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临床神经解剖学临床神经解剖学 Clinical NeuroanatomyClinical Neuroanatomy 万万 琪琪 教授教授 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神经内科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神经内科 029-83375361029-83375361 2005-8-16 感觉系统感觉系统(Sensory (Sensory System)System) n n 感受器感受器(Receptors):(Receptors):是专门化的感受器官是专门化的感受器官, ,能够能够 记录机体内部极其周围环境中某些变化记录机体内部极其周围环境中某些变化, ,并以冲动的形式传递并以冲动的形式传递 这些刺激这些刺激, ,它们是传入神经纤维的末梢器官它们是传入神经纤维的末梢器官. . 1.1.外感受器外感受器: : 感知周围环境发生的变化感知周围环境发生的变化 2.2.距离感受器距离感受器: : 记录发生在较远处的刺激记录发生在较远处的刺激 3.3.本体感受器本体感受器: : 提供头部在空间的位置及活动、肌肉提供头部在空间的位置及活动、肌肉 和肌腱内的张力、关节的位置、肌力和身体的姿势与其它活和肌腱内的张力、关节的位置、肌力和身体的姿势与其它活 动等信息动等信息 4.4.内脏感受器内脏感受器: : 感受在机体内部的情况感受在机体内部的情况 周围神经(周围神经(The Peripheral The Peripheral Nerve)Nerve) 第一章第一章 颅颅 骨骨 n n 一一 解剖学解剖学 n n 颅骨由颅骨由2323块成对的和不成对的、大小和块成对的和不成对的、大小和 形状不同的骨块所组成。形状不同的骨块所组成。 n n 颅骨分脑颅和面颅两部分。脑颅位于后颅骨分脑颅和面颅两部分。脑颅位于后 上方容纳脑组织;面颅位于前下方构成上方容纳脑组织;面颅位于前下方构成 面部的轮廓。面部的轮廓。 n n 脑颅和面颅的比例因年龄而不同,成人脑颅和面颅的比例因年龄而不同,成人 面颅约为脑颅的面颅约为脑颅的5050,儿童的面颅则小,儿童的面颅则小 于于5050。 n n 脑颅各部位的厚度不一,顶部较厚,颞脑颅各部位的厚度不一,顶部较厚,颞 部最薄。成人大约为部最薄。成人大约为0.50.510mm10mm。 n n 颅骨分为三层,内外两层为密质骨,称颅骨分为三层,内外两层为密质骨,称 为内板和外板。内板较薄,外板较厚。为内板和外板。内板较薄,外板较厚。 内外板之间为骨松质,称为板障,其中内外板之间为骨松质,称为板障,其中 包含很多血管。颞骨没有板障。包含很多血管。颞骨没有板障。 颅骨的动脉颅骨的动脉 n n 头皮血管网发出许多小支到达骨膜。这些头皮血管网发出许多小支到达骨膜。这些 血管的粗细比较一致,并在骨膜上吻合,形血管的粗细比较一致,并在骨膜上吻合,形 成骨膜血管网。由骨膜血管网再发出许多细成骨膜血管网。由骨膜血管网再发出许多细 支进入颅骨外板。支进入颅骨外板。 n n 凡是有顶骨孔的颅骨,颅顶部的头皮动脉分凡是有顶骨孔的颅骨,颅顶部的头皮动脉分 支多向该处集中,形成短而粗的两条动脉,支多向该处集中,形成短而粗的两条动脉, 分别经两侧顶骨孔进入颅内与各自一侧的硬分别经两侧顶骨孔进入颅内与各自一侧的硬 脑膜中动脉互相吻合。此动脉还伴一条或两脑膜中动脉互相吻合。此动脉还伴一条或两 条小静脉。条小静脉。 第二章第二章 脊椎骨脊椎骨 n n 一一 解剖学解剖学 n n 由由33333434块椎骨合成。颈椎块椎骨合成。颈椎7 7块,胸椎块,胸椎1212 块,腰椎块,腰椎5 5块,骶椎块,骶椎5 5块合成块合成1 1块,尾椎块,尾椎4 4或或5 5块块 合成合成1 1块,实际共为块,实际共为2626块。块。 n n 每一个椎骨又可分成两部分,在前面的称每一个椎骨又可分成两部分,在前面的称 为椎体,在后面的称为椎弓。椎弓和椎体相为椎体,在后面的称为椎弓。椎弓和椎体相 邻部分较细,称为稚弓根。椎弓和椎体围成邻部分较细,称为稚弓根。椎弓和椎体围成 一孔,称为椎孔。椎孔合起来形成椎管,脊一孔,称为椎孔。椎孔合起来形成椎管,脊 髓位于其中。由椎弓生出髓位于其中。由椎弓生出3 3个突起,当中的称个突起,当中的称 为棘突,两侧的称为横突。横突向上下各生为棘突,两侧的称为横突。横突向上下各生 一对关节突一对关节突( (图图2 21)1)。 n n 相邻椎骨的上下关节突形成微动关节。相邻椎骨的上下关节突形成微动关节。 棘突和横突之间称为椎板。颈椎椎体上棘突和横突之间称为椎板。颈椎椎体上 面两侧的向上突起称为钩突面两侧的向上突起称为钩突( (图图2 22)2)。 钩突和其上面椎体的连接部分称为钩椎钩突和其上面椎体的连接部分称为钩椎 关节或关节或LuscbkaLuscbka氏关节。氏关节。 n n 上下两个椎弓之间,出椎弓移行到椎体上下两个椎弓之间,出椎弓移行到椎体 的地方,形成一对和椎管相通的孔称为的地方,形成一对和椎管相通的孔称为 椎间孔椎间孔( (图图2 23)3)。脊髓神经由椎间孔通。脊髓神经由椎间孔通 过。过。 n n 椎体在脊柱上彼此不直接相连,二椎体在脊柱上彼此不直接相连,二 者之间有椎间盘。者之间有椎间盘。 n n 第第1 12 2颈椎之间没有椎间盘颈椎之间没有椎间盘, ,所以共所以共 有有2323个椎间盘。椎间盘的命名和在个椎间盘。椎间盘的命名和在 它上面的椎体相同。每一个椎间盘它上面的椎体相同。每一个椎间盘 分为分为3 3层,上下两层是透明软骨,层,上下两层是透明软骨, 盘当中一层的外围为纤维环盘当中一层的外围为纤维环( (纤维软纤维软 骨骨) ),纤维环的前部较宽,后部较窄,纤维环的前部较宽,后部较窄 ,中心为有弹性的髓核,中心为有弹性的髓核( (图图2 23)3)。 n n 髓核为脊索的残余。髓核为脊索的残余。2323个椎间盘的个椎间盘的 长度相当于脊柱的长度相当于脊柱的1/41/4。 n n 从从C2C2到到C7C7的椎间盘的厚度逐渐增加,的椎间盘的厚度逐渐增加, 从从L1L12 2到到L L5 5的椎间盘的厚度也逐的椎间盘的厚度也逐 渐增加。胸段的椎间盘较薄。渐增加。胸段的椎间盘较薄。 n n 颈椎的椎体小,横突上有孔称为横突孔颈椎的椎体小,横突上有孔称为横突孔 ,椎动脉通过该孔入颅。颈椎的棘突分,椎动脉通过该孔入颅。颈椎的棘突分 叉,上下关节突的关节面近水平位。叉,上下关节突的关节面近水平位。 n n 第第1 1颈椎呈环状,又名寰椎。寰椎颈椎呈环状,又名寰椎。寰椎 没有椎体和棘突,由前弓、后弓和没有椎体和棘突,由前弓、后弓和 两个侧块组成。侧块上面有两个侧块组成。侧块上面有1 1对上对上 关节突,和枕骨髁形成关节,下面关节突,和枕骨髁形成关节,下面 有有1 1 对下关节面,和第对下关节面,和第2 2颈椎上关颈椎上关 节面形成关节。前弓正中向前突出节面形成关节。前弓正中向前突出 部分称为前结节部分称为前结节( (图图2 24)4)。 n n 第第2 2颈椎棘突粗大,在椎体上方有颈椎棘突粗大,在椎体上方有 一指状突起称为齿突。齿突向上伸一指状突起称为齿突。齿突向上伸 入寰椎内,被横韧带限制在寰椎的入寰椎内,被横韧带限制在寰椎的 后方。寰椎围绕齿突旋转,使头产后方。寰椎围绕齿突旋转,使头产 生左右旋转动作,所以第生左右旋转动作,所以第2 2颈颈椎颈颈椎 椎间孔的上下界为上下椎弓根。椎间孔的上下界为上下椎弓根。 n n 椎间孔的后界由相邻两个椎体的上椎间孔的后界由相邻两个椎体的上 下关节突形成。椎间孔的前界,一下关节突形成。椎间孔的前界,一 部分由椎体,一部分由钩椎关节构部分由椎体,一部分由钩椎关节构 成。颈神经根位于椎间孔的正中,成。颈神经根位于椎间孔的正中, 仅占椎间孔直径的仅占椎间孔直径的1/31/4,1/31/4,正常颈正常颈 椎间孔的大小不同,椎间孔的大小不同,C2C23 3的椎间的椎间 孔较大,孔较大,C3C34 4和和C4C45 5的椎间孔的椎间孔 也比也比C5C56 6和和C6C67 7的椎间孔大。的椎间孔大。 n n 沿椎体有两条纵行的弹性韧带,把椎体沿椎体有两条纵行的弹性韧带,把椎体 和椎间盘牢固的连在一起。在椎体前面和椎间盘牢固的连在一起。在椎体前面 的称为前纵韧带,在后面的称为后纵韧的称为前纵韧带,在后面的称为后纵韧 带。前纵韧带比后纵韧带坚固。带。前纵韧带比后纵韧带坚固。 n n 相邻的椎板之间有黄韧带相连相邻的椎板之间有黄韧带相连( (图图2 23)3) 。脊髓的硬膜和椎管之间是硬膜外间隙。脊髓的硬膜和椎管之间是硬膜外间隙 ,其中包含韧带、结缔组织、静脉丛、,其中包含韧带、结缔组织、静脉丛、 淋巴管、脂肪等。淋巴管、脂肪等。 n n 脊髓在椎管中,终端多数到第脊髓在椎管中,终端多数到第l l腰椎下腰椎下 1/31/3。终丝长约。终丝长约20cm20cm,终止于尾椎的第,终止于尾椎的第 1 1 节。节。 n n 脊髓节段的划分是以两条神经根的当中脊髓节段的划分是以两条神经根的当中 为界。颈脊髓第为界。颈脊髓第4 4节相当于第节相当于第3 3椎体;胸椎体;胸 脊髓第脊髓第1212节相当于第节相当于第9 9胸椎。胸椎。 n n 在脊髓两侧前后神经根之间有齿状韧带在脊髓两侧前后神经根之间有齿状韧带 。齿状韧带将软脊膜、蛛网膜和硬脊膜。齿状韧带将软脊膜、蛛网膜和硬脊膜 间断地连在一起,把脊髓固定在硬脊膜间断地连在一起,把脊髓固定在硬脊膜 上。上。 第三章第三章 脑脑 膜膜 n n 一一 解剖学解剖学 n n 脑膜分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三层。蛛网膜和软脑膜又脑膜分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三层。蛛网膜和软脑膜又 合称软性脑膜。合称软性脑膜。 n n 硬脑膜硬脑膜 n n 颅内硬脑膜分为两层,除静脉窦外,两层密切相连。在颅颅内硬脑膜分为两层,除静脉窦外,两层密切相连。在颅 骨顶部,硬脑膜和颅骨的连接比较疏松。在颅底、脑神经骨顶部,硬脑膜和颅骨的连接比较疏松。在颅底、脑神经 通过的骨孔等处,硬脑膜和颅骨的连接十分密切。通过的骨孔等处,硬脑膜和颅骨的连接十分密切。 n n 硬脑膜内层有数处折入颅腔,形成大脑镰、小脑镰、小脑硬脑膜内层有数处折入颅腔,形成大脑镰、小脑镰、小脑 幕、鞍隔。大脑镰折入大脑纵裂,前起筛骨鸡冠,向后到幕、鞍隔。大脑镰折入大脑纵裂,前起筛骨鸡冠,向后到 枕内隆凸。向下,前半到胼胝体,后半到小脑幕,将大脑枕内隆凸。向下,前半到胼胝体,后半到小脑幕,将大脑 两半球分隔。小脑镰由枕内隆凸和枕骨大孔后缘之间向内两半球分隔。小脑镰由枕内隆凸和枕骨大孔后缘之间向内 折入,将小脑两半球分开。小脑幕是由枕内隆凸和颞骨岩折入,将小脑两半球分开。小脑幕是由枕内隆凸和颞骨岩 部上缘向内折入,将大脑半球和小脑分隔。小脑幕和后床部上缘向内折入,将大脑半球和小脑分隔。小脑幕和后床 突之间有小脑幕游离缘形成的小脑幕切迹,中脑由其中通突之间有小脑幕游离缘形成的小脑幕切迹,中脑由其中通 过。鞍隔位于垂体之上,垂体柄由鞍隔的开口过。鞍隔位于垂体之上,垂体柄由鞍隔的开口( (鞍隔孔鞍隔孔) )通通 过。过。 n n 硬脑膜的两层都是致密的结缔组织硬脑膜的两层都是致密的结缔组织 构成。其中包括胶原纤维、纤维母构成。其中包括胶原纤维、纤维母 细胞和少量的细胞和少量的 弹力纤维。硬膜膜弹力纤维。硬膜膜 内铺一层和在胸腹腔表面相似的扁内铺一层和在胸腹腔表面相似的扁 平细胞,称为间皮细胞。两层硬脑平细胞,称为间皮细胞。两层硬脑 膜之间的静脉窦壁都铺一层和静脉膜之间的静脉窦壁都铺一层和静脉 相连的内皮细胞。相连的内皮细胞。 n n 椎管内的硬脊膜和枕骨大孔边缘粘连,一直椎管内的硬脊膜和枕骨大孔边缘粘连,一直 到到2 23 3颈椎。再往下,硬脊膜的两层颈椎。再往下,硬脊膜的两层 互相互相 分离,外层作为脊椎骨的骨膜,内层包绕脊分离,外层作为脊椎骨的骨膜,内层包绕脊 髓。椎管内的硬脊膜和骨膜之间称为硬脊膜髓。椎管内的硬脊膜和骨膜之间称为硬脊膜 外间隙。间隙中有椎间静脉,松结缔组织和外间隙。间隙中有椎间静脉,松结缔组织和 脂肪。出入脊髓的神经根,被一硬脊膜形成脂肪。出入脊髓的神经根,被一硬脊膜形成 的鞘包围。直到椎间孔,硬脊膜乃与骨膜相的鞘包围。直到椎间孔,硬脊膜乃与骨膜相 连。上部椎管包围神经根的鞘较短,越往下连。上部椎管包围神经根的鞘较短,越往下 越长。椎管内硬脊膜的终端形成一圆锥形盲越长。椎管内硬脊膜的终端形成一圆锥形盲 囊,止于第二骶椎处。囊,止于第二骶椎处。 n n 硬脑膜血管硬脑膜动脉为脑膜中动脉,位于硬脑膜血管硬脑膜动脉为脑膜中动脉,位于 硬脑膜外层内。脑膜中动脉由颈外动脉的上硬脑膜外层内。脑膜中动脉由颈外动脉的上 颌动脉发出后,由棘孔入颅,在颅骨内面的颌动脉发出后,由棘孔入颅,在颅骨内面的 动脉沟中向前向外走行动脉沟中向前向外走行2 23cm3cm后,分前后两后,分前后两 支支( (图图3 3一一1)1)。前支向前向外,分布到颅前窝。前支向前向外,分布到颅前窝 、颅中窝以及额叶和顶叶的硬脑膜上。后支、颅中窝以及额叶和顶叶的硬脑膜上。后支 向上向后,分布到颅后窝和枕叶的硬脑膜上向上向后,分布到颅后窝和枕叶的硬脑膜上 。 n n 脑膜中动脉的分支供应血液给颅骨。另脑膜中动脉的分支供应血液给颅骨。另 外,硬脑膜也接受枕动脉、咽升动脉、外,硬脑膜也接受枕动脉、咽升动脉、 椎动脉、眼动脉、颈内动脉的小分支。椎动脉、眼动脉、颈内动脉的小分支。 脑膜中动脉不但在其同侧的本支和前后脑膜中动脉不但在其同侧的本支和前后 支之间有丰富的吻合支之间有丰富的吻合( (图图3 31)1),而且上,而且上 状窦的上下方和对侧也有丰富的吻合状窦的上下方和对侧也有丰富的吻合( ( 图图3 32)2)。另外,凡是有顶骨孔的。另外,凡是有顶骨孔的( (约占约占 4040) ),脑膜中动脉则通过顶骨孔,与,脑膜中动脉则通过顶骨孔,与 头皮动脉互相吻合。头皮动脉互相吻合。 n n 硬脑膜的大静脉和脑膜中动脉的主干伴行,在颅骨内硬脑膜的大静脉和脑膜中动脉的主干伴行,在颅骨内 面形成血管沟。这些静脉终于脑膜中静脉或硬脑膜静面形成血管沟。这些静脉终于脑膜中静脉或硬脑膜静 脉窦。硬脑膜静脉向外牙和导血管、鼓室腔粘膜的静脉窦。硬脑膜静脉向外牙和导血管、鼓室腔粘膜的静 脉、鼻副窦粘膜的静脉吻合。向内注入静脉窦。这些脉、鼻副窦粘膜的静脉吻合。向内注入静脉窦。这些 静脉都没有静脉瓣,因静脉压力的波动,血液可向任静脉都没有静脉瓣,因静脉压力的波动,血液可向任 何一方流动。这就是头部感染可引起颅内并发病何一方流动。这就是头部感染可引起颅内并发病( (脑脑 膜炎和脑脓肿膜炎和脑脓肿) )的主要原因。的主要原因。 n n 硬脑膜静脉窦硬脑膜静脉窦( (图图3 33) 3) 颅内两层硬脑膜之间,有几颅内两层硬脑膜之间,有几 个静脉窦。静脉窦的壁是坚固的硬脑膜结缔组织,壁个静脉窦。静脉窦的壁是坚固的硬脑膜结缔组织,壁 内有很多的毛细血管和小动脉,也有一些弹力纤维。内有很多的毛细血管和小动脉,也有一些弹力纤维。 窦的内面有一层扁平细胞,是和静脉相连的内皮细胞窦的内面有一层扁平细胞,是和静脉相连的内皮细胞 。静脉窦之间互相沟通。并和颅骨的板障静脉、头面。静脉窦之间互相沟通。并和颅骨的板障静脉、头面 部的静脉、鼻咽部的静脉相连。部的静脉、鼻咽部的静脉相连。 n n 横窦、直窦、上矢状窦汇合成窦汇。横窦、直窦、上矢状窦汇合成窦汇。 n n 注入乙状窦和横窦的静脉,为鼓室腔静脉、乳突静脉、小注入乙状窦和横窦的静脉,为鼓室腔静脉、乳突静脉、小 脑上、外及下静脉,来自脑上、外及下静脉,来自 脑桥和延髓的静脉、小脑幕静脑桥和延髓的静脉、小脑幕静 脉、内听静脉、大脑半球枕叶内侧和外侧面的静脉。椎静脉、内听静脉、大脑半球枕叶内侧和外侧面的静脉。椎静 脉系统也同流入横窦。右侧横窦通常收纳上矢状窦的血液脉系统也同流入横窦。右侧横窦通常收纳上矢状窦的血液 ,左侧横窦收纳直窦的血液。,左侧横窦收纳直窦的血液。 n n 3 3海绵窦海绵窦 海绵窦位于蝶鞍外侧眶上裂之后。海绵窦内有海绵窦位于蝶鞍外侧眶上裂之后。海绵窦内有 许多结缔组织带相连,状如海绵。通过海绵窦的有颈内动许多结缔组织带相连,状如海绵。通过海绵窦的有颈内动 脉虹吸部紧靠蝶鞍的外侧,展神经在颈内动脉之外。动眼脉虹吸部紧靠蝶鞍的外侧,展神经在颈内动脉之外。动眼 和滑车神经则位于海绵窦的上外角和窦的外侧壁相挨,三和滑车神经则位于海绵窦的上外角和窦的外侧壁相挨,三 叉神经眼支在滑车神经稍下,上颌支则在其下外。叉神经眼支在滑车神经稍下,上颌支则在其下外。 n n 注入海绵窦的静脉为蝶顶窦、眼上静脉、视网膜中央静脉注入海绵窦的静脉为蝶顶窦、眼上静脉、视网膜中央静脉 、蝶窦粘膜静脉、通过破、蝶窦粘膜静脉、通过破 裂孔的静脉、通过卵圆孔的静裂孔的静脉、通过卵圆孔的静 脉、脑膜中静脉、大脑中静脉、小脑幕静脉。脉、脑膜中静脉、大脑中静脉、小脑幕静脉。 n n 4 4,直窦直窦位于大脑镰和小脑幕之间。大脑,直窦直窦位于大脑镰和小脑幕之间。大脑 大静脉大静脉(GaIen(GaIen氏静脉氏静脉) )接受两侧大脑半球深部接受两侧大脑半球深部 静脉静脉( (即两条大脑内静脉即两条大脑内静脉) )的血液,注入直窦的血液,注入直窦 。 n n 5 5岩上窦和岩下窦岩上窦和岩下窦位于颞骨岩上窦和岩下窦岩上窦和岩下窦位于颞骨 岩部的上下,向前通海绵窦,向后通乙状窦岩部的上下,向前通海绵窦,向后通乙状窦 。 n n 6 6环窦环窦也称海绵间窦,位于鞍隔内,围环窦环窦也称海绵间窦,位于鞍隔内,围 绕蝶鞍,垂体柄通过其中,故成环形。环窦绕蝶鞍,垂体柄通过其中,故成环形。环窦 沟通两侧海绵窦。沟通两侧海绵窦。 n n 椎静脉系统包括椎管内硬脊膜外静脉丛椎静脉系统包括椎管内硬脊膜外静脉丛 、椎体内外的静脉、围绕椎动脉的椎静、椎体内外的静脉、围绕椎动脉的椎静 脉、脊髓的静脉。这些静脉都互相沟通脉、脊髓的静脉。这些静脉都互相沟通 。椎静脉系统和颅内静脉系统相通。在。椎静脉系统和颅内静脉系统相通。在 枕骨髁后方有一孔称为髁孔,有静脉由枕骨髁后方有一孔称为髁孔,有静脉由 其中通过,该静脉的一端和颈内静脉相其中通过,该静脉的一端和颈内静脉相 通,另一通,另一 端和椎管内硬脊膜外静脉丛端和椎管内硬脊膜外静脉丛 相通。相通。 n n 舌下神经管内也有静脉丛,将脑底静脉舌下神经管内也有静脉丛,将脑底静脉 丛、颈内静脉和椎管内硬脊膜外静脉丛丛、颈内静脉和椎管内硬脊膜外静脉丛 沟通。另外,椎管内硬脊膜外静脉丛相沟通。另外,椎管内硬脊膜外静脉丛相 当于颅内的静脉窦,事实上硬脊膜外静当于颅内的静脉窦,事实上硬脊膜外静 脉丛之上端通过枕骨大孔和颅内静脉窦脉丛之上端通过枕骨大孔和颅内静脉窦 相连相连( (图图3 33)3)。 n n 椎静脉系统和全身的静脉、肢体的静脉椎静脉系统和全身的静脉、肢体的静脉 、胸腹内脏的静脉都互相沟通。椎静脉、胸腹内脏的静脉都互相沟通。椎静脉 系统没有静脉瓣压力甚低。体位的变系统没有静脉瓣压力甚低。体位的变 化、胸腹腔内压力的改变,都可使椎静化、胸腹腔内压力的改变,都可使椎静 脉系统的血液逆流。有人认为这是全身脉系统的血液逆流。有人认为这是全身 各处的恶性肿瘤都可通过椎静脉系统转各处的恶性肿瘤都可通过椎静脉系统转 移到脑的主要原因。移到脑的主要原因。 n n 硬脑膜神经分布到硬脑膜的感觉神经是硬脑膜神经分布到硬脑膜的感觉神经是 :到颅前窝和颅中窝的是三叉神经,到:到颅前窝和颅中窝的是三叉神经,到 颅后窝的是舌咽、迷走神经和颅后窝的是舌咽、迷走神经和2 23 3颈神颈神 经。上矢状窦的前经。上矢状窦的前1/31/3和海绵窦为三叉和海绵窦为三叉 神经支配。上矢状窦的后神经支配。上矢状窦的后1/31/3、横窦和、横窦和 岩上窦为小脑幕神经支配。小脑幕神经岩上窦为小脑幕神经支配。小脑幕神经 电是三叉神经眼支的分支。舌咽、迷走电是三叉神经眼支的分支。舌咽、迷走 和和2 23 3颈神经分布乙状窦。除颅底硬脑颈神经分布乙状窦。除颅底硬脑 膜外,其他处硬脑膜对痛觉都不敏感。膜外,其他处硬脑膜对痛觉都不敏感。 硬脑膜动脉、脑底动脉,三叉、舌咽、硬脑膜动脉、脑底动脉,三叉、舌咽、 迷走神经,对疼痛刺激都很敏感。大静迷走神经,对疼痛刺激都很敏感。大静 脉窦以及脑表面的大静脉对疼痛刺激也脉窦以及脑表面的大静脉对疼痛刺激也 较敏感。较敏感。 蛛网膜蛛网膜 蛛网膜位于硬脑膜之下,是由结缔组织包括蛛网膜位于硬脑膜之下,是由结缔组织包括 胶原纤维、弹力纤维、纤维胶质、网织蛋白胶原纤维、弹力纤维、纤维胶质、网织蛋白 纤维构成。在胶原纤维之间有纤维母细胞。纤维构成。在胶原纤维之间有纤维母细胞。 蛛网膜的内面和外面有一层间皮细胞,没有蛛网膜的内面和外面有一层间皮细胞,没有 神经和血管。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称为硬脑神经和血管。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称为硬脑 膜下腔。硬脑膜下腔实际是间皮细胞所形成膜下腔。硬脑膜下腔实际是间皮细胞所形成 的腔,其中有少量液体。的腔,其中有少量液体。 颅内蛛网膜随大脑镰折入两半球之间,也随颅内蛛网膜随大脑镰折入两半球之间,也随 小脑幕折入大脑半球和小脑之间;在大脑外小脑幕折入大脑半球和小脑之间;在大脑外 侧裂处和随皮质折入的软脑膜粘连。侧裂处和随皮质折入的软脑膜粘连。 n n 在上矢状窦两侧,蛛网膜的突入硬脑膜窦内在上矢状窦两侧,蛛网膜的突入硬脑膜窦内 的颗粒状物称为蛛网膜颗粒。每一蛛网膜颗的颗粒状物称为蛛网膜颗粒。每一蛛网膜颗 粒由蒂和顶两部分组成。蒂呈管状,由纤维粒由蒂和顶两部分组成。蒂呈管状,由纤维 组织构成,和蛛网膜下腔相通。顶部和蒂相组织构成,和蛛网膜下腔相通。顶部和蒂相 连,由静脉窦的内皮细胞和蛛网膜的间皮细连,由静脉窦的内皮细胞和蛛网膜的间皮细 胞组成。脑脊液通过这两层细胞进入静脉窦胞组成。脑脊液通过这两层细胞进入静脉窦 内。内。 n n 横窦、海绵窦、岩上窦也有蛛网膜颗粒。蛛横窦、海绵窦、岩上窦也有蛛网膜颗粒。蛛 网膜颗粒的数目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网膜颗粒的数目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n n 在脊髓两侧的蛛网膜呈小粱状,将硬脊膜和在脊髓两侧的蛛网膜呈小粱状,将硬脊膜和 软脊膜相连,用以固定脊髓,称为齿状韧带软脊膜相连,用以固定脊髓,称为齿状韧带 软软 脑脑 膜膜 n n 软脑膜是由和蛛网膜相同的结缔组织构成,软脑膜是由和蛛网膜相同的结缔组织构成, 覆盖脑皮质的表面,和脑皮质密着,并随皮覆盖脑皮质的表面,和脑皮质密着,并随皮 质的脑沟折入。软脑膜有丰富的血管。脑血质的脑沟折入。软脑膜有丰富的血管。脑血 管分布在软脑膜外面。血管周围和脑组织之管分布在软脑膜外面。血管周围和脑组织之 间为血管周围间隙。间隙的内壁为包围血管间为血管周围间隙。间隙的内壁为包围血管 的软脑膜,间隙的外壁为沿大脑皮质折入的的软脑膜,间隙的外壁为沿大脑皮质折入的 软膜。脑和脊髓的组织液以及神经组织的代软膜。脑和脊髓的组织液以及神经组织的代 谢产物,都通过血管周围间隙进入蛛网膜下谢产物,都通过血管周围间隙进入蛛网膜下 腔。腔。 n n 在小血管周围仅有一层细胞,称为外被在小血管周围仅有一层细胞,称为外被 细胞,也有网织蛋白纤维。至于脑实质细胞,也有网织蛋白纤维。至于脑实质 的血管是否有脑膜组织,是一个尚在争的血管是否有脑膜组织,是一个尚在争 论的问题。但可看到一层散在的星芒状论的问题。但可看到一层散在的星芒状 外膜细胞,这种细胞有人认为就是软脑外膜细胞,这种细胞有人认为就是软脑 膜组织。在软脑膜胶原纤维之间有纤维膜组织。在软脑膜胶原纤维之间有纤维 母细胞和固定的大吞噬细胞。固定的吞母细胞和固定的大吞噬细胞。固定的吞 噬细胞以沿血管的软脑膜为多。因而在噬细胞以沿血管的软脑膜为多。因而在 软脑膜生炎时,尤其是在结核性脑膜炎软脑膜生炎时,尤其是在结核性脑膜炎 时,固定的吞噬细胞乃成为活动的吞噬时,固定的吞噬细胞乃成为活动的吞噬 细胞和类上皮细胞。细胞和类上皮细胞。 n n 在延髓和小脑的腹面、脊髓颈段的背面在延髓和小脑的腹面、脊髓颈段的背面 、大脑脚和视交叉周围的软脑膜,有黑、大脑脚和视交叉周围的软脑膜,有黑 色素母细胞。色素母细胞。 n n 在软脑膜和蛛网膜之间,有很多蛛网膜在软脑膜和蛛网膜之间,有很多蛛网膜 小粱相连。软脑膜的外面和蛛网膜小梁小粱相连。软脑膜的外面和蛛网膜小梁 都覆盖一层间皮细胞。所以蛛网膜下腔都覆盖一层间皮细胞。所以蛛网膜下腔 实际是一个间皮细胞形成的腔。在软脑实际是一个间皮细胞形成的腔。在软脑 膜内面和神经组织之间也有一层间皮细膜内面和神经组织之间也有一层间皮细 胞。胞。 蛛网膜下腔蛛网膜下腔 n n 蛛网膜和软脑膜之间称为蛛网膜下腔,有脑蛛网膜和软脑膜之间称为蛛网膜下腔,有脑 脊液充满。蛛网膜下腔的大小因部位而不同脊液充满。蛛网膜下腔的大小因部位而不同 ,在脑回处,蛛网膜和软脑膜相挨,在脑沟,在脑回处,蛛网膜和软脑膜相挨,在脑沟 处因蛛网膜不随软脑膜折入乃形成小腔。在处因蛛网膜不随软脑膜折入乃形成小腔。在 脑底,蛛网膜下腔扩大形成脑池。脑底,蛛网膜下腔扩大形成脑池。 n n 小脑延髓池小脑延髓池 小脑延髓池为最大的脑池,在小小脑延髓池为最大的脑池,在小 脑下面和延髓的背面,深约脑下面和延髓的背面,深约1.51.52.O cm2.O cm,距,距 离颈部的皮肤表面大致为颈围的离颈部的皮肤表面大致为颈围的1/101/10加加1cm1cm 。 n n 视交叉池视交叉池 视交叉池位于视神经交叉的前方。视交叉池位于视神经交叉的前方。 n n 大脑外侧裂池大脑外侧裂池在视交叉池的外大脑外侧裂池大脑外侧裂池在视交叉池的外 侧,伸延到大脑外侧裂。侧,伸延到大脑外侧裂。 n n 脚间池脚间池位于大脑脚之间。脚间池脚间池位于大脑脚之间。 n n 大脑大静脉池大脑大静脉池( (四叠体池四叠体池) ) 大脑大静脉池位于大脑大静脉池位于 大脑横裂之底,围绕大脑大静脉之根部。大脑横裂之底,围绕大脑大静脉之根部。 n n 环池环池位于大脑脚的外侧,连接大脑大静环池环池位于大脑脚的外侧,连接大脑大静 脉池和脚间池。所以环池也就是包围中脑的脉池和脚间池。所以环池也就是包围中脑的 脑池。脑池。 脉络丛脉络丛 n n 脉络丛是由软脑膜脉络丛是由软脑膜( (有人认为也有蛛网膜有人认为也有蛛网膜) )包包 围着脉络膜动脉进入脑室的毛细血管丛,是围着脉络膜动脉进入脑室的毛细血管丛,是 和蛛网膜颗粒相类似的索条,由此产生脑脊和蛛网膜颗粒相类似的索条,由此产生脑脊 液。液。 n n 1) 1) 第第3 3脑室脉络丛脑室脉络丛 第第3 3脑室的脉络组织是脉脑室的脉络组织是脉 络膜后动脉由胼胝体压部和中脑顶盖之间,络膜后动脉由胼胝体压部和中脑顶盖之间, 亦即大脑横裂处进入第亦即大脑横裂处进入第3 3脑室,在两条大脑内脑室,在两条大脑内 静脉之间向前走行,沿第静脉之间向前走行,沿第3 3脑室顶形成两条并脑室顶形成两条并 行的血管丛。向前到室间孔,向后到松果体行的血管丛。向前到室间孔,向后到松果体 上隐窝。上隐窝。 n n 2) 2)侧脑室脉络丛侧脑室脉络丛 侧脑室脉络丛是第侧脑室脉络丛是第3 3 脑室脉络丛在室间孔移行到侧脑室的。脑室脉络丛在室间孔移行到侧脑室的。 其前部较细,后部肥大成球状。并沿侧其前部较细,后部肥大成球状。并沿侧 脑室下角向下前走行,到达下角的前端脑室下角向下前走行,到达下角的前端 和脉络膜前动脉吻合。侧脑室的脉络丛和脉络膜前动脉吻合。侧脑室的脉络丛 过渡为静脉,称为脉络膜静脉。脉络膜过渡为静脉,称为脉络膜静脉。脉络膜 静脉在室间孔处和丘脑纹状体静脉会合静脉在室间孔处和丘脑纹状体静脉会合 ,共同注入大脑内静脉。,共同注入大脑内静脉。 n n 3)3)第第4 4脑室脉络丛脑室脉络丛 第第4 4脑室脉络丛位于脑室脉络丛位于 小脑和延髓之间,形成第小脑和延髓之间,形成第4 4脑室顶的后脑室顶的后 部和下部,向前移行于后髓帆。第部和下部,向前移行于后髓帆。第4 4脑脑 窒的脉络丛先向上走行,继弯向外,到窒的脉络丛先向上走行,继弯向外,到 第第4 4脑室的侧隐窝。脉络丛的上端由第脑室的侧隐窝。脉络丛的上端由第4 4 脑室侧孔向外膨出,下端出第脑室侧孔向外膨出,下端出第4 4脑室中脑室中 孔向外突出。孔向外突出。 第四章第四章 大脑半球大脑半球 一一 解剖学解剖学 两个大脑半球被半球间裂不完全分隔。半球间裂两个大脑半球被半球间裂不完全分隔。半球间裂 底部有胼胝体将两半球连接。大脑半球和间脑之底部有胼胝体将两半球连接。大脑半球和间脑之 间为大脑横裂。间为大脑横裂。 n n 人脑的重量平均为人脑的重量平均为1360g1360g,约为体重的,约为体重的1/361/36。大。大 脑皮质的面积约为脑皮质的面积约为2200cm2200cm 2 2 。其中。其中1/31/3露出在表露出在表 面,余面,余2/32/3为脑沟的壁和底。大脑皮质的平均厚为脑沟的壁和底。大脑皮质的平均厚 度是度是2.5mm2.5mm,最厚的部位是中央前回,约,最厚的部位是中央前回,约 4.5mm4.5mm。最薄的部位是距状裂周围的皮质,仅。最薄的部位是距状裂周围的皮质,仅 1.5mm1.5mm。 大脑半球的外观大脑半球的外观 n n 根据大脑表面几条重要的脑沟,即大脑外侧裂、中央根据大脑表面几条重要的脑沟,即大脑外侧裂、中央 沟、顶枕裂、枕前切迹,将大脑半球划分为沟、顶枕裂、枕前切迹,将大脑半球划分为5 5个叶。个叶。 每个叶又借几条脑沟划分为脑回。每个叶又借几条脑沟划分为脑回。 n n 额叶额叶 额叶是中央沟前方的脑叶。额叶有中央前沟、额叶是中央沟前方的脑叶。额叶有中央前沟、 额上沟、额中沟额上沟、额中沟( (在额中回的中部在额中回的中部) )、额下沟。被这些、额下沟。被这些 沟分成的脑回为:中央前回,额上回、额中回和额下沟分成的脑回为:中央前回,额上回、额中回和额下 回。回。 n n 颞叶颞叶 颞叶位于外侧裂的下方,顶枕裂和枕前切迹连颞叶位于外侧裂的下方,顶枕裂和枕前切迹连 线的前方。颞叶有颞上沟、颞中沟、颞下沟。被这些线的前方。颞叶有颞上沟、颞中沟、颞下沟。被这些 沟分成的脑回是:颞上回、颞中回和颞下回。沟分成的脑回是:颞上回、颞中回和颞下回。 n n 顶叶顶叶 顶叶位于顶枕裂和枕前切迹连线的前方顶叶位于顶枕裂和枕前切迹连线的前方 ,外侧裂的背侧,中央沟的后方。顶叶有中,外侧裂的背侧,中央沟的后方。顶叶有中 央后沟和顶间沟。被这两条沟分成的脑回是央后沟和顶间沟。被这两条沟分成的脑回是 :中央后回、顶上叶、顶下叶。顶下叶中的:中央后回、顶上叶、顶下叶。顶下叶中的 围绕大脑外侧裂终端的脑回称为环曲回,围围绕大脑外侧裂终端的脑回称为环曲回,围 绕颞上沟终端的脑回称为角回。绕颞上沟终端的脑回称为角回。 n n 枕叶在大脑的背外侧面枕叶只占一小部分,枕叶在大脑的背外侧面枕叶只占一小部分, 呈三角形,除枕横沟外,枕外侧沟不恒定,呈三角形,除枕横沟外,枕外侧沟不恒定, 所以脑回也不恒定。所以脑回也不恒定。 n n 脑岛脑岛 脑岛是被大脑外侧裂遮盖着的脑叶,它脑岛是被大脑外侧裂遮盖着的脑叶,它 的下面是基底神经节。的下面是基底神经节。 n n 枕叶内侧面有距状裂和顶枕裂。距状裂的上方枕叶内侧面有距状裂和顶枕裂。距状裂的上方 和顶枕裂的后方是楔叶。距状裂的下方是舌回和顶枕裂的后方是楔叶。距状裂的下方是舌回 。 n n 折入大脑半球内侧面的中央沟两侧的脑回,称折入大脑半球内侧面的中央沟两侧的脑回,称 为旁中央小叶。胼胝体上方的沟称为胼胝体沟为旁中央小叶。胼胝体上方的沟称为胼胝体沟 ,胼胝体沟上方的脑回称为扣带回。扣带回上,胼胝体沟上方的脑回称为扣带回。扣带回上 方的沟称为扣带沟。颞叶内侧面最下方的沟是方的沟称为扣带沟。颞叶内侧面最下方的沟是 颞下沟,颞下沟上方的脑回是梭状回。梭状回颞下沟,颞下沟上方的脑回是梭状回。梭状回 上方的脑沟称为侧副裂,侧副裂上方的脑回是上方的脑沟称为侧副裂,侧副裂上方的脑回是 海马回。海马回的首端弯曲,称为海马回钩。海马回。海马回的首端弯曲,称为海马回钩。 海马回经由一狭窄的脑回海马回经由一狭窄的脑回( (穹窿回峡穹窿回峡) )和扣带回和扣带回 相连。相连。 n n 额叶底面嗅径的下方有一沟,称为嗅沟。嗅额叶底面嗅径的下方有一沟,称为嗅沟。嗅 沟的内侧是直回,嗅沟的外侧是眶回沟的内侧是直回,嗅沟的外侧是眶回 n n 随意运动中枢也称随意运动中枢也称4 4区,位于中央沟的区,位于中央沟的 前壁和一部分中央前回,旁中央小叶的前壁和一部分中央前回,旁中央小叶的 前一半。用电流刺激这些部位,就引起前一半。用电流刺激这些部位,就引起 对侧身体肌肉的运动反应。过去认为锥对侧身体肌肉的运动反应。过去认为锥 体束全部来自大脑皮质体束全部来自大脑皮质4 4区第区第5 5层的大锥层的大锥 体细胞体细胞(Betz(Betz氏细胞氏细胞) )。但人类每侧。但人类每侧4 4区的区的 大锥体细胞约有大锥体细胞约有3434,000000个,而每侧锥个,而每侧锥 体束中含有直径大小不等的神经纤维达体束中含有直径大小不等的神经纤维达 1O01O0万条。万条。 随意运动中枢随意运动中枢 n n 其中大部分纤维的直径较小。人类锥体束约其中大部分纤维的直径较小。人类锥体束约 5050为无髓纤维,其直径小于为无髓纤维,其直径小于11。在有髓纤。在有髓纤 维中,直径小于维中,直径小于55者占者占8080。仅有。仅有2 2的神的神 经纾维直径达经纾维直径达1010,这些纤维可能由大锥体细,这些纤维可能由大锥体细 胞发出。因而锥体束中的大部分纤维来源于胞发出。因而锥体束中的大部分纤维来源于 较小的神经细胞。故锥体束中的神经纤维较小的神经细胞。故锥体束中的神经纤维 不不 仅来自仅来自4 4区,也来自额叶和颞叶广大区域区,也来自额叶和颞叶广大区域(8(8区区 、8 8区、区、3 31 12 2区、区、5 5区、区、7 7区区) )。 n n 锥体束和对侧以及同侧的脑神经运动核的细锥体束和对侧以及同侧的脑神经运动核的细 胞,对侧的前角细胞,形成突触。然后这些胞,对侧的前角细胞,形成突触。然后这些 细胞又发出神经纤维,管理肌肉的随意运动细胞又发出神经纤维,管理肌肉的随意运动 。锥体细胞和它所发出的神经纤维称为上神。锥体细胞和它所发出的神经纤维称为上神 经单位(神经元);前角细胞和它所发出的经单位(神经元);前角细胞和它所发出的 神经纤维称为下神经单位(神经元)。身体神经纤维称为下神经单位(神经元)。身体 各部分在皮质运动中枢的代表区和身体的方各部分在皮质运动中枢的代表区和身体的方 向正相反。代表区所占的面和它所支配肌肉向正相反。代表区所占的面和它所支配肌肉 的机能大小成正比的机能大小成正比( (图图4 45)5)。锥体束的纤维。锥体束的纤维 一部分不交叉支配同侧的脑神经。一小部分一部分不交叉支配同侧的脑神经。一小部分 不交叉的纤维不交叉的纤维( (皮质脊髓前束中的一部分纤维皮质脊髓前束中的一部分纤维 ) )支配同侧的躯干和颈部的肌肉,到上下肢的支配同侧的躯干和颈部的肌肉,到上下肢的 很少,到四肢末端的更少。很少,到四肢末端的更少。 n n 目前已经了解约目前已经了解约80908090的锥体束纤维在与的锥体束纤维在与 下运动神经元形成突触之前,二者间有下运动神经元形成突触之前,二者间有 1 1个个 以上的中间神经元接替。锥体束中仅有以上的中间神经元接替。锥体束中仅有lOlO 2020的纤维直接与下运动神经元形成突触。的纤维直接与下运动神经元形成突触。 上下运动神经元的直接单突触联系,上肢运上下运动神经元的直接单突触联系,上肢运 动神经元比下肢运动神经元多;肢体远端运动神经元比下肢运动神经元多;肢体远端运 动神经元比近端运动神经元多。由此可知,动神经元比近端运动神经元多。由此可知, 大脑皮质对具有精细运动的肌肉有较多的单大脑皮质对具有精细运动的肌肉有较多的单 突触联系。突触联系。 感觉中枢感觉中枢 n n 感觉中枢也称感觉中枢也称3-1-23-1-2区,位于中央后回。接受区,位于中央后回。接受 丘脑腹后外侧核来的纤维。感觉中枢并不只丘脑腹后外侧核来的纤维。感觉中枢并不只 限于中央后回,顶上叶、顶下叶都是感觉中限于中央后回,顶上叶、顶下叶都是感觉中 枢,中央前回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感觉功能枢,中央前回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感觉功能 。感觉中枢的功能是:接受对侧半身的深浅。感觉中枢的功能是:接受对侧半身的深浅 感觉,大小和形态的认识,两点距离的辨别感觉,大小和形态的认识,两点距离的辨别 ,重量的比较,触觉的定位,温度的鉴别。,重量的比较,触觉的定位,温度的鉴别。 身体各部位感觉在皮质的代表区和运动中枢身体各部位感觉在皮质的代表区和运动中枢 相似相似( (图图4 45) 5) 眼球同向运动中枢眼球同向运动中枢 n n 随意的两眼同向运动中枢随意的两眼同向运动中枢 随意的两眼球同向随意的两眼球同向 运动中枢位于额中回后部,也称运动中枢位于额中回后部,也称 8a8a区。区。 用电流刺激该区,两眼球就向对侧偏斜。有用电流刺激该区,两眼球就向对侧偏斜。有 时也出现两眼集合、斜向上、斜向下。时也出现两眼集合、斜向上、斜向下。 n n 反射的眼球同向运动中枢反射的眼球同向运动中枢 反射的眼球同向运反射的眼球同向运 动中枢位于视中枢外围动中枢位于视中枢外围(18(18、1919区区) ), 管理人管理人 在应用视觉的同时所出现的眼球同向运动。在应用视觉的同时所出现的眼球同向运动。 n n n n 视觉中枢视觉中枢 视觉中枢也称视觉中枢也称1717区位于距状裂的壁以区位于距状裂的壁以 及和它相连的舌回和锲叶,是视辐射所终止之处及和它相连的舌回和锲叶,是视辐射所终止之处 。 n n 听觉中枢听觉中枢 听觉中枢位于颞横回的中部听觉中枢位于颞横回的中部(4l(4l、4242区区 ) ),是听辐射所终止之处。,是听辐射所终止之处。 n n 嗅觉中枢嗅觉中枢 嗅觉中枢位于海马回钩和海马回的前部嗅觉中枢位于海马回钩和海马回的前部 。 n n 味觉中枢味觉中枢 味觉中枢不太明确,可能是在中央后回味觉中枢不太明确,可能是在中央后回 的下端。的下端。 n n 联络区联络区 当各种刺激到达各种感觉中枢后,还必须当各种刺激到达各种感觉中枢后,还必须 经过很多的联络区,将各种单纯的刺激加以分析经过很多的联络区,将各种单纯的刺激加以分析 综合,结合过去的实践经验,才能达到认识事物综合,结合过去的实践经验,才能达到认识事物 或执行活动的目的。善用右手劳动的人联络区在或执行活动的目的。善用右手劳动的人联络区在 左侧半球;善用左手劳动的人联络区在右侧半球左侧半球;善用左手劳动的人联络区在右侧半球 ,这说明管理人精神活动的联络区和人手的活动,这说明管理人精神活动的联络区和人手的活动 有密切关系。联络区的大脑半球称为优势大脑半有密切关系。联络区的大脑半球称为优势大脑半 球。球。 联络区有以下各种功能。联络区有以下各种功能。 运动性语言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位于额下回的后部,运动性语言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位于额下回的后部, 也称也称BrocaBroca区,执行说话的功能。区,执行说话的功能。 听性语言中枢:听性语言中枢位于颞上回后部,为理解听性语言中枢:听性语言中枢位于颞上回后部,为理解 语言的中枢。语言的中枢。 视性语言中枢:视性语言中枢位于角回,执行识字功能视性语言中枢:视性语言中枢位于角回,执行识字功能 。 视运动性语言中枢:视运动性语言中枢位于额中回的后视运动性语言中枢:视运动性语言中枢位于额中回的后 部,执行写字功能。部,执行写字功能。 运用中枢;运用中枢位于环曲回,执行把习惯性动作互运用中枢;运用中枢位于环曲回,执行把习惯性动作互 相联系的功能。相联系的功能。 计算力中枢:计算力中枢位于颞、顶、枕交界处,执行计算力中枢:计算力中枢位于颞、顶、枕交界处,执行 计算、辨别左右,指出物件名称等的功能。计算、辨别左右,指出物件名称等的功能。 n n 植物神经中枢植物神经中枢 额前区皮质发出神经纤维到丘额前区皮质发出神经纤维到丘 脑背内侧核,再由丘脑背内侧核发出脑背内侧核,再由丘脑背内侧核发出 神经纤神经纤 维到丘脑下部。从皮质的维到丘脑下部。从皮质的6 6区、区、8 8区和眶回后区和眶回后 部发出神经纤维到丘脑下部。丘脑下部的后部发出神经纤维到丘脑下部。丘脑下部的后 部分是交感神经中枢,丘脑下部的前部分是部分是交感神经中枢,丘脑下部的前部分是 副交感神经中枢。副交感神经中枢。 n n 胼胝体下回、扣带回、海马回、海马、胼胝胼胝体下回、扣带回、海马回、海马、胼胝 体周围部、梨状区等,又称为边缘叶或边缘体周围部、梨状区等,又称为边缘叶或边缘 系统,和内脏功能有关。系统,和内脏功能有关。 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 n n 半卵圆中心在胼胝体的背侧将大脑半球水平半卵圆中心在胼胝体的背侧将大脑半球水平 切开,所看到的最大范围的髓质,称为半卵切开,所看到的最大范围的髓质,称为半卵 圆中心。因为它每一侧的形态是个半卵圆形圆中心。因为它每一侧的形态是个半卵圆形 。由它通过的神经纤维是:。由它通过的神经纤维是: 1)1)通过胼胝体的两侧大脑半球的连合纤维。通过胼胝体的两侧大脑半球的连合纤维。 2)2)大脑皮质和下级中枢间的往复纤维,也就大脑皮质和下级中枢间的往复纤维,也就 是通过内囊的纤维。是通过内囊的纤维。 3)3)一侧大脑半球皮质各部之间的联络纤维。一侧大脑半球皮质各部之间的联络纤维。 内囊内囊 n n 内囊是上行和下行的神经纤维所构成的内囊是上行和下行的神经纤维所构成的 髓质,在水平切面上呈曲尺状。外侧髓质,在水平切面上呈曲尺状。外侧 为豆状核,内侧为尾状核和丘脑。内囊为豆状核,内侧为尾状核和丘脑。内囊 是联系皮质和下级中枢的重要纤维束所是联系皮质和下级中枢的重要纤维束所 通过之处。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称为内通过之处。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称为内 囊额部;豆状核和丘脑之间称为内囊枕囊额部;豆状核和丘脑之间称为内囊枕 部。额、枕两部相交处称为内囊膝部。部。额、枕两部相交处称为内囊膝部。 n n 通过内囊额部的纤维有:通过内囊额部的纤维有: n n 1)1)丘脑前辐射:神经纤维始于丘脑,丘脑前辐射:神经纤维始于丘脑, 终止于额叶皮质。终止于额叶皮质。 n n 2)2)额桥束:神经纤维始于额叶皮质,额桥束:神经纤维始于额叶皮质, 终止于脑桥核。终止于脑桥核。 n n 通过内囊膝部的纤维是皮质脑干束。通过内囊膝部的纤维是皮质脑干束。 神经纤维始于皮质运动中枢,与对侧以神经纤维始于皮质运动中枢,与对侧以 及同侧的脑神经运动核形成突触及同侧的脑神经运动核形成突触 n 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退休财务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网红IP授权合作流程标准化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民宿直播展示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网红电商供应链金融风控平台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汽车VR定制内饰体验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智能电网用户互动平台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纺织服装制造业智能化生产设备投资回报率研究报告
- 2025年矿山无人化作业技术装备创新与产业发展报告
- 2025年电商直播中主播品牌合作模式创新案例研究及风险控制策略报告
- 2025年老年健康管理长期照护服务模式创新实践分析报告
- T-CITSA 57-2025 高速公路基础设施主数据标准
- GB/T 45767-2025氮化硅陶瓷基片
- 2025年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物理及答案
- 《化工安全技术》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 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清单五篇
- 浙教版九上科学前三章难题易错题精选题(含答案)
- 医院总务设备科管理制度
- 消杀灭指导价格表
- 高中化学学法指导课件
- 仪表安装规范以及验收
- 农业环境讲义4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