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口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论文1.docx_第1页
论人口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论文1.docx_第2页
论人口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论文1.docx_第3页
论人口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论文1.docx_第4页
论人口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论文1.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口资源与环境课程作业论人口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摘 要众所周知,人类要在地球上生活必须有许多物质资源的支持才能维系下去,而地球上的物质资源又是有限的,不可能永远的满足我们以及后代的生存和繁衍。所以,控制地球上的人口资源、减少资源的浪费以及开发新型能源则成为了21世纪人类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关键词 人口资源,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新型能源,节约abstractas everyone knows, to human life on earth must have a lot of material resources to sustain it, and the earths resources are limited, can not always meet us and offspring survival and reproduction. therefore, control the population of the earth resources, reduce the waste of resources and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has become a top priority for twenty-first century human needs to solve.key words population resources,sustainable development,environmental protection,new sources of energy,economy目 录第一章 人口资源第一节 什么是人口资源 3第二节 世界人口资源的发展 3第三节 中国人口资源的特性 5第二章 可持续发展第一节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8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 9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11第三章 人口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 如何联系人口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13第二节 打造节约型社会 19结 论 22第一章第一节 什么是人口资源人口资源是指一定空间范围内具有一定数量、质量与结构的人口总体,系进行社会生产不可缺少的基本物质条件。人口资源是其主体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基础,与一般意义的自然资源相同,也面临着合理和科学地开发利用的问题。不同的是,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是天然形成的,且相对比较稳定,而人口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及动态特征不仅受生物与生态环境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还特别受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第二节 世界人口资源的发展1999年10月12日,地球人口达到了60亿,人类有史以来,经过了漫长的时间。直到1804年世界人口才达到10亿,此后经过了123年,到1927年人口达到20亿,又经过了33年;1960年人口达到了30亿。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不断下降,人类预期寿命不断延长,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每增加10亿人口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从30亿到40(1974年)只用了13年,从40亿到50亿(1987年)以及从50亿到60亿(1997年)都才只用了12年。20世纪是人类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从20亿到60亿还不到一个生命周期的时间。(摘自生命与进程,浙江科技出版社,2001年3月,高飞)2010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预测,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超过90亿,人口过亿的国家将增至17个,印度将取代中国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 报告显示,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增至91.5亿,比目前增加22.41亿。其中非洲地区人口将从现在的10.33亿增至19.85亿,增幅最大;亚洲地区的人口也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将从目前的41.67亿增至52.32亿;而欧洲人口将从目前的7.33亿减至6.91亿,将是唯一人口减少的大洲。 报告说,目前全世界共有11个国家人口过亿。其中中国人口最多,达到13.54亿,其次为人口12.15亿的印度。其他人口过亿的国家依次为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日利亚、俄罗斯、日本和墨西哥。 报告预测,到2050年时,刚果(金)、埃及、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这4个非洲国家以及亚洲的菲律宾和越南也将人口过亿。届时,印度的人口将增至16.14亿,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人口将增至14.17亿,退居第二。 目前,世界人口总数为69.09亿,其中只有12.37亿人生活在较发达地区。(摘自百度百科)从以上信息可以看出,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地球也将难以承受人类人口的压力,那么,我们如今真正面临的人口的问题有哪些呢?我总结了如下几条:(1)人口增长在时空上分布不平衡:世纪人口成倍增长的时间在不断缩短;各大洲之间和各个国家之间的增长速度很大差异。(2)、世界人口主要集中于北半球和东半球,中低纬度地区,沿海地区。(3)、世界人口结构:人口老龄化迅速。(白发浪潮)(4)、世界人口迁移:近代大规模人口移动:欧洲向美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移民,非洲向美洲,亚洲各国向外移民。(5)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城市化发展中人口过度大城市化。作为世界人口大国的中国,我们必须面对这个严重的问题,如何将这一问题带来的危害最小化,目前还没有真正的解决办法。第三节 中国人口的特性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11年,在中国大陆上居住着1,339,724,852人(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9%,相当于欧洲+澳洲+非洲+北美洲+中美洲的人口总数。中国每平方公里平均人口密度为130人,且分布很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每平方公里超过400人;中部地区每平方公里为200多人;而西部高原地区人口稀少,每平方公里不足10人。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大陆人口为54167万人。由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致使人口迅速增长,到1969年已达80671万人。从1969年开始,中国政府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口增长过快对经济、社会发展不利,还会对居民的就业、住房、交通、医疗等方面造成极大困难;如果不能有效地遏制人口的过快增长、不能缓解人口增长对土地、森林和水资源等构成的巨大压力,那么未来几十年后的生态和环境恶化将不可避免,这无疑危及人民起码的生存条件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于是,中国政府宣称国家大、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是基本国情,决定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以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这一政策实施后,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0时的126,588万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90万人,增长5.83%。平均每年增加73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57%,已属世界上人口增长最慢的国家之一。(摘自百度百科)我国人口地区分布的总特点是:东部多,西部少;平原、盆地多, 山地、高原少;农业地区多,林牧业地区少;温湿地区多,干寒地区少; 开发早的地区多,开发迟的地区少;沿江、海、交通线的地区多, 交通不便的地区少。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按各省(区)人口平均密度可分成4类地区:非常稠密区。每平方公里人口在400人以上,包括沪、京、津、苏、鲁、豫、粤、浙、皖等6省3市。本区土地面积较少,为89.1万平方公里,仅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94。而人口却达到4.9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38.8,平均每平方公里高达552人。本区地势平坦,水热资源较丰富,开发历史悠久,工农业较发达,交通方便,城市数量多,故人口最为稠密; 稠密区。每平方公里人口在200400人之间,包括渝、冀、鄂、湘、辽、闽、赣、琼、晋、黔等10省市。本区土地面积为1475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5.5%,人口4.1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33,平均每平方公里283人,高于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113倍。本区除辽、晋外,大部分处于亚热带、热带丘陵山区,水热资源充沛,开发历史悠久,农业、工业有一定基础。 故人口密度较大;较稠密区。每平方公里人口在100200人之间, 包括桂、陕、川、吉、云、宁等6省(区)。本区土地面积为155.3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6.3%,人口2.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94,平均每平方公里155人,高于全国平均人口密度。本区除吉林外,基本上位于第二阶梯,以山地、高原为主,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经济限制,因而人口较少。但本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四川盆地、汉中盆地、径渭平原农业发达, 因而人口密度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稀少区。每平方公里人口在100人以下,包括黑、甘、蒙、新、青、藏等6个省(区)。本区地域辽阔,土地面积为5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59%,人口1.13亿人,只占全国总人口的9,平均每平方公里20人,远远低于全国平均的人口密度。本区地处边疆和内陆,多高山、高原和荒漠,自然条件差,开发历史较迟,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薄弱等,因而人口 很少。此外,在全国各省(区)、各地区内,由于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 人口密度仍有较大的差别。例如,四川成都平原,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在800人以上,而川西山区每平方公里却在100人以下。(摘自中国人口资源,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田晓兰)人口基数大,自然增长率高,东部人口密度大,男女比例差距大,但逐步减小,这就是我国现阶段人口资源的主要特性,如何改进这些问题,是我国政策的一大难题。第二章 可持续发展第一节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最先是在一九七二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这次研讨会云集了全球的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同界定人类在缔造一个健康和富生机的环境上所享有的权利。自此以后,各国致力界定“可持续发展”的含意,现时已拟出的定义已有几百个之多,涵盖范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1981年,美国布朗(lester r. brown)出版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提出以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基础和开发再生能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作者是gro harlem brundtland,挪威首位女性首相,她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被广泛接受并引用,这个定义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随后,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摘自百度百科)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所谓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和纲领,是国家在多个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称,它要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目标相协调。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召开,会议提出并通过了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1世纪议程,并且要求各国根据本国的情况,制定各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和对策。1994年7月4日,国务院批准了我国的第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摘自百度百科)可持续发展包含两个基本要素或两个关键组成部分:“需要”和对需要的“ 限制”。满足需要,首先是要满足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对需要的限制主要是指对未来环境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限制,这种能力一旦被突破,必将危及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决定两个要素的关键性因素是:(1)收入再分配以保证不会为了短期存在需要而被迫耗尽自然资源;(2)降低主要是穷人对遭受自然灾害和农产品价格暴跌等损害的脆弱性;(3)普遍提供可持续生存的基本条件,如卫生、教育、水和新鲜空气,保护和满足社会最脆弱人群的基本需要,为全体人民,特别是为贫困人民提供发展的平等机会和选择自由。(摘自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10月,刘江)它的要求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的应负的责任,并有与之相应的道德水准。我国人口基数大,今后十五年还将增加近两亿人口,这对农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整个经济建设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增长,大力提高人口质量。我国耕地、水和矿产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比较低。今后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资源总量的需求更多,环境保护的难度更大。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统筹规划国土资源开发和整治,严格执行土地、水、森林、矿产、海洋等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律,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要根据我国国情,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克服各种浪费现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综合利用资源,加强污染治理,植树种草,搞好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总之,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 在人类文明史上,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无可替代的巨大动力。科学技术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手段,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但是,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的负面影响是带来了能源危机、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人口爆炸、粮食短缺等全球问题。科学技术的军事化提高了战争的杀伤力,加剧了东西方冲突,人类社会面临着随时都有可能遭到毁灭的危险。科学技术运用于改造自然使自然环境伤痕累累,自然失去平衡。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如果说,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内容的协调发展构成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体系,那么,管理、法制、科技、教育等方面的能力建设就构成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支撑体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得以实现的必要保证,即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个国家的政府和人民通过技术的、观念的、体制的因素表现出来的能力。具体地说,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包括决策、管理、法制、政策、科技、教育、人力资源、公众参与等内容。(1)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有一个非常有效的管理体系。历史与现实表明,环境与发展不协调的许多问题是由于决策与管理的不当造成的。因此,提高决策与管理能力就构成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要求培养高素质的决策人员与管理人员,综合运用规划、法制、行政、经济等手段,建立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的组织结构,形成综合决策与协调管理的机制。(2)可持续发展的法制体系。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立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具体化、法制化的途径,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立法的实施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付诸实现的重要保障。因此,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法制体系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要求通过法制体系的建立与实施,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使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得到控制,保障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3)可持续发展的科技系统。科学技术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础之一。没有较高水平的科学技术支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不能实现。科学技术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可以有效地为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提供依据与手段,促进可持续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加深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扩大自然资源的可供给范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提供保护生态环境和控制环境污染的有效手段。(4)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系统。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有高度的知识水平,明白人的活动对自然和社会的长远影响与后果,要求人们有高度的道德水平,认识自己对子孙后代的崇高责任,自觉地为人类社会的长远利益而牺牲一些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这就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中大力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精神的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应该不仅使人们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知识,也使人们具备可持续发展的道德水平。这种教育既包括学校教育这种主要形式,也包括广泛的潜移默化的社会教育。(5)可持续发展的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因此也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主要方面。这是因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行动,必须依靠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最大限度的认同、支持和参与。公众,团体和组织的参与方式和参与程度,将决定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进程。公众对可持续发展的参与应该是全面的。公众和社会团体不但要参与有关环境与发展的决策,特别是那些可能影响到他们生活和工作的决策,而且更需要参与对决策执行过程的监督。(摘自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申玉铭)第三章 人口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 如何联系人口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依赖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资源角度审视发展,可以归结为资源的物质变换,包括自然资源的物质变换、社会资源的物质变换以及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相结合的物质变换。而社会经济发展则是实现资源物质变换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现有的资源物质变换能力和环境状况,是以往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而已有社会经发展方式又将影响到将来的资源物质变换方向和环境质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20年,也是人口总量继续增长,社会经济获得快速发展,人民逐步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的20年,无疑将对我国资源、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和影响。21世纪的头2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经济获得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更加富裕的20年,同时也是人口继续增长,资源、环境面临巨大挑战的20年。1、人口发展趋势本报告分报告之二,对未来人口变动和发展趋势已作了高、中、低三种方案的预测。立足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未来人口发展趋势最值得关注的是:其一,人口总量变动趋势,2020年将达14.29亿,2033年达到峰值14.47亿后可望实现零增长,2050年下降到13.83亿。其二,劳动年龄人口变动趋势,经过20102016年基本保持8.67亿峰值后,将持续下降到2020年的8.52亿,2050年的6.73亿。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步入劳动年龄人口所占比例高、老少被抚养人口所占比例低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黄金时代”即将过去,人口经济学称之的“人口红利”将宣告结束。其三,老年人口变动趋势,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从2002年的1.36亿增加到2020年的2.42亿,2050年的4.50亿,占总人口的比例也依次从10.5%提升到17.0%和32.5%,届时老龄化水平将居于世界较高水平和发展中国家最高水平。其四,流动人口变动趋势,随着人口城镇化的加速进行,本世纪头10年将是流动人口增长的高峰期;待到2010年城镇人口比例上升到50%以上后,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为主要特征的流动人口高潮,将出现跌落的走势。其五,出生性别比变动趋势,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出生性别比达119.92,比历史最高水平1990年时上升8.5个百分点,比正常范围高出近14个百分点。目前临近120左右的出生性别比,在世界各国中属严重偏高国家,由此将引发婚姻挤压等社会问题。与上述人口变动趋势相伴的是人口文化素质的相对滞后。尽管我国人口文化教育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尤其是劳动年龄人口较低的文化教育素质,不仅严重地妨碍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制约着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影响到人力资本的有效积聚。到2002年底,我国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有322.2万人,其中科学家与工程师217.2万人。按照国际惯例,折合为全时工作人员,我国r&d人员为103.5万人年,其中科学家与工程师总数81.0万人年,每万名劳动者从事r&d活动的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为11.0人16。而日本1993年为79.6人,美国1993年为74.3人,德国1991年为61.5人,法国1992年为54.8人,英国1992年为48人,加拿大1991年为47.1人,意大利1992年为31.2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平均水平为47人17。2000年我国知识创新专利产出指数(居民申请国内发明专利数/百万人)为20.0,高收入国家达789.8,中等收入国家为33.5,世界平均是133.818。显然我国与先进国家之间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年,是发展动力和手段进行革命性变革的20年,将由以投资产出资本增长为主要驱动力和外延式扩大再生产为主要方式,转变到以人力资本为主要驱动力和以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为主要方式上来。在这样的大背景和发展趋势下,无疑需要将大力提高人口素质放在首位,努力把劳动力数量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再不失时机地将人力资本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全面小康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2、资源发展趋势资源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保证程度,即在一定开采强度下资源的服务年限和对远景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量的满足状况,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否顺利进行的极为重要的物质保障。其一,土地资源的保证程度。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的保证程度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生产的食物能否养活15亿的中国人口。2002年,全国耕地面积13004.0万公顷,人均约0.10公顷,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有600多个县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0.053公顷的警戒线。根据全国土地详查资料和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预测,到2030年城镇居民点、独立工矿及基础设施建设将占用耕地732万公顷;25度以上陡坡耕地、严重沙化的耕地、盲目围垦、影响行洪泻洪的耕地需退耕还林、还湖、还草的面积约有755。3万公顷;因灾害损失约减少耕地200万公顷。到2030年我国的耕地面积将比2002年将减少1678万公顷,减少13%。专家研究认为,如果按中热量、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营养模式,人均粮食在460470千克之间,中国土地能够养活15.7116.05亿人口;如果在500千克左右,能够养活14.77亿人口;如果在550千克左右,只能养活13.42亿人口。可见,本世纪头20年人口增长与耕地、粮食供给的矛盾,是不容忽视的。其二,矿产资源的保证程度。据最新一轮进行的45种主要矿产可采储量对2010年经济建设的保证程度论证,我国有27种矿产的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有22种属于对经济建设不能保证或基本保证但存在较大缺口。在可以保证的优势矿产中,相当多的是市场容量不大的非大宗使用矿产,如钨、锑、汞、锡、钼、锌、钒、钛、石墨等;而在基本保证程度以下的多数是经济建设需求量大的关键性矿产或支柱性矿产,如石油、铁、锰、铜、铝、镍、云母、石棉、磷、硫、天然气、铜、钾盐等,矿产资源结构性长期短缺已成定局。其三,水资源的保证程度。我国目前年取水量已超过5000亿立方米,根据水利专家预测,到2010年全国年用水量是5850亿立方米,2030年约7000亿立方米,2050年约为8323亿立方米。19目前的水资源状况决定了主要将依靠地表水解决新增用水量,这就需要兴建各种蓄水工程。可以想象,其工程规模和投资将是巨大的。其四,森林资源的保证程度。我国是森林资源贫乏国家之一,大量进口木材已是难以避免。从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出发,要建造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全国需要森林31333.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应达到32.64%。但是全国能够用于培育森林的土地仅有2801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只能达到26.3%,存在较大的缺口。如果森林覆盖率达到26%,需要增加很大的林业投入,方能基本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对木材的需要,但尚不能满足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需要。其五,草地资源的保证程度。我国目前草地面积4.04亿公顷,可利用面积2.87亿公顷。由于耕地短缺,森林资源不足,预计将来有一部分草地用于耕地开垦和发展林业及混农林业,加之荒漠化、草地退化等威胁,预计到2010年,草地面积将减少7000万公顷左右。而人口增加、生活水平提高、食物结构的改善,对肉类、奶类的需求增长,草地畜产品将有一定量缺口,不可能满足需要。其六,海洋资源的保证程度。前已述及,我国拥有较为丰富的海洋资源,但目前开发利用的程度较低。可以预见,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能力的增强,让丰富的海洋资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用,具有广阔的前景。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各类资源在经济技术所能及的范围内都得到较高程度的开发利用。由于资源存在总量的绝对短缺和结构性的相对短缺,相对于今后发展的压力而言,后备资源普遍明显不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保证程度较低。(摘自我国21世纪劣势资源的多元化进口和接替战略,高志刚、郎一环、王礼茂)第二节 打造节约型社会首先,为什么我们现在没有一个节约型的社会,打造节约型社会有哪些难题,这是我第一个要阐述的问题。一、 忧患意识淡薄,奢华之风泛滥下班后办公楼依然灯火长明、空调大开;集体宿舍盥洗室里自来水哗哗流淌,洗衣人却不知所终;餐馆里满桌的饭菜只动了几筷子就被倒进垃圾桶在水、煤、电、油四处告急的今天,各种浪费行为却仍大量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二、 政绩考核不变,粗放增长难转电石、铁合金、焦炭行业污染严重,按照国家环保总局的“最后通牒”,5月30日是晋陕蒙宁地区地方政府完成清理整顿、企业实现达标排放的最后期限。近两个月过去了,记者在这一区域的河曲县、保德县、府谷县、准格尔旗、乌海市、石嘴山市等地看到,不少企业仍冒着黑烟、黄烟,电石、焦化厂产生的煤气火光冲天。三、 政策失范,节能受抑建设节约型社会,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激励、产业引导以及严格监管。但在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政策,已经成为节能、环保技术推广和产业发展的障碍。四、 法规不完备,执法无震慑建筑耗能是能源浪费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既有建筑近400亿平方米,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气候相近发达国家的3倍。虽然国家从1996年起就颁布了建筑节能的强制性设计标准,但是,时至今日,执行了这一标准的新建建筑不到10%。五、 有产品无市场,有技术难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利己利人,有益社会,但是,现实中,节能市场却一直“火”不起来,出现节能产品不能热卖、节约科技成果难以转化的怪现状。六、 管理漏洞多多,跑冒滴漏惊人与一些重大的制度缺失相比,一些机关、单位的管理松懈,也造成不小的浪费。别看这些跑冒滴漏不起眼,细算一笔账,数字惊人。在一些家电卖场,往往是有多少款彩电机型就打开多少台彩电;商场中央空调开放,而展示的空调、电风扇照常全天候运转。苏宁电器最新的一项调查表明,一家电器连锁店如果拥有150台彩电、30台空调、30台电风扇,那么,一个夏天仅展示电器就要耗电10万度,其中三成属于浪费。那么,面对当今社会的种种如何构建一个节约型的社会呢?构建节约型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建章立制,弥补体制、机制以及法律法规等方面的诸多漏洞,还需要政府、企业、社会每一个成员切实行动起来,从现在做起,珍惜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份资源。一、 倾力打造节约型政府打造节约型政府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应有之义,不仅对全社会起着表率作用,而且对控制和降低资源消费增长有着直接的重要作用。二、 节约要有系统思路与连环举措各级政府除了做好自身的节约工作外,还要在全社会的范围做好节约规划,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节约标准,推广节约技术。三、 发展循环经济,走生态型企业之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指出,优化产业结构是最大的节约,也最有利于资源利用效果的提高。在我国工业化过程中,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加快从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的转化,为此,国家应该大大提高能源、资源消耗的门槛,停止和限制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率、低产出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四、 培养忧患意识使节约成为“举手之劳”建设节约型社会,普通百姓能做些什么?在西方发达国家,节约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但在我国,尤其是在城市里,相当一部分家庭还处在“干打雷不下雨”的阶段。家用桑拿浴房、电采暖、用大理石或花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