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文言虚词用法巧记忆.doc_第1页
十八文言虚词用法巧记忆.doc_第2页
十八文言虚词用法巧记忆.doc_第3页
十八文言虚词用法巧记忆.doc_第4页
十八文言虚词用法巧记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十八文言虚词用法巧记忆四川省宜宾市四中 黄险峰(邮编:644000)文言虚词的用法繁多,学生不易掌握,难以记忆,现将课本中常见的十八个常考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编成顺口溜的形式(口诀),并从配套教材中选句举例说明,对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有一定帮助。一、【之】“之”有五用要记牢,一“代” 二“的”、三“往”、“到”, 时间词后不翻译,主谓之间作取消。举例: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 2、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之:的 勾践灭吴 3、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 之:到去 齐桓晋文之事 4、怅恨久之 之:不译 陈涉世家 5、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之:消独,不译 邹忌讽齐王纳谏补充说明:1、“之”也可以代一、二人称。如: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 之:我 信陵君窃符救赵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之:你 与妻书 2、将宾语前置。 如:句读之不知 / 何陋之有 师说 陋室銘3、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二【其】“其”有五用要分清,“他的”和“他(你,我)”记分明,还作“这”“那”“其中”用,也表推测、强调和反问举例: 1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其:他的 鸿门宴。 2会其怒,不敢献。 其:他 鸿门宴 3专其利三世矣。 其:那 捕蛇者说 4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其:其中 狼 5其孰能讥之乎 其:反问,译作“难道” 游褒禅山记6尔其无亡乃父之志 其:表强调 怜官传序补充说明: 1“其”还可代一、二人称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之乐也 其:我自己 游褒禅山记 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其:你(的) 触砻说赵太后2连词,相当与“如果”“假使”如: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3、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如: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4、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如: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三、【者】“者”字常用有三处,代人代事或代物“者也”式中表停顿,时间词后不译出。 举例: 1、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者:的人(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者:的事情 捕蛇者说 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者:的(物)4、夫积除者,天下之大命也。 者语气停顿 论积储蔬 5、今者有小人之言 者:不译 补充说明:1、 在“者也”式中,既可以表语气停顿,也可以代人代事。 如:又有若老人咳嗽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者:的东西 石钟山记 2、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者: 的原因 邹忌讽齐王纳谏四、【于】“于”作介词,表被动, 还可译作“和、跟、同”,形容词后表比较, 也译“对、向、在、到、从”。举例:1、使不辱于诸侯 于:被 廉颇蔺相如传2、燕王欲结于君。 于:和、跟、同 廉颇蔺相如列传3、青出a于蓝而胜b于蓝 a于:从 b于:比 劝学4、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于:对,对于 师说5、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于:向 赤壁之战6、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 于:在 游褒禅山记7、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于:到 廉颇蔺相如列传8、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于:从 劝学补充说明: 1、文言文中的“于”字组成介词结构常用作补语,翻译时往往提前作状语。2、“于”还可以作引进动作对象。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五、【以】“以”字一是表原因,二是“把、拿、用、靠、凭”,三是可作“而”字讲,必在词和词组间。举例:1、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以:因为 廉颇蔺相如列传2、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以:把、拿、用 廉颇蔺相如列传3、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以:凭 项脊轩志 4、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以:而 石钟山记 补充说明:“以”还可作“认为”讲如:皆以美于徐公 以:认为 邹忌讽齐王纳谏六、【为】“因为”“为了”和“给”“替”,句尾常作语气词,也表判断和被动,动词译法随文意举例: 1、慎勿为妇死,贵贱轻何薄 为:因为 孔雀东南飞2、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为:为了 庄暴见孟子3、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为:给、替 廉颇蔺相如列传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为:判断词,是 廉颇蔺相如列传5、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为:表被动,读wi,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促织6、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为:动词(wi) 有“做”“作为” “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廉颇蔺相如列传七、【而】“而”作连词表并、承,也表因果、转折和递进,主谓之间表假设,动词前面表偏正。举例: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而:表并列, 而且、又 劝学2、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而:表顺承,就、才、接着 陈情表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而:表递进,并且、而且 师说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而:表转折,却、但。 劝学 5、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而:表假设,如果、假使 祭十二郎文6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而:表因果,因而、所以 游褒禅山记 7、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而:表修饰,着、地 登幽州台歌。补充说明:1、“而”作代词,译作“你、你们” 如:妪每谓予曰:“其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2、近指代词,今译为:此、这样。如: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孔雀东南飞 3、用作动词(有书称之为“比况词”),译为“如、好像、像”。它与“如”是同源字,在上古时读音相近,意义相通。如:荆人弗知,循表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4、音节助词,不译。如: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八、【乎】“乎”字用法较简单,名、代之前照“于”翻(介词)句尾都作语气词,推测、疑问或感叹举例: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乎:于 醉翁亭记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师说3、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乎:表测度或商量语气, “吧” 庄暴见孟子4、儿寒乎?欲食乎? 乎:表疑问语气。 “吗”“呢” 项脊轩志5、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乎: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 “啊”“呀” 齐桓晋文之事补充说明:1、“乎”在句中有时作虚词,不译 如: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2、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九、【焉】“焉”作兼词要记真, “于此”“于彼”和 “于之”。句尾语气译“啊,呢”, 句中语气词表停顿,动词之前表疑问,形容词后同“然”字举例: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焉:“于之” ,在其中 论语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焉:“于此”,从这里 劝学3、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焉:“于彼” 在这件事情上 五人墓碑记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焉:啊 六国论5、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焉: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 赤壁赋6、割鸡焉用牛刀 焉:哪里 论语7、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焉:助词,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阿房宫赋十、【夫】“夫”(f)有三用莫迟疑,句首议论不翻译,句中“这”“那”要注意,句尾“啊”“呀”随语气举例:1、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 夫:句首作助词,有引起议论的作用,故有人称之为发语词。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夫:句中作指示代词 这、那 岳阳楼记3、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夫:句尾作助词,表示感叹语气。 促织补充说明:“夫(f)”作名词,译作男子。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十一、【所】“所”字常在动词前,动词有宾表强调,无宾即要代动宾。用作名词表处所,“为所”结构表被动性。 “所以”连用表原因,也作“用来”要记清。数量之后表约数,还译“根据”“依靠”等举例:1、举所配玉玦以示之者三 所:之后动词“配”有宾表强调 鸿门宴2、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所: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陈情表 3、某所,而母立于兹。 表处所和地方 项脊轩志4、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 。 “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报任安书5、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所以:表原因 鸿门宴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相当于 “是用来的” 师说 7、从弟子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 所:表约数,左右 西门豹治邺8、法其所以为法 所以:的根据 吕氏春秋 左传十二、【然】“然”字可以表转折,也作“这样”、“那样”译词尾就是表状态, “是”“对”表示是同意举例:1、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然:然而 表转折 鸿门宴2、輮使之然也 然:这样 劝学3、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然:作词尾表状态 译作的样子 登泰山记4、成然之。 然:作应对之辞,表示赞成、同意 促织十三、十四:【则、辄、乃】“辄(zh)”“则(z)”近音又近义,都有“就”“便”的意义,则、乃都可表转折,(还作)“是、才、就、竟”和“于是”举例::1、一鸣辄跃去 辄:就 处织。2、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则:就 石钟山记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则: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 “却” 师说4、其室则迩,其人甚远。则: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诗经5、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则:是 岳阳楼记6、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乃:才 鸿门宴补充说明:1、“辄”有时作“往往”讲如: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辄:为“往往、总是”义 处织2、“乃”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竟(然)”“却”“反而”等。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桃花源记3、“乃” 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也作主语,但不能作宾语。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3、【乃尔】译为“这样”。如: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十五、【因】“因”字常常表原因,可作“因为”和“于是”,还译“通过”“趁、依、凭”(介词),译成“就”“便”是副词举例:1、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因:因为 谏太宗十思书2、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因:通过,经由 鸿门宴) 3、因击沛公于坐。 因:趁着,趁此 鸿门宴4、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因:依靠,凭借 过秦论5、因其固然 因:依照 庖丁解牛6、相如因持璧却立 因:于是,就,便 ;因而 廉颇蔺相如列传十六、【与】“与”作介词“为、替、和”,也作“给予”莫记脱,句尾“呢、吗、”同“欤”字,还作“赞成”和“联合”举例:1、竖子不足与谋 与:“为、替、跟、同”都可 (介词) 鸿门宴2、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与:和,跟,同(连词) 勾践灭吴3、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则与一生彘肩 与:给予 伶官传序鸿门宴4、无乃尔是过与 /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 然则废衅钟与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季氏将伐颛臾 齐桓晋文之事5、吾与点也 与:赞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6、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联合、结交、亲附 补充说明:注意读音。y,可得闻与(欤) 当作“参加”时读y,“蹇叔之子与师”殽之战;其它都读上声。 十七、【且】且作连词表递进,让步、并列分仔细,如作副词译“将要”,“暂且、姑且”可随意举例:1、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且 :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五人墓碑记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且: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六国论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且:让步关系,尚且,还 鸿门宴4、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且:并列关系:,一面,一面石钟山记5、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且:将,将要 (副词)游褒禅山记6、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且:暂且,姑且(副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