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科正畸病历范文_第1页
口腔科正畸病历范文_第2页
口腔科正畸病历范文_第3页
口腔科正畸病历范文_第4页
口腔科正畸病历范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口腔科正畸病历范文患者信息:姓名:[患者姓名]性别:[患者性别]年龄:[患者年龄]职业:[患者职业]联系方式:[具体号码]初诊日期:[具体日期]一、主诉上前牙前突、牙列不齐[X]年,要求矫正。二、现病史患者自述[X]年前开始发现上前牙前突,牙列排列不整齐,随着年龄增长,自觉影响美观及发音,未曾接受过正畸治疗,为改善牙列及面型情况,遂来我院就诊。三、既往史1.全身健康状况:既往体健,无重大疾病史,无传染病史。2.过敏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3.口腔治疗史:曾于[具体时间]在当地诊所行右下后牙补牙治疗,否认正畸、正颌手术史。四、家族史家族中其母亲有牙列不齐情况,未行正畸治疗。五、口腔检查1.口腔卫生情况口腔卫生状况一般,软垢指数(DI)为1-2度,牙石指数(CI)为1度,可见少量龈上牙石,牙龈色泽正常,质地稍松软,探诊易出血,探诊深度一般在2-3mm。2.牙列情况(1)恒牙列,双侧磨牙为远中尖对尖关系,右侧尖牙为远中关系,左侧尖牙中性关系。(2)上颌牙列拥挤度约5mm,下颌牙列拥挤度约3mm。(3)上前牙唇倾,深覆盖约6mm,深覆合Ⅱ度。(4)牙弓形态:上颌牙弓呈尖圆形,下颌牙弓呈椭圆形。(5)个别牙情况:上颌侧切牙牙冠形态稍小,呈锥形;下颌第二前磨牙牙冠颊舌径较窄。3.咬合情况(1)正中咬合时,上下前牙呈深覆合深覆盖关系,上前牙切缘覆盖下前牙唇面2/3以上,下前牙咬在上前牙舌侧龈乳头处。(2)侧方咬合时,双侧平衡侧无干扰,工作侧尖牙及后牙有早接触点。(3)前伸咬合时,前牙有早接触,后牙无接触。4.颞下颌关节情况双侧颞下颌关节区无压痛,开口度约40mm,开口型呈“↓”,无弹响、疼痛及杂音。下颌运动无异常,前伸及侧方运动自如。六、影像学检查1.全口曲面断层片(1)全口牙齿发育正常,牙根形态未见明显异常。(2)上颌第三磨牙牙胚存在,牙冠已形成,位置较正;下颌第三磨牙牙胚存在,牙冠部分形成,近中倾斜。(3)牙槽骨高度正常,骨小梁结构清晰。2.头颅侧位片(1)测量结果:SNA角[X]°,SNB角[X]°,ANB角[X]°,表明上颌骨相对前突,下颌骨位置基本正常。(2)U1-SN角[X]°,L1-MP角[X]°,提示上前牙唇倾,下前牙倾斜度基本正常。(3)面角[X]°,表明面部凸度较大。七、模型分析1.牙弓长度分析上颌牙弓现有长度与必需长度差值为5mm,下颌牙弓现有长度与必需长度差值为3mm,进一步证实上下颌牙列存在拥挤。2.牙弓宽度分析上颌牙弓宽度基本正常,下颌牙弓宽度稍窄,双侧磨牙间宽度较上颌磨牙间宽度小约2mm。3.牙齿大小协调性分析Bolton指数:前牙比[具体数值],全牙比[具体数值],均在正常范围内,表明上下牙大小协调性较好。八、诊断1.安氏Ⅱ类1分类错合畸形依据:双侧磨牙远中尖对尖关系,上前牙唇倾,深覆盖深覆合。2.牙列拥挤(上颌中度、下颌轻度)依据:上颌牙列拥挤度约5mm,下颌牙列拥挤度约3mm。3.上颌侧切牙锥形牙依据:临床检查发现上颌侧切牙牙冠形态稍小,呈锥形。九、治疗计划1.治疗目标(1)排齐上下牙列,解除牙列拥挤。(2)内收上前牙,改善深覆合深覆盖关系,建立正常的覆合覆盖。(3)调整磨牙及尖牙关系至中性,改善咬合功能。(4)改善面部美观,使面部侧貌更加协调。2.治疗方案(1)第一阶段:正畸前准备①口腔卫生宣教,指导患者正确刷牙方法,使用牙线、间隙刷等辅助清洁工具,提高口腔卫生水平。②全口超声波洁治,去除龈上牙石及菌斑,改善牙龈炎症。③制取上下颌牙齿模型,拍摄治疗前照片(正面像、侧面像、口内像等)及X线片(全口曲面断层片、头颅侧位片),以便治疗前后对比。(2)第二阶段:正畸治疗①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及下颌第二前磨牙,为牙列排齐及内收提供间隙。②采用固定矫治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粘结托槽及颊面管。③初始弓丝选用0.014英寸镍钛圆丝,排齐上下牙列,同时利用弓丝的弹性开展牙弓,解除轻度的拥挤。④随着牙列排齐,更换为0.016英寸镍钛圆丝,进一步调整牙齿的位置和倾斜度。⑤当牙列基本排齐后,更换为0.018×0.025英寸不锈钢方丝,进行转矩控制,内收上前牙,关闭拔牙间隙,调整磨牙及尖牙关系。⑥在矫治过程中,根据咬合情况进行颌间牵引,如Ⅱ类牵引,以调整上下颌牙齿的咬合关系。⑦定期复诊(每4-6周一次),观察牙齿移动情况,调整弓丝及牵引力量。(3)第三阶段:保持阶段①当牙齿移动至目标位置,咬合关系达到理想状态后,拆除固定矫治器。②制作保持器,包括上颌Hawley保持器和下颌透明压膜保持器。③指导患者佩戴保持器,第一年全天佩戴(除进食、刷牙外),第二年夜间佩戴,第三年可根据情况间断佩戴,以防止牙齿复发。十、治疗过程记录1.第1次复诊(拔牙后1周)患者拔牙创口愈合良好,无明显疼痛及感染迹象。口腔卫生状况较初诊时有所改善,软垢及牙石明显减少。开始粘结固定矫治器,选用0.014英寸镍钛圆丝。告知患者矫治期间注意事项,如避免食用过硬、过黏食物,保持口腔清洁等。2.第2次复诊(4周后)上下牙列开始排齐,上颌侧切牙及尖牙已初步纳入牙弓。患者自觉矫治器佩戴无明显不适,口腔卫生情况良好。更换为0.016英寸镍钛圆丝,继续排齐牙列。3.第3次复诊(4周后)牙列排齐效果明显,上颌牙列拥挤基本解除,下颌牙列拥挤也有所改善。上前牙唇倾度稍有改善,深覆盖情况略有减轻。调整弓丝末端,防止磨嘴。4.第4次复诊(5周后)牙列基本排齐,更换为0.018×0.025英寸不锈钢方丝,开始进行转矩控制及内收上前牙。同时,根据患者咬合情况,开始进行Ⅱ类颌间牵引,牵引力量为每侧150g。5.第5次复诊(6周后)上前牙内收效果显著,深覆盖明显改善,覆合也有所变浅。磨牙及尖牙关系有一定调整,右侧磨牙关系已接近中性。调整牵引力量及方向,继续进行牵引。6.第6次复诊(5周后)拔牙间隙逐渐关闭,上下牙列咬合关系进一步改善。上前牙切缘与下前牙切缘呈浅覆合浅覆盖关系,后牙咬合紧密。调整弓丝形态,精细调整牙齿位置。7.第7次复诊(4周后)拔牙间隙基本关闭,磨牙及尖牙关系达到中性,咬合功能良好。拆除颌间牵引,进行全面的咬合检查和调整,去除咬合干扰点。8.第8次复诊(4周后)牙齿位置稳定,咬合关系理想。拆除固定矫治器,制取保持器模型。十一、治疗结果1.牙列情况上下牙列排列整齐,无明显拥挤及间隙。上前牙内收至正常位置,覆合覆盖关系正常,前牙覆合约2mm,覆盖约3mm。2.咬合情况双侧磨牙及尖牙关系为中性,咬合紧密,前伸及侧方咬合时无早接触及干扰点,咬合功能良好。3.面部美观面部侧貌明显改善,上颌前突情况得到纠正,面部凸度减小,面部轮廓更加协调。4.影像学检查治疗后全口曲面断层片显示牙根无明显吸收,牙槽骨高度及密度正常。头颅侧位片测量结果显示SNA、SNB、ANB等角度均有所改善,面部骨骼关系更加协调。十二、治疗后医嘱1.佩戴保持器严格按照医生指导佩戴保持器,定期复诊检查保持器佩戴情况及牙齿稳定情况。2.口腔卫生维护继续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每天早晚正确刷牙,使用牙线、间隙刷等清洁牙齿邻面。3.饮食注意避免食用过硬、过黏食物,防止牙齿损伤及保持器损坏。4.如有不适及时就诊如佩戴保持器过程中出现疼痛、松动等异常情况,或发现牙齿有移位迹象,应及时来院复诊。十三、随访记录1.治疗后3个月随访患者佩戴保持器情况良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