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苏州古城中心商业街区空间形态演变研究.pdf_第1页
近三十年苏州古城中心商业街区空间形态演变研究.pdf_第2页
近三十年苏州古城中心商业街区空间形态演变研究.pdf_第3页
近三十年苏州古城中心商业街区空间形态演变研究.pdf_第4页
近三十年苏州古城中心商业街区空间形态演变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近三十年苏州古城中心商业街区空间形态演变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ii abstract chinese city development has entered a period of rapid growth, the appearance of the city changes rapidly. the central commercial district in city occupies the core area of city space, and through recent thirty years of development, its spatial form has greatly changed. author chose the central commercial districts in old city of suzhou and studied on the evolution of spatial form to explore the inner law of the evolution and external dynamic mechanism for putting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proposals. this paper not only has theoretical value, but also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rom the city morphological perspective, this paper got the guanqian,shilu and nanmen central commercial distict as the main object of study. based on the scope definition of old city of suzhou and the summarization of its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of three central commercial streets, author expatiated on its respectiv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rocess in stages and analysed the difference from three dimensions of morphological elements(regional character, land use layout, traffic flow, street and block, the texture of building),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model. and then, author looked for a respective evolutional path in spatial form, summarized its evolutional characters and the inner laws of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author attempted to explore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possible development trends and gave some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ree central commercial district development. keywords: the old city of suzhou, central commercial districts, spatial form, evolution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目 录 iii 目 录 摘摘 要要 . i abstract ii 目目 录录 iii 图表目录图表目录 v 第一章第一章 绪绪 论论 . 1 1.11.1 研究背景、意义和目的研究背景、意义和目的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 1.21.2 研究方法及框架研究方法及框架 2 1.2.1 研究方法 2 1.2.2 研究框架 4 1.31.3 相关研究综述相关研究综述. 5 1.3.1 中心商业街区的相关研究 . 5 1.3.2 城市形态学的相关研究 6 第二章第二章 苏州城市发展概况及研究对象的界定苏州城市发展概况及研究对象的界定 9 2.12.1 苏州古城的概念界定苏州古城的概念界定 9 2.22.2 苏州古城区近现代发展概况苏州古城区近现代发展概况 9 2.32.3 苏州古城区中心商业区现状苏州古城区中心商业区现状 10 2.42.4 研究对象现状概况研究对象现状概况 11 2.4.1 观前地区现状 . 11 2.4.2 石路地区现状 . 12 2.4.3 南门地区现状 . 13 第三章第三章 近三十年苏州古城中心商业街区空间形态演变近三十年苏州古城中心商业街区空间形态演变 15 3.13.1 观前商业街区观前商业街区 15 3.1.1 历史发展概述 . 15 3.1.2 1979 年以前街廓与建筑尺度的不断调整 16 3.1.3 1980-1989 年商业沿街发展 . 17 3.1.4 1990-1997 年观西与观东不平衡发展 . 18 3.1.5 1998-2001 年 “一心、二轴、九区”格局形成 . 20 3.1.6 2002 至今成熟的传统型商业街区 22 3.23.2 石路商业街区石路商业街区 23 3.2.1 历史发展概述 . 23 3.2.2 1979 年以前破旧的小商户聚集区 25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目 录 iv 3.2.3 1980-1989 年空间结构发展停滞 . 26 3.2.4 1990-2003 年建筑的纵向生长的繁荣期 . 27 3.2.5 2004 至今线性蔓延式的扩容 28 3.33.3 南门商业街区南门商业街区 30 3.3.1 历史发展概述 . 30 3.3.2 1979 年以前零散的点状分布 31 3.3.3 1980-1996 年由点向块聚集 . 32 3.3.4 1997 至今缺乏规律与联系的块状形态 32 第四章第四章 苏州古城中心商业街区形态演变分析及比较苏州古城中心商业街区形态演变分析及比较 34 4.14.1 形态要素比较形态要素比较 34 4.1.1 区位特点 . 34 4.1.2 用地布局 . 34 4.1.3 交通流线 . 35 4.1.4 街廓街道 . 35 4.1.5 建筑肌理 . 36 4.24.2 形态结构比较形态结构比较 37 4.2.1 单核点状结构 37 4.3.2 线性带状结构 37 4.3.3 多核网状结构 38 4.34.3 演变模式比较演变模式比较 38 4.3.1 “由轴到片”的观前生长模式 38 4.3.2 “线性延伸”的石路生长模式 40 4.3.3 “块状集聚”的南门生长模式 41 第五章第五章 动力机制与未来发展建议动力机制与未来发展建议 43 5.15.1 动力机制探讨动力机制探讨. 43 5.1.1 政府调控 . 43 5.1.2 产业结构调整 . 44 5.1.3 投资机制多元化 45 5.1.4 交通引导 46 5.1.5 文化作用 46 5.25.2 古城中心商业街古城中心商业街区空间形态发展建议区空间形态发展建议 47 5.2.1 观前 47 5.2.2 石路 48 5.2.3 南门 49 结结 语语 . 51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53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图 表 目 录 v 图表目录 图 1-1 研究框架4 图 1-2 城市形态要素比较分析图7 图 2-1 苏州古城卫星图9 图 2-2 平江图9 图 2-3 观前商业街区区位图11 图 2-4 石路建筑层数现状图12 图 2-5 石路文化旅游资源分布图12 图 2-6 南门用地现状13 图3-1 1920年代的玄妙观与观前街街景16 图3-2 80年代玄妙观平面示意图17 图3-3 80年代观前街街景17 图3-4 1996年观前街地区商业设施分布图18 图3-5 90年代观西与观东平面肌理18 图3-6 1994年的人民商场19 图3-7 90年代末期年观前街功能布局19 图3-8 99年规划结构功能图19 图 3-9 宫巷口整改前后对比20 图 3-10 观前街区传统建筑风貌21 图 3-11 今观前平面示意图22 图 3-12 观前停车场分布23 图 3-13 姑苏繁华图 (阊门) 23 图3-14 阊门外大马路街景1920年 (左) ; 日军轰炸后的石路1937年 (右) 25 图 3-15 文革时期的石路26 图 3-16 80 年代石路街景26 图 3-17 90 年代石路地区鸟瞰27 图3-18 石路商业网点分布对比图 (左1949年; 右1998年) 27 图 3-19 南浩十八景28 图 3-20 石路中心商业街区用地现状 (2007 年) 28 图 3-21 改造后的石路景观29 图 3-22 现石路商业街区鸟瞰图29 图 3-23 50 年代人民桥 (上) 与 70 年代人民桥 (下) 31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图 表 目 录 vi 图 3-24 1976 年南门商业大楼31 图 3-25 80 年代南门汽车站32 图 3-26 80 年代苏州市工人文化宫 (左) ; 修建后的工人文化宫 (右) 33 图 3-27 21 世纪初南门商业面貌:东二路北侧小型商业(上)和大型商场(下)33 图 4-1 观前(上) 、石路(中) 、南门(下)局部街廓示意图35 图 4-2 观前、 石路、 南门街区建筑肌理36 图 4-3 单核点状结构示意37 图 4-4 线性带状结构示意37 图 4-5 多核网状结构示意38 图 4-6 观前商业街区空间结构演变示意39 图 4-7 石路商业街区空间结构演变示意41 图 4-8 南门商业街区空间结构演变示意42 图 5-1 苏州市三大产业构成及变化44 图5-2 2015年苏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46 图 5-3 观前商业街区形态结构发展趋势47 图 5-4 观点街区历史文化资源分布48 图 5-5 石路商业街区形态结构发展趋势49 图 5-6 南门商业街区形态结构发展趋势49 图 5-7 南门商业街区历史文化资源分布50 表 2-1 石路现状土地平衡表12 表 2-2 南门现状土地使用表13 表 3-1 观前地区历史发展一览表16 表 3-2 观前地区用地结构类型调整21 表 3-3 石路地区历史发展一览表24 表 3-4 南浩街改造工程用地平衡表28 表 3-5 南门中心商业区历史发展一览表30 表 3-6 南门中心商业区历史发展一览表30 表 4-1 近三十年观前中心商业街区空间形态演变模式概述39 表 4-2 近三十年石路中心商业街区空间形态演变模式概述40 表 4-3 近三十年南门中心商业街区空间形态演变模式概述41 表 5-1 苏州市产业从业人数及构成比重45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和目的 1.1.1 研究背景 在国内外城市空间研究领域中,城市中心商业街区研究一直是比较重要的课题。 自城市出现以来,中心商业街区便成为城市形态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满足 居民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基本生活需求的重要场所,同样也是居民进行社会交往 的重要空间, 在城市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中心商业街区是城市的核心部分, 是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密集地区。它直接标志着城市形象,象征着城市的繁荣程度, 也是衡量城市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同时,对城市周围地区的建设都有一定的 辐射作用。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和全球化不断加快、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城市建设日新 月异,城市中心商业街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其空间形态结构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导致中 心商业街区空间形态演变的原因是多样且复杂的,它包括政策力、社会力、经济力、 文化力等多种因素,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政治因 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和环境因素不同的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往 往呈现出不一样的状态。一般来说,作为城市核心的中心商业街区其发展演变的规律 性较强, 它还会受到城市经济、 城市规模、 城市空间结构、 历史文化遗迹等因素影响, 其中心类型级别和空间结构特征也会发生改变。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 诸如交通、环境、旧城的更新与改造、文化遗产保护之类的城市问题,而这些问题同 样也影响着城市中心商业街区的形态发展。 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长三角地区商业核心之一。苏州古城历史悠久, 古城内的中心商业街区同样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城市居民购物消费、休闲娱乐的 重要场所,其商业辐射范围已超过苏州市区,对周边城市地区都产生重要的影响。 1.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理论意义 文章按时间进程对苏州古城中心商业街区近三十年的演化进行了较细致的资料 整理与调查研究,并得出一定结论,对后续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并且,通过形态 学理论研究综述以及对研究对象的实证分析, 总结了可应用于中心商业街区的形态要 素、结构特征等形态学理论,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之处。同时,由于我国城市中 心商业街区研究起步较晚,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城市中心商业区空间结构方面的研究主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2 要是基于经济和政策两方面的考虑,而实际上,基于城市空间结构本身的复杂性、影 响因素的多变性,从城市形态学出发,多学科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能更准确和全面 的把握城市中心商业区空间结构的发展演变。 (2)应用价值: 城市形态是城市建设和规划的重要依据之一,城市形态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 城市的功能布局、城市的发展方向、城市交通组织及城市绿地系统等一系列问题1。 通过对对苏州古城中心商业区的调查研究, 发现其演变过程中各种因素影响下所产生 的利与弊,为苏州古城商圈今后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和铺垫。 (3)研究目的 本文运用城市形态学的研究方法,探讨苏州古城区中心商业街区演变过程,分析 其形态演进特征和变迁动因,总结其发展演变规律,探索苏州古城中心商业区和合理 形态布局和科学的规划原则。通过对对苏州古城中心商业区的调查研究,发现其演变 过程中各种因素影响下所产生的利与弊, 为苏州古城商圈今后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和 铺垫。 1.2 研究方法及框架 1.2.1 研究方法 (1)历史分析法 城市中心商业街区的形态不断地演变, 只有通过不同时期不同形态的阶段性研究 加以联系和比较才能找出形态变化的规律和存在的问题, 从而揭示未来的发展趋势并 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2)文献分析法 在本文研究的内容中, 对苏州古城中心街区历史演变过程的阐述与分析是重要的 支撑部分,因此采用文献分析法是掌握历史性资料的最为准确方法之一。本文通过对 研究对象历史性资料文献的搜集、鉴别、整理、分析,准确获得对研究对象的认知。 (3)实地调研法 文章中对研究对象的现状分析内容, 运用实地调研的方法可以直观地观察研究对 象,收集数据或发现问题。本文以苏州古城现有的三个商业街区为研究对象,分别采 用通过实地调研法进行现状调查,观察空间布局、交通流线、建筑肌理等,主要采用 观察记录和照片拍摄手法进行。 (4)综合分析法 通过对研究背景和研究领域的提出,界定与研究相关的概念,明确研究基础、目 1 熊国平.当代中国城市形态演变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3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3 的及意义。在此基础上结合城市形态学理论对中心商业街区形态演变进行分析。分阶 段把握近三十年苏州古城商业空间发展的历史阶段概况, 对各阶段形态的形成进行总 体分析,研究各阶段具有典型意义的商业空间形态,总结历史阶段苏州古城商业空间 形态演变总体特征。结合当前苏州古城发展综合背景,基于形态层面为新时期苏州古 城中心商业街区发展提出相应策略。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4 研究背景 研究意义 研究目的 概念认知 中心商 业街区 城市形 态学 形态要素 形态结构 动力机制 研究对象分析 苏州 古城 中心商业街区 近三十年古城中心商业街区演变阶段分析 观前 石路 南门 形态趋势和发展建议 形态要素比较 区 位 特 点 用 地 布 局 交 通 流 线 街 廓 街 道 建 筑 肌 理 动力机制探讨 形态结构特点 线 性 带 状 多 核 网 状 单 核 点 状 产业结构调整 政府调控 投资机制多元化 文化作用 交通引导 图 1-1:研究框架 1.2.2 研究框架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5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中心商业街区的相关研究 (1)中心商业街区的涵义 中心商业区是指位于城市结构的核心地区, 集中了城市中最高等级和最大规模的 商业零售业,在城市商业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商业区。中心商业区是市场经济发展 到现代的产物,是现代城市适应现代社会、经济、技术的要求而产生发展起来的。它 是现代城市功能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城市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力2。 1商业街区的规模等级 商业街区按照商圈规模可以划分为:市级商业街区、次级商业街区、社区商业街 区。 市级商业街区即中心商业街区,是辐射面达城市及城市外围的最大零售、消费地 区之一。 中心商业街区的主要特点为: 商圈规模较大, 区域外消费人群所占比例较大, 一般在总人流量的 70%以上; 业态店业种店的种类多样, 至少一家的大型百货店为主 体带动众多专业店和专卖店;经营商品和服务选购性强,而不以便利性为主。 次级商业街区即区域性商业街区,是辐射范围次于市级商业街区,以所在区域为 主的商业区。其主要特点类似为中心商业街区,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展和演变成中 心商业区。 社区商业街区也可称之为邻里中心,服务范围一般仅包括所在住宅区,是为区内 居民提供日常生活消费品的商业街区。 社区商业街区的主要特点与上两类商业街区对 应:商圈规模较小,消费人流基本为周边社区居民;商店构成中,主要有超级市场、 便利店和小型专业店;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以便利性为主。 2相关概念的区别 与中心商业街区近似并有关联的几个概念:商业中心(shopping center)和中央商 务区(cbd,central busines district)。 商业中心并不是一个十分严格的概念,它可以表达多种含义:大型(综合性)商服 业建筑单体或组群、城市各级零售商业集聚区或者中心商业区。早期的商业中心往往 在交通最为便利的地段发展而成,位于城市交通要道汇集的市中心地段。当商业中心 发展到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时,由于商业中心占地面积大,部门繁多,结构复杂化,一 般就形成为中心商业街区3。 中央商务区指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其概念最早产生于 1923 年的美 国,当时定义为“商业会聚之处” 。随后,其内容不断发展丰富,成为一个城市、一 2 邓幼萍.重庆市中心商业区空间结构优化初探以解放碑商业中心为例.重庆大学.2003 3 王健.城市中心商业区步行系统规划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6 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枢。 一般而言,中央商务区高度集中了城市的经 济、科技和文化力量,作为城市的核心,应具备金融、贸易、服务、展览、咨询等多 种功能,并配以完善的市政交通与通讯条件4。 (2)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中心商业街区是城市中最具活力的一个城市功能空间载体, 从近十年的相关学术 研究来看,基于多学科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正在向商业街区研究领域交叉渗透。其中, 从经济活动角度探讨商业街刺激经济发展的商业贸易领域、 从物质空间存在角度探讨 商业街区物质形态的新建、更新和改造的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领域、从游 憩购物角度探讨商业街区游憩功能化发展的城市旅游领域构成了研究城市中心商业 街区的三大领域,讨论主要集中在城市商业街区这一方向。中心商业街区是在一般意 义的商业街区发展而来, 所以笔者通过对近十年这三大领域关于一般商业街区研究的 主要文章进行综述: 出版专著方面,戴志中等在国外步行商业街区对一书中对城市商业街区的产 生与发展做了一定程度的介绍并分析了国外步行商业街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及其运作 要点等。石楠等人编著的商业区与步行街一书以商业区与步行街的改造、详细规 划为主要把内容,介绍了包括观前街在内的国内各大城市著名商业街改造方案。王铁 主编的移动风景商业街景观设计一书对商业步行街区进行了形式风貌上的分 类,将商业街区的类别分为分为传统历史街区、现代商业街区、民俗风情街区和主题 观光休闲街区等, 并从景观设计层面分别对各类街区的景点分布与建筑肌理做了一定 阐述。 学位论文方面,谭颖的商业步行街外部空间形态及环境塑造从人文主义角度 出发,研究了商业步行街的外部空间环境塑造。吴疆的当代城市商业步行街人性场 所的综合研究 、钟文的街道步行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郭小阳的商业步行街外部 空间的人性化设计探讨 、等均对商业街区外部空间的人性化设计方面进行了细致研 究。另外,赵向太的城市商业步行街地域性设计研究对地域性设计进行了论述。 彭珍珍在西安书院门仿古街区旅游吸引力研究中从商业街区的旅游吸引力角度进 行了探讨。 1.3.2 城市形态学的相关研究 形态(morphology)一词来源于希腊语 morphe(形)和 logos(逻辑) ,意指 形式的构成逻辑5。齐康先生(1997)将城市形态的定义为:它是构成城市所表现的 4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央商务区db/ol. /view/1039.htm.2012 5 熊国平.当代中国城市形态演变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3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7 图 1-2:城市形态要素比较分析图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50 发展变化着的空间形态特征,这种变化是城市这个有机体内外矛盾的结果6。武进 (1990)认为:城市形态是一种复杂的经济、文化现象和社会过程;是在特定的地理 环境和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中,人类各种活动与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是人 们通过各种方式去认识、感知并反映城市整体的意象总体7。城市形态由物质形态和 非物质形态两部分组成,具体包括空间结构、外部形状和城市内在联系。 本文仅从物质形态角度出发, 认为中心商业街区的空间形态包括形态构成要素与 形态结构两方面内容。 (1)城市形态的构成要素研究 城市形态的构成要素是指在城市中 具有某种功能又无须再进一步细分的单 元。 武进(1990)认为城市形态的物质要素 由道路网、街区、节结点、城市用地和 城市发展轴组成,非物质要素由社会组 织结构、居民生活方式和行为心理以及 城市意象等组成。邹怡、马清亮(1993) 在 江南小城镇形态特征及其演化机制 一书中将城市形态的物质要素概括为由 街道、街坊、节点及标志点、天际线、 伸展轴和用地形态构成,而非物质要素 则包括:活动者及其社会结构、功能意 义、空间品格、生活方式及行为心理、 民俗风情、文化。丁沃沃,刘青昊(2001) 认为城市中心区肌理形态(图 1-2)由:地理位置、街区形、路网体系、建筑与街区 等要素构成。梁江,孙晖(2007)认为城市形态要素可概括为:历史性质、区位特点、 用地布局、街廓街道、交通流线、产权地块和建筑肌理。 本文研究内容所涉及的的城市形态要素仅是指空间形态上的物质要素, 并结合研 究对象的特征, 将商业中心街区的空间形态提炼为: 区位特点、 用地布局、 交通流线、 街廓街道和建筑肌理。 (2)城市形态结构研究 国内学者较为关注城市空间结构类型的概括和总结, 其中包括城市内部结构以及 外部形态两方面。罗楚鹏(1979)对同心圆的结构模式进行了阐述。朱锡金(1987) 以同心圆模式理论为基础,从功能分区的角度出发来对城市形态结构进行研究。赵和 6 齐康. 城市环境设计与方法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7 武进.中国城市形态:结构、特征及其演变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8 生(1999)在对城市中心区形态结构的研究上,将城市空间结构概括为单核点状、线 型带状、十字星状、多核网状等形式。 (3)城市形态演变的动力机制和规律研究 从国内学者对城市形态演变的动力和机制研究中看出, 引起城市形态发生改变的 因素有内在和外在两种,而实质上是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 从国内研究来看,深层次的政治、经济等背景开始受到关注,其基本的研究途径是从 实证中总结规律。武进(1990)认为城市形态演变的内在机制是“功能形态互适 机制“是城市形态演变的主要机制。胡俊(1994)在中国城市:模式与演进一书中提 出了分别从功能、 要素和环境下作用于城市形态结构的三种规律。 段进 (2000) 在 城 市空间发展论中指出:城市空间发展的规模可概括为门槛律、区位择优律、不平衡 发展律、自组织演化律。陈泳(2006)的城市空间:形态、类型与意义苏州古 城结构形态演化研究系统、完整地分析了苏州空间形态和模式。梁江、孙晖(2007) 对城市中心区形态进行横向以及纵向的研究,并提出四种模式。刘溪(2009)在城 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结构形态演变特征研究以南京老城区商业中心公共空间为 例文章中对南京的中心商业区的演变动力机制概括为自组织与他组织两个方面,并 且认为这两部分是一种继发于反馈的关系。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苏州城市发展概况及研究对象的界定 9 第二章 苏州城市发展概况及研究对象的界定 2.1 苏州古城的概念界定 众所周知,苏州古城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 化名城,古城区的骨架结构为水陆平行的双棋 盘格局,建筑风貌具有地方特色(图 2-1、图 2-2) 。2004 年,苏州市规划局在苏州市历史 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明确了“古城”的范围, 即“一城、二线、三片” 。其中一城是指苏州护 城河内的整个城市区域(古城), 二线是指有苏州 传统城市特色的山塘街、山塘河及枫桥路,三 片是指虎丘片区、寒山寺片区和留园西园片区 (总面积约 19.56 平方公里) 。 从普遍意义上看, 保护历史名城所涉及的范围也正是城市历史空间 形态保存相对较完整、较有价值的地段或区域。 在本文的研究对象范围的界定上, 认为古城的 概念除护城河以内地区, 还应包括与古城区有密切 关联的其它地段。 古城西侧的阊胥石路地段由于靠 近京杭大运河,自唐以来,一直是苏州重要的商业 区,特别是到了明、清,其市井繁华程度超过城内 的商业中心区。另外古城南侧的南门地段地处城 南,是与古城贸易交往与交通运输的重要地带,也 应划分到古城的范围以内。 2.2 苏州古城区近现代发展概况 自古以来,苏州城在全国一直是农业兴旺、商业与手工业发达的重要城市之一, 清代更是达到鼎盛时期,是全国乃至整个亚洲地区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 苏州城市发展至清代达到了历史上的顶峰,政治上是江苏首府,江苏巡抚和江苏 布政使驻地,经济上则成为“衣被天下”的全国经济文化中心,是当时全国最繁华的城 市和东半球最繁荣的工商业城市,列为天下“四聚”(京师、佛山、苏州,汉口)之一, 有记载为“繁而不华汉川口,华而不繁广陵阜,人间都会最繁华,除是京师吴下有”。 1860 年,苏州经历庚申之劫,时任苏州知府下令彻底焚毁了繁华的城西阊门商业区, 图 2-2:平江图 图片来源: 图 2-1:苏州古城卫星地图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苏州城市发展概况及研究对象的界定 10 大批市民逃往上海租界避难。 同年 6 月 2 日李秀成攻克苏州, 将苏州府改为苏州郡 (太 平天国苏福省的省会) 。1863 年 12 月,清政府从太平军手中夺取苏州,恢复苏州府, 但战后苏州全国经济中心的地位已经让位给上海。1895 年马关条约签订以后, 苏州被辟为商埠,未有繁荣发展,仅设有少量企业(日租界内,日资在中国经营的三 大丝厂之一的瑞丰丝厂) 。1911 年辛亥革命后,废苏州府并长洲、元和、吴县为吴县, 苏州成为吴县县城。民国时期,于 1926 年正式成立苏州市,之后又撤市并入吴县。 江南地区被日军侵占后,在苏州成立伪江苏省政府。抗战胜利后直至解放,苏州仍称 吴县。 解放后,中央政府恢复苏州市,同时将城市地区划分五个市区(东、南、西、北、 中)和城东、城西二个郊区。1958 年,在苏州成立了七大人民公社,市区和郊区分 别设置了三个(平江、沧浪、金阊)和四个(虎丘、娄薪、胥江和苏渔公社)人民公 社。改革开放后,苏州市经国务院确认成为风景旅游城市,同时列为全国四个重点环 境保护城市之一,之后又被列为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1983 年撤销苏州地区行 政公署, 实行市管县新体制, 苏州市辖吴县、 吴江、 昆山、 太仓、 沙洲、 常熟 6 县(市), 两年后苏州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九十年代初,苏州市政府决定全面开发苏州新区, 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并批准成立新区开发指挥部, 1992 年设立的启动区(6.8 平方 公里)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 。国家与地方双轨发展机制的促动下, 1994 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中新合作开发苏州城市东部的苏州工业园区。整体上,目前 苏州逐步形成了“东园西区、古城居中,一体两城、四角山水”的城市发展新格局。 2.3 苏州古城区中心商业区现状 为提高苏州人民生活质量,提升苏州城市地位,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协调 发展,落实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依据 2007 版总体规划,苏州市贸 易局与苏州市规划局联合委托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苏州市商业网点布局规 划 。规划范围包括平江区、金阊区、沧浪区、相城区、吴中区、苏州高新区(虎丘 区)和苏州工业园区等苏州市区 7 个行政辖区,并分为古城、内城、中心城、外城圈 层等四个层次,将苏州市区商业功能区分为市级、区域级、社区级三个等级体系。其 中,确定的市区商业中心规划布局的结构中涉及的“一个板块二新二轴四带”的“一 个板块”即核心商业板块,由三个市级商业功能区组成,包括观前、石路、南门。 布局规划将 3 个商业功能区整合,突出各自优势,错位发展,目标致力于最终形 成一个功能完善的核心商业板块。其中,观前商业功能区范围为东靠临顿路,西起人 民路,南至干将路,北临因果巷、旧学前,规划用地面积约为 52 公顷,最终形成以 观前步行街为主干,以金鹰购物中心、人民商场、美罗商城等大型商厦为支撑,以玄 妙观道教建筑遗产及传承、黄天源等老字号商店、昆剧等地方戏剧为文化底蕴,集观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苏州城市发展概况及研究对象的界定 11 图 2-3:观前商业街区区位位置 图片来源:自绘 光旅游、宗教文化、购物休闲、餐饮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传统商业区。石路商 业功能区范围为东靠护城河,西起广济路,南至爱河桥路,北临上塘街,规划用地面 积约为 30.9 公顷,最终形成以石路国际商场、亚细亚等大型商厦和杜三珍、近水台 等老字号为主要支撑的现代与传统相融合的商业功能区。 南门商业功能区范围为东靠 竹辉新村,西起南园新村,南至护城河,北临新市路,规划用地面积约为 12.4 公顷, 最终形成以泰华商城、购物广场、餐饮广场、滨水广场以及地上、地下商业街为主要 支撑的现代休闲商业功能区。 2.4 研究对象现状概况 2.4.1 观前地区现状 (1)区域位置 观前地区地处苏州古城几何中心,以历史文化遗 迹玄妙观为中心,面积约 52 公顷(图 2-3) 。观前商业 街区西起人民路,东至临顿路,南临干将路,北连旧 学前、因果巷。观前街区内拥有商店商场 290 余家, 文化娱乐、餐饮服务单位 172 家,金融单位 19 家,各 类市场 4 家,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玄妙观以及 幕园等多处市级文保单位、控制性保护占建筑 10 处, 是苏州最繁华、最享有盛名的商业、文化中心。观前 地区,商业规模大,辐射全市,是市级中心商业街区。 (2)现状基本情况 苏州观前地区一直以来担负着全市的商业、金融、文化中心功能。区内名店、老 店商业集中;名胜古迹众多,且享有盛誉;空间布局和建筑风格独特,街道与广场有 机结合;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贯通;传统建筑、仿古建筑、欧式建筑、现代建筑 以至于后现代建筑共存一体,特别是经过一、二期工程的整治与更新,观前地区进一 步优化了行业结构比例,前期规划合理控制了空间容量,工程实施美化了空间环境, 提高了空间的整体效益。 在 1999 年的一期工程中,主要完成了:观前一条街的整治更新;玄妙观地区的 规划建设;小公园地区的建设。在 2000 年的二期工程中,主要完成了:碧凤坊餐饮 一条街的实施;碧凤坊大型绿地广场的建设;家居式旅馆(苏州人家)的建设;宫巷 道路工程及两侧街景的整治;珍珠弄、第一天门两侧街景的整治;开辟了新艺文化广 场;洙泗巷小商品市场的建设。通过一、二期工程的实施,观前地区已初步实现了更 新与整治、改造与创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特别是一期工程在社会上产生了良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苏州城市发展概况及研究对象的界定 12 图 2-5:石路文化旅游资源分布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69 图 2-4:石路建筑层数现状图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69 好的反响,获得了专家和市民的好评。 2.4.2 石路地区现状 (1)区域位置 石路地区位于苏州古城外阊门与金 门之间,范围东起南浩街,西至枫桥路, 北通上塘街,南达景德路,规划总用地 面积 55.11 公顷8(表 2-1) 。石路街区地 处苏州市古城区西面, 与苏州新区衔接。 石路的区域位置在以前被认为是古城边 缘区,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市区范 围不断扩大,石路的的定位转变为古城 与新区的过渡地带,其规模也从原来的 面向古城西部地区的次级商业街区转变 为现在辐射全市的中心商业街区。 (2)土地使用开发现状 石路地区广济路以东范围内用地以 商业用地为主,广济路以西则主要以医 院、学校、住宅及营房等为主(图 2-4) 。 西部建筑多为低层,7 栋 12 层高层商业 大楼集中在石路步行街附近。小的商业服务网点 分布在南浩街两侧和金门路以南的街区内。总建 筑面积约 70 万 m2,占地 12 万 m2,建筑密度高 达 42%(图 2-4) 。 (3)文化旅游资源现状 石路地区的文化旅游现状特点是文化遗迹 和水系。区内文化遗迹有沿南浩街分布的神仙 庙、万人码头、林则徐纪念碑、孙武纪念亭。水 系有东面的护城河、北面的上塘河以及贯穿中部 的淮阳河。另外区内还有广场公园和沿河的景观 绿地,与文化景点和水系相呼应形成点线结合的 旅游资源特点(图 2-5) 。 8 乔雪松.苏州市金阊区石路地区改造与更新d.东北林业大学,2006 表 2-1:石路现状土地平衡表 名称 面积(公顷) 占比例(%) 总用地面积 55.11 100% 道路用地 10.03 18.2% 绿化用地 4.13 7.82% 水系 1.66 3.01% 其他用地 39.11 70.97%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 69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苏州城市发展概况及研究对象的界定 13 图 2-6:南门用地现状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70 2.4.3 南门地区现状 (1)区域位置 南门地块位于苏州古城南端, 地处苏州市区与吴中区交界,环古 城绿带和护城河从地块南侧穿过, 城市主要发展轴人民路从地块 中心穿过。将来的轻轨二号线也从 基地中央穿过。范围北临新市路、 竹辉路,南至护城河及盘门路、南 门路, 西起盘胥路, 东靠竹辉新村, 占地约 61 公顷。 南门是苏州古城继 观前、石路之后兴起的第三大中心 商业街区,它的规模与其他两个商 圈相比较小,最初仅是面向城南外围及吴中区区域的次级商业街区,而后逐渐发展成 为现在的中心商业街区。 (2)基本情况 苏州市南门地区位于苏州古城的南部,南侧为南外护城河。地块内东有南门长途 汽车站、航运公司、客运码头。西有盘门三景,拥有久负盛名的瑞光古塔、绝无仅有 的水陆城门、享誉海内外的吴门古桥,还有古城河边的百花洲公园。北有江南最大的 文庙、清织造府、近代思想家李根源故居、沧浪亭、苏州碑刻博物馆、苏州美术馆、 网师园等颇负盛名的景点。南为古运河沿岸休闲风貌带。 苏州城市的迅猛发展和旧城区更新改造的迅速展开, 使得这块原属城乡结合部的 南门地区,一跃成为城市的中心区域, 其地位日益突出。地区发展的机遇在 进一步凸现。但是和古城开发改造有 序进行相比,南门地区明显缺乏一个 将整个南门地区统一起来考虑的规划 控制指导,从而必然导致了该区地域 的职能定位不确定,城市组织的混乱 和由此产生的城市景观的杂乱,城市 生态机能的失衡等弊病,这与本地区 的地位极不相称。 (3)土地使用和开发现状 表 2-2:南门现状土地使用表 名称 面积(公顷) 占总用地比例(%) 总用地面积 61.53 100.0% 居住用地 18.02 29.3% 公共设施用地 16.26 26.4% 工业用地 4.89 8.0% 对外交通用地 11.93 19.4% 绿化用地 4.67 7.6% 水域 5.45 8.9% 其他 0.31 0.4%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 70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苏州城市发展概况及研究对象的界定 14 从南门地区用地分布现状表看, 居住用地多占比例最大, 商业用地布局较为分散, 主要分布人民路两侧、沿新市街一带,地块东部与西部主要以住宅、学校、医院以及 对外交通用地为主。整个地区多为一至三层的低层建筑, 7 层以上的高层商业大楼 集中在人民路两侧(图 2-6) 。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近三十年苏州古城中心商业街区空间形态演变 15 第三章 近三十年苏州古城中心商业街区空间形态演变 3.1 观前商业街区 3.1.1 历史发展概述 观前街因玄妙观得名,自唐宋以来便是苏州最繁华的商业区。清朝咸丰年间,苏 州阊门商市战乱受到破坏,观前便成为当时苏州最大商业区。同治、光绪年间,采芝 斋等多家著名商号纷纷在此开业。至清光绪未年、观前已有二十余个行业近六十户商 铺。辛亥革命后百货业又在观前迅速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