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学论文:浅谈教材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doc_第1页
高中教学论文:浅谈教材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doc_第2页
高中教学论文:浅谈教材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doc_第3页
高中教学论文:浅谈教材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教学不能忘“本” 浅谈教材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内容摘要】语文教材,语文课文,是语文教学的凭借和知识的载体,是师生之间对话的桥梁纽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蕴含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其闪烁的真善美光芒,其凸显的文化魅力,在语文教学中意义深远。只有不忘“本”的语文教学,才能把教材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发挥到极致。【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本 基础知识 光芒 文化 高考 【正文】浙江省新课改已经进行了四年,成功地完成了两届高中毕业生的高考,回顾2006年秋,捧着新课程标准、捧着新教材苏教本的那份热情和激动依然还在。的确,新课标和新教材充满着人文关怀,洋溢着向上、向善、向真、向美的基调。新课标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掘奠定基础。”。于是,老师在教学中总是想法设法搜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让学生讨论或者让学生表演,形成一种看似很活跃很和谐的课堂。可是两年的新高考下来,有很多老师感叹考试与平时教学不沾边,考题与课文关系不大等等,甚至认为语文课完全可以抛开课本上。笔者经过四年的新课改教学实践和两届高考,坚信教学和考试没有脱节,语文教材在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一、教材蕴含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于语文课程的性质,新课标中是这样阐述的: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浙师大王尚文先生强调工具性是语文的宗旨,“万变不离其宗”,他说的“宗”就是“语言文字”,顾之川先生也呼吁“要把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我把专家们所说的“语言文字”“工具性”理解为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备要素。而这些,遍及在我们的语文教材的各个部位。众所周知,语文教材是由一篇篇课文组成,而每篇课文都是由一个个汉字组成的。其中蕴含着大量的字音、字形、词语、成语、语病知识。仅以今年各地的高考题为例就可见一斑。字音题:巨擘(b)、行伍(hng)、感慨系之(x)、不偏不倚(y)、叨(to)扰、 埋伏/埋怨、 市侩(kui)、饯别(jin)、畜养(x)、鲜活/寡廉鲜耻、并蒂莲 、杀戮/山麓、慰藉(ji)、戕害(qin)、 针砭时弊(bin)、朋比为肩、逡(qn)巡 、钩心斗角、斐然成章(fi)、泠然lng,等等,这些题目中的字音分别出自课文五人墓碑记兰亭集序长亭送别纪念刘和珍君逍遥游阿房宫赋论语选读等。字形题:绪论、万户侯、震撼、啜饮、吻颈之交、礼尚往来、虐杀 、自诩 、沧海一粟、眺望浩缈的大海,等等,其中很多字形就出自高中课文物种起源绪论沁园春长沙渔父廉颇蔺相如列传拿来主义赤壁赋等。词语成语题:点缀、虽然、绝无仅有、即使、尽管、纸上谈兵、躬逢其盛、举手投足、期期艾艾,等等,在滕王阁序等很多课文中都出现过。语病题,可以通过对课文的反复朗读提高自己的语感能力,特别是在句子成分搭配方面能准确地判断出正误。当然,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可能专门去教学生读音识字,文本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知识的最好途径,我们在教授每篇课文的时候都不应该放弃字词的处理,严把字词关,不管采取什么形式,老师必须进行检查。再从考试与它的关系来看,历年的高考试卷,此类题目的分值至少占到912分,往往许多考生栽跟头也就在这里,所以决不可轻视。 高考阅读题,看起来材料都是课外的,而设置题目的知识点却来自课本基础知识,解题方法和技巧也来自平时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即基本技能。 仅以文言文阅读为例,新课标要求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这跟考试说明提出的“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完全一致。从高考文言文命题来看,主要是考查学生能否读懂文章的内容,有实词、虚词的理解,有原文内容的赏析,有文言翻译,有句读的停顿。考题的阅读材料都来自课外,但考查的知识点都源于课内。比如,今年浙江高考文言文阅读题:17题,实词“大辟”就出自狱中杂记“惟大辟无吏可要,然犹质其首”的意思,实词“屈”在五人墓碑记就有“安能屈豪杰之流”相同义,实词“遗”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与“使人遗赵王书”一样解释为“赠送”。18题,虚词题,句子“天之苍苍,其正色邪”“风雨兴焉”“且贰于楚也”直接出自课文逍遥游劝学烛之武退秦师。21题文言翻译,“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 吾为德请,财何为也?”其中的字词“遂”“风化”“隐匿”“名”“行”“见”“德”“何为”在很多课文中都有解释。因此,我们要把教材中的文言文熟读,一些经典名句和特殊句式,包括一些重点段落要背诵下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多了,文言文的整体阅读能力也就提高了。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基础,要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还必须在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和词语出现的位置以及彼此的关系来推断词义、理解句意上下功夫。比如今年浙江高考文言文17题a选项“其意之所悟,与成人交论,鲜有屈焉”,题中解释为“屈辱”,如果单从“鲜有屈焉”看,作“屈辱”解得通,但联系“其意之所悟,与成人交论”就不可能是“屈辱”了,再说,课文五人墓碑记中有“安能屈豪杰之流”的句子,选不正确的一项肯定就是a。做题时,还要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讲究方法和技巧,具有善于根据已知信息去推断未知答案的技巧和能力。总之,只要一句课本,牢固掌握课内学过的文言文基础知识,灵活运用已知信息去解决未知的问题,高考文言文阅读题拿高分并不是一件难事。高中选修教材语言文字运用就是纯粹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辨析字音,有消灭错别字,有多义词和近义词的辨析,有虚词的用法,有古今言殊的文言句式,有关联词和复句的理解,有语病和歧义的辨析和修改,有修辞手法,有语言的色彩,有语言和文化。教材中的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无不与高考紧密关联。二、教材闪烁真善美的光芒 无论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都是由一篇篇文质兼备的作品构成。有情景交融的诗歌,有充满诗意的散文,有引人入胜的小说,还有催人泪下的剧本,这些文章让语文教材闪烁着真善美的光芒。南朝文艺批评家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有这些话:“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入情。”语文教材是情感传播的载体,凝聚着人类情感的方方面面,体现出人类真善美的本性,闪烁着人性的光芒。著名的教育大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是教育的本质;而“善”,是人性中最本真的东西;“美”,是最自然的体现。这三者形成了语文教材的“主旋律”。这里先以苏教版一些课文为例展示文本带给我们的真善美。沁园春长沙通过看作者看到的真实秋景群山,树林,碧江,百舸,飞鹰,翔鱼,构成一种优美的意境,让我们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所反映出的崇高美。老舍的想北平既捕捉到北平不同于巴黎、伦敦的建筑和蔬菜水果美,又体现出对像母亲一样的对北平真挚而深沉的爱。江南的冬景西地平线上神的一滴都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山水湖泊、树草、夕阳的“世间大美”和“人间旖旎美”。海伦凯勒在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用无比美妙的想象把我们引入真善美的境界。我与地坛中的史铁生,用自己亲身的经历告诉我们如何对待生命,如何爱母亲。安妮日记的安妮那种纯真、无杂质的童心,却是如此地坚强、又如此地温柔善良和善解人意。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边城都能让我们真切的感受朦胧月色下的荷塘那份清新、宁静之美,听到余光中家乡雨打芭蕉、雨滴屋檐的声音,感受边城人那健康、优美、质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苏教版教材中不仅散文和小说洋溢着浓浓的美,作者用本真和善良拥抱着美好的世界,也深深地熏染着每一个读者,就是很多的文言文和古诗词同样射出真善美的光芒。千古传颂的陈情表,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苦楚是如此地真切,又是如此地动人。报任安书简直就是司马迁的内心自白,怎会失历史之真?情感的磅礴真切,气氛的悲壮又怎能不是一种美?李煜用一曲虞美人印证了“最美的诗歌是绝望的诗歌”,李清照的声声慢留给后人的是绝妙的叠字美和无尽的绵绵愁思。苏东坡的赤壁赋,有自己和儿子苏迈的亲见亲闻,有明月美酒相伴,和以“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联想自己被贬赤壁,怎不会有”须臾“和”无穷“的感慨?怎不会有“虽一毫而莫取”和“吾与子之所共适”的乐观和旷达? 高二的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真的是一本很不错的教材,共八个专题十六篇小说,桥边的老人中老人的家园被战争毁灭,被迫流亡时还时时念叨着那几只小动物,这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人性的光辉。雨果在炮兽中用了他最擅长的“美丑对美原则”,真善美和假恶丑成了鲜明的对比。山羊兹拉特通过阿隆与山羊兹拉特的患难与共,达到了一种超越人与动物界限的真挚情感,表达出人性的善良和美好。丹柯中丹柯面对族人的责难和质疑,毅然掏出红心,代表着英雄的奉献精神和赤子之心。清兵卫与葫芦通过清兵卫这个孩子看到了人类心灵柔软诗性的一面,看到了对美和爱的热爱。在桥边让我们在忙碌和烦躁的生活中保留着心底的那个“过桥姑娘”,让她栖居在心灵,并给我们增添一点诗意。牲畜林中牲畜林象征和谐自然的空间,在这里,爱和善得到充分体现,邪恶被挤到了一边,这代表着一切和谐的愿望。沙之书里对“沙之书”无穷无尽的思考,虽然是虚构的情节,却是真实的心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究以及恐惧。礼拜二午睡时刻不平凡的母爱,在特殊事件中传达出来,达到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 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必须熟知教材的内容,挖掘教材的深度,吃透教材的精髓,自然能感受到课文中处处渗透的真善美,并用它来滋养我们的学生。对于高考题,2008年的现代文大阅读乌米,2009年的大阅读魔盒,2009年的作文绿叶对根的情意,2010年的作文角色转换之间等,都与课本仅仅相连,都体现着真善美的人文关怀。 就这样,我们一步步的靠近了自然和生命。教育,其最终目的是教化社会,而语文教师只要能深层地挖掘课文中的真、善、美来滋养学生的生命,那么,我们的语文教育目的就达到了。三、教材凸显文化魅力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闪现着人文之光,语文课程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材本身承载了几千年的中外文化,既有古老的人文精神“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精神,“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的仁爱之道,“礼之用,和为贵”的宽容之心,“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善心德行,又有现代的新鲜血液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的公德意识,开拓创新、勇于拼搏的进取精神,高尚的审美情趣,强烈的审美追求,把人民的健康和生命放在第一位的社会人性化关怀等等。这些,都凸显着一种文化魅力。选修教材选读的思想和文化就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整个民族和民族的文化。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人”,有“恭、宽、信、敏、惠”的恭敬、宽厚、忠诚、慈爱,有对父母长辈的孝悌之情,有对整个社会人群的普遍关爱,有对学生的谆谆教诲,有对国君的尊重谨慎。可以说,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处处闪烁着情感教育的光辉,展现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孔子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对学生的教诲由衷地不厌其烦,“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学生对孔子也坦率真诚,敬爱尊重。孔子提出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这才是真正的朋友,朋友应该是正直、真诚、坦荡、刚直不阿的。他可以在你怯懦时给你勇气,在你犹豫不前时给你果敢;与真诚的人交朋友,我们的内心是安稳的;与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你就拥有了一本厚厚的百科辞典。这些,无不浸染着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教材中的这些文化和思想在高考题中也得到了极大的体现,无论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