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认识实习报告》word版.doc_第1页
《建筑认识实习报告》word版.doc_第2页
《建筑认识实习报告》word版.doc_第3页
《建筑认识实习报告》word版.doc_第4页
《建筑认识实习报告》word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资料.为你而备建筑认识实习报告建筑设计对使用者行为的引导及规划应当“以人为本” 指导老师:杨修、卢一沙 班级:建筑学09级 学生:胡浩 学号:0903340118目录1. 前言 22. 标识 33. 道路 34. 形式与尺度 55. 空间 76. 光 87. 结语 98. .参考文献 91.前言“功能追求形式”是贯穿于建筑设计始终的金科玉律。它正确,但不是根本法则。个人认为,建筑设计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此处的“人”,应是“使用者的心理感受与实际需求”。以人为本,即以使用者的心理感受与实际需求为根本。”功能的合理性“是一个全世界范围内的宏观规律,它是建筑设计中矛盾的共性。而”心理感受与实际需求“针对于具体建筑的具体使用者而言,它是建筑设计中矛盾的个性。我们并不要求也无法做到让所有人都满意于建筑的设计,但我们应该力求在设计时,以目标使用者的心理感受与实际需求为根本依据。这个“心理感受与实际需求”便是特定情境下的“功能的合理性”。甚至可以为了满足目标使用者特殊的“心理感受与实际需求”而忽略某些普遍意义上“功能的合理性“。本报告通过对广西药用植物园、航洋国际城、会展中心、广西民族博物馆、金湖广、五象广场、嘉和城别墅区等七个案例的参观实习,从“标识”、“道路”、“形式与尺度”、“空间”、“光”这五个角度来具体分析各个案例是如何通过建筑设计对使用者的行为进行引导及规划的。2.标识标识,是表明事物特征的记号。它以单纯、显著、易识别的物象、图形或文字符号为直观语言。除表示什么、代替什么之外,还具有表达意义、情感和指令行动等作用。前者概括为“表示性标识”(见图1),后者概括为“指示性标识”(见图2)。 图1(南宁国际会展中心) 图2(广西民族博物馆) 标识对使用者行为的引导及规划作用是最明显的,它直观明白,且带有强制性。但个人认为,”指示性标识“的使用正是一个建筑师黔驴技穷的表现,它破坏建筑自然的美感。最主要的是,它会让使用者有一种被强迫的感觉,心理感受不佳。好的建筑应该能悄无声息的引导使用者完成设计者的既定路线。至于如何”悄无声息“,就应该在道路、形式、空间、色彩和光线的设计上多做文章了。 3.道路 ”组图1“中的情况可谓屡见不鲜,每当看到这些场景,人们总会斥责某些行人的素质低下,道德不高。但同时,更应该反思的是设计师:为何人们不愿意按照你的设计路线行进?行人已经为我们做出了正确的解答,那就是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实际需求,而是想当然的追求那些形式上的美感。这样的结果是,设计师所设计的道路只是平面上的装饰,却没有尽到交通载体的功用。形式追求功能,形式更应追求使用者的心理感受与实际需求。 组图1 (广西民族博物馆) 从这些被践踏的草地看,我们可以得出使用者普遍接受的道路情况,并结合一定的艺术手法加以造型,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修改方案。(见组图2) 4.形式与尺度 意大利雕塑家马里尼的一系列骑手雕像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图3为四十岁以前所作,是类似金字塔构成的静止形态,有棱角而且重力稳定,他的构成能力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图4中马里尼把马腿尽量向内集中,四蹄向下成楔子形,骑士的形态向上腾起,马的重力从四蹄向着地面接触点强烈地往一起凝集。这可以看成是一个转折期。五十岁左右的作品”图5“和”图6“。马的躯干因四蹄及逆向的马头和人体而拉成了X形,骑手像诱导出空间跳跃般的紧张感,可以看成力动形态。 图3 图4 图5 图6以上这例子足以看出由于形式的不同而引起的人类心理感受的不同,这种关系在建筑设计上也是存在的。 图8(广西民族博物馆)如“图8” ,建筑的入口有两个。左边的略简陋,尺度小;右边的较精致,尺度也相对较大。想比较而言,在选择行进时,使用者会更偏好于右边的入口,它给人更多的趣味性。设计师通过对形式与尺度对主入口(右边)和次入口(左边)相互区别。当然,此处的空间感受和光影的明暗也具有引导性,建筑中的各要素不是单独作用而是相辅相成的。从建筑心理学上讲,人的行为具有趋光性,右边开敞明亮的氛围相对左边闭塞阴暗的氛围会更吸引人。5.空间对于空间,功能主义者的提法是:建筑空间形式必须符合于功能要求,即功能决定了空间的大小和容量,它规定了空间的形状,甚至规定了空间的质量。我们现在接受的教育多是这种从平面到立面的设计流程,老师总是先要求我们把功能整理清楚之后再对造型、空间等其它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这诚然是没错的。但功能和空间之间的联系者人,即使用者的心理感受和实际需求,才是建筑设计的根本指导方向。功能所有的特征,只不过是人对建筑要求的反映,而且它仅仅满足了人对建筑要求的一个方面。人对空间的心理感受决定了人在此空间中的会采取的行为,因此,建筑师要通过建筑设计来引导及规划人的行为,就必须”以人为本“,设身处地的考虑使用者在自己所设计的空间内的心理感受,并可能采取的行动,以此为依据来引导及规划使用者的行为,来达到自己的设计意图。 图9(广西民族博物馆)如“图9”,此处的空间是典型的引导性空间,设计师通过线的重复,产生面的效果,来营造出围合的空间感受。而这个空间的比例是细长的,具有线性空间的特性引导性。因此,当人走到这样一个空间的一端时,会下意识的想要通过它,并到达另一端。如果另一端便是建筑师的目的地,那么此处的空间营造便是成功的。只要把握住了使用者的心理感受来进行建筑设计,就不会出现如“组图1”中的”使用者失控”的现象。6.光前文提到,人的行为活动具有趋光性,趋光性是指人有趋于明亮和开阔空间的本能。若建筑师在设计时不仅注意到光的装饰性,还能考虑到光的引导性,这样做出来的方案会显得更为人文化。明亮与黑暗的对比最能发挥光的引导性。以紧急疏散为例,在紧急情况下人们冲向走廊, 走廊的一端黑暗一端明亮, 则人们一般向明亮方向疏散。因此,设计时应在明亮开阔的地方设置安全出口。若这些部位未设安全出入口则导致使用者在紧急情况时逃入死角。除了安全出口的合理配置外, 还应有明确的指示标志及灯具诱导疏散,以免因烟气弥漫而找不到出口。另外,可以将建筑的重点、有趣的建筑小品的入口设置在明亮的地方,通过光线的明暗对比,来引导使用者走向建筑师希望使用者到达的地方。(见图10) 图10(南宁国际会展中心)7. 结语做设计时,总需要有一个核心的思想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如此设计出来的方案才有灵魂。“功能追求形式”一直是众多建筑师、建筑学学生的箴言。但通过这次建筑认识实习,我认识到了“人”这一关键因素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功能追求形式”并不是普遍意义上的正确,我认为“人”应该比“功能的合理性”更为重要,也就是本文的核心思想以人为本。以人的心理感受与实际需求为根本,而所谓的功能、形式等等要求不过是人的心理感受与实际需求的反映。建筑设计归根结底是为人类服务,倘若使用者更看重形式上的新奇,那么在使用者可以接受限度内的功能上的部分缺失也是可以原谅的。因此我认为,在设计中,最优先考虑的应该是”人“。设身处地地考虑使用者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