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境关联理论对词汇语用学的解释力.doc_第1页
认知语境关联理论对词汇语用学的解释力.doc_第2页
认知语境关联理论对词汇语用学的解释力.doc_第3页
认知语境关联理论对词汇语用学的解释力.doc_第4页
认知语境关联理论对词汇语用学的解释力.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认知语境 关联理论对词汇语用学的解释力认知语境:关联理论对词汇语用学的解释力周志远(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金华321004)摘要: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以及词汇语用学两个维度入手,认为词语的理解与使用是受制于特定的认知语境,表现为词语的语境化现象。词语的理解过程不是静态的原型意义的直接再现过程,而是一个以语境为基础的寻找语用关联的动态推理过程。关键词:认知语境;关联理论;语用推理;词汇语用学一、引言我们在研究日常语言交际中经常发现,很多词语所表达的信息往往不局限于自身编码的字面意义,很多词语或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往往涉及到收窄和放宽(如词义的收缩和扩充)、近似、喻化(如明喻、暗喻、借代、夸张等)等用法。在篇章理解中,人们在未能精确理解某一词语的情况下,却能充分利用语境去推测出该词语在篇章中的语境信息。针对这种现象,词汇学、语义学、心理语言学、句法学、语言哲学等学科都有不同的解释。如:Carnap(1947)和Montague(1970)提出了模态语义学,试图以语义模块的角度来解释词语意义,但还是局限于对词语的真值作静态观察与描写,无法解决普通语言现象的基本问题,如形式手段与自然语言、语义理论和语言现实之间存在的脱节问题。Rosch等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家提出了语义原型论(Prototype theory),该理论对分析语义、句法、概念、时态等范畴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是语言使用与理解受制于语境因素,我们不能抽象地讨论某一词语的原型特征,尤其是那些具有喻式用法的词语或结构,话语理解时必须参照特定的语境。现代西方语言哲学转向研究的先驱Frege(1952)认为,一个词只有在特定的句子中才有意义。这无异于说:对语词意义的确定,要根据一个词在一个句子中处于什么位置、起什么作用、与什么样的指称有关等语境条件来回答。他将语词意义与其赖以出现的句子之中的言内语境本质地联系在了一起,为后来对语境与意义关系的系统研究留下了探索空间。在其他哲学家如摩尔、奥斯汀、前期维特根斯坦,以及在当代语用分析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格赖斯、塞尔等人看来,理解一个词就是理解它如何能被用在一个句子中。不过,这种语境观没有考虑到人认识世界的实际情况,还属于一种静态的语境观。由此看来,涉及此现象的专门研究和介绍还缺乏系统性,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进行类似的尝试。为此,本文将以关联理论中的认知语境为基础,对词汇语用学这一学科进行初步探讨,试图解答词语意义与认知语境的密切关系,并提出认知语境与词汇语用学对词语教学的启示。二、关联理论中的认知语境传统的语境概念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范畴,涉及到语言知识,语言的上下文,人的世界知识,交际的社会文化背景,交际的时间、地点、交际者、说话方式等情景要素(苗兴伟1997)。从认知语言学的视域看,传统语境概念的缺陷,在于它不能客观地反映语言使用时交际双方的心理状态。话语理解并不一定要依赖具体的语境,因为语言使用者通过经验或思维已经把有关的具体语境内在化、认知化了,这种语用要素内在化、认知化的结果就是大脑中的认知语境(熊学亮,1996)。2.1认知语境与话语关联1986年,D.Sperber和D.Wilson合著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一书出版,标志着关联理论的正式诞生。关联理论是一种有关语言交际的理论,它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与认知。关联理论把语言交际看作是一个示意-推理过程,并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提出语言交际是在关联原则支配下按照一定推理思维规律进行的认知活动。赵彦春(1999)认为交际的成功取决于两个条件:交际双方的互为显映(manifestness)和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要确定话语的暗含意义(implicature),交际双方就要寻找话语和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optimal relevance)。话语是否具有关联性可以通过推理所获得的语境效果来判断。语境效果好,推理时所付出的努力就小,关联性就强;语境效果差,推理所付出的努力就大,关联性就弱。这一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关联性(R)=语境效果(C)/推理努力(E)例如,A,B和John Brown三人在许多年前曾经是同学,有一天,A对B说:(1)I met John Brown on the street yesterday.由于在B的认知语境可能会有好几个人的名字叫John Brown,所以B在理解A的话语时往往就要付出较大的认知努力,甚至还会导致误解。如果A对B说:(2)Do you remember John Brown,the classmate we used to live in the same dormitory in our school days?I met him on the street yesterday.由于(2)可以使B在认知语境中的某一假设(即John Brown是他们以前同一寝室的同学)得到显映,所以B在理解(2)要比理解(1)付出的认知努力要小,在这种情况下,(2)比(1)的关联性更大,因为对它的理解只需付出较小的努力就能获得更大的效果。因此,听话人理解话语的主要依据在于为符合最佳关联的期待而作出假设。2.2认知语境与语用推理在语言交际中,人们常常借助话语表达某种意图(Grice,1989;Searle,1965);说话者的意图有时与字面言辞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某些词语所表示的概念可能会大大超出字面表示的意思。听话者在理解话语时必须依靠语境来补全话语字面以外的意义,这实际上是一个寻找话语最佳相关性的推理过程。正如Sperber和Wilson所认为:语言交际就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ostensive-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也就是听话者从说话者提供的新假设与已经处理过的旧假设中推导出说话者意图的过程。Sperber和Wilson认为,对话语理解起重要作用的是由听话者的一系列假设所构成的认知语境,因为听话者需要用一系列语境假设来处理由说话者的话语建立的新假设,并从新旧关系中得出新假设的语境效果,从而推导出话语的含义。例如:(3)A:Oh!Its late.Ill miss my flight.B:Dont worry.John has aGOOD car(=fast).(4)A:Does Ann have agood salary?B:Well,she has aGOOD car(=expensive).(5)Paul(seeing Jane in trouble to cut asteak,ironically):This is aGOOD knife,isnt it(=blunt)?根据关联理论,(3)-(5)中的good传递的信息不同,主要是因为该词语在话语中传递的信息是受制于该语境的语用信息。从认知的角度看,语境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客观存在,而是在动态的语用推理过程中产生的认识。在理解(3B)时,如果把语境看作时(3A)所作的假设,此时生成的语境是:好的车意味着可以开得快,能够省出较多时间。通过语用推理,推导出的结论A无需太着急就是在这个语境中所产生的语境效应。示意-推理中的语用推理有两个特点。第一,它是不能展示的(non-demonstrative)。所谓不能展示,是指它不像逻辑推理那样,通过一定的前提,推导出一定的结论。第二,语用推理是综合性的(global)。所谓综合性,是指它不像逻辑推理那样运用一定范围内的假想,记忆中任何假想都有可能被当作语用推理的前提。关联理论认为,语用推理过程中所运用的规则主要是演绎推理,而且语用推理是在新信息和语境假设之间进行的。在交际过程中,每个交际行为都传递最佳相关性的假定,话语理解则是一个通过话语处理找出最佳相关解释的推理过程。无论是话语的相关还是话语的理解都离不开认知语境这一概念。三、词汇语用学与关联理论对词汇项目的语用因素、语用条件进行系统的、有说服力的分析和描述是德国洪特堡大学的Blutner教授等学者,他们提出了词汇语用学(lexical pragmatics)的概念并开展了一系列的个案研究(Blutner,1998a,1998b,2002,2004;Blutner&Solstad,2001;Solstad&Blutner,2001)。这些研究主要关注语言使用中不确定性词义的语用处理,包括词义的语用收窄和语用放宽等信息的加工。具体而言,在交际过程中,某一词语在特定语境中所传达的信息越是偏离其字面意义,交际双方就越难以形成认知上的相互显映,听话人在处理信息时所付出的努力也随之增多。按照关联理论,认知努力的过程就是一个寻求关联信息的过程,在特定语境条件下的词语理解也不例外。下面我们围绕词汇语用学的研究范式来进行讨论,以彰显关联理论对词汇语用学的解释力。3.1词语意义的非组合性原则(non-compositional)按照组合性原则,词语的整体意义是由其部分的意义组合而来,是交叉运作的结果。在形容词-名次复合表达式结构中,如brown cow,black horse,说话人要是理解了brow cow和black horse,他也可以理解brown horse和black cow。然而,形容词在复合表达式中所起的作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能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比如,一头奶牛要是棕色(brown)的,那么它身体的大部分应该是棕色的,尽管眼睛以及内部器官不一定是棕色的。一本书只要封皮是棕色就算是一本棕色的书,而一份报纸只有每页棕色才算是一份棕色报纸。在Lahav(1993)看来,谓词brown的使用有一个重要因素:它随着语言环境的不同而不同。也就是说,像brown这样的形容词并没有真正对它所在的组合式表达方式上作出相同的、单一的语义贡献,它违反了组合原则。为了理解诸如brown之类的形容词,我们需要对它所传递的信息进行语境条件下的语用推理,改变原有的语境假设,利用百科信息去选择brown在不同语境中的最佳关联指向。再比如:fast被释义为happening,moving,or doing something at great speed(柯林斯Cobuild英语词典,2000:607),但是在理解话语时,面对不同的语境条件,听话人对整个话语进行语用努力的条件是不一样的。例如:(6)a.a fast carone that moves quicklyb.a fast typista person that performs the act of typing quicklyc.a fast bookone that can be read in ashort timed.a fast driverone who drives quickly(6a)-(6c)中的fast传递的信息不同,主要是语境条件不一样,这制约了听话人对其意义的选择与理解。显然,词汇语用学的要义在于将组合语义学(compositional semantics)和关联理论的语用推理机制结合起来,后者决定了词汇语用学的非组合特点。这就需要读者或听话人付出更多的语用推理等认知努力。3.2词语意义的非表征原则(non-representative)传统的词语的解释往往采用表征方式,有些学者将原型视为表征的最佳方式。例如鸟的原型特征包括有嘴、有羽毛、有翅膀、会飞。我们可以根据类似原型特征去解释鸟的意义,并将它与其他动物区分开来。它对分析语义、句法、概念、时态等范畴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冉永平,2005)。而词汇语用学的非表征手段往往需要使用诸如显著性、线索有效性、诊断价值、信息度惊异度、关联性、使用频率等概念来解释话语中的词语意义,对词语或结构的语义信息和其在使用中语境信息之间的信息差进行语用搭桥。例如:(7)a.As Iworked in the garden,a bird perched on my spade.b.Birds wheeled above the waves.c.A bird,high in the sky,sang its pure song.d.At Christmas,the bird was delicious.因为语境不一样,对bird的理解已经不是原来的表征意义。在(7a)中是指小麻雀;(7b)中是指海鸥;(7c)中是指云雀;(7d)中是指鸡肉。因此,仅用表征意义对bird的解释是有缺陷的。而词汇语用学恰恰弥补了这一缺陷。3.3词语意义的经济原则(economy)所谓经济原则指的是交际双方总是希望用最小的认知努力对话语的显性意义进行语用加工(包括语用收窄和语用放大),以获得所期待的关联性结果。经济原则的关键作用在于决定非表征性参数如何控制表征性因素的选择和抑制。按照Zipf(1949)的观点,言语交际中有两种对立的力量:一种是合一的力量(Strength of unification),或称为说话人经济原则(Speakers economy);另一种是分化的力量(Strength of diversification),或称为听者经济原则(Auditors economy)。两种对立力量的节约追求在特定场合下可以对特定词语做出更为合理的解释。例如:(8)a.curious-curiosity tenacious-tenacity b.furious-furiosity-fury fallacious-fallacity-fallacy我们可以从(8a)中的curious,tenacious派生出curiosity,tenacity,但是,(8b)中的furiosity,fallacity却受到限制,因为有更为简单化的词语fury,fallacy存在。出于省力的需要,furiosity,fallacity被fury,fallacy阻遏(blocking)了。阻遏现象不限于派生词汇,也发生再曲折词汇,比如feet的存在阻遏了foots,oxen的存在阻遏了oxes。再如,pale可以和许多颜色形容词构成组合结构:pale green(淡绿),pale blue(淡红),pale yellow(淡黄),但是,pale red的结构却受到限制,因为有一个更为词汇化的现存词语pink存在。这说明pale red被已经存在的pink阻遏了。McCauley(1978)利用会话含义理论指出,阻遏发生乃是出于经济原则的需要。例如,相对于pale red来说,使用pink更省力、更经济。上述的三个方面的原则表明:交际中某一词语的意义实际上就是语境意义,所表现的语境意义就是语境信息,是其原型意义在特定语境条件下的弱化或延伸与扩充。原型意义是信息理解的一种参考,在特定语境因素的制约下,听话人往往需要对特定词语的关联性进行选择,在认知上需要付出一定的推理认知努力。四、认知语境与词汇语用学对词语教学的启示正确认识语境、词汇语用学与交际的关系,为词语教学提供了有说服力的解释工具。许多中国学生经常抱怨自己的词汇量小,词汇拼写经常犯错误,能否解释成中国学生对英语词汇特点以及拼写形式和规律背后的深层认知环境没有充分认识有关呢(刘绍忠,1997)?学生阅读有困难,多半是由阅读材料中的生词、词语背后的文化知识、文化风格等环境因素引起的。学生在词语理解上有困难,往往是因为从自身语言和文化习惯来认识和表达思想,很少考虑读者对象,甚至可以说没有读者观念。总而言之,词语的理解与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么与认知语境有关,要么与相互显映有关。没有真实的语言环境,就很难像本族语者那样去认知与推理。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和词汇语用学理论的阐述为我们从认知上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理据,词语理解和使用都是动态过程,都需要学习者积极思考。这就要求学习者敏锐地捕捉相关要素,有效地调动知识,创造关联性语境,达到准确的理解。具体结合我国的教学实际,我们认为有两点不容忽视:一是要提倡对外语的语言知识项目特别是其背后的文化知识背景进行全方位的研究,要让我们的师生知道,语言习得必须结合相应的语言环境;要努力研究如何在非母语环境下建设语言环境,努力把校园、教室等学校场所建设成为有利于外语学习的大环境。二是在具体的语言应用实践中,提倡语言教学设身处地,使表达的语言内容与语境相结合。五、结语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示意-推理做了较为系统的阐述。根据关联理论,交际是以相关为取向的,相关是一个依赖语境的概念。Sperber和Wilson把语境看作是听话者头脑中的一系列假设,推理是在新信息和语境假设之间进行的,是话语的相关语境效果与认知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无论是话语的相关还是话语的理解都离不开语境这一概念。词汇语用学借助关联理论,指出语境化是理解和使用词语的重要环节。通过以上的实例分析,我们不难理解,认识词语的语用属性有助于认识语言使用的特性。把语境看做动态因素,把语言交际看做动态过程,进而从二者之间的动态关系来探索语境因素与语义结构之间的动态对应。同时,我们之所以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分析词汇语用学的研究特点,目的在于说明一个道理:词语的使用与理解不仅仅是一个语言问题,更是一个语用与认知的问题。参考文献1Blunter R,1998a.Lexical pragmaticsJ.Journal of Semantics.(15):115-162.2Blutner R,1998b.Lexical Underspecification and pragmaticsA.In Ludewig,P.&Geurts,J.Lexikalische Semantik aus kognitiver SichtC.Tbingen.3Blutner,R,2002.Lexical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A.Hamm,F.&Zimmermann,T.SemantikC.Hamburg.4Blutner,R,2004.Pragmatics and the lexiconA.Horn L.&Ward,G.Handbook of PragmaticsC.Oxford:Blackwell.5Blutner,R.&Solstad,T,2001.Two case studies in lexical pragmaticsA.Nmeth,E.&Bibok,K.Pragmatics and the Flexibility of Word MeaningC.Elsevier Science,Amsterdam.6Carnap,R,1947.Meaning and Necessitym.Chicago&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7Frege,G,1952.On Sense and Referencem.Oxford:Blackwell.8Grice,P.1989.Studies in the Way of Words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9McCawley,J.D,1978.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and the lexiconC./P.Cole(ed.).Syntax and Semant ics:Pragmatics.NewYork:Academic Press,245-25910Montague,R.1970.Universal grammarJ.Theoria,(36):373-3911Searle,J.R.What is aSpeech Actm?In Rosenberg&Travis.12Solstad,T.&Blutner,R,2001.Dimensional designation:A case study in lexical pragmaticsC./Nmeth,E.Pragmatics in 2000: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7th International Pragmatics Conference.13Sperber,D.&D.Wilson,1986/1995.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4Zipf,G.K,1949.Human Behavior and t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