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7古代诗歌鉴赏第2节考点5诗歌比较鉴赏_第1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7古代诗歌鉴赏第2节考点5诗歌比较鉴赏_第2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7古代诗歌鉴赏第2节考点5诗歌比较鉴赏_第3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7古代诗歌鉴赏第2节考点5诗歌比较鉴赏_第4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7古代诗歌鉴赏第2节考点5诗歌比较鉴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们在这里,召开私营企业家联谊会,借此机会,我代表成都市渝中工商局、渝中区私营企业协会,祝各位领导新年快乐、工作愉快、身体健康,祝各位企业家事业兴旺考点5诗歌比较鉴赏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和单纯一首诗鉴赏的命题角度基本相同,都从诗歌的意象、意境、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情感方面设置题目,不同的是比较鉴赏题需要考生针对两首或者三首诗歌进行比较鉴赏解答,或对同一首诗歌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鉴赏解答。定考向常见的设问方式1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2给出一首诗词和学过的课本上的诗词篇目或诗句,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3给出一首词,对其上下片感情、手法等异同进行分析评价。4辨析一首诗词不同版本的妙处。熟技巧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者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手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角度1意象、意境比较鉴赏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癸巳除夕偶成清黄景仁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早行宋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注】黄景仁(17491783):清乾隆年间诗人,科举屡挫,一生未仕,为生计四方奔波,目睹“盛世”表象下的种种社会疮痍。此诗为乾隆三十八年(癸巳年)作者自安徽归家后所作。物外:世俗人情之外。阑干:纵横交错,参差错落。两首诗都写到“星”,这两处“星”在诗中各自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说明。(6分)尝试解答_【读懂诗歌】癸巳除夕偶成欢声笑语从千家万户传出来,人们因欢乐而忘记了时间,不知不觉已到了深夜。可是,那些担忧正从这流逝的时间中、外物变迁中让人觉察出来。孤独寂寞地一人站在市桥之上,仰望星空陷入深思。早行露水降落,我穿着厚厚的毛衣还感到丝丝的寒意;仰望天空,北斗星横斜着分外光明。孤单单地,我半醒半睡地过了座小桥,耳边传来稻田深处唧唧虫鸣。【解题思维】第一步:读题干。“星”是两首诗所共同具有的意象,“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考查分析诗歌中意象的作用。第二步:读内容。抓住两首诗中的“星”这个意象,在分析全诗的基础上,思考作者的思想情感。第三步:先点明每首诗为了写“星”而运用的手法,再结合具体内容指出表达效果。【答案】黄诗中,除夕夜孤星衬托了诗人的孤寂。千家笑语之时,诗人悄然忧思,无人理解,只得把一颗明星当作知音来痴痴凝望。陈诗中,满天明星衬托了环境的黑暗,显示黎明尚未到来,以此视觉景象点扣题旨,表现诗人出行之早。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木芙蓉 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窗前木芙蓉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注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注】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_【答案】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角度2语言比较鉴赏(2014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双调蟾宫曲自乐元孙周卿草团标正对山凹。 山竹炊粳,山水煎茶。 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 山溜响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选自太平乐府)【注】草团标:茅屋。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3分)尝试解答_【读懂诗歌】草房正对着山坳,用山竹烧饭,用山水煮茶,吃的是山中的番薯,红薯,山葱山韭和山花山果,一切吃在山林。一弯月牙下看到的是山上的光溜的寒冰,山云下森林里有受惊乱飞的乌鸦。山上的景色优美值得一夸,山外彩霞晴朗,照耀着山下的人家。【解题思维】第一步:题干要求赏析这首诗中的“惊”字,这是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第二步:抓住两首诗中写“惊”的诗句,具体分析“惊”的深层意蕴。孙诗是“扫山云”而产生的“惊”,王诗是“月出”而产生的“惊”。第三步:从作用上来分析“惊”在两首诗中的相同效果,指出以动衬静的特点。【答案】(第一问)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扫地发出声响);王诗中“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第二问)反衬出山间的幽静。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长相思(二首) 万俟咏 雨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山驿短长亭,古今情。楼外凉蟾一晕生,雨余秋更清。暮云平,暮山横。几叶秋声和雁声,行人不要听。请赏析两首词中“听”字的表达效果。_【答案】第一首的“听”是词人“不喜听”,因为词人客居他乡,寂寞、孤苦,以致无眠,所以不喜欢在夜里听到雨声,但雨声还是一直传到词人耳中。第二首的“听”是词人劝慰行人“不要听”,不要听但不能不听,更体现出词人悲凉的情怀。角度3表达技巧比较鉴赏(2014浙江卷)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唐李端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三峡吟南宋徐熙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注】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尝试解答_【读懂诗歌】溪行逢雨与柳中庸日暮时分,群山淹没在昏暗之中,接着,又有一阵密集的暮雨袭来。今夜,你我怎能忍受宿于两地却听着同样凄厉的猿鸣。三峡吟长江三峡丽山秀水连绵七百里,两岸广泛地生长着深幽的青枫林。林中的猿啼声本身没有愁苦之情,愁苦的其实是行人自己的心情。【解题思维】第一步:明确题干要求。“抒情手法”是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第二步:认真分析两首诗歌,体会诗人“愁”的心境是如何体现的。第一首抓住景物描写中的“昏”“繁”找出寓情于景的手法,第二首可从注释中找出借用典故抒情的手法。第三步:分析抒情手法的不同,除把握全诗中作者流露的情感外,还要注意多角度展开分析。第一首诗后两句以“那堪”直抒胸臆,第二首诗借写“啼猿不自愁”来以理写愁。【答案】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阅读下面的两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好事近席上和王道夫赋元夕立春辛弃疾彩胜斗华灯,平地东风吹却。唤取雪中明月,伴使君行乐。红旗铁马响春冰,老去此情薄。惟有前村梅在,倩一枝随著。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简要分析词人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突出“梅”和“那人”的形象的。_【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形象和艺术手法的理解。两首词有相似之处,都采用了反衬手法,都表现了词人高洁不俗的情趣,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答案】两首词主要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前一首以对赏灯、宴会的“情薄”反衬诗人对梅花的情浓;后一首以喧闹欢腾的元夕景象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人”。角度4思想感情比较鉴赏(2014天津卷)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暮春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暮春山间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4分)尝试解答_【读懂诗歌】暮春三月暮春时节,芳草凋谢,只有落花知道作者的欢喜和悲愁。春风将尽,白色的柳絮随着春风飘飘,夕阳独木,只有杜鹃鸟的苦啼。暮春山间缓步春山,春日迟迟不落。流莺黯然无声,燕子飞来飞去。桃花独自飘零,无人欣赏。花瓣随水漂流,花香涧水,下游之人,洗手之后,暗香浮动于手。【解题思维】第一步:明确要求。“表达情感有何不同”,考查比较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第二步:分析内容。反复阅读这两首诗,弄清诗歌的内容,找出“暮春之景”在诗歌中所具有的内涵,归纳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第三步:用简洁的语言组织答案。从题干要求看,只需概括,没有必要进行分析。【答案】暮春一诗主要抒发了诗人惜春伤感之情;暮春山间一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欣赏山中暮春之景的愉悦闲适之感。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题稚川山水唐戴叔伦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新凉宋徐玑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注】秋风思:晋人张翰被齐王同辟为大司马东曹掾,因秋风起,思吴中家乡菰菜、鲈鱼,遂命驾而归。(1)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戴诗前两句写稚川山水予人一种美感,后两句则进一步,写出稚川山水给人一种特殊的感受。B徐诗首句主要通过视听结合来表现新凉水满秧齐、水清叶绿,而凉意便自然而生;次句一“穿”字、一“低”字,颇见雕琢之工。C戴诗写诗人五月暑天向晚憩息于“松下茅亭”,那江中汀洲,与云齐平的树木,色调苍苍,为后文思乡做铺垫。D.徐诗运用比喻手法,写黄莺也喜欢早晨的清凉时光,在青山的影子里欢快地啼鸣,突出清凉的怡人。E.“凉”是心理感受,两首诗都通过视觉形象,化无形为有形,构成诗中的“图画”,以渲染凉爽的气氛。BDB项,“通过视听结合”有误,从诗中看,这里只有“视”而没有“听”;D项,“运用比喻手法”有误,应是“比拟手法”。(2)两首诗的三四句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_【解析】戴诗中的“隔水青山似故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