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论文:文言文教学该“姓”什么.doc_第1页
初中语文论文:文言文教学该“姓”什么.doc_第2页
初中语文论文:文言文教学该“姓”什么.doc_第3页
初中语文论文:文言文教学该“姓”什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教学该“姓”什么 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对于这个问题的争论,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钱梦龙先生在1997年的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指出:“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曰:有言而无文。”最近看到了童志斌老师写的由语言之径,入文学之堂奥的文章,他提出:“在人文性已作为语文课标的性质写进课程标准的今天,真正需要人们加以警惕的似乎已不是无文的做法,倒是现实中存在的有文而无言的倾向。”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然而却都一针见血地切中了两个不同的时期,我们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走过的两个极端:片面突出其“工具性”和一味强调其“人文性”。真是催人猛醒的两帖药剂啊。那么文言文教学到底该“姓”什么?是重在字词的积累还是重在文章的理解?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花的力气大,收效却甚微,相当一部分学生面对一篇文言文,哪怕是浅显的文言文,往往是一片茫然,中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不尽如人意啊。我想,这与我们语文老师一贯来的教学思想及教法不无关系,人们认识上的偏差,必然导致教学上的迷惑,走向极端也不足为怪。王荣生博士说:“语文课程的主要问题是课程内容问题,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是教学内容的问题。” 在他的语文“好课”9级累进标准中,把“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作为最高级的标准。因此,文言文怎么教,关键是选什么教的问题。对文言文教学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是这样表述的: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所以,中学文言文教学应紧紧围绕课程目标,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既重视语言的积累,使学生初步掌握阅读文言文工具,从而为以后的深造作准备,又要潜移默化地利用这些民族文化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塑造其健康向上的人格。任何片面地只把文言文教学等同于古汉语教学和打着人文性旗号对古代作品作架空思想意义分析的教学都是错误的做法。首先,我们应该重视字词、句式的积累训练,反对见“文”不见“言”。到目前为止,人们似乎对文言文“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教学方式颇有微词,甚至耿耿于怀、横加批判。对这种做法我不敢苟同。再浅显的文言文与现代口语和书面语都是有很大区别的,没有切实的字词句教学,学生就不可能有文言文阅读的基础。特别是初中阶段,在文言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疏通大意、整理语言知识还是很有必要的。曾听过一位老师执教童区寄传的公开课,课上得相当热闹。这位老师首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区寄生活在现在,你觉得他适合从事什么职业?试图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区寄身上的长处:智勇。接着又抛出了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区寄杀了人,为什么不逃走,还要“大号”、“愿以闻于官”?(“大号”是为了唤醒镇民,“愿闻于官”说明区寄敢作敢当,光明磊落)区寄是一个贫苦人家的孩子,为什么“留为小吏,不肯”?(说明他不慕富贵,品质高尚)那些干抢劫绑架的人,为什么会不怕官府,却怕区寄?(当时社会黑暗、民不聊生,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最后教师总结:区寄是一个智勇双全、德才兼备的孩子。作者柳宗元为他作传,既是赞美这位少年英雄,同时也是针砭时弊,揭露当时社会黑暗。在离这节课结束还有五分钟的时候,老师安排了一个让学生表演的教学环节:区寄成名了,若在当今社会,可能有记者要采访他,请大家推荐一名男生扮演区寄,一名女生扮演记者在热烈的气氛中下课铃响了。课后我与这位老师交流,我说你为什么对那些重要的文言词汇、课文所涉及的几个重要语法现象不作讲解呢?她菀尔一笑,“这是公开课嘛!钱梦龙老师不是最痛恨字字落实,句句清楚,把课文碎尸万段的教学方式吗?”是啊,公开课不上得热闹些,不讲究点技巧似乎不行啊。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盲目跟风,不切教学实际,这是我们的无奈间或是我们的悲哀。事实上,要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课堂效率,从而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抓好字词、句式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并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训练相当重要。文言常用的字词、句式是阅读文言文的“工具”,积累并掌握它们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必要环节。文章是表情达意的载体,要读懂一篇文言文,首先要弄懂每个字的意思,只有突破了语言文字这一关,扫清文字障碍,减少语言隔阂,才有可能去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前人有个通俗的说法:弄通一篇文章有三大要诀,一是明训诂(指词义),二是通语法,三是审辞气。可见,字义,词义,语法在读懂文言文中的重大作用。现行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相对于以前浙教版的教材,文言文的篇目翻了一倍。初中三年学习下来,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理应加强才是,可实际效果却并非如此,许多学生对文言文感觉还是“雾里看花”,望而却步。两套教材使用后比较发现,浙教版的文言文单元虽然在量上比不上现行的教材,但是每一个单元都作了文言词法、句法的归纳。比如,第五册教材集中对古字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语法现象进行了梳理;第六册则集中对句子成分的省略、判断句、倒装句、提宾句等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进行归类。进行这样的文言知识归类,我本人认为对初中学生来说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有效的,便于学生进行综合比较,为阅读浅近文言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两种教材在试用后经过比较发现,在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上,进行过知识梳理、系统训练过的学生明显要强许多。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习文言文,作为例子的主要应是这篇课文的词语、句法、文化知识等。只有一课课学下来,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和古文化知识,掌握常用文言句式及词类活用的特点,才能为“举一反三”打下扎实的基础。所以我认为文言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会积累,运用“工具”读懂文章。其次,我们必须澄清重视字词的积累,掌握“语言工具”,并不等于不要学生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放弃“精神灯塔”的引领作用。古代经典作品所负载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底子,是建构中华文明的基石。屈原、司马迁、李白、苏轼等先贤,以文言构筑的诗文,照彻千万年,沐浴古今人。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说过:“文言文还是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主义教育的好教材。”的确,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多是思想内容纯正的作品,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著追求。浸润其中,涵泳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文言作品经过历史筛选,许多诗文堪称精品,大多布局严谨,行文简洁,气韵生动,文采斐然。多读这样的作品,确实会使人受益匪浅,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十分有利。所以,文言文教学的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