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卫第五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ppt课件_第1页
职卫第五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ppt课件_第2页
职卫第五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ppt课件_第3页
职卫第五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ppt课件_第4页
职卫第五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 1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 夏源 电话第一节 职业卫生法律法规与监督管理 2 一、职业病防治法(修正案) n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是21世纪我国颁布 的第一部卫生单行法律,于2002年5月1日起实施。根据 2011年12月31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 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决定 修正,修正后的职业病防治法将于2012年 5月1日起实施。 3 修法背景 职业病防治法实施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 门加大工作力度,开展职业病危害源头治理和 重点职业病专项整治,规范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管 理和劳动用工管理,严肃查处危害劳动者身体 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违法行为,全社会职业病防 治意识逐步增强,大中型企业职业卫生条件有 了较大改善,职业病高发势头得到一定遏制。 职业病典型事件 n农民工成为职业病危害的高危人群 n云南昭通市水富县向家坝镇相继有数十名从安徽省凤 阳县砂石厂打工返乡的农民工,共同患上了一种“怪病 ”,1 2名青壮年男子相继死亡。卫生部对事件初步调查 结果显示,这些农民工死于矽肺。事发后,当地政府 为400多位曾在安徽石英砂厂打过工的农民工进行了体 检。结果发现,有30多人得了尘肺病。政府部门的结 论是,这是一起由于工作环境恶劣导致的职业病事件 。 n开胸验肺事件 n自2004年6月,农民工张海超到郑州振东耐磨材料有限 公司上班后,他先后从事过杂工、破碎、开压力机等 有害工种。工作3年多后,他被多家医院诊断为尘肺, 但企业拒绝为其提供相关资料,郑州职业病防治所却 为其作出了“肺结核”的诊断。为寻求真相,这位28岁 的年轻人只好跑到郑大一附院,不顾医生劝阻,铁心“ 开胸验肺”,以此举向人们讲述了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 。最终企业向他赔偿61万余元。 修法思路 n1、按照防、治、保分开的监督管理原则,明确安全监 督管理部门在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管主体责任。 n2、进一步强化用人单位及其负责人在职业病防治中的 责任,通过具体的制度倒逼用人单位自觉履行提供职 业病诊断所需的资料进而落实预防措施的义务。 n3、把握方便劳动者、简化程序的原则,运用劳动仲裁 、行政判定、提起诉讼等方式解决职业病诊断所需资 料的争议问题。 n4、通过制度设置向保护劳动者权益倾斜,有针对性的 解决劳动者在职业病诊断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10 宗旨:保护广大劳动者健康 权益,规定了我国在预防、 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 治职业病中的各种法律制度 。 一、职业病防治法(修正案) 11 政府部门(安 全生产监督、 卫生行政和人 力资源社会保 障) 产生职业病危 害的用人单位 职业防治法律关系主体 接触职业病危 害因素的劳动 者 职业卫生技 术服务单位 :承担职业 卫生检测、 体检和职业 病诊断 一、职业病防治法(修正案) 职业病防治法明确了我国职业病防治基本法律制度 n职业卫生监督制度; n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度; n按职业病目录和职业卫生标准管理制度; n劳动者职业卫生权利受到保护制度; n职业病病人保障制度; n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职业病事故应急救援、职业病事 故调查处理、职业病事故责任追究制度; n鼓励科学防治,淘汰落后的职业危害严重的技术、工 艺和材料以及职业卫生监督和技术服务机构及其队伍 管理制度等。 一、职业病防治法(修正案) 12 职业病防治法的颁布,是我国职业安全 卫生管理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步骤,也是我国政府 在职业卫生与安全管理方面,履行与国际劳工组 织(ILO)、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世界贸 易组织(WT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所签 署的公约或承诺的重要体现。 一、职业病防治法(修正案) 13 职业病防治法共七章90条 14 总则 前期预防 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 职业病诊断与职业病病人保障 监督检查 法律责任 附则 职 业 病 防 治 法 第一章 总则 共13条 n明确了该法的立法宗旨、适用的范围; n职业病防治策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管 理、综合治理); n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 n用人单位承担的责任和国家实行职业卫生监督制 度等,并确立了职业卫生执法主体的职责;明确 了工会组织在职业病防治工作和维护工人权益中 的作用。 15 第二章 前期预防 共7条 n明确规定用人单位的设立条件应包括其工作场所符合 职业卫生要求。 n明确国家建立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制度。 n规定了建设项目在可行性论证阶段,主体工程与职业 病防护设施建设阶段,竣工验收时用人单位的责任。 16 17 n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及控制效果评价由取得省级 以上安监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 构承担。 第三章 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 共23条 n明确了用人单位应当采取的职业病防治管理措 施; n为劳动者提供职业病防护用品; 18 19 n优先采用有利于防治职业病和保护劳动者的新 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n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设置公告栏, 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 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 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等。 n在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应 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急救用品、冲洗设备、应急 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等。 20 21 n该章还对以下内容作出要求: n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 n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化学品、放射性 同位素和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材料的警示标识和 说明书要求; n职业病危害作业转移; n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职业病危害告知义务及职 业卫生培训; n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应急救援和控制责任; n为劳动者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22 n规定了劳动者依法享有的职业卫生健康权: 接受职业卫生教育培训权;获得健康检 查、职业病诊疗、康复等职业卫生服务权; 知情权;请求用人单位提供职业病防护 设施和防护用品,改善操作条件权;依法 拒绝职业危害作业权;检举、控告权; 职业病防治工作建议权等的。 n劳动者也有义务提供与职业病诊断、鉴定有 关的资料。 23 n用人单位的职业病防治责任有:建立健全职业病防 治责任制;履行保护劳动者健康义务;建立健全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落实职业病病人保 障;保证职业病防治经费投入;及时消除职业病 事故隐患;制定职业病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及时 报告职业病及职业病事故;落实职业卫生监督的整 改措施等。 第四章 职业病诊断与职业病病人保障 共19条 n对职业病诊断与职业病病人保障等问题作出了明 确的规定。 n职业病诊断应由具有职业病诊断资质的医疗卫生 机构,组织3名以上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执业 医师集体诊断,应综合分析职业史、职业危害接 触史、现场职业病危害调查与评价、临床表现以 及辅助检查等资料,按照职业病诊断标准进行诊 断。 24 25 n职业病病人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职业病待遇, 及时的职业病治疗、康复和定期检查; n不适宜继续从事原工作的职业病病人,应当调 离原岗位,并妥善安置; n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应享受适 当岗位津贴等。 26 n职业病病人的诊疗、康复费用,伤残以及丧失 劳动能力的职业病病人的社会保障,除应按照 国家有关工伤社会保险的规定执行外,当事人 还可依照有关民事法律,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 赔偿要求。 n职业病病人变动工作单位,其享有的职业病待 遇不变。 第五章 监督检查 共7条 n本章明确了职业卫生监督管理部门应履行监督 检查职责 n政府行政部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采取 下列措施:进入被检查单位和职业病危害现 场,了解情况,调查取证;查阅或者复制与 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行为有关的资料和 采集样品;责令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 的单位和个人停止违法行为。 27 28 n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或者有证据证明危害状态可能导 致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时,职业卫生监督管理部门可 以采取临时控制措施,包括:责令暂停导致职业病 危害事故的作业;封存造成职业病危害事故或者可 能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的材料和设备;组织控 制职业病危害事故现场。 n本章节还对职业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的资格认证以及依 法执行公务作了明确的规定。 第六章 法律责任 共17条 n明确了违反职业病防治法行为应追究的法律责任 包括:行政责任(警告及责令限期改正;罚款,没 收违法所得;提请有关政府责令其停建或关闭,责令 停止生产职业病危害作业;取消职业卫生服务或职业 病诊断资格;没收非法收受的财物等);刑事责任 ;民事责任。 29 第七章 附则 共2条 n对“职业病危害”和“职业禁忌”以明确定义。 n规定本法第二条规定的用人单位以外的单位参照 本法执行。 30 二、 相关配套法规与规章 n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办法 n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 n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 n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 n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 n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 n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管理办法 31 (一)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办法 n本办法对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的主要内容、在何种情 况下申报、受理申报的卫生行政部门如何对申报回应 和监督管理等做出了规定。 n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的主要内容有:用人单位的基 本情况;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浓度或强 度;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生产技术、工艺和材料 ;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等。 32 n新建、改建、扩建、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应当 在竣工验收之日起30日内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 n用人单位因采用的生产技术、工艺、材料等变更导致 所申报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相关内容发生改变的, 应当在变更后30日内向原申报机关申报变更内容。 n用人单位若终止生产经营,也应到原申报机关办理申 报注销手续。 (一)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办法 33 n卫生行政部门应在收到申报材料后5个工作日之 内,出具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回执。 n受理申报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建立职业病危害项目 管理档案并按有关规定逐级上报,并要对用人单 位申报的情况进行抽查,对职业病危害项目实施 监督管理。 (一)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办法 34 (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 n该办法旨在预防、控制和消除建设项目可能产生 的职业病危害,进行分类管理,并对分类管理的 合法机构及资质、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控制效果 评价的内容、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核、审查、验 收的内容以及违反该管理办法的法律责任都做了 明确规定。 35 n依据建设项目是否存在严重职业病危害因素,工 作场所可能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毒理学特征、 浓度(强度)、潜在危险性、接触人数、频度、 时间、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和发生职业病的危险 程度,将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分为职 业病危害轻微、职业病危害一般和职业病危害严 重3大类。 (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 36 n职业病危害轻微的建设项目,其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 、控制效果评价报告应当向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n职业病危害一般的建设项目,卫生行政部门应对其职业 病危害预评价、控制效果评价进行审核和竣工验收; n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除进行上述规定的卫生审 核和竣工验收外,还应当进行设计阶段的职业病防护设 施设计的卫生审查。 (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 37 n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及控制效果评价应当由依法取得资质 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承担。 n建设项目未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或备案的,有关部 门不得批准该建设项目。 n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其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未 经审查或审查不合格的,不得施工。职业病危害一般和 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未经卫生验收或验收不合格 的,不得投入生产或使用。 (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 38 n国家对职业病危害建设项目实行分类管理。根 据投资主体、额度和审批部门不同而由卫生部 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备案、审核、审查和 竣工验收。行政部门可以委托下级卫生行政部 门负责。 n本办法还对建设单位、卫生行政部门及其职业 卫生监督执法人员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及本 办法规定的行为,规定了相应的处罚办法。 (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 39 (三)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 1. 职业健康检查 n职业健康检查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 和应急健康检查。 40 n用人单位组织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进 行职业健康检查是其法定义务。 n职业健康检查应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从事职 业健康检查的医疗卫生机构(简称体检机构)承担 。 n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应当客观、真实,体检机构对健 康检查结果承担责任。 41 (三)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 n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未经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 者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 n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 ; n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 n不得安排孕期、哺乳期女职工从事对本人和胎儿、 婴儿有危害的作业。 (三)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 42 n定期职业健康检查时,发现劳动者有职业禁忌或者 有与其所从事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应及时调离原 工作岗位,并妥善安置。 n对需要复查和医学观察的劳动者,应当按照体检机 构要求的时间,安排其复查和医学观察。 n对未进行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不得解除 或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三)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 43 n用人单位发生分立、合并、解散、破产等情形的, 应当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进行健康 检查,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妥善安置职业病病人。 n用人单位对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 动者,应当及时组织进行应急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 。 (三)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 44 n体检机构发现疑似职业病病人应当向所在地卫生 行政部门报告,并通知用人单位和劳动者。 n用人单位对疑似职业病病人也应向所在地卫生行 政部门报告,并按体检机构的要求安排其进行进 一步的职业病诊断或者医学观察。 n用人单位应将体检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 (三)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 45 n职业健康体检应依据劳动者所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 素类别,按职业健康检查项目及周期的规定进 行。体检机构应在体检工作结束之日起30日内向用 人单位出具书面体检报告。 n体检机构发现劳动者有健康损害或者需要复查的, 除及时通知用人单位外,还应当及时告知其本人。 (三)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 46 2. 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 n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是劳动者健康变化、健康状况与职业 病危害因素关系的客观记录,是职业病诊断鉴定的重要 依据之一,是法院审理健康权益案件的物证。因此职业 健康监护档案的内容应当能连续、动态观察劳动者健康 状况、能为诊断职业病以及职业卫生执法提供证据,内 容要完整简要。 n用人单位为从事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建立职业健康 监护档案并妥善保存是其法定义务。 (三)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 47 n本办法规定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内容包括:职 业史、既往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相应作业 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职业健康检查 结果及处理情况和职业病诊疗等劳动者健康资 料。 n劳动者有权查阅、复印其本人职业健康监护档 案,在离开用人单位时,有权索取本人健康监 护档案复印件,用人单位应当如实、无偿提供 ,并在所提供的复印件上签章。 (三)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 48 n本办法还对用人单位、医疗卫生机构违反本办 法规定的行为,规定了相应的处罚办法,包括 对单位罚款,相关人员行政和法律处罚。 (三)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 49 (四)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 n明确规定了职业病诊断和鉴定应当遵循“科学、 公正、公开、公平、及时和便民”的原则。职业 病的诊断应按该管理办法和国家职业病诊断标 准进行,并符合法定程序方有法律效力。 50 1. 职业病诊断机构 承担职业病诊断的机构应具备以下条件: 持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具有与开展职业病诊断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 具有与开展职业病诊断相适应的仪器、设备; 具有健全的职业病诊断质量管理制度。 (四)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 51 n职业病诊断机构批准书有效期为4年。 n职业病诊断机构职责有: 在批准的范围内诊 断职业病; 报告职业病和承担卫生行政部门 交付的其它有关职业病诊断工作。 (四)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 52 职业病诊断医师的条件: 具有执业医师资格; 具有中级以上卫生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熟悉职业病防治法律规范和职业病诊断标准; 从事职业病诊疗相关工作5年以上; 熟悉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防治及其管理; 经培训、考核合格,并取得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颁发的资格证书。 (四)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 53 2. 职业病诊断 n劳动者可以选择用人单位所在地或本人居住地的县( 区)、本县所在市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任何职 业病诊断机构进行诊断。 n职业病的诊断机构不分级别,符合规定的任何一个职 业病诊断机构出具的诊断证明均具有同等效力。 n申请职业病诊断者应提交:职业史、既往史、职业健 康监护档案复印件、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工作场所历 年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评价资料以及诊断机构需要 提供的其它资料。 (四)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 54 n职业病诊断应依据职业病诊断标准,结合职业 病危害接触史、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与评价、临床表现和医学检查结果等资料,进 行综合分析与诊断。 n不能确诊的疑似职业病病人,可以经必要的医 学检查或者住院观察后,再做出诊断。 n没有证据否定职业病危害因素与病人临床表现 之间的必然联系,在排除其他致病因素后,应 当诊断为职业病。 (四)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 55 n职业病诊断机构在进行职业病诊断时,应当组 织3名以上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执业医师进行 集体诊断。 n对职业病诊断意见有分歧的,应当按多数人的 意见诊断,对不同意见应当如实记录。 n职业病诊断机构做出职业病诊断后,应当向当 事人出具职业病诊断证明书。 (四)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 56 n职业病诊断证明书应当明确是否患有职业病, 对患有职业病的,还应当载明所患职业病的名 称、程度(期别)、处理意见和复查时间。 n该证明书由参加诊断的医师共同签署,并经职 业病诊断机构审核盖章。 n证明书一式三份,劳动者、用人单位各执一份 ,诊断机构存档一份。诊断机构应建立永久保 存的职业病诊断档案。 (四)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 57 3. 职业病鉴定 n当事人对职业病诊断有异议的,在接到职业病诊断证明 书之日起30日内,可向做出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所在地 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鉴定。 n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负责职 业病诊断争议的首次鉴定。 n当事人对该市级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不服 的,在接到鉴定书之日起15日内,可以向原鉴定机构所 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再鉴定。 n省级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的鉴定为最终鉴定。 (四)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 58 n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设立职业病诊断鉴定专 家库。专家库专家任期四年,可以连聘连任。 n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的专家,由申请鉴定的 当事人在职业病诊断鉴定办事机构的主持下, 从专家库中以随机方式抽取。 n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组成人数为5人以上单数 ,鉴定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名,由鉴定委员会推 举产生 。 (四)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 59 n鉴定委员会专家有下列情况者须回避: 是职业病诊断鉴定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近亲的 与职业病诊断鉴定有利害关系的 与职业病诊断鉴定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 响公正鉴定的 (四)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 60 n职业病诊断鉴定办事机构应当自收到申请鉴定之 日起10日内完成材料审核,如材料齐全则发给受 理通知书。并在受理鉴定之日起60日内组织鉴定 。 n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应当认真审阅有关资料, 必要时可以听取当事人陈述和申辩,对被鉴定人 进行医学检查,也可以到工作场所现场调查取证 ;可向原诊断机构调阅有关诊断资料,也可向用 人单位索取与鉴定有关的资料。 (四)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 61 n鉴定结论以鉴定委员会成员超过半数的表决结 果为据,鉴定过程应当如实记载,并制作鉴定 书。 n职业病诊断鉴定书应包括: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基本情况和鉴定事由;参加鉴定专家情况;鉴 定结论及其依据;鉴定时间等。 n鉴定书应当于鉴定结束之日起20日内由职业病 诊断鉴定办事机构发送给当事人。 (四)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 62 (五)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 n旨在规范职业病危害事故的调查处理和控制, 减轻事故损害。 n包括:事故的分类,事故调查处理的内容,事故 报告及事故处理。 63 1. 事故的分类 按一次职业病危害事故所造成的危害严重程度 分为三类: 一般事故:发生急性职业病10人以下的; 重大事故:发生急性职业病10人以上50人以下或者死 亡5人以下的,或者发生职业性炭疽5人以下的; 特大事故:发生急性职业病50人以上或者死亡5人以上 ,或者发生职业性炭疽5人以上的。 (五)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 64 2. 事故调查处理的内容有: 依法采取临时控制和应急救援措施,及时组织抢救急 性职业病病人; 按照规定程序报告事故; 组织事故调查; 依法对事故责任人查处; 结案存档。 (五)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 65 3. 事故报告 n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用人单位应当立即向 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行政和其他有关部门报告。 n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后 ,应当实施紧急报告:特大和重大事故,应 当立即向同级人民政府、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和 卫生部报告;一般事故,应当于6小时内向 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五)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 66 n接收急性职业病危害劳动者的首诊医疗卫生机 构,也应当及时向所在地的级卫生行政部门报 告。 n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内容:事故发生的地点、 时间、发病情况、死亡人数、可能发生原因、 已采取措施和发展趋势等。 (五)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 67 4. 事故处理 n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用人单位应根据情况 立即采取以下紧急措施: 停止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的作业,控制事故现场,防 止事态扩大,把事故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疏通应急撤离通道,撤离作业人员,组织泄险; 保护事故现场,保留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的材料、设 备和工具。 (五)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 68 对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及时组织 救治、安排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 按照规定进行事故报告; 配合卫生行政等相关部门进行调查,按照卫生行政部门 的要求如实提供事故发生情况、有关材料和样品; 落实卫生行政等相关部门要求,采取防控措施。 (五)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 69 n政府有关部门接到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后,根 据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责令暂停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的作业; 组织控制职业病危害事故现场; 封存造成职业病危害事故的材料设备和工具等 ; 组织医疗卫生机构救治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 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 (五)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 70 (六)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 n旨在规范各类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 服务行为,加强此类机构的管理。 71 1.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概念与资质 n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是指为职业病防治工作 服务的卫生技术机构。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内容包括: n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 n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与评价 n化学品毒性鉴定 (六)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 72 n放射卫生防护检测与评价 n职业病防护设施与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效果评 价 n放射防护器材和含放射性产品检测等内容 (六)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 73 n从事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机构,必须取得国家和省安全 生产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证书 ,并按照资质证书所规定的项目,开展职业卫生技术 服务工作,不得超项服务。 n其中化学品毒性鉴定,职业病防护设施与个人防护用品 效果评价、放射防护器材和含放射性产品检测以及建设 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甲级)等资质审定由国家安监总 局负责 。 (六)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 74 2. 资质审定 n国家和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委托指定的 办事机构承担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审定的 具体组织工作。 n国家和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卫生行政部门分别设 立国家和省级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审定专 家库,专家库专家任期4年,可连聘连任。 (六)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 75 n申请从事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机构应当具备以 下基本条件: 具有法人资格; 有专门从事相应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机构、固 定的工作场所和工作条件; 具备符合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条件的专 业人员、设备、技术能力和经费; 有健全的内部规章制度和质量管理体系。 (六)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 76 n安监部门应当自接到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审 定申请表之日起15日内,做出是否受理的决定。不 予受理的,应当说明理由并书面通知申请单位;同 意受理的,应当在60日内由办事机构组织专家组, 对申请单位进行技术评估。 n专家组由从相关专家库中抽取的5名或者7名专家组 成。 (六)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 77 n专家组按照规定进行资料审查和现场考核,考核内容包 括:申请单位情况介绍,申请资料的现场核查,相关人 员的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考核,抽查原始记录、报告、 总结和必要的盲样检测等。 n专家组应在现场考察结束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办事机 构提交技术评估报告,安监部门自收到专家组技术评估 报告之日起30日内完成资质审核,对符合条件的发给资 质证书。有效期为4年。 (六)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 78 3. 资质管理 n取得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在资质证 书有效期届满前六个月内,向原认证安监部门 申请续展,经复核后合格的,换发证书;逾期 未申请续展的,其资质证书过期失效。 n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若发生分立或合并、停 业、破产或者其他原因中止业务、法定代表人 变更等情况均应向原申请认证的卫生行政部门 办理变更手续。 (六)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 79 n省级以上安监部门对取得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 服务机构实行年检制度和经常性监督检查。 n未申请年检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视为自 动放弃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 n年检或者抽查不合格的,由安监部门责令限期 三个月内进行改正,改正期间暂停其职业卫生 服务工作。改正期结束,合格者准许继续执业 ;仍不合格的,由原发证的安监部门取消资格 ,并收缴资质证书。 (六)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 80 (七)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管理办法 n职业卫生标准是职业卫生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 部分,也是职业卫生监督执法的重要基础性依 据。 81 国家职业卫生卫生标准包括: n职业卫生专业基础标准 n工作场所作业条件卫生标准、工业毒物、生产性粉尘 物理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n职业病诊断标准; n职业照射放射防护标准; n职业防护用品卫生标准; n职业危害防护导则; n劳动生理卫生、工效学标准、以及职业病危害因素检 测、检验方法等。 (七)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管理办法 82 n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分强制性和推荐性标准两大 类。 n强制性标准包括:工作场所作业条件卫生标准 、工业毒物、生产性粉尘、物理因素职业接触 限值、职业病诊断标准、职业照射放射防护标 准和职业防护用品卫生标准等。 n强制性标准的代号为“GBZ”,推荐性标准代号 为“GBZ/T”。 (七)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管理办法 83 2 职业卫生标准是以保护劳动者健康为目的, 对劳动条件各种卫生要求所做出的技术规定,可 视作技术的尺度。它可被政府采用,成为实施职 业卫生法规的技术规范,卫生监督和管理的法定 依据。我国目前有两个与职业卫生有关的标准: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和工作场所有害因 素职业接触限值。 三、职业卫生标准 84 3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规定了设计应考虑的一般卫 生要求,主要包括物理性有害因素的限值。工作场所有害 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则重点规定了化学物的接触限值。标准 除了有化学物的接触限值外,还采用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 度作为主体性的限值单位。生产性粉尘的标准除总尘外, 要求主要测定呼吸性粉尘。 以下就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生物接触限 值、化学致癌物接触限值和职业卫生标准的应用4个方面 进行简要阐述。 三、职业卫生标准 85 4 职业接触限值(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s, OELs)是我国职业卫生标准中对于限值的 一个总称。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反复接 触某种有害因素,对绝大多数人的健康不引起有害 作用的容许接触浓度(Permissible concentration, PC)或接触水平。 1. 职业接触限值的定义 (一)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86 5 职业接触限值包括三个具体限值 (1)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ermissible concentration- Time Weighted Average,PC-TWA),指以时间为权数规定 的8小时工作日的平均容许接触水平。 (2)最高容许浓度(Maximum Allowable Concentration, MAC),指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均不应超过 的有毒化学物质的浓度。 (3)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emissible concentration- Short Term Exposure Limit,PC-STEL),指一个工作日 内,任何一次接触不得超过的15分钟时间加权平均的容许 接触水平。 (一)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87 6 (一)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常见的其他国家的职业接触限值有: (1)美国政府工业卫生学家协会(ACGIH)的阈限值: 时间加权平均阈限值(threshold limit value- time weighted average,TLV-TWA):指8小时工作班 以及40小时工作周的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长期反复 接触该浓度(有害物质),几乎所有工人不会发生有害 的健康效应。 88 7 短时间接触阈限值(threshold limit value-short term exposure limit,TLV-STEL):是在一个工作日的 任何时间均不得超过的短时间接触限值(以15分钟TWA表 示)。工人可以接触该水平的有害因素,但每天接触不得 超过4次,前后两次接触至少要间隔60分钟,且不得超过 当日的8小时时间加权平均阈限值。 上限值(threshold limit valueceiling,TLVC) :是指瞬时也不得超过的浓度或强度(可以5.00.5250.735 注:表中所列采光系数标标准值值适用于我国类类光气候区。采光系数标标准 值值是根据室外临临界照度为为5000lx制定的。亮度对对比小的、级视觉级视觉 作 业业,其采光等级级可提高一级级采用。197 198 n采光系数标准值的选取,应符合下列规定:侧 面采光应取采光系数的最低值Cmin;顶部采光 应取采光系数的平均值Cav;对兼有侧面采光和 顶部采光的房间,可将其简化为侧面采光区和 顶部采光区,并应分别取采光系数的最低值和 采光系数的平均值。 4. 工业建筑各不同车间的采光系数标准值应 符合下表 的规定 采 光 等 级 车间名称侧面采光顶部采光 采光系 数最低 值 Cmin(%) 室内天然 光临界照 度(lx) 采光系 数平均 值Cav(%) 室内开然 光临界照 度(lx) 特别精密机电产品加工、装配、 检验、工艺品雕刻、刺绣、绘画 52507350 很精密机电产品加工、装配、检 验通讯、网络、视听设备的装配 与调试 31504.5225 纺织品精纺、织造、印染服装裁 剪、缝纫及检验精密理化实验室 、计量室主控制室印刷品的排版 、印刷药品制剂 199 接上表 机电产品加工、装配、检修 21003150 一般控制室 木工、电镀、油漆铸工理化实验室 造纸、石化产品后处理 冶金产品冷轧、热轧、拉丝、粗炼 焊接、钣金、冲压剪切、锻工、热处理 1501.575 食品、烟酒加工和包装 日用化工产品炼铁、炼钢、金属冶炼 水泥加工与包装配、变电所 发电厂主厂房 0.5250.735 压缩机房、风机房、锅炉房、泵房、电石 库、乙炔库、氧气瓶库、汽车库、大中件 贮存库煤的加工、运输、选煤 配料间、原料间 200 5. 采光质量 n(1)顶部采光时,级采光等级的采光均匀度不宜小于 0.7。为保证采光均匀度不小于0.7 的规定,相邻两天窗中线间 的距离不宜大于工作面至天窗下沿高度的2倍。 n(2) 采光设计时,应采取下列减小窗眩光的措施: 作业区应 减少或避免直射阳光;工作人员的视觉背景不宜为窗口;为 降低窗亮度或减少天空视域,可采用室内外遮挡设施;窗结 构的内表面或窗周围的内墙面,宜采用浅色饰面。 201 202 n(3)对于办公、图书馆、学校等建筑的房间,其室内 各表面的反射比宜符合规定。各表面的反射比要求分别 为顶棚0.700.80,墙面0.500.70,地面0.200.40, 桌面、工作台面、设备表面0.250.45。 n(4)采光设计,应注意光的方向性,应避免对工作产 生遮挡和不利的阴影,如对书写作业,天然光线应从左 侧方向射入。 203 n(5)当白天天然光线不足而需补充人工照明的场所, 补充的人工照明光源宜选择接近天然光色温的高色温光 源。 n(6) 对于需识别颜色的场所,宜采用不改变天然光光 色的采光材料。 n(7) 对于博物馆和美术馆建筑的天然采光设计,宜消 除紫外辐射、限制天然光照度值和减少曝光时间。 n(8) 对具有镜面反射的观看目标,应防止产生反射眩 光和映像。 (三)照明 n照明系指在无天然光(如夜班,矿井、隧道、地下室) 或天然光不足以及需要高照度的作业,为从事正常生产 活动和保证作业安全面采用人工光源的一种形式。 n照明可依据作业的具体需要加以调节、改变,应用十分 方便,在生产性照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GB 50034 2004建筑照明设计标准已于2004年12月1日起实 施。原GB 500341992工业企业照明设计标准和 GBJ 1331990民用照明设计标准同时废止。 204 1照明方式 n 按照明系统可分4种: n(1)一般照明(general lighting) 又称全面照明(full lighting),指不考 虑特殊局部需要、在整个作业场所安置若干照明器,使各工作面普遍 达到所规定视觉条件的照明方式。 n使用于对光线投射方向没有特殊要求,工作点不固定且较密集的作业 场所,且受作业技术条件限制不适合装设局部照明或不必要采用混合 照明时,宜采用一般照明。其优点是作业点的视觉条件较好,视野亮 度基本相同。缺点是耗电量大。当某一工作区需要高于一般照明照度 时,可采用分区一般照明(localized lighting)。 205 206 n(2)局部照明(local lighting) 指在某工作面安 置照明器,使其达到规定视觉条件的照明方式 。优点是耗电量少且可获得高的照度。缺点是 直接眩光和使周围视野变暗对作业者造成不利 影响。在一个工作场所内不应只装设局部照明 。 207 n(3)混合照明(mixed lighting) 由一般照明和局部照明 共同组成的照明方式。适用于照明要求高、有一定的投 光方向以及固定工作点分布密度不大的作业场所,且单 独装设一般照明不合理的场所,宜采用混合照明。其优 点是集一般照明和局部照明的优点为一体,成为一种较 为经济的照明方案。一般照明与局部照明的比例以1:5为 好,对于较小的作业场所一般照明的比例可以适当提高 。 n(4)特殊照明(special lighting) 系指应用于特殊用途或 需有特殊效果的各种照明方式。如细微对象检查照明, 不可见光照明、色彩检查照明、运动对象检查照明和透 过照明等。 2. 照明种类 n 照明种类按用途可分为正常照明、应急照明、 值班照明、警卫照明和障碍照明。其中应急照明 包括备用照明、安全照明和疏散照明。 n(1)正常照明(normal lighting ) 指在正常情 况下使用的室内外照明。工作场所均应设置正常 照明。 208 209 n(2)应急照明(emergency lighting) 是在正常照明系 统因电源发生故障,不再提供正常照明的情况下,供人 员疏散、保障安全或继续工作的照明。应急照明不同于 普通照明,它包括:备用照明、疏散照明、安全照明3种 。 n(3)备用照明(stand-by lighting) 在正常照明电源发 生故障和事故时,为确保活动和工作能继续正常进行而 设的应急照明部分。 3照度要求 n(1)照度标准值应按0.5、1、3、5、10、15、 20、30、50、75、100、150、200、300、500、 750、1000、1500、2000、3000、5000lx分级。 n(2)标准规定的照度值均为作业面或参考平面 上的维持平均照度值。各类房间或场所的维持平 均照度值应符合照度标准值的规定。 210 211 n(3)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及以上时,作业面或参考平面的照 度,可按照度标准值分级提高一级:视觉要求高的精细作业 场所,眼睛至识别对象的距离大于500mm时;连续长时间紧 张的视觉作业,对视觉器官有不良影响时;识别移动对象, 要求识别时间短促而辨认困难时;视觉作业对操作安全有重 要影响时;识别对象亮度对比小于0.3时;作业精度要求较高 ,且产生差错会造成很大损失时;视觉能力低于正常能力时 ;建筑等级和功能要求高时。 212 n(4)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及以上时,作业面或参 考平面的照度,可按照度标准值分级降低一级: 进行很短时间的作业时;作业精度或速度无关紧 要时;建筑等级和功能要求较低时。 213 (5)作业面邻近周围的照度可低于作业面照度,但 不宜低于下表的数值 作业面照度(lx) 作业面邻近周围照度 值(lx) 750 500 300 200 500 300 200 与作业面照度相同 注:邻近周围指作业面外0.5m范围之内 214 n(6)在照明设计时,应根据环境污染特征和灯 具擦拭次数选定相应的维护系数。 n(7)在一般情况下,设计照度值与照度标准值 相比较,可有-10+10的偏差。 4照度均匀度 n(1)公共建筑的工作房间和工业建筑作业区 域内的一般照明照度均匀度,不应小于0.7,而 作业面邻近周围的照度均匀度不应小于0.5。 n(2)房间或场所内的通道和其他非作业区域 的一般照明的照度值不宜低于作业区域一般照 明照度值的1/3。 215 216 n(3)在有彩电转播要求的体育场馆,其主摄像 方向上的照明应符合下列要求:场地垂直照度 最小值与最大值之比不宜小于0.4;场地平均垂 直照度与平均水平照度之比不宜小于0.25;场地 水平照度最小值与最大值之比不宜小于0.5;观 众席前排的垂直照度不宜小于场地垂直照度的 0.25。 5照度标准值 工业建筑通用房间或场所一般照明标准值 房间或场所 参考平面及其高度照度标准值 (lx) UCRRa备注 实验室一般0.75m水平面3002280可另加局部照明 精细0.75m水平面5001980可另加局部照明 检验一般0.75m水平面3002280可另加局部照明 精细,有颜色要求0.75m水平面7501980可另加局部照明 计量室、测量室0.75m水平面5001980可另加局部照明 变、配电 站 配电装置室0.75m水平面20060 变压器室地面10020 电源设备室、发电机室地面2002560 控制室一般控制室0.75m水平面3002280 主控制室0.75m水平面5001980 电话站、网络中心0.75m水平面5001980 注:需增加局部照明的作业面,增加的局部照明度值宜按该场所一般照明照度值的1.03.0倍选取。 (姚武) 217 第三节 个人防护用品 218 219 一、个人防护用品概述 个人防护用品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PPE)是指作业者在工作过程中为免 遭或减轻事故伤害和职业危害,个人随身穿(佩 )戴的用品。 220 是使用一定的屏蔽体、过滤体,采取阻隔、封 闭、吸收等手段,保护人员肌体的局部或全部免 受外来因素的侵害。 在工作环境中尚不能消除或有效减轻职业有 害因素和可能存在的事故因素时,这是主要的防 护措施,属于预防职业性有害因素综合措施中的 第一级预防。 (一)个人防护用品的作用 221 (二)设计和制作应严格遵守四项原则 n 便于操作、穿戴舒适,不影响工作效率。 n符合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技术(产品)标准,选用 优质的原材料制作,保证质量,经济耐用。 n不应对佩戴者产生任何损害作用,包括远期损害 效应。 n在满足防护功能的前提下,尽量美观大方。 222 1 .安全防护用品(为了防止工伤事故) 例如防坠落用品(安全带、安全网等),防冲 击用品(安全帽、安全防砸马甲、防冲击护目镜 等),防电用品、防机械外伤用品(防刺、绞、 割、碾、磨损及脏污等的服装、手套、鞋等), 防酸、防碱和防油用品、防水用品、涉水作业用 品、高空作业用品等。 (一)按防护目的分类 二、个人防护用品的分类 223 224 例如有防尘用品(防尘、防微粒口罩等)、 防毒用品(防毒面具、防毒衣等)、防高温用品 、防寒用品、防噪声用品、防放射用品、防辐射 用品等。但这种分类是相对的,多种防护用品同 时具备防止工伤和预防职业并的用途。 2. 职业卫生专用防护用品(用来预防职 业病) (一)按防护目的分类 225 头部防护类:如安全帽、防护头盔、防寒帽等。 呼吸器官防护类:如防毒口罩、防尘口罩等。 防护服类:如防机械外伤服、防静电服、防酸碱服等。 听觉器官防护类:如耳塞、耳罩、头盔等。 眼、面防护类:如防冲击护眼具(防护眼镜)、焊接护 目镜及面罩、炉窑护目镜及面罩等。 手足防护类:如绝缘手套、防酸碱手套、防寒手套、绝 缘鞋、防寒鞋、防油鞋、皮安全鞋(防砸鞋)。 防坠落类:如安全带、安全绳。 皮肤防护用品。 (二)按所防护人体器官或部位分类 226 1.防护头盔(安全帽) 安全头盔矿用安全头盔 野外保暖 头盔 防噪声头 盔 供氧头盔 防噪声防毒 头盔 电焊工头盔 防火头盔 227 根据用途,防护头盔可分为单纯式和组合式2类。 (1)单纯式有一般建筑工人、煤矿工人佩戴的帽盔,用于 防重物坠落砸伤头部。机械、化工等工厂防污染用的以 棉布或合成纤维制成的带舌帽亦为单纯式。 (2)组合式的有:电焊工安全防护帽,防护帽和电焊工 用面罩连为一体,起到保护头部和眼睛的作用。矿用 安全防尘帽,由滤尘帽盔和口鼻罩及其附件组成。 防 尘尘防噪声安全帽,为为安全防尘尘帽上加上防噪声耳罩。 1.防护头盔(安全帽) 228 使用前应检查外观是否有碰伤裂痕、磨损,帽衬结构 是否正常,如存在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