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先生为何不与白丁往来?一文极其精炼,虽只有81个字,但构思精巧,语言凝练,音韵和谐,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历来被编入中学语文教材。有过十年教学经历的我,从来就没有怀疑过自己对它的理解是否正确、透彻。上学期的一节课上居然被一学生提出的疑问搞得措手不及。现在回想起来还历历在目课堂上,我正总结道:一课开头运用类比立论,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概括全文主旨。作者不追求热闹、富贵的生活,可见他拥有淡泊平和、安贫乐道的心境。一个人做到了淡泊,自然也就“德馨”了。无意中发现语文课代表蒋欢与同桌在小声争论着什么。我感到奇怪,于是略带揶揄地问:“蒋欢,你们在讨论什么问题?说出来让大家也见识一下。当然,对老师有什么意见,也可以提出来。”“没,没意见”蒋欢满面飞红,不好意思地站起来。倒是他的同桌快言快语: “刚才我们在讨论:往来无白丁是说来来往往没有一个是有学问的人,既然先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那又为何不与平民往来呢?”我一愣,咋一听还蛮有道理的,事先我还真没有想到这一点。冷不丁的一个质疑,犹如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块石头,“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顿时议论纷纷,脸上显露的神情大都表示赞同,有的还窃窃私语。一下子班级就热闹起来了,这可是我所始料不及的,怎么办呢?自己未曾仔细琢磨,一下子又找不出合适的理由来回答,只好先为自己找个台阶下。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搪塞过去肯定不行。如果以“老师也没想好,课后回答你;下节课再作交流”等言辞把学生搪塞过去,就会给这节课留下硬伤,给学生心里留下阴影。看着下面一双双期待的、迷惑的目光,我不由灵机一动,心想教学中的“节外生枝”是可以利用的重要生成资源,如果处理得当,“化干戈为玉帛”,往往是课堂教学的出彩之处,对,还是把“球”踢给学生,这样我既能羸得思考的时间,还可以在战术上取得主动地位。老实说,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应该经常有学生提出问题,只有这样,长此以往,学生才会敢问、会问、善问。所以,我首先肯定了刚才两位同学善于思考,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勇气,赞扬他们认真求实的学习态度,并号召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然后若有所思地说:其实老师心里也很纳闷,难道这是作者不谨慎留下的破绽吗? 一时间整个班级变得更为安静,陷入了冷场。这样下去可不是办法啊!猛然间,我想到自己“神圣的职责”: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仅仅体现为“导而弗牵”,要把握一个“度”,更多的是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在合作中解决问题。何不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解决呢!于是我想到了先让学生再读课文,或许这样会有新的发现,同时自己也可以继续揣摩。果然不出所料,有学生举手了。回答的学生都说绝不是作者的笔误,但又说不出一个之所以然。倒是班长的回答令人印象深刻:“从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句中,看出与作者交往的都是一些博学多才的人,无平庸之辈,更不存在下九流之类的人,由此得出作者本人也一定是艺高德重的人,大概因为志同道合的缘故吧,我想作者本人也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与鸿儒结交,可能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应该不会不愿与平民结交吧?”说话的语气不是那么肯定,他的回答得到了很多同学的认可。不能说这样的理解没有道理,但我总觉得欠了一步,还少了一点更深的的体悟和对文本语言更敏锐的感知。听了他这番分析,也不知道哪里来的“教学机智”,我想到了数学上的假设验证法,何不从结果推断呢?我紧接着问学生:如果说作者真是一个远离老百姓的艺高德重的人,那突出表现了文人的那一点?有几个学生不假思索就作出了回答:自命不凡、清高、鄙视体力劳动、孤芳自赏。的确,文人的形象往往都是这样的,学生在原有阅读体验的基础上,自然会得出这样的感受。学生们的回答使我意识到:提问应当有一个恰当的角度、合理的梯度,这样既能启发学生准确回答问题,又能使学生在思考中有所收获。于是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思考:文中那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过得很清闲?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能不能说得具体一点?”我紧接着问。前排的一个学生回答:“作者随心所欲地调素琴,阅金经;不与白丁交往,只与鸿儒谈笑风生;累了、困了就看看窗外的美景调节调节。在陋室这个小天地里,他很少与外界接触,与世无争,日子过得无忧无虑。”“既然这样,那大家不妨再找找刘禹锡的生平资料,看看他的一生真的有如此清闲吗?四人小组讨论一下。”(自认为要探究人物的性情肯定离不开背景资料)我这么一说,似乎学生也更有头绪了。于是课堂又变得热闹起来,学生们纷纷查找相关资料,很快就有了答案。“作为一名激进的改革家,作者早年就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的进步政治改革,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后来改革失败,王叔文被杀,诗人被贬。九年后被召回京城,又因游玄都观写诗讽刺保守派,再度被贬。他的一生很坎坷,生活很不稳定,始终与当朝权贵进行着不懈的斗争。这样看来,他不可能过得如此清闲。”“作者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也曾写到自己的处境: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可见被贬地方之凄凉、时间之长,这样的情境下是不可能过得悠闲自在的。”“尽管这两句充满了愤懑和痛苦,但诗人并没有沉沦颓唐。”我紧接着说,“尤其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诗人更是借助自然界的平凡事物,暗示着社会人事新陈代谢的哲理,展现了诗人豁达、向上的人生态度,表达了诗人渴望改良社会的伟大抱负。所以表面看来,作者身居陋室,悠闲自在,心情平静,其实不然,心头始终燃烧着激情。”“诗人在流放巴楚期间,曾对当地用民歌俚调写成的作品大加赞赏,并虚心向群众学习,创作了“竹枝词”,用它来描写、记录劳动人民丰富的生活。”“照理说他的群众基础还是很深厚的,为什么在文中却说“往来无白丁”,和劳动人民断绝了交往了呢?”我又追问了一句。“我觉得作者并不是有意疏远老百姓,真正疏远的是黑暗的官场。表面上说说笑笑,其实内心是愤愤不平的。这样写是对现实的不满和逃避,是一种无奈的反常举动。”学生的回答着实让我感到惊讶。“我们回到文中,再来看作者清闲的生活,调素琴,阅金经,其实这只不过是作者宣泄痛苦的一种方式,以此求得内心的平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中的丝竹、案牍都是与官府有关的。作者在陋室内读书、弹琴,与其说是孤芳自赏,倒不如说是一种对现实不满的逃避。”我觉得这样的概括更有助于学生理解,“由此看出,诗人的德馨正是源于他的心忧社会、胸怀百姓,他的内心时刻以拯救天下为已任,怎么可能身处陋室就安贫乐道、不问世事呢?这样看来诗人并没有真正与平民断绝往来,只是作者写得异常的隐晦曲折,表达得较为含蓄罢了。”说到这里,不仅是其他同学,刚才提出问题的同学也频频点头。从表情可以看出,学生对最后的结果还是比较满意的。这节课就这样结束了。课后的周记本上,有学生写道:作者很聪明,他这样写了,读者也应当聪明,如果看不出来,体味不到其中的真谛,那也就可惜了。我兴致盎然,写了八个大字:读出问题,读出自己。在提倡个性化阅读的今天,教师要着重培养的就是学生个性化阅读意识和解读作品的能力。我深切感到,开放的课堂才是有活力的课堂!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解读《GB-T 32498-2016金属基复合材料 拉伸试验 室温试验方法》
- 高砂窑炉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北京交通运输管理考试及答案
- PhIP-Standard-生命科学试剂-MCE
- BAT-1308-生命科学试剂-MCE
- 北华大学线上考试题目及答案
- 保育师考试题中级题库及答案
- 家政中级考试题及答案
- 中级软考试题及答案
- 电炉知识培训总结与反思课件
- 建设工程管理的毕业论文
- 中国工笔花鸟画技法课件
- 正面吊安全管理制度
- 台球俱乐部工作管理制度
- 肉毒素中毒的治疗讲课件
- 中医辨证施护课件
- 学校十五五规划(同名11527)
- 高中心理健康测试题及答案大全
- 小学二年级上册《健康成长》全册教学设计
- 蓝色简约风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展示模板
- T/SHPTA 031-2022电缆和光缆用复合防护尼龙12护套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