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蒸汽滴状冷凝传热机理和实现方法的研究进展朱冬生 , 孙荷静(华南理工大学 , 广东广州510640 )摘 要 : 阐述了液膜破裂假说、固定成核中心假说 、滴膜共存假说 3种滴状冷凝的传热机理 , 介绍了蒸汽滴状冷凝的实现方法和最新进展 , 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势以及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并对滴状冷凝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和分析 ,对进一步深化冷凝传热理论和开发新一代传热表面具有一定意义。关键词 : 滴状冷凝 ; 传热 ; 机理; 方法 ; 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 : tq021. 9文献标识码 : ado i: 10. 3969 / j. issn. 1005 - 0329. 2009. 10. 015re sea rch progre ss an d prob lem s of hea t tran sfer of d ropw ise c on den sa t ionzhu dong2sheng, sun h e2jing( sou th ch ina u n ive rsity of techno logy, guangzhou 510640 , ch ina)a b stra c t: th ree k ind s of the d ropw ise conden sa tion m echan ism we re de sc ribed, r ea liza tion m e thod of the d ropw ise conden sa2 tion and its recen t p rogre ss we re in troduced, advan tage of va riou s m e thod s and p rob lem s existing in the ir app lica tion we re ana2 lyzed. f ina lly, re sea rch d irec tion and the fu rthe r deve lopm en t of d ropw ise conden sa tion we re de sc ribed, fo r fu rthe r deep en ing theconden sa tion hea t tran sfe r theo ry and the deve lopm en t of a new gene ra tion of hea t tran sfe r su rface, it ha s a ce rta in sign ificance.key word s:d ropw ise conden sa tion; hea t tran sfe r ; m echan ism; m e thod; re sea rch p rogre ss1 前言2. 1 液膜破裂假说早在 1936年 , jakob就提出液膜破裂假说 2 。 该假说认为 ,当冷凝蒸汽与冷凝表面接触时 ,首先在表面形成一层冷凝液膜 ,此时蒸汽在液膜上发生冷凝 ,冷凝潜热通过液膜传递给固体表面。随 着蒸汽冷凝的进行 ,液膜不断增厚 ,当达到临界值 时 ,液膜将发生破裂。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 ,冷凝液膜碎片收缩成小液滴 ,此时蒸汽在液滴的表面 发生冷凝 ,冷凝潜热通过小液滴传递给固体表面 , 小液滴进一步长大并从冷凝表面上脱落。液膜破 裂后 ,在暴露出来的表面上又产生新的液膜 ,直到 再次破裂 ,如此不断重复 。2. 2 固定成核中心假说固定成核中心假说是由 tamm ann 和 boehm e 首先提出的 ,该假说认为 :在冷凝表面上存在着随 机分布的凝结核心 ,滴状冷凝是一种成核现象 3 。 在蒸汽与冷凝表面接触时 ,在凝结核心处凝结并滴状冷凝是一种高效传热方式 , 其传热系数比膜状冷凝要高几倍甚至十几倍。自 20 世纪 30 年代 schm id t等发现这种现象以来 ,世界上许多传 热研究者为其工业化生产应用作出了不懈努力 , 但至今仍未实现的主要原因是不能得到能够长久保持滴状冷凝的冷凝表面 1 。许多学者在如何得 到寿命长 、表面自由能低的冷凝表面方面已做了 大量研究 ,并取得了许多有益的成果和进展。本 文简述了滴状冷凝的机理 ,介绍了蒸汽滴状冷凝 的实现方法和最新进展 ,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势及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对滴状冷凝的研 究方向做了展望和分析 。2 滴状冷凝的传热机理收稿日期 : 2009 03 23基金项目 : 国家“863 ”高技术研究发展专题课题 ( 2007aa05 z200 )64flu id mach in er yvo l137 , no110 , 2009形成微小液滴 ,凝结核心被小液滴覆盖 ,此时小液滴依靠蒸汽在其表面上的冷凝而不断长大 ,当小 液滴足够大时 ,开始彼此合并 ,并且其物理位置也不再局限于原来的凝结核心处 ,而是在合并时发 生移动。当液滴尺寸达到其相应的滑离尺寸后 ,液滴开始滑离冷凝表面 ,在液滴滑落留下的干痕 处 ,新的小液滴又开始长大并最终滑离表面。2. 3 滴膜共存机理该机理是当前最新研究进展 。宋永吉等人首 先提出冷凝液膜与小液滴共存的观点 ,并采用反射光谱技术对该观点进行了验证 4、5 。根据吸附理论 ,当蒸汽与冷凝壁面接触时 ,蒸汽分子首先在 活性最高的吸附中心 (高能点 )上发生吸附 ,当高 能点被占据后 ,蒸汽分子将吸附占据低能点 ,直至 冷凝表面形成多分子吸附层 (液膜 ) 。在整个冷 凝过程中 ,冷凝表面上不仅存在吸附液膜 ,也存在 若干液滴的成核中心 , 从而形成滴状冷凝现象 。 蒸汽的冷凝既在吸附液膜表面上进行 ,也在液滴 表面上进行 。液膜上的冷凝液体在表面张力的作 用下移向液滴 ,在小液滴长大滑离后 ,其位置上仍 存在液 膜 , 而 不 是 干 洁 的 固 体 表 面 。马 学 虎 、 yam auch i在实验中也曾对滴膜共存冷凝传热进 行了大量的观察和研究 。这种观点正日益得到人 们的认可 68 。能来实现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间歇或连续地往蒸汽中添加有机促进剂来实现。有机材料一般具有 较低的表面自由能 ,是冷凝表面改性的首选材料。冷凝表面改性的方法较多 ,现分述如下。3. 2. 1 复合沉积法 复合沉积法是将低表面能物质作为复合沉积的第二相 ,复合沉积在金属表面上 ,形成低表面能 表面 ,降低原来金属表面的表面能 ,使蒸汽在金属表面上形成滴状冷凝 。何平等应用这种技术 ,以黄铜管和碳钢管为原料 ,分别采用不同工艺条件 下的复合沉积过程 ,使表面沉积了低表面能的聚四氟乙烯复合沉积层 ,实现了蒸汽滴状冷凝 13 。 在雷诺数 r e为 ( 1 - 9 ) 104时 ,复合沉积了聚四 氟乙烯表面的铜管表面总传热系数比膜状冷凝时 提高 2 3倍 ,碳钢管表面总传热系数比膜状冷凝时提高 13 倍。3. 2. 2 化学气相沉积化学气相沉积 ( cvd ) 是利用气相化合物分 子携带所要沉积的原子 ,在一定条件下使化合物 分解 ,并在基底上形成特定的沉积层 ,其包括表面 吸附、配合基 (如 h 和 ch3 等 ) 的热解或还原丢 失和原子的沉积等过程 。 koch 采用等离子体增强的 cvd 技术 ,在铜基上制备了无定型氢化处理 碳膜层 ,并实现了水蒸气滴状冷凝 14 ; 随膜层制 备条件的不同 ,其表面接触角为 65 90 ,冷凝传 热系数比膜状冷凝提高 3. 5 11 倍 ; 由于该膜层 具有类似金刚石的机械性能 , 在连续使用 500 h 后 ,滴状冷凝状态仍很稳定。3. 2. 3 离子束动态混合注入 离子束动态混合注入 (d im i) 是依靠载能的离子束、电子束和原子束与基体金属表面发生原 子碰撞等同步相互作用 ,使材料表面层的结构、成 分和化合价等发生变化 ,从而达到表面改性的目的 。赵起对离子束注入的元素及实验条件进行了 研究 ,发现操作条件对实验结果影响较大 15 。杜 长海用离子束动态混合注入技术 ,在黄铜管表面上制备了超薄聚四氟乙烯薄膜 ,并实现了水蒸气在常压下的滴状冷凝 ,冷凝热通量比膜状冷凝提 高 1. 5 7 倍 , 传热系数比膜状冷凝提高 3 22 倍 ,滴状冷凝在较小的传热温差下具有较好的传热性能 16 。马学虎也用该技术制备了聚四氟乙 烯表面 ,对水蒸气滴状冷凝传热的寿命进行了研 究 ,滴状冷凝可维持 500 h,聚合物膜层与金属基体具有较强的结合力 17 。离子束动态注入技术3 滴状冷凝的实现方法3. 1 镀贵金属金、银、铑、钯 、钼等贵金属表面均具有优良的 滴状冷凝特性 ,因此将其通过电镀或者化学镀镀在冷凝表面上 ,可以使蒸汽获得良好的滴状冷凝效果。其中金具有优良的化学稳定性 ,镀金表面 的效果最好 , 滴状冷凝维持时间超过 12500 h 9 ;镀金表面的滴状冷凝特性与表面上碳、金的含量 之比 有 直 接 关 系 , 并 且 只 有 当 镀 层 厚 度 达 到200 nm 以上时 , 才能形成良好的滴状冷凝 10 ; 对于银镀层 ,其厚度为 100 nm 11 。由于镀贵金属的 成本较高 ,所以这种方法仅限于实验室研究范围。3. 2 冷凝表面的改性蒸汽在固体表面上形成滴状冷凝的必要条件 是该表面有较低的表面能 12 。工业冷凝器多由 普通金属材质制成 ,其表面能较高 ,接触角较小 ,难以形成滴状冷凝 。而要实现滴状冷凝 , 一方面可以通过冷凝表面的改性 ,设法降低表面的自由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2009年第 37 卷第 10 期流体机械65改善了聚合物膜层与金属基体间的结合力 ,大大增强了其结合牢度 ,为工业化应用滴状冷凝表面 材料提供了技术保证。该技术制备成本较高 ,不适于工业推广应用。3. 2. 4 分子自组装膜分子自组装单层膜 ( sam ) 是分子通过化学 键作用 ,自发吸附在固体表面上而形成的热力学 稳定有序膜 18 。自组装膜的活性剂分子可分为 三部分 : ( 1 )头端基团 ,其通过化学键吸附钉扎于基底表面的特殊位置 ,因而分子与基底有较强的相互作用 ; ( 2 )烷烃链或衍生基团 ,分子链间依靠 范德华力相互作用 ; ( 3 )末端基团 ,亦即表面功能 基团 ,分子自组装膜依靠这些功能基团的作用实现滴状冷凝 。自组装膜是有序密堆的分子膜 ,其厚度在分子尺度量级 , 附加热阻极小。d a s在金 和铜镍合金表面上制备出厚度仅 1. 01. 5 nm 的 自组装烷烃硫醇 (a lkane th io l) 单分子层膜 , 其传热系数比膜状冷凝提高 2. 7 3. 6 倍 19 。m iu ra 研究了金基体上的分子自组装膜 ,自组装膜的形 成使表面能大大降低 ,膜厚仅 1. 25 1. 95 nm ,热 阻很小 20 。d a s在多种基体上用分子自组装法 制备有机物膜 ,其冷凝传热系数比膜状冷凝有较 大提高 ,但该膜与基体的结合力还有待进一步提 高 21 。3. 2. 5 等离子体表面聚合 马学虎用等离子体聚合技术 ,在黄铜管外表面制备了六氟丙烯 ( h fp ) 及六甲基 二硅氧 烷( hmd - so )聚合物表面 ,两种表面均能实现水蒸 气的滴状冷凝 ,在紫铜表面上制备的超薄聚八氟环丁烷 ( po fcb )薄膜 ,也能获得较好的滴状冷凝效果 22、23 。等离子体聚合物表面由共价键基团 组成 ,由于等离子体聚合的机理造成聚合物表面的构成比较复杂 ,聚合条件不同 ,聚合物表面各种键能的含量也不同 ,促使聚合物表面可能形成较 多的成核中心 ,从而提高了滴状冷凝的传热系数 , 但聚合工艺条件对冷凝传热系数和维持滴状冷凝的时间有较大的影响 。3. 2. 6 表面涂覆有机促进剂 将带憎水基的有机促进剂涂覆在金属表面上 ,由于大多数表面活性物质的分子结构具有不 对称性 ,当这类物质与金属表面接触时 ,其极性端 会自发朝向金属表面 ,从而使金属表面自由能降低 ,有效实现水蒸气的滴状冷凝。常用的有机促 进剂有油酸 、硬脂酸、链状脂肪酸类 、硫醇及褐煤蜡等。胡友森通过对涂 ptfe 波槽管管外滴状冷凝传热实验研究表明 :在略高于大气压的条件下 ,25m 厚的 ptfe 波槽管管外凝结换热系数为普 通波槽管的 3. 815. 99倍 ,总传热系数为普通波槽管的 0. 92 1. 08倍 ; 8m 厚的涂层波槽管获得了最大的传热系数 24 。但由于这些涂层是靠物 理或者化学吸附作用与表面结合的 ,结合力较弱 ,使用寿命一般仅为几百小时 ,若操作温度较高或冷凝液流速较大时 ,寿命就更短 ;再加上有机涂层 易脱落造成污染 ,因此限制了其大规模的工业应用 33 。3. 3 添加有机促进剂 间歇或连续的向蒸汽中添加有机促进剂 ,例如氟化二硫化碳 , gavrish可以极大延长滴状冷凝的时间 25 。但由于冷凝表面氧化膜的生成 ,滴状 冷凝仅能维持一段时间后又转化为膜状冷凝 ; 而 且这种方法存在对蒸汽及冷凝液的污染问题 ,并且对冷凝表面也会产生污损和腐蚀 ,所以这种方 法不适合广泛的工业应用 ,只能用于特殊情况下。4 研究进展4. 1 理论研究进展h u rst等人实验研究表明蒸汽滴状冷凝初期 ,冷凝潜热主要通过微小液滴或凝结核心进行传 递 26 。 graham 等人对滴状冷凝过程中液滴大小 的分布和传热性能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于较大的液滴 ,冷凝潜热主要通过液滴边缘区域传递给冷凝固体壁面 27 。岳丹婷讨论了在重力场中 ,凝 结水在疏水性壁面上从球冠形凝结水生成 、长大直至脱落的全过程 ,并验证了滚动脱落是滴状冷凝的充分条件 28 。 yam a li的研究表明在滴状冷 凝过程中滑落液滴的清扫效应具有重要作用 30 。 熊志斌通过比较同体积的球形与球冠形液滴的化 学势 , 证明了滴状冷凝的最小静接触角 = 70.67 ,该值可以作为小接触角下实现滴状冷凝的下 限 。当 106 时 , 两种液滴的化学势之差具有最大值 ,理论上可以认为它是滴状冷凝的最佳静接触角 31 。2005 年 , 王贤林用不同材料涂覆黄铜表面 , 进行了蒸汽冷凝实验 ,揭示了冷凝系数随接触角 的变化规律 , 建立了冷凝系数与接触角的关联 式 32 。ro se等对滴状冷凝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 ,提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66flu id mach in er yvo l137 , no110 , 2009出了如下假设 : ( 1 ) 滴状冷凝中的液滴是成代生长的 ,每代液滴所覆盖的面积与以前未被各代液 滴覆盖的面积之比为常数 p, 称为有效覆盖率 ;( 2 )任意相邻两代液滴的尺度比 是常数 33 。目 前这个假设已经被普遍接受 , 但是很少有人能提供确切的实验证据来证明它 。2005 年 , 梁世强通过对水蒸气滴状冷凝现象的可视化研究 , 观察到 一个能部分验证这一假说的实验证据 , 并得出参 数 和 的值 34 。刘天庆应用电子探针 ( epma )技术分析冷凝 前后时间表面化学成分的变化 ,结果表明水蒸气 初始冷凝时 , 凝液仅在固体表面的某些位置处形 成 ,分布不均 , 形成的初始液核尺度在 3 10 nm , 液核数随着过冷度的增加而增多 ,这与热力学的 计算结果相互吻合 35 。2007 年 ,马学虎又对分割表面上滴膜共存进 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分割表面上滴膜共存时的热 通量比全部为滴状和膜状冷凝表面热通量的平均 值大 ,另外还发现其差值随涂层表面上接触角的 增大而增大 ;从固液界面效应的角度对该现象进 行了分析 ,并解释了其原因 36 。周兴东对纯蒸气 及含不凝气蒸气的冷凝传热过程进行了分析和实 验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滴状冷凝强化混合蒸气冷 凝传热的主要因素是液滴的脱落运动对气相边界 层的掺混和周期性振荡作用 ,降低冷凝液热阻对 传热特性没有明显影响 37 。2008年 ,王冰分析总 结了滴状冷凝传热系数的影响因素 ,主要包括限 制热阻、含有不凝气体的蒸汽 、滴状冷凝中液滴的 脱落直径 、材料的表面性质和凝结表面温度测量 精度等 38 。4. 2 滴状冷凝实现方法的研究现状 刘旭在铜基表面上制备了苯并三氮唑 (b ta )络合物表面膜 ,膜厚仅有 50 nm ,可以稳定实现水蒸气的滴状冷凝 ,其寿命达 2000 h 以上 , 该表面 对乙醇和乙二醇蒸汽也具有强化冷凝作用 ,其传 热系数可提高 20 %左右 39 。杨杰辉制备了 n i - ptfe复合镀层表面 ,并实现了水蒸气滴状冷凝 ,该表面有较高的冷凝放热系数 ,同时可在较小温差下获得较大热通量 40 。王乃华采用镍基合金 渗层技术 ,以普通碳钢管为原件制备了镍基渗层管 ;镍元素的渗入 ,大大降低了表面能 ,与普通管相比 ,总传热系数平均提高 2倍以上 ,冷凝传热系 数提高 13 倍 ,并可长期保持滴状冷凝 ,渗层表面具有较好的金属力学性能和防腐性能 41 。此外 ,在滴状冷凝的研究中 ,金属铬表面在冷凝过程中的作用也受到广泛的重视 。铬不属于贵 金属 ,但他有着优良的耐蚀防腐性能。由于他比贵金属便宜的多 ,如果能将它用于滴状冷凝将是 非常有意义的。d rew 等在很早以前就报道了未使用促进剂而在镀铬黄铜上的滴状冷凝 ,并讨论 了得到水蒸气滴状冷凝的一些条件 ,随后还有使 用促进剂在铬表面上获得滴状冷凝的报道。胡国强利用离子镀 、电镀 、离子镀与离子束混合技术三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 ,新制备的离子镀铬表面 能产生水蒸气的滴状冷凝 ,此种表面经长期氧化 后将失去形成水蒸气滴状冷凝的能力 42 。电镀 铬能产生 (或部分产生 ) 水蒸气的滴状冷凝。电 镀铬成分复杂 ,其中可能含有有机物等杂质。用 离子镀与离子束混合 (氮 ) 技术制备的铬表面具 有较低的表面能 。当注入氮的剂量为 5 1017 i2 on s. cm - 2时 ,水蒸气在其上能形成很好的滴状冷 凝 。梁世强提出了在铜表面络合上一种网格状高 分子膜来实现水蒸气滴状冷凝的新模型。通过分 子动力学模拟计算 ,初步判断出在该表面上能够 形成滴状冷凝 ,并且高分子的大环结构可以做为 活性液滴核化中心 43 。预计这种单分子层的高 分子膜可以被大片的配位键牢牢地粘附在金属表 面上 ,并具有可自修复的特性 ,因而可望获得超长 使用寿命和较高传热效率的滴状冷凝表面。庞晶晶对磁控溅射制备的镁表面进行的表面 形貌及其对初始滴状冷凝影响的研究表明 ,分形 维数不同的冷凝表面其成核中心密度明显不同 , 试件表面分形维数越大 ,表面上形成的滴状冷凝 成核中心密度越大 44 。5 结语滴状冷凝应用工业化的关键就是如何低成本获得传热性能好、使用寿命长的冷凝表面 ,即表面 改性后应满足 : ( 1 ) 能实现滴状冷凝 ; ( 2 ) 附加热 阻小 ; ( 3 )改性膜与基底结合牢 ,且膜层本身的化 学性质稳定 ; ( 4 ) 改性的成本低。从目前研究成 果看 ,前两个问题已能够解决 ,采用等离子体、离 子束注入等表面改性技术 ,也有望解决膜层与基 底的结合问题 ,但改性的工艺条件是决定改性效 果的关键因素 ,最佳工艺的探索及成本的降低仍 是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45 。有机蒸汽具有比水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2009年第 37 卷第 10 期流体机械67蒸气更低的冷凝传热系数 ,强化有机蒸汽冷凝更具有工程实际意义 ,但以往关于实现有机蒸汽滴 状冷凝的研究相对较少 ,因此 ,今后有机蒸汽的冷 凝也是的研究重点之一 46 。蒸汽冷凝现象广泛存在于工业领域和自然界中 ,它是石油化工 、发电 、能源动力、制冷空调和节 能等领域中重要的换热过程之一 ,滴状冷凝是强 化冷凝传热的理想途径 ; 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很多 是混合蒸汽 ,因此混合蒸汽的滴状冷凝是研究的 一个重要方向。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 : 滴状冷凝 对混合蒸汽冷凝的强化机理在于液滴的频繁和周 期性生长 、脱落促进了气相传质扩散边界层的混 合和震荡 ,进一步的机理研究工作还在研究中。综上所述 ,滴状冷凝至今没有上规模的工业 化应用 ,究其原因有 :滴状冷凝的微观机理并未得 到很好的揭示 ; 影响滴状冷凝传热过程的因素很多 ,各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使得滴状冷凝传热 机理和实验研究的难度加大 ; 制备形成稳定持久 的滴状冷凝表面的处理技术制约着滴状冷凝传热 机理的研究及工业化应用的进程 。在今后的研究 中 ,要从新的思路出发 ,使改性后的表面不再仅仅依赖表面能的高低还要依靠表面颗粒的机械作用 来实现滴状冷凝。 8 yamauchi a , kumagai s, takeyama t. condensationheat transfer on various dropw ise2filmw ise coexisting sur2faces j . heat transfer jap 2res, 1986, 15 (5) : 50264.e rb r a , the len e. d ropw ise conden sa tion cha rac te r2 istic s of pe rm anen t h yd rop hob ic system s r . u s o ff . sa line w a te rr &d r epo rt , 1966. 9 10 w ood ruff d w , w e stwa te r j w. steam conden sa tionon v a ri2ou s go ld su rface s j . a sm e j . h ea ttran sfe r , 1981 , 103 : 6832692.o n e il ga , w a stewa te r j w. d ropw ise conden sa tionof steamon e lec t rop la ted silve r su rface j . in t . j. h ea t m a ss tran sfe r , 1984 , 27 ( 9 ) : 153921549. 赵起 ,林纪方. 滴状冷凝工业应用研究进展 j . 化工进展 , 1991 , 42 ( 2) : 17220.何平 ,王立业 ,王浩然. 复合沉积 ( ptfe)表面强化 冷凝传热的实验研究 j . 化工学报 , 2000 , 51 (增 刊 ) : 3302334.koch g, zhang d c, l e ip e rtz a. study on p la sm a enhanced cvd coa ted m a te ria l to p romo te d ropw ise conden sa tion of steam j . in t. j. hea t m a ss tran s2 fe r, 1998 , 41 ( 13 ) : 189921906.zhao q i, zhan g dong2chang, l in j i2fang. su r2face m a te ria ls w ith d ropw ise conden sa tion m ade by ion imp lan ta tion techno logy j . in t. j. hea t m a ss tran sfe r, 1991 , 34: 2833 22835.杜长海 ,马学虎 ,徐敦颀. 聚四氟乙烯表面上实现水蒸汽滴状冷凝的研究 j . 东北电力学院学报 ,2000 , 20 ( 2 ) : 10 213.马学虎 ,王补宣 ,徐敦颀 ,林纪方. 聚合物表面滴状 冷凝传热寿命的实验研究 j . 工程热物理学报 ,1997 , 18 ( 2 ) : 196 2200.f rank sch re ibe r. struc tu re and grow th of se lf2a ssem b2ling mono laye r j . p rogre ss in su rface sc ience,2000, 65: 1512256.d a s a k, kilty h p, m a rto p j. d ropw ise conden sa2 tion of steam on ho rizon ta l co rruga ted tube s u sing an o rgan ic se lf2a ssem b led mono laye r coa ting j . en2 hanced hea t tran sfe r, 2000, 7: 1092123.ya suh iro f. m iu ra, m itsu ru takenaga, thom a s ko i2n i. w e ttab ilitie s of se lf2a ssem b led mono laye rs gene ra2ted from cf3 2te rm ina ted a lkane th io ls on go ld j . l angm u ir, 1998 , 14: 582125825.d a s a k, kilty h p, m a rto p j. the u se of an o rgan2 ic se lf2a ssem b led mono laye r coa ting to p romo te d rop 2 w ise conden sa tion of steam on ho rizon ta l tube s j .a sm e j. hea t. tran sfe r, 2000, 122: 278 2286.马学虎 ,徐敦颀 ,林纪方. 超薄聚合物表面与滴状 冷凝的研究 j . 化工学报 , 1993 , 44 ( 2 ) : 165 2170. 11 12 13 14 15 16 参考文献 17 1 schm id t e, schu rig w , se llschopp w. v e rsuchebe rd ie konden sa tion von wa sse rdamp f in film - und tro2p enfo rm j . tech. m ech. the rmodyn ( fo rsch ing2w e s) , 1930 , 1 ( 2) : 53 263.j akob m. h ea t tran sfe r in evapo ra tion and conden sa2tion2ii j . m ech. engng. , 1936 , 58: 7292739.tamm ann g, boehm e w. d ie zah l de r wa sse rtrop f2 chen be i de r konden sa tion auf ve rsch iedenen fe sten stoffen j . a nn. physik, 1935 , 5: 77280.宋永吉 ,徐敦颀 ,林纪方. 滴状冷凝机制的研究 j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 1990, 4 ( 3 ) : 240 2246.son g yong2ji, xu d un2q i, l in j i2fang. a study on the m echan ism of d ropw ise conden sa tion j . in t. j. hea t m a sstran sfe r, 1991, 34 ( 11) : 2827 22831.马学虎 ,徐敦颀 ,林纪方. 滴膜共存表面强化冷凝传热 j . 化工学报 , 1999 , 50 ( 4 ) : 535 2540. 18 2 19 3 4 20 5 21 6 ma xue2hu, wan g b u2xuan, xu d un2q i. 7 f ilmw iseconden sa tion hea t tran sfe r enhancem en t w ith d ropw iseandfilmw ise coexisting conden sa tion su rface s j . ch in. chem. eng. , 1998 , 6: 95 2102. 22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68flu id mach in er yvo l137 , no110 , 2009 23 马学虎 ,徐敦颀 , 林纪方. 实现滴状冷凝的超薄聚合物表面冷凝传热的研究 j . 化工学报 , 1993, 44 ( 3 ) : 277 2281.马学虎 ,宋天一 ,兰忠 ,等. 分割表面对蒸汽滴状冷凝传热特性的影响 j . 过程工程学报 , 2007, 7 ( 3 ) : 52255.周兴东 ,马学虎 ,兰忠 ,等. 滴状冷凝强化含不凝气的蒸汽冷凝传热机理. 化工学报 , 2007 , 7. 58 ( 7 ) :1619 21625.王冰 ,虞斌. 滴状冷凝实现方法研究及传热系数的 影响因素. 石油化工设备 , 2008, 37 ( 3) : 49 251.刘旭 ,徐敦颀. cu2b ta 低能表面强化冷凝传热研 究 j .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 1996 , 36: 1622164. 杨杰辉 ,程立新. 在复合镀层表面上实现滴状冷凝 传热的研究 j . 化学工程 , 1996 , 24 ( 4 ) : 38 241. 王乃华 ,李淑英 ,骆仲泱 ,等. 镍基渗层管表面实现 珠状凝 结的 研 究 j . 动 力 工 程 , 2002 , 22 ( 3 ) :1804 21807.胡国强 ,宋永吉 ,徐敦颀 ,等. 水蒸气在铬表面上的 冷凝传热 j . 化工学报 , 1997, 48 ( 5) : 1022107. 梁世强 ,徐靖中. 在金属表面络合网格状高分子膜 实现滴状冷凝的 md 模拟研究. 中国科学院研究 生院学报 , 2004. 1. 21 ( 1) : 26 232.庞晶晶 ,穆春丰 ,刘天庆 ,等. 表面形貌对初始滴状 冷凝的影响 j .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 2008, 22 ( 2 )15221.ma xue2hu, ch en j ia2b in, xu d un2q i. influence of p roce ssing cond ition s of po lym e r film on d ropw ise conden sa tion hea t tran sfe r j . in te rna tiona l jou rna l hea t and m a ss tran sfe r, 2002, 45 ( 16 ) : 3405 23411.郎需庆 ,马红钦 ,谭欣. 滴状冷凝机理及冷凝表面改性的研究进展 j .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04 , 17 ( 2 ) : 31 238. 36 24 胡友森 ,黄渭堂 ,隋海明. 槽管管外 ptfe 涂层滴状冷凝换热实验研究 j . 2007. 34 ( 5 ) : 42245.b lackm an lcf, d ewa r m sj , h amp son h. compond s fo r p ro2 mo ting d ropw ise conden sa tion of steam j . j . app l. chen , 1957 , 7: 160. 2171.gavrish a s, r ifert v g, sardak a i. a new dropw ise condensation p romoter fo r desalination and power p lants j . heat transfer research, 1993, 25 (1) : 82286.h u rst c j , o lson d r. conduc tion th rough d rop le ts du ring d ropw ise conden sa ti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硼粉系列合作协议书
- 医院健康教育工作方案
- 2025年防控专员考试题及答案
- 慢性病防治课件教学
- 慢性宫颈炎与宫颈癌
- 弱电系统投标文件-技术部分
- 情绪气象站课件
- 护士面试操作考试题及答案
- 媒介传播考试题目及答案
- 泰安语文考试题目及答案
- 燃气智慧燃气行业数字化转型
- 光伏电站建设安全总监岗位职责
- 2025年中国药用菌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软陶教学课件
- 2025年黑吉辽蒙高考化学试卷真题解读及答案详解(精校打印)
- 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技术规范
- 美术教育学新编
- TCDSA 201.22-2024 呼吸气体质量分析仪
- 特种设备重大事故隐患判定准则试题及答案
- 三级安全教育试题及答案
- 二年级语文(统编版)二年级上册学习导引课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