称单位数量一、基本情况经济林栽培园和果园hm220(一)位置与面积水土保持种草hm2项目区位置-下喇叭乡(三)封育治理措施hm2561所属流域-前山沟(四)保土耕作措施hm2小流域(片区)面积km213.833(二)项目区自然概况五、施工组织设计地貌类型-黄土丘陵区区区(一)主要工程量地面组成物质-土方挖填m3多年平均降雨量mm384石方挖填m3多年平均气温7.5混凝土m3林草覆盖率%8.2浆砌石m35年一遇24h最大降雨量mm干砌石m310年一遇24h最大降雨量mm整地hm2251(三)社会经济情况乔灌木万株24.6总人口人1150种草hm2农村人口人1035劳动力人530(二)主要材料用量人口密度人/km241苗木万株24.6人均耕地hm2/人种子kg人均水平农田hm2/人0.11水泥t人均产粮kg/人1570砂子m3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7862块石m3(四)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现状钢筋kg主要水土流失类型-水土流失面积km212.665(三)施工机械台班土壤侵蚀模数t/(km2a)3539(四)总投工万工日2.68已治理面积km22.35(五)建设期月12二、设计标准六、工程投资与资金筹措重点工程设计标准(一)总投资万元286三、工程规模工程措施万元5.91综合治理面积km28.12林草措施万元230.52封育治理措施万元16.54四、主要措施数量独立费用万元24.97(一)工程措施基本预备费万元8.34石坎梯田hm2(二)资金筹措土坎梯田hm2中央投资万元200谷坊座地方配套万元86蓄水池(水窖)个群众自筹万元沉沙池(凼)个七、工程效益谷坊座水土流失治理程度%71.92截排水沟km年保土效益万t1.9田间路km6增加林草覆盖率%12.6(二)林草措施累计直接经济效益万元15.05水土保持造林hm2231效益费用比1.55注:社会经济情况和水土流失状况应说明数据来源和时间年限。表中内容可根据项目区实际建设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注2:可根据具体项目区不同,表中内容可进行适当调整。目 录1. 综合说明11.1 项目背景11.2 项目区选择及概况31.3 建设任务、目标与规模41.4 总体布置与措施设计51.5 施工组织设计51.6 技术支持61.7 工程管理61.8 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71.9 效益分析72项目背景及设计依据102.1 项目背景102.2 山阴县概况11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92.3 设计依据213. 项目区选择及概况233.1项目区选择233.2项目区小流域概况244. 建设任务、目标与规模354.1 建设任务354.2 建设目标354.3 建设规模365. 总体布置与措施设计375.1 水土保持分区375.2 总体布置375.3 工程措施设计385.4 林草措施设计385.5 封育治理措施设计405.6 措施数量汇总416. 施工组织设计586.1 工程量586.2 施工条件586.3 施工工艺和方法596.4 施工组织形式606.5 施工进度617. 技术支持647.1 技术支持方案647.2 技术培训647.3 技术推广668. 工程管理688.1 工程建设管理688.2 工程运行管理709. 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729.1 投资概算729.2 资金筹措7410. 效益分析9810.1 生态效益9810.2 社会效益9910.3 经济效益1001. 综合说明1.1 项目背景1.1.1项目前期规划基本情况2012年,是第四期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实施的最后一年。为落实中央领导重要批示,在总结前四期工程建设经验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财政部、水利部确定了20132017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实施范围与分省建设任务。按照有关文件安排,山西省水利厅编制了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山西省实施规划(20132017年),规划基准年为2011年。山阴县被列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县,项目区为五指沟项目区,涉及小庄窝、五指沟、织女泉、吴儿城、榆树洼5条小流域,综合治理面积107km2,其中:规划坡改梯556.4hm2,水保林2985.3 hm2,经果林171.2 hm2,封禁治理6987.1 hm2,谷坊85座,生产道路32km。工程概算总投资3845.1万元,其中:国补资金2675万元,省级资金390.03万元,市级资金390.03万元,县级资金390.03万元。通过5年建设,山阴县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07.7平方公里,实施治理的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70%以上,林草植被覆盖率达到30%以上,人均基本农田达到达到2亩;农村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特色产业得到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稳定增长,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1.1.2工程建设必要性(1)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要求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快水土流失防治速度,防止沙尘暴、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河床淤积等水土流失危害,降低水土流失程度,遏制生态恶化的趋势,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国家生态安全提供保障。(2)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新时期治水思路的本质内涵是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施生态修复,依靠自然力量,遵循自然规律,加大保护力度,减少人对自然的过度干扰,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是落实治水新思路的重要举措。1.1.3实施方案编制过程按照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大力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修复措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的要求,山阴县选定前山沟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作为本次规划的重点项目区。项目区土地及光热资源丰富,水源有保障,通过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使该区域土地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土地利用率得到有效提高,提升水土保持措施效益,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政府支持,群众积极性高。因此,该项目区进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群众的积极性高。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工作,逐步使我县的水土保持工作走上持续、稳定、健康、快速发展的正规化道路。根据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编写提纲的要求,山阴县水利局技术人员和朔州市水利勘测设计院设计人员对项目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概况、水土流失现状进行了详细调查,收集了有关资料和图件,并按照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暂行规定以及其它相关规范,结合项目区地形地貌等特点,初步确定了各项治理措施及其位置、规模等,并对工程进度、项目实施和工程管理做了较为详细的安排。经过设计人员的共同努力,于2013年10月编制了本初步设计。1.2 项目区选择及概况前山沟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区位于下喇叭乡东部,项目区总面积13.833km2,项目区范围涉及下喇叭乡、薛圐圙乡2个乡镇,涉及榆树洼、西李庄2个行政村。项目区属于境内西部洪涛山区,组成地层多为奥陶系灰岩及部分寒武系页岩、石灰岩,海拔高程1250-2100米,边山地段相对高差400余米,多被黄土覆盖,在山区内地形渐趋平缓,一般山顶标高1468米左右,相对高差100余米。项目区以黄土丘陵区为主,约占项目区总面积的70%;有少量石灰岩山地和土石山地,约占项目区总面积的30%。前山沟小流域项目区土地总面积13.833km2,其中:耕地面积2.44km2,占总面积的18%;林地0.37km2,占总面积的2.7%;其它草地9.28km2,占总面积的67%;沟道用地1.54km2,占总面积的11%,非生产用地(居民点、道路等)0.2km2,占总面积的1.3%。项目区沟壑纵横、地面支离破碎,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12.654km2,占土地总面积的91.5%,土壤侵蚀模数高达3539t/ km2.a。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使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灾害频繁发生,造成地力衰退,农业生产水平低而不稳,农民生活极度贫困,而且大量的泥沙涌入下游,使河床、水库淤积抬高,防洪负担日益加重,严重威胁着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再加上当地干旱少雨,使得本来就严重的农村人畜饮水问题更加突出,农村经济及社会发展处于低水平。多年来,项目区农民在资金不足、生活贫困的情况下,积极开展了以水土保持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治理工作,截至2012年底,项目区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8.1hm2 , 其中营造乔木防护林37.2hm2,水土流失治理度为7.75%,林草覆盖率仅8.2%(不含疏林地和未成林地)。但因人口少,治理任务大等原因,治理进展缓慢,到目前为止,除现存一些零星乔木林外,沟道无工程,坡面几乎无治理措施。1.3 建设任务、目标与规模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12.654km2,占土地总面积的91.5%,现状治理面积0.98km2,现状治理度7.75%。项目实施后,水土保持治理面积达到9.1km2,综合治理度达到71.92,效益周期年内拦泥1.9万t,拦蓄径流72.8万m3。项目实施后,新增林草植被251hm2,其中:营造乔木林231hm2,经济林20hm2,林草植被覆盖度达到20.8。林草覆盖率的大幅度增加,大风及沙尘天气明显减少,区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项目实施后,将使项目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在项目效益充分发挥后增加到8697元,增加835元。1.4 总体布置与措施设计根据流域经济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需要,参考各类土地的适应性评价,以小流域为单元,针对项目区地形地貌、自然气候、土壤条件,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和水土流失特点,坚持坡沟兼治、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适地适树(草)的原则,对山、水、田、林、草、路进行综合治理。以治理保护和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为基础,以生态效益为中心,将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水土流失地区峁梁、坡面、沟道进行全面、综合治理。项目区共规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12km2,其中:其中:营造水保林231hm2,经济林20hm2,封育561 hm2,田间道路1km,标志碑1座。工程实施需要主要材料为:需栽植苗木24.6万株,投劳2.67万工日。1.5 施工组织设计本县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寒冷干燥,干旱少雨,温差大,风沙多。年平均气温为6.9,年均日照2830.4h,大于等于10的积温2960.2,无霜期115d。多年平均降雨量384.7mm,多年平均蒸发量2007.8mm。平均风速2.7m/s,年平均大风日数15.4d。根据气象资料和工程特点,年度工程期限为1年。项目区国道、县道、乡道畅通,村公路畅通,具备一定的交通条件,能满足施工材料运输入场的要求,场内运输采用修建临时简易道路解决。本工程所需的建筑材料均能在山阴县境内购买到,且运输方便。本工程所需的苗木、种籽等在山阴县境内或邻近县内购买到。项目区所在的乡镇都设置有水利管理站,并配有12名专职水利水保人员,从事水利水保工程施工与管理多年,技术过硬,经验丰富。项目区群众也承诺积极投工投劳,区内有劳动力530个,投劳有保障。1.6 技术支持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施工及管理人员技术要求较高,必须了解相关水保知识,懂得各项治理措施的技术要求,才能保证项目建设更加合理有效地进行。同时,项目建设时只有全力进行技术成果的推广和先进技术的引进,为水土流失区治理以及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提供更科学、更先进的技术、知识和信息,才可能大大提高治理的程度、进度和质量,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更加突出,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项目建设前12个月,对管理、技术和施工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包括水土保持各个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针对建设内容及时培训有关人员,主要以建设中涉及到的各种水土保持技术为主;在项目建设完成后,对管护人员进行各种管护知识培训。1.7 工程管理工程建设管理,根据项目管理的要求,在省、市项目领导组和办公室的指导下,山阴县将设立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项目管理办公室。项目办分领导机构和管理机构。领导机构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担任组长,计划、财政以及水、农、林等部门领导和项目所在乡(镇)书记参加;管理机构配备由水利部门有关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具体负责项目的规划实施、技术指导和监测评价。工程运行管理,将按照建管用、责权利相结合和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制订并出台相关政策,因地制宜地积极推行小流域综合治理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承包、租赁、拍卖和股份合作等方式,明确工程经营使用权,落实工程运行管护责任。1.8 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根据工程概算,工程总投资286万元,其中工程措施5.91万元,林草措施230.52万元,封育治理措施16.54万元,独立费用24.97万元,基本预备费8.34万元。单位治理面积投资35万元/km2。项目总投资286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00万元,地方自筹86万元(其中:省级资金29万元,市级配套29万元,县级配套28万元)。中央资金占总投资的70%,地方自筹占总投资的30%。1.9 效益分析1、生态效益项目区经过一年治理后,治理措施达到8.12km2。当各项措施充分发挥效益后,项目区内林草面积将增加2.51km2,林草覆盖率将达到20.8,初步形成乔、灌、草多层次多结构的植被群落。绿色植被的增加,将使项目区及其附近风沙天气减少,小气候明显改变,空气湿度增加,空气灰尘含量减少,空气质量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日渐良好。同时,每年可拦蓄径流72.8万m3,拦蓄泥沙1.9万t,径流、泥沙将得到有效的拦截,使泄入河道的洪水及泥沙量减少,洪水历时变长,河床淤积减轻,水土流失将基本得到控制,明显减轻洪水对区内的设施和人民造成的威胁。2、社会效益由于各项治理措施的增加和完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这为项目区附近的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项目实施需要大批劳力和材料,这不仅为当地农民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尤其是为参加社会劳动较少的妇女提供了就业门路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而且可带动当地的农业、畜牧业、建材工业和其它商品的流通,可为当地提供大量的饲料、木材等物资,这将极大地促使当地工业和畜牧业等产业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将得到明显提高,也将促进科技、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使项目区群众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得到提高,从而全面推动项目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3、经济效益项目区水土保持各项工程实施生效后,每年直接经济效益为15.05万元,间接经济效益4.51万元。4、经济评价国民经济评价,经济计算期20年,其中建设期1年,正常运行期19年。当i12时,经济评价结果为:经济净现值(enpv)168.13万元0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20.5112经济效益费用比(ebcr)1.551从以上计算结果看,各项指标在国民经济上是合理可行的,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如果考虑到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带来的间接效益,其效益更加可观。2项目背景及设计依据2.1 项目背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提出“到2020年使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的总体目标。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上明确强调,要加强长江上中游、黄河上中游、西南石漠化地区和东北黑土区等重点区域及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水土流失防治。2012年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加大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实施力度”。2011年底至2012年初,习近平副主席先后三次就福建长汀、陕西延安等革命老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做出重要批示,要求总结推广长汀等地经验,推动全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2012年,是第四期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实施的最后一年。为落实中央领导重要批示,在总结前四期工程建设经验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财政部、水利部确定了20132017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实施范围与分省建设任务。为确保工程扎实推进,需要各省编制省级五年规划。按照有关文件安排,山西省水利厅编制了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山西省实施规划(20132017年),规划基准年为2011年。山阴县被列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县,项目区为五指沟项目区,涉及小庄窝、五指沟、织女泉、吴儿城、榆树洼5条小流域,综合治理面积107km2,其中:规划坡改梯556.4hm2,水保林2985.3 hm2,经果林171.2 hm2,封禁治理6987.1 hm2,谷坊85座,生产道路32km。工程概算总投资3845.1万元,其中:国补资金2675万元,省级资金390.03万元,市级资金390.03万元,县级资金390.03万元。通过5年建设,山阴县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07.7km2,实施治理的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70%以上,林草植被覆盖率达到30%以上,人均基本农田达到达到2亩;农村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特色产业得到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稳定增长,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2013年为5年规划实施的第2年,本年规划实施的流域为五指沟项目区最东部的小流域前山沟小流域,综合治理面积8.12 km2,占总治理面积的7.5%。2.2 项目县概况2.2.1地理位置山阴县位于山西省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2261134, 北纬39113946之间。东临怀仁、应县,西接平鲁、朔城区,北连左云、右玉,南与代县毗邻。总土地面积1651km2,全部属海河流域的桑干河支流范围,是我省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县份之一。表2-1 项目县基本情况表项目县所属流域土地总面积(km2)行政区划人口(万人)财政收入(万元)乡(镇)数(个)村数(个)总人口农业人口山阴县海河流域16511325723.8913.5420.13合计16511325723.8913.5420.132.2.2自然条件1、气象、水文山阴县地处内陆高原,属北温带较干燥的大陆性气候,受季风影响强烈,并具有山区气候之特征。春季回暖迅速,温度明显上升,雨水稀少,蒸发量大,干旱多风沙;夏季气温偏高,雨量集中,暴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也同时出现在这一时期;秋季降温迅速,雨量聚减,气候凉爽,九月份以后,受北方冷空气影响,经常出现旱霜;冬季严寒干燥,温差大,雨雪稀少,多偏北风。无霜期为130天。一般冻深97cm,最大冻深134cm。历年平均气温:平川区7.2,丘陵区6.0,山区5.0以下。历年平均降水量384.7mm,丰水年可达588.2mm,枯水年仅213.6mm,年内降水不均,历年7、8、9三个月平均降水量252mm,占全年降水量的62%。历年平均蒸发量1988.1mm。一年中前半年蒸发量大,约占总量的60%;1、2、11、12月蒸发量小,平均54mm。2、地质、地貌山阴县南缘雁门关凸起区五台群变质岩区,地质构造极为复杂,但总体构造线方向多为北东向或北北东向。山阴县中部的桑干河断陷盆地,走向北东,北浅南深,又可划分为怀仁凹陷、后所凹陷和黄花梁凸起三部分。山阴县北部出露地层较多,构造形迹受大同盆地南部总体构造控制,其构造形态大致为一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单斜构造或单斜中沿走向和沿倾向具有波浪起伏的次级褶皱构造。项目区属于境内西部洪涛山区,组成地层多为奥陶系灰岩及部分寒武系页岩、石灰岩,海拔高程1250-2100米,边山地段相对高差400余米,多被黄土覆盖,在山区内地形渐趋平缓,一般山顶标高1468米左右,相对高差100余米。山阴县地处大同断陷盆地南部,东南边缘为恒山山脉余支翠微山,是桑干河与滹沱河水系的分水岭,山势巍峨陡峻,海拔在2000m左右,主峰馒头山海拔2426.1m;北部黄花梁,山势低缓,最高海拔1127.1m,西北部洪涛山山脉,境内主峰大贝山海拔高程1947m,与平原接壤处群峰突起,山区大部分被黄土覆盖,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一般山峰海拔高程1800m左右,纵管全县地形,西南高,东北低,平原呈东北向斜列于洪涛山和恒山之间,呈槽形盆地,最低处为合盛乡北郭庄村,海拔1003m。依据地形形态、成因、海拔高程岩性,山阴县地貌可分为基岩山区、黄土丘陵区、倾斜平原区、冲积平原区四个单元,详见表2-2:表2-2 山阴县地貌单元分区表单元分区分布面积(km2)海拔基岩山区片麻岩山区馒头山山区7931200-2300石灰岩山区洪涛山区26771250-2100石灰、二叠系砂页岩区马营乡、玉井镇3181300-1700黄花梁玄武岩区黄花梁山区191050以上黄土丘陵区洪涛山前缘1181250-1500山前倾斜平原区洪涛山前倾斜平原区北周庄镇、岱岳乡、安荣乡部分1681050-1250恒山前冲洪积平原区恒山北麓1851050-1250冲积平原区盆地中心桑干河、黄水河两侧4961003-10503、水资源山阴县水源较丰富,但分布不均匀,平川区和峪口区地上水、地下水都丰富,山区和丘陵区都缺乏,有些地方人畜吃水都很困难。地上水:山阴县有过境河流3条,桑干河流量最大,木瓜河流量较小,黄水河现已成为退水河。另有小泉小水53处,地上水年径流总量约为4亿m3。本项目区位于桑干河流域的源子河支流内,桑干河在山阴县流长约30km,年均径流量约3亿m3。全县小泉小水年出水总量约为0.2亿m3。地下水:全县地下水资源量为0.9亿m3,允许开采量为0.71亿m3,主要集中分布在山前倾斜平原区,水量丰富,水质优良。桑干河流域的泛滥洼地,浅水水质差,矿化度高,地下水位埋藏很浅,普遍在1m2.5m之间,形成了土壤盐渍化,不利于开发和灌溉利用。中层水水质尚好,但水量很少,可开采利用,解决人畜吃水和发展井灌。2.2.3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山阴县辖3镇10乡,257个行政村,2010年底统计全县总人口23.91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3.55万人,城镇人口10.36万人。2010年地区总产值114.3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20.13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0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7532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74万元。山阴县的经济以煤、牧、电、农为主,对18座煤矿进行了以综采为主的机械化采煤升级改造后,2012年生产原煤975.8万吨。除煤炭工业外,乳制品也较发达,并有炼焦、化工、水泥、建材、粘土矿、铁矿、石灰岩等工矿企业,全县生产铁合金6.2万吨、电石2.4万吨、合成铵4.2万吨、化肥2.3万吨。山阴县共有耕地80.6万亩,占县域总面积的32.6%;水浇地19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3.6%。农作物平川区以玉米、高粱、谷子为主,山区则以莜麦、马铃薯为主。2012年全县粮食总产量13万t。2.2.4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状况1、水土流失状况山阴县水土流失主要类型为水蚀和风蚀,水蚀以面蚀、沟蚀和重力侵蚀为主,风蚀主要为吹蚀、磨蚀和堆积埋压。山阴县的水土流失面积为827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51.8%,其中:、流失强度等级、流失量等。表2-3 山阴县水土流失现状表项目县土地总面积(km2)水土流失面积(km2)水土流失面积占比(%)轻度流失(km2)中度流失(km2)强烈流失(km2)极强以上流失(km2)水土流失类型土壤侵蚀模数t/( km2a)山阴县165182751.8347.3248.1148.982.7水蚀4300合计165182751.8347.3248.1148.982.7水蚀43002、水土流失的危害水土资源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而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自然生态平衡失调,生态环境逆向演替,土壤肥力衰退,自然灾害频发,农林牧业产量降低。水土流失不仅成为制约当地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而且还严重威胁人类正常的生产生活,妨碍社会的进步,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1)破坏水土资源,土壤沙化,地力下降水土流失首先表现为表土被冲刷,带走土壤中的养分,导致土层变薄,引起土壤肥力降低,甚至基岩裸露。项目区土壤具有土层疏松,含沙多,粘性差,持水性差,抗侵蚀能力弱,容易产生地表径流。(2)淤积河流、潭坝、道路等基础设施项目区地处木瓜河上游,水土流失使下游的河床逐步抬高,泥沙淤积河道,河道变浅,影响河水的灌溉与泻洪能力。(3)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由于地表植被不断的破坏,致使林地裸露,加上坡地地表土层日渐变薄,蓄水、保土能力减弱,造成植被无法自我修复,严重的水土流失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态环境更加脆弱,水灾、旱灾等自然灾害的频频发生。3、水土流失的原因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自然因素方面,一是项目区表层多为黄土所覆盖,由于黄土垂直节理发育,质地疏松,易于崩塌和透水,导致沟头延伸,沟岸扩张;二是项目区沟密坡陡,地面起伏不平,易产生水土流失;三是植被覆盖率低,大部分裸露坡地遭径流冲刷而造成严重的土壤侵蚀;四是降雨主要集中在79月份,且多暴雨,强度大,这是造成现代加速侵蚀的直接原因。人为因素方面,一是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陡坡开荒、乱砍滥伐森林等加剧了水土流失;二是基本建设和工矿企业生产中不注意水土保持,盲目弃土堆渣等加大了土壤流失量。三是过度放牧,植被不能恢复再生。4、治理现状截止2012年底,山阴县已实施黄土高原世行二期水土保持项目、首都水资源水土保持项目等工程,累计治理小流域6条(不包括本次规划治理的小流域),累计治理面积458.9km2。表2-4 山阴县水土流失治理现状表项目县土地总面积(km2)治理小流域(条)治理面积(km2)山阴县16516458.9合计16516458.9但全县目前还有368.1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未治理,占流失总面积的44.5%,而且这些任务,治理难度大,所需投资多,40%的自然条件差,属于不毛之地。另一方面,已治理的458.9平方公里,仍然有12%的标准低,质量差,仍需提高标准进行改造。另外,水保工程管护跟不上,边治理、边破坏和因人为活动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的现象仍然存在。5、治理效果水土保持措施不仅增加了粮食产量和经济收入,而且带来了很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年拦蓄径流50%以上,拦蓄泥沙164万t。不仅改善了治理地区的小气候,净化了空气,同时也涵养了水源,为野生动物繁衍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形成了水圈、气圈、土圈、生物圈的良性循环。6、主要经验(1)领导重视,是搞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关键。县委、县政府把治理水土流失作为改善生态环境,造福子孙的主要目标,齐心协力,狠抓实干。县五套班子领导,都很重视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包片包点,把治理任务进行分解,落到实处,层层签定责任状,坚持专业队常年治理,重点搞骨干性工程和重点项目。每年还利用解冻后至春播前,春播后至夏锄前,收秋后至封冻前三段有利时间搞三次大汇战,主攻植树造林工程。(2)大力推行户包治理和拍卖“四荒”治理,充分调动群众治山治水的积极性。注重引入竞争机制,把户包治理和拍卖“四荒”治理逐步引导到市场经济运行轨道,起到了调动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之目的。经过十多年的精心治理与管护,使严重的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治理。(3)坚持三大效益并重,以经济效益为主体。治理中狠抓了小流域治理由“生态型”向“经济型”的转化,治理一条流域即建立一个具有当地特色的经济实体,富裕一方群众,从而提高了群众投入小流域治理的积极性,加快了治理步伐。(4)坚持以小流域为基本单位,实行集中、连续、科学、综合治理,引进并利用多项科技新技术,增加了流域治理的科技含量。7、存在问题(1)治理任务艰巨,进展缓慢长期以来,严重的水土流失,形成了现今复杂的地表形态,增加了治理难度。基本农田建设需付出巨大的劳动代价,沟道打坝,不仅工程艰巨,还需付出巨额资金,造林种草成活率和保存率低,造成同块地上重复造林重复投资,延长了治理周期,耗费了大量人力和财力。农业生产方面因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使粮食生产、林草生产不能稳步增长。40余年来,各级领导虽然重视水土保持工作,但由于资金短缺,治理难度大等,严重影响了治理进度。(2)注重粮食生产,忽视林草建设多年来,山阴县水土保持工作促进了农、林、牧、副各业的发展,但相对而言,林草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把粮食生产放在首位,优先解决吃饭问题是正确的。但有些地方没把林草建设与粮食生产同步发展,导致林草建设保存率较低。林业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资源配置不当,抚育管理不善,生长速度缓慢;二是适地优良树种少。(3)投入低,效益差水土保持各项治理工程是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措施。由于治理的工程量大,当地农民贫穷,地方财力有限,只能分散、低标准治理,不能形成完整的防护体系,导致了各项措施的效益不能充分发挥,再加上近期效益难以发挥,群众见不到眼前利益,影响了治理的积极性。(5)管理水平低,责任制不健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基本农田经营分散,由于责任制落实不彻底,农民只管种地,不管维护,影响了效益的发挥。不少地方林草地仍归集体所有,管理不善,超载放牧,造成草场退化,林地逐渐变成了荒地,地面植被遭受破坏,削弱了水保效益。(5)科学试验研究落后,技术服务不力由于资金不足,缺乏设备,一些重要课题不能开展研究,科技成果推广不开,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不够,造成治理水平低,效益低。另外,苗木质量不高,数量不足,难以满足治理需求,导致远距离调苗,由于地域性差异和运输过程中的失水等因素,苗木质量难以保证,影响了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项目建设是发展地方经济,促使群众脱贫致富的需要。严重的水土流失使表土变薄,水分、养分、有机质大量流失,土壤肥力减退,土地生产力下降,单位面积产量大幅下降,当地农牧业生产受到严重的影响和制约。同时,由于大量水土流失和径流冲刷,大片土地被沟壑切割的支离破碎,使土地变得越来越难以利用,当地群众失去生存条件。加之,受到当地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农民素质差、观念落后等因素的影响,更进一步制约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只有大力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进行小流域综合整治,恢复植被盖度,增加林草的面积和质量,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林草产量,才能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改善当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从而有效地解决困扰当地的贫困问题,促进当地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2、项目建设是改善脆弱的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由于多年来持续干旱少雨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项目区地表植被锐减,草场沙化、退化严重,地面覆盖度降低,地表裸岩、水蚀和风蚀十分严重,生态环境严重失调。这致使当地干旱、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日益加剧。每年春季,大风携带大量沙土进入县城,对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夏季暴雨过后,山洪下泄,冲毁道路、淤积路面、阻碍交通、抬高河床,对下游的道路、房屋、工厂等各项设施构成严重威胁。同时,山洪和泥沙经排水沟汇入河道后,还造成了河道的淤积,每年入河沙达49.5万t。因此,只有下决心对项目区进行全面治理,提高当地的林草覆盖率,才能为今后彻底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减少项目区及其周边地区的沙尘天气和洪水灾害,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3、项目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水土保持措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当地生产条件,有效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新能源、新技术的发展,有效地改善村容村貌,加快项目区新农村建设的步伐。2.3 设计依据1、设计依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坡耕地治理技术gb/t16453.1-200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荒地治理技术gb/t 16453.2-200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沟壑治理技术gb/t 16453.3-200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小型蓄排引水工程gb/t16453.4-200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风沙治理技术gb/t 16453.5-200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则gb/t16453.3 -200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规划通则gb/t15772 -200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验收规范gb/t 15773-200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 15774-2008;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规范sl72-94;水土保持规划编制规程sl335-2006;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2006;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水土保持图sl73.6-2001;水总200367号文“关于颁布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和定额的通知”水利部水总200367号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水利部水总200367号水土保持工程概算编定额2、相关数据来源:山阴县2012年统计年鉴山阴县水利志山阴县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3. 项目区选择及概况3.1项目区选择3.1.1项目区选取的原则1、符合国家水土保持项目规划的要求,且在山阴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总体规划所划分的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内。2、避免与国家其它生态建设重点项目相互重叠,防止重复投资、重复治理,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央投资效益。3、做到突出重点,相对集中。主要面向水土流失严重、治理需要迫切,交通相对方便的老少边穷地区。4、政府重视,群众积极性高。项目区当地乡镇政府对水土保持工作高度重视,工作基础好。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积极性高、参与意识强、投劳有保障。3.1.1项目区的选择根据项目区选择的原则,结合山阴县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山阴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总体规划,技术人员深入初选项目区实地调研,认为前山沟小流域项目区内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条件较好,项目区的治理成果将促进山阴县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全县水土保持工作。群众也对水土流失治理有迫切需求,各级政府对水土保持工作表示重视。经综合考虑,项目区选定在下喇叭乡前山沟小流域。3.2项目区小流域概况3.3.1 基本情况前山沟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区位于下喇叭乡东部,项目区总面积13.833km2,项目区范围涉及下喇叭乡、薛圐圙乡2个乡,涉及榆树洼、西李庄2个行政村。项目区沟壑纵横、地面支离破碎,土壤侵蚀模数高达3539t/ km2.a。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使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灾害频繁发生,造成地力衰退,农业生产水平低而不稳,农民生活极度贫困,而且大量的泥沙涌入下游,使河床、水库淤积抬高,防洪负担日益加重,严重威胁着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再加上当地干旱少雨,使得本来就严重的农村人畜饮水问题更加突出,农村经济及社会发展处于低水平。3.3.2 自然概况1、地形地貌地形,项目区属于境内西部洪涛山区,组成地层多为奥陶系灰岩及部分寒武系页岩、石灰岩,海拔高程12502100米,边山地段相对高差400余米,多被黄土覆盖,在山区内地形渐趋平缓,一般山顶标高1468米左右,相对高差100余米。地貌,项目区以黄土丘陵区为主,约占项目区总面积的70%;有少量石灰岩山地和土石山地,约占项目区总面积的30%。黄土丘陵区由于黄土结构松散,垂直节理发育,抗侵蚀力差,在地表流水的作用下,侵蚀性沟谷发育而强烈下切,局部可切割到基岩,黄土原面被无数羽状沟谷切割成黄土梁峁和狭长条形梁地。所以,项目区梁峁交错排列,沟壑纵横密布,具典型的黄土丘陵景观。石灰岩山地主要由石灰岩和沙岩、页岩侵入体及变质岩组成。土石山地以石灰岩和黄土并存,有的岩石已裸露地表,分布面积不大,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稀疏。鉴于这种情况,需在坡区栽植乔木林和经济林,并在基岩相对稳定的沟壑中兴建浆石谷坊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2、气象水文项目区属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雨量集中;秋季天高气爽,气温下降,前期雨水多,后期急剧减少;冬季盛行西北风,寒冷而干燥少雪。据45年的气象资料统计,年均气温6.9,极端最高气温37.9,极端最低气温-31.6,年均10积温2960.2,年日照时数2830.4h,无霜期115d,多年平均降水量384.7mm,65%以上的降水多以暴雨形式集中在7月9月份,而且年际变化较大,最大年降水量588.2mm,最小年降水量仅213.6mm,丰水年为枯水年的23倍。年均蒸发量2007.8mm,约为年降水量的5倍。年均风速为2.7m/s,年均大风日数15.4d,主要出现在35月间。由于风多雨少蒸发量大,所以干旱严重,尤以春旱、伏旱较为普遍,故有“十年九旱”之称。3、土壤植被土壤,栗钙土是项目区的主要土壤类型,多发育于黄土覆盖的山地和丘陵地带,分布范围极广。由于地形的不同和各种因素影响的差异,不同的地形部位分布着不同类型的栗钙土。海拔1600m以上的山地分布着山地栗钙土;海拔1050m1600m之间分布着栗钙土性土。山地栗钙土主要为砂页岩质山地栗钙土和黄土质山地栗钙土,总的特点是土层较薄,厚度在10cm30cm之间,质地砂壤至轻壤,剖面石灰反应较强,ph值8,土壤呈微碱性反应。栗钙土性土大部分为农田所占用,耕作历史悠久。从所处地带看,水土流失较严重,地形起伏颇大,沟壑纵横交错,支离破碎,梁峁星罗棋布,土壤物理分化较强,有机质分解稍快,养分累积少,土壤发育差,层次分异不明显。土性软绵,土体干燥,石灰反应强烈,有机质含量在0.5%1.0%,全氮0.04%0.06%,全磷0.06%左右。植被,项目区地处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带,根据山西省植被类型图,项目区属于沙棘虎榛子黄蔷薇(马茹茹)灌丛区。长期不合理的农业经营及其它活动使原始天然植被破坏殆尽。从其垂直分布看,高海拔(大于1600m)区的山地上生长有沙棘、胡枝子、蔷薇、柽柳、枸杞、柠条、酸枣、虎榛子、绒毛绣线菊等植被;还另星分布有杨树、柳树、桦树等乔木树种。中海拔(1050m1600m)区的丘陵地带生长有甘草、冷蒿、百里香、狼毒、狗尾草、针茅、牛筋子等植物,有的地方草灌混生,伴有少量成片的杨树林和油松、落叶松林。低海拔(1003m1050m)的平原地区生长有青蒿、狗舌草、金戴戴、隐花草、芨芨草、芦苇、披碱草、碱蓬、艾蒿等耐湿、耐盐植物。现有植被主要是人工林和农作物及自然荒草地,植物多样性差,生态环境脆弱。总的分布趋势是:海拔较高的(1200m以上)高山地带物种较多,覆盖率50%60%;海拔低的(1200m以下)地区物种较少,覆盖率仅20%30%;阴坡部位物种多,生长较好,阳坡部位物种少,生长较差,河川、沟谷部分植物生长茂密,坡梁部位植物稀少。据调查,项目区人工植被中以杨树为主,沟洼下湿处和道路两侧生长较好;坡面油松、落叶松生长状况中等。从当地气候条件和植被的发展情况看,应以封育治理为主,发挥天然植物的自我修复功能,其次是发展乔木林,并适当营造灌木林。3.3.3 经济社会情况项目区涉及的2个行政村,总人口1150人,农业人口1035人,劳力530个,人口密度41人/ km2。项目区的主导产业为种植业、工副业、畜牧业。种植业:以莜麦、豌豆、马铃薯、糜黍等为主,约占播种面积的80%左右,经济作物主要为胡麻、黄芥等油料作物。近年来,油料作物市场看好,播种面积增大。由于当地土地瘠薄,耕地单产较低,且耕作粗放,广种薄收,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工副业:项目区副业产值仅占林牧副业产值的36.9%,原因是项目区矿产资源只有石灰岩、方解石,无煤矿等,当地农民劳务输出少,年人均收入仅2000元左右。还有少量石料、石灰岩运输户与粮食加工户。近几年由于油料产量的增加,带动了油料加工业的发展,项目区油料加工作坊有增加趋势。畜牧业:项目区属于农牧交错区,多年来,畜牧业是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据调查,项目区现有大牲畜0.02万头,羊0.5万只。羊是畜牧业发展的主导品种,也是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随着退耕还林面积的增加,林牧矛盾愈为突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发展舍饲养殖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唯一途径。据2012年项目区以行政村为单位调查,农村经济总产值为1664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1132万元,占总产值的68%;林牧副各业产值532万元,占总产值的32%。由于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经济增长缓慢,加之人口增长过快,绝大多数群众生活不太富裕,2012年人均纯收入7862元,人均占有粮食1570kg,广种薄收,粗放经营。项目区大部分村庄人畜饮水困难,严重制约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详见附表3)3.3.4 土地利用前山沟小流域项目区土地总面积13.833km2,其中:耕地面积2.44km2,占总面积的18%;林地0.37km2,占总面积的2.7%;其它草地9.28km2,占总面积的67%;沟道用地1.54km2,占总面积的11%,非生产用地(居民点、道路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