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地质学笔记word版.doc_第1页
煤矿地质学笔记word版.doc_第2页
煤矿地质学笔记word版.doc_第3页
煤矿地质学笔记word版.doc_第4页
煤矿地质学笔记word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煤矿地质学学习笔记煤矿地质学绪论地质学研究的对象: 地球。 重点研究地球的外壳地壳。地壳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场所,地球上只能生存100亿人口。地质学的科目分为以下几种:构造地质学、煤矿地质学、矿床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古生物学等。煤矿地质学的内容:第一章:地球和地质作用概述第二章:矿物和岩石第三章:地层 煤层和煤系第四章:地质构造第五章:煤矿水文地质概述第六章:矿井地质资料获得和应用学习的目的:提高大家掌握分析煤田(和井田)煤层的赋存规律、地质现象等,对煤炭资源的开采影响的能力,为科学、安全、经济、合理的进行煤炭开采提供可靠依据。学习态度: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十几年如一日,持之以恒方能成功。第一章:地球和地质作用概述第一节:地球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普通行星,是我们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场所。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在九大行星中,距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排第三位。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地球绕地轴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公转的轨迹是一个椭圆,自转一周24小时,公转一周为一年。地球并非是一个标准的旋转椭球体,而是一个梨形体,北极突出约10米,南极凹进约30米。地球赤道半径a =6378.140km 地球两极半径b=6356.779km地球平均半径 6371km地球表面积 5.1亿平方公里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其中陆地1.48亿,占29%,海洋3.62亿,占71%。地球表面有山、平原、盆地、海洋,高低起伏不平,地球最高点是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最低点是太平洋马里亚那海沟,低于海平面11033米,高差约为20km。二:宇宙观:宇宙在时空上是无限的,而且是物质的,它是永恒运动的。第二节:地球的圈层构造以地球的表层为界,将地球分为内圈层和外圈层。一:外圈层从地球的的表层向上至大气层边缘称外圈层。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1) 大气圈:是指因地球引力而聚集在地球表层周围的气体圈层,质量占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一。一般认为其下界在地下一般小于3000米,上界在地表以上2000km3000km,从下往上可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其中对流层与人类及地质作用最密切,其次是平流层。(2) 水圈:是指地球表层所有水体的总称。它包含了海洋、江河、湖泊、冰川、地下水等。其中海洋是水圈的主体,其次是冰川和地下水。水圈中的水是循环的。(3) 生物圈: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圈是指地球表层有生物及生命活动的地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使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从地表以下3000米到地表以上1000米范围内都存在生物,但90%以上的生物进活动在地表以上200米以及水下200米范围内。生物圈包括大气圈下部、水圈、地壳上部。生物最多地方是温度、湿度、水分、阳光充足的地方。生物的地质作用:生物一方面从地壳及其它中吸取营养,放出二氧化碳或氧气及各种有机酸,对已形成的岩石和矿物起着分解和化合作用。另一方面,生物遗体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形成新的矿物和岩石,(如煤、石灰岩、石油等)把上述过程称之为生物的地质作用。二:内圈层:从地壳表面至地心,称为地球的内圈层。内圈层是一两个分界面作为划分的界限分为:地壳、地幔、地核。1909年,克罗地亚地球物理学家莫霍罗维契奇首先发现大陆地下平均约33km处地震波纵波波速突然增大,表明此处以下物质有变动,存在一个界面(成为莫霍面),1914年,美籍物理学家古登堡发现地下2885km处地震横波波速突然为零,表明此处上下物质也有明显变化,存在一个界面,(成为古登堡面),地球内圈层以这两个界面分为以下三个圈层:(1)、地壳:地壳是地球的固体外壳,主要有岩石圈构成。全球平均厚度16km。大陆平均33km,最厚可达70km,海洋平均厚7km,最厚处11km,薄不足2km。地壳有上下两层,按矿物成分分为上部硅铝层和下部硅镁层。(2)、地幔:位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厚2800km以上,体积占地球的82.3%,质量占67.8%,是地球的主体。地幔以地下650km为界分上下两层。在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地震波低速带,称之为软流层,大约从地下70km延伸到250km左右,有人称它为岩浆的发源地。(3)、地核:地核是古登堡面至地心的圈层,厚3400多公里,体积占地球的16.2%,质量却占31.3%,密度达9.9812.5g/cm3 ,最大可能达16g/cm3。地核分三层:外核,地下2885km4170km,估计为液态。过渡层,地下4170km5155km,液态固态的过渡状态。内核,地下5155km地心,固态。复习题:1、 人类的宇宙观是什么?2、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3、 地球的圈层构造是怎样划分的?4、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是怎样的?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什么影响?5、 火山喷出的熔岩流是从哪里来的?第三节: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包括:密度、重力、压力、地磁、地热等,他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状态、结构。一:密度经计算,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52g/cm3。但实测地球的地表密度为2.72.8g/cm3,可见,随深度的增加,密度逐渐增大,但这种变化有明显的阶梯状,其中以莫霍面处,古登堡面处,地下4170km处最为明显。二:压力(也称围压)压力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地壳每增加1km压力增加27.5Mpa ,再往下增加得更快些,到莫霍面附近1200Kpa,古登堡面附近135200Kpa ,至地心可达361700Kpa 。三:重力重力是指地球引力与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的合力,方向大致指向地心。从地表至古登堡面,重力值大体随深度增加而增加,表面随纬度增高而增加,赤道最小,为978.0318Gal,至古登堡面达最大值1069Gal。从古登堡面至地心,重力值迅速减少为零。地表实测重力往往与理论值不符,此现象称重力异常。实测值(地球表面不同的质点用仪器测得)大于理论值,称重力正异常,反之称负异常。人们常用这种现象来探测地下矿产资源。如:由密度较大物质(如铁、铜、锌、铅等重金属)组成的地区,显示正异常。由密度较小物质(石油、煤、盐等)组成的地区,显示负异常。四:地磁:地球周围存在着磁场,称地磁场。地磁场的南北两极与地理南北两极不一致,因此,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存在一个夹角,称为磁偏角。以指北针为准,地磁子午线偏在地理子午线东边的为东偏,符号为正,反之为负。我国东部地区为西偏,甘肃酒泉地区以西为东偏。磁针与水平面的夹角为磁倾角。以指北针为准,下倾者为正(在北半球),上仰者为负(在南半球)。磁针在赤道地区为水平状态,地磁两极地区为垂直状态。在实测中所测的地质要素与正常值偏离,成为地磁异常。如地下存在高磁性的矿物和岩石(如磁铁矿、镍矿、超基性岩等)其磁异常值大于正常值而表现为正异常,如地下存在低磁性和反磁性的矿物和岩石(金矿、铜矿、盐矿、石油、花岗岩等),其异常值小于正常值而表现为负异常。五:地热:事实证明,地球蕴藏巨大热能,从地表向下分为三层:(1)、外热层、(又称变温层),平均深度为15米左右。主要受太阳辐射影响,日变化深度1.52m,年变化深度1020m。(2)、常温层:位于地表10m一下,不受太阳辐射影响,大致相当于当地年平均气温。(3)、内热层:(增温层)地表下1000m以内,深度每增加100米,温度增加1度,位于常温层以下,热源来自地球内部,温度随声度的增加而增加,增加的规律用温度梯度表示,含义:深度每增加100m,温度增加的度数,一般0.95.2度。第四节:地质作用一: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促使地球地壳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外部形态发生变化和发展的过程,称为地质作用。自然动力内动力:地球的旋转能、重力能、放射物质蜕变能、岩浆热能等。外动力:太阳的辐射能、日月引力能、生物能等。根据动力源的不同和地质作用发生地点的不同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二:内力地质作用:由内动力源所引起的在地壳中或上地幔中发生的地质作用称为内力地质作用。如:地壳运动、岩浆侵入或喷出、地震地质作用等。地壳运动: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地壳(或岩石圈)组成物质发生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过程。(1)、升降运动:是指地壳或岩石圈组成物质沿地球半径方向的上升或下降运动。是地球重力能大于旋转能造成的结果,它主要造成地壳大规模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高低变化和海陆变迁等。(2)、水平运动:是指地壳或岩石圈物质沿地球切线方向的运动,它对地壳产生挤压、拉伸、旋转、褶皱,其挤压应力大于岩层本身的抗压强度,岩石就会产生裂隙(断裂)、断开(断层)是煤(岩)曾变位,由水平变成倾斜。(3)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由于地壳运动能量的积聚超过岩石本身的受力强度是地壳突然断裂,产生能量。三:外力地质作用:定义:大气、水或生物在太阳辐射能、重力能、日月引力等影响下产生的动力引起地球表层岩石和矿物的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的现象,叫做外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分为:(1) 风化与剥蚀作用:由于气温变化、水、氧和二氧化碳作用、生物的活动等,是地壳岩石在原地受到机械破碎和化学分解作用,成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是指地表水体、地下水、冰川和风等介质在运动状态下让已经风化的碎屑剥离母岩的过程。(2)搬运沉积作用:已经风化和剥蚀下来的碎屑沉积物在水和风的动力作用下悠远地搬运到别处称搬运作用。在搬运过程中,搬运的能量小于物体的重力能,使沉积物在合适环境中沉积下来,叫沉积作用。(3)固结成岩作用:疏松的沉积物在低洼的盆地里沉积下来,由于地壳的下降运动,使上覆疏松沉积物逐渐家后,下面的沉积物被压紧,脱水、甚至结晶,最后固结成坚硬的岩石。四:内外力地质作用的关系: 两大地质作用虽然在进行的场所或能源方面有所区别,但它们之间是相互依赖、密切相关的。内力地质作用是造成地面高低起伏,海陆发生变迁,形成了高山和盆地,从而形成了地表的基本形态或地区的地质构造的基本框架。外力地质作用是破坏内力地质作用形成的地形及产物,是削高补低,在高处的岩层主要是风化剥蚀,在低凹之处主要是沉积、固结成岩。而搬运是它们之间的桥梁。因此我们说内外力地质作用是互依对方为存在条件,两者互相制约、互为因果、有矛盾、有统一、有破坏、有建造,地球的地壳就是这样不断地向前发展,不断的改变着自己的面貌。 附:重结晶作用: 随着矿物的深度增加、在高温高压的影响下,相对密度较大的矿物在沉积岩中呈较大的晶体或结核出现。复习题:1、 简述地球的内部密度、压力、地热是怎样变化的?2、 重力异常与找矿有什么关系?3、 举例说明地质作用?4、 简述内力和外力地质作用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5、 地质作用的自然动力有哪些? 第二章矿物与岩石第一节:矿物一:概念矿物是地壳中的一种或多种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产物。造岩矿物: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矿物。如:石英、长石、方解石、云母、辉石等。二:矿物的晶体外形和物理性质:1、 地壳中矿物的形态:固态。也有少数为气态和液态2、 固态矿物的内部结构:固态矿物按其内部构造可分为结晶质和非结晶质两种,结晶质矿物其内部质点(原子、离子或分子)是严格的按一定的结合方式作有规律的排列。非结晶矿物其内部质点不按一定方式排列,其外表没有一定的几何形态,不可能形成晶体。3、 矿物的主要物理性质:(1) 光学性质:矿物表面对广播均匀性吸收或间接吸收的性质,主要有颜色、条痕、光泽、透明度。(2) 力学性质:是指矿物在外力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质。硬度:是指矿物抵抗外力刻划或研磨的能力。解理:矿物晶体内部的裂面。两个互相平行的解理面称为一组解理。端口:矿物在外力作用下在任意方向产生不平整断面的性质。第二节:几种常见的造岩矿物自然界中的已知造岩矿物有3000余种,但组成岩石的常见矿物并不多,主要有20余种,这些矿物被称为造岩矿物。岩浆岩:主要有石英、正长石、斜长石、白云母、黑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磁铁矿等。沉积岩:石英、长石、云母、磁铁矿等,高岭石、蒙脱石、伊利石、方解石、白云石、褐铁矿、石膏等。变质岩:一部分与岩浆岩和沉积岩共有的。另一部分是特有的:石榴石、红柱石、滑石、石墨等。一:长石:正长石:有两组解理,成90度正交。斜长石:有两组解理,成86度斜交。二:石英: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硫,常见于浅色岩浆岩中,约占岩浆岩总量的20%,光泽:晶面上为玻璃光泽;断口上为油脂光泽。它与长石的区别在于:石英没有解理,只有断口。三:方解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与长石的区别:造岩矿物硬度解理矿物类型长石6级(大于小刀)2组硅酸方解石3级(大于指甲而小于小刀)3组碳酸(与盐酸起泡剧裂)四:云母 为岩浆岩中的常见矿物,约占总量的3.853.86%,晶体呈六方或菱形片状或板状,颜色为:白云母成无色透明或浅黄色,黑云母成黑或黑褐色。呈玻璃光泽或珍珠光泽,硬度小23,接近于指甲。有一组完全解理,易揭开成薄片。五:辉石:为岩浆岩中的常见矿物,约占总量的13%,形态:晶体呈短柱状,横断面称八边形,颜色为黑、绿黑、褐黑色,玻璃光泽,硬度56,接近于小刀。有两组解理,交角近于60度。六:其他造岩矿物详细资料见矿山地质学2125页。第三节:岩浆岩一:岩石的概念由一种或多种矿物在各种地质条件下有规律的矿物集合体。根据岩石的成因不同,将地壳中的岩石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二:岩浆岩由岩浆或熔岩流冷凝或结晶形成的岩石称岩浆岩。(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中的软流层在地质作用下喷出地面)。岩浆的成分:二氧化硅、多种金属氧化物、挥发组分。根据二氧化硅的含量分为四种:酸性:SiO265%;中性:SiO2(6552);基性:SiO2(5245);超基性:SiO245%。1、 岩浆岩的形成位于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中的硅酸盐的溶液在1000以上,使它周围的物质都变成了液体,体积膨胀,形成一定压力,当遇到地壳中的岩层有裂隙,就顺着裂隙上升移动,侵入地壳岩层中或喷出地表,冷凝或结晶就形成了岩浆岩。2、 岩浆作用从岩浆发育往上迁移到冷凝或结晶成岩这个过程叫做岩浆作用。侵入作用:岩浆从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中顺着地壳岩层裂隙上升(但未到达地表)迁移到地壳岩层中而冷凝或结晶成岩浆岩的过程。喷出作用:岩浆一处或喷出地表冷凝成岩浆岩的过程。深成侵入岩:深入大于5KM。花岗岩、辉长岩、闪长岩等。浅成侵入岩:深入小于5KM。辉绿石、花岗板岩等。3、 侵入岩和喷出岩的结构和构造侵入岩结构:肉眼很明显看出成结晶颗粒状,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岩浆在地壳深处慢慢冷却,在冷却过程中同一种矿物的质点聚合在一起,就形成结晶颗粒状,先结晶的颗粒大,后结晶的颗粒小。侵入岩构造:成块状,造岩矿物结晶成颗粒状均匀分布。喷出岩结构:结晶颗粒不明显或根本没有,成玻璃质状,岩浆溢出或喷出地表后快速冷凝,各种造岩矿物来不及结晶或没有结晶。喷出岩构造:成气孔状构造或杏仁构造,流纹构造,岩浆溢出或喷出地表在快速冷凝时,岩浆中的挥发组分逸散出去,而形成气孔状构造,气孔中若充填上其他矿物则呈杏仁状构造,流纹状构造是岩浆在地表流动带出线条(条带构造)。三:侵入体产状侵入体的产出状态,指其形态、大小及其与围岩的关系 。整合接触产状:有岩床、岩盘、岩盆。不整合接触产状:有岩墙、岩脉、岩株、岩基。四:侵入体对煤层的破坏作用1、 使煤层变质:侵入体侵入煤层使煤层发生变质,由近及远依次为石墨天然焦无烟煤不变。害处:降低了煤炭的工业用途,是煤只能作动力煤,不能做化工原料。2、 破坏了煤层的连续性,严重的就变成了鸡窝煤或串珠状,对掘进、回采增加了困难,掘进巷道碰到它,穿过或绕过它,(岩床绕过,沿墙(脉)穿过它)。回采工作面遇到它,岩墙:倾斜岩墙(与煤层走向斜交)事先在岩墙另一边先掘开切眼,然后工作面搬家,若为走向岩墙,一面分为两面分别开采。五:破坏影响因素1、 侵入体产状:岩脉(岩墙)影响小,岩床影响范围大。2、 岩性:基性、超基性影响范围大,(温度高、活动性强)酸性、中性影响范围小。3、 侵入体位置:在煤层上面影响小,在煤层下部影响大。4、 侵入体层位:泥岩、煤层易侵入。第四节: 沉积岩 一:沉积岩1、 由沉积物(经固紧、胶结)固结作用而成的岩石。2、 形成过程:暴露在地表上的母岩经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固结形成的。二: 沉积岩的特征 1、结构特征:(结构: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碎屑结构:碎屑岩类如:砾岩、砂岩、粉沙岩碎屑(如石英、长石、云母)和胶结物。泥质结构:泥岩或粘土质矿物结构,矿物颗粒极细0.01mm,如:泥岩、粘土岩、泥质页岩、粘土页岩。生物化学结构:生物遗体经固结而成的岩石,岩石上含有生物化石。如:石灰岩、泥灰岩、有机可燃岩、煤、油页岩。3、 构造特征:层理构造(层状构造)由组成岩石的成分,颗粒大小,颜色不同,矿物在沉积过程中先后所显现出的明显层次叫层理。化石:古生物的遗体留在沉积岩中的痕迹。 化石的形成:疏松的沉积物在地表下沉时,古生物随同下沉,(死了)遗骸被埋在沉积物中,随着地表再下沉,经过几万年,生物遗体就被其他矿物充填(交待)而形成岩石的痕迹。叫做化石。结核:煤层中有黄铁矿结核,表土层(黄土)中有钙质结核(姜结人)。三:煤系地层中常见的沉积岩1、砾岩:砾石经长途搬运产生磨擦、碰撞形成圆弧形,角砾石未经长途搬运而在原地固结成岩。2、 砂岩:由颗粒直径20.1mm的矿物及胶结物固结而成,颗粒成分有石英、长石、云母、甚至有辉石、角闪石、但肉眼已看不出来,胶结物有硅、钙、铁、沙、泥质等。根据颗粒大小可分为粗砂岩、中粒砂岩、细砂岩。3、 粉砂岩:0.10.01mm细小颗粒,碎屑,石英、其次是云母,由于沙和粘土混入在颗粒间,因此叫粉砂岩。4、 泥岩:有泥质或粘土质矿物固结而成的,颗粒0.01mm,如果主要成分为泥质成为泥岩,成分为粘土质成为粘土岩,泥岩、粘土岩层理不明显,如果层理明显另取名泥质页岩和粘土质页岩。5、 页岩:同样有泥质或粘土矿物固结而成,其层理分明,沿层理面能分解成厚薄不等的薄片。6、 石灰岩:静海上沉积,生物化石,由方解石组成,遇盐酸起泡,石灰石溶于水形成钟乳石,是含水层。7、 泥灰岩:介于泥岩和灰岩过渡性岩石,具有两种岩石的特点。8、 可燃有机岩:煤、油页岩,主要成分是碳氢化合物,生物化学沉积岩,由大量生物遗体沉积而成。第五节:变质岩一:变质岩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内,原有的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受变质作用的影响,在固体状态下,使原岩改变其成分、结构、构造而形成的一种新岩,变质岩。二:变质作用1、 是内力地质作用的一种,它是岩石基本在固体状态下使原岩改变其成分、结构、构造变成新岩的作用。2、 影响变质作用的因素: 温度在150200至800900 发生变质作用低于150200 固结成岩作用高于1000 岩浆作用压力净压力: 使矿物成分重新组合,产生体积小、密度大的矿物。定向压力:垂直于压应力的方向,是岩石产生柔性变形,矿物晶体重新排列,形成片理构造。活动性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在岩浆侵入时能渗入围岩,与围岩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新矿物。三:变质作用的新类型1、 区域作用变质:地壳运动和活动性流体的综合作用,影响范围几千到几万平方公里。2、 接触变质作用:岩浆侵入时岩浆中逸散出的大量挥发性物质使围岩发生的变质作用。3、 动力变质作用:岩石在定向压力作用下发生碎裂变形及轻微重结晶的变质作用。四:变质岩的矿物成分1、 原岩成分:石英、长石、云母、焦山市、辉石等。2、 重结晶时形成的新矿物:石榴石、硅石、石墨石、滑石、红柱石等。 五:变质岩的结构构造结构: 变晶结构:变质程度深,改变了原岩的结构特征。变余结构:变质程度浅,部分保留了原岩的结构特征。 构造:指变质岩在重结晶后,其岩石中主要造岩矿物(石英、长石、角闪石等)有无定向排列。片理构造:变质严重主要造岩矿物垂直于压应力方向排列(石英、长石、云母、形成一道好看的条纹)。-片理构造。块状构造:保留原岩的构造特征。六:几种常见的变质岩1、 片麻岩:由长石、沙眼、花岗岩变质而成的(最明显的片理构造)有时在片麻岩的根部可能是麻岩、晶粒较粗。2、 大理石:白云石(纯白色、汉白玉)石灰岩变质而成的,具有多种调色。3、 石英岩:石英砂岩变质而成的、石英高达90% 以上。 三大岩类的演化 火成岩经风化、剥蚀作用而破坏,破坏产物经搬运沉积、固结成岩而变成沉积岩;沉积岩受到高温作用又可以熔融而变成火成岩;火成岩和沉积岩都可以遭受变质作用而转变成变质岩;变质岩又可以经外力地质作用再转变成沉积岩或经熔融而转变成火成岩。三大岩类总是在不断相互转化。复习题1、 解释:解理、层理、片理、节理的含义;2、 如何区分三大岩类?3、 煤系地层中常见的沉积岩有那几种?对照标本加以认识,从变质岩中你受到哪些启发? 答案:1、 解理:矿物晶体内部的裂面,两个相互平行的解理面称为一组解理。层理:矿物在沉寂过程中先后所呈现出的明显层次。片理:变质岩中主要造岩矿物垂直于压应力方向排列,(石英、长石、云母)形成一道好看的条纹,称为片理构造。节理:岩石在地壳运动中产生的裂隙成为节理。2、 可根据三大岩烈的特征进行区别:火成岩是由于内力地质作用而形成的,在地壳内部具有高温高压的岩溶题,由于地壳上升,冷凝而成。沉积岩是发生在地表环境中,经风化剥蚀、搬运沉积而成的,具有明显的层理。变质岩是由于内力地质作用,在地下一定深度内的岩石处于固体状态下受高温高压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使原岩改变其成分、结构、构造变成新的岩石,有大量的片理和块状构造,沉积岩中有生物化石。3、 煤系地层中常见的沉积岩有: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页岩、石灰岩、泥灰岩、可燃有机岩。从变质岩的形态看,它从本质上改变了原岩的性质,由于所处的环境存在高温高压,不由自主就变了质,若变好了,则给社会创造大量财富,若变差了,就降低了利用价值,得不偿失,是社会的一大损失,对于人来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些犯罪分子,经过脱胎换骨的改造,能成为有用之材,而有些称之为人民公仆的领导干部却在权力、个人利益的诱惑下一步步走向腐败,而成为人民的罪人,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可以说:环境改变人,社会造就人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就要有一个好的环境,才能多造有用之人,加快社会发展。 第三章 地层煤层和含煤岩系 第一节 地层和地史的概述 一: 1、 地层:是地壳发展过程中一定地质时期内所形成的层状岩石的总称。2、在地层的研究过程中,首先要根据地层的特征和属性,按照地层的原始生成顺序及地层工作的实际需要把一个地区的地层划分为各种地层单位建立地层系统,这称为地层的划分。3、 在地层划分的基础上将不同地区的地层进行比较渝让其地质年代、地层特征和地层层位的对应关系这称为地层的对比。4、 经过200多年的研究地层的划分和对比,编制出国际通用,全球统一的地层系统和地质年代表,然后各地的地层与其对比,编制出本地区的地层系统和地质年代表,一边该区矿产资源的寻找和开发。二:年代地层和地质年代表1、 年代地层单位有:界、系、统。所对应的地质年代:代、记、世。2、 绝对年龄:各代、记、世形成的地层距今的年合、根据地层岩石或矿物放射性同位素衰减率推算出来的精确度差。3、 区域性地层单位包括:群、组、段。1、 组:是岩层的基本单位,为区域填图时常用。相对于统甚至小于统2、 群:由组构成、是比组高一级的地层单位、比系小、相对于统。3、 段:是组的进一步划分、代表组的一部分但不是普遍要求的。三、地层的划分和对比1、 地层层序律:地层原始的生产顺序,总是确定地层相对年代的基本方法。2、化石层序律:生物发展史,利用在地层中采到的化石类别来确定地层和年代。 Z初末为菌藻类时代:元古代 O初P1 蕨类植物时代:古生代 P2K1为裸子植物时代:中生代初 K2Q 被子植物时代:新生代 裸子植物看不到开花,果实裸露在外动物: 元古代震旦纪 动物生命未出现 古生代 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O、S(海里)。 古生代 无、有脊椎动物(陆地的无脊椎动物出现)D、C、P有脊椎动物的出现 中生代 有脊椎动物(极盛期)爬行动物 新生代 哺乳动物 化石规律: 往上植物化石增多,动物化石减少。 从P2晚二叠纪 往下动物化石增多,植物化石减少。3、地层的接触关系。不同时代形成的地层彼此之间的接触关系分三种:、整合:沉积连续产状致没有沉积间断。、假整合:沉积不延续,产状一致。、不整合:沉积不延续,产状也不一致四:地层发展史(中国地层史)地质年代表(年代地层表)相对年代距今年龄(百万年)生物演化备注宙(宇)代(界)纪(系) 世(统)显生宙(宇)PH新生代(界)KZ第四纪(系)Q全新世(统)Qh1.64人类出现陆相沉积、碎屑岩类更新世(统)Qp第三纪(系)R晚第三纪(系)N上新世(统)N223.3近代哺乳动物出现喜玛拉雅运动中新世(统)N1早第三纪(系)E渐新世(统)E365始新世(统)E2古新世(统)E1中生代(界)MZ白垩纪(系)K晚(上)白垩世(统)K2135被子植物出现燕山运动早(下)白垩世(统)K1侏罗纪(系)J晚(上)侏罗世(统)J3208鸟类、哺乳动物出现中(中)侏罗世(统)J2早(下)侏罗世(统)J1三叠纪(系)T晚(上)三叠世(统)T3250中(中)三叠世(统)T2早(下)三叠世(统)T1古生代(界)Pz晚古生代(界)PZ2二叠纪(系)P晚(上)二叠世(统)P2290被子植物、爬行动物出现海陆交替沉积、(生物化学沉积)碎屑沉积、泥质岩类,海西运动。早(下)二叠世(统)P1石炭纪(系)C晚(上)石炭世(统)C3362中(中)石炭世(统)C2早(下)石炭世(统)C1泥盆纪(系)D晚(上)泥盆世(统)D3409节蕨植物、鱼类出中(中)泥盆世(统)D2早(下)泥盆世(统)D1早古生代(界)Pz1志留纪(系)S晚(上)志留世(统)S3439裸蕨植物出现海上沉积、石灰岩系,加里东运动(又称蓟县运动)中(中)志留世(统)S2早(下)志留世(统)S1奥陶纪(系)O晚(上)奥陶世(统)O3510无颌类出现中(中)奥陶世(统)O2早(下)奥陶世(统)O1寒武纪(系)晚(上)寒武世(统)3570硬壳动物出现中(中)寒武世(统)2早(下)寒武世(统)1元古宙(宇)PT新元古代(界)Pt1震旦纪(系)Z800裸露动物出现不变质或浅变质的沉积岩系(石灰岩)、海上沉积1000中元古代(界)Pt21800真核细胞出现古元古代(界)Pt32500形成古老的变质岩系(泰山)受五台、吕梁运动影响 太古宙(宇)AR太古代前震旦纪(系)3850晚期出现生命、叠层石出现冥古宙(宇)第二节:含煤岩系一:含煤岩系某一地质时代(年代)形成的一套含煤的沉积岩系,简称煤系,又称煤系地层。如:临沂煤田是在晚古生代石炭C二叠纪P形成的煤系CP煤系。含有3煤、14、15、16、17煤等。其他煤层1、2、4、5因煤层薄不可采,未列。还含有砂岩、泥炭、泥灰岩、石灰岩等沉积岩。此外还含有岩浆侵入岩(花岗岩、辉绿岩)少量。临沂煤系上下界:下界:O2是CP煤系下界;他与O2是假整合接触。上界:K1是CP煤系下界;他与K1呈不整合接触。煤系由三大部分组成:一系列煤层;一系列沉积岩;上下界。二:煤系类型: 按其生成环境不同分为近海型(相)、内陆型(相)煤系。临沂属近海相,有多层石灰岩。1、近海型煤系:亦称海陆交互相含煤岩系,这类煤系形成于近海地区、滨海平原,地形简单平坦,广阔,当地壳稍有升降,便引起大规模的海侵海退。标志层:把煤层顶底板岩层中岩性、岩层厚度分布较稳定的岩石称为标志层。如:临沂煤田14、16、17煤顶板石灰岩。标志层的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