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肝指南课件_第1页
丙肝指南课件_第2页
丙肝指南课件_第3页
丙肝指南课件_第4页
丙肝指南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丙肝继续教育 主要内容 丙肝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 丙肝的诊断 丙肝的抗病毒治疗 病 原 学 HCV 的特性 黄病毒科1 有包膜2 单股正链 RNA (9.6 kb)1,3 3000 氨基酸组成的多聚蛋白3 RNA 聚合酶缺乏校正功能4 准 种4 T: 2.7 小时2 每日复制量:10 兆 (1012) 病毒颗粒2 1. Purcell RH. NIH Consensus Conference on Hepatitis C. 1997. 2. Neumann AU et al. Science. 1998;282:103-107. 3. Rosenberg S. J Mol Biol. 2001;313:451-464. 4. Lauer GM, Walker BD. N Engl J Med. 2001;345:41-52. HCV电镜照片 结合 囊泡融合与病毒释放 RNA 复制 正链 负链 翻译与多肽链加工 脱壳 与膜融合 病毒装配与成熟 胞饮作用 Davis GL et al. Semin Liver Dis. 1999;19(suppl 1):103-112. HCV 生活周期 HCV基因组含有一个开放读框(ORF),编码10 余种结构和非结构(NS)蛋白 NS3和NS5B均为HCV复制所必需,是抗病毒治疗 的重要靶位 NS3蛋白是一种多功能蛋白,氨基端具有蛋白酶的 活性,羧基端具有螺旋酶/三磷酸核苷酶活性; NS5B蛋白是RNA依赖的RNA聚合酶 HCV基因组结构特点 中国丙肝防治指南 对一般化学消毒剂敏感 100 5分钟或60 10小时 高压蒸气、甲醛熏蒸等 病毒灭活方法 中国丙肝防治指南 流 行 病 学 全球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 丙型肝炎呈世界性流行,是欧美及日本 等国家终末期肝病的最主要原因。 WHO统计表明:全球HCV的感染率约 为3,估计约1.7亿人感染了HCV,每年 新发病例约3.5万例。 中国丙肝防治指南 WHO. Wkly Epidemiol Rec. 2000;75:18-19. 丙肝病毒感染全球流行概况 我国是丙型肝炎的高发区,抗-HCV阳性率为3.2%, 近年来有上升趋势 抗-HCV 阳性率 () 国内流行病学调查 中国丙肝防治指南 抗-HCV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上升,由1岁组的2.0%至50 59岁组的3.9%,无明显性别差异(1) 。 HCV 1b和2a基因型较为常见,其中以1b型为主;6型主要见于 香港、澳门和南方边境省份(1)。 近年,我国丙肝发病数有明显的上升(2) 我国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 1.中国丙肝防治指南 2.疾病监测.2005.20(12):619 2003年 2005年截至11月 2004年 21145例 37748例 52057例 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方式性传播方式母婴传播方式 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与HCV感染者性交或 不洁性行为 抗-HCV阳性母亲将 HCV传播给新生儿的 危险性为2% 经破损皮肤和黏膜暴露 ,是目前最主要的传播 方式 伴有其它性传播疾病者 ,特别是HIV者 若母亲在分娩时HCV RNA阳性,则传播的危 险性高至4%7% 合并HIV感染时,传播的 危险性增至20% HCV病毒载量高可能增加 传播的危险性 中国丙肝防治指南 接吻、拥抱、喷嚏、咳嗽、食物、饮水 、共用餐具和水杯、无皮肤破损及其它无血 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传播HCV 下列途径不会传播HCV 中国丙肝防治指南 高危人群 经常接触血液或血制品者 血友病患者 静脉药瘾者 血液透析者 骨髓和肾移植者 心外科患者 经常静脉注射患者 同性恋、异性恋及性滥者 丙肝自然史与预后 丙肝自然史 13周 在外周血 检测到 HCV RNA 出现临床症 状时,仅有 5070 患者抗-HCV 阳性 3个月后 90患者 抗HCV阳 性 6个月 未清除者 约有50 85出 现慢性化 20年 一般人群 发生肝硬 化的机会 为10 15 30年后 HCV相关 的HCC发 生率在感 染30年后 为13 肝硬化和HCC是慢性 丙型肝炎患者的主要 死因,其中失 代偿期肝硬 化是最主要 死因 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嗜 酒(50g/日以上)、非酒精性 脂肪肝等 促进疾病发展 中国丙肝防治指南 感染时间 Adapted from Poynard T et al. J Hepatol. 2001;34:730-739. HCV感染时的年龄与发生肝硬化的概率 010203040 0.00 0.25 0.50 0.75 1.00 50 4150 3140 2130 75% 基因1型病人如果未取得早期病毒学应答, 可考虑中断治疗 慢性丙肝标准治疗方案 基因型1型或HCV RNA2106拷贝/ml 首选PEG IFN-2a利巴韦林联合治疗 PEG IFN 2a 180ug +利巴韦 林1000mg/d 48周 12周早期病毒学反应 =2log HCV RNA 1000/ L时, 从90 mcg开 始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处理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处理 派罗欣剂量调整剂量调整 特定的剂量下调指导原则特定的剂量下调指导原则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处理 粒细胞减少通过对派罗欣进行剂量调整可 以有效处理,也可不调整派罗欣的剂量但同 时使用粒系集落刺激因子(G-CSF) 剂量:300 g皮下注射2-3次/周,并调整剂 量使ANC维持在750/mm3。 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计数 中位数 (109/L) 时间(周) BL 48 12 16 20 24 28 32 36 40 44 48 52 56 60 64 68 72 200 0 100 派罗欣 180 g + 安慰剂 IFN alfa-2b 3 MIU + 利巴韦林 派罗欣 180 g + 利巴韦林 PLT派罗欣 剂量 75,000/ul 时, 从90 mcg开始 血小板减少的处理血小板减少的处理 派罗欣剂量调整剂量调整 特定的剂量下调指导原则特定的剂量下调指导原则 血小板减少的处理 通过对派罗欣进行剂量调整可以有效处理。 严重血小板减少的病人可以输注血小板悬液 。 可以使用粒巨系集落刺激因子(GM-CSF) 同时提高粒细胞和血小板的水平。 人重组IL11(rhIL-11)是目前唯一批准用 于促进血小板生成的药物,并且与GCSF间 无不良相互作用。 血红蛋白水平 中位数 (g/dL) 时间(周) 15.5 0 BL 48 12 16 20 24 28 32 36 40 44 48 52 56 60 64 68 72 血红蛋白减少 10.0 5.0 派罗欣 180 g + 安慰剂 IFN alfa-2b 3 MIU + 利巴韦林 派罗欣 180 g + 利巴韦林 HB 利巴韦林剂量 8.5g/ dl600 mg 2 2g/dlg/dl 600 mg 600 mg 600mg 600mg治疗治疗4 4周后周后, ,仍仍 12 12 g/dlg/dl 停药停药 利巴韦林剂量调整利巴韦林剂量调整 针对患有稳定的心血管病的病人针对患有稳定的心血管病的病人: : 利巴韦林停止后,可继续接受派罗欣的治疗 根据研究者判断, 利巴韦林可重新以600mg开始 血红蛋白减少的处理血红蛋白减少的处理 严重贫血的治疗 对于HCV患者血红蛋白低于12g/dl(男性)和11g/dl(女 性)可使用人重组促红细胞生长因子(Epoetin ) 初始治疗 初始剂量 皮下注射40,000U/wk 4周后 血红蛋白未增加 到1g/dl以上 提高剂量至60,000U 如果仍无法提高血红 蛋白水平则停 血红蛋白增加1g/dl, 此后又降低(男性低于1 5g/dl、女性低于13g/dl) 重新用药初始剂量为 30,000U/wk,并以5,000 10,000U至40000U/wk 的剂量治疗 如果血红蛋白超过 16g/dl(男性) 或14g/dl(女性) 停药 注射部位反应的处理 在注射前应用冰块冷敷注射部位直至麻木 对局部应用酒精擦干 在室温下注射,注射器与皮肤呈45o至90o 不要按摩注射部位 更换注射部位 ALT升高和黄疸的处理 ALT进行性升高,尤其升高到10倍以上,建议派罗 欣减量至90ug 出现黄疸,胆红素大于正常值2倍,需要停用派罗欣 给予降酶退黄处理 抑郁症的处理 在治疗前常规进行抑郁症表格调查 必要时可能需要应用抗抑郁药物,请神经科 医生会诊 咳嗽的处理 监测肺浸润或者肺功能损害的体征 评估血红蛋白 除外其他原因(比如变态反应、支气管感染) 建议病人: 增加每日饮水量,应用加湿器,应用止咳药 片或者非镇静止咳药 避免环境刺激 甲状腺功能变化的处理 派罗欣治疗可与甲状腺功能低下或甲状腺功能亢进 相关。约有1%6%的患者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 如果出现,需要请内分泌科医生会诊,指导甲状腺药 物的使用,如果药物控制较好,可以继续派罗欣治 疗。 视网膜病变的处理 在接受干扰素治疗的患者中,可以出现结膜下出血 、视网膜出血和脱脂棉斑。 开始治疗前,尤其是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应当接 受仔细的眼底镜检查。 治疗期间接受眼科检查。如果视网膜病变在治疗期 间出现加重,应当停用派罗欣 。对增生性视网膜 病变的患者应当在眼科医师的监督下慎重处理。 定期随访的重要性 慢性丙肝治疗的时间比较长,病情变化比较多 检测治疗的各种副反应,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 观察病情变化,适时调整治疗方案 保证顺利完成整个治疗疗程,使治疗的疗效最大化 评估治疗疗效 主要随访监测项目 血常规 肝功能 病毒学标志 甲状腺功能 精神状态 血糖 开始治疗后检查 第1个月应检查1次/12周以后1次/月 1次/月,连续3次以后病情改善1次/3个月 治疗开始后每3个月检测1次HCV RNA 1次/月,如果治疗前就存在甲状腺功能异常,最好先 用药物控制甲状腺功能异常,然后再开始干扰素治疗 ,同时应每月检查甲状腺功能 有明显抑郁症和自杀倾向的患者 立即停药并密切监护 治疗前已患糖尿病者,也应先用药物控制糖尿病, 然后再开始干扰素治疗 加强医患沟通 丙肝患者有多种临床表现,从无症状到HCC 全面了解患者的信息,有助于了解疾病状态 、争取获得最佳疗效 加强医生对病人的教育 建立病人管理系统 Main et al. J of Viral Hepatitis. 200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