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全套课件100p)_第1页
哲学与人生(全套课件100p)_第2页
哲学与人生(全套课件100p)_第3页
哲学与人生(全套课件100p)_第4页
哲学与人生(全套课件100p)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哲学与人生 哲学与人生 Philosophy(philia+sophia) Philia:一种温和而理性的友爱 Sophia:智慧 爱智要保持心灵开放 爱好智慧不等于拥有智慧 sophists(辩士学派) 苏格拉底:自知无知 “哲学起源于惊讶” 真正的智慧来自生命的试炼 身体是一个物质,具有惰性 智慧是属灵的(spirtual) 柏拉图:哲学就是练习死亡(苏格拉底、 庄子等) 每个人都需要哲学 哲学与常识 哲学让心灵更自由,摆脱身体的惰性 形而上学的追求与生命的有限 研究哲学的基本习惯 凡事保持好奇 自然与人的合目的性 哲学的思维:理性的反省 理性的思考祛除经验的有限性 Gone with the wind ,郝思嘉:“明天再 说吧” 哲学的思考:我应该是什么样子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哲 学 培养智慧 发现真理 印证价值 哲学智慧的特点 (1)完整 把生命视为一个整体,正确看待得失 论语雍也篇中有一段记述诀别的文字:“伯牛有 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 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2)根本 哲学的智慧是大智慧,关乎根本,比如:生死(life to death)、德福一致等 总之,哲学智慧培养需要开放的心胸 发现真理 市场假相 洞穴假相 种族假相(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印证价值 人生需要体验。 学习哲学,尝试用各个哲学家的眼光去看 世界 孔颜乐处 论语:贤者回也,一殫食, 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 其乐。 如何提升哲学素养 培养思考习惯,在“不疑处有疑” 哲学就是对前提的批判性反思 休谟的怀疑论打破了康德独断的迷梦 掌握整体的观点 避免培根的“三假相” 确立价值取向 “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尺,今交九尺四寸长 ,食粟而已,如何则可?”孟子。告 天下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 子曰:“未 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 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论语 力求知行合一 知和行的关系 西方哲学家怀特海:一定要等到你课本都 丢了,笔记都烧了,为了准备考试而记在 心中的各种细目全部都忘记时,剩下的东 西,才是你所学到的。 结论:爱智是人的天性 寻求安身立命之本 西方哲学:古希腊哲学经验论、唯理论 德国古典哲学 绝对精神与汉文化 黑格尔绝对精神的狡诈,人只能成为其展 开的工具 汉语文化也是一个展开的过程,但是很弱 。因此需要面对自己的本根,五四精神则 是汉文化的一次彻底否定,但是必须要有 一个新的更新 一、以孔子开篇 史记中记载,孔子问礼于老聃 老子的无,囿于无孔子以有代替无 孔子生活的年代叫“礼坏乐崩”,他要做的是复 古和开新,被称为“庶王”。 孔子“吾为东周”,但他很快意识到自己完成不了 这个使命,所以寄希望于他的几个学生,颜回( 天丧予)、子路(天祝予)、子贡等。 晚年作春秋:“知我者其为春秋乎,罪我者其 为春秋乎”。此后中国文化虽历种种变迁而终能持 而不坠,实赖孔子所造之规模使然。 二、孔子生平 BC551.9.28BC479年,终年73岁。 孔子父亲叔梁纥,与殷商王室血统相关 十五志于学 铲除三桓(季孙、叔孙、孟孙) 孔子35岁时,因为“八佾舞于庭”,是可忍 ,孰不可忍而离开鲁国事齐,孔子叫“危邦 不居,乱邦不住”,强调士的尊严 由于齐景公未能接受孔子“君君、臣臣、父 父、子子”的道义,孔子从齐返鲁,仍未受 到重要,但弟子云集,“有朋自远方来” 孔子51岁时才“作”,做了鲁的司空,后来 又做大司寇,但前后时间都很短 “齐人归女乐”是孔子去职的直接原因。去齐 、卫、陈,在卫见了卫灵公和南子 之后先后游历十余国,在陈的时候绝粮, 但孔子却悬歌不绝,子路:“君子亦有穷乎 ?”孔子:“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也” 孔子卒于哀公十六年,子贡为孔子服丧六 年。 孔子形象:论语中有一篇,孔子身高 九尺六。长相: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 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 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 产,然自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 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 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 然哉!然哉!” 教育方法:君子远其子。 趋而过之 读诗乎? 读礼乎? 四科十哲 :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 。 德行比较出众的有四个人,是颜渊、闵子 骞、冉伯牛和仲弓。政事是冉有、子路, 文学是子由和子夏。 孔子一生关注两件事:个人的成德和政治 思想。 孔子教化的对象是士,目标是仕,要承担 政治功能。 曾子:“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忠:已欲立而 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子贡:学而不厌,智也;诲人不倦,仁也, 仁且智,夫子即圣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逝有两种读 法:魏晋的“流逝”和汉、宋、清的“进”,用 水来比喻进德不息而有本)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喻:知道、 了解)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无原则的 亲近和亲近而不自失)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淳和纯)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 后君子。 成德之道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说乎?”成德之道有两种方法:进 学和交友 交友 忠告而善道之, 不可则止 事君数, 斯辱也。 朋友数,斯疏也 与人为善 进学 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 古之学者为己 今之学者为人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确定性) 思而不学则殆(丰富性) 为政 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 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 所措手足。 礼乐。三个层面: 1、从个人的成德这个方面来说,必须是“兴于师,立于礼, 成于乐”。 2、就为政而言,孔子说:“上好礼,而民莫敢不敬;上好义 ,则民莫敢不服。”又说:“上好礼,则民易使。” 3、在具体的人的行为中。礼是贯穿个人生活的所有阶段的 。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 仁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第一,仁有质实无妄之意。论语子路这一篇 里他说“刚毅木讷近仁”,又“巧言令色,鲜矣仁”。 第二、仁有自足、圆满、不假外求的意思。孔子 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常处乐。” (论语里仁篇) 第三,仁有率直无伪意。这个也是在论语里仁 这一篇里。他说“唯仁者,能好仁,能悟仁。” 只有真正的仁者,才能真实地去欣赏和考验一个 人。 最后还有一层是,仁是人人皆可以做到的。 论语述而中“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 至”。 仁:建立在一种有距离的秩序和关系中 老子 老子的生活年代 老子其书(五千字,如何解读。陈鼓 应先生的老子今译今注 ) 老子这本书非常复杂。可能上来的第 一句话就很复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 名,非常名。” 现象 第44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 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他 反对什么?反对名,反对货,反对甚爱, 反对多藏 。 老子第53章,“服文采,带利剑,厌饮 食,财货有馀;是为盗夸。” 现象 第57章“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老子第65章“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第75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 饥。” 原因解析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我们可以总结成 这个:价值的倒置。 一切价值的倒置是源于统治者追求的不同 ,源于统治者追求的变化。他开始追求那 些不朴素的东西。因此老子的目标是:回 到朴素。 素朴不是价值 。素朴的生活是超越价值的 生活。 一切价值都根源于素朴。在老子第28 章“朴散则为器”。 第18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 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有名天地之始,无名万物之母 . 故常无欲也,以观其妙 ,常有欲也,以观其 徼 . 墨子 他的生卒年比孔子晚了很多,基本上可以 确定是在公元前468年到公元前376年。 严格的说如果先秦有学派的话,就有两个 学派,第一个学派是儒家,第二个学派就 是墨家,因为它有严格的师承关系。那么 墨家出自哪儿?墨家的起源是什么?这个 有很多种说法,在汉书艺文志里说“墨 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 墨子在很多方面是令人崇敬的。一个人将 自己极端的思想以一种理想主义的激情付 诸实施,那么这个思想即使不是真理,这 个理想主义本身令人崇敬。 墨子思想的起点 .墨子曰:“古者,王公大 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 众,刑政之治。” 墨子在很多方面是令人崇敬的。一个人将 自己极端的思想以一种理想主义的激情付 诸实施,那么这个思想即使不是真理,这 个理想主义本身令人崇敬 . 墨子曰:“古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 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这 是他思想的起点,也是他思想的目标。 非攻 节用 (君子不重则不威 ) 节葬(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非乐 非命(把个体精神的自觉又重新拉近回整体主义里面中 ) 非儒 尚贤(儒家强调的原则是什么?“亲亲之杀,尊贤之等。” ) 尚同 兼爱 墨子思想:有见于齐,无见于奇 庄子 庄子,蒙人也(安徽或河南),名周。曾 经做过蒙漆园吏。 他的著述风格主要是寓言。“寓”的意思就是 放在,寄寓,寄托的意思。比如,濠梁观 鱼这个故事,惠施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乎 ”。然后,庄子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 乐。 庄子秋水篇 :南方有一种鸟叫鹓鶵,其实 就是凤凰,从南海飞到北海庄子的想象力就 是这样子的,你看他现实中寸步难行,但是他一 下子就跳过来,精神的安顿非常有趣不遇到 梧桐树它就不停下来,不是礼泉它就不喝,不是 甘甜的泉水它就不喝。结果有一只猫头鹰得到了 一只烂老鼠,正打算要吃,突然看到凤凰从那里 飞过去,它担心凤凰过来抢它的食物,就抬头对 凤凰说:“吓(HE)!” 庄子与惠施之死(白垩 ) 庄子向河监侯借粮(索我枯鱼之肆”) 庄子死前与弟子讨论厚葬“以天地为棺椁, 以日月为连璧” 总而言之,庄子是一个天真的人,是一个 天真而又深刻的人,世故到了天真地步的 人。 其一,庄子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是一个用处 不大的人,而这种无用呢,又是他刻意追 求的,这种无用正成就了他的大业。 第二,庄子是对现实有着深刻洞察的人, 他不是一个完全沉醉于幻想中的人,他是 一个有想象力的人,一个有艺术创造力的 人,一个能以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世界,看 待生活的人,但他同时又对现实有着深刻 的洞察。 第三,庄子是一个极端的人,这种极端是 一种干净的极端,是极端的干净,不仅生 活上干净,而且思想上也干净。因此我们 看到庄子那种讽刺很尖锐,但是并不刻毒 ,我们时时能体会到他的厚道。 第四,庄子是一个终生生活在一个个人的 童话里的人,一种成年人的童话。 一、方今之事,仅免刑焉 1、人间世里,他说,“山木,自寇也;膏火, 自煎也”,山木之所以被别人来盗夺,是因为它自 己有才,所以它自寇,“膏火,自煎也”,油之所 以会被烧,是因为它有可燃性。“桂可食,故伐之 ;漆可用,故割之” 2、外杂篇 :此木因其不材终其天年 3、 庄子与学生:杀鹅之辩,庄子很无奈地说,“ 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二、“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人 间世 “天下有大戒二, 其一,命也,其二,义也 。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 君,义也”。 第三个方面,逍遥于方外。 逍遥游:惠施说我有一棵大树,非常 非常的大,他夸张了很多,但不知道怎么 用它,最后就得出结论不知道怎么用它, 很担忧。庄子就回答说,今,你有大树, 而担心不知怎么样用它,那你“何不树之于 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然后呢,“彷徨乎 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四、齐物 齐诸遇 齐物论里说:“死生,命也; 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他又以一种怀疑的 反问说:“予恶乎知乐生之非惑邪?”我怎么 知道爱恋生、贪恋生不是迷惑呢?我怎么 知道厌憎死不是“弱丧而不知归”,不是小时 候离开家又忘记了回家的路呢? 齐万物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 小” 惠施“历物十事”:第三个命题说“天与地卑, 山与泽平”。第五个命题,“大同而与小同异 ,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 大同异”。 抽象的逍遥与具体的逍遥 如果惠施的齐物论目标是兼爱,那么庄子的齐物 论目标是逍遥。 如果我们对万物没有分别的话,我们会不会被万 物所牵累呀?我们会不会被万物所束缚呀?我们 的生存会不会依赖于万物呀?或者说我们的幸福 感会不会依赖于万物呀?因此这个时候,是通过 消除一切差别,而获得的逍遥。胜跟负没有差别 ,生跟死没有差别。 “万物皆适其所适” 积极的逍遥 庄子的哲学,庄子之道是一条归乡之道, 是一条素朴的归乡之道。 “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孟子,名轲,邹人。他是受业于子思子之门人, 因此我们在学术史上一般称之为思孟学派。 孟子生于周烈王四年,也就是公元前372年;卒 于周赦王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289年。虚岁 八十四岁。 孟子的性格是“善辩”,也“好辩”。孟子的性格可以 用这样一个字来形容,就是“狂”。“五百年必有王 者兴”, “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 孟子为什么好辩?孟子说“今杨墨之言盈天 下”. 孟子的政治哲学:王霸义利之辩。 “义”跟“利”的区分其实也是论语里非常 重要的一对区分,孔子强调,“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王政的尺度 孟子尽心上所设想的一个经济制度叫“ 井田制”。 义”对物质的追求,跟“利”对物质的追求有 着一个最根本的分野,“义”的原则之下的物 质利益的追求是“知止”的,不论这个限度在 哪儿,他都有限度。而一旦以“利”为追求原 则的时候,这个“利”的追求与原则。是要求 所谓的最大化,而最大化就意味着,永远 没有止境。 王政的根据 王政有这样一个尺度,但仅仅有这个尺度 能保证王政的实施吗?孟子接下来要为王 政以及为仁政在人的内心深处找一个根据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 王政的实行 第一,“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实也”。 第二个施行的方面叫“正经界”,相反“故暴 君污吏必慢其经界”。 经界首先保护的是谁啊?弱势群体。关键在 于正百姓之经界。 分工。(学生谈许行) 他强调一个最根本的分工就是大人之事和小 人之事,君子之事和小人之事,“劳心者治 人,劳力者治于人”君子远庖厨 仁政的另外一个标准,“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民是尺度,民是你是否实行仁 政的尺度 孟子的道德哲学 孟子关于人性问题的讨论最精彩的部分集 中在公孙丑上关于“恻隐之心”的讨论里 ,接着一段是在孟子告子上。 四组辩论 辩论A:告子说:“性如杞柳也,义犹杯棬 也”(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 孟子:“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 辩论B。 告子:“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 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与不善也, 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水信无分于东西。人无有不善,水无 有不下。”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 “搏而跃之,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辩论C。 告子: “生之谓性” 孟子:生之谓性,就好像白之谓白? 告子说了一个字:“然” 孟子:“白羽之白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 白玉之白与?” 告子:“然” 孟子用一个反问句结束这个辩论,说:“然 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 ?” 辩论D。 告子:“食、色、性也。”接下来他又画蛇添 足,说了几句话,说:“仁,内也;义,外 也。” 孟子就跟他辩论这个足。但是这一段材料 非常可惜,所有孟子的文本这条材料都有 点说不通,四书章句集注的相关注释 ,这段朱子也读不通 告子接着说:所谓“仁内义外”的道理就是, “彼长而我长之”。 孟子不反驳“仁内”,但是孟子坚决不能同意 “义外”。 孟子公孙丑上那一段,孟子提出了自 己性善论的根据,非常短的一段,但是在 思想史上,那是光辉灿烂的一段。 孟子首先举了一个例子,说,看到小孩要 掉到井里头,一个孩子要掉到井里去,每 个人都会有“怵惕恻隐之心”。 接着他继续讲连续四个非人,“没有恻隐之 心非人也,没有羞恶之心非人也,没有辞 让之心非人也,没有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 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 之端也。” 四端的总结 首先从他的普遍的角度来说,我说人性就 是普遍于一切人的,能被称为人的存在他 就有这个特性,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它要贯穿于人的生命中的每一刻 的。 那怎么为善? A、养我浩然之气,叫知言养气。这是涵养 的方法。 B、求放心。 公孙龙 先秦名家在中国思想史上一直都不太受重 视,这个情况大概到了上个世纪初,中国 学术的现代性最初展开的时候,像胡适就 开始强调“名学”,因为当时一个重要的问题 就是:为什么西方意义上的科学在中国没 有发生?为什么在政治上,西方意义上的 民主没有发生?科学的问题就有一个知识 论和逻辑表述的问题 名家在先秦不是一个独立的学派,但是名 家在某种意义上是从属于某一家的思想的 ,也就是有所谓墨家的变质,有所谓儒家 的变质。我们说惠施是“别墨”(胡适先生发 明的);我们也可以叫公孙龙叫“歧儒”。 他主要的问题在于“正名”,在于解决名实之 间的混乱。 解决名实之间的混乱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是 什么?就是“正名”。而“正名”事实上是孔子 的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惠施的目标是让所有的东西都关联起来,在某种 意义上他是一个语言的游戏者,他让语言自由地 关联,他在这种语言的可关联性之中,在语言的 表面玩耍。他只关注语言之间的可关联性而根本 不关注名实之间的关系。因此他不是一个语言的 整理者,这点跟公孙龙不同。公孙龙在某种意义 上是一个语言的整理者。他最主要的要整理的东 西是名实之间的关系问题;而名实之间的关系问 题最主要的也就是我们说“名多于实”。 有一个诗人说“命名太拥挤”。 (政治课的 不及物语词、典型人物的宣传、职称的评 定、王莽改制) 公孙龙的目标是正名,这一点我们参见公孙龙 子里面的名实论。 名实论里有一段很重要,叫“物以物其所物而 不过焉,实也;实以实其所实而不旷焉,位也”, “旷”就是“缺”的意思。 他建立了这个标准之后,建立了“实”跟“物”的标准 之后,他就继续引出,“以其所正,正其所不正” ,然后又说“其正者,正其所实”。“正”是“正”什么 呢?“正”的目标还是落在“实”上,而落在“实”上的 结果,我们就称之为“正名”。 在一个传统的哲学里头,似乎我们可以说 ,“名”跟“实”之间有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 而且有一种离开了“名”的“实”。 福柯词与物:他说能指参与构造对象。 也就是说,我们的命名参与着对象的形成 。就是说,我们的命名使得这个对象成型 。 (比如马克思的阶级、劳动) 那么指物论里头,他已经隐约的触及 到了,“名”对“实”构成的参与。因此我们可 以看到,他虽然关注“实”,所有的具体的工 作,都在哪儿工作呀?都在“名”这个层面工 作,他说“名”“实”之间的绞乱,不是校正“实 ”所能达到的,是要去校正“名”。所以他才 说“白马非马”,才说“离坚白”。 白马非马 白马论 他说:“白马非马。马者,所以命形也”,“ 马”这个词,是来命名这个“形”的,而“白”这 个词呢,是用来命名颜色的,他说:“命色 者,非命形者也”,这两种名是不同的,因 此说“白马非马”。 他举了一个例子,他说如果你要找马,说“给我弄一匹马 来”,那是不是黄马,黑马都可以来,但你说:白马。会 怎么样?黑马和其他颜色的,就不需要了。说明“白马”是 一个外延小,而内涵大的概念,而“马”是一个外延大,而 内涵小的。这个我们看起来非常简单。 但问题是,这么一个清楚的道理,他用来说什么?他为什 么一定要强调“白马非马”,而且我们注意到,“白马非马” 又是他一生立论的一个重要的命题,难道古人这么无聊吗 ?在我们今天的人,脑子一想就想明白的问题上,纠缠了 一生,而且还以之为自己一生最得意的东西? 关键要解决另一个问题:“白马非马”要解决 的问题是什么?如果给你们一个线索:“白 马非马”与我们刚才所说的,整理“名”“实”之 间的关系,到底有什么意义。这是“白马非 马”的这样一个命题。 离坚白 坚白论 在坚白论里头,就有人问公孙龙说:“坚、白、石三” 可以吗?说:“坚”、“白”和“石”,它们是三个东西,可以吗 ?公孙龙说:不可!那这个人说:“二。可乎?” 他说:可 ! 为什么呢?他说,“坚”和“石”、“白”和“石”是不可分的,但“ 坚”“白”是可分的。为什么“坚”“白”是可分的呢?他说你眼 睛看,看这个石头,你能看到石头的坚硬吗?看不到石头 的坚硬,但你能看到石头的颜色。那你用手去摸这个石头 ,你能摸到这个石头的“白”吗?摸不到。但你能摸到石头 的坚硬。但你摸石头的时候,白色哪儿去了呢?叫,白色 “藏起来了”而且是“自藏”。当你看石头的时候,这个坚硬 ,藏起来了。这是坚白论的命题。 现在我们来看“名”“实”之间的关系。我们说 ,能指过剩不好,能指过剩就是意味着, 有许多词,共同指向一个对象,还有许多 词,干脆没有对象。所谓语词的不及物状 态,这个是不好的,这个是“名”的混乱的状 态。还有一个状态是:物很多,我们无法 命名,我们有大量的事物,我们无法命名 ,我们不知道是什么。这也不是一个好的 现象。 我们用两个集合来说,一个集合叫“实”,另 一个集合叫“名”,那么岂不是这种一一对应 的映射关系会是比较好的。最好是一一对 应的关系,就好像没有问题了,对吗?一 个词对应着一个名。但这里就有问题了, 如果我们这样来看的话,我们这些桌子, 我们要为每一个桌子起一个名字,我们总 要有一些名是抽象的,而且从注的角度来 说,当我们单用的时候,比方说,用马。 公孙龙:第一,恰当的名应当尽可能的简 单,因为只有尽可能简单的名,才可能跟 尽可能简单的实对应。第二,这个简单有 一个限度,这个限度就是“二”。 因此我们看,这么无聊的“白马非马”以及“离坚白”这样的 命题,实际上是指向背后这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