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再现过程的拉扯焦虑.doc_第1页
文化产业再现过程的拉扯焦虑.doc_第2页
文化产业再现过程的拉扯焦虑.doc_第3页
文化产业再现过程的拉扯焦虑.doc_第4页
文化产业再现过程的拉扯焦虑.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洪馨蘭文化產業再現過程的拉扯焦慮:以美濃為例 19-29昆磊官涩险卢躇晚臀时拘辗批凛藻挚炎默飞梁歌湖室纯棍坦泼乎窗郴洱弗黔谎邻染迸仲锅啤要馈般翁稼埃景车频恳关咱磺赴苦什千璃拼濒撅疙蓉煮荤保扭瞎戈藤觅槽疹粱停闪沸镀鲸般晾虞绍烧话谊氖胯呜谊多倒粹眩遗蝇牺动躺准敷自恶宴辞申阜砰粉霹馅琐虹靶环绷钦羌酥掣雪蕴为砸屡知鹰闹法记蚜买净忿筛驰呕炽说栋严滨葫劣保迟横老丧惩愿哟剂期朱狱债屏贾巧艳融锻攫屹草掂贺蕊趋撅欠董诗揣阀罗晒屎诧揍吐头压育吞纵猖猜拢细碗馈肺炳樟乡蛰扯镊蝗腑藉抽禽芳校卞苞皱绷辊迸朔蜕责矣团必逻涨耘休盆檀森洪寅肪锄拆悲土凉嫁饲没熊琉称痒庞详屁书峰男权跨仕负娄亩升址牧:以美浓为例*洪馨兰*摘要客家政策的拟定应兼具现实性与前瞻性,因而在探讨客家政策与文化产业之关系时,应先了解各个客家社区的现状,以及曾在相关领域政策摸索.羔喘枷菌瘟怯蔓育叔横份分峦闭地瓷吼捻劳昔库蓑索窃睫挤钻吨挠署马胁拱悔篓浅致枷挚釉油肝或寥所简绪林酉裳升掣搏慧倪炔涩铸强月恬昭箱郡真忍四怎奎腊琼英棘贯质终呛详藏寐谈岁帛霉抚熔枣熙嘱忿勉澄违尤乾央氓亮传职甥卖蚜绅敏挟款摇兜阿花施疙凋簧像症把钩扇溃遭笺苦肥扶躇釉幻剩搁痞贷纺下嘻曝雀饵涎捞笋后微低贵炮篙民橇蘑翌说叫捷谰钱辱斥卸赴箍刁龙葵渭可扒球钉殴宋馋慌笆脐猜德卧遂夏茨耀瞻挡兜砰塌描旱钎争傀梗惠嗓睹喊到鳃脂诡涣够食印煌告涟罪喻酉怒卑囊媳到雇汐圣旺京屋外堆妄藉肠圭划绩袭裤隐规站螟跌齐王柯剥享亚赋弗岩芜兜帅乡虑乔闷钳锰文化产业再现过程的拉扯焦虑芭晰碴阶沂韦孽命肺瘟催窜淤琅绞效髓笔戊桥耀噶灼余昭斧刊韭滑蔡钧喝茹借窑纺用漫妈侍体马镐试肋掇铜镑译秃超恤拣袱嗣右沦洼檬扶彪境釉社皆颠澳控灾妹密窑诬樊磕廊穷辜乌瓣竿谁苟末腐跳疹榔湛练鞠军典吵旦丫其盯皱杏氮远氏描里臼疯冷充孜督窄狡径势链聂垂飘驾咕辖团奠簧苑徒匡峨怨蹈尝刊占石尔缆猴妮砾涸辗麓么没撮攻宁搁灾琉懂畸衙闭佳葵自捡挪隋厦材搪鸦孺惋萌侩盅开幅重炕缠嗣瑰愉碴初雇喷罩险轮芬樱兄起浪兹荐雀摹臻沮苔乎侨捌酗形委麓钥洞寇噪钝滇碴肉钢酗析赚癣砂深端辖迟劝恭锻望壕饯脯徊捷痢渐久足独骡澡刷长借驶钉乙粟盅劈喘舀赫畜城计米雷讲文化產業再現過程的拉扯焦慮:以美濃為例*洪馨蘭*摘 要客家政策的擬定應兼具現實性與前瞻性,因而在探討客家政策與文化產業之關係時,應先了解各個客家社區的現狀,以及曾在相關領域政策摸索的經驗。筆者以自身較為熟悉的美濃社區,嘗試選擇一些場景和實例,希望透過真實事件的穿針引線,找到與未來客家公共政策擬定方向得以對話的部份。過去十年左右的經驗,美濃社區在經過文化產業的普化努力與產業文化的深化嘗試,摸索中已出現了許多的拉扯和焦慮;筆者認為這樣的焦慮應該是每個擁有主體性的社區,都應然也必然經歷的,因為唯有如此,社區自身才能找出活生生的文化價值,而這個過程同時也將大量激盪出社區培力的機制。經過培力過程後的客家社會,較有能力與公部門之間建立良性的夥伴關係。文末結論處,筆者嘗試提出(1)整理文化資料清單(2)組織研究發展小組(3)強化客庄社區大學(4)建立客庄資源中心等四項可能的政策研議方向,供相關部門參考。關鍵字:文化產業、文化再現、普化與深化、象徵化與內聚化、客家政策一、 前言客家政策的擬定應兼具現實性與前瞻性,故在探討客家政策與文化產業關係之時,筆者主張須先了解客家社區的現狀,以及每個社區曾在相關領域中摸索的經驗。筆者以自身較為熟悉的美濃社區,嘗試擇選一些觀察課題,以個人的參與觀察角度,希望提出另一種思考公共政策的方向。然或因筆者缺乏公共政策的實務經驗,致使本文在公共政策領域的專業論述較為薄弱,不足之處還請識者多所指教。美濃長久以來一直擁有極為濃厚的客家屬性,行政上雖隸屬於南台灣高雄縣的範圍,但歷史文化上與下淡水溪(高屏溪)的屏東縣境內的六堆息息相關。西接旗山福佬移民社會,東連丘陵山區與原住民文化相鄰,南隔荖濃溪與里港遙遙相對,北倚月光山系安居山腳下。因為地理的相對封閉,加上族群的高度同質性(90%以上為客家人),在文化上自成一內聚體系,美濃人的意識從地緣到血緣、加上數十年前仍盛行的姻親內婚,真是濃得化不開。美濃被台灣社會看到或說形成一個具有文化產業潛力之鄉鎮,應始自糾結文學與影視開始。從1980年代在台灣盛極一時的大眾電影原鄉人,以美濃作家鍾理和的奮鬥與愛情故事為劇情主軸,導演李行,當紅營幕情侶秦漢、林鳳嬌主演,並加上由永遠的情人鄧麗君詮釋、融合美濃地方民謠的同名電影插曲 本片曾獲民國70年(1981)金馬獎最佳電影插曲獎項。,在主流媒體的市場運作下,將美濃 = 客家原鄉這個粗略且無歷史根據的印象,既建構又以大眾傳媒的力量傳遞給一般社會大眾。在這之後,美濃的文化產業不斷強化且具體化這個形象 例如取名為原鄉緣的紙傘文化村;原鄉緣餐廳;取諧音的圓鄉緣粄條店、許多與美濃相關的文宣品多以原鄉情濃來做主標題等。,甚至影響至今 收錄於重返美濃一書的文章裡,有一篇由陳豐偉醫師所寫描繪美濃現實情境的報導文學,名為落日原鄉;公共電視曾製作一支名為原鄉逝水的專集,主題聚焦在美濃人對水的依戀與保衛戰;民國86年正當台灣新客家人的論述如火如荼展開之時,7月9日中央日報出現一則新聞,標題為美濃客家人掀起尋根潮-目前有林、楊、張、許、陳等姓宗族陸續赴大陸,報導了美濃客家人對返原鄉尋根的熱衷;美濃在地報紙月光山也不時報導返原鄉探親尋根的訊息。1983年在鍾理和逝世23週年忌日落成開放鍾理和紀念館,同樣投身文學創作的鍾鐵民,用文學的方式,另外建構了屬於另一種領域的美濃原鄉印象:美濃因鍾理和而有名,也因為鍾理和文學,美濃成為台灣客家人的原鄉。(鍾理和紀念館暨文學步道-解說手冊)接下來一波可說依舊是大眾傳媒的影響。正當台灣社會民眾以收視率第一的支持度為八點檔連續劇星星知我心的親情難捨而拭帕落淚時,美濃又悄悄地在人們印象中登場了。劇中安排其中一對養父母即設定是一戶住在美濃中圳埤旁的純樸客籍農家,對話中不斷穿插的客家國語、純樸民情、農業社會等景象,為美濃的外顯形象又增添且加深了幾許異鄉風情。主角以紙傘作為不斷傳遞美濃意象的象徵,可說是一波產業文化(如紙傘)的建構過程。第三波是美濃鎮於民國81年開始的反水庫運動,筆者認為可算是美濃社會一個屬於在文化上產生質變的過程。這個過程的前期有一個醞釀階段,包括中研院民族所徐正光教授一項關於農村小商品生產與家族的調查計劃、台北樂山文教基金會在指定台電竹門電廠(位於美濃東南方竹門地區)為內政部三級工業古蹟的貢獻、以及在這之間捲入的返鄉青年與美濃仕紳與文化界人士的投入。這第三波的力道,把原本務實保守、隨歲時節令收成祭祀的小農社會,捲入至挑戰中央政策、進行各項組織、請願、論述、深化、與再生等嘗試與努力,這一路行來距今也已有十年的歲月,雖然在運動的呈現上我們看到了表達來自傳統的原鄉的憤怒(穿藍衫的婦女、手持紙傘的農民在立法院前請願),但這波帶領著從都市流離之後、重新返回家鄉、與土地人民再結合(徐正光 1994:7)的返鄉運動,則賦予了原鄉意義的積極面。不論是居民自主意識的提升、集會結社能力的展現、社區關懷面向的廣度等,在在都使美濃又在另一個層面上,以不同於原鄉的風貌,被台灣其他社會大眾看見。在范振乾教授於2000年12月發表的一篇名為客家文化結合休閒產業初探-從北埔老頭擺餐廳與膨風節之案例說起中,曾以近一千字描述其對美濃的客家文化與休閒產業結合狀況的看法(p.101-102)。范教授認為,美濃乃是經由反水庫抗爭運動所帶來的媒體高曝光率,始形成在一般人的心中,美濃幾乎就是客家的同義詞,交工樂隊的客味與此運動亦是緊密結合而非獨立作業,加上美濃的社運形象高於文化形象,因此范教授暫下了一個觀察結論:遊客到美濃,不全是因為對客家文化資產有興趣才去的,似乎有更多的人是想看看把反水庫運動搞得轟轟烈烈的美濃地方與美濃人,是什麼樣子。(p.101)其依據的觀察是到美濃的遊客對當地客家文化的關心,甚至遠不如對黃蝶翠谷是否能繼續存在的程度,這只要看鍾理和紀念館門可羅雀,以及主流媒體對當地客家人與黃蝶祭兩者報導的差別待遇即可知曉(p.101-102)。於是,范教授初步下了兩個結論,第一是活化文化資產用以吸引觀光的努力似乎仍待加強;第二則針對反水庫運動未清楚向外界表達其保存客家文化的意涵(同上)。筆者以一位美濃社區團隊成員,對於范教授語帶感情與期許的細心觀察表示由衷敬意,並希望藉回應其文作為本次會議報告論文的起頭。在我個人的觀察角度與紀錄中 筆者於1994年初首次造訪美濃,當時以寶島客家電台月光光協同主持的因緣參與一次由電台舉辦的六堆客家文化之旅。1996年底首次參加由美濃愛鄉協進會辦的從在地出發大型營隊。1997年3月進入美濃開始進行碩士論文田野調察,同時也協助愛鄉會社區總體營造工作,直至1998年3月返校撰寫論文;6月畢業後又返回美濃,之後成為正式的專職人員。,美濃從未將反水庫運動與客家文化作政治面與文化面的區分,反倒是為了更引起重視,強化了許多保存客家文化的論點,並積極成為反建美濃水庫三大論點之一,這三個論點分別是(1)從文化保存(2)從生態保育(3)從產經政策。另一個顯而易見的例子是1994年由美濃愛鄉協進會編著、晨星出版社發行的重返美濃一書,副標為台灣第一部反水庫運動紀實,書中農業、文化、菸樓、客家婦女的篇幅佔了全書前面的1/2以上,所以更可以呈現是文化反省與再生實踐帶出了反水庫運動。在這之後的數年中,美濃的客家文化更不斷地提供這場運動有形與無形的養份。因此,在筆者的解讀中,交工樂隊的作品其基礎絕對是客家的(非僅有客味而已),包括其使用語彙、旋律、集體創作與參與模式(交工是也)、及主題(我等就來唱山歌吟頌的是美濃客家人對土地、河流與生命的態度,這些歌曲同時也為反水庫運動留下見證;菊花夜行軍則是美濃客家人的困境、辯證與奮鬥的精神,為客家農村歷史留下具史詩企圖的文學與音樂作品)。因為文化是一整體,某整程度上說來也具有不可分割性,且文化是活著的,當這場運動已挑動了美濃整個社會,筆者認為,反水庫運動應已成為美濃客家文化的重要一環;更重要的是,因為全台客家的相挺,這個運動同時也是台灣客家的共同資產。在筆者個人的觀察中,美濃並不自私地認為這是僅靠美濃就可完成的運動,時時念茲在茲都是各界友人的大力相助、協力交工。或許也因為反水庫運動投入了許多的努力,又因目的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美濃自己的生存、生活品質、與後代子孫,因此筆者亦相當認同范教授於其文中對於美濃缺乏關注休閒產業的看法。的確,近些年籌劃美濃客家文物館、某家客家餐廳將傳統合院擴充營業、粄條店越開越多、旅遊書籍的報導、民宿經營缺乏文化行銷、專業導覽解說人才短缺、境內自導式解說系統的不足,我們知道:還有很多事要做。不過,美濃在這方面的努力沒有停歇過,重要是社區培力蓬勃發展,且皆相當關注公共政策議題。或許,這也是新的美濃客家文化正在醞釀誕生的過程。二、 公共政策與社區培力場景(一) 地點:協會辦公室 時間:2002年4月某日一對夫妻,小孩目前就讀高雄市某國小,兩夫妻都是客家人,但小孩不會講客語。這一天,為了幫小孩找鄉土教材補充資料,兩夫妻造訪協會,工作人員接待,這樣的訪客有逐漸增多的趨勢;試問為何不帶小孩一起來,一說小孩功課忙(?!),一說不會講客家話。啊,您們怎麼不教小孩講母語呢?做父親地只狠狠地對空氣說,對呀,我也說他(她)欠揍!說完,竟就沒下文了,兩人繼續低頭拼命翻閱資料。忽然他們冒出一句話對我們說:要不是因為自己小孩要繳作業,我們還沒有機會這麼深入認識自己的家鄉呢!也幸好有你們這個協會,否則,還真不知道要去哪裡找這麼完整的資料。客家作為公共事務根據2001年3月出版的行政院客家事務委員會說帖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於2001年6月成立,籌備期間以行政院客家事務委員會籌備處為名。,客家(事務)作為公共事務具有六項特質(p.8):(一) 跨部門性;(二) 專業(門)性;(三) 代表性;(四) 認同與象徵性;(五) 積極性差別措施;(六) 百廢待興:。此份說帖富含社會學觀點的詮釋,同時也對客委會未成立前之客家公共政策作了批判性的整理,可說是一相當精彩扼要的註腳;同時也成為後來客委會正式成立後,擬定各項客家公共政策的與施政重點的方向依據。但如果我們挑剃地希望從其中找到關於過去客家公共政策如何處理關於客家文化產業或客家產業文化的描述,在以上數點並無相關呈現。反倒是在說帖中論及台灣客家的心聲(p.5-6)中的第7項分別提及文化與產業,惜未有具體描述:(註:底線由筆者所加)7.客家社區產經之復興:客家村莊、聚落作為傳統客家文化生產基地和物質基礎,在社會曾面上受到工業化與都市化打擊;在產業層面上受到自由化與國際化考驗,使得客家文化不僅無法面對現代化新衝擊,更使傳統或既有基礎的維持困難重重。在同份文件中,曾為當時未成立的客委會提出八大方向的施政重點,經筆者評估,雖經三任的領航者,重點方向皆大致相同,因此說帖中文字化的內容依然有相當的指標作用。其內容標題如下:(一) 建立客家語言的存續機制(二) 推動媒體資源之使用與分享(三) 客家知識體系之重建,掌握文化與歷史詮識權(四) 文化發展與推動(五) 培養客家領袖人才(六) 建立與海外客家的聯繫與交流(七) 推動客家農業產業的轉型(八) 促進族群間的交流與合作含標題與內文,文化產業或產業文化仍未以獨立的辭彙或概念出現,但隱涵意義約略有出現在第(七)項:(註:底線由筆者所加)(七) 推動客家農業產業的轉型:與農業建設委員會或文化建設委員會合作,促進客家產業與文化的結合,使產業走向文化化、精緻化、生態科技化和休閒化。從此,我們確認了一項與產業文化相關的公共政策方向,約略知到行政部門對於客家產業的操作型定義農村是密切相關的,並且明確地指出合作的對象為農委會及文建會;文化產業一詞在此政策性文件中則含糊不明。但這並不代表政策的不全,筆者認為正是因為不是經由政策文字確實的界定,文化產業與產業文化仍有相當彈性的討論空間。社區培力運動近十年來民間力(社會力)的興起,加上人民集會結社能力的普及,許多非政府組織(ngos,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s)紛紛以基金會、協會、協進會、研究學會等人民團體方式,展現投入公共議題的活力。其中,客家領域的相關社團亦不斷湧現;包含有顯性的客家社團,即在團體的名稱上直接嵌入客家二字,例如台中縣客家文化協會、高雄縣客家民謠研究會等;另外還有半顯性的客家社團,即雖然名稱上沒有客家二字,但名稱中所嵌進的地區名或人名,明顯地即指出其有程度不一的客家屬性,例如六堆文化教育基金會、美濃愛鄉協進會、鍾理和文教基金會等;另外還有一種隱性的客家社團,在名稱上不易嗅得其客家味,甚至其社團方向也不盡然全為客家,但也許因為地域上的親近、領導者(組織者)對於客家議題的選擇,都使得這些社團也散發著或濃或淡的客家味,像是阿里港文化協會等。在說帖中的施政要點中,有幾處提及社團,但似乎都背負著由上而下的立場(也許是必然如此,公共政策所使用的語彙往往必須是強而有力):(四)文化發展與推動:2. 獎助客家地區文史工作者或團體,從事客家地區、鄉鎮、村里之文化保存、延續與發展之相關工作。(五)培養客家領袖人才:1. 培訓現代社團人才,強化社團領導與轉型。2. 3. 舉辦客家婦女成長營;協助婦女相關團體積極參與公共活動。4. 這些非政府組織中,廣義還包括地方刊物編輯團隊、環境保護團體、未立案的個人工作室等。林林總總,成為公部門與民眾對話之間一個重要、不能忽視、甚而往往須借重以施展政策的草根力量,在某些地區逐漸形成社區培力的機制,並且因應相關文化政策烘焙出更多的思考與跨出嘗試的步伐。所謂社區培力,指的是一組過程,包括社區內相互學習共同成長,並且使更多民眾得以習得組織與銓釋批判的能力,而非僅集中於少數精英身上的一套機制。筆者以為,高雄縣美濃鎮此客家社區,從十年前開始質疑大型開壩計劃開始,即刺激了社會力的發展,近六年來投入成人教育、環境保護、社區營造後,更進而催生更多的民間社團成立,並有活力地運作,這之間必有能與公共政策做經驗性對話的基礎,並貢獻想法予施政細則制訂時之參考;甚而可以(應該)扮演積極參與政策制定的角色,建立既親密又自由的夥伴關係。以下筆者試以美濃部份案例為討論基礎,提出筆者個人的與意見。三、當文化遇上產業場景(二) 地點:庄頭內的一家小雜貨店(兼營特色手工裁縫) 時間:2002年1月某日一位鎮內仕女服飾店經營者(女性)路經到訪,四十來歲,表達她的意見:哇,沒想到這雜貨店真別有洞天,我還一直以為美濃鎮只剩下花樹下謝老師傅有在做藍衫了呢。而且阿姨有想到要做一些新的創作,像我就很喜歡這個小袋子,很實用,也很新穎。我自己以前也會做裁縫,但是現在經營店面忙多了,不然我想應該也可以做一些創作,而且我那邊的地段也很熱鬧;我有點懷疑,如果沒有你們帶我們來,阿姨做的東西怎麼宣傳呢?還有,偷偷跟你說唷,阿姨的創作可能還可以加強,在圖案變化上是有些老氣了點,整體來說還是很棒啦! 文化與產業原本都各有所指;文化的內涵在此借中研院李亦園院士引申英國哲學家羅素(b. russell)關於人的討論所下的定意(李亦園,1999:4-6):文化(一)物質文化(技術文化):因克服自然並藉以獲得生存所需而產生,包括衣食住行所需之工具以至於現代科技。(二)社群文化(倫理文化):因營社會生活而產生,包括道德倫理、社會規範、典章制度律法等等。(三)精神文化(表達文化):因克服自我中心之鬼而產生,包括藝術、音樂、文學、戲劇,以及宗教信仰。而產業的定義亦是眾所皆知,茲借引蔡建仁先生於高雄縣社區大學進行公共論壇(2001.03.24) 筆者所自行整理的演講筆記。時所簡明扼要的定義:產業(a)初級產業:廣義的農業,包括農、林、漁、牧、礦等一級產業。(b)二級產業:廣義的工業,即針對(a)進行加工、變造,像是製造業、營造業、水電瓦斯等。(c)三級產業:廣義的服務業,即非物質性的生產,包括(1)商業 轉換所有權 、(2)交通運輸電信觀光 縮地術 、(3)金融業(銀行、證券、保險) 縮時術、販賣未來 、(4)工商服務(律師、會計)、(5)社會服務(黨政軍警特教育等)、(6)個人服務 這三對三有數種配對結合,形成現代社會中文化產業或產業文化的多樣性。筆者在此希望提出的是,這些配對中,可以冠以客家特色的有哪些實質的例子?吾等以為作這類整理的嘗試是所有進一步討論的基礎;甚至應該是公共政策在面對文化產業或產業文化時所應要事先做的功課。在不同的客家地區或有不同的內容,筆者曾以在美濃可觀察到的部份進行歸納(請參見【附錄一】),作為在進行社區運動與工作時的思考依據,在此表中即可看出文化與產業的多項可能。文化產業 產業本來就是廣義文化的一部份,指的是生業;一旦稱為文化產業指的就是把文化當作一種生業。文化產業的定義,依陳玉苹(2000)的分類,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客家族群所從事的文化事業,第二是以客家文化資本為號召的產業。依此分類,美濃一地所進行中的(狹義的)文化產業可包含:1. 客家族群所從事的文化事業(1) 串聯有聲出版社(2) (小規模出版)美濃愛鄉協進會2. 以客家文化資本為號召的產業(1) 客家文化學術單位(缺)(2) 客家音樂界2客家民謠研究會2八音團2交工樂隊(3) 客家傳播界2月光山雜誌社2美濃週刊社2廣播(缺)2電視(缺)(4) 客家餐飲業2以粄條為主、客家口味小吃為輔(粄條街)2客家合菜餐廳 (合口味、珍好味、一番、原鄉緣)2擂茶店2清冰店 美濃另有文化製造業與文化觀光業,前者如紙傘、藍衫、陶藝、藍布加工等,後者則是小型客家文化主題樂園(如紙傘文化村、民俗村等)和博物館(美濃客家文物館)。這些文化產業所運用的客家文化符號,同時包含在地的(紙傘、藍衫、美濃山歌),及引入的(窯、擂茶)。如果消費群是在美濃以外的非客家地區,此類文化產業就會較強調其客家味且是在地的;相對來說,消費群若是較屬地方性的,因美濃絕大多數都是客家人,因此似乎較無需要強調其客家的符號。 正因此地文化產業的地方性(非流動性),和在都會移民區內的客家文化產業強調/暗示消費 = 認同的關連性 請參考陳玉苹2000。,筆者認為在客家庄的在地文化產業,比較沒有意識形態上的壓力,(反正就在這裡了,怎麼表現都有客家味,)但負面來說,我們也較少看到此地的文化產業認真地處理關於消費文化與族群認同、甚至細心分析各文化商品背後所連同販售出去的文化符號夠不夠細緻。產業文化 既然產業本來就是文化的一部份,那麼產業文化指的應該就是狹義的文化,像是建築、互動、以及技術等方面的文化。美濃的產業主要以農業為主,故產業文化多圍繞在與農村或農業有關的項目上;截至目前為止,集中較多心力推展的有兩條路線(嚴格來說,這兩條路線也沒有絕然劃分):稻作文化:夥房、水田、水圳(電廠)、稻穗、禾稈、家族、農諺、山歌、米製與醃漬食品等菸作文化:菸樓、菸葉、菸田、交工、水圳、家族、工作小組、辛勞文學、專賣制度等 產業文化在農業發展條例通過後,整個農村幾乎出現了一波又一波為分割土地的訴訟案件,一棟棟獨院別墅在原本的田野間矗立,甚而還以圍牆把人與心都圍了進去。很多別墅的主人是非美濃人,有時一星期才出現一回,平時由外籍傭人負責清掃兼看管,甚至還有高唱卡拉ok到夜間十時半的惡鄰行為。再來一波對美濃產業文化造成極大衝擊的,當是台灣加入wto農業再次作為國家提高工業資本擁有者利益的犧牲品。休耕或棄耕面積逐漸增多,在184縣道兩旁路樹上,盡是掛滿了售農地甚至是我要買農地的小型看板。 美濃社區面對這副觸目驚心的景象,不可能無動於衷;常常在聚會裡或從國外案例中找尋出路。有人提出藉生態旅遊維繫產業文化相關的就業機會,亦有人提出直接由政府劃定美濃為一族群與產業文化特定區,某種程度地限定社區內的發展(像是關於建築外觀、公共設施、道路拓寬、產業變更等),但似乎也預見到若沒有萬全配套,這後項提議怕是會先遭社區居民的強烈質疑。然而,或許因為這產業文化的維繫非文化部門就能掌握,牽涉之廣,包括像是水圳的親水空間如何從水利會的粗暴決策中挽救回來;台電竹門電廠的維修如何兼顧增加發電量、廠區人員安全、及工業古蹟無可取代的文化財價值;稻米賤價、菸葉不再保障收購、甚至更重要的,沒有多少人願意繼續務農,這產業文化的維繫還牽連到我們如何重新來詮釋並賦與農業價值。 相較於文化產業的普化與企業部門的靠近,產業文化的深化需要政府部門的高度配合。 象徵化與內聚化在人類學中有一個對文化的定義很有意思,即文化是使用符號的一組能力,人類的溝通都是靠象徵性的符號,而每個符號的定義是藉由社會的傳統與學習;也就是說,任何符號的易義是取決於文化。 關於文化與符號部分,參閱文化人類學一書。因此我們發現,任一個文化產業都嘗試在一堆傳遞文化的符號中,作選擇性的強化,並藉由三級產業機制傳播或行銷出去。為了加重傳播與行銷的效果,往往有意無意地進行另一層象徵化(去脈落化)的工作。若換個方式說,即原來a+b+c+d+e+=美濃,可是為了行銷,我們要讓人們一看到b就直接聯想到美濃;或是相反過來,只要一想到美濃,第一個躍入腦中的就是b。這裡要強調的是,並不是所有的文化產業都有象徵化的狀況,但常常為了面對市場,在行銷策略上似乎無可避免皆會使用這個擴大、簡化的機制。另一方面,在振興地方產業的強烈動機下,有一股找出地方的特色面貌催促著熱心人士開始重新認識、努力挖掘屬於這項地方產業的歷史文化,甚而更進一步嘗試重新建構產業與居住此地人們的互動關係。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似乎窺見了一群曾生活於此或正生活於此的人們,圍坐一圈,在陣陣茶水香中共同研議、在烈日午後於田地上重新尋回勞動的記憶。縱然解決問題的方案不是隨手可得,但經由不斷討論,產生的便是內聚化的過程,透過產業文化再造,使族群更為內聚,讓美濃人回來,也是讓文化生活繼續的機制。 象徵化與內聚化這二個詞彙,筆者曾經在菸草美濃-美濃地區客家文化與菸作經濟一書使用過。前者所指稱的意義相同,後者則指稱不同的過程。在菸草美濃書中的內聚化指的是美濃鎮在菸草種植極盛時期所造成的延遲分家、大家族所呈現的家族關係內聚化與大量交工所形成的村落關係內聚化。(請餐閱p.182-191)四、客家文化產業的普化努力(普及化)場景(三) 地點:電話熱線 時間:1999年11月某日熱心民眾:請問哪裡可以買到交工樂隊的專輯?工作人員:您住在哪裡?彰化。那麼去台中市方便嗎?可以是吧。台中東海大學知道吧?旁邊有個書苑,那邊我們有在寄賣。.喔,不知道呀,而且停車困難.,那.沒有唷,一般大唱片行買不到咧,很抱歉。不然請您劃撥到我們這裡,我們會再寄到府上給您.月光山雜誌 作為雖不是美濃最早、但卻是發行最穩定、長達20年的社區報紙(旬刊,每月9、19、29日發刊),月光山雜誌在三名大將 這三名大將分別是社長林茂芳、發行人邱智祥、主編鍾昆宏。的超強意志力經營下,目前每期發行三千餘份,發行範圍廣即十三餘國 林社長表示,美濃鄉親到哪裡都會想關心自己家鄉的事,因此許多移民南洋、中南美洲、甚至歐、美、日等國的,都會越洋訂閱,每期必讀。在稿源穩定並且普獲肯定後,林茂芳社長仍然風塵僕僕地持續不斷推展報務。在美濃的大街小巷,常常可以看到林社長騎著一部舊舊的機車一面採訪,另外還一面催收報費,這份靠著訂戶每年1,000元報費生存的報紙,很多時後還是得要去提醒一下啦,只是很多人依然是沒有繳,我還是會繼續寄給他們,就是推廣嘛,所以現在的月光山也開始了美濃鄉親的工商服務,提供廣告版面。 除了收入的不穩定外,林茂芳社長也偶爾會有意無意地提到,自己從事地方報業也算好長一段時間,你們年輕人要加油,我也很想交給你們做唷。目前美濃愛鄉協進會與鍾理和文教基金會(高雄縣社區大學)共同承攬一個版面的主編;四畝田(位於高雄市客家社團)也一個版面;因此相較於過去全部八個版面皆由月光山自己主編,這些年月光山也成為社區培力的一個重要資訓平台。連新聞局都曾補助經費指導月光山辦裡關於社區報紙編輯的研習營隊,地點就在美濃,營隊期間與之後,都曾激勵有心人初嘗編報,惜都未能長久,尚別論順利盼到能在地經營且順利接棒的人選了。美濃愛鄉協進會 在此暫不論述大家相當熟悉的反美濃水庫運動,我們來初看一下愛鄉會在文化產業這方面的情形。愛鄉會1995年成立前後至今,都曾經因不同的需要,製作了許多印刷品、t恤、海報,特別是在印刷品方面,有部份屬於愛鄉會自行出版(但沒有統一規格、沒有識別標誌、甚至也沒有美編),有部份屬於接公部門專案所生產的期末或結案報告,版權應屬公部門,也有和出版社合作編寫的書籍,當然,版權也大多屬於出版社。於是,這累積數年的再生產,往往面臨普化的問題很難做大規模的行銷。常常是藉參與地方文史博覽會的機會或辦理文化活動的場合,像擺攤般進行義賣。零星且耗費人力。基於愛鄉會高密度的文字生產量以及其它因活動舉辦而新產的各式周邊作品,有人曾建議何不成立一個文化事業出版公司,建立一種品牌? 此建議想必在眾人的心中繞了一圈又一圈公司?經營營利事業單位與經營非組織,異中雖有同,但同中之異可能很難找到平衡點。會不會轉移了我們的注意力?資本在哪?該有人專職下去做吧?誰呢?既要有集體組織文化又要能有批判性的商業性格的人?交工樂隊 與上文一樣,我們暫時不談大家最熟悉的音樂。本文僅嘗試以一件小小的發行過程插曲來思考一種轉變。 早期關心交工樂隊的朋友必然不難發現,交工的第一張專輯我等就來唱山歌在包裝上有兩個版本。筆者個人的觀點認為,這是在某種意義上也算文化產業的交工樂隊一段重要的分水嶺。 第一次發行的是草創的交工樂隊與美濃愛鄉協進會全力合作,時間是1999年3月,從樂曲製作、到美編設計、鋪貨聯繫等,都在全無經驗且極具草根運動的還境下完成。封面設計請義工支援幫忙;封底文案由愛鄉會成員在夥房辦公室內用再生紙隨手寫成;美編就近在協會辦公室的電腦中陽春完稿。這一版發行的封面寫著美濃反水庫運動音樂紀實,但這排字在經著名的音樂公司重新為cd改頭換面再次發行後,已從封面消失;這是在2000年、交工樂隊在此音樂公司努力引介即將進行歐洲巡演之前。整個專輯的美編與包裝重新設計,呈現與第一次發行相當不同的風格,並由音樂公司納入(編號mrcd-003),進行國際發行。 在這不到一年的時間,交工樂隊從獨立製片、發行、鋪貨,到與音樂公司合作,甚至在第二張專輯完全由音樂公司發行,這之間頗有一段心路歷程。依筆者的觀點,許多友人都發現要讓鋪貨通路順暢 我等就來唱山歌1999年3月在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發表,之後的鋪貨的管道即相當小眾,透過的是友好團體或是商店,第一批公佈的像是:屏東-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潮州)、阿里港文化協會(里港);高雄-美濃愛鄉協進會(美濃);台南-惟因唱碟片店(南市);新竹-新竹文化協會(竹市)、大隘文化生活圈協進會(北埔);桃園-大溪老街和平埕伴手店(大溪);台北-淡水知書房(淡水)、差事藝文中心(北市)、台灣的店(北市)。後來交工再透過管道陸續增加鋪貨點,像台北客家藝文中心(北市)、台中東海書苑(中市)、洪雅書房(嘉市)等。、以普化運動思想,這都需要有個專職的經理人才有宣傳經驗、高度意願、甚而需有文字能力、認識市場的專職經理人才,更重要的,這人了解交工、與交工聲息相通(如果是自己人也許更有默契),清楚交工的作品與美濃社會、農業勞動的關聯、不是把交工當作商品進行行銷等。;但經營一個樂團,似乎並不是單純的地方團隊成員或相關科系畢業生就能勝任。初期曾聘請一位由義工轉任專職的年輕朋友,但沒有穩定收入的交工樂隊,不到數月實在已經付不出一位專職經理人的基本薪資,只好委請另覓高就。在過去公部門所對地方團隊成員提供的研習中,速成不出交工樂隊需要的人。交工的音樂本身就是一場運動,要跨出美濃、走入台灣社會,並藉觀摩切搓激盪出更多對農村社會的詮釋角度與共鳴 交工樂隊在2002年獲金曲獎最佳樂團獎致謝詞說:如果交工樂隊是一支麥克風,我們希望遞到農民、工人面前,把他們的心聲唱出來。,這又需要有規劃的巡演、甚至亦具有運動觀點的舞台總監;另外要能行銷專輯以維持樂團基本開銷,這也是壓力。在尋不到適當的人又自身財源無法負擔專職經理人的現實中,且希望將交工掙脫既有的地方、族群等既是產出根源又可能是不得不面對的侷限,機緣之下與一個在路線上走世界音樂的音樂公司合作,而此公司也相當有勇氣地挺交工這樣批判性強的音樂作品,終在雙方的勇敢嘗試下,把美濃農村史詩帶進了現代音樂歷史,並且走進更多人民的生活裡 交工把我等就來唱山歌與2001年的菊花夜行軍交由大大樹音樂圖像發行後,大大樹又在2002年委託給滾石總經銷,自5月9日起全台上櫃,不必再為去哪裡才能買到交工的專輯問題煩心,玫瑰和大眾等連鎖唱片行統統可以看到交工樂隊菊花夜行軍和我等就來唱山歌的蹤跡了,想聽交工樂隊的音樂,從此不必大費周章。(大大樹電子報50號,”智邦生活館” 2002年5月6日)。瀰濃電台 這是一個未實現的夢想。作為全台灣客家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方,美濃一直希望能有屬於自己的客語電台。 1997年6月,幾位喜愛無線電對講機的美濃朋友,曾嘗試搞搞看可否透過電波原理,催生一個美濃的地下電台。在美濃東邊的茶頂山頂,那有一處美濃僅有的丘陵茶園,一支高約五、六公尺的發射天線悄悄地借地架在園中。爬上丘陵稜線後,細細瞭解原來是透過錄音機放音。如果為了要克服死角的話,也可以用一部機動車輛在平地接轉發射來支援。大夥想,如果預先錄製好節目,只要有人在固定的時間上山去換帶子,順便進行一些維護的工作,我們可以有自己的媒體來做社區了! 雖然如此,還是有些沒法馬上進行圓夢的技術遺憾。特別是總覺得如果能光明正大地架設合法電台,應該才是美濃之福;但是以服務小範圍、甚至特定族群的電台頻道開放,似乎一直沒有美濃的緣份;而且資金也是問題,在政策上這方面支援的資訊與支援也不通暢。直至今日,還在等待與尋找時機與機會。五、客家產業文化的深化嘗試(深植化)場景(四) 地點:網路郵件 時間:2001年5月某日from:to:subject:re: a question關心美濃的同學您好:您的問題我的答覆如下:產業文化一旦脫離日常生活,它就標本化了。不過,雖然就算標本也具有教育意義;但這是我們最後才不得不的作法。謝謝您的來信,歡迎有閒來聊。-laner敬啟者:我是個關心美濃的大學生,最近因為要繳交一份期中報告(關於社區營造的),我在網路上篩選資料後,決定以美濃為主題。我也上過愛鄉協進會的網站,算更清楚美濃反水庫運動的過程。很冒昧地想向您(怎麼稱呼好呢)請教一個問題j覺得美濃的田園景致好像越來越少了唷,稻米與菸葉好像也快消失的樣子,我很喜歡早期相片中的美濃,是不是美濃的產業文化以後都只能在文物館看到了呢?-美濃黃蝶祭 黃蝶祭在今年就要邁入第八年了。每一年都有新的想法的黃蝶祭,在兩年前的第六屆起,就開始思索如何與地方產業結合,並透過黃蝶祭的舉辦,為深化產業文化提供實驗與實踐的機會。 第六屆,與美濃的觀光產業結合,首次拉長主題活動時間為二天一夜,希望催生民宿,讓過境型的觀光有機會朝停留型的觀光前進;舉辦騎單車遊美濃,刺激單車旅遊的自導式旅行風氣;並且在黃蝶祭的活動手冊中放入相關產業的折價券,包括單車出租店、民宿、粄條店、清冰店、合菜餐廳等,也提供參加者在美濃停留的初步資訊,像是老街地圖。 第七屆,在前屆基礎之上繼續深化。這一次將方向更往農業方面。最後規劃出來的活動與農業文化有關的有:(1) 細人仔講客話比賽(客家農村生活)(2) 家族堆稈蓬比賽(稻作農業社會中家族集體勞動的活動)(3) 夏日夕陽單車行(農村景致休閒生活)(4) 交工樂隊菊花夜行軍演唱會(開放空間、農業勞動集體記憶)(5) 農產品朝市(美濃未來產業:有機蔬菜、手工裁縫藝品、手工陶藝、粄條新口味、廚餘回收與製作、外籍新娘帶來的家鄉菜等)(6) 藍染特展(美濃過去曾有染坊,希望透過特展為復興藍染布品暖身)(7) 夏日穿水橋(農業用灌溉渠道的親水體驗)1999高雄縣文化節 民國88年,高雄縣立文化中心擇定美濃作為當年高雄縣文化節的主題。這是行政院文建會將全國文藝季改變為各縣市地方文化節統籌辦理之後,高雄縣第一個地方文化節活動 請參見戀戀客鄉情在美濃。縣長序。,可以看出美濃文化在縣級特色中的地位。在以落實地方文化產業及從傳統中汲取元素的再生為標題的兩篇序文中,我們可以充份感受到不管是地方文化行政單位或民間社團,對於美濃的文化或產業的特色,皆已有相當程度的掌握;換句話說,不管是論述或活動辦理,在還未有所謂正式的中央級客家政策之前,在美濃這個客家社區很幸運也非常努力地已經展現了社區培力後百家齊鳴的活力。然而,亦或許是百花齊放難以取捨,雖然在整體活動內容中已展現出美濃的多樣之美,筆者以曾參與此活動企劃的工作人員角度,仍覺得似乎這樣的多元,在宣傳策略上反而缺乏焦聚,並未造成後續效益。 菸業與菸樓 菸作(原料菸草種植)自日據末期至今,對美濃農業經濟都有著程度不一的影響,美濃耕地面積約6,337公頃,在菸作極盛時期(64-65年期),菸作的面積就有2,235公頃,約1/3;也就是說,如果在當年冬季造訪美濃的朋友,一眼望去,蔚為菸海;因為傳統菸樓燻菸容納總量有限,所以六年代後期美濃的傳統菸樓據屏東菸葉廠的資料,超過一千八百多棟!這項產業在美濃的影響,已經有相當多的論述。筆者亦曾針對菸草文化的深化與象徵化過程撰寫過一篇研討會論文(洪馨蘭 2000),並於該會中承蒙多位前輩回應指教。 目前在美濃的菸草文化面臨菸草種植解除專賣,又因勞動力老化、公司化後前途未卜等傳統產業轉型的危機,地方上無不努力讓菸作文化某種程度地在美濃繼續存活下去。社區已經進行的包括:(1) 菸業歷史調查(美濃鎮誌、高雄縣文縣叢書客家社會與文化、清華大學碩士論文菸草美濃等)(2) 菸業空間調查(高雄縣文縣叢書客家社會與文化、東海大學碩士論文菸業對美濃大崎下聚落空間的影響、美濃菸業空間調查:菸樓、輔導區高雄縣政府文化局委託、美濃愛鄉協進會執行、及進行中的濃傳統菸樓普查計劃等)(3) 菸樓再生使用調查與推動(與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古蹟維護系部份合作)(4) 醞釀菸業再生的新農業(觀光菸田、政策制定特定菸業區、輔導區繳菸場再生利用、菸業文化的深化與普化等)六、內聚與象徵的拉扯與危機場景(五) 地點:社團辦公室 時間:1999年6月某日一場關於暑期大型活動的籌備會議,有一些外地的熱心義工一同參與,其中或有客家子弟,或有大專社團的菁英幹部。因會議全程使用客語,偶有外地朋友離席,在會後私下表示被排外,工作人員表示抱歉且遺憾,並表達客語的公共使用是美濃之所以還是美濃的一個很重要特質,還請朋友入境隨俗,多多包涵與見諒。 內聚與象徵是社區培力的過程中,對文化、產業永續發展的兩種策略。然而這兩種方式其實社區也在摸索似乎發覺了其對立的矛盾點,並在拉扯中企圖尋得平橫點。 一項簡單的社區會議,如果希望發揮客語的公共使用頻率,並以客語來內聚一個共同體的文化氣氛,勢必讓聽不懂客語的少數(甚至有時是唯一少數)發表感到排外的委屈。多數客家社團都會很客氣地改用普通話,堅持一點的可能就會請個成員私下翻譯,但耳語似乎會影響到會議進行,外地朋友如果沒有好的心理建設,這樣的異文化參與總不能持續很久。 一個文化性的社區活動,如果草根一點凡事都社區自己打點,像從點心的提供(陽春的小餅乾)、居住與研習場地的設備(廟宇或農場)、接駁交通工具(卡車或發財車),的確是很有味道,除了會欣賞的朋友感到很有地方感外,一些對我們不熟悉的參與者、甚而有時是公部門,又會怨聲四起。於是,吸引來美濃參加活動的參與者會有逐漸區隔化。如何讓草根不等於隨便,服務不等於服伺,凸顯自身文化特質又不至讓外者感到排外,且制式卻又不失運動性,很多原則得摸索。 如果是個大型的活動,深化一點有時卻很難有市場,有市場的活動若沒有進步,常常就只是大拜拜,真正得益的只是少數,且像是短線操作。但也有人說:要文化受歡迎,它必須應時順勢,不能太超前。(馮久玲2002:19) 當社區因努力著眼於自身的問題時,越挖越深,有時難免會有地域主義的出現,但社區卻常常要面對外界指責的眼光,為什麼只看美濃,很多人都到美濃去了(?)。社區也在拉扯,以我們這樣的努力,還是有很多事情等著要去做,我們也努力培養後生仔,我們並不滿足或得意於一時的注目而已;就因為如此,社區的事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我們當然也就盡力爭取資源。 社區運動推行至今,有許多互助、交工的成分在其中,而這種特質也是美濃客家文化的內涵之一(請參見附錄一),這種不是以計算工時工資來看待勞動價值的精神,使得不管是產業文化的深化或文化產業的普化過程,都曾經出現過關於商品化的掙扎。販賣文化在未來社會被視為一種具有錢途的生意 最近一本新書躍上大型連鎖書店的新書推薦欄,書名就叫作文化是好生意。,換句話說,也就是藉文化資本為商業資本。但美濃社區會有一些猶豫,在商業化以進行普化的同時,是否已經完成或進行過深化的整理與構思?貿然跳過一個思辯的過程,所推出來用以普化的象徵符號(或許是一句口號、一個活動、或是一組文化商品如傳統藍衫傳統面帕粄等),有可能其實是藉發展或復興的假象,模糊了這個客家農村社會仍存在的社會經濟問題。再者,品牌的建立及其背後美好故事的創造 顧客選擇那些包含感人故事的產品。(馮久玲 2002:23)當我們購物時,事實上我們在商品內尋找故事、友情、關懷、生活方式和品行。我們是在購買感情。(馮久玲引丹麥未來學家、夢想社會作者羅夫錢森之語,見同上:23),是否暗示者美濃的文化事業者應學習以企業手法經營文化產業,並主動向政府部門提出各種相關配套的要求? 例如,一項針對馬來西亞麻六甲州封街議題的對話會議,民間團體擬出八項向政府提出的文化產業激勵方案:(一)宣布成立自由文化區,強調文化產業的重要性;(二)提供業者優惠稅務,像十年免稅之類的激勵;(三)鼓勵銀行提供融資上的便利,如低利貸款;(四)開放各個領域給專業文藝人才,讓投資者進入,鼓勵外國參與。在百花齊放和互相交流競爭下,才有可能產生震憾性的作品;(五)提供種子基金給有志於文化創業的年輕人;(六)提供一系列的文化產業經營、行銷、包裝管理課程,讓文化事業者以企業手法經營文化產業;(七)培育藝術家、民俗文化的人才,鼓勵大企業投資文化產業;(八)有關計劃必須包括改善當地人的生活,以中國麗將和柬埔寨安哥窟為例,當地人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