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经阴气、阴虚的 概念及其与六虚的关系 山东中医药大学 孙广仁 【提要】 主要讨论内经中的阴气、阴虚的概念 及其与阳虚、气虚、精虚、血虚、津亏的关 系。指出内经中阴气的涵义有二: 一指人体的在内或在下之气,与阳气指在 外或在上之气相对; 二指具有凉润、宁静、凝敛、沉降、抑制 等作用,能抵御阳热邪气侵袭和清除阳热的 气,是人体之气的一部分,与阳气指代具有 温煦、推动、发散、升腾、兴奋等作用,能 抵御阴寒邪气侵袭并消除阴寒的气相对。 内经中阴虚的涵义有三: 一是与阳气虚相对,是指阴气虚亏及其 凉润、宁静等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 二是与在外或在上之气的不足相对,是 指在内或在下之气的不足; 三是与气属阳相对而指精虚。 内经中的气虚,是指人体之气虚亏及 其各种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属阴阳二气对 等的皆不足。 目前临床应用的阴虚概念,是指阴气 虚而非精虚、血虚或津液亏虚。 阴虚与阳虚都是人体之气某一部分的 虚亏,阴阳两虚是阴气与阳气不对等的皆 虚,它们都属于气虚的范畴。 气阴两虚与气阳两虚在理论上是悖论 ,不可再用于临床疾病的病机和证候的表 述。 研究阴气的概念和功能,发展“滋阴学派 ”和“温病学派”的学术思想,对深化认识热 性疾病(包括外感热病和内伤热病)的病变 机理,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发 展“道家”的以“以静制动”的养生思想,提高 国民素质,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对于“阴气”的概念,部分学中医者 感到陌生,总认为“阳气”与“阴血”相对是常 理。“阳与气合称为阳气,阴与血合称为阴血 ”1的说法讲了20多年,早习以为常了,怎么 又有“阴气”与“阳气”相对的说法?或问此说 法源于何处?为什么目前多数中医基础和临 床的教科书中都没有述及?本文试从内经 有关论述入手,探讨人体之阴气、阴虚及 气虚的概念,并对气阴两虚、气阳两虚提出 自己的看法。 那么阴气与阴虚的概念来源于何处? 下面我们复习一下内经中有关“阴气 ”、“阴虚”及“气虚”的论述。 一、内经的阴气、阴虚和气虚 内经中记载: “阴气”二字连读者98处,并且与“阳气 ”对称者68处; 记述“阴虚”者13处; 记述“气虚”者15处。 (一)关于阴气(98处) 1.关于阴气的概念和功能的论述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精 则养神,柔则养筋。” 素问痹论:“阴气者,静则神藏 ,躁则消亡。” 此两处的阴气与阳气相对而言,说明 阴气与阳气的作用:阴气有宁静、抑制等 作用,阳气有推动、温养等作用。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 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此处的阴阳皆指气而言。因阴气有宁静、 凝敛之作用,故能藏精。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年四十, 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 此处指明决定人体寿命长短的是阴气 而不是阳气。这是古人通过观察而得出的 结论。生活在寒冷地区的人,由于人体阴 气较盛而代谢相对缓慢,故多长寿。如 素问五常政大论说:“阴精所奉其人寿 ,阳精所降其人夭。” 2.关于阴气与阳气关系的论述 素问生气通天论:“凡阴阳之要, 阳密乃固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 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阴阳别论:“阴之所生,和本 曰和。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 。” 此两处的阴阳皆指气而言。阴气与阳气 既对立制约,又互根互用。阴阳二气的协调 平秘,是人体生命存在的保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 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此处的阴阳也指气而言。即在内的气( 阴气)是运于外的气(阳气)的支撑,运于 外的气是在内的气的使者。阴气与阳气相互 为用,以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有序、稳定。 灵枢通天:“阴阳和平之人,其 阴阳之气和,血脉调。” 此处指出阴阳和平之人,其阴阳二气和 调。这是内经中首次以“阴阳之气”来说 明人体之气,也是首次以阴阳的概念来解 说人体之气的阴阳两分。人体之气可分为 阴阳两部分: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 用的部分是阳气;具有凉润、宁静、抑制 等作用的部分是阴气。阴气与阳气之间既 是对立制约的,又是互根互用的。阴阳二 气协调平衡,是人体生理机能正常有序的 标志。 3.关于阴气在诊脉方面的论述 素问脉要精微论:“诊法常以平旦 ,阴气未动,阳气未散” 此处的阴气与阳气相对待,皆指一身之气 中的一部分。平旦阴气与阳气和调,故可诊“ 有过不及之脉”。 素问脉要精微论:“冬至四十五 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 ,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人与自然相统一,人体之气,也随自 然界的阴阳二气的变化而有相应的变化。 立春至夏至,人体中的阳气渐多;立秋至 冬至,人体中的阴气渐旺。“四变之动,脉 与之上下”,故见四时平脉。 4.关于阴气在阐释生理机能方面的论述 灵枢寒热:“阳气盛则瞋目,阴气 盛则瞑目。” 灵枢口问:“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 ,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灵枢大惑论:“夫卫气者,昼日常 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 则寤。” 上3段用阴阳二气的对立制约来阐释寤寐 、目瞑或瞋目。阴气有宁静、抑制等作用, 阴气盛,故见目瞑;阳气具有推动、兴奋等 作用,阳气盛则寤或瞋目。 灵枢口问:“故阴气积于下,阳气 未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 数欠。” 此段指出在下之气为阴气。在下之气( 阴气)引在上之气(阳气)下行,在上之气 引在下之气上行,如此阴阳交感而协调。阴 气盛而阳气未尽之时,阴阳二气相引故呵欠 。 灵枢口问:“阴气盛而阳气虚, 阴气疾而阳气徐,阴气盛而阳气绝,故为 唏。” 此段用阴阳二气的对立制约来阐释唏 (哀而不泣),阴气主静而阳气主动,阴 气盛而阳气虚故唏。 灵枢淫邪发梦:“阴气盛则梦涉大 水而恐惧,阳气盛则梦大火而燔焫。” 此段以阴阳二气的对立制约解说梦境。阴 气主宁静、凉润,阴气盛故梦涉大水恐惧; 阳气主兴奋、温煦,阳气盛故梦大火燔灼。 5.关于阴气在阐释病变机制方面的论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胜则身热 ,腠理闭;阴胜则身寒,汗出。” 素问脉要精微论:“阳气有余则身 热,无汗;阴气有余则多汗,身寒。” 此2段前后比较可见,阴阳皆指气言。阴 气与阳气相对,具有对立制约关系。阳气有 余则身热,阴气有余则身寒。即所谓“阳胜则 热”、“阴胜则寒”。阴阳二气的关系失调用于 解释寒热性病变,故后世有“寒热者,阴阳之 化也”,“以寒热分阴阳,则阴阳不可混”之论 。 素问痹论:“其寒者,阳气少, 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 “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 阳遭阴,故为痹热。” “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 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此3段以阴气与阳气的对立制约阐释痹 证的寒热病机。阴气具有凉润、宁静等功能 ,阳气具有温煦、推动等功能。故阳气多而 阴气少则见热象,阳气少而阴气多则见寒象 。 素问厥论:“阳气衰于下则为寒 厥,阴气衰于则为热厥。” 素问厥论:“春夏则阳气多而阴 气少,秋冬的阴气盛而阳气衰。此人者质壮 ,以秋冬夺于所用阳气日损,阴气独在 ,故手足为之寒也。” 此2段以阴气与阳气的相对待阐释厥证 的病机。阴气具有凉润作用,阴气衰少则手 足热;阳气具有温煦作用,阳气衰少则手足 寒。 素问脉解:“九月阳气尽而阴气 盛,故心胁痛也。所谓不可转侧者,阴气藏 物也,物藏则不动,故不可转侧也。” 天人相应,自然界阴气盛,人体之阴气 亦盛,故为九月易患心胁痛。阴气主凝敛, 故能藏物。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 灵枢根结说:“天地相感,寒暖相 移,阴阳之道,孰少孰多。阴道偶,阳道 奇,发于春夏,阴气少,阳气多,阴阳不 调,何补何泻?发于秋冬,阳气少,阴气 多,阴气盛而阳气衰,故茎叶枯槁,湿雨 下归,阴阳相移,何补何泻?” 天人相应,自然界中春夏阴气少而阳气 多,秋冬阳气少而阴气多,人体的阴阳之 气亦应之。故春夏发病易见阴气虚而阳气 盛,治当补阴而泻阳;秋冬发病易见阳气 虚而阴气盛,治当补阳而泻阴。 素问逆调论:“阴气少而阳气盛 ,故热而烦满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 如从水中出。” 此即所谓“阴虚则热”,“阳虚则寒”。阴 气虚则凉润、宁静等作用减退,不能制约阳 气,阳气相对亢盛,故见身热而烦满;阳气 虚则温煦等作用减退,不能制约阴气,阴气 相对亢盛,故见身寒。 灵枢脉度:“阴气太盛,则阳 气不能荣也,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 气不能荣也,故曰格。” 此段以阴阳对立排斥来阐释“关格”的 病机。阴气太盛,排斥阳气,致阳气不 能发挥温煦等作用,称为“关”;阳气太 盛,排斥阴气,致阴气不能发挥凉润等 作用,称为“格”。 灵枢五邪:“邪在脾胃,则肌 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病热中 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 鸣腹痛。” 此段以阴阳二气的对立制约阐释脾胃 病的病机。前者为脾胃阳气有余而阴气 不足,故病热中而见善饥多食;后者为 脾胃阳气不足而阴气有余,故病寒中而 见肠鸣腹痛。 灵枢口问:“寒气客于皮肤,阴 气盛阳气虚,故为振寒寒栗。” 此段用阴阳二气的对立制约来阐释振 寒。阴气有凉润作用,阳气有温煦作用, 阴气盛而阳气虚,阴气胜阳气,故出现振 寒寒栗。 灵枢五音五味论:“士人有伤于阴 ,阴气绝而不起,阴不用。” 此段中的阴气,是指位于下部作用于 阴器的气。下部之气衰少,故阴器不举 。 阴气的概念: 综上所述,内经中阴气,是与阳气 相对而言的,阴气与阳气都是一身之气的一 部分。 内经中阴阳二气的划分原则: 一是以其所在的部位而分:气在内或在 下为阴气,气在外或在上为阳气; 二是以其作用特点来分:具有温煦、推 动、升宣、兴奋等作用的气为阳气;具有凉 润、宁静、沉降、抑制等作用的气为阴气。 因此,阴气的概念: 一指人体的在内或在下之气,与阳 气指在外或在上之气相对; 二指具有凉润、宁静、凝敛、沉降 、抑制等作用,能抵御阳热邪气侵袭和 清除阳热的气,是人体正气(即一身之 气)的一部分,与阳气指代具有温煦等 作用,能抵御阴寒邪气侵袭并消除阴寒 的气相对而言。 (二)关于阴虚(13处) 内经中记述“阴虚”13处,主要有: 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 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 此气为正气,阴虚为正气中的阴气虚。 阴气是人体之气中的具有凉润等作用以抵 御阳热邪气的部分。阴气虚则阳热邪气乘 虚侵入人体而发为热性病证。 素问疟论:“如是者,阴虚而阳 盛,阳盛则热矣。” 此处的阴虚指阴气不足。该篇以阴阳 二气的对立制约阐释疟疾的寒热病机,阴 气虚而阳气盛故发热。 灵枢大惑论:“卫气不得入于阴 ,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 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 矣。” 此处的阴气虚,是指人体之气中具有凉 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的衰少及其 功能减退。阴气虚则宁静、抑制等作用减 退,故目不瞑。 素问调经论:“阳虚则外寒,阴 虚则内热。” 此阴虚是指在内之气不足,即阴气不 足。在内之气不足,不能向四周布散精微 ,郁滞不通而发热。阳虚是在外之气不足 ,即阳气不足。在外之气不足,易被寒邪 所侵而见寒栗。 灵枢本神:“是故五藏,主藏 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 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 此处阴虚与气虚相对,是指精虚。因 五脏藏精,精能化气,故脏伤则精虚, 精虚则无气以生,无气则死。以“精气分 阴阳,则阴阳不可离”,两者之间主要表 现为互生互化的关系。 综上所述,内经阴虚的涵义有三: 一是与阳气虚相对,是指阴气虚亏及其 凉润、宁静等功能减退而见虚热内生的病 理状态,与阳虚都属气虚范畴; 二是与在外或在上的气的不足相对,是 指在内的气或在下的气的不足; 三是与气属阳相对而指精虚。 阴气与阳气主要表现为对立制约的关 系,阴虚则阳气相对亢盛而见虚热性病证 ; 精与气之间主要表现为互用互化的关 系,精虚则致气虚,但见少气乏力,而无 虚热之象。 目前临床上所用的“阴虚”,是指“ 阴气虚”。 (三)关于气虚(15处) 内经中对“气虚”论述有15处, 主要有: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虚宜 掣引之。” 此为内经中有关“气虚”的最早记 载。气虚,是人体之气的不足,当用导 引等法补之。 灵枢终始:“少气者,脉口人迎俱 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 ,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 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 此处的“少气”即是气虚。气虚是指阴 阳二气对等的皆虚,既无寒象,也无热象 。故既不可单独补阳,也不可单独泻阴, 只可给以甘药补气。 二、六虚的概念及临床表现 目前基础和临床的各类教科书中,以及 临床辨证应用中,阴虚、阳虚、气虚、精虚 、血虚、津液不足等“六虚”的概念较为混乱 ,或内涵过大而不确切,或相互包含而有悖 于逻辑。 (一)精虚 精虚,是指先后天之精亏虚及其繁衍、濡 养等功能低下的病理状态。 精虚主要有肾精不足和脾精不足。 肾精不足,主要有生长发育不良、女子不 孕、男子精少不育或滑遗过多,以及体弱多 病、未老先衰等。 脾精不足,即水谷之精亏虚,可见面黄无 华、肌肉瘦削、头昏目眩、疲倦乏力等营养 不良的征象。 (二)血虚 血虚,是指血液不足及其濡养功能减 退的病理状态。 常见面色萎黄、唇舌爪甲色淡无华、 神疲眩晕、心悸不宁、脉细等临床表现 。 主症为面色萎黄无华及月经量少等。 血虚在脏腑主要有心血虚和肝血虚。 (三)津液不足 津液不足,是指津液亏少及其滋润等功能 减退而出现一系列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 常见于吐、泻、发热之后,可出现目陷、 螺瘪、尿少、口干舌燥、皮肤干涩而失去弹性 ,甚则见目眶深陷、小便全无、精神萎顿、转 筋等症。 主症是皮肤、口鼻干燥及大便干燥等。 津液不足主要见于肺、胃和大肠。 (四)气虚 气虚,是指机体的一身之气不足及其功能 低下的病理状态。 临床表现为推动和调控能力低下、固摄能 力减退、防御能力低下的征象,如少气乏力、 精神萎顿、自汗、易于感冒、舌淡脉虚等。 偏于元气虚者,可见生长发育迟缓、生殖 功能低下等;偏于宗气虚者,可见动则心悸、 呼吸气短等。 气虚见于肺气虚、心气虚、脾气虚、胃气 虚、肝气虚和肾气虚。 (五)阴虚 阴虚,是指机体阴气不足,凉润、宁静等 功能减退,阴不制阳,导致阳气相对偏盛,机 能虚性亢奋、产热相对增多的病理状态。 临床出现虚热及虚性亢奋的症状,如五心 烦热、骨蒸潮热、面红升火、消瘦、盗汗、咽 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阴虚见于肺阴虚、心阴虚、肝阴虚、脾阴 虚、胃阴虚和肾阴虚。 (六)阳虚 阳虚,是指机体阳气不足,温煦、推动 等功能减退,阳不制阴,导致阴气相对偏 盛,机能减退、产热不足的病理状态。 临床出现虚寒及迟滞的症状,如面色苍 白、畏寒肢冷、喜静蜷卧、小便清长、下 利清谷、舌淡脉迟等。 阳虚见于脾阳虚、胃阳虚、肺阳虚、心 阳虚、肝阳虚和肾阳虚。 三、六虚之间的关系 精、气、血、津液之间在生理上存 在着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关系,故 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存在着精气两 虚、精血两虚、精津两亏、气血两虚 、气津两亏、津亏血燥等关系。 以精血津液与气分阴阳,则精血津 液属阴而气属阳。 但目前教科书和临床应用的阴虚和 阳虚,实际上不再是精血津液不足和气 虚,而是内涵相对具体的阴气虚和阳气 虚。 那么阴虚、阳虚与气虚的关系如何? 阴虚、阳虚、阴阳两虚与气虚的关系 首先应回答的几个问题: 问题1:既然阴阳是指事物的属性, 那么阴虚与阳虚中的“阴”与“阳” 各是“谁”的属性? 若此“阴”、“阳”分别是“精 血津液”与“气”的属性,即精血 津液不足为“阴虚”而气不足是“ 阳虚”,自然与已有的精虚、血虚 、津液不足与气虚等中医学固有概 念相重复,因而失去了其存在的意 义。 问题2:或言将阴虚与阳虚作为 精血津液不足与气虚等虚性证候分类 的类别,类似于“八纲”中的阴阳二 纲,不是也可吗? 实际无论在理论上或临床上,阴虚 与阳虚都是一对具有相对固定临床表 现的具体病机和证候,不再是虚性病 证分类的理性概念。 问题3:精血津液与气之间的阴阳 关系,主要表现在相互资助的互根互 用方面,还是相互制约的对立方面? 精血津液与气之间的阴阳关系,主要表 现在相互资助的互根互用关系,基本上不 表现为 相互制约的对立关系。 因而精虚、血虚、津液不足等,对气只 会出现精不化气、血不养气、津不化气等 “互损”的病变,而不可能出现阴虚所表 现的“制约不及”的“虚热”病变。 同理,气虚对精虚、血虚、津液不足等 ,也不可能出现阳虚所表现的“制约不及 ”的“虚寒”病变。 综上所述,虽然精血津液属阴而气属阳, 但阴虚决不是指精虚、血虚或津液不足,阳 虚也决不是指气虚。 同样道理,阴阳两虚也不应是指精气两虚 、气血两虚、气津两亏等。 精虚、血虚、津液不足阴虚 气虚 阳虚 不是 不是 若阴虚与阳虚中的“阴”与“阳”分别 指气中的“阴气”与“阳气”,将阴虚与 阳虚都归属于气虚的范畴,则较科学地表 述了气虚与阴虚和阳虚的关系,更能指导 临床病证的辨证治疗。 气 阴气 阳气 分 人体之气以其所具有的不同功能分 为阴气与阳气两部分: 阴气具有凉润、抑制、宁静、沉降 等作用; 阳气具有温煦、兴奋、推动、升发 等作用。 阴气与阳气之间既对立制约,又互 根互用。 阴气虚不能制约阳气,阳气相对 偏亢,可出现阴虚内热、阴虚阳亢、 阴虚火旺等虚热性病证; 阳气虚不能制约阴气,阴气相对偏 胜,则出现阳虚内寒、阳虚阴盛等虚 寒性病证。 虚热性与虚寒性病证的出现是阴虚 与阳虚病机的初始阶段。 根据阴阳互根互用的道理,阴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智能化音响设备租赁与户外互动音响广告投放合同
- 2025型高端汽车短租业务合作协议
- 2025年度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环保技术服务合同
- 2025年绿色循环农业项目合作开发合同
- 2025年新能源项目开发咨询与全方位技术支持服务合同
- 2025年协议离婚子女抚养权执行及共同财产分配履行合同
- 2025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增强现实交互技术在虚拟现实制造中的应用分析报告
- 2025年环保纸包装市场策略分析报告
- 涉水急救理论知识培训总结
- 2025年汽车芯片短缺应对策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挑战与机遇报告
- GB/T 45953-2025供应链安全管理体系规范
- 2025年秋季开学第一课《翻越你的浪浪山》课件
- DB11∕T 510-2024 公共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
- GB/T 33982-2017分布式电源并网继电保护技术规范
- 注册会计师CPA《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件
- 【2020】高中英语人教版必修一词汇 词性转换
-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复习课件
- GJB标准化大纲
- 钢筋混凝土排水管二级管配筋设计图册
- 同济大学复变函数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件
- 教导处行事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