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课件_第1页
第九章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课件_第2页
第九章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课件_第3页
第九章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课件_第4页
第九章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Chemical diagnosis of liver and bile diseases 第九章 第九章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蚌埠医学院蚌埠医学院 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P229-253 1 掌握掌握 生物转化的概念、类型及其临床意义;胆 红素的种类及相互的区别、黄疸的分类及其实验 室鉴别试验;胆汁酸的组成及其检测的临床意义 ;肝硬化、肝昏迷及肝癌的临床生物化学检测。 熟悉熟悉 胆红素代谢过程,胆汁酸的代谢与功能,肝 细胞损伤时的代谢改变;乙醇性肝损伤、胆石症 的生物化学机制;肝功能的生物化学检测项目选 择及应用。 了解 肝硬化、肝昏迷及肝癌的生物化学机制。 教学目标 教学时数 6学时 2 第一节 肝脏的解剖结构特点及其生物化学功 能 第二节 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 第三节 胆色素与胆汁酸代谢及其异常 第四节 肝病的生物化学代谢紊乱 第五节 肝胆疾病的肝功能实验室检查 第六节 肝功能检验项目选择原则与评价 3 某病人的肝功能检测化验单 4 Liver(肝脏,肝): 人体的最大的实质性器官、最 大的腺体; 成人肝重约1.01.5kg; 几乎参与体 内的一切物质代谢,其功能1500种。 Gall bladder(胆囊): 是肝的附属器官,起着贮存和 浓缩胆汁的作用。胆汁是肝的分泌物又是排泄物。 5 教学目标 教学时数:2.5学时 掌握内容 结合胆红素与未结合胆红素的概念 及区别,胆红素在肝内转变及胆素原的肠肝循 环,黄疸的类型与实验室检查。初级胆汁酸及 次级胆汁酸的概念,胆汁酸的临床应用。 熟悉内容 胆红素的代谢过程,胆汁酸的代谢 过程。 了解内容 Y蛋白与z蛋白的作用。 6 1 肝脏的解剖结构特点 2 肝脏生物化学代谢 3 肝细胞损伤时的代谢改变 第一节 肝脏的解剖结构特点及其生物化学功能 7 一、肝脏的解剖结构特点 1. 双重的入肝、出肝系统:肝动脉、门静脉,肝 静脉、胆道系统。 2. 较特殊的微细的结构: 1) 物质的转运基础-大量微绒毛。 2) 物质交换的基础-较高通透性,MW 肝脏转化能力,血清 未结合胆红素。 肝细胞性黄疸:由于肝细胞受损,一方面未结 合胆红素转变成结合胆红素血清未结合胆 红素;另一方面由于病区压迫毛细胆管,已 生成的结合胆红素可经坏死区返流入血引起 结合胆红素。 阻塞性黄疸:由于胆道阻塞,肝内已形成的结 合胆红素不能从胆管排出而返流入血引起血 清结合胆红素。 黄 疸 71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成因 (icterus neonatorum) 生下后,血液内原来过多的红细胞被破坏,未 结合胆红素生成过多。 肝细胞内载体蛋白Y蛋白少,肝细胞摄取未 结合胆红素的能力不足。 肝细胞内胆红素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生成不足 ,结合胆红素生成少。 肝细胞胆汁分泌器发育不完善,对肝胆汁分泌 的潜力不大。 母乳中含有孕二醇,对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有 抑制作用。 临床上用蓝光照射可治疗此病,波长440-450nm 的蓝光可使未结合胆红素产生异构体-光照胆红素,后 者极性增强,可排出体外。 72 (四)黄疸的实验室鉴别诊断 胆红素代谢实验 (见表) 血清酶学检查 血脂分析 血液学检查 (见表) 73 三种类型黄疸的实验室鉴别诊断 类 型 血 液 尿 液 未结合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 胆红素 胆素原 正 常 有 无或极微 阴性 阳性 棕黄色 溶血性黄疸 高度增加 正常或微增 阴性 显著增加 加深 肝细胞性黄疸 增加 增加 阳性 不定 不定 梗阻性黄疸 不变或微增 高度增加 强阳性 减少或消失 变浅或 陶土色 粪便颜色 梗阻性与肝细胞性高结合胆红素黄疸的鉴别 梗阻性指标:ALP、LAP、 GGT、CHO、TBA 肝细胞损伤指标:ALT,AST,LDH;TP,ALB, ALP、LAP、 GGT、TBA, CHO 、 CA/CDCA 1 74 项 目 肝细胞性黄疸 梗阻性黄疸 血清蛋白电泳图谱 Alb减少,球蛋白 球蛋白明显 脂蛋白X 多为阴性 明显 血清酶学 ALT 肝炎急性期 正常或增高 ALP 正常或轻度增高 明显升高 LAP 可增高 明显升高 -GT 可增高 明显升高 其他方面 凝血酶原时间 延长,VitK不能纠正 延长,VitK可以纠正 胆固醇 降低,尤其CHE明显降低 增高 CA/CDCA 1 1 肝细胞性黄疸和梗阻性黄疸实验室鉴别诊断 75 小小 结结 掌握:结合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 胆红素、黄疸的概念;肝对胆红素的处 理过程,从胆红素代谢方面论述三型黄 疸的鉴别诊断。 熟悉:胆红素的代谢过程。 76 二、胆汁酸代谢及其异常 (一)胆汁酸的类型 (二)胆汁酸的代谢 (三)胆汁酸代谢异常与疾病的关系 (四) 血清胆汁酸测定的临床意义 77 掌握掌握 初、次级胆汁酸的概念;胆汁酸 检测的临床意义。 熟悉熟悉 胆汁酸的代谢过程及功能。 教学目标 教学时数 1学时 78 胆固醇的结构式 79 胆汁酸是胆汁中存在的一大类24碳胆 烷酸(cholanic acid)的总称; 是由胆固醇 转化而成的,是胆固醇在体内代谢的主要 去路。 正常人每天约合成11.5g胆固醇,其中 约2/5在肝转变为胆汁酸,随胆汁排入肠道 。 1. 胆汁酸的定义 (一)胆汁酸的类型 80 初级胆汁酸脱去7-OH即为次级胆汁酸。人 胆汁中的胆汁酸以结合型为主。 2. 胆汁酸的分类:按来源、按来源、结构及结合与否 牛磺(甘氨)胆酸 甘氨(牛磺)鹅脱氧胆酸 次级游离型(脱氧胆酸、石胆酸) 次级胆汁酸 (肠道) 次级结合型 甘氨(牛磺)脱氧胆酸 甘氨(牛磺)石胆酸 初级游离型(胆酸、鹅脱氧胆酸) 初级胆汁酸 (肝脏) 初级结合型 胆汁酸 81 1、初级胆汁酸的生成 (1)primary bile acid:在肝细胞内,以胆固醇 为原料直接合成的胆汁酸称为初级胆汁酸,包括胆 酸和鹅脱氧胆酸以及相应的结合型胆汁酸。 胆汁酸是肝清除胆固醇的主要方式,正常人合 成胆固醇约11.5g/日,其中2/5(0.40.6g)在肝 内转化为胆汁酸。 (二)胆汁酸的代谢 82 (2)合成原料:胆固醇 (3)合成部位:肝(微粒体和胞液) (4)限速酶:胆固醇7-羟化酶 7- -羟化酶 胆汁酸 胆固醇 糖皮质激素 生长素 甲状腺素 + - + 胆固醇 7-羟胆固醇 胆酸(最多) 鹅脱氧胆酸 7- -羟化酶 NADPH+H+O2 12- -羟化酶 丙酰CoA (27C) (24C ) (24C ) (5)合成过程:相当复杂,以羟化作用最为重要。 83 胆酸 初级胆汁酸 (Cholic Acid,CA) (3,7,12-三羟胆固烷酸) 鹅脱氧胆酸 (Chenodeoxycholic Acid,CDCA) (3,12-二羟胆固烷酸) 84 2、次级胆汁酸的生成 (1)secondary bile acid:在肠道细菌作用下 ,以初级胆汁酸为原料,进行7-脱羟基后生成的 胆汁酸,包括脱氧胆酸和石胆酸以及相应的结合产 物。 (2)生成部位:肠道(小肠下段和大肠)。 (3)生成过程: 结合型初级胆汁酸 游离胆汁酸 次级胆汁酸 水解 7-脱羟酶 牛磺胆酸 甘氨鹅脱氧胆酸 脱氧胆酸 石胆酸 牛磺酸 甘氨酸 胆酸 鹅脱氧胆酸 肠道 85 7-脱羟基酶 胆酸 初级胆汁酸 次级胆汁酸 (Cholic Acid,CA) (3,7,12-三羟胆固烷酸) 脱氧胆酸 (Deoxycholic Acid,DCA) (3,12-二羟胆固烷酸) 86 7-脱羟基酶 鹅脱氧胆酸 次级胆汁酸 初级胆汁酸 (Chenodeoxycholic Acid,CDCA) (3,12-二羟胆固烷酸) 石胆酸 (Lithocholic Acid,LCA) (3-羟胆烷酸) 87 结合胆汁酸 CONHCH2CH2SO3H 牛磺胆酸 甘氨胆酸 CONHCH2COOH 胆汁中甘氨酰胆汁酸:牛磺酰胆汁酸=3:1 胆汁酸主要以结合型形式从肝分泌入胆汁。 88 3. 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 of bile acid ) (1)定义:胆汁酸随胆汁排入肠腔后,通过重吸 收经门静脉又回到肝,在肝内转变为结合型胆汁酸 ,经胆道再次排入肠腔的过程。 仅小部分随粪便排出,主要是溶解度低的石胆 酸。每次餐后,胆汁酸要经24次肠肝循环。 (2)意义:使有限的胆汁酸能最大限度的反复利用 ,促进脂类物质消化吸收。 35g(1632g),需612次循环。 降胆固醇药物或食物:如消胆胺,纤维素多的食物。 89 90%90% 胆汁酸的代谢与肠肝循环 结合型 游离型 90 4. 胆汁酸的功能 1、促进脂类的消化吸收: 胆汁酸分子含亲水及疏水基团,是很强的乳化剂 ,能使脂类形成混合微团,保证脂类的消化吸收。 2、抑制胆汁中胆固醇的析出: 胆固醇过多或胆汁酸、卵磷脂含量减少,胆固醇 都可析出结晶,形成结石。 ( 胆汁酸+卵磷脂)/胆固醇比例10:1 若此比例10:1(CHO,BA,PL)则可 使胆汁中的胆固醇达到过饱和,析出而形成结石。 91 疏水侧 亲水侧 甘氨胆酸的立体构型 92 (三) 胆汁酸代谢异常 1 . BA合成缺陷:酶异常。 2. 肝胆疾病: v肝在胆汁酸的代谢中占重要地位。 v当肝细胞损伤或胆道阻塞时都会引起BA的 代谢障碍。 v 肝胆疾病时,首先表现的是病人的血清BA 浓度的增高。 2. 肠道疾病: 回肠切除术后,肠肝循环破坏,BA丢失 过多,脂肪消化吸收不良(脂肪泻),胆固 醇结石。 93 BA代谢与高脂蛋白血症有密切关系,后 者的代谢紊乱必然涉及BA的代谢异常。 BA是体内清除胆固醇的主要去路,BA的生 物合成可通过自身反馈调节。 胆汁酸合成、分泌的质及量都对胆固醇的 排泄有影响。 BA通过调节胆固醇的吸收间接调控肠壁细 胞和肝细胞内的胆固醇的合成。 4. 高脂蛋白血症 94 (四)血清胆汁酸测定的临床意义 1. 测定方法 血清TBA(总胆汁酸)浓度很低(1。 v肝实质细胞损伤:CA/CDCA1。 鉴别指标,注意:CA及CDCA 2. 测定意义 97 小小 结结 掌握:初、次级胆汁酸的概念;胆汁酸 检测的临床意义。 熟悉:胆汁酸的代谢过程及功能。 98 第五节 肝脏疾病的临床生物化学 v肝硬化的临床生物化学 v乙醇性肝脏损害的生物化学 v 肝昏迷的临床生物化学 v 胆石症的临床生物化学 v 肝癌的临床生物化学 99 掌握掌握 肝硬化、肝昏迷及肝癌的临床生 物化学检测。 熟悉熟悉 乙醇性肝损伤、胆石症的生物化学 机制。 了解 肝硬化、乙醇性肝损伤、肝昏迷 及肝癌的生物化学机制。 教学目标 教学时数 1学时 100 一、肝硬化的临床生物化学 肝硬化: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损 伤因素长期或反复作用于肝的综合表现。病理 改变为: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和再生,肝 结缔组织弥漫性增生,造成肝小叶结构破坏或 形成假小叶,变形、变硬;后期多个器官受损 ,以肝功能损害及门脉高压为特征;进一步可 发展为肝癌。 病因:病毒性肝炎、慢性酒精性肝炎、中毒性肝 损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 (一)概念 101 肝纤维化是肝硬化前期的必经阶段。 缺氧和炎症刺激:胶原纤维(I、III型)的合成 增加; 机体免疫机能不足,肝细胞反复遭受HBV破坏 ,以及肝细胞结节状再生,纤维组织不断增生 ,导致肝硬化; 跟Kuffer细胞及储脂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及胶 原酶等生物活性物质以及储脂细胞产生胶原等 有关。 还涉及许多遗传因素(独立的病因)。肝细胞 和胆管上皮细胞内角蛋白的表达异常等都与肝 纤维化有关。 (二)肝纤维化形成机制 102 1. 肝功能实验:ALT、AST、TP、A/G等 ,CE ; 2. 其它生物化学检查:单胺氧化酶( MAO )、 - 脯氨酸羟化酶(-PH)、 血清透明质酸酶(HA)、 血 清III型及IV型前胶原肽(PIIIP)、 板层素(LN)、 纤维 连结素(FN) ; 凝血因子测定。 (三)肝硬化的生物化学诊断 目前,肝硬化的确诊及疗效观察仍依靠 肝穿刺作活体组织检查。 注意:肝纤维化指标的检测,可发现肝纤维组织增生 的趋势,升高不一定是肝硬化,肝硬化静止期也不一 定不升高。 103 1. 概述:乙醇对人体来说是一种异物。 来源:主要为饮酒 吸收部位:胃30,小肠70。 代谢器官:肝代谢9098%,尿液及呼 吸排出210(酒味)。 成人代谢量:10g/h,240g/d, 7Kcal/g 。 乙醇与疾病:肝硬化、脂肪肝、肝炎、胎 儿性乙醇综合征。 二、乙醇在肝内的代谢及乙醇性肝损伤 (一)乙醇在体内的代谢 104 2. 代谢机制 肝线粒体 75-80% 乙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 ADH 微粒体乙醇氧化体系,Microsomal ethanol oxidizing system ,MESO 105 (二)乙醇代谢对机体的影响 肝损伤:乙醛的毒性可引起线粒体的功能障碍, 在慢性饮酒者可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肝损 伤。 其它影响:乙醇性心肌病(内源性儿茶酚胺释 放)、酒瘾(类吗啡喊类物质)、幻觉作用等种种 精神障碍( 5羟色胺代谢发生障碍)、戒断综合 症、Vit B6缺乏、 Na+ 、K+-ATP酶。 1、乙醛对机体的影响:乙醛为乙醇在肝内代谢的 中间产物,其化学性质活泼,具有强烈的药理作用。 106 NADH生成NADH/NAD比值乳 酸利用; NADH使丙酮酸还原为乳酸酸中毒; 高尿酸血症:酸中毒肾对尿酸的排泄 ; 能量供应受影响:糖、脂肪酸的有氧氧化 、三羧酸循环等过程发生障碍。 2、NADH/NAD比值 醇脱氢酶及醛脱氢酶的辅酶均为NAD。 107 饮酒后有血糖降低的倾向:进食不足、糖异生障碍 、糖原储备、糖利用障碍。 有负氮平衡倾向:蛋白质代谢障碍,GGT、GLDH (谷氨酸脱氢酶)。 水电解质紊乱:利尿作用增强,伴脱水症状( ADH分泌受抑制),有酸中毒倾向。(应大量饮 水) 维生素D:VitD摄取不足、肠道吸收。 药物:药物代谢增强如:Vit、睾酮分解 ;药物 分解代谢抑制,引起药物中毒。如应用镇静剂、安 眠药时必须注意患者有否饮酒嗜好。 3、乙醇对血糖、氨基酸、水盐、VitD代谢及 药物代谢的影响: 108 (三)乙醇性肝损伤与胎儿乙醇综合征 1、乙醇性脂肪肝 原因:大量摄取乙醇 发生率:长期饮酒者的7080 是良性的可逆性的病态,它可因戒酒而 消退。 形成机制:脂肪动员增强,NADH/NAD 比值,肝内的脂肪酸氧化,脂蛋白 的合成与分泌减少等。 109 2、乙醇性肝炎 病理表现以肝细胞坏死为主,透明小体的形成。 形成机制如下: 肝内蛋白质分泌障碍及贮留、肝内脂肪增加 ; 线粒体及内质网的损伤:主要是由于乙醇及 乙醛的作用; 乙醇在微粒体氧化时,使氧自由基增加, GSH 、过氧化脂质; 代谢亢进使耗氧量; 出现IgA,WBC粘附力等免疫功能异常。 110 定义:是指由于孕妇饮酒过量而导致胎儿发育异常, 胎儿体重、大脑重量均较低。 典型表现:包括智能障碍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障碍,出生前开始的发育障碍,特有容貌,大 小畸形频度增加。 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脑内总RNA及 tRNA减少,脑内蛋白质合成受抑制有关。 3、胎儿性乙醇综合征 (fetal alcohol syndrome,FAS) 111 三、肝昏迷的生化机制 1. 肝昏迷:即肝性脑病,是各种严重的肝病(如: 严重的肝功能不全)的并发症或终末表现,是以代 谢紊乱为基础、意识障碍和昏迷为主要表现的中枢 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综症状。 2. 原因:严重的肝病。 3. 机制:尚未阐明,为多种发病因素综合作用的结 果:氨中毒学说(ammonia intoxication),假神经递 质学说(false neurotransmitter hypothesis),胰岛素 、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theory of insulin and plasma amino acid imbalance),短链脂肪酸中毒学 说(theory of short chain fatty acid intoxication) 等 。 112 4. 肝昏迷的生物化学诊断: 是各种严重的肝病的并发症或终末表现。 (1) 一般的肝功能实验:ALB、TP、A/G、 CHO、尿素、FBS等 , AST、ALP ; (2) 特殊意义的生物化学检查:血氨增高、鲎试 验(检测内毒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方面的检查(血 小板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浆纤维蛋白原呈低值 )、芳香族氨基酸/支链氨基酸比值 。 113 对肝昏迷有特殊意义的实验室检查主要有: v 血氨分析:对鉴别氮源性肝昏迷有重要价值 。 v 鲎试验:用于检测血中的内毒素。 v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方面的检查:血小板 50*109/L有临床意义,凝血酶原时间延长1倍 以上对肝病患者有诊断价值,纤维蛋白原 1.25g/L对肝病患者有诊断意义,鱼精蛋白副 凝血试验阳性更有诊断价值。 v 支链氨基酸/芳香氨基酸比值: 增加。 114 四、胆石症的生物化学 (bilestone/gall-stone) 1. 胆结石的主要成份为:CHO、BIL、钙 及其他无机元素类、胆汁酸、结石基质 (硫酸化糖蛋白及糖蛋白)等。 2. 胆石症的分类: CHO系结石 BIL系结石 混合性胆石 (一)概述 115 (二)胆固醇系结石形成机制 v含有过饱和胆固醇的胆汁:是胆固醇沉淀的 先决条件:胆汁中CHO,胆汁酸盐及卵磷脂的 含量。 v胆汁酸组成改变:胆汁中CDCA明显减低,正 常CA:CDCA:DCA=1.3:1.0:0.6 v磷脂:磷脂/CHO=6.6,结石为2.3。 v胆汁微胶粒电位:电位差越大,则微团带 电荷越多,稳定性越大(甘氨酰胆汁酸/牛磺酰胆 汁酸的比例改变3:115:1)。 v其他:胆囊干迷走神经切除;未饱和脂肪酸摄入 过多;有遗传倾向。 微胶粒具有双电层结构,两层之间有电势存在,即电位。 116 (三)胆红素系胆石形成机制 胆汁中-葡萄糖苷酸酶活性低:此酶可 水解葡萄糖醛酸胆红素。 葡萄糖二酸-1,4-内酯的抑制:为-葡萄糖 苷酸酶的抑制物。 正常胆汁中的葡萄糖醛酸胆红素不易被 水解,而处于良好的溶解状态。 1. 平衡机制: 117 胆红素在肠道中的变化 结合胆红素 胆素原 -葡萄糖醛 酸苷酶 葡萄糖 醛酸 还原 胆素 氧化 胆素原:中胆素原,粪胆素原,d -尿胆素原 胆 素: i -尿胆素,粪胆素, d -尿胆素 游离胆红素 118 胆红素负荷增加:胆色素结石形成的基础。 -葡萄糖苷酸酶活性增加:蛔虫钻进胆道, 带入大肠杆菌,造成胆道感染,细菌性的-葡萄 糖苷酸酶活性增加。 胆汁中的葡萄糖二酸-1,4-内酯含量; 胆汁微胶粒电位:这是胆红素融合集结的 条件。降低的因素有-Ca2+,Na+,K+,Mg2+及高 分子有机物的影响。 蛔虫残体、卵及其它异物-结石的核心,胆 红素钙-结石基质的网架。 2. 形成机制: 119 (一)肝细胞癌变原理 肝细胞原癌基因 物理,化学 生物性等 致癌因素 点突变, 基因易位 基因扩增 细胞内基因表达失控 细胞癌变 激活 激活 此过程还伴 有抑癌基因 的缺失或 失活 癌基因产物(癌蛋白) 五、肝癌的临床生物化学 120 乙肝及丙肝病毒与肝癌 正常 肝C 慢性 肝炎 饮酒 HBV感染 HCV感染 腺瘤性 增 生 早期 肝癌 HBV X蛋白 N-ras 表达异常 C-myc C-ets-2 进行性肝癌肝a癌转移 P53基因失活 RB基因失活 16q基因缺失 121 (二)肝癌的生物化学诊断 AFP及AFP异质体: AFU(岩藻糖苷酶):其与AFP联合检测 可使阳性率达90左右。 -GT及同工酶 、5-NT及其同工酶等。 联合检测,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阳性率,减 少假阳性及假阴性的产生 。 122 第五节 肝胆疾病的肝功能实验室检查 肝脏分泌与排泄功能实验 代谢性肝功能实验 临床酶学检测 肝脏疾病的特殊检查 123 一、肝脏分泌与排泄功能实验 内源性物质的分泌与排泄: 如胆红素、胆汁 酸检测等。 外源性物质的清除能力检测: BSP (磺溴酞 钠,Bromsulphalein)、 ICG(吲哚绿,Indole green)、氨基比林和利多卡因清除试验等。 体内处理过程: BSP或ICG经静脉注射后几乎 全部与血浆ALB结合运送至肝脏被肝细胞摄取。 其血中滞留率取决于肝血流量、肝细胞功能和胆 道的通畅情况。 注意:BSP及ICG均是外源性色素,试验时应注意过 敏反应及休克。 124 (1)ICG滞留百分率:正常注射后45min 5% ,而在肝细胞损伤、胆道阻塞和占位性病变时, 则滞留率增高; (2)BSP滞留百分率:正常注射后1小时,血中 查不到这种染料,或只是很微量,若注射后30分 钟,滞留率在10%40%,表示轻度肝功能损害 ;滞留50%80%,表示中度肝功能受损;滞留 率 90%表示严重肝功能不全。 4. 临床意义 125 肝细胞损伤时蛋白质、糖、脂类 代谢变化的指标及临床意义。 见书 P.248. 表9-8 二、代谢性肝功能实验 参阅、回顾第一节第三部分内容“肝细 胞损伤时的代谢改变”。 126 三、肝胆疾病的临床酶学 肝实质细胞合成能力的酶类:LCAT,CHE。 肝实质细胞损伤为主的酶类:主要有ALT、 AST及其同工酶等; 胆汁郁积黄疸为主的酶类:主要有-GT、 ALP、5-NT及其同工酶等; 肝纤维化为主的酶类:主要有MAO、-脯氨 酸羟化酶(-Proline hydroxylase,-PH)等 。 (一)临床酶学与肝胆疾病定位 127 (二)肝病的血清酶学 ALP ALT -GT 5-NT AST -PH MAO 急性肝炎 - - 酒精性肝炎 N, - - 慢性肝细 胞疾病 N, N, N, N, N, 肝硬化 N, N, N, N, N, - 肝肿瘤 - - - - 胆汁郁积 - - - - 128 梗阻性黄疸和肝炎时血清酶的变异特点 特 点 主 要 次 要 梗阻性黄疸较急性肝炎高 ALP LAP,5-NT,-GT 急性肝炎较梗阻性黄疸高 AST,ALT OCT,ICD,ALD、 IdD 急性肝炎和梗阻性黄疸时正常或稍高 LD,CK 卵磷酯酶、AMY 急性肝炎时低而在梗阻性黄疸时正常 CHE LCAT 129 四、肝脏疾病的特殊检查 (一)肝活检 (二)放射性同位素检测:肝血流、有无占位 性病变等。 (三)血清学检查:肝炎病毒的感染情况。 1. 适应征:(1)明确肝肿大、黄疸、腹水、胃肠道出血 或异常肝功能或血清酶水平的原因;(2)确诊可能的肝 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或癌肿;(3)识别系统 性疾病 如:血源性结核、淀粉沉积和淋巴瘤等;(4)评 价急、慢性肝炎疗效。 2. 相对禁忌征:(1)凝血因子缺乏;(2)证实肝后黄疸的 临床诊断;(3)重度贫血;(4)细菌感染; 130 第六节 肝功能检验项目选择原则与评价 1肝脏功能检查的目的 2肝功能实验项目的选择原则与组合 3肝脏功能检查的应用 4肝脏功能实验的评价 131 寻找肝脏疾病的病因和病原,从而做出筛 选。 检测损伤的类型和定位,了解肝脏损伤程 度,评估预后和观察病情。 了解和监测肝脏功能状态。 判断疗效和对手术的耐受性。 健康咨询,帮助了解各种理化和环境因素 对肝脏的损害。 其他系统疾病对肝脏功能的影响和损伤。 1 肝脏功能检查的目的(自学内容) 132 (一)选择原则 根据实验项目的性质和特点; 按临床实际应用的需要; 根据具体病情需要选择; 根据所在医院的实验室条件选择。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