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煤二区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设计说明书.docx_第1页
采煤二区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设计说明书.docx_第2页
采煤二区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设计说明书.docx_第3页
采煤二区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设计说明书.docx_第4页
采煤二区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设计说明书.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金佳矿采煤二区1293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设计说明书 技术科 2013 年8 月15日 目 录 一 1293工作面地形地质条件二 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一)观测站设计原则 (二)设计所用参数(三) 观测线长度及位置的确定三 控制点及观测点的埋设方法(一)控制点的数目及编号(二)测点的数目及编号(三)控制点及测点的埋设形式四 观测工作(一)观测措施和技术要求(二)连接测量(三)全面观测(四)日常观测工作五 观测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六 费用预算 一 1293工作面地形地质条件1293工作面平均走向长为:720m,平均采长为:92.5m,面积大约为:6.6万,储量约:23.9万吨,平均深度约:250m,平均倾角为22,开工作面煤层厚度平均约2.4m。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综合机械化采煤法,全部跨落发管理采空区。该地段水文地质条件比较简单,水源主要是来自雨季的大气降水,上区段1291采空区积水,采掘时进行采空区探放水即可。工作面的顶底为老顶,直接顶和伪顶,直接底老底,主要为:细沙岩,泥质细沙岩,粉沙质泥岩。地表山形陡峭,不适宜居住和耕种。二 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一)观测站设计原则为了能够获得准确,可靠,有代表性的观测资料,观测站在设计中应遵循一下原则:1) 观测线要设计在巷道位于地表移动盆地的主要断面上;2) 观测站在观测期间不受邻近开采的影响;3) 观测线的长度要大于地表移动盆地的范围;4) 根据开采深度和设站目的,观测线上的测点应根据煤矿测量规程第260条表45,控制点间距;5) 每条观测线两端的控制点不少于两个,要设立在移动盆地的范围以外,埋设要牢固。在冻土地区,测点要埋设在冻土线0.5m以下(二)设计所用参数 1) 执行范围:煤矿测量规程 2) 设计所用参数a:地表土层移动角=45。b:50时,=90- ,得最大下沉角=743600式中为岩石硬度系数:0.60.7, 煤层倾角。最大下沉角=743600 移动角修正值 走向移动角:= 70 =20 下山移动角:= 695826 =15 山上移动角:= 70 =20(三) 观测线长度及位置的确定观测线共设两条,其中一条为走向观测线(a),另一条为倾向观测线(b)见图1,按煤矿测量规程规定,工作面的走向长度大于0.9ho(ho为平均开采深度)时,可以只设半条走向观测线,每条观测线的两端所设的控制点不少于两个,点需设在50m外,点距不得少于45m。各观测线的长度、控制点数、观测点数见表1。 观测线长度(m)控制点数/个观测点数/个测点总数/个走向45552227倾向1104812合计56593039 表1图1三 控制点及观测点的埋设方法(一)控制点的数目及编号两条观测线均为全盆地观测线,一共布置6个控制点。走向观测线上布设5个控制点,编号为a1、a2、a3、a4、a5。倾向观测线上布设4个控制点,编号为b1、b2、b3、b4。(二)测点的数目及编号1293工作面的采深为250m。根据煤矿测量规程260条表45规定,走向观测线的测点间距为20m,共布设22个观测点,倾向观测线的测点间距为20m,共布设8个观测点,两观测线交点编号为o。走向观测线的编号从左到右为1、3、43,倾向观测线的编号从下到上为2、4、16。(三)控制点及测点的埋设形式在1293工作面回采之前,将设计的观测站标定到实地,根据设计标定出观测线上的控制点,然后在控制点上依次标定出各个测点的位置。控制点用预制的水泥正棱台体,中心十字标要明显。正棱水泥台体上宽为200毫米,下宽为300毫米,高为700毫米,其结构见:图2。单位:mm 图2埋设控制点及测点时,先在标定位置两旁打下木桩,并作好点记号,再将正棱台体放入深0.6米的坑中,使测点十字标志与标定的位置一致,测点周围用土石填实即可。四 观测工作由于测区属于山地地形,地形复杂,观测线的高差大,山上树木密集,难以用钢尺丈量距离,所以我们采用nikon 2c全站仪进行观测。(一)观测措施和技术要求如下:1)在控制点上设站时,每次都应对该点进行检测,确定该点没有发生变化后才能使用。2)在测站上观测各个测点的水平角、垂直角、距离时,都要使用正倒镜观测,两次的测距不得大于3毫米。3)在测点上使用镜站时,必须使用脚架精确对中,对中误差不得大于2毫米,镜高和仪器高量取至1毫米。4)每个测点需由两个不同测站进行观测,两组求得的坐标差和高差不得大于10毫米。5)测点与测站之间的距离不得大于300米,若控制点与观测点距离较远,可由控制点作为临时观测站进行观测。6)每一观测站观测次数,严格按煤矿测量规程执行。(二)连接测量 在观测站埋好1020天,点位固结好之后,应在观测站的控制点与测区控制网之间进行连接测量,确定控制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然后根据它来测定其它工作测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 连接测量按定向基点的测定精度要求进行,观测线上工作点的平面位置,从已知坐标的控制点上按5秒精度的要求来测定。 高程连测按三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来进行。(三)全面观测 为了准确确定工作测点在地表开始移动之前的空间位置,在连测后地表移动之前,应独立进行两次全面观测,两次观测的时间间隔为5天,两次测得的同一测点高程差不大于10毫米,坐标差不大于10毫米,取平均值作为观测站的原始观测数据,同时将各测点展绘到观测站设计平面图上。(四)日常观测工作 在回采工作面推进100米后,开始对预计可能首先移动的地区进行巡视测量,每隔几天观测一次,如果发现测点有下沉趋势,即说明地表开始移动。在采动过程中,每月进行一次全面观测,在采动过程中的水准测量,施测按四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进行。在移动的活跃期间,还应对下沉较大的地区增加水准观测的次数。 在采动过程中,不仅要及时地记录和描述地表出现裂缝、塌陷的形态和时间,还要记载每次观测时的相应工作面位置、实际采出厚度、工作面推进速度、顶板垮落情况、煤层产状、地质构造、水文条件等有关情况。五 观测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每次观测结束后,应检查外业工程记录簿,每个观测点按两组观测求出的坐标和高程取平均值作为该次观测值,坐标值需投影到观测线方向上,求出各相邻点间距,然后按观测线计算各点的移动变形。各观测点的下沉值w,水平移动u,相邻各点间的垂直变形(倾斜i与曲率)与水平变形(拉伸与压缩),观测线上一些代表性的下沉速度v,并绘制移动与变形曲线等各种图表。待回采完毕后,地表移动经历衰退期后进行最后一次全面观测,即完成该观测站的全部外业观测后,需按煤矿测量规程第七篇第二章第三节第272条的规定求出该观测站的地表移动和变形的主要参数的各种移动角。观测结束后,编写技术总结,并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本矿区地表移动和变形的基本规律,求出本矿区的开采沉陷参数,为指导本矿“三下”采煤和保护煤柱设计提供依据。六 费用预算预算汇总表如下: 单位:万元 序号名称金额备注1埋点费2.2620预制正棱台2外业观测费13.77003内业成果整理费1.20004踩踏赔偿费0.5500运输踩踏合计17.7820埋点费预算表 单价:元序号名称单位数量单价金额备注1加工测点个391606240人工费+材料费2埋点个392208580人工费+运输费3租地处392007800看护测点费合计22620外业观测费用预算表 单价:元序号名称单位数量单价金额备注1控制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