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公园规划设计实践与研究 硕士论文.doc_第1页
滨水公园规划设计实践与研究 硕士论文.doc_第2页
滨水公园规划设计实践与研究 硕士论文.doc_第3页
滨水公园规划设计实践与研究 硕士论文.doc_第4页
滨水公园规划设计实践与研究 硕士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滨水公园规划设计的实践与研究practice andresearch o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waterfront park学科专业:风景园林研 究 生:宋醒指导教师:董雅 教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13年11月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处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天津大学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天津大学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特授权 天津大学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并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同意学校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中文摘要城市与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滨水区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体现自然地景和人工景观的公共开放空间,其对于城市建设的意义尤为独特和重要。近年来,随着城市设计和景观设计等行业的大举推进,提高了人民整体的生活质量与水平,也加快了城市的发展,滨水区开发、滨水景观设计越来越热,各种规划和设计方案层出不穷,引发了规划设计行业、景观设计行业乃至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然而现代意义上的滨水景观设计才刚刚起步,滨水景观大多缺乏系统性的规划设计整体思路,规划设计方法也比较凌乱无章。而相关的滨水区规划、城市设计、滨水区开发等研究对景观空间的研究还远远不够。设计体系极为不健全, 功能单一,思路极为不清,风格含混,多靠零星景点的充分拼凑,缺乏整体性、层次性。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作者参与的几个项目实践案例,对城市滨水景观空间规划设计的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为以后的实际工作作为借鉴。本文内容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对国内外滨水景观理论进行梳理。二是对天津滨水景观的形成进行回顾,三是对近年来滨水景观建设项目及设计方案,如:蓟运河汉沽段景观设计、津台渔夫码头景观设计进入深入的研究进行分析,提出存在的问题;四是以东丽湖风景区自然艺苑区景观规划设计、丽湖景观规划设计及怡贝堤景观规划设计实践进行深入的剖析。五是通过分析,指出当代的滨水景观应该体现城市的历史印记;城市滨河用地应该具备公共性和综合性,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滨水空间应该注意整体性的控制以及滨水天际线的建设;滨水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应该成为当代城市滨水景观的主题之一。1 关键词:滨水公园;景观规划;滨水景观;abstractcity and city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of city development. the city waterfro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ity public open space, and is both natural landscape and artificial landscape area of public open space in the city, the city construction is very unique and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design and landscape design industry,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and the upgrading of city development, waterfront, 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more and more heat, emerge in an endless stream of planning and design, planning and design industry, led to the landscape design industry and even the social attention from all walks of life. however, the 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in the modern sense has just started, the waterfront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ideas of lack of systematic, planning and design method is messy. the design system is not perfect, unclear thinking, single function, style and ambiguous, more by sporadic attractions together, lack of integrity, hierarchy. and the study of waterfront planning, city design, waterfront development and other related research on the landscape space is not enough. therefore, we hope that through this practice case natural art lihu scenic and yi bei di scenic systematical research on the method of spatial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city waterfront landscape, and put forward their own views, with reference of the practical work for the future.容主要分为五个方面:一是对国内外滨水景观的理论进行了梳理,二是对天津滨水景观的形成进行回顾对现状进行分析,三是以东风景区自然艺苑区规划实践进行深入的分析。四是并进行一定的分析;五是通过分析,指出当代的天津的滨水景观应该体现城市历史的印迹;城市滨河用地应该具备公共性和综合性,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滨水空间应该注意整体性的控制以及滨水天际线的建设;滨水区的生态建设应该成为当代天津城市滨水景观的主题之一。this paper mainly consists of four aspects: one is on the waterfront landscape at home and abroad theories. two is the formation of tianjinwaterfront landscape were reviewed, three is in recent years on thewaterfront landscape construction project and design, such as: landscape design of hangu section of the grand canal, ji jin taiwan fishermans wharf landscape design into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and puts forward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 four is an in-depth analysis to the natural artdistrict, dongli lake scenic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landscape design and yi li hu bei di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practice. five is through the analysis, pointed out the waterfront landscape of contemporary should reflect the history of the city; city waterfront area should have public and comprehensive,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of the waterfront spac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overall control and waterfront skyline; ecological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of waterfront area should become one of the the theme of the contemporary city waterfront landscape . 1key words:water park; landscape planning; waterfront landscape;目 录目 录i第一章 绪论11.1 缘起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1.3 研究的范围31.4 研究的方法31.4.1 文献综合31.4.2 归纳总结法31.4.3 案例研究法31.5 研究的结构4第二章 国内外滨水区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52.1 国外城市供水系统建设和施工经验52.1.1 城市绿地建设52.1.2 滨水区复兴运动62.1.3 日本政府的管理方法62.1.4 美国河流水资源管理模式特点72.1.5 美国对于城市河道以及相关滨水区改造建设遵循原则72.2 国外滨水区公园建设与改造情况82.3 国内滨水公园建设与改造情况92.3.1 我国滨水区开发的建设理论发展92.3.2 我国城市与滨水区之间的演变发展过程102.3.3 我国城市滨水区规划现状不合理112.4 近年来天津城市滨水景观建设状况112.4.1 海河滨水区景观规划建设122.4.2 生态修复规划北运河河道修复性改造132.4.3 南运河河道修复性改造15第三章 项目研究183.1 天津蓟运河汉沽段景观设计183.1.1 项目背景183.1.2 区域范围183.1.3 自然条件183.1.4 汉沽历史文化背景193.1.5 城市环境特征203.1.6 设计理念213.1.7 景观功能分区213.1.8 分区景观节点223.2 津台港城渔夫码头景观设计223.2.1 项目概况223.2.2 设计理念233.2.3 详细设计23第四章 我国滨水公园建设中出现的问题27第五章 滨水景观发展趋势285.1 天津的城市发展与城市河道的生长和变迁285.2 天津近代城市的发展与城市水系的变迁状况305.3 天津现代城市的发展与城市水系的变迁305.4 滨水区景观规划建设的发展趋势32第六章 项目实践336.1 东丽湖地区项目基本情况336.1.1 东丽湖地区介绍336.1.2 上位规划研究356.2 东湖自然艺苑区滨水景观规划设计356.2.1 规划范围356.2.2 区域定位356.2.3 规划目标366.2.4 设计理念366.2.5 设计原则366.2.6 分区设计366.3 怡贝堤滨水景观规划设计386.3.1 规划范围386.3.2 设计定位386.3.3 设计理念386.3.4 分区设计396.4 丽湖景观规划设计396.4.1 项目概况396.4.2 项目定位406.4.3 设计理念406.4.4 总体设计406.4.5 分区设计416.4.6 景观构筑物426.5 滨水区的开发策略43第七章 结束语与后续研究45参考文献46致 谢48第一章 绪论第一章 绪论1.1 缘起滨水公园景观的设计,即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等,把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相融,增强水域空间的开放性、连续性、亲水性、文化性等,使自然开放空间在能够越来越好的城市总体环境下,也保证了科学、合理、健康的城市格局。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昭示着一座城市的文化总体内涵和品位;同时,滨水区景观的塑造也是我们寻求新的商业价值模式的方式与方法。城市滨水公园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是主题公园的其中一种,是现代人类感知水的基本活动场所。从城市发展的历史背景来看,城市的发展一刻也离不开水的供给与充分运用,城市的历史文化与水系的流域息息相关。同时,城市滨水公园是有效提升我们城市的整体趣味性与感知性的有效方式,它在促进经济发展,丰富城市景观的质量,改善城市环境的同时,在促进城市与社会结构当中发挥着极为关键性的作用与积极的影响。滨水景观的研究与实践经过了近10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城市建设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滨水景观的建设是多学科交叉的一项工作,涉及到水利工程、城市生态、地域文化、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问题。而不同的城市区域、环境、气候以及历史和城市性质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面临的滨水景观的问题也不同。因此,要进一步研究城市滨水区景观建设的问题必须选择一个特定的城市为起点,以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说法。天津九河下梢,河道众多。近年来,以海河建设为龙头的滨水景观改造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极大的带动了城市的发展。以团泊湖、天嘉湖、东丽湖为中心的城市建设带动了新城的迅速发展。研究天津滨水区景观建设,总结经验和教训,对今后国内各个城市滨水景观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本课题以天津滨水区景观建设为硕士阶段研究的主要内容,并把它作为本论文的题目。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城市的建设发展,滨水空间的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再对比一下国外的一些滨水区域当中,其中的地产商业利用价值可以达到非滨水地区的7倍之多,我国各大城市的滨水地区价值也在快速提升。滨水一般指在城市中同海、湖、江、河等水域濒临的陆地建设而成的具有较强观赏性和使用功能的一种城市公共绿地的边缘地带。所谓滨水公园是临近水体区域而建,专为居民提供观赏、休闲、游憩、文化交流的公共绿地。重要的公共设施与滨水公共空间结合也是普遍经验。研究的目的在于:尽可能提升城市的环境形象,梳理城市的基本结构;充分带动城市空间的综合性调整;要为新的商业价值模式开发带来新的方法;同样也要为指导城市滨水建设提供必要的借鉴。如休斯顿buffalo地区改造,是在城市发展步入成熟期之后,重新梳理城市结构,将滨河区域景观进行综合整治的结果。作为城市公园,为了提高城市的环境和整体形象,重新梳理城市结构,不惜花费巨大的代价。滨水区成为带动城市机能提升的重点地区,人的价值回归使滨水区成为组织城市生活的热点地区。自然、人文资源富集的城市滨水区再次成为开发的重点地区,滨水区的建设同样也会带动城市空间的调整。所以研究城市滨水区景观的规划方法,对于建设该类项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滨水区休闲空间的塑造,以及从景观规划的层面,全面系统的对滨水空间做深入研究,以探讨其存在的合理形式,并作为指导天津城市滨水景观建设研究和实践的方向,提出一定的建议和策略,也希望为其他城市的滨水景观建设提供有章可循的重要依据。 滨水公园规划设计的研究,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文化资源,把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相融,增强水域空间的开放性、连续性、亲水性、文化性,使自然开放空间能够更好的调整城市总体环境,也保证了科学,合理,健康的城市格局。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昭示着一座城市的文化总体内涵和品味;同时,滨水区景观形态的塑造也是我们寻求新的资源价值模式的方式方法,对城区布局、改善生态环境、创造怡人的生活、发展空间具有重要的作用。本身景观设计的相关研究会涉及多学科交叉的问题,而且本次研究课题更是众多科学难点问题的综合。作为风景园林学科出身的工作者,将会面临很大的困难和问题。但无论如何,针对于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是分析多学科,多角度调查的综合结果,它们之间应该是优势互补,能充分利用科学的、有条理的、合理的滨水景观规划方法和概念是至关重要的。1.3 研究的范围论文主要研究天津滨水区景观规划与设计,通过全面的文学、历史、事实和具体的规划方案,分析在天津城市水体的发展和变化内部因素,并对最近的几个重要滨水景观设计成果进行总结与分析,提出探究当前天津城市滨水景观存在的合理形式与内容,提出水系建设的方向与策略。论文主要以滨水区建设为主要着眼点,老城区的河道改造工程只作为简要分析研究,不是本次研究的重点内容。1.4 研究的方法1.4.1 文献综合城市水利、城市生态、城市规划、城市景观、城市文化和文学历史研究给予理论支持。同时我们的城市水体是生态建设当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滨水景观是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和关键的部分。城市因水而生,几乎所有的国际大都市都是由于借水而逐步形成,发展和成熟,所以城市河道往往与城市的文化和历史密切相关。1.4.2 归纳总结法在总结资料分析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湖泊流域水系景观规划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归类整理,吸取有利于开展研究的现有各项成果,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河流水系景观规划设计的充分理解,对河流水系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进行综合性探索。并且归纳和总结滨水区景观丰富的设计手法,为天津滨水区景观建设提供有效的借鉴。1.4.3 案例研究法对于天津的基本情况、历史文化、自然资源、河流水系演变与分布情况以及景观构成特点等进行总体的分析和总结,同时结合近期天津市及周边一些典型的水系规划理论研究与实际状况。同时以东湖自然艺苑区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怡贝堤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丽湖景观规划设计为例,将景观设计的理论应用于实际的案例当中。31.5 研究的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九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阐述了论文写作的目的、意义、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第二章系统的分析了国内外滨水区建设的理论研究及工程实践,包括天津近年来滨水区建设的主要案例;第三章和第四章考察了天津汉沽地区的两个项目,对项目规划设计方法进行研究;第五章通过对特定地区滨水区建设的研究,总结出国内滨水公园建设中出现的六大问题;第六章阐述了天津河湖水系的生长与变迁情况;第七章介绍了东丽湖地区的基本情况;第八章分析研究了东湖自然艺苑区规划实践情况;第九章分析研究了怡贝堤景区的规划实践情况;第十章分析研究了丽湖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情况,第十一章通过实践,对滨水公园的规划进行总结归纳,研究出城市滨水公园规划设计的六大策略,并对以后的工作提出自己的期望。43第二章 国内外滨水区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第二章 国内外滨水区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2.1 国外城市供水系统建设和施工经验滨水区在城市的更新与复兴中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这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对城市滨水区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得到了多次的印证。国外城市滨水区的建设过程可以归纳为:天然形成的、工业时代产物和现代海滨发展新规划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同时经历了由盛到衰,再到盛的过程。2.1.1 城市绿地建设几乎每一个城市,都会都或多或少反映了相当数量的公众意象。如果一个人想要成功适应环境,与其他人一起相处,那么这些基因的存在,它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具体到每个人意象都有不同的地方,其中有一些是很少或从未被他人说俗知,但他们都接近公众意象。在不同条件下,一些公众形象,要么是非常突出的,要么是与单个意象相互包容。一些西方国家开始建设城市,大部分是通过对城市绿地的建设,以消除工业化带来的消极的影响,其中就包括建设城市滨水绿地。1847年唐宁呼吁我们:“城市公共绿地是一个城市绿肺”。1880 年波士顿公园体系规划,由奥姆斯特德主持,用河流及滨河绿地开放系统将城市空间扩展建设与河流自然进化过程结合在一起。1890年霍华德提出,滨水绿地系统是城市核心区外围保护缓冲区的经典理论,即“花园城市”的经典理论。5此后,对“绿道” 、“绿带”的研究均开始侧重于滨河绿地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英国风景园林大师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详细论述了滨水区规划,这一论述在不破坏水体和滨水休闲设施的前提下,促进了城市滨水区的生态环境规划。6西蒙兹在景观的土地-环境规划及设计手册中介绍了滨河水体的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性,在保护自然水系的基础上合理的使用和开发,来增强河流水道与城市之间的联系,使有变化的、带状的、开放性的空间能包围“廊道”.。2.1.2 滨水区复兴运动上世纪的60年代,在欧洲掀起了一场城市滨水区的大型复兴运动,在这场因环境保护与历史文化保护运动引起的运动当中,滨水公园等公共开放空间开始代替衰落的城市滨水区,也开始充分整合滨水区的居住、办公、休闲、商业等功能,在这方面比较成功的案例有:伦敦港区开发、巴尔的摩内港开发、圣安东尼奥的河道改造等。20世纪80年代,德国进行了一系列有意义的实践与活动,并提出了“近自然型河流”的新型概念。亚洲国家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日本、新加坡等国做了研究与实践,并在湿地、滨水绿地、滨水开放空间三个区域取得了新进展。目前,西方城市滨水区主要是针对流域、宏观尺度的景观格局、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已经摈弃了局部景观改造的做法,并且还融合景观生态学、动植物保护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的内容,更加注重自然环境的生态性、系统性和多目标性,以及雨洪管理、滨水景观营造、自然资源保护、滨水用地多功能性开发、城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等许多方面。相对而言,西方已形成相对成熟、完整的理论体系。由于西方发达国家较早地完成了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如:日、美、德、瑞士等,这些国家的河流管理已经进入“生态水利”的高级阶段。他们摒弃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所形成的“唯效率主义”河流管理观念,尊重河流流域系统的自然规律,注重河流自然生态综合性保护以及自然环境的恢复,更充分的发挥与全方位的影响河流的综合性服务功能。2.1.3 日本政府的管理方法日本政府制定的河川流域管理两大目标治水、利水,后来在原来的基础上,日本政府进行了很大幅度的修改增加了新的管理目标“环境”。因为日本河流研究者认为河流空间、水域及河畔居民社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河流管理对象应该包括水量、水质、水循环、生态系统整体走向、河流水泄洪空间分布、河流与河畔居民社区的关系。建设部因此还在岐阜县的木曾川上建成了拥有世界最大的自然河流实验水道的“自然共生河流研究中心”,该中心已经用于进行河流生物相互关系等河流生态学领域之中的科学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就实施了“创造多自然型河流保护计划”,并在1991年在全国兴建了600多处“试验工程兴建项目”。2.1.4 美国河流水资源管理模式特点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经历了河流水资源管理模式的转换,正式确立与自然相协调的可持续的河流管理理念。1993年geraide和gailway,对河流域洪水进行了深刻反思,提出了与经济、生态、文化可持续性相融合的河流管理全新模式; 美国各州也在实践方面大力推行有别于我们以往最常见的以污染治理为中心的河流水管理思想的综合性的河流流域保护措施,并且提出了几个新型的特点:一是要把河流整体的生态功能系统的恢复作为重点;二是要同时考虑大量的生态因子,而不仅仅是传统的污染源头上;三是要建立在多种部门的协调与合作统筹之上;四是重视河道的调查数据与检测数据的公开性,使公民都能从中了解到政府部门的工作与管理的效果。2.1.5 美国对于城市河道以及相关滨水区改造建设遵循原则美国城市土地uu(uu城市土地学会研究是由非营利教育组织成员和研究机构的研究学会,其职责是提供可靠的土地利用指导,以便给人们提供各种环境下的土地利用。uu资助教育项目和论坛,以及支持一个开放的国际交流思想和经验共享与研究,预测土地利用的趋势和问题以及拿出创意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组织了一批旧金山的高级官员罗姆的设计集团领导人在安大略省的皇后大学,与有50多年的实践经验的城市规划课程教授进行了总结和更新,他们认为:城市河道以及河流滨水区的改造建设应遵循如下九项原则:1)排水防涝问题是地区性现象,不会受到行政界限的影响。因此,排水防涝系统的规划设计应该在整个区域或流域内得到协调。2)雨水管理系统只是城市水资源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雨水管理应该同时考虑多个相关问题,如防止水土流失、防洪、水质控制等。3)雨水径流的出路主要是一个空间分配问题。对于特定的降雨事件,水量是不可压缩的,因此,在规划设计中必须提供足够的排水防涝空间。4)城市排水防涝系统的规划设计应该同时考虑多用途和多功能。很多情况下不同的设计目标会相互竞争同样的资源。排水防涝管理的策略应该兼顾多个目标,如提高水质、加强地下水回灌、创造人工湿地、防止水土流失等。5)城市排水防涝系统的规划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到现有系统的特点、能力和功能。好的规划设计应当尽可能充分利用或模拟天然的排水方式。6)城市排水防涝系统的规划设计应该充分考虑上游的过境流量(客水)。7)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应该接受必要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必须保护公众的健康和安全。8)流域泄洪通道和河道漫滩应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9)为河道漫滩的泄洪通道预留足够的侧向移动空间,避免对公共和私人设施造成损失。当与众不同的环境出现在了滨水区时,是该地区的城市与其他城市的竞争。越来越向着繁荣的全球商业性公园迈进,这同样是纽约达拉斯中央公园的真实写照,这些东西将成为超级城市的特质,一般来说,当代国外的河道改造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8城市河道改造是一个周期性的快速过程,它与我们的气候条件、地形的变化、降水降雨过程息息相关,通常与城市的经济和文化特色的发展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 滨水城市河流的发展应综合、多样性的开发利用,不能发展成为简单的娱乐性质的区域。以人为本的改造和治理理念,强调功能性的基本特征,在满足公众的各种需要和城市类型的同时,形式和功能的相互协调和环境开发,以及对公众免费开放,这也是以人为本的要求所在。充分反映和认识到河道改造的经济特点,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建设。滨水城市河流的发展应该是综合性、多样性的开发利用,不能发展成为简单的娱乐性质的区域。2.2 国外滨水区公园建设与改造情况全球一体化进程与二十世纪城市的周围景观环境不同程度的危机是世界各个国家所共同面临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利润的追求导致人口和产业不断涌向城市,寻求规模经济的乘数效应,从而刺激了城市化的过程,二十世纪的城市现象迅速蔓延,形成主要的工业国家。存在着短缺的土地和建设城市密度过大问题,横向扩展到周围的农田、郊区,乡村景观在城市的边缘不断扩散,不受控制的侵蚀,导致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同化。从空间形态的变化,显示出高密度化的郊区。同时,城市土地继续被破坏,钢筋混凝土结构功能上的不足,景观设计也趋于大众化。这种现象是景观的主要危机,导致历史文化价值和地域特色逐渐消失,舒适的环境和文化的多样性显著降低。回溯十九世纪初,人们在追求居住环境的舒适度的同时,英国和其它国家开始了大规模的的转变,开始了现代城市景观建设。“城市花园-花园城市”它是在二十一世纪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一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必要的绿化体系的完善,是城市绿色生态意识建设的基本内容。我们熟悉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人们生活,聚居在城市;对更好生活的人,居住在城市”。城市绿色空间是人类和城市通信平台,它对生活在钢筋混凝土城市的居民提供多元化的丛林生活空间,以最大限度地享受生活,亲近自然。 2.3 国内滨水公园建设与改造情况2.3.1 我国滨水区开发的建设理论发展在我国的景观改造中,滨水地区的改造方式是因为对于风水和山水构图的原理,我国大多城市的城市风景,和山上的水,蓝天白云浑然一体,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景观。如上所述,水景在城市组成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是城市发展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对城市滨水空间合理规划设计,改善城市环境,城市空间的质量提升,城市的原始独特的风格的保护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当今时代,我们对城市环境与城市空间艺术的质量要求变得更高。因此,在更多地城市河流,水道的设计中,水和城市之间的问题尤为突出。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再次成为城市设计中的首要之选。我国建设和改造滨水公园相比国外的时间晚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有了国内对中国沿海地区的景观建设。到达九十年代,加快城市化的进程更加促进了城市的建设更新和大规模扩张,同时开始建设滨水绿地,在这个过程中吸取和学习国外的许多经验,于是滨水绿地的开发达到了空前的高潮。和国外的滨水地区的建设方式不同的是,我国的滨水地区建设常常在还未完全荒废的滨水区域进行的。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大都将导致城市用地的紧张,于是城市土地的使用方式也从粗放型逐渐转变为集约型。然而城市居民对于居住环境的整体要求的提高,充分的建设城市绿色空间成为了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目标。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尹伟伦在绿化景观专项规划中提出了“以安全泄洪为根本,以生态修复为基本载体,以生态屏障为合理目标,林水相间,以绿养水,因势利导”的滨水绿化生态理念,以生态经济为导向,对城市滨水绿色空间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坚持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应该以水上部分为核心,包括雨水系统的保护和利用,雨水收集与管理,河岸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特别指出了维护的重要性,强调连续性的景观格局。自建国以来,城市河道建设项目在我国得到了长足发展。同时科学家钱学森提出了“山水城市”的概念,其理论依据来自吴良镛先生的人居生态学完整的理论,提倡建筑和自然景观结合城市整体环境内容相协调。滨水绿色空间景观一直是一个绝对热门的话题。近年来,我国各地对河道建设也是越来越重视, 从水综合治理,污染控制和水部门的其他方面,都受到相关部门的严格控制,如上海及其他南方等地建设局,黄浦江整治,绍兴市内陆河流恢复,综合整治外河,成都当地部分河流治理已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果,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实战经验。同时,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出台及完善,更能使城市河流的建设与发展得到绝对全面的充分保障,我们期待着这样的一切都会离我们越来越近。2.3.2 我国城市与滨水区之间的演变发展过程水体在城市中占重要地位,滨水空间是都市绿地开放空间的重要构成元素。首先,很多城市的水系呈集中式集成状态,条带状分布,肌理结构很大一部分受其影响。其次,滨水绿地是城市和水的过渡地带和连接带,生态走廊和文化廊道对城市环境质量、构筑区域景观、促进城市空间结构完善起到巨大的促进功能。滨水绿地是水陆的过渡区,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交接的地带,生态比较复杂,因此在建设中应谨慎对待。在城市当中水体的发展变得极为复杂与不确定。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水环境可能会遭到一定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城市不断扩大规模以至于围拢水体,随后便出现了高度的开发,最终使城市滨水区不断没落,反而阻碍了城市的发展。 2)城市土地利用高度紧张的问题突出,水域被建设用地所侵占,城市蓝线不断被弱化,大大降低了城市水域的面积。以徐州市为例,上世纪60年代5.8在被不断侵蚀之后下降到约3.5,近年来仍持续下降,为城市未来发展策略敲响警钟。 3)滨水区域是土地和水之间的过渡区域,拥有陆地生态系统、水生态系统和水陆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态复杂性和敏感度,城市建设活动造成水体整体大规模污染态势,滨水水景危机正在恶化。4)亲水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因此城市滨水空间理应成为最有魅力的开放场所,但现实中却由于缺乏活力和吸引力而被市民抛弃。 5)城市滨水区是最早的人类活动区域,其承载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但是现实中却充斥着被遗弃和破坏文化遗产现象。对此问题,世界上专家学者都在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工作。2.3.3 我国城市滨水区规划现状不合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生产力的提高有目共睹;但是,反面影响是水体的破坏、水体环境的污染等大规模的排污现象。现在政府重新重视城市滨水区开发,以挖掘滨水区的巨大潜能。然而城市在设计时盲目照搬其他发达国家城市的设计,忽略了设计的地域文化性的后果就是导致滨水区在滨水环境的利用上失去了完整的地域性特色。许多地方政府目光短浅,只顾眼前效益,将滨水区分割开来,出让给地产开发商,短期投资,这样长期下去将使滨水景区丧失对民众的吸引力,从而流失客源,回过头来在经济上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除了眼前利益带来的盲目开发外,政府各部门之间合作沟通极为不畅,也是造成滨水区出现问题的症结。如果水利部门将水岸设计成在护岸断面的直立式构筑物,只是单纯的考虑到防洪问题,垂直陡峭的将人与水分开,阻碍了人的亲水性。此外,科学的规划、管理在城市滨水区发展中也是极为重要的。我们应当着重把眼光放在水区域的最根本要素“水”当中,水质的优良直接影响到城市滨水区的建设发展。城市在高速发展当中,注重经济效益,忽略环境,将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道,严重影响了现在的城市环境状况。目前使用滨水植物是我国治理滨水区水环境的主要方法,如成都市是利用府河、南河河道改造出活水公园,通过栽植水生植物,地被植物与河道坡道的草坡设置来解决水污染问题。相当多的城市忽略本土区域特色的文脉,使滨水区的规划与当地特色文化相分离,从而减弱了滨水区的吸引力。102.4 近年来天津城市滨水景观建设状况天津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人们对改善生态环境的需求不断提高。对于天津市这样水系环境发达的城市,融合滨水自然要素,在满足防洪水利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提高滨水地区吸引力,营造出了能体现绿色生态文化和区域特色文化的公共环境空间。滨水景观是长条布局的河流,沿着海岸。在美国,这样的设计,将该地区作为一个综合的整体考虑,绿树成荫,行人、自行车专用道,植被和滨水景观小品连接起来,保持水的海岸线的整体连续性,也可以有着在城市郊区般的自然的空气和凉爽的微风,有效地提升了城市空气质量。在这个景观区域,可以结合城市绿地的空间布局结构,创造宜人的城市空间的生态体系环境。努力的营造滨水区会使得空气视野俱佳。连续的亲水沿线可以形成公共绿化地带,设计时充分尊重当地的全方位的本质特征、风土和传统文化内涵。滨水区的改造建立修复与保护旧的建筑物的相关措施,充实功能的多样性。无障碍化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创造了市民和游客渴望逗留的观光、休息场所。海河景观设计融合了艺术的新特点,融合了天津独特的、多样化的文化元素和人文气息,使景观风格别致独特。2.4.1 海河滨水区景观规划建设海河的整体景观规划和设计,是与高科技和现代哲学相结合的,充分尊重天津历史,保留传统文化的特点。设计师们充分的尊重和慎重考虑了天津是中国最大的滨水城市之一,具有传统文化特色,历史悠久,无论是当地具有特色的民俗风貌,或是多年来形成的特殊文化气息与氛围,或被浓缩精制而成的,所以它的本质可以反映并体现新的规划和设计,与现代城市的设计整体思路相结合,从而形成一个可以适应天津未来发展的规划理念。景观设计更多地考虑“亲水”是人类天生的,并进行详细设计,增强了人与人、水、河流和城市之间的关系。人在城市设计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城市更加美好的生活有了更多的帮助。滨水建设应适应于人与环境,亲近大自然,这是极为重要的特征。景观设计师注重美学平面的原理,可以要求,刻意追求的平面图形是美丽的,光滑的,线性阵列。景观设计不应仅是一个平面形式感的设计,而且是一个空间整体的立体性研究。在现代景观设计的一些产品,要注意三维水平设计。立体设计完全覆盖的软、硬质景观的两个重要的方面:软质景观如种植乔木、灌木、地被、草坪;硬质景观例如使用较低的平台、道路、树池、景墙等技巧,营造出空间的转换和空间差异。如:在海河景观设计上,采用滨水步道、休闲空间、硬质围堤等,它不仅能满足防洪护岸设计,人们一步一步渐渐入水,行走在三维空间中,使整个地区变得非常丰富多彩。软质景观如种植乔木、灌木、地被、草坪,利用复合式立体种植模式,来提升空间的整体效果。天津海河滨水区的景观规划与设计不单纯仅仅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河道绿化的问题,而应当作为一个整体的内容来考虑,包括环境、绿化、景观、水净化和交通等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海河两岸沿线两侧设计了很多重要的城市广场与城市开放空间的区域,在解放桥之下的文化与廉政公署广场,设计并选择了以城市为主题的雕塑,更加强调了城市环境风貌的整体性。联系应该是各种不同方面的内容,将天津的优势连接在一起的互动关系。此时此刻,海河上的大桥不仅仅是一座桥梁,而是成为了公园的一部分,也是城市大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天津的桥梁文化完全融入到城市当中,打造独有的城市新特色。在这里一定强调的应该是整体的规划和设计思路,绝对不是单独的某一个的局部的内容。我们必须遵守“生态景观学”的基本原理,这就是环境优先原则。可以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对海河的景观进行设计。在设计中,我们强调了空间格局对景观生态系统的各种利弊性影响,并且为了尽量保持景观特色和流动模式而改变区域布局。从而把景观客体和“人”看作一个整体的绿化景观生态系统的设计运作。因此,把“人”和景观对象作为一个绿色生态系统的整体景观来设计。2.4.2 生态修复规划北运河河道修复性改造北运河干流河道自从70年代全面治理以来,经多年使用,主河槽淤积严重,现状行洪能力不足,防洪排涝标准偏低。北运河通州城区段甘棠橡胶坝以上按照50年一遇洪水标准进行了治理,通过扩挖河道、加固堤防以及河道两岸的景观建设,不仅增加了水面面积,改善了局部小气候,而且改善了河道周边的生态环境,为北辰区、红桥区居民的休闲娱乐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并且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随着城市发展的需要以及环境保护与生态理念的贯彻,北运河甘棠橡胶坝至北运河末端段综合治理通过加高加固堤防等工程措施,使北运河的防洪安全得到提高,解决了北运河现状防洪标准不足、河道淤积严重、拦河建筑物老化等问题,满足城市发展对防洪能力的要求,为人民的安居乐业提供更良好的保障。作为北三河水系的主要河流之一,北运河防洪能力的提高可以减轻北三河水系的泄洪压力,有利于水系间的防洪调度,也为雨洪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了可行性。针对北运河现状水质恶化,河道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低,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情况,在满足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北运河干流综合治理规划通过生态修复工程实现河道整治与沿河开发相结合,实现河道生态和水质的改善,形成“人水和谐共处”的人文河道,重现古运河昔日风采,为传承北运河古文化遗产做出贡献。北运河水质及生态环境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将提高北运河水体的自净能力和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使北运河惠及两岸居民,为农业和工业生产服务,繁荣经济,共创和谐。另外,北运河水体纳污能力的不断增强,将大大改善北运河河道环境及周边的农业生产环境,逐渐减轻天津污水处理和排污限制的压力,为城市不断发展的需要提供了环境容量,有利于流域内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综上所述,北运河干流综合治理是一项将防洪与生态、水资源融为一体的规划,突出防洪安全,又兼顾生态与环境效益,实现本次治理规划效益的最大化与最优化,目标制定上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指导性。北运河治理必须整体规划,建立健全京津冀协作治理机制, 共同建设北运河绿色生态文化走廊。北运河生态规划以防洪安全为前提,生态恢复为核心,兼顾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两岸景观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贯穿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核心思想的自然型河流建设理论,着力营造丰富多彩的河流自然环境,构建多样的生物栖息场所,恢复生物多样性,促进河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按照“生态优先、防洪安全、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因地制宜、措施具体、量力而行”的总体思路,最终实现“流畅、水清、岸绿、宜居”的总体目标。北运河生态修复布局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城镇河段应该以满足两岸的居民休闲观景等社会文化活动需要为主,因此适合打造人文景观;过渡河段应该以河道水质的净化为主;乡村河段应该以天然河道风貌的恢复,对动植物的栖息地进行修复与保护为主。为满足水质净化、生物保护和景观文化建设的要求,对河道采取生态措施进行整治,包括维持河槽天然形态、布置浅滩深潭和人工河心洲、建立生态型亲水岸线等保护措施。设置4处生态净化功能区,布设生物浮床和浮岛,引种净水能力较强的植物,净化支流水体。划定一定的宽度构建河滨缓冲带,形成水陆过渡区,以保护河流生态。利用河道内的洼地及闸前蓄水区建设10处湿地系统,通过种植水生和陆生植物,为水生动物、飞禽和两栖类生物提供栖息地,改善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根据环境影响识别分析得出:北运河干流综合治理规划的实施防洪、水土流失、水文情势、水生态、湿地环境以及经济和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以长远的有利影响为主,存在制约规划实施的不利因素为水质和水量。随着水质保护规划、生态修复规划和防洪规划等各项措施的逐步落实,北运河的水质可逐步得到改善,水量调配趋于合理,将逐渐减弱该不利因素对规划的制约性影响。本次规划统筹兼顾规划水平与社会发展需求对北运河的要求,防洪安全兼顾景观、生态和人文的要求,与当地水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城市的发展规划目标相协调,突出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的重要性,综合效益显著,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景观。综上所述,北运河干流综合治理规划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与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的各项规划具有良好的协调一致性,且不存在重大环境影响。因此,本次评价认为,本规划在落实设计及环评报告书提出的各项环境保护措施及建议,并对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问题按有关程序得到批复同意的条件下,从环境和生态角度来说,北运河干流综合治理规划是可行的。人文景观建设工程,布设亲水平台,打破人河之间的明显界限,满足居民亲水需求。通过建设古韵码头、亲水台榭、水上运动区、运河文化观赏区以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