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质吸附剂及吸附分离技术作业.doc_第1页
碳质吸附剂及吸附分离技术作业.doc_第2页
碳质吸附剂及吸附分离技术作业.doc_第3页
碳质吸附剂及吸附分离技术作业.doc_第4页
碳质吸附剂及吸附分离技术作业.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随班进修的学生按此执行成 绩评阅人中 国 矿 业 大 学工程硕士专业课(课外考核)作业封面学 号 GS10040009 姓 名 王 丹 工程领域 化 学 工 程 课程名称 碳质吸附剂及吸附分离技术 任课教师 张 双 全 任课教师规定截止交作业时间:2011年 12 月 31日工程硕士研究生交作业时间:2011年 12月 28日 研究生院培养管理办公室印制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应用【摘要】:简述活性炭的性质及制备方法并利用其性质介绍活性炭的应用范围【关键词】:活性炭 制备 18 世纪末,人们首次发现了木炭具有吸附能力,这一发现导致木炭于1794 年在英国精制糖厂首次获得工业应用。随后人们发现用各种原料制成的炭中,椰壳炭具有最出色的吸附性能,且质地致密而坚固,在一战中用于防毒面具,是当时能得到的唯一的高级吸附剂。1900 年,奥斯特雷杰科(Ost rejko) 发明了氯化法生产活性炭的工艺,开辟了活性炭生产的现代工艺途径。随着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活性炭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现在,活性炭作为一种孔隙发达的炭质材料,已经广泛用于分离,精制,催化剂,试剂回收及其他,特别是在公害治理方面正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国外普遍认为制造活性炭的最好原料是椰子壳,其次是木屑,木炭,再其次是煤,石油沥青,泥煤。但由于木质材料资源有限,且成本较高,在环保意识日益增强提高的情况下,人们不主张用木材或木材产品(木炭) 作为原料来生产活性炭。因此,以来源和产量稳定,价格低廉的煤(最好是含碳丰厚的粗泥煤) ,煤焦,石油焦或沥青焦,或其它炭质材料为原料来生产活性炭,应是当前活性炭生产研究的主要方向.活性炭是具有发达的孔隙结构、巨大的比表面积和优良的吸附性能的含碳物质。它具有吸附、催化、物质在其孔隙内的积聚、保持和碳及其基团同其他物质的反应能力等,并保持物理、化学上的稳定性。此外, 活性炭不溶于水和其他绝大部分溶剂。除了高温下同氧接触, 同臭氧、氯、重铬酸盐等强氧化剂反应外, 在诸多实际使用条件下都极为稳定。能在广泛的pH 值和多种溶剂、高温、高压下使用, 还能去除放射性物质, 以及改善或去除航天、深潜装置中的空气、水的密闭系统中短时间的性能恶化。活性炭在几乎所有的领域都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一、活性炭的种类及特性1、 活性炭生产的材质用于活性炭生产的主要原材料可分为以下5 大类: a 植物性原料, 如木材、锯末、果核、果壳、棉花秸、糠醛渣、蔗糖渣等;b 矿物原料, 如各种煤和石油残渣等; c 各种废弃物, 如动物的骨头和血, 工业上废旧塑料、各种橡胶废品等; d 合成纤维材料,如聚丙烯等; e 有机纤维材料, 如聚丙烯腈纤维、粘胶丝、沥青纤维等。根据生产所用的材质, 目前国内主要的活性炭品种有木质活性炭、煤质活性炭、果壳活性炭和活性炭纤维等。2、 活性炭的吸附特性活性炭与炭黑、石墨一样同属不定型物质, 但它有着自身的特点。 活性炭的各种应用也主要是基于这些特性开发出来的。活性炭是疏水性非极性吸附剂, 能选择性地吸附非极性物质。活化方法对活性炭的孔隙大小有很大的影响。孔径大小不同的孔隙, 能吸附分子大小不同的物质。活性炭同时具有大量的微孔, 因而比表面积很大, 吸附力也大。影响活性炭选择性吸附的重要因素还有活性炭的表面化学性质。此外, 由于其表面和表面化合物以及灰分等的作用, 活性炭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活性炭之所以能得以广泛使用, 也归功于其稳定的化学性质。它能耐酸、耐碱、耐高温, 不溶于水和其它溶剂, 能在水溶液和许多溶剂中使用。活性炭的另一特性是它经使用失效后, 可用各种方法再生, 以多次用于生产。二、活性炭的结构与性能活性炭通常被认为是无定形碳 ,X 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它的结构中含有石墨微晶,这些微粒是尺寸为13nm 的结晶。 目前活性炭又被认为是属于微晶类碳系,根据里利(Riley) 的X 射线分析数据,除了石墨晶粒外,活性炭还含有一到二三个无定形碳,并且还含有杂原子,譬如说,氧原子。由石墨晶粒和无定形碳所构成的多相物质决定着活性炭独特的结构。杜比宁(Dubinin) 分类中大孔的内表面能发生多层吸附,但在活性炭中,由于它的比例很少,所以大部分只起着作为被吸附质分子进入吸附部位的通路作用。但它作为支配吸附速度的因素,在实际应用中也是很重要的。过渡孔的作用不是单纯的,在许多情况下和大孔作用相同,作为被吸附质的通路而支配着吸附速度。并且对不能进入微孔的大分子也起着吸附部位的作用。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大部分是由微孔进行的,吸附量受微孔的支配。微孔的生成,对应于微量的重量损失就能形成非常大的比表面积。1、 比表面积 因为吸附是在固体表面上发生的现象,所以可以认为,比表面积是表示吸附能力的重要因素。比表面积的测定方法很多,常用的是BET 法,此外还有液相吸附法,润湿热法,类似气相色谱机理的流通法,另外,通过X 射线小角散射也能测定比表面积,但在活性炭的比表测定中,最常用的还是BET 法。 用此法测得一般活性炭的比表面积为1000m2/ g1 。2、 细孔容积 在活性炭中,一般随着活化的进行,细孔容积增加,可以认为,细孔容积增加就表示了细孔的发达。如果确定了比表面积和细孔容积,并假定细孔形状为圆筒形,就能用下式计算细孔半径:.r=2 VS如果细孔的形状是由平行平面组成的裂缝状,上式中的细孔半径就相当于平面间隔, 若假定细孔为独立的球状,则上式为:.r=3 VS但是在活性炭中,孔径分布一般是复杂的,分布的形式不定,所以不期待平均细孔径有很大意义。3、 孔径分布 目前,为了具体地掌握细孔结构,孔径分布是最好的手段。 可以说,活性炭性能的一半,能够用孔径分布来表示。 测定孔径分布的方法有电子显微镜法、分子筛法、压汞法、毛细管凝结法、X 射线小角散射法等。三、活性炭的制备1、活性炭的生产工艺绝大部分含碳物质都可制备活性炭,如木材、锯末、煤类、泥炭类、果壳、果核、蔗渣及稻壳、石油废料、废旧塑料、废旧皮革、废轮胎、造纸废料、城市垃圾等废弃物。目前普遍认为果壳是制备活性炭的最佳原料,但我国果壳资源十分有限,且不易集中、贮存,价格昂贵。近年来,国内外对各种价格较低、来源广泛的废弃物相继进行了制备活性炭的试验%。目前由废弃物制得的活性炭性能并不高,实际应用还较少,但因其价格低廉、含碳率高、材料易得、原料充足且绿色无毒而日益受到青睐。有效地利用废弃物生产活性炭,不仅可节约资源且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国内已研究了采用竹类、烟杆、甘蔗渣、麦秸、稻壳、棉杆、核桃壳等废弃物制备活性炭(见表1)。2、 药品活化法 药品活化法是把化学试剂加入原料中,在惰性气体或者氮气介质中进行热处理,同时进行炭化和活化的一种方法.到现在为止,虽然有许多化学药品都曾用于炭的活化研究中,但工业上氯化锌、磷酸和硫化钾,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占据了主导地位。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因此传统的氯化锌法已很少用。此外,还可以利用具有脱水能力的化学物质。目前,炭的化学活化工艺在文献中也多有报道 ,Pierre Ehrburger 用KOH 或NaOH 和K2CO3 对两种不同品位的煤进行处理制造活性炭,在870K 时,50 %以上的KOH 转变成了K2CO3 ,同时在4701220K发现有H2 产生,认为是由氢氧化物进攻煤中有机物不饱和结构产生的. Mims 和Pabst16 研究表明K2CO3 在750K时与煤或煤炭发生反应释放出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逸出一部分被KOH 吸收,形成了C - O - K的复合结构,它是活性炭形成中的活性部分,可以使活性炭的比表面增加。用有机酸(如多元酸) 脱羧为基础的反应进行的活化过程,也属于化学活化工艺。3、 气体活化法 有氧化能力的气体处理含碳物质时,在适当条件下,炭被部分氧化,同时除去了易挥发物,而其内表面却增加了。气体活化主要是利用水蒸汽,二氧化碳和氧或空气。在利用氧时要特别小心,因为氧同碳反应要较碳同二氧化碳反应快100 倍1 。而依据对石墨的研究结果表明,水蒸汽具有较二氧化碳高出8 倍的反应能力。在气体活化的工艺过程中,特别是在成型的生产中催化加速活化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为此,通常是利用0. 1 - 0. 15 %的KOH 或K2CO3 作为催化剂,或者其它催化剂。用水蒸气活化时,为保证有效的反应速度,活化温度应接近1073K,在利用二氧化碳时,则需1173K的高温才行。若是在炉内直接燃烧起活化作用的反应气,比如说H2 和CO ,则热平衡可以得到很大改善。另外,联合活化在目前是改善活化条件一个比较有效的措施,用水蒸汽和氧气联合活化,可制得高脱色力的活性炭,在强碱存在下,于1073K时用水蒸汽加工炭,随后在773873K条件下用空气活化便是联合活化过程。同样,可将化学活化法与气体活化法结合起来,进行联合活化,可以大大改善活性炭的性能。 用H3PO4/ ZnCl2 饱和后的椰壳,在393K干燥粉碎后,用氮气/ 二氧化碳活化 ,产品性能有明显改善。四、影响活性炭吸附作用的因素1、活性炭结构的影响在述及活性炭结构时, 包括活性炭的基本微晶结构、孔隙结构和化学结构。与吸附密切相关的是孔隙和化学结构。 (1)孔隙结构的影响活性炭的孔隙结构是指孔隙容积、孔径分布、表面积和孔的形状。在吸附(分离) 操作过程中, 吸附剂的孔径与吸附质分子或离子的几何大小有一个匹配问题。只有吸附质分子或离子能进入和充填的孔隙才是有效的孔隙, 吸附剂这种孔隙容积才是有效孔容。对于不同的吸附质而言有效孔容所对应的孔径分布叫可几孔径。只有可几孔径分布下的孔容和比表面积增加才能增加对某一对应吸附质的吸附能力。因此,在选择吸附剂的时候应当更多地考虑孔径分布的可几性。即有效孔径的孔容和表面积。根据有关资料报导: 对吸附剂利用率最高的孔直径和吸附质分子直径的比值为117 3, 对需要重复再生的吸附剂这一比值为3 6 或更高一些。应当指出的是, 孔的形状对吸附行为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众所周知, 活性炭的孔隙是由活性炭的基本微晶所围成的。活性炭的微结构有如一堆堆聚的木材刨花或经搓揉的皱纸团。其孔隙有平面狭缝形、直筒形、墨水瓶形、V 型、锥形、或这些形式的扭曲形和盲孔。在不同的吸附分离应用场合必须注意, 盲孔的存在, 使粉炭要求细化变为合理的要求。(2) 化学结构的影响活性炭的吸附特性不但取决于它的孔隙结构, 而且取决于它的化学组成。 活性炭微结构由于受到晶体不完整的石墨层的干扰, 使微晶中的碳原子的电子云的排列受到明显改变, 改变的结果导致了某些碳原子的电子不能形成配对而出现剩余价键。此外, 炭结构中的杂原子(如氧、氮、硫、磷、氯等) 以及灰分中的微量金属或非金属元素对极性或可极化物质的吸附有显著影响。因此, 用含氧、硫、氯、氮化合物和金属盐类对活性炭进行单独或联合处理, 改变其表面化学结构使其吸附变为更具选择性, 是许多应用场合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3)气(汽) 相吸附特性容易液化或沸点高的气(汽) 体在同样条件下更易被吸附, 反之相反;对混合气(汽) 系统而言, 在纯净状态下易被吸附的组分被优先吸附;一般情况下吸附操作压力增加, 气(汽)的吸附量增加, 特别是在常压下吸附性能较小的气体。这是变压吸附的基础;通常条件下操作温度增加气(汽) 吸附量减小。(4)液相吸附特性溶液中的溶质(吸附质) 的分子结构、溶解度、离子化程度、浓度、介质pH 值、溶剂种类等对吸附(分离) 都有程度不同的影响。一般而言具有下列各种特点。分子大小相近的芳香族物质比脂肪族物质有更大的可吸附性能;带有支链的物质比直链的具有更大的可吸附性;芳香族的取代基的影响随邻、间、对位而变化;立体异构体对链烃而言反式的比顺式的可吸附性大, 而对芳基带支链的正好相反;旋光性基本不影响吸附性能;溶解度大的溶质, 可吸附性能小;容易离解的溶质, 可吸附性能小, 但氢离子除外;对于多溶质的溶液而言, 单纯状态下易被吸附者在混合组分中优先被吸附;当加入某一物质会促进另一物质的溶解时, 则另一种物质的可吸附性能减小, 否则增加;低pH 值有利于有机酸的吸附, 高pH 值有利于有机碱的吸附, 对于不同的溶质具有不同的最佳pH 值;除了有化学反应以外, 温度升高不利于气(汽) 体溶质的可吸附性, 但对固体溶质则不一定。五、活性炭的应用(一)活性炭在气(汽) 相吸附方面的应用活性炭在气(汽) 相吸附中的应用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防毒面具开始的, 以后逐渐推向化学工业、医药工业、溶剂回收、气体净化和分离等领域。1、毒气和有害气体的防护在战争和有害气体环境中战斗和工作的人员, 为了防止毒气和有害气体的伤害, 防护服、防毒面具和防毒口罩通常成为他们不可缺少的用品。这些用品都必须使用活性炭及其制品。伴随活性炭制造技术的进步, 这些防护用品已经更加高效, 使用更加方便。例如用活性炭纤维布或毯制作防护服或口罩, 用浸渍某些金属化合物的改性活性炭制作防毒面具等。2、气(汽) 体净化、精制、分离和贮存工业加工过程中, 不少原料气(汽) 和生产尾气往往都要提纯、精制和净化, 这主要是为了提高原料气的纯度, 加快反应进行、减少副反应, 提高产品收率和质量; 此外, 在尾气中往往还有不少有用成分(如溶剂蒸汽等) 或对环境有害的成分,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达到上述目标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吸附。随着科技的进步, 气体的贮存也越来越成为活性炭及其制品的应用领域, 近年来, 活性炭在这一方面的应用已经受到国内外有关科技工作者的极大关注。(1)溶剂回收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利用活性炭及其制品可以回收许多有机溶剂, 例如丙酮、苯、甲苯、石脑油、三氯甲烷、三氯乙烯、四氯乙烯、汽油、二硫化碳、酒精、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醚、甲醇、异丙醇、甲乙酮等。用活性炭及其制品的吸附法进行溶剂回收的主要优点是: 工艺简单; 活性炭可以反复再生和回收, 从而使操作成本降低。其主要缺点是: 由于绝大部分吸附过程是放热过程, 局部过热有引起爆炸的危险; 此外, 压力损失较大。(2)气体净化、精制和分离工业上对原料气体、空气或有害性气体经常要用活性炭吸附进行净化、精制和分离。有的是为了提高原料气的纯度, 如氢气、天然二氧化碳等的净化精制; 有的是为了从混合气体中分离某种需要的气体, 如空气分离成氧和氮; 有的是为了保护环境的需要, 如空气净化、除臭、烟气脱硫等。用活性炭吸附进行气体净化、精制和分离其优缺点如溶剂回收中的所述。(3)高能量密度物质的贮存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 是高能量密度物质之一, 而氢气则具有最高的能量密度。甲烷与汽油的燃烧热相当, 而氢气则比汽油高得多。甲烷如用于汽车要比汽油汽车排气的污染大为减轻, 氢气则被称作无污染能源。目前国内外都在大力开发燃用天然气汽车, 美国已有3 万辆以上的汽车燃用天然气, 我国也在大力开发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汽车, 最近国家已指定北京、重庆等9 个城市为燃气汽车的试点城市。用氢气作为汽车燃料各国的研究也十分活跃。燃气汽车的前景十分诱人, 但是气体燃料的贮存却是一个极为困难的问题。常规贮存天然气和氢气的方法主要是冷冻和压缩,但往往要经过多级压缩至20M Pa 压力以上, 这不仅耗能高, 而且汽车的安全性也是一个问题。吸附贮存技术的开发让人们看到了希望。(4) 能量传递吸附制冷众所周知, 气体被吸附时放热, 解吸时吸热, 如能选择适当的吸附剂和吸附质(工质)经过适当的吸附解吸过程组合就可制成一个效率较高的制冷系统。其意义不仅在于吸附制冷有较高的效率, 更主要的还在于吸附制冷技术不污染环境, 是一种清洁的制冷技术。这技术的开发将使制冷和空调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二) 活性炭在液相吸附中的应用1、 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绝大多数甜味剂、调味品、油脂、饮料都可使用活性炭进行脱色精制, 除去色素、胶质和其它杂质。在糖类制品中进行脱色精制, 是活性炭在液相吸附中的最早应用。到目前为止, 这方面的应用仍然是活性炭最广阔的市场之一。2、 制药工业中的应用。 所有人工合成和生物制药的原料药, 尤其是西药都采用活性炭进行脱色精制。现已应用于工业的包括抗菌素、解热药、维生素、磺胺药、注射用针剂等。活性炭的主要作用是去除杂质、色素和热原等。3、 环保行业中的应用。 活性炭在水质净化、废水处理、去除农药和病毒、防止大气污染等方面已发挥了作用。4、 化学工业和其它工业中的应用。 活性炭在石化工业中应用于油品精制、脱硫、脱臭。在无机化工和制药工业中应用于原料和医药制品的精制提纯。在冶金工业中特别是湿法冶金中应用于金、铂等贵金属的提取。在染织工业中的染料、媒染剂生产过程中也逐渐使用活性炭。(3) 核工业中的应用 核反应堆在核反应时会放出有害物质,如放射性碘、氪、氙等, 用浸渍碘的活性炭可以吸附放射性的碘和消除受放射性污染的气体的核污染。(4) 活性炭其它应用1、 治疗胃肠道疾病、用于吸附有毒物质、血液过滤、血液渗析,如人工肾中净化毒素。2、 金属的精选:如利用其和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铁混和物共同沉淀可以从海水中分离铀。3、 香烟和烟斗的过滤器。4、 高真空技术中用来吸附痕量残余气体。5、 温度控制:用来制吸附恒温器和获取超低温。 6、 作为催化剂和催化剂载体。活性炭作为接触催化剂可应用于各种异构化、聚合、氧化和卤化反应中。它也可以作为催化剂载体起助催化作用。7、 在农业及其它行业, 活性炭也有着一些用途。如作为农药的除毒剂、土壤改良剂, 以及制作电极、电池等。六、活性炭应用的发展趋势根据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 结合目前市场发展的状况, 预计在21 世纪活性炭在国内市场的应用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汽油炭将成为活性炭的重要品种随着社会的发展, 机动车的数量不仅在我国, 在全世界都将有很大的增长。 虽然在发达国家液化气汽车已经实用化, 电动汽车(非现行电车) 也正在应用试验阶段, 但由于经济和技术的原因, 估计相当长的时间内汽油车仍将占主导地位。可是汽油车的尾气排放对环保的污染影响极大。为消除燃油蒸发污染, 世界各国汽车行业均为此而大伤脑筋。直到目前, 还没有见到有更方便、更廉价的材料可以取代活性炭的报道。因此可以推测, 汽油炭在汽车和加油站上的用量将与日俱增。面对庞大的汽车行业, 如果所有汽油车普及安装炭罐并考虑失效炭罐的更换,世界市场汽油炭的年需要量将达到万吨以上。中国作为最大的汽车潜在消费市场, 随着汽车逐步进入中国家庭, 中国的汽油炭市场也将逐步扩大。要占领这个市场, 汽油炭的品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尤其是要适应三元催化转换装置的要求。2、 活性炭在医药中的应用将会进一步的发展目前, 欧美国家在药用活性炭的方面开展的工作较多。 由于服用活性炭能增强幼儿的抗病能力, 俄罗斯已将每年春秋季服用活性炭作为幼儿园的常规保健措施。此外, 活性炭去胆固醇能力强, 可以作为心脏、心血管保健药。活性炭还是一种高效的胃肠道清洁剂, 能有效地吸附消化道及人体内的残留农药、杀菌剂、重金属、二恶英、各种致病菌及其毒素、有损害人体健康或致病的废物等, 而对人体无毒副作用。以活性炭为原料生产药品及其临床用药, 一直是西方医药界很感兴趣的问题。1975 年Dr. jay , Arena 曾研究过用活性炭制作过所谓的广谱解毒剂。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 随着制剂工业和高分子材料工业的迅速发展, 用高分子材料包膜制剂而成的微囊活性炭产品在国外已试制成功, 并用于临床, 不久将会大量推向市场。活性炭药品能清除胃肠道内所有的有害的物质和病原菌, 被人形象地称为“人体胃肠道清洁剂”。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 以及工业发展, 环境污染, 人们接触和吸入多种有害物质的机会增加等, 活性炭药品将会成为又一有效的排毒及保健治疗的常规主导消费药品, 市场前景看好。在竞争国际化的今天, 我国医药界和活性炭业界要生存、要发展, 就将不得不注重这方面的开发研究。3、 食糖精制用活性炭仍有潜力可挖在发达国家, 活性炭早在20 世纪3050 年代就被制糖工业普遍用于糖的精制。 我国是食糖生产和消费大国, 据有关部门统计, 每年的消费食糖在6 106 t 以上, 产食糖在4 1065 106 t 。但是我国的制糖工业仍然多数采用落后的硫磺薰蒸的方法脱色精制。而用硫磺脱色存在食糖返色、易潮解结块的缺点, 更重要的是残留在食糖中的硫会致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加强, 食糖的活性炭脱色迟早会到来。现在不少中外合资或独资的食品和饮料厂都已规定不能用硫脱色食糖。按照国外食糖精制的活性炭用量013 %110 %计算, 我国食糖精制将每年最少需要112 104410104 t 活性炭。当然, 这块应用市场的开发仍需进一步的努力。315 各种专用载体活性炭发展前景良好专用载体活性炭在日本、美国20 世纪80 年代就已投放市场, 主要是在基炭上载持不同物质, 用以除去空气中有毒有害物质。例如: 在活性炭上载上氯化铜或氯化亚铜以吸附一氧化碳; 载上各种碱或酸性物质以除去空气中的臭味等。这种制品用量很大, 品种繁多, 如日本的武田药业就有6 个产品系列投放市场。参考文献1 齐龙.国内活性炭应用的发展趋势吉J.林业科技, 2002,31(2):30-33;2 古可隆.活性炭的应用(一) J林产化工通讯,1999,33(4);3 沈庆春,余玲,吴春燕,邵秀伟.活性炭的应用J.酒,2005,32(3);4 谢志刚,刘成伦!.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应用进展J工业水处理,2005,25(7):10-14;5赵启涛,陈雯,刘中华.活性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0,25(5):8-12;6 古可隆.活性炭的应用(三)J 林产化工通讯,1999.33(6);7 古可隆.活性炭的应用(二)J 林产化工通讯,1999,33(5);8 沈渊玮,陆善忠.活性炭在水处理中的应用J工业水处理,2007,27(4):13-16;9 沈庆春.汪洋酒用活性炭的应用J酿酒科技,2005,4;10 徐涛.花生壳活性炭研究进展J花生学报,2007 ,36 (3) :14。慧娟钱慧娟 15百手起驾 整理为您毕业论文写作流程一览表毕业论文是教学科研过程的一个环节,也是学业成绩考核和评定的一种重要方式。毕业论文的目的在于总结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全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并使他们受到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毕业论文的撰写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1.论文的选题;2.论文写作框架的确定;3.文献综述;4.开题报告; 5.论文的撰写。一、论文的选题选题是论文撰写成败的关键。因为,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步,它实际上就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亦即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如果“写什么”不明确,“怎么写”就无从谈起。选题首先要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与所学专业相关;其次,选题要有理论和现实意义,使其论文形成后既有理论支撑,同时要对现实有所促进;再次选题要注意一些有价值的课题,比如本专业的研究空白、有争议的话题,或者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本专业的老话题、与研究领域有关的当前热点问题、新问题、亲自参与实践调查的课题;第四,选题要结合考虑资料的利用。能找到比较充分的资料来源对于作者写作论文有重要帮助;最后,选题宜小不宜大。题目范围太大易导致内容空泛,难于驾驭。(一)论文的选题的依据:1、依据个人兴趣爱好;2、依据个人知识结构;3、依据当前本专业的研究热点;4、依据当前国际国内经济政治局势;5、依据管理学权威刊物的近期发表论文;6、请教他人。(二)毕业论文的选题原则和要求:1、注重选题的实用价值,选择具有现实意义的题目。(1)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现实意义;(2)要注重选题的理论价值。2、勤于思考,刻意求新。(1)从观点、题目到材料直至论证方法全是新的;(2)以新的材料论证旧的课题,从而提出新的或部分新的观点、新的看法;(3)以新的角度或新的研究方法重做已有的课题,从而得出全部或部分新观点;(4)对已有的观点、材料、研究方法提出质疑,虽然没有提出自己新的看法,但能够启发人们重新思考问题。以上四个方面并不是对“新意”的全部概括,但只要能做到其中一点,就可以认为文章的选题有了新意。二、论文写作框架的确定论文写作框架起疏通思路、安排材料、形成结构的作用。一般来讲,学术论文框架需要采用递进的逻辑体系,不建议采用并列的逻辑体系,即论文的各个部分应该是层层递进,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的。如:第一部分是相关概念和涵义,第二部分是问题提出,第三部分是分析问题,第四部分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五部分是解决问题需要实现的一些条件和保障措施,第六部分是总结。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删减和添加。论文框架确定后,应交给导师审阅,再与导师仔细探讨行文的思路,听取导师的指导意见,最后确认论文写作内容框架,作为开题报告中的内容部分。三、文献综述(一)文献综述的介绍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它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二)文献来源论文查阅的资料来源有:1、电子期刊。包括电子期刊网上的期刊论文、硕士博士的学位论文以及一些电子书籍。2、纸质书籍。如图书、期刊杂志、报纸等。(三)文献综述的写作文献综述基本由前言(引言)、正文、结论和参考文献四大部分组成。1、前言(引言):简要介绍所综述的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说明有关概念,规定综述范围,介绍本课题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的历史、现状、前景和争论焦点等,使读者对全文有一个概括的了解。2、正文:是综述的主体部分,对某专业、学科在某阶段的发展历史和当前实际工作水平、成就和展望,以及有关各种情况都应作详细叙述,还要把同行对该方面的不同看法也写进去,进行分析研究。此部分要特别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查阅文献的内容要围绕我们选题需要研究的主题内容,以为我们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依据,严禁文献综述的内容和查阅的资料和论文写作不相关;二是对文献查阅后,不能简单罗列,文献综述的重点在“综述述”,应该通过自己的归纳、总结和整理,进行综合的评述,不能只“述”不评,即只对观点、数据、事实等作纯客观的分析和介绍,不作评价、评议。3、结论:结论是综述的结束语。一般包括研究的结论,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存在的分歧,有待解决的问题和发展趋势等。4、参考文献:注明作者所引用的资料,为人们核对或作进一步研究用,这些按引用顺序列出。前沿和结论部分和我的观点有许多不符合的地方,所以没做修改。四、开题报告(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目的是简单叙述论文选题的背景,然后提出论文是为了研究什么,为了得到什么结果。研究的意义一般从两个方面来描述:一是论文研究对于当前相关研究的理论有什么贡献(理论意义、学术意义),二是论文研究对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有什么贡献(实践意义、指导意义)。(二)研究的内容及目标研究内容部分即前述的论文框架体系,研究目标重点介绍研究什么,拟解决什么关键问题。(三)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此部分视具体写作情况和学校提供的资源情况而定。(四)研究进度计划时间和内容按照系里的统一规定填写。五、论文的撰写(一)论文构成1.论文题目 2. 论文目录 3.中英文摘要、关键词 4.论文正文 5.致谢 6.参考文献(二)论文目录一般先要确定论文目录,即论文题目、大标题和小标题,这使得论文的起草有了初步依据。然后拟定内容提纲,把论文目录展开,加进必要材料予以扩充,使目录充实和具体化。编写提纲应该由简入繁,由部分到章节再到内容要点,逐步进行扩展。首先根据行文的思路用最粗的轮廓勾勒出文章的几大块,也就是主要组成部分,然后在各部分内填入相应的章节。具体来说写论文无非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者是理论、实证、结论),可以在先确定逻辑主线的基础上规划出三个部分,再用相应章节进行对应的填充,最后列出每一节的内容要点。需要注意的一是要论点明确、论据充分;二是要平衡章节之间的长短,即合理安排各部分的篇幅,尽量长短相当,避免体例结构的不相称。对于引入的理论部分要把字数控制在整个篇幅的四分之一左右。(三)中英文摘要、关键词1.按照学校规定的格式撰写2.英文忌用软件翻译,因为语法错误多,专业词汇翻译不够专业3. 关键词一般三个以上(四)论文正文论文的正文通常包括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1、绪论,又称前言、绪言,是正文的起始部分。这一部分一般可涉及以下内容:研究这一课题的目的、意义;提出问题,表明作者观点;说明作者论证这一课题的方法;概括介绍论述的内容或揭示问题的结论;历史回顾。绪论部分在论文中所占比例通常较小。要写得简明扼要,通常几百字即可。2、本论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在这部分中要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以及前面说收集的相关资料来详细地阐述论文的研究观点、成果。可根据论题性质,用正面立论的或批驳不同看法或解决别人的疑难问题的方法,来论证文中的思想和新的见解。如果是作者自己提出新的、创造性的东西要注意最重要的是言之存理。这一部分要占全文的三分之二。3、结论是论文的最后部分,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作者对研究的课题得出的答案;作者对研究的课题提出探讨性意见;对未解决的问题提出的某种设想等。它的内容与绪论有关,是一篇论文要旨的简明扼要的提示。通常这部分可以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语,对本论部分进行强调(但注意不是本论部分的重复)。如果结论已在绪论或本论部分作了提示,这部分也可以只做文章的收尾。论文的撰写一方面取决于资料的拥有,另一方面依靠平时理论素养和写作能力的积累。撰写正文前,要对提纲进行再次检查和修改,使之更加完善。文章起草要在思路明晰的基础上一气呵成,切忌断断续续。起草阶段,要先形成初稿。初稿的写作就是按照提纲形成是构思填充内容。形成的论文应该是论点明确,内容充实;叙述上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论文各部分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段落之间的衔接自然、舒展,逻辑性要强。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忌大篇幅引用,切忌抄袭他人论文,国内一般认为不超过200字就不算抄袭。然而,在考研与就业压力的夹缝中,大学毕业论文的生存处境日渐尴尬,弄虚作假现象泛滥,论文写作陷入抄袭的怪圈,毕业论文写作只是“网上摘些,书上的借用些,最后整合一下就算大功告成”“ 写论文惟一的收获就是学会了复制、粘贴的快捷键”。那么我们该如何规避抄袭的风险?首先,每个内容小点一定要自己拟定。紧接着,根据所收集到的资料对小点内容进行扩充充实,尽量使用自己的语言来陈述。六、论文格式1、字体:论文所用字体要求为宋体。2、字号:第一层次题序和标题用小三号黑体字;第二层次题序和标题用四号黑体字;第三层次及以下题序和标题与第二层次同;正文用小四号宋体。3、摘要及关键词:中文摘要及关键词:“摘要”二字采用三号字黑体、居中书写,“摘”与“要”之间空两格,内容采用小四号宋体。“关键词”三字采用小四号字黑体,顶格书写,一般为35个。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相对应,字体为小四号Times New Roman。4、目录:“目录”二字采用三号字黑体、居中书写,“目”与“录”之间空两格,第一级层次采用小三号宋体字,其他级层次题目采用四号宋体字。5、正文文中标题: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用5号宋体加粗,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如“一、有利于品牌资产的提高”;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用5号宋体加粗,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如“(一)有利于品牌资产的提高”;三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用5号宋体加粗,可根据标题的长短决定是否独占行,若独占行,则末尾不加标点,若不独占行,标点后面须加句号,如“1.有利于品牌资产的提高”。四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用5号宋体,要求与三级标题相同;五级标题:标题序号为“”,用5号宋体,要求与三级标题相同。(注:每级标题的下一级标题应各自连续编号)如“有利于品牌资产的提高”:6、标点:注意论文文中标点的全角半角之分。7、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包括著作、论文等正式文献,也包括统计、工作报告等事实材料,还可以包括没有正式出版和发表的资料。外文原文著作和论文,其参考文献的标题应当用原文列出。注释和参考书目的标题主体和标识顺序,按“作(著)者/题(书)名/出版事项”顺序排列。具体顺序为:作者姓名、文献名称、版次(第一版不标注)、页码、出版地、出版社或刊物名、出版日期或刊物期数。参考文献要另起一页,一律放在正文后,在文中要有引用标注,如 1,参考文献一般不低于15-20篇。七、论文撰写常见问题1. 一、二、三级标题不规范,特别是标点符号不规范2. 摘要非摘要、关键词不关键3. 论文词汇太华丽,太煽情,表述不严谨4. 参考文献格式不规范5. 没有自己的观点和创新6.抄袭现象严重编号: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教 学 系: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题 目: 指导教师: 起止时间: 一、课题的来源、选题依据、课题研究(或实践)的意义二、课题研究(或实践)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或实践)方法 三、主要工作思路四、课题研究(或实践)实施计划五、工作进度与安排六、参考文献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字:年 月 日教研室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字:年 月 日 教学系意见:教学系签章:年 月 日注:1、本表格由学生填写。2、要上交打印稿,由教学系存档。标准论文格式一:1、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论文摘要和关键词。2、论文摘要应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而不应是各章节标题的简单罗列。摘要以500字左右为宜。 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一般3-5个。3、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4、引言(或序言)。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5、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6、结论。论文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应阐明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以及在本领域的意义。7、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 (参考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 参考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8、附录。包括放在正文内过份冗长的公式推导,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助性数学工具、重复性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等。二: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要求:1、装订顺序:目录-内容提要-正文-参考文献-写作过程情况表-指导教师评议表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纸张型号:A4纸。A4 210297毫米论文份数:一式三份。其他(调查报告、学习心得):一律要求打印。2、论文的封面由学校统一提供。(或听老师的安排)3、论文格式的字体:各类标题(包括“参考文献”标题)用粗宋体;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摘要、关键词、图表名、参考文献内容用楷体;正文、图表、页眉、页脚中的文字用宋体;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4、字体要求: (1)论文标题2号黑体加粗、居中。 (2)论文副标题小2号字,紧挨正标题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号。 (3)填写姓名、专业、学号等项目时用3号楷体。 (4)内容提要3号黑体,居中上下各空一行,内容为小4号楷体。 (5)关键词4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黑体。 (6)目录另起页,3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仿宋,并列出页码。 (7)正文文字另起页,论文标题用3号黑体,正文文字一般用小4 号宋体,每段首起空两个格,单倍行距。 (8)正文文中标题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 4号黑体,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与正文字号相同,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三级标题:标题序号为“ 1. ”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四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五级标题:标题序号为“ ”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9)注释: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10)附录: 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11)参考文献:另起页,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12)页眉用小五号字体打印“上海复旦大学XX学院2007级XX专业学年论文”字样,并左对齐。5、 纸型及页边距:A4纸(297mm210mm)。6、页边距:天头(上)20mm,地角(下)15mm,订口(左)25mm,翻口(右)20mm。7、装订要求:先将目录、内容摘要、正文、参考文献、写作过程情况表、指导教师评议表等装订好,然后套装在学校统一印制的论文封面之内(用胶水粘贴,订书钉不能露在封面外)。 1.纸张与页面设置(1)A4,纵向;(2)页边距:上1.0cm,下2cm,左侧2.5cm,右侧2cm 2.页眉(1)设置:1.4cm(2)字体:统一使用汉语:小五号宋体。(3)分割线:3磅双线;(4)内容:学院本科期末论文,居中。3.页脚内容:页码,居中。4.论文基本内容与要求(1)论文题目:单独成行,居中,日语:小2号黑体;英语:Times New Roman 18号;(2)作者姓名:另起一行,居中,日语:小4号宋体;英语:Times New Roman 12号;(3)内容提要:另起一行,日语:4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黑体,长度要求150字以上;英语:Times New Roman 12号,长度要求在100字左右;(4)关键词:另起一行,日语:4号黑体,3-5个关键词,每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割,内容为小4号黑体;英语Times New Roman 12号;(5)正文正文部分的要求如下:正文部分与“关键词”行间空两行;日语正文文字采用小四号宋体;英语正文文字采用Times New Roman 12号,标题日语采用四号黑体,英语采用Times New Roman 14号,每段首起空两格,1.25倍行距;段落间层次要分明,题号使用要规范。理工类专业毕业设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序号与层次要求;文字要求:文字通顺,语言流畅,无错别字,无违反政治上的原则问题与言论,要采用计算机打印文稿;图表要求:所有图表、线路图、流程图、程序框图、示意图等不准用徒手图,必须按国家规定的工作要求采用计算机或手工绘图,图表中的文字日语用小五号宋体;英语采用Times New Roman 10.5号;图表编号要连续,如图1、图2等,表1、表2等;图的编号放在图的下方,表的编号放在表的上方,表的左右两边不能有边;字数要求:一般不少于1500(按老师要求);学年论文引用的观点、数据等要注明出处,一律采用尾注。(6)注释注释部分的要求如下:与正文部分空出两行;按照文中的索引编号分别或合并注释;“注释”采用五号黑体,注释内容日语采用小五号宋体,英语采用Times New Roman 9号。英语注释具体要求如下:在文中要有引用标注,如 1;如果重复出现同一作者的同一作品时,只注明作者的姓和引文所在页码(姓和页码之间加逗号);格式要求如下:1(空两格)作者名(名在前,姓在后,后加英文句号),书名(用斜体,后加英文句号),出版地(后加冒号),出版社或出版商(后加逗号),出版日期(后加逗号),页码(后加英文句号)。2(空两格)作者名(名在前,姓在后,后加英文句号),文章题目(文章题目用“”引起来)(空一格)紧接杂志名(用斜体,后加逗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