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系统掌握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要在系统学习、深刻领会、科学把握习近平教育思想上下功夫。精心组织开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知识问答活动。重庆市合川大石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本试卷共12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举世闻名,不仅仅在于酒本身,更多的是因酒而生发出的种种在日常生活中的“礼”与“情”。其中,杯作为一种饮酒器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古代酒杯名称众多,造型各异。最初通称为“爵”,后常称为“觞”,再后“觞杯”同称,到了唐宋则将饮酒器多称为“杯”了。酒文化中的“礼”,往往表现在祭祀和宴饮中,这在先秦乃至秦汉时期最为突出。商周两代,青铜制作的饮酒器属于礼器,有爵、觚、觯、角等,容量不同,等差有序。使用时有严格的尊卑之分。在宗庙举行祭祀,因祭祀者的身份、地位不同,所持的饮酒器也不一样。尊者举觯,卑者举角,礼也。所谓“长者举未釂,少者不敢饮”,“公卒爵,然后饮”,亦礼也。在进食之礼中,荤素菜肴和酒浆要放在一定的位置。管子弟子职称,弟子事师,饮时进食,陈膳毋悖,其中也有“左酒右浆”的规定。古人分食,一人一份,所以陈膳能够定下常规。现在在宴席上杯筷盘碟仍需摆置有序,客人动杯总在主人敬酒之后,而主人敬酒每每先干一杯,这些还能看出千年酒文化的遗风。在汉字里,有些字是特用于祭祀和宴饮时某种行为和动作的,既表示礼,又形成仪。如 “寿”字,史记武安侯列传记,武安侯娶燕王女为夫人,设宴,“饮酒酣,武安起为寿,已魏其侯为寿”。寿,即上酒。这是说主人(武安侯)和宾客(魏其侯)先后为大家斟酒。又如“釂”字,汉书游侠郭解传记,“解姐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釂,非其任,强灌之”。釂,尽爵也。是说强迫人家喝干杯中酒。如今,斟酒已不用“寿”,偶言“上”,犹有古意;釂改称“干”“干杯”了。酒文化中的“情”,文人借杯流露得最为透彻,尤其是其中的闲情和苦意,闲情之时,握杯享受,自有一番乐趣。这中间不需渲染,逸致自然。陶渊明“过门辄相呼,有酒斟酌之”和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缠琐事,不涉流俗,凸显了闲情。白居易的问刘十九更见闲趣,其诗句平淡,却透着一股深情。残杯,指装有剩酒的杯子。这剩酒或为盛宴弃余,或为独饮罢酌,用一“残”字,多有伤感之情,几乎成为命运多舛、坎坷人生的倾诉,往往表现出当时凄楚的情景。酒文化中的“情”,多半在残杯中感人至深。杜甫曾在长安困守十年,其时之作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直抒胸臆,把误身受辱的遭遇和创伤写得极其悲慨,却又无可奈何。其中两韵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这只杯,与白居易雪夜邀饮的杯相比,一个在天一个在地。苏东坡、李清照等人写到残杯,有窘况,有怀念,却不像杜甫那样实实在在,使人难堪,而情感的起伏,则比杜甫深沉得多。这又是酒文化中另一种回荡人心的“情”,杯成了当时情景的见证,凄之,惨之,怜之,惜之,都能引起人们的共鸣。1. 下列各项中,对中国酒文化中“杯”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分) 作为饮酒器,杯在由酒生发出的日常生活的种种“情”与“礼”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它与我国的酒共同使我国的酒文化举世闻名。杯在文人笔下反映出来的闲情和苦意成为中国酒文化中“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杯”在众多场合里被频繁使用,成了酒文化中的重要情感寄托。 自古至今,酒杯在我国有爵、觚、觯、角、觞、杯等多种不同的称呼,它们造型各异,容量不同,等差有序,使用时有严格的尊卑之分。 残杯指盛宴弃余或为独饮罢酌之后存留剩酒的杯子,这种杯往往体现出当时的凄楚情景,倾诉着人生命运的坎坷崎岖,其情往住感人至深。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原思的一项是( 分) 酒文化中的礼,常表现在祭祀和宴饮中,先秦时地位尊贵的祭祀者用觯,地位卑微的祭祀人员用角。而贵贱长少饮洒有先后之分,都是“礼”的体现。古人有一人一份的分食传统,在进食时要求荤素菜肴和酒浆要放在一定的位置,管子弟子职中弟子事师,饮酒进食也有“左酒右浆”的说法。 史记武安侯列传记“武安起为寿”中的“寿”是指祝福时持杯一饮而尽,而汉书游侠郭解传记载的“使之釂”中的“釂”则是指劝酒时强灌他人。 陶潜“过门辄相呼,有酒斟酌之”和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都是闲情时握杯的享受,与白居易问刘十九中透露出的情趣总体而言相似。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分) 酒文化中的“礼“主要表现在古代祭祀和宴饮之中,其中讲究酒器有别、饮酒先后有序、洒食摆置有序,今天一些宴席上我们还能看到酒文化的某些遗风。 有些汉字特用于祭祀或宴饮时的行为动作,既表示礼,又形成仪,如“上”“寿”“釂”等字,“釂”字,现在通俗的说法就是“干”“干杯”。 杜甫用“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写出了困守长安十年期间,追随权贵而误身受辱的遭遇,将实实在在的难堪与伤痛,写得极其悲慨。 苏轼和李清照等人写到的“残杯”是当时情景的见证,寓情于景,成为我国酒文化另一种晦涩委婉的深沉情感,同样引起了人们的共鸣。(二)、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2分) 玉米的馨香 邢庆杰那片玉米还在空旷的秋野上葱葱郁郁。黄昏了。夕阳从西面的地平线上透射过来,映得玉米叶子金光闪闪,弥漫出一种辉煌、神圣的色彩。三儿站在名为“秋种指挥部”的帐篷前,痴迷地望着那片葱郁的玉米。早晨,三儿刚从篷内的小钢丝床上爬起来,乡长的吉普车便停到了门前。乡长没进门,只对三儿说了几句话,就匆匆忙忙地走了。三儿便在乡长那几句话的余音里呆了半晌。明天一早,县领导要来这里检查秋收进度,你抓紧把那片站着的玉米搞掉,必要时,可以动用乡农机站的拖拉机强制。乡长说。三儿知道,那片唯一还站着的玉米至今还末成熟,它属于“沈单七号”,生长期比普通品种长十多天,但玉米个儿大籽粒饱满,产量高。三儿还是去找了那片玉米的主人一个五十多岁,瘦瘦的汉子,佝偻着腰。三儿一说明来意,老汉眼里便有浑浊的泪涌落下来。俺还指望这片玉米给俺娃子定亲哩,这汉子为难地垂下了瘦瘦的头。三儿的心里便酸酸的。三儿也是一个农民,因为稿子写的好,才被乡政府招聘当了报道员,和正式干部一样使用。三儿进了乡政府之后,村里的人突然都对他客气起来。连平日里从不用正眼看他的支书也请他撮了一顿。所以三儿很珍惜自己在乡政府的这个职位。三儿回到“秋种指挥部”的帐篷时,已是晌午了。三儿一进门就看见乡长正坐在里面,心便剧烈地顿了一顿。事情办妥了?乡长问。 三儿呆呆地望着乡长,是那片玉米,搞掉没有?乡长以为三儿没听明白。下午,下午就刨,我我已和那户人家见过面了。三儿都有点儿结巴起来。乡长狐疑地盯了他一会儿,忽然就笑了。乡长站起来,拍了拍三儿的肩膀说,你是不会拿自己的饭碗当儿戏的,对不对?三儿无声地点了点头。乡长急急地走了。三儿目送着乡长远去后,就站在帐篷前望着这片葱郁的玉米。天黑了,那片玉米已变成了一片墨绿。晚风拂过,送来一缕缕迷人的馨香,三儿陶醉在玉米的馨香中,睡熟了。第二天一大早,乡长和县里的检查团来到这片田地时,远远地,乡长就看到了那片葱郁的玉米在朝阳下越发地篷勃。乡长就害怕地看旁边县长的脸色。县长正出神地望着那片玉米,咂了咂嘴说,好香的玉米呵。乡长刚长出了一口气,县长笑着对他说,这片玉米还没成熟,你们没有搞“一刀切”的形式主义,这很好。乡长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脸上一片灿烂,心想待会儿见了三儿那小子一定表扬他几句。乡长将县长等领导都让进了帐篷。乡长正想喊三儿沏茶,才发现篷内已经空空如也。三儿用过的铺盖整整齐齐地折叠在钢丝床上,被子上放着一纸“辞职书”。乡长急忙跑出帐篷,四处观望,却没有看到一个人影。一阵晨风吹来,空气里充满了玉米的馨香。乡长吸吸鼻子,眼睛湿润了。(4) 下面对原文内容和手法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5分)A. 作者寥寥几笔刻画了“那片玉米的主人”的形象,小说重在表现农民生活的艰辛,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同情。 B. 文中人物语言不多,但富于个性,比如画线句中,透着权力的强硬,体现出农民生活的艰难。C. 这篇小说截取农村生活的一个断片,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乡长和老汉对比揭示主题,振聋发聩,发人深省。D. 三儿是小说的重要人物,但年龄外貌都没有交待,个性不鲜明,因为作者只把他当成一个理想的符号,不注重他的个性刻画。E.小说结尾三儿辞职,显示现实中形式主义作风的严重,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批判意识;但结尾乡长的表现让我们完全看到了希望。 (5)文中三儿出场时间不长,但作者却刻画了他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按事件发展顺序简要分析三儿的心理变化过程。(3) (6)有人说,小说的主人公是三儿,也有人说是乡长。你认为是谁呢?请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4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思想有光,人才有光谢湘 2016年1月13日,百岁老人周有光迎来了他111岁的生日。几天之前,媒体在上海和北京以“走向世界,走向文明”主题座谈会的形式提前为周老庆生。语言学家、上海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在发言中表示了遗憾:“语言在周老面前显得匮乏。古人称七十岁为古稀,八九十岁为耄耋,一百岁为期颐。现在周先生已经111岁了。可惜我们一时还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来称呼如此高寿的人”。仿佛是心有灵犀,身在北京的中央党校教授、学习时报原总编周为民积极建议,周老的生命时间已经超过了现有的标准,“完全可以创造一个新词,把110岁以上的老人叫作“有光”。 然而,周有光自己根本没有在意年龄、称谓的事儿。在解放军总医院退休医生蒋彦永最新拍摄的视频中,情绪乐观、头脑清楚的周先生乐呵呵地说,“年龄老了,思想不老;年龄越大,思想越新;年龄一年一年大,思想一年一年进步才好!” 人们钦佩周先生,不仅是他的生命长度,还在于他的生命质量。 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葩”的周有光,身上充满了传奇色彩:周有光十岁时,随全家迁居苏州,进入当时初始兴办的新式学堂读书。后来,与同为语言学家的吕叔湘成为同学。1923年,成绩优异的周有光中学毕业,在亲友资助下,来到上海圣约翰大学就读。1925年,周有光改入光华大学继续学习。大学毕业后,他与夫人张允和同往日本留学。1935年,周有光放弃日本的学业返回上海,任教光华大学。在此后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基本都在经济、金融领域工作,并出国任职。解放后,放弃了海外优裕的生活,毅然选择回国。50岁之前,他是复旦大学和上海财经学院执教的金融学家和经济学教授;从50到85岁,他是优秀的语言文字学家,主持拟定我国汉字拼音方案,有“汉语拼音之父”之称;85岁至今,他又是出色的百科全书式的启蒙思想家。他思想独立,豁达睿智。他的很多观点,清晰明了,能够引导人们看清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 今年座谈会的主持人、财经杂志主笔马国川认为:“周有光先生在中国当代思想文化史上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是一个重要的启蒙思想家。”基于这一点,每年为周老举行祝寿活动,也是在文化思想界凝聚共识,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周先生思想有光。关于这个世界,他有着很多独到而精妙的见解。 他不同意文化所谓“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的论述。他认为,文化流动,不是忽东忽西轮流坐庄,而是高处向低处蔓延,落后追赶先进。 他反对国学之说。他说,学问都是世界性的,是不分国家的。复兴中国文化重要的不是文化复古,而是文化创新。不是以传统文化替代现代文化,而是以传统文化辅助现代文化。 他十分关注发展中的中国在世界的位置及评价,但主张观察的角度、坐标“要从世界看中国,不要从中国看世界”。 有人统计过,周老现已出版了40多本著作,其中一半左右是在退休以后完成的。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他在百岁之后,仍笔耕不辍,100岁时出版百岁新稿,104岁时出版朝闻道集,105岁时出版拾贝集,以后又陆续有周有光文集从世界看中国:周有光百岁文萃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等著作问世。这在中外出版史上,也堪称奇迹。 说起周有光,中国社科院颇受人关注的中青年历史学家马勇非常赞叹。在从事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中,他发现,近代思想家的巨大变化大都是年轻时激进,中年时开始调和平庸,到老年时趋向保守。但这样一个规律,被周有光先生用行动彻底颠覆。“他的思想活力、精神活力,能给年轻人带来希望和力量。” 2016年新年伊始,面对前来看望他的“忘年交”朋友、出版社编辑叶芳,周有光说了一句带有人生总结意味的话:“我是认真思考了这个世界的”。 1906年出生,经历过清末、民国和新中国不同时期的世纪老人周有光,他的生命线仍在不断地延长,他的生命之光还在不停地闪耀。(选编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相关链接: 周有光,原名周耀平,1906年1月1 3日出生于江苏常州青果巷。他是著名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经济学家,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他在语言文字学和文化学领域发表过中国拼音文字研究、汉字改革概论、世界字母简史等30多部专著,论文300多篇,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百度百科) 周有光外甥女毛晓园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舅舅在百岁之后仍然思路清晰、眼界开阔,只是这两年身体确实比以前差了一些,他还一直关心国家、世界上发生的大事”。(中新网)(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古人称七十岁为古稀,八九十岁为耄耋,一百岁为期颐。周有光先生创造了111岁的奇迹,所以人们把110岁以上的老人叫作有光。B周有光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在语言文字学和文化学领域发表过30多部专著,主持拟定我国汉字拼音方案,被人们称为“汉语拼音之父”。C周有光十分关注发展中的中国在世界的位置及评价,主张要重视世界各国对中国的评价,而不只是从中国看世界。D晚年的周有光,仍然笔耕不辍、勤于思考,先后出版了多部作品,在国内外语言文字学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E从金融学家、经济学教授到语言文字学家再到启蒙思想家,周有光的身上充满了传奇色彩,他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葩”。(8)作为启蒙思想家,周有光对人们产生了哪些影响?(4分)(9)周有光“思想有光”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思想有光,人才有光”的看法。(5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人。年十七,举于乡。御史欲即鹿鸣宴冠之,以未奉父命辞。隆庆二年成进士,授编修。万历初穆宗实录成,进修撰,充日讲官。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尝讲罢,帝出御府图画,令讲官分题。慎行不善书,属人书之,具以实对。帝悦,尝大书“责难陈善”四字赐之,词林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以劾张居正被逮,僚友悉避匿,慎行独往视之。及居正夺情,偕同官具疏谏。吕调阳格之,不得上。居正闻而怒,他日谓慎行曰:“子吾所厚,亦为此也?”慎行从容对曰:“正以公见厚故耳。”居正怫然。慎行寻以疾归。居正卒,起故官。进左谕德,日讲如故。时居正已败,侍郎丘木舜往籍其家。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复巢之下,颠沛可伤,宜推明主帷盖恩,全大臣簪履之谊。词极恳挚,时论韪之。由侍讲学士擢礼部右侍郎。转左,改吏部,掌詹府事,寻迁礼部尚书。 十八年正月,疏请早建东宫,出阁讲读。及冬,又请。帝怒,再严旨诘责。慎行不为慑,明日复言:“册立,臣部职掌,臣等不言,罪有所归。幸速决大计,放归田里。”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山东乡试、预传典试者名,已而果然。言者遂劾礼官,皆停俸。慎行引罪乞休。累章上,乃许。 家居十余年,中外屡荐,率报寝。卒,年六十三。赠太子太保,谥文定。(节选自明史于慎行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B、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C、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D、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冠之”即为他加冠。古代男子到成年(一般在二十岁)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B.“夺情”是中国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意思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C.“东宫”指太子所居之宫,也代指太子。文中的“册立”,是指让皇帝封立太子的事。D.“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人们把中试者称为“秀才”。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一次讲课后,皇帝拿出宫藏图画,请日讲官分别题字。于慎行不擅长书法,写成诗后,委托人书写,并把实情告诉了皇上。其诚实的品格得到皇帝的赞赏。B于慎行为人正直坦荡,对因得罪张居正而被捕的刘台,他仍去探视。对张居正不合礼制的做法,不因为张居正对自己的厚爱而放弃原则。C张居正被追究论罪后,于慎行致函前往逮捕他的侍郎丘木舜,为张母及诸子求请,当时的舆论认为于慎行做得对。他也因此被多次提升官职。D万历十八年,于慎行两次上书建议早立太子,皇帝恼怒,再次下严旨责难。于慎行不为所动,第二天又以辞官归乡再次劝谏,使皇帝更不高兴。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居正闻而怒,他日谓慎行曰:“子吾所厚,亦为此也?”(2)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眼中眼中时事亦纷然,拥被寒窗夜不眠。骨肉他乡各异县,衣冠今日是何年?枯槐聚蚁无多地,秋水鸣蛙自一天。何处青山隔尘土,一庵吾欲送华颠。【注】元好问:金末元初著名诗人,金亡后拒绝仕元。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作者”拥被不眠”主要是因为夜晚天气寒凉。B“衣冠今日是何年” 写出了时间的流逝。此句意蕴丰富,与桃花源记中“问今世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有相似的意蕴。C“枯槐聚蚁” 使用了典故,指的是南柯梦中的槐安国蚁民。在此用以比喻弱国微名。D元好问“诗似杜甫”,其诗歌风格沉郁苍凉。全是批判意识与悲怆情怀相融合,使诗作增加了历史深度。15 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5分)(1)李煜虞美人中,运用想象手法,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的句子是: , 。(2)庄子在逍遥游第一自然段中,借助“大鹏直上”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其中“_”一句后来演变成一个成语“扶摇直上”。(3)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的句子是: , 。 第卷 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寒冬里,虽然万物在混沌和阴暗中沉睡,但是在这混沌和阴暗中,却正蓄势待发着一种不可言喻的苏醒! 因此,凭借围棋比赛就说“人工智能战胜人类”,显然失之偏颇,而断言人工智能将要取代、威胁甚至控制人类,同样为时尚早。 近几年,黄河、岷江的部分河段多次出现断流现象,面对这江河日下的情况,人们开始冷静地思考环保问题。 对于消费能力有限的大学生来说,发现一道物美价廉的创意美食,何尝不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美事。 毫无疑问,地区的动荡与失序,欧美等西方国家在其中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西方强权干涉作为背后推手难辞其咎。 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而韩非则是法家学派创始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能说会道,温文尔雅,有思想,有内涵。 A. B. C. D.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通过深化改革,大家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是解决我市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 B.今年初刚建成的“幸福村居”,每天都可接待游客数十桌,实现收入3000元以上,每年预计可为集体经济创收50多万元。 C.“民生工程”最终变成“形象工程”,数以亿计的投资打了水漂,造成巨大财政浪费不说,更严重的是,搭进了当地政府的公信力。 D.就我个人而言,我非常喜欢香河这部作品反映出作家深厚的生活积累和饱满的创作感情。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面对同一个作文题目,同龄人的观点 是不相上下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想要拉开差距靠的就是语言了。 语言的锤炼,非一日之功。语言的形成和构建,核心 来源于阅读,实际取决于考生视野的宽度和思维的深度。 语言的锤炼比较难, 只要平时用心,多阅读多积累,提高语言能力 是有路可循的。 A 应该 而 仍然 尽管 但 也B 一定 当然 / 因为 所以 就C 可能 但是 必然 虽然 那么 仍D 尽量 / 最好 即使 也 都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5分)气质是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孩子刚一落地, ,有的孩子爱哭好动,有的孩子平稳安静。有着某种类型的气质的人, 。例如,一个学生每逢考试就情绪激动,等待与友人会面时会坐立不安,参加体育比赛前也总是沉不住气。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任何气质的人 ,也可能成为平庸无为的人。21. 下面是某单位“迎春联谊”活动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4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前些日子,一张纽约街头的父子背影照在网上被疯狂转发,图中华人父亲的头发和衬衫均被雨水淋湿,但他依然将唯一的伞遮在背着书包行走的儿子头上。随后也有人在网上晒出了另一张英国父亲在雨中牵着女儿,只为自己打伞的背影照,并表示“小女孩也挺开心的”。两张照片中两位父亲截然不同的做法引发了无数网友和亲子专家们的热烈讨论。 对于上述两位父亲的做法,你怎么看?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完成写作任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月考参考答案一、 现代文论述文阅读1、C (“造型各异”针对的是“古代的酒杯”,而“容量不同,等差有序,使用时有严格的尊卑之分”针对的是“商周两代,青铜制作的”属于礼器的饮酒器)2、C (“寿”是指斟酒祝福,“釂”则是指满杯以后持杯一饮而尽)3、D (“晦涩委婉”之说无中生有,原文只说“回荡人心”。)二、文学类文本阅读4、(1) B项3分,E项2分;A项1分。E项,完全看到希望与文意不符,只是说,看到了一些希望。A项,小说重点不是表现农民生活的艰辛。 (5)参考答案:在接到乡长“搞掉那片玉米”的通知后,“三儿便在乡长那几句话的余音里呆了半晌”表现了他的惊讶忧虑;在老汉说“指望这片玉米给俺娃子定亲”后,三儿的心里便酸酸的。表现了他的酸楚同情,三儿很珍惜自己在乡政府的这个职位,见到乡长,三儿“心便剧烈地顿了一顿”面对乡长的询问,三儿有点结巴,表现了他内心的矛盾斗争,面对乡长的威胁,三儿无声地点头。天黑了,三儿陶醉在玉米的馨香中,睡熟了。后面写了辞职书,说明三儿已作出决定。(答到3点,就给3分)(6)答案:这是个开放性的题目,从两个方面自圆其说都可以。第一:我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三儿。因为三儿在小说中占了很大的篇幅,文章大量描写三儿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三儿宁可不要自己的工作,也要帮助老汉的美好品德;小说重点刻画三儿,表现他为民着想,与乡长的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工作作风对比。小说通过三儿这个人物的美好品德,歌颂了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第二:我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乡长。因为乡长是作者着力描写的一个人物,小说通过乡长这个形象,要强制搞掉那片玉米,“狐疑地盯着”三儿,到结尾“眼睛湿润了”表现了人性的复杂;那么三儿的作为和精神触动了乡长,推动了乡长的反省。小说通过乡长这个形象,揭示了有些官员一切唯上,搞“一刀切”的形式主义的主题。(观点1分,分析4分。1点1分,答到相关意思即可。)四、实用类阅读(7)BEC答B 给2分,答E给3分,答C给1分,答A、D不给分。A项“所以人们把110岁以上的老人叫作有光。”将未然说成已然,原文是“周为民积极建议创造一个新词,把110岁以上的老人叫作有光”。C项“主张要重视世界各国对中国的评价”理解有误。D项“在国内外语言文字学领域”错误,应该是在“在文化思想界”。(8)他的很多观点,清晰明了,能够引导人们看清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或者他有着很多独到而精妙的见解,能够帮助人们拨开思想的迷雾。用行动彻底颠覆越老越保守这一规律,他的思想活力、精神活力,能给年轻人带来希望和力量。每年为周老举行祝寿活动,能够在文化思想界凝聚共识,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每点1分,共3分)(9)答案:周有光“思想有光”表现在他在思想上一直追求进步,年龄老了,思想不老;年龄越大,思想越新,百岁之后仍陆续有新作问世。他的思想提高了他生命的质量,他在金融领域、语言文字学领域、思想文化领域都取得了成就。他思想独立,豁达睿智。于这个世界,他有着很多独到而精妙的见解。他的思想充满活力,彻底颠覆了近代思想家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日趋保守的规律。“思想有光,人才有光”,人因为有思想才变得伟大,周有光一直都在认真思考这个世界,即使年迈也一直关心国家、世界上发生的大事,周有光的生命也因为他不断进步的思想而能始终闪耀着光彩,所以说思想有光彩,人生才有光彩。(前四点答对任意一点给1分,答满三点即满分给分。意思对了即可。)古代诗文阅读10.C11.D 中试者称为“举人”。 12.C 是前往抄家。多次提升官职与前事无直接关系。13.(1)张居正听说后恼怒,日后对于慎行说:“你是我所厚爱的人,也这样做吗?”(“他日”“子吾所厚”“为”各1分,语句通顺得2分)(2)皇帝更加不高兴,责备他要挟皇帝,怀疑圣上,搅乱国家的根本,将他的同僚下属都剥夺了俸禄.【参考译文】: 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人。十七岁时,乡试中举。御史想在为新举子举行的宴会上为他加冠,他以没得到父亲的许可而推辞了。隆庆二年(1568),考中进士。授职为编修。万历初年,穆宗实录撰成,晋升为修撰,担任日讲官。先朝成例,都是由翰林大臣负责日讲,没有涉及史官的事。于慎行与张位、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都是以史官身份参与日讲,是为少见。他有一次讲课后,皇帝拿出宫藏图画,请讲官分别题字。于慎行不擅长书法,诗词做成后,吩咐别人书写好,并详细地从实告诉了皇帝。皇帝很高兴,曾经大书“责难陈善”四个字赏赐给他,这在词林诗界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因为弹劾张居正被逮捕,同僚和朋友都躲避他,唯独于慎行前往探视。等到张居正服丧未满夺情出仕时,他与同官便上奏劝谏。吕调阳从中阻拦,没能递入宫中。张居正听说后恼怒,日后对于慎行说:“你是我所厚爱的人,也这样做吗?”于慎行从容自如地回答:“正是因为您厚爱我的缘故。”张居正很不高兴。于慎行不久就称病回乡。张居正去世后,他出任原职。晋升左谕德,主持日讲如故。当时张居正已被追究论罪,侍郎丘木舜前往江陵抄家。于慎行致函给他,称张居正的母亲年老,诸位儿子在覆巢之下,颠沛流离值得同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离婚协议书:共同房产处理及子女抚养责任划分
- 2025年绿色节能住宅小区阀门井施工及售后服务合同
- 2025年度绿色建材采购与销售合作协议书
- 2025年度生态旅游纪念品店装修施工与产品定制合同
- 生产线操作工聘用合同4篇
- 煤矿考试题库及答案榆林
- 清洁消杀服务承包合同示范文本4篇
- 第三方担保合同范文5篇
- 有担保的公司借款合同4篇
- 区块链技术开发服务合同
- 中医体质辨识与调养课件
- DBJD25-68-2019甘肃省安装工程预算定额地区基价第十一册刷油、防腐蚀、绝热工程(不含税)
- 2025年金匮要略考试练习题库含答案
- 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卷
- 转让民宿协议书范本
- 国企金融考试题及答案
- 直营店管理制度
- 2024-2025学年全国版图知识竞赛(中学组)考试题库(含答案)
- 新中国史学习教育课件
- 2025年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客运索道修理S1证考试题库
- 江西版四年级美术上册全册教案(江西美术出版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