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ls重庆市涪陵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_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课件(川教版)_第1页
初中历史ls重庆市涪陵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_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课件(川教版)_第2页
初中历史ls重庆市涪陵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_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课件(川教版)_第3页
初中历史ls重庆市涪陵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_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课件(川教版)_第4页
初中历史ls重庆市涪陵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_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课件(川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涪陵第九中学 第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北魏孝文帝北魏孝文帝 改革改革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中国历史中国历史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北魏孝文帝 改革 第四学习主题 第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学习目标 1、知道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名称。 2、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 3、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黄河流 域民族大融合。 第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1、少数民族内迁 匈奴、鲜卑、氐、羯、羌 “五胡” 3、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二、目的:为了维护北魏政权的统治 2、北方民族融和趋势的出现 第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三、改革的主要内容 1、实行一系列新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加 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 2、迁都洛阳(今河南洛阳,494年) 3、推行汉化政策 (改汉姓,说汉话,穿汉服,同汉族通婚,完善学校教育制度) 四、改革的影响北方民族大融合 孝文帝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1、促进了鲜卑族的进步和发展 2、加速了北方(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总结与练习 第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史海拾贝 敕勒歌的创作与翻译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阴山一瞥(位于内蒙古中部) 第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匈奴 鲜卑 鲜卑 羌 氐 羯 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 少数民族内迁和建立的政权 第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嘎仙洞位于呼伦贝尔市鄂伦春 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方向公里处 ,是鲜卑族人的发祥地。“嘎仙” 是鄂伦春语,“猎民之仙”的意思 。 第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1980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大兴安岭北部发现一 个大山洞鲜卑祖庙嘎山洞。在洞里人们发现 了鲜卑后人刻在石壁上达200多字的祭文。 第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东晋和十六国形势图 少数民族内迁和建立的政权 第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北魏建立者魏道武帝拓跋珪像 386年,拓跋珪建 立北魏;389年建都平 城(今山西大同);次 年,称帝,为道武帝。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 流域,标志北朝开始。 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 展,北方出现了民族大 融合的趋势。 鲜卑族的北魏统一北方 第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北朝政权更迭表: 东魏 北齐(550577年) 北魏(439534年) 西魏 北周 (534550年) (535557年) (557581年) 鲜卑族的北魏统一北方 第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徙 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 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 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洛阳) 王里,因兹大举(迁都),光宅中原 。” 魏书任城王传 第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平城 洛阳 看一看:平城、洛阳的位置(注意与黄河的关系) 389年建都平城 494年迁都至洛阳 想一想:洛阳曾为哪些王朝的都城? (东周、东汉、三国的魏、西晋等朝代的都城 ) 原因 影响 北魏定都平城,那里出产的粮食不能满 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和 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 为孝文帝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 孝文 帝 迁都 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 第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 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 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 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大意:孝文帝决心改变鲜卑族风俗,召见群臣。孝文帝说: “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 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三十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 语已成为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三十岁以下的人 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 或罢官。” 想象:鲜卑人进入中原后有哪些不便的地方 ? (语言不通,吃东西不一样,穿戴不一样,礼仪不一样等) 第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l l “ “元元” ”姓来源有三姓来源有三 : l l 一是上古商朝时,有位大史叫元铣,他的子孙便以元为一是上古商朝时,有位大史叫元铣,他的子孙便以元为 姓;姓; l l 二是改自拓跋姓,十六国时,北魏本姓拓跋,至孝文帝二是改自拓跋姓,十六国时,北魏本姓拓跋,至孝文帝 更为元姓;更为元姓; l l 三是改自玄姓,北宋时,因为赵匡胤的父亲叫玄朗,三是改自玄姓,北宋时,因为赵匡胤的父亲叫玄朗, 就下令天下凡姓玄的都改成元姓,不能与他父亲同姓就下令天下凡姓玄的都改成元姓,不能与他父亲同姓 。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举例 : 鲜卑姓汉姓 拓跋元 拔拔长孙 丘穆陵穆 步六孤陆 贺赖贺 独孤刘 鲜卑人多是 三个字的复 姓,姓氏不 同,标志民 族之间的差 异,于是孝 文帝下令把 鲜卑族的复 姓改为音近 的单音汉字 。 南朝官员陈庆之 出使北方,目睹了洛 阳的风貌,感慨的说 :以前以为长江以北 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 ,现在才知道中原地 区礼仪兴盛,人才济 济,难以言传 服饰 第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 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 史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70页 返 回返 回 第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 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哪些? 第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l l 游牧民族游牧民族 农耕民族农耕民族 农业生产农业生产 定居定居 畜牧业畜牧业 “ “胡人汉服胡人汉服” ”、 “ “汉人胡食汉人胡食” ” 黄河流域各民族的大融合 : 文化教育 读敕勒歌 第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北魏帝王出御图(今河南巩义市石窟寺里的浮雕 ) 图中的帝王和大臣们均穿着长袍宽袖,为 汉族服装,反映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的情形 。 第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北魏孝文帝能在民族融合中起如此重要作用,主要 是因为他早年所受的教育,还是有什么更深刻的原因? 各族人民 长期接触 民族融 合趋势 北魏政 府改革 迁都 洛阳 改革 措施 促进民 族融合 第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评一评: 1、有人说,孝文帝是汉化措施最终导致 了鲜卑族的消亡,是鲜卑民族的千古罪人! 2、也有人说:孝文帝的改革又一次激活了 华夏中原民族的性格和精神,促进了民族融合 ,伟大的隋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是中 华 民族的英雄! 一千五百佰年过去了,中华文明延续到今天,人 们对孝文帝的功过作出了不同的评判: 请问:如果你是孝文帝,千年后的今天, 你如何来评价你自己当年作出的决策呢? 孝文帝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第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1.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 A、长安 B、许 C、洛阳 D、殷 考一考: 2.北魏孝文帝是( )。 A.匈奴族人 B.羌族人 C.鲜卑族人 D.汉族人 2.洛阳地处何处?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把都城 迁到这里? C C 洛阳地处中原。 迁都是为了更好地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 第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第一次大分 裂的时期,你能将魏、蜀、吴、十六国、西晋、东晋 、南朝、北朝等对号入座,填入下面的图表中吗? 魏 蜀吴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北朝 南朝 活动与探究 : 439 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各民族人民共同生 活、互相影响,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内 容作 用 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 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文化教育方面 :学习汉族的 文化礼法,尊 崇孔子,以孝 治国,提倡尊 老、养老的风 气等。 政治方面: 迁都至洛阳 ; 采用汉族的 官制、律令 ;实行三长 制。 经济方面 :实行俸 禄 制、均田 制等。 社会生活方 面:说汉话 ;穿汉服; 改汉 姓;鼓 励与汉族联 姻; 第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公元公元534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 西魏。公元西魏。公元550550年,北齐取代东魏年,北齐取代东魏 ,557557年北周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