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系统论文:农村信用社防范操作风险对策思考研究.doc_第1页
银行系统论文:农村信用社防范操作风险对策思考研究.doc_第2页
银行系统论文:农村信用社防范操作风险对策思考研究.doc_第3页
银行系统论文:农村信用社防范操作风险对策思考研究.doc_第4页
银行系统论文:农村信用社防范操作风险对策思考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银行系统论文:农村信用社防范操作风险对策思考研究农村信用社与商业银行相比,在管理体制和业务操作上有很大的不同性,诸如实行县级统一法人管理体制、有着特定的客户服务群体、人员素质仍然较低、内控制度的建立、执行、监督相对滞后等。为此,笔者根据农村信用社内控簿弱点,找出其操作风险的易发环节,提出防范对策。一、关注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的易发环节 (一)应关注贷款操作风险。一是关注大额贷款发放时逆程序操作。大额贷款客户申请贷款时,往往先向县联社主任申请,由县联社主任与信用社主任打招呼,再由信用社主任指派信贷人员作贷前调查。这种自上而下式的“点贷”违背了正常的贷款操作程序,造成贷前调查虚化、贷款责任模糊。二是关注到期贷款多次转贷或延期。对于到期贷款,信用社要谨慎办理转贷或延期的方式,特别防止多次转贷、延期,掩盖资产质量真实性,影响信贷资金的流动性。三是关注抵押不实或担保手续不规范。信用社在办理抵押贷款时,要严防高估抵押品价格,或将不易变现、后期处置贬值率高的专用设备用作贷款的抵押物。在办理担保贷款时要防止一人多保、合伙人或家庭成员之间交叉互保现象的发生。四是注重贷后管理。特别关注大额贷款发放后要及时进行有效的跟踪检查,完善贷款档案管理、保管,信贷人员一旦进行岗位轮换,接任人员就能够及时掌握借款户的基本情况、贷款的真实用途。五是关注贷款投向违规操作。关注信用社以“流动资金周转”的名义对国家限制发展的行业或违反国家环保政策的项目发放固定资产贷款,同时防止发放跨乡、跨县贷款。六是防止放贷责任不清、追究不力。信用社主任或信贷人员在调走时,防止接任者“新官不理旧账”,发生重大风险时,仅对责任人员进行罚款或停职收贷,对一些年龄大、因严重渎职造成大额信贷资金损失的,要严格追究责任,防止提前退休。 (二)关注柜台业务风险。一是关注不计成本,乱拉存款。目前,部分农村信用社把存款作为一项重要考核指标,容易造成不计成本、乱拉存款现象出现,严防以“贴水”方式拉存款,变相提高存款利率,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二是关注银企对账不及时、不全面。防止信用社不按期与开户企业对账,或者对账操作不规范,在银企对账单上只有客户印鉴而没有信用社对账人员的签字,一旦出现问题很难进行责任认定。三是关注计算机管理漏。严防计算机的操作人员相互顶岗,出现“一手清”现象。四是关注重要空白凭证管理不到位。防止出现重要空白凭证领用不及时登记、定期核对,造成重要空白凭证业务事后监督流于形式。五是关注大额资金汇划无授权或授权不合理。对于县联社与基层信用社内部的资金往来,要科学合理的分级授权,杜绝凭县联社一个电话,信用社会计就办理划款事宜。 (三)关注其他业务风险。一是关注抵债资产管理不严。防止抵债资产估价过高,出现信用社人员与贷款户联手套取信用社资金的现象;抵债资产管理不善,丢失、损毁、贬值现象;抵债资产处置不公开、不透明,收回自用、违规处置给信用社职工或关系户,降低抵债资产的变现率。二是关注呆账贷款的核销。对一些收回困难的小额贷款,防止开据假证明材料,骗取税务部门的审批,简单地以呆账准备金进行核销,并且放弃后期追索权。三是关注违规购置固定资产。农村信用社不得采取假租赁的方式以信贷资金购置车辆缓和先少报、后超标的方式盖办公楼,挤占信用社的信贷资金。二、操作风险形成的原因 (一)认识不到位,内控制度不健全。由于培训工作跟不上,风险教育不到位,农村信用社员工风险防范意识薄弱,法制观念不强。农村信用社特别是基层网点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内控体系,内控制度缺乏系统性,并存在一定滞后性;一些信用社负责人疏于管理和监督,部分员工在业务操作上相互推诿,造成业务操作流程和监督制约机制脱节。 (二)内部稽核监督不力,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一是县联社稽核监督部门人员少、功能弱化,检查的重点只放在基层信用社对县联社有关规定和重点工作的落实上,而对业务的监督检查流于形式,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责任追究不严、查处不力。二是“三会一层”机制尚未形成,监事会尚不能发挥必要的监督作用。县联社干预基层信用社日常经营,造成了大额贷款发放逆程序操作、贷款责任模糊不清等问题。三是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情况应向社员代表大会公布,并接受全体社员的监督。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信用社不敢接受社员监督和社员不愿监督、无法监督的现象同时存在。 (三)考核激励机制不合理,诱发操作风险。目前各基层信用社业务考核以存款指标、收息指标、贷款营销指标为主,并将指标完成情况作为评定个人业绩的主要依据,使违规揽存、违规发放贷款行为愈演愈烈。 三、防范措施 (一)构建防范操作风险的长效机制。一是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社治理结构的完善,建立科学的内部授权授信、内审、财务管理、劳动用工等配套制度。建立健全适应农村信用社特点的信贷管理、财务管理、非信贷资产管理等法律法规制度。二是加强金融环境建设,搞好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活动。三是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加强业务培训,实行严格的上岗培训和考核制度。 (二)健全内控制度,强化检查监督。一是抓紧对现行内控制度进行梳理,建立岗位责任制,加大责任追究力度。二是逐步建立垂直和相对独立的内部稽核体系,不断提高稽核人员的业务素质,增加稽核力量,更新内部审计理念和技术。加强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的考核,充分调动员工防范操作风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严格要害岗位监督管理,加大外部监督力度。一是严格执行重要业务、要害岗位人员轮换、强制休假和离岗稽核制度,强化对农村信用社高级管理人员的有效监管,对严重渎职的高管人员,要坚决取消其任职资格,构成犯罪的应移交司法机关。二是充分借鉴国外银行的审计经验,积极引进外部审计作为内部稽核的有益补充。三是积极建立有效的社会监督体系,保证广大社员特别是信用社的理事会成员对信用社经营的知情权,并通过社会各界的力量对信用社进行监督。 农村信用社作为一个治理体制几经更迭、产权不明晰、内部治理基础薄弱、员工素质普遍较低的传统的地方性金融机构,由于点多面广、战线-农村信用社作为一个治理体制几经更迭、产权不明晰、内部治理基础薄弱、员工素质普遍较低的传统的地方性金融机构,由于点多面广、战线长、治理难度大,几乎具备操作风险发生的一切条件,长期以来不断发生的操作风险也给农村信用社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后果。2005年,按照中国银监会的统一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操作风险防范和案件专项治理工作。结果显示在所有银行业金融机构发生的案件中,农村信用社发案率接近占50%。可见农村信用社的操作风险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比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严重,潜在操作风险和隐患时时存在,使农村信用社防范操作风险的形势十分严重,加强操作风险的防范治理刻不容缓。一、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的特点从全面的操作风险防范和案件专项治理工作暴露出的问题看,农村信用社发生的操作风险具有以下主要特点:涉及面广,以信贷为重点区域。从已经查出和暴露的违规操作和各类案件看,涉及到存款、信贷、投资、融资、结算、财务会计、安全保卫、计算机等业务的方方面面,几乎每个业务领域均有违规、违章、违纪、以致违法现象。信贷业务是农村信用社的主要资产业务,也是操作风险多发部位,造成的危害也最大,信贷违规违纪现象多种多样,违规手法五花八门。一是对同一贷款户由多个信用社多次发放贷款,从而达到化整为零、逃避贷款审批的现象较为严重,成为违规发放贷款的主要形式,造成贷款损失严重。二是以假名、冒名、化名方式发放贷款。三是贷款治理不严,贷款治理制度形同虚设。信贷档案资料不规范、不全面,给贷款安全留下隐患;贷款形态反映不真实,有的信用社违规办理借新还旧贷款;跨地区、垒大户等其它违规贷款也屡见不鲜。危害性大,以侵占资金为目的。由于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涉及面广,发生的频率高,而且大部分操作风险是主观性的以侵占资金为主要目的的道德因素引起的,因此对农村信用社危害性相当大。一是大大降低了贷款质量。农村信用社实施改革前,全国农村信用社实际不良贷款率在50%以上,原因虽然多种多样,但贷款的违规操作是直接原因;二是造成直接资金损失。违规拆借资金、携款潜逃、票据诈骗、计算机犯罪、安全保卫事故、柜台操作失误等均带来严重的资金损失。三是留下风险隐患。有的操作风险虽然不直接或立即造成损失,但却留下风险隐患,给经营带来无法估量的困难。如“印、押、证”治理不规范,重要空白凭证治理混乱,均为不法分子收储、收贷、收息不入账,截留、侵占信用社资金提供了可乘之机,最终酿成案件。四是引起法律纠纷。由于制度不健全、操作不规范,很多业务操作连起码的法律要求都没有遵守,存在法律漏洞,轻易引起法律纠纷,一旦对簿公堂极有可能处于不利的法律地位。五是掩盖经营真相。贷款形态反映不真实、以贷收贷、以贷收息、假数字、假表等现象在农村信用社大量存在,其直接后果是虚增利润、粉饰太平,给治理者提供错误决策信息,出现南辕北辙的判定,把农村信用社引向风险甚至崩溃的边缘。无论采取何种形式,操作风险制造者其主要目的无不是为了侵占资金,给农村信用社带来的后果是资金损失和风险增加。基层违规操作较多,涉案人员低龄化。从案件发生的层级看,县级联社和基层机构发生操作风险较多。过去由于农村信用社多级法人体制,一些县联社及基层农村信用社负责人权利很大,在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的情况下,一个人说了算的问题比较普遍,很少甚至没有监督制约。一些基层机构负责人以支付高息为由支出现金,直接挪用储蓄存款,更有甚者内外勾结骗取贷款。在案件的实施当中,会计、信贷员和记账员对主任的指令没有置疑,有令即从,这说明一些基层联社、信用社的负责人的权力过大,严重缺乏监督制约。从作案人员年龄看,35岁以下青年人作案较多。这主要是一些年轻员工道德、法律意识淡薄,对信用社缺乏忠诚度和敬业精神。作案手法低劣,违章操作是主要形式。从各类操作风险事件和案件的实施形式看,违章操作是主要形式。无论是无知或非主观性引起的操作风险,还是以侵占资金为目的犯罪作案,均是无视各项规章制度的存在,或者是寻找制度的漏洞和真空加以实施。个别人侵占资金如同“明拿明抢”,但仍然一路“绿灯”,而相关工作人员明知不对或熟视无睹,听之任之,或怕得罪领导不敢纠正和制止,甚至协助办理,最后酿成大错。作案人大多作案手法低劣,但经过很多的稽核和检查却安然无恙也是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的一大特点。从全国检查情况看,有的持续作案时间长达十多年,直至2005年拉网式排查才暴露,足以说明平时的稽核检查大多流于形式。违规代价低,对当事人以教育为主。从案件责任追究情况看,普遍处理较轻,蜻蜓点水,没有真正触及灵魂,有些人为此还以身试法,铤而走险。只处理基层社不处理治理机构,只追究当事人责任而不追究上级领导责任。有的虽然追究了相关领导人的责任,也多避重就轻,起不到对违法违规人员的惩戒和对其他员工的警示作用,缺乏应有的威慑力和公信力。这主要是基层联社员工亲缘化现象严重,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甚至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联社在对责任人的处理上大多怕得罪人,借用上级或监管部门要求推托自己责任,甚至向上级和监管部门反复说情,或对上级的处理决定顶着不办。这就降低了违规和犯罪的成本,违规代价低,提高了违规和犯罪的收益率,客观上起到了鼓励违规和犯罪的作用。二、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原因分析从浅层次看,农村信用社内控机制不健全,制度和操作规程执行不力,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监督检查流于形式,不合理考核激励机制是发生各类操作风险事件的直接原因。内控机制不健全,制度执行不力。据银监会分析,银行业金融机构发生的案件80%是有章不循造成的,另有20%的案件是无章可循造成的。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的内控制度建设非常薄弱,缺乏系统性和统一性;有的制度缺乏持续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在有些业务领域还存在制度盲区,由于无章可循和制度本身不科学不合理,致使大量的违规操作和案件发生。另外,由于执行制度不力,制度效力递减。员工素质偏低,教育和治理不够。由于没有统一的进人标准,农村信用社进了不少低学历、低素质的员工,进入信用社后又得不到系统的业务技能培训以及法律法规、职业操守和思想道德教育,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平长期得不到有效提高,加上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少数员工自身免疫力不强,有的在业务操作中,规章制度观念淡薄,思想麻痹,心存侥幸。信用社人员的任用、考核机制存在缺陷,重要岗位人员使用失察,平时对个人行为缺乏考核和监督,交流、轮岗、休假制度不落实,为少数人利用职务便利作案提供机会。检查监督不到位,稽核工作流于形式。农村信用社许多内部案子在实施时,往往在一连串的几个环节和不同岗位都一路“绿灯”,畅通无阻,究其原因是没有一个环节的风险点得到有效控制,检查监督作用没有发挥好,导致违规行为发生。本来基层网点是实行双人临柜、相互监督的制度,但临柜人员对凭证不认真核对,也没有对同时临柜的同事尽到监督之责。第一道防线就失去了有效监督约束。事后监督本来是第二道防线,但农村信用社原来基本上不设事后监督岗。稽核和检查可以作为第三道防线,但稽核检查工作不深入、不细致、不全面,使之流于形式,作案人虽然作案手法简单低劣,但还是有惊无险,使违规问题和案件得以长期隐藏、并连续作案。考核激励不科学,做假现象严重。过去各基层信用社为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指标,纷纷加大绩效考核的力度,存款、收息、“双降”、贷款营销等指标齐全,并将指标的完成情况作为评定个人业绩的主要依据。指标完成的好,所获得的实惠就多。员工为了完成或超额完成任务往往不择手段,各种踩线违规现象愈演愈烈,正向激励作用明显走样。在考核中长期处于劣势的一部分人,就会产生各种为个人考虑的不良思想,有的干脆破罐子破摔,利用职务之便以获取资金为目的实施作案。以上原因导致了各种操作风险事件的发生,但从深层次看,农村信用社治理体制紊乱、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产权不明晰、县、乡二级法人体制抗风险弱是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案件频发的根本原因,深入分析这些深层次原因,有利于对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既治标又治本。系统治理体制紊乱。农村信用社从成立以来,治理体制几经变化,使农村信用社缺乏强有力的治理,很多问题由此滋生开来。在农行、人行、银监局治理的过程中,农村信用社的行业治理工作实际上委托一个部门来完成,成为其全部工作的一个附属,这个部门在治理时有职无权,如缺乏人事权和处罚权,监督和执行完全脱节,造成行业治理形同虚设。本来需要行业治理来完成的重大事项,如制定统一的制度体系和行业标准、整体维护行业权利、形成整个行业的信息网络等无法实施,使农村信用社内控体系不健全、不科学或五花八门。在缺乏法人自律、内控和有效监督的情况之下,又没有强有力的行业治理,就导致了一些法人社为所欲为的局面。可见因为治理体制几经更迭导致行业治理的乏力是长期以来形成操作风险的一大根本原因。法人治理机制不健全。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由于产权不清楚,所有者治理职能缺位,内部法人治理机制几乎处于空白,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根本无法按规定职责和程序行使监督治理职权,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混淆,实际上是“一锅煮”,基本上由“一把手”说了算,形成内部人控制现象。但具体业务出了问题应该承担什么责任、应该作出什么处罚、由谁来监督,都不明确,有效的监督机制没有形成,导致极少数联社的理事长违规经营,把企业推向崩溃的边缘。有效的外部监管不到位。在行业治理职责归属省社以前,人民银行、银监部门先后统一履行行业治理和外部监管双重职责,既当“教练”,又当“裁判”。由于这双重职责本身具有一定的不相容性,所以人民银行、银监局都无法充分发挥好双重职责,尤其是有效的外部监管明显弱化,身兼两任时,监管机构对农村信用社更多的是“保护”、“纵容”,对其违规现象基本上是视而不见,或是提出警告,动真格的检查和处罚很少。因为假如检查发现问题太多或处罚太重,无形中说明行业治理职责履行不好,监管部门面子上同样不好看,致使很多问题不能浮出水面,基本上是内部处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客观上助长了一部分基层联社负责人不把违规经营当回事的心理,各种违规操作屡查屡犯。县、乡二级法人体制使农村信用社处于弱势地位。改革前农村信用社基本上是实行县、乡二级法人体制,加上服务对象的社会弱势地位,决定了农村信用社在社会上的弱势地位,使之无法有效抵制来自外部的干预和各种侵害利益的行为,农村信用社为了生存不得不屈服于行政干预和有权部门不合理的摊派,有时不得不违反经营宗旨,不得不以违反规章制度为代价而违心地按照有权部门的指令去提供各种“服务”。三、防范操作风险的思路及具体措施风险治理能力是构成银行竞争力的根本。在农村信用社这样一个治理基础薄弱、抗风险能力低以及各项改革尚处起步阶段的金融机构,要有效防范操作风险,必须深化改革,完善治理体制,健全法人治理机制,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和信用环境,同时提升经营治理理念,创新防范操作风险思路。必须加快构建防范操作风险的治理体系。加快治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建立防范操作风险的长效机制,努力构建一个多层次、有机协调、有效控制操作风险的多层次的治理体系。这个治理体系包括六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法人治理机制。要推进产权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最终建立社员股东对理事会和经理层的监督和制衡。第二个层次是内部控制体系。要建立适应农村信用社特点并与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接轨的内控体系。第三个层次是有效的行业治理。建立强有力的自上而下的农村信用社风险治理体系,层层管住可能产生的风险。第四个层次是党的建设。明确党组织在防范风险中的监督保障作用,按照党组织在作风建设中解决勤政廉政问题的方法,解决防范道德风险的问题。形成上下级之间和党员干部之间的相互制衡与监督。通过党内的民主机制和科学决策机制,最大限度地避免决策失误的可能。第五个层次是合法的外部监督。积极地引进和欢迎银监部门、审计部门、纪律检查部门和司法部门外部的监督。第六个层次是道德和文化建设。进一步弘扬农村信用社的企业精神,全力推进以提高职工道德素质和业务能力为目标的企业文化建设,建立内外兼容的宣传机制,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形成有利于防范操作风险的企业价值体系。必须推出建立长效机制的有效措施1、切实增强操作风险意识。农村信用社作为经营货币的非凡企业,操作风险自始至终与业务活动相伴而生、内生于业务过程中,而且每一个业务点都是操作风险点,因此,防范操作风险必须从每一名员工做起,将每位员工作为防范风险的第一责任人,加强对员工风险意识的培训,促使其提高对操作风险危害性的熟悉,树立和强化“违规就是风险”的观念,养成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专业态度以及扎实的工作作风,从小处着手,力求把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和第一道关口。2、不断完善内控制度体系。制度建设是防范操作风险的基础性工作,在制定制度时要“把防范农村信用社系统性风险作为加强治理的关键环节”的科学治理理念贯穿始终,秉承“审慎经营,内控优先”的经营方针,同时通过建立有效的风险治理架构使各项风险管控措施落到实处。一是及时更新、完善、补充各项规章制度。内部规章制度要随着业务的发展和监管要求的变化,随时进行调整和补充,在推出新产品或成立新营业机构的同时,应该建立覆盖全面、简明有效、衔接配套的内控制度,坚持做到没有风险控制措施的业务不开展,没有案件防范措施的机构不对外营业,所有业务做到有章可循。对一些在实际执行中出现操作性不强、或已经过时或不适应业务需要的制度,要及时废止;对存在缺陷或不完善的要及时修正和完善。二是建立风险预警和处置机制。对风险的预警和处置也是防范风险的主要措施,可以有效地制止风险,并将风险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风险治理部门要针对各地风险监测情况及时进行风险提示,同时监控下级告的重大事项和突发事件,把握辖区农信社风险状况。同时为防患于未然,必须制订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和对风险的快速反应机制,各类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即按预案要求进行快速处置。3、强化岗位监督约束。操作风险主要发生在一线岗位,科学调配岗位,使岗位与岗位之间相互制衡,人与岗位实行互动是防范操作风险的有力保证。一是科学设置内部岗位,使之建立相互制衡的运行机制,并按制度和内控要求合理配置人员。二是有力推行领导干部交流制度、员工岗位轮换制度和强制性休假制度,使各种不健康的思想和违规行为及时得到暴露和“亮底”,有效控制各种违规违法行为的发生。三是重点加强对信贷、储蓄、财会、联行等涉及钱、账等重要岗位及其操作人员的治理。对有不正常行为的必须引起高度关注,进行提醒谈话,或将其调离重要岗位,发现违规行为要依法果断查处。四是建立对违规违纪事项举奖励制度,实现违规违纪行为的群防群治。五是实施分级监控,形成连环责任监督,使一线员工、信用社、联社三个层次通过相互监督和检查,进一步强化岗位监督约束,形成一个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内控防范运作机制。4、发挥稽核检查工作事后纠错和警示作用。稽核检查工作要做到制度化、经常化,提高稽核检查手段,强化工作力度。一是要建立稽核监察队伍系统。由省级联社牵头建立全系统的稽核队伍体系,完善稽核工作制度和程序,通过培训提高稽核队伍履职水平,通过查处违规违纪行为树立稽核检查权威。二是要突出稽核检查的重点。从过去比较注重重点稽核、专项稽核转向更加注重日常的常规稽核检查。要实行防范风险关口前移,变过去事后被动式的核查为事前主动式的预防性检查。非凡是对一些苗头性、趋向性问题,要提前介入,重点检查,防患于未然。对案件高发机构、高风险业务、易发案件部位,要增强稽核的深度、广度和频率,彻查所有相关问题及其根源。三是改进稽核方式。要实行内外结合、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稽核相结合的办法,定期或不定期对有关业务进行排查,对难以通过一般对账查出的收储收贷收息不入账、假名贷款和账外经营问题,要采取公告的方式与存款人、借款人进行核对。5、促进各项操作流程规范化。梳理和再造各项业务流程和治理流程,并在工作中严格按流程操作是有效防范操作的重要保证,全面推行操作流程有利于从根本上防范操作风险,有利于更好地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岗位责任,有利于更加便捷地为客户服务,有利于真实意义上提高员工素质,有利于实现更有效的激励与约束。农村信用社应该根据业务特点进一步梳理和再造各项业务流程和治理流程,并使之信息化,按照流程设置岗位,配备人员,严格遵循流程的要求操作和治理业务,一环扣住一环,严密控制操作风险的发生。在实施流程化治理时:一是要认真组织学习,加强流程培训,吃透流程要点,让每一个员工必须熟悉自身业务的操作和治理流程,把握风险提示点,为严格执行流程创造条件;二是要积极实施流程化治理。流程化治理可以使农村信用社从粗放式经营过渡到流程化治理,包括对贷款治理、存款治理、财务治理和人力资源治理,全部实行流程操作,既要严格按流程办事,又要注重在具体的业务上保持灵活性。三是在流程治理中要做到“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管控风险、有利于客户服务、有利于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全面落实、优化各项治理流程,提升内控能力。增强基层执行能力。基层信用社是整个风险防范的基础,基层员工又是风险防范的真正主体。大量的操作风险发生在基层,因此增强基层的执行能力是建立防范风险长效机制的关键。要从提高执行力出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