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doc_第1页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doc_第2页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doc_第3页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doc_第4页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2007秋汉语言本科张亚莉20071620060628内容摘要:三国演义是一部艺术性很高的作品,作者罗贯中塑造了很多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其中集民间、历史、个人因素于一身曹操是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他的性格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他既是一位旷世之英雄:具有军事家和政治家的卓越才能;同时又是一位乱世之奸雄:用法峻急,有犯必戮;奸邪诡诈,玩弄权术;骄盈自矜,过于轻敌。曹操是奸雄与英雄的统一体,是“古今奸雄中的第一奇人。本文正是从曹操的“奸”与“雄”两个方面入手,深刻分析了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关键词:三国演义 曹操 政治家 军事家 文学家 能臣 奸雄目 录内容摘要(1)关 键 词(1)正 文(2)1、曹操是治世之能臣(2) 1.1、卓越的政治家(3)1.1.1有勇有谋,以身赴国(3)1.1.2以法治国,奖罚分明(3)1.1.3求贤若渴,重视人才(4)1.1.4胸襟开阔,豁达乐观(4)1.2优秀的军事家(4) 1.2.1军纪严明、爱护百姓(4) 1.2.2足智多谋,富有韬略(5)1.2.3身先士卒,以身作则(5)1.2.4善于总结,著述颇丰(5) 1.3著名的文学家(5)2、曹操是乱世之奸雄(6) 2.1脾性多疑,有犯必戮(6) 2.2虚假伪善,奸诈狡猾(6) 2.3盲目自大,过于轻敌(7) 2.4欺君罔上,窃国谋逆(7) 2.5骄奢淫逸,嫉贤妒能(7)参考文献(8)后 记(9)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中,塑造了刘备、曹操、孙权、诸葛亮、周瑜等许多英雄人物。纵观这些英雄人物,性格最为复杂,并且能够集政治家、军事家于一身者,唯有曹操一人而已。一提起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人们首先想到的他是一个大奸臣。历史上有很多人用恐惧狠毒的眼光,恶性贬低他,曹操俨然成了奸险狡诈之人的代表和化身。但我细读了三国演义之后,对这些评判不敢苟同,曹操纵有过失,但事不至此。三国演义极力宣扬了刘、关、张的忠义,表现出强烈的“拥刘反曹”倾向,将曹操刻画成为一个残暴不仁、玩弄权术、奸诈狡猾的“乱世之奸雄”。作者罗贯中通过汝南许劭、南阳何颙之口,对曹操的一生作了总的定性。尽管如此,他们也不能不承认曹操是“治世之能臣”,“安天下者,必此人也”。用聂绀弩先生的话说,“曹操是实干家”、“大军事家”、“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我们如果仅简单的用“好人”或“坏人”来评判他,就如同用手指在地图上指点国界一样,把他圈入“非此及彼”的善恶范畴。是的,曹操的形象,既有奸诈的一面,又有雄才大略的一面,然而这两方面不是机械的相加,而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有时很难分清这是他的英雄本色,还是奸雄的特性。但是,在三国演义中,他是以奸雄作为性格的主导方面。 在曹操的身上,几乎集中了封建统治者所具有的全部特点:笼络人心而又嫉贤妒才,刚愎自用而又机谋权变;刻薄暴虐而又豪爽多智,聪明过人而又愚蠢颟顸;坦诚中总带几分虚诈,大度中常含几成小气。 然而,正是由于这些,才使得曹操的形象具有了极其鲜明的,不可替代的艺术独立性,形成他活生生的复杂的性格组合基调:奸而能、真而伪、宽而猛!性格的两个侧面互相渗透,使我不禁被曹操这复杂的、模糊的人性特征所吸引。下面,我就对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研究。 1、曹操是治世之能臣 对曹操英雄形象的赞叹自古有之: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称赞曹操:“知人善用,难眩以伪。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与敌对阵,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对之流涕,然终无所赦。雅性节俭,不好华丽。故能刈群雄,几平海内。1”现代的郭沫若也郑重地赞颂:“曹操对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有大的贡献”。而在罗贯中的笔下,曹操的主导方面仍不失为东汉末年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军事家,是统一北部中国的英雄,他的英雄本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 卓越的政治家 1.1.1有勇有谋,以身赴国 。董卓进京独揽朝纲后,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文武百官处境狼狈。然就在满朝公卿相聚一堂,谈虎色变“尽皆掩面而哭”之际,坐中一人抚掌大笑曰:“满朝大臣,夜哭到明,明哭到夜,焉能哭死董卓耶?”此时的曹操还仅为骁骑校尉。他知道:哭,于事无益,于时无补。于是他便采取行动:毛遂自荐,决意冒杀身灭族之险谋刺董卓,其行动果敢而又鲁莽。虽然结果失败了,但在谋刺过程,却不由人赞叹他有勇有谋,曹操抽出宝刀拿在手中正要行刺,不想董卓仰面看衣镜中,照见曹操在背后拔刀,急忙回身,曹操害怕,于是拿刀跪下,我有宝刀一口,想献给恩相。这才得以脱身,并“借马”出相府。其机智,恐非凡人所及,其结果用曹操自己的话来说便是“谋事在人而成事在天”了。尤其可贵的是,曹操潜归故里,发矫诏,招义兵,会盟十七路诸侯讨伐董卓。令人不得不赞赏的是,这次联合行动虽由曹操发起,但他却真心诚意推举当时实力最强的袁绍做盟主,自己却呼前跑后,甘愿充当联络员之类的角色。他一面尽心尽职辅佐绍成其功,一面又与袁家兄弟只重名份,不重人才的阶级偏见进行有理有节的斗争,以促进讨卓运动的进展。可惜袁绍及各诸侯各怀异心,按兵不动,终于坐失乘胜追击董卓进入洛阳的良机,“竖子不足与谋!”这便是他取得的教训。在其过程中,曹操清楚地认识到:袁绍之徒不过是“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的疥癣之徒,决不能把安邦定国的大计寄托在这伙人身上,于是他打消了对大军阀们的幻想,这也是曹操傲视群雄,削平海内,统一北方壮举的起点。 古人讲“登高一呼,天下云集”,不管曹操身份多么卑微,但他这登高一呼,己显示出他的英雄气概和气魄。1.1.2以法治国,奖罚分明 。曹操是一个野心勃勃的政治家,玩弄权术的高手,他所提出的政治见解和行动方针,有着过人的见识,体现着以法治国,维护国家法制威严与政局稳定的用意。这一点十分生动的体现在曹操对待十常侍专权的处理上,袁绍认为可以召四方的英雄人士,带兵来京城,把阉党全部诛灭,到那时就不容太后不听从。何进认为这个计策太好了。也就是说要发动军事政变,武力逼宫,而且是鼓动别人发动军事政变,自己却要袖手旁观,这种利用别人搞政变来消灭政治对手的方法,无疑会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的动荡,是弄权者的政治把戏。而曹操则认为宦官的祸害从古到今都有,只是皇上给他们大权,才使他们猖狂到这种地步,对他们如果治罪,应该剪除为首的,只需一个狱卒就够了,没必要从外面带兵把他们都斩尽杀绝,如果事情败露,我想一定会失败。曹操反对牵连极广,只求铲除首恶,其中最重要的是“但付一狱吏足矣”。就是用法律的手段,对作乱人实施逮捕、审判,一切依照法律程序行事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曹操对国家法律制度的认识。1.1.3求贤若渴,重视人才。 曹操非常重视人才,对人才求贤若渴,极力搜罗,加以重用。在他的麾下,“荀攸、郭嘉、程昱,机智深远;张辽、许褚、乐进,勇不可当;吕虔、满宠为从事,于禁、徐晃为先锋;夏侯敦天下奇才,曹子孝世间福将”,正是这些文臣武将的运筹谋划和拼死战斗,才使得曹操的势力逐步扩大,最终削平了群雄、统一了北方。官渡之战期间,袁绍的谋士许攸来投,曹操“方解衣歇息,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先拜于地” 2。以曹操当时贵为丞相的地位,对投诚自己的布衣谋士尚且如此,这种识才、爱才、重才之心,可见一斑。 1.1.4胸襟开阔,豁达乐观。 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中,若论胸襟开阔、豁达乐观,曹操当首屈一指。”白门楼吕布殒命”一回中,曹操擒住张辽,本打算亲手杀了他,但听了刘、关的劝谏,马上一改前态,掷剑而笑,并“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关羽降汉不降曹后,曹操待之甚厚,不但赐与府第给关羽和刘备两位夫人居住,还赠与关羽异锦战袍、赤兔宝马、美女金帛。关羽得知刘备确切消息,封金挂印护嫂寻兄,曹操“叱退蔡阳,不令追赶”,并亲自为关羽送行,赠与路资锦袍。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曹操也不深究。官渡之战后,发现了大量“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曹操“命尽焚之,更不再问”,足见其开阔的胸怀和豁达的气度。 1.2 优秀的军事家 1.2.1军纪严明、爱护百姓。 作为征战四方的军事人物,其人性的体现与普通人有着很大的不同,从政治权势你死我活斗争中冲杀出的人物往往不会有普通人的妇人之仁。三国演义第三回中曹操说:“宦官之祸,古今皆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之此。若欲治罪,当除首恶。”他反对不分青红皂白地全数诛灭的残忍做法,由此可见他具有人情味的一面,对于宦官之祸的根源,敏锐提出了错在上方的因缘,显示出善于对人的理解的一面, 对百姓,曹操也显示出了他的人情味,显示出他身上特殊带有狡诈意味的人情味。三国演义第十七回,曹操征张绣途中禁止军马践麦,割发代首表面看是在以权术收买人心,但实际效果却使一方百姓的衣食得以保全,生计得以有望,救一人,爱一人是人性,救万人更是人性。当军事目的与百姓生计有了冲突时,曹操也以维粮船不能行动,操令本处百姓敲冰拽船,百姓闻令而逃,曹操愤怒想捉住他们杀掉,百姓听说后,就亲自到大营中报到。曹操说:“如果不杀你们,那么我下达的命令不畅行,如果杀了你们,我又不忍心,你们快逃到山中躲藏,不要让我们的士兵抓住。3”百姓听后都流泪感激的离开。一般人都以此为曹操奸诈的例证,然而这种所谓“奸诈”手段却使百姓得以逃避在寒冰水中劳作之苦,生命也因此而保全,也巧妙化解了军事目的与百姓生计的矛盾,虽然狡诈,但却显出其行为的人情味。 1.2.2足智多谋,富有韬略。军事上,曹操对各路英雄的战略战术,人力物力均了然于胸,力求做到知己知彼。所以他在军事决策上时时会料事如神,他拥有军事家所特有的嗅觉。在战斗时,曹操常能根据敌我情况,临机决策,变化多端。在对吕布、张绣、袁绍、马超、韩遂等一系列战争中,常用声东击西、避实就虚、埋伏、包抄、突袭、离间、劫粮、攻彼救此、弃物诱敌等方法,谲敌致胜,转弱为强。在战略方面,曹操能集中部属智慧,择善而从,少有失误。例如当他与吕布争夺兖州,相持不下时,陶谦病死,曹操采用谋士之计,平定了兖州,继而征服了徐州,然后囊收了冀州。曹操的机智,在三国演义中可以与诸葛亮相提并论。就连鲁迅也说,罗贯中“要写曹操的奸,结果倒好象是豪爽多智”。曹操“濮阳诈死破吕布”、“安众设伏破张刘”、“抹书间韩遂”、“望梅止渴”、“割须弃袍”等,无不体现了他过人的智慧。1.2.3身先士卒,以身作则。 曹操多年征战,不避箭矢,不避斧钺,常常亲自领兵上阵,与群雄厮杀,曾被兵卒所擒,被徐荣射中肩膊,被马超追杀得“割须弃袍”。他的身先士卒的表率作用,激励了全军将士莫不死战,最终削平了群雄,统一了北方。 曹操的以身作则,要数第十七回中曹操行军途中,见一路麦已熟,曹操传令不得让马践踏麦地,如有违犯,一律斩首。于是士兵皆下马步行,惟恐踏坏了麦子,可是曹操自己所骑的马却因受惊而踏了麦田,随唤行军主管,拟议自己践麦之罪。操曰:“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众?”于是,曹操便要拔剑自刎,经众人力劝方才罢休,割下一绺头发“割发带首”作为处罚,事情虽然最后以割发代首结束,但却可看出曹操率先守法,严于律己的风范,于是三军悚然,没有人不遵守军令的4。 1.2.4善于总结,著述颇丰。 在长年的军事生涯之中,曹操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形成了系列的军事理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著有孟德新书,历史上的曹操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1.3著名的文学家虽然三国演义对此所叙甚略,但从仅有的铜雀台赋和“横槊赋诗”一事,仍不难看出其文学涵养的精深。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东汉末年天下动荡,军阀混战的年代里,曹操作为诸侯之一,不是作一个一般无知的军阀诸侯成为一个摧残文化的郐子手,而是亲自涉足文坛,扶植文学,这无论如何是值得称赞一番的。因此聂绀驽老先生说:“诸葛亮也好,周瑜也好,两心相照,甚至共同把曹操的战船烧了,并因之酿成杀机,但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之类的诗,却一句也做不出。至于曹操父子三人都是为人熟知的诗人,文学家。取文姬归汉,嘱铜雀妓分香买履之类,也很可一提。” 曹操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所以诗也是“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尽管在语言形式上极接近汉乐府,却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他的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法对后来的新乐府诗有很大的启示。他的散文只是用简洁朴素的文笔把要说的话自由地写出来,却自有鲜明的个性,具有政治家雄伟的气魄和斗争的锋芒,这种“清峻”“通脱”的散文风格表现了建安散文的新风貌,对魏晋散文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2、曹操是乱世之奸雄 曹操是诡诈残暴的大奸臣。他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曹操终归是封建社会,封建统治阶级中的英雄人物,他也不可避免的有着特定历史烙印,罗贯中也活灵活现的描绘出来了,写出了他奸的一面。 2.1脾性多疑,有犯必戮。当猜测到某人有颠覆政权的行为,哪怕仅仅是一丝意念,曹操杀人总是连眼都不眨一下,在第一时间先下手为强。此外,为了自家性命的安全,他常常也会或事急从权,或巧生变诈,杀人于无形之中。在三国演义第四回中,当曹操刺董卓不成时逃到伯奢家时,当伯奢去取酒,曹操忽然听到后院有磨刀声时,他便曰:“吕伯奢非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当听到“缚而杀之,何如?”时,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就拔刀直入,一连杀了八口人。罗贯中通过曹操精练的几句话便把曹操多疑的性格表现了出来。当曹操发现误杀好人时,他便急忙上马逃跑,途中遇到取酒回来的伯奢,干脆赶尽杀绝,一刀砍下。而在收伏伏完时有此情节:操喝左右,遍搜身上,并无夹带,放行。忽然风吹落其帽。操又唤回,取帽视之,遍观无物,还帽令戴。穆顺双手倒戴其帽。操心疑,令左右搜其头发中,搜出伏完书来。操看时,书中言欲结连孙、刘为外应。操大怒,连夜起兵,围住伏完私宅,老幼并皆拿下,当晚将伏完、穆顺等宗族二百余口,皆斩于市。朝野之人,无不惊骇5。以上足可见其用法峻急,有犯必戮的特点, 2.2虚假伪善,奸诈狡猾。 曹操的伪善和奸诈,并不是那种鸡鸣狗盗式的小聪明、小伎俩,而是包含着很多的智慧,所以有时并不觉得可憎可鄙,让人虽不能心悦但却能诚服。青少年时代的曹操,“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为了达到我行我素、游荡闲逛、逃避责难的目的,他曾“装病谗叔”,故意挑拨离间父与叔的兄弟关系。董卓进京后独霸朝纲,废少帝立献帝,擅杀朝臣,激起了王允等人的义愤。曹操自告奋勇去刺杀董卓,不料被董卓从衣镜中窥见拔刀动作,他随即跪下献刀,掩盖刺杀的失败,“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董卓虽然见疑,但仍被他瞒过,任他逃脱。其余典型事例,如“望梅止渴”、“割发权代首”、“跣足迎许攸”等,也都可以证明曹操的虚假伪善和奸诈狡猾。这里,不再一一赘述。2.3盲目自大,过于轻敌 。曹操也有骄盈自矜过于轻敌的时候,这在赤壁之战中表现最为明显:曹操的部队总数应该是孙刘联军总数的二倍以上。而且新降荆州,士气正旺。而荆州新降的将士,以文聘为首,都意欲沙场建功,其战斗力也不弱。如果此时曹操以荆州的部队来对抗江东的水军,采守势,而自己则率领精锐进攻夏口,则击溃刘备应该很有希望这正是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所采取的战术。但这次曹操因骄纵轻敌却没有采取这样的战术:对联军中较弱的刘备,曹操可能仅仅是派出一支部队去监视,而并不进攻,而将进攻的主要方向指向了联军中较强的一部分:江东部队。曹操在和江东部队的对抗中,他又因轻敌舍弃了利用陆军骑兵战斗力强的优势,陆军在水军掩护下强行登陆,而后沿袭江东部队后方的战术,却在江面上和江东的水军对峙,即使是水军和江东交战不利的情况下,曹操也仍然没有调整其战术,这样,曹操相对于江东陆军的优势就完全没有得到发挥,他实际上是用部队中最薄弱的一部分和江东部队最为精锐的一部分相抗,成了赛马的齐王。最终,在孙刘两家的夹击下一败涂地,他也曾因慢待张松而坐失西川。2.4欺君罔上,窃国谋逆。 曹操在奉迎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之后,个人野心和权势欲望不断膨胀,最终完全把持了朝堂,控制了汉末中央政权。所有的朝廷大事,从军事征伐到人事任免,从内政事务到外交联系,曹操根本不听献帝和朝臣的意见,都是个人说了算。献帝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傀儡、一个“儿皇帝”;朝臣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装饰“门面”的可供自己利用的工具。曹操在擒杀吕布之后,“威名日盛”,脑海深处便产生了窃国谋逆的念头,如果不是顾虑“朝廷肱股尚多”,只怕早就“行王霸之事”了。为了观察动静,曹操特地邀请天子“许田围猎”,群臣将校向献帝齐呼万岁,他竟“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并借天子弓箭不还,自行悬带。当献帝深感曹操欺君罔上、有窃国谋逆之心后,随即密赐衣带诏,令董承、刘备、马腾等人合力讨贼。事后衣带诏泄露,曹操诛杀了董承、吉平、王子服等人仍不解恨,连已有五个月身孕的董贵妃也不放过,尽管献帝和伏后一再哀求,还是将董贵妃勒杀于宫门之外。如果不是程昱即时劝谏,恐怕就连献帝本人也要被废黜了6。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2.5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