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矿企业职工行为安全分析的设计重庆大学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graduation design(thesis) of chongqing universitydseign of industrial and mining enterprises employee behavior safety analysisundergraduate: gao yu qia.p.: xie xiao jiamajor: safety engineering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chongqing universityjune 2012ii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摘要摘 要从矿工不安全心理主题入手,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矿工不安全心理包括安全无奈感、逆反心理、麻痹心理、临时心理四个方面;从认知心理学视角,分析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决策心理过程,构建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知- 能- 行”模式模型,归纳该模式下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致因因素,为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研究表明:煤矿管理者的不尽职行为是一种重要的不安全行为,并成为导致我国煤矿事故频发的根本原因;安全管理规定和行为规范、员工的记忆状态、理解能力、行为认知能力、价值观及价值判断、行动能力均是影响煤矿员工作出不安全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预防和控制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应从煤矿员工的外在规定性、“知”、“能”、“行”4个方面入手;对煤矿管理者和工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应具有差异性。在煤矿实际工作中运用安全心理学,可以很好地消除矿井“人”的不安全因素,降低事故发生率,真正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关键词:安全,安全心理学,认知,情绪,矿工,不安全行为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abstractabstractfrom the miners unsafe psychological themes proceed with,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indicated, insecurity psychology includes the safety sense of helplessness, rebellious psychology, psychological paralysis, temporary psychological four aspects; from cognitive psychology, the mental decision making process of coalmine emp loyeesunsafebehavior is analyzed, and the coalmine employees kaa ( knowledge, ability and action) unsafe behaviormode is constructed, which summarizes the factors causing the unsafe behaviors of coalmine employees andp rovides the managers with theoretical reference to manage the unsafe behavior of coalmine emp loyees aswell.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coalmine managersundutiful behavior is an important unsafe behavior and is the fundamental accident causing factor; safety management regulation, behavior criterion, employees memory state, comprehension capacity, cognitive capacity of behavior, sense of value, value judgment andaction capacity are the importantment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unsafe behaviors of coalmine employees. external regulation, knowledge, ability and action are four foundational avenues to prevent and control thecoalmine employees unsafe behaviors. besides, a difference should be made between the management of coalmine managersbehavior and that of the coal workersbehavior. in the practical work in the use of safety psychology, it is helpful to eliminate the mine safety factor, reduce the accident rate, realize the aim of safety production.key words: safety, safety psychology, cognitive, emotional, miners, unsafe behavior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目录目录摘 要iabstractii1绪论11.1选题的背景11.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21.2.1安全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21.2.2安全心理行为分析的发展21.2.3煤矿安全心理的发展31.3研究的目的和意义41.4本文研究的出发点51.5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52安全心理学的共性基本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72.1安全行为与安全心理72.2个性心理特征对劳动安全的影响92.2.1能力102.2.2气质112.2.3性格122.2.4能力、气质、性格之间的关系132.3个性心理特征对劳动安全的影响132.3.1性格与安全142.3.2气质与安全142.3.3能力与安全152.3.4需要与安全152.3.5动机与安全162.3.6根据劳动者的个性心理特征, 做好安全管理工作163从业人员安全心理和行为安全173.1煤矿员工的“知- 能- 行”不安全行为模式研究173.2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内涵183.3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模式183.3.1安全管理规定和行为规范183.3.2员工的记忆状态193.3.3员工的理解能力193.3.4员工的行为认知能力193.3.5员工的价值观及价值判断能力193.3.6员工的行动能力203.4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的防控对策213.5煤矿工人与管理者的不安全行为致因差异224矿工不安全心理的结构和测量244.1研究方法244.1.1被试244.1.2项目搜集与编制254.1.3测试过程254.1.4数据处理254.2结果254.2.1项目分析254.2.2探索性因素分析264.2.3验证性因素分析274.3矿工安全心理要素分析284.3.1主观因素284.3.2客观因素294.4讨论295事故原因中企业从业人员的心理因素以及事故与心理因素的关系325.1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人的心理因素分析325.1.1心理因素与煤矿安全生产的联系325.1.2可能导致事故的心理状态325.1.3事故心理的预防与消除335.1.4已发事故造成的心理影响的矫治335.2煤矿员工产生不安全心理的影响外部因素345.2.1 作业环境对矿工心理的影响345.2.2 人际关系对矿工心理的影响355.2.3 饮食对矿工心理的影响365.2.4 其他影响矿工心理的因素375.2.5结论375.3人因失误分析385.3.1人因失误的定义385.3.2人因失误的分类395.3.3人因失误中人的行为模式分析405.3.4人因失误的原因416企业从业人员的心理规律对行为安全的影响与控制对策436.1建设安全文化在落实安全生产法中的作用436.1.1安全文化的定义和内涵436.1.2安全文化建设在落实安全生产法中的作用446.1.3如何建设优秀的安全文化456.1.4安全文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几项原则466.2煤矿企业安全宣传教育对人的心理作用476.2.1煤矿企业安全宣传教育的主要方式476.2.2安全宣传教育中的认知作用486.2.3安全宣传教育中的情绪作用486.2.4安全宣传教育中的激励作用487安全心理学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507.1心理学在煤矿职工思想教育中的应用507.1.1思想教育与心理学的紧密联系507.1.2以心理学为理论依据,转变思想教育方式507.1.3理论联系实际,夯实思想教育工作517.1.4结论537.2感知在安全生产中的应用537.2.1改善井下条件,增强感知效果537.2.2改变井下环境状态,增强事物对比性537.2.3提高井下人员协调性,增强不同环境适应能力547.3安全规范行为在制度中实现547.4培养心理个性,调控安全行为547.4.1根据作业人员的不同性格,调配其工作岗位547.4.2根据作业人员不同的性格,用不同的管理方式557.4.3根据作业人员不同的性格,合理搭配班组成员557.5加强安全心理素质培训558结论56致谢57参 考 文 献58附录606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1绪论1绪论1.1选题的背景安全是人类最重要和最根本的需求,是人民生命健康和国家财产的基本保障,可以说,安全就是生命,安全就是效益,安全更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胡锦涛主席多次指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温家宝总理也多次强调:“中国政府始终把人民健康安全放在第一位”,“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十七大报告也提出了坚持安全发展的理念。可见,安全问题是今天乃至未来人类社会重点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我国是一个煤炭资源大国,也是一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煤炭作为一次能源,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占到70%左右,预计今后这一比例仍高达50%以上,煤炭生产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几年,我国煤炭产量约占世界煤炭总产量的二成以上,但是事故死亡人数却占到了世界煤炭工业事故死亡人数的80%。煤炭行业是我国工业生产中最危险、伤亡事故最严重的行业之一。事故的发生,往往会产生一系列连锁事件,形成群死群伤,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以及家属心中巨大的伤痛。比如2005 年春节期间辽宁阜新矿业集团孙家湾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214名矿工遇难,该事故给许多家庭在春节到来时带来巨大的悲痛,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随着人机工程学的发展,设备的可靠性不断提高,安全的运行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障。但是由于人在心理、生理、社会和精神等方面的特点,存在较大的可塑性和难控性,因而由于人为失误所造成的事故越来越多。分析不同事故类型及事故原因时发现,在一些大型的灾难性事件,由于人为失误,直接或间接导致的伤亡事故占伤亡事故总数的70-90%。据hollnage 在1993 年统计表明,从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在造成伤害的事故中,包含人因失误的从最低的30%增大到最高超过80%。根据有关方面的统计,在我国的煤矿事故中,有80%以上是由于人的原因,而人因失误又多与人的心理状况有关。安全心理学认为安全行为是安全心理的表现,也是安全心理引导的结果。而在各类煤矿事故中,绝大多数事故是由于“三违”(即: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造成的,属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在这些“三违”引发的事故中,与麻痹大意、安全意识淡薄、怕麻烦贪图方便、心存侥幸心理有关的伤亡事故占74.5%,与凭经验、骄傲自大、办事逞能有关的事故占23.5%,与素质差、技术不良有关的事故占43.1%,由于判断失误所造成的事故占19.6%,其他如激情影响、从众心理、逆反心理等有关的事故占2 5.5%。由此可见,煤矿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又与人的不安全心理紧密相关。安全心理学认为,不同的行业与职业要求员工有不同的心理素质,不同的心理素质反过来会影响工作效率和工作安全。要确保煤矿安全生产,最为关键的因素还是“人”,而作为个体的人有许多不同的心理活动。实践证明:在危险、条件恶劣的环境中,心理素质强就会激发斗志、振奋精神、增强信心、临危不惧,煤矿作业人员的技术就会得到很好的发挥,并能更快、更迅速的处理突发事件,以最大程度挽救生命和财产安全。本课题基于以上情况,分析煤矿特殊环境煤矿作业人员的心理状况,研究心理测量系统指标体系,编制适合煤矿作业人员的心理测量表,对煤矿作业人员个体的心理素质评价方法进行研究,以期为煤矿企业了解员工心理状态,制定增强员工心理素质的措施,提供有利的参考资料。1.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1.2.1安全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安全心理学就是以解释、调控、预测人类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最终达到减少和消除事故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和安全科学的理论,探讨人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各种与安全相关的心理现象,研究人对安全的认识,人的情感及与事故、职业病做斗争的意志。也就是研究人对待和克服生产过程中不安全因素时的心理过程,旨在调动人对安全生产的积极性,发挥其预防事故的能力。心理学的起源是德国生理学家冯特(wilhelmwundt,1832 -1920)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研究室;他的学生阂斯特伯格(h.munsterberg)将其运用到实践中,成为工业心理学;梅奥(e.mayo)主持的霍桑实验使心理学进入了组织管理学领域。随着现在科技的高度发展和工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由此而带来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普遍关注。因此,安全心理学在2 0世纪8 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安全科学的一门新科学,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安全心理学的发展比较晚,目前已有的安全心理学教材有19 99 陈士俊编著的安全心理学以及2004 年邵辉、王凯全编著的安全心理学。这两本书都对安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概念、方法等做了介绍。1.2.2安全心理行为分析的发展在国外,目前在工业发达国家的职业安全适应性研究涉及的主要范围有两方面。一方面,一些特殊技能岗位对从业人员有较高的要求,逐步形成了现在的职业选拔的领域,要解决的问题是一种职业对从业人员有哪些特殊的能力要求,并进行科学的测试评价,如对煤矿安全人员、飞行员、铁路行车员、高处作业人员等主要工种的选拔。另一方面,把职业适应性研究应用于一般工作和大众,拓展了职业咨询心理学领域分析,在发生事故时肇事者心理研究和调查。它要解决的问题是个人适合什么样的职业,在外部环境变化和心理变化时引起的生理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工作的影响。美国是应用心理学开展职业安全适应性研究比较早的国家,美国hester评价公司研制的一套可操作的、便携式职业安全适应性测试评价系统mve系统,该系统对一个人的评价指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生理极限、环境适应性和人际关系3方面,这部分是通过主测人对被测人主观评定直接打分。第二部分包括25 项指标,涉及操作的速度、灵活性和协调性、认知能力,空间机械能力,文书能力,数学能力,理解能力及交往和管理能力等方面,这些指标是通过mve所带的各种测试仪器和量表经过测验、评定给分的。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有关驾驶员安全适应性研究。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等单位开发的“职业心理测试软件系统”,是针对中学毕业生进行职业选择的测试系统。劳动部门职业教育研究所等单位研究开发的“个人职业素质评价系统”是一套为各级劳资部门机构使用的个人职业素质测试系统。以上所提到的职业适应性测试系统主要是针对个人在职业选择时所用的心理和生理测验,通过某些特定的测验,可以测出人在生产工作中某些心理变化,从而选择合适的职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用人制度的完善以及对人才的需求日渐提高,所以对人才的职业安全能力测评与咨询已经成为急需。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的心理学系等己经展开了人才测评的研究,并在特殊职业适应性研究领域内也开展了研究,如在驾驶员适应性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职业能力选择系统(gatb)由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研制,它是根据美国的mve系统开发的,主要应用于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目前我国电力业和采矿冶金业也已经认识到安全心理适应研究在保障安全方面的重要性,在电力系统内和冶金系统内进行的较大规模的安全心理素质测验,取得的研究成功己为以后进一步开展电力系统和矿山作业人员的安全心理检测积累经验。就目前国内的安全心理测评的发展而言,山东科技大学的周刚,在2006年提出安全行为心理测量。他分析了人因失误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发生的原因,同时考虑安全心理、安全生理、安全管理、工程心理四部分,制定安全心理测量表。昆明理工大学的王文甫在2007年进行了爆破工的安全心理测评系统的研究,他针对爆破工的特殊情况,提出安全心理测评体系,同时开发了爆破工安全心理测评软件。昆明理工大学唐爱云在2008年开发了安全心理测评辅助系统。他将传统的安全心理测验仪器的测验方法,用计算机实现,将安全心理测量中的操作测试转变为计算机模拟操作。1.2.3煤矿安全心理的发展我国煤矿安全心理的发展比较晚。学者在研究煤矿事故发生机理及防治时,多数考虑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物的不安全状态可以降低到最大的程度,因此,前人的研究多数在研究人的不安全行为,却很少研究引起人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因素。因此,我国煤矿安全心理的发展比较缓慢,直至近年来,才出现了研究煤矿安全心理测评系统的学者。2004年太原理工大学的栗继祖研究针对煤矿的心理预测指标,同时对煤矿安全从业人员进行了测量,最后研究了心理预测指标的适用性。他采用问卷测试、仪器测试和职务评价表的方法进行施测,对个性心理测试、5种感知、认知能力进行了测试。其中,感知、认知能力测试,采用pe心理实验系统的标准化测验,而个性心理测试采用了修订的卡特尔16 种个性因素测验。他没有研究煤矿专用的心理预测指标,而是从已有的各种心理测验中找出适合的测量方法。2004年华北电力大学的刘承水针对矿工安全心理状态,利用数量化理论进行了系统分析,建立了实用评判模型,并通过项目贡献分析,找出矿工安全心理的主要隐患所在。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的陈鹏提出心理契约是是影响矿工安全感的重要因素。他指出,在煤炭企业内部建立有效的沟通平台可以强化企业与员工之前的心理约束,提高员工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风险干预能力,进而增强煤炭企业员工的安全感。这个思路和研究为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利于减少煤矿事故的发生。2008年徐州师范大学的张琳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心理原因,并针对引发安全事故的心理因素提出相应的预防事故的心理学对策和方法。2009年徐州师范大学的王丽娟提出运用安全心理学的原理建立新型安全矿井。她提出可采用改变考核方式、进行心理辅导、增加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的信号刺激,以及改善井下环境尤其是照明条件等方法,解决人的不安全行为,以创建新型安全矿井。本文对人的不安全行为进行分析,找出引起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因素,并对心理因素进行量表的编制,找出对煤矿安全生产影响比较大的指标,根据指标编制心理测量表,对测量表的测验结果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得出参与测验被试者的心理状态。1.3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安全心理学是以企业组织的“人-机-环境”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研究的科学。在安全生产管理的煤矿安全系统中,直接反映的主要特点是项目管理的预防。根据心理和客观规律制定安全防范措施,引进和应用安全心理学这一手段更好地为煤矿安全管理服务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安全管理系统。煤矿安全生产和运营方式在煤矿井下作业循环“人,机,环境”的合理的安全配置,从而实现人类安全的行为,最终达到安全状态。其中,人是安全操作的核心。安全管理的重点是研究和控制生产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自由的人,这是基本前提,实现安全生产。事故煤矿井下环境和设备,除其他因素外,主要是人为事故,即责任事故,避免人为事故,我们应该使用的安全工程,逐步提高员工在规范运作和自我控制质量,减少错误,从而减少不安全行为,避免事故。运用安全专业所学的安全系统工程和安全心理学知识,根据企业从业人员的认知过程对行为安全的指导作用,分析企业从业人员个性心理特征与不安全行为的关系,研究安全心理如何作用于企业从业人员的行为,揭示企业从业人员的心理活动,对安全生产这个“以人为本”的动态过程,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和调控作用。在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每个环节上,人是极为关键的一环,煤矿安全生产通过应用安全心理学,使煤矿安全管理进一步趋向于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现代化,实现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虽然煤矿企业现行管理制约了一些科学管理方法的实施,但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煤矿企业用人制度的不断完善,能够很快使安全生产纳入到科学的轨道之中,真正实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目标。现代煤矿安全管理是一项综合性较大的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它反映了煤矿综合素质的高低。煤矿安全取决于人的安全行为和物的安全状态,而人的安全行为与人的安全心理密切相关。换言之,煤矿安全管理主要是对人、设备和矿井自然环境的安全防护管理,其中,对人的管理是核心。目前针对煤矿作业人员的心理测量指标的研究仍然不是很充分,因此,本文通过文献查阅和现场调研的情况,确定出煤矿安全心理测量的指标体系,为以后进行煤矿安全心理测量的研究,做一些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前人研究的煤矿安全心理,仅从安全心理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控制事故发生的措施,而并没有从心理测量的角度出发。因此,本文从心理测量的角度出发,研究适合煤矿企业的心理测评系统。前人对安全心理测量的研究,是针对人的不安全行为,而没有进行针对煤矿特殊情况的研究,因此本文只针对煤矿特殊情况,研究心理测评体系及心理测量表,有更好的针对性。目前没有完整的针对煤矿作业人员的心理测量表,因此,本文针对煤矿特殊情况,研究心理测量表的制定,并对其进行效度、信度等的分析,以得出一个质量较好,针对性较强的煤矿作业人员安全心理测量表。1.4本文研究的出发点本文从煤矿安全心理研究为出发点,分析了人因失误,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制定出适合煤矿作业人员的心理测量指标体系,根据调研得出的指标体系,研究出适合煤矿特殊情况心理测量问卷调查表。在经过试测之后,对调查表的效度信度等进行检验,并对被试者的测量结果进行模糊综合评价,为煤矿企业对员工的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考察提供数据支持。1.5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近年来,煤矿事故频发,而控制事故的方法中最重要的是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根据心理学的原理,人的心理因素支配着人的行为。因此,本文从煤矿作业人员的心理角度出发,测量他们的心理状态并对其进行评价。本文的研究内容可总体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在前人研究安全心理测评指标和对煤矿作业人员进行访谈的基础上,研究适用煤矿特殊情况的安全心理测评指标,并对制定出的指标进行量表调查,最终确立煤矿安全心理测评指标体系。根据确立出来的指标体系,制定煤矿特殊环境的心理测量表,并对量表进行试测,对其进行分析。将试测出符合要求的量表进行现场测量。对被试者的测量结果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图1.1本文技术路线图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2 安全心理学的共性基本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2安全心理学的共性基本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2.1安全行为与安全心理安全行为是安全心理的表现,也是心理引导的结果。为了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必须研究人的安全行为和安全心理,它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发展要求。当前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事故调查,只从系统,操作的原因,管理水平和系统水平的安全管理,查找原因,而忽视了对人体的生理原因,心理原因造成的“先前事件”的影响的行为,它是企业生产安全事故的不能结束的重要原因。近年来,企业的安全研究表明上述事故的原因和人类行为和心理因素有关。因此,安全管理创新,必须投入安全管理安全的行为和心理科学。事故原因的分析,应区分生理或心理的原因是客观或主观原因的心理,主观的原因,主要是从内因着手,通过教育,监督,检查,管理手段来控制或调节生理或客观的原因,主要是从国家和环境方面的研究,以适应人体生理要求,减少人为错误。人的心态和安全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一个好的心态的人,充沛着去工作,去观察情况,认真,仔细综合思考,不鲁莽,不蛮干。如果心态不好,会经常发生事故。日本发现冲动的人,不协调,不守规矩的人,缺乏同情和心理不平衡的人事故多。心理学规律提示我们, 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 而动机则是由于需要引起的。首先,同样的动机可能会导致不同的行为。例如,尽快完成生产任务,这种动力可以表现为工作提高效率也可能表现为肆意违反操作规程。其次,同样的行为可能是由不同的动机。例如“三违”一些有意故意的,也有无错失误的。再次,合理的动机也可能导致不合理或错误的行为。例如,提高效率,可以忽略造成的消耗疲劳,从而导致事故。 人类情感随着行为环境的变化会改变。不良心理对安全生产有着巨大的影响,其表现在:一是轻视心理。当安全与生产,人和物之间发生冲突时,有些经理潜意识中看到的东西,但看不到人,没有形成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出现了三种现象“亡羊补牢”的现象,通常不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安全工作停留在口头上,文件的,满足的表面的,形式化。隐藏的事故信息没有及时拆除,直到发生事故太晚,“愚民政策”现象,满足某些人的虚荣心和小团体利益,一些单位有意外,他欺上瞒下,大事化小,小事化,左右内部。把“ 四不放过”抛在脑后“ 外归因”现象是出事故不是从主观原因,而是怨天尤人归因于外部,不是要找出真正的原因,就是敷衍了事。二是麻痹心理。在大多数情况下,习惯性的操作简单,无事故,“这仅仅是如此如此”,“过去是这么干”的思想逐渐形成,这个习惯是很容易被接受,或模仿。有了麻痹心理将失去自我保护意识,减少知觉水平的兴奋,出现抑制或迟钝。“无知”,“混乱”的外在的表现是麻痹思想。绝大部分人身事故的发生麻痹思想造成的。麻痹心理是导致生产安全事故最常见的心理原因.一些矿工安全意识淡薄,缺乏认真科学的工作态度,往往凭借自己过去的经验,由于以前这样干过也未出过事而麻痹大意.麻痹心理、经验心理和习惯心理常常联系在一起. 在这样的心理状态支配下,一些矿工作业时马马虎虎,不遵守安全规章,不讲求工程质量和工作质量,态度上大大咧咧,满不在乎,在作业过程中,也注意不到出现的异常情况.当突然出现异常情况时,由于没有心理准备,往往表现出惊慌失措、手忙脚乱,不能采取有力措施,最终造成事故的发生.三是侥幸心理。侥幸心理或曰投机心理,泛指人们企图意外获得成功或免除灾害的一种心理状态. 由于事故的发生具有偶然性,所以侥幸心理在预防事故方面是比较普遍的. 抱有侥幸心理的人往往对事故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认识模糊,认为并不是每一次不安全行为都会酿成事故,出了事故也不一定伤人,伤人也不一定伤己. 而且在此心理驱使下的冒险行为还能带来多种多样的好处,如省钱多挣、省时省事、省工省料、减少疲劳、社会心理满足等,所以它对矿工具有很大的诱惑力.这种心理倾向的人变得聪明,喜欢走捷径,或者以“凭经验办事、“下不为例”为借口欺骗自己,所以说侥幸心理也是事故的毒苗。侥幸心理是指, 当某种行为既可以导致有利后果, 也可以导致不利后果的情况下, 行为人认为不利后果不会发生的主观判断。也就是说, 凡是知道操作行为有一定危险, 但仍然冒险操作的人,都可以认为是存有侥幸心理的。四是情绪心理。坏情绪状态是引发事故的基本原因。情绪的变化主要由紧急事件的心理影响,如家庭暴力,离婚,家庭成员生病或死亡,儿童,家庭和就业困难,亲人疾病,人际关系问题等。五是捷径心理.捷径心理或曰惰性心理,是由于为了多挣钱、省时间、少费力、图舒服等需求而产生的.这种贪便宜、图省力、走捷径的心理是人类在长期生活中养成的一种心理习惯.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往往把煤矿生产过程中必要的安全规定、安全措施、安全设施认为是其实现目标的障碍,其常见表现是追产量、追任务、忽视安全违反操作规程,简化必不可少的操作步骤,结果往往导致事故发生.六是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或曰被迫心理,这是人们在适应群体生活中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不从众则感到有一种精神压力,担心被众人反对或被孤立.从众,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又称为随大流.具有从众心理的人,常常看到别人怎么干,他就怎么干.众人行为的方向和动机正确时,就产生积极的作用,反之则产生消极作用. 许多煤矿事故都与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有关.七是摆脱心理.摆脱,指脱离牵制、束缚、困难的环境.由于井下黑暗、潮湿,作业环境复杂,水、火、瓦斯、顶板、煤尘时时威胁着矿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这样险恶的环境就容易使矿工产生消极、紧张、恐惧等心理.因此,急于摆脱这种环境,成为井下矿工鲜明而强烈的心理特征.很多冒险蛮干的不安全行就是在由于急于离开作业现场或上井的摆脱心理支配下产生的.八是逞能心理.逞能好强心理是青年人较普遍的心理特征,一些青年矿工情绪浮躁、自制能力弱,为了表现自己,常做出一些冒险的举动,导致一些本来不该发生的事故发生.实践证明,生理、心理及技术素质很好的员工并不一定遵章守纪,有时越是这3 个素质很好的员工越敢于冒险违章.九是恐慌心理.恐惧惊慌心理是由于煤矿作业场所发生事故频率高,致使一部分矿工心理胆怯,工作缩手缩脚,心神不安.存在这种心理的人在突如其来的变故面前缺少心理准备和承受能力,惊慌失措,导致反射性行为而发生伤害事故.恐慌心理严重的人,会给周围其他员工身心造成较大影响,不但影响他们安全自信心的建立,还会使他们长期受到压抑,形成恶性循环.十是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指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某些人的言行在好胜心、好奇心、求知欲、思想偏见、对抗情绪之类的意识作用下,产生一种与常态行为相反的对抗心理反映.其表现特征是:不接受正确的、善意的指导、规劝和批评,坚持其错误行为.逆反心理往往在青年矿工身上比较明显. 逆反心理在安全生产中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它的泛滥往往会影响上下级关系,使人心涣散,管理混乱,领导决策和各项规章制度难以贯彻,三违行为更难制止.此外,诸如悲观、沮丧、自私、好奇、厌倦、无所谓、消极、鄙视、怀疑、否定等心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有可能成为引发矿工不安全行为的不良心理.以上各种不安全心理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往往在一种心理的作用下会导致其他心理的产生.比如麻痹、捷径、省能等心理几乎都是由于侥幸心理产生的或与侥幸心理有关。综上所述,应用行为科学和心理科学理论,促进安全生产法,达到控制误差,避免和减少事故的发生,并实现高水平的安全生产。图2.1 8种心理状态在伤亡事故的比例2.2个性心理特征对劳动安全的影响个性,是指个体在生活实践中常常表现出一定的趋势,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基于个人的生理素质,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由于他的条件是不同的,每个角色都有不同的特点。人格一旦形成,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改变,所以它是动态的。个性是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构成。个性心理特征的表征意义是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通常的个性心理特征的能力,气质和性格三者。个性倾向性是一个人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选择的激励制度主要包括需要,动机,理想,信念,兴趣,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决定着一个人的客观信息接收和响应方式。性格决定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方向和强度。两者都和安全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下面将讨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个性心理特征元素的发展规律及其对安全工作的影响。2.2.1能力 能力,通常是指从事某种活动的能力。它是直接作用活动顺利和有效率的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例如,从事机械制造活动,既需要掌握识别图像,铸锻件,切割,焊接等技能,还需要一个物理意义上的大小,尺寸的感觉,光洁的感觉的心理功能。构成要素一是智力它表现一个人的大脑机能水平,形成和发展能力的先天条件。二是知识和经验。是实践的结晶,也是有能力形成和发展的条件。能力是确定的知识和经验转化而来,又决定着知识和经验的获取,两者相辅相成。三是实践技能。人必须使用他们的智力得到的知识和经验的实践技能,知识和经验运用到实践中实践技能,只有实践才能体现自己的能力。能力可以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正常的能力是指个人从事的活动等基本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能力,能力,接受能力强,创新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适用于各种活动,通常称为正常的能力为智力。特殊能力是指个体在特定的活动领域发挥作用,成功地完成了一个活动,具体的能力。作为医生使用听诊器诊断,品酒师品尝能力鉴定酒的品质,煤矿安全官员的“窃听”特殊的判断能力的绿松石等。正常生产能力取决于个人的心理素质,特殊能力取决于学习和培训。一般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的特殊能力,特殊能力的发展也会促进正常生产能力利用与改良。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一股地说, 人们要完成任何具体活动,都需要常态能力与特殊能力的良好配合。各种能力的有机配合就是才能(平常所说的能力, 通指才能), 各种能力的完美配合, 就是天才。能力的形成能力是怎样形成的问题一直是争论的焦点。理想主义者认为,人的能力是天生的。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的能力是在个体的先天生理基础上, 通过社会实践锻炼出来的。毫无疑问,后者是正确的。根据唯物主义,能力大小和个性形成条件有关。一是生理条件。主要指的是人脑素质和运动功能。生理素质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特别是神经系统和感官的解剖生理特点。生理素质能力的形成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能力,是能力形成的物质基础。例如,良好的声乐演唱能力提供了发展的基础。二是环境条件和机会。三是主观努力的程度和方法以上三条,除第一条有一个先天性的,其余的都是后天性的。研究表明,人类大脑的结构和功能是不相同的,但差别不大。每一个正常的人类大脑的潜力是巨大的,甚至是非常勤奋的人的大脑是远远没有使用潜在的脑容量的百分之一,主要取决于大脑用的勤不勤,善不擅长探索大脑潜能。正如爱迪生所说,“天才是百分之二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八的汗水”获得能力,只有练习,接下来的时间学习和训练才行。任何群体内部,每个成员都的能力形成条件的不同,也会有差异。据研究,一群体正常的力能力强度一直呈正态分布。大约50%的人处于中等水平,其中25%的人在上或以下,但这不是绝对的。在同一水平上,个人的能力是不一致的。一些有正常的能力,一些有特殊的能力,不能强求一致。但要做到各种能力的合理搭配,才能最好的协同工作,共同完成任务。2.2.2气质 气质,俗称脾气,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中所表达的是人的情绪和行为的力量,速度,灵活性,稳定性和指向性等气质特征的总和。气质并不意味着活动的动机,目标和内容,但在各种不同的活动都会展示行为特征。例如,一个气质急切的人,不仅走路,说话,工作被证明迫切,快,活,和人交往也表现出爽快、刚直的特点。当他和慢性子的人的同路,说话,工作,就会不耐烦了,心情烦躁和暴露的都是表现出来。气质特征受神经系统特点的制约,有一定的先天性。例如,婴儿出生,一些呼声强烈,一些哭泣容易。然而,气质也受环境的影响和程度的变化,但变化是比较困难的。所谓“秉性难移”指的是性格难改。关于气质类型特征的学说, 古今有之。全世界人民所承认的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理论和前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主义,希波克拉底认为,人格与人的体液分布优势有关,而把气质分为胆汁质型黄胆汁古优势者、多血质型血液占优势者、粘液质型粘液占优势者、和抑郁型黑胆汁占优势者等类巴甫洛夫则根据高级动物大脑皮层基本活动的种特征强度、平衡性及灵活性, 把气质分为活泼型、安静型、兴奋型以及抑制型等种。各种气质的心理活动都含有感受性、耐受性、敏捷性、可塑性、兴奋性与表露性等方面的特征。这两种气质分类法大致的对应关系见表2.2表2.2巴氏气质类型特征希氏气质类型特征强度平衡性灵活性兴奋型强不平衡胆汁质型精力充沛,情绪发生快而强,语言动作快而难于自制,内心外露,果断,直率,热情,易怒,易冲动,反应快活泼型强平衡灵活多血质型活泼,多动,富于生气,情绪发生快而多变,表情丰富,思维,语言,动作敏捷,乐观,亲切,浮躁,喜欢交往,内心外露,注意力易转移安静型强平衡不灵活粘液质性沉着,冷静,情绪发生慢而弱,思维,语言,动作迟缓,内心较少外露,坚韧,执拗,淡漠,稳重,沉默寡言,注意力稳定而难于转移抑制型弱不平衡抑郁型情绪体验深刻,孤僻,行动迟缓而不强烈,有很强的感受性与耐受性,善于观察细节,内心较少外露,胆小,忸怩,富于自我体验表中所述气质特征是典型的, 具体到某个人的气质特征, 并不一定符合典型, 多半是比较接近于某类典型而又兼有其他类型的特征各种特征的不同结合便构成了个人的气质特色。而且每人的气质特色还会随着年龄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2.2.3性格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客观事物对人的各种影响,将对个人经验的保存和固定,形成个人对人对事的态度和习惯的系统行为,并以一定的形式。例如,有些同志,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困难不屈不挠,一些同志冷漠,对工作马马虎虎,对困难畏首畏尾, 对自己自暴自弃等等。心理学上把现实事物固定的态度和习惯的行为被称为性格性格的特征性格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心理结构,包含了许多功能。其一是态度特征。态度特征是指真正的东西,如态度上的分歧,热爱集体,或是无动于衷的对同志和朋友坦诚或虚伪自己是自律或允许对工作的认真和无忧无虑的生活是简单的或奢侈的等。其二是理智特征。指的是认知和心理活动的风格差异。例如,有些人善于分析,有些人善于综合,有好善于快速,有的人喜欢确切,有些人善于独立思考,有人用传统的思维,有的人善于幻想,有些人习惯于务实,有的人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有些人习惯于主观臆断,无视事实,文过饰非等。其三是情感特征情绪特征是指人的情绪活动的强度和稳定性等方面的差异等,在一般情况下,情绪饱满,稳定,乐观,悲观,和抑郁症,在情况紧急,心情是平静,聪明,勇敢,恐惧或恐慌,等等。第四是意志特征。意志特征是指实现目标的决心和毅力的差异是坚定的,无谓的。自制或动摇,恐惧,反复无常,等。性格的分类性格的分类至今尚无统一的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根据特征分类,可分为理智型性格,情感和意志三种原因,以理智控制和评价的情绪行为的类型,行为受情绪的影响,感情用事意志型的人,目标明确,行动坚定。根据性格分类,可分为外向内向与外向性格内向两类型。外向的人更容易暴露,心理活动,开朗,活泼,善于沟通,性格内向的人,心理活动往往是微妙的,抑郁情绪,安静的,郁闷的事实上, 性格完全典型化的人极少, 以一种性格为主兼有他种性格或介子中间型的人居多。表2.3 性格的分类2.2.4能力、气质、性格之间的关系能力、气质、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的主要构成内容, 三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首先, 能力、气质、性格都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 通过环境的陶冶和主观努力形成的但气质有较浓厚的天赋性, 性格和能力有较明显的后天性。其次,气质有较强的隐含性,性格和能力有较强的外露性,例如,对有困难的人,多血质型气质和外倾型性格的人,会显示非常热烈,问寒问暖,东奔西走帮助别人,而忧郁的气质和性格内向的,将默默的为他人尝试各种方法,排除困难和焦虑。再次,性格有好坏之分, 能力有大小之别,如爱集体,助人为乐,谦虚谨慎,都是有良好性格的。损害他人的利益,吝啬,傲慢,疏忽,是不良性格表现。能力强是优点,能力差是缺点。但气质没有好或坏强弱之分,同是胆汁质型气质,可以成为粗暴鲁莽,也可以成为胆大心细的人是乐观的气质,能成为机智的人,也会变得狡猾的人。能力,气质,性格也有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胆汁质型气质的人容易勇敢,强大的能力,制约儒弱的特点和克服的低能的现象。另一方面, 较强的能力, 良好的性格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有碍能力和性格发展的气质。2.3个性心理特征对劳动安全的影响由于个性心理特征包含个人对人对事的态度,行为,情感,意志等多方面的内容,使职工安全心理,安全的行为都将产生重大影响。人们在分析事故原因,经常参与劳动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的问题。工人的能力,工作对象和工作场所的安全因素,可以发现和消除特别适合这种类型的工作,工作安全需要的特殊能力,对搞好安全生产是必不可少的。许多事故是因为工作人员能力的差异所造成的,如单位的一个年轻人,视力差,反应慢,应急能力差,这是不能当汽车的司机,但通过关系当上了司机,上岗几天后就发生了汽车事故气质对劳动安全也有影响如胆汁质型气质,可以使职工对安全工作积极负责,也可以使工人急躁鲁莽的干逞能冒险多血质型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中分子与细胞课件
- 高三物理最后一课课件
- 高三家长会课件
- 高一政治课件资本主义
- 知识产权保护劳动合同补充协议书变更
- 《离婚冷静期间婚姻法律咨询与代理服务合同》
- 汽车美容店租赁合同经营许可及监管协议
- 智能家居研发合伙协议退伙技术成果转化协议
- 智能制造工程合同签订关键要素及法律风险防范
- 离婚诉讼中子女抚养费及扶养费调整协议书
- 【一例重症肺炎的个案护理案例报告6000字(论文)】
- 员工培训体系优化研究
-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课件
- 传热学全套PPT完整教学课件
-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5课《国家机构有哪些》优秀课件
-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北师大版高二全册第6课《温故知新》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 瑞美检验医生工作站操作手册
- 欧美电影文化(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智慧树知到】网课章节答案
- 双人心肺复苏
- 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大纲
- T-GDPA 3-2021 奥利司他胶囊质量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