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成都九校联考含答案)_第1页
2017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成都九校联考含答案)_第2页
2017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成都九校联考含答案)_第3页
2017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成都九校联考含答案)_第4页
2017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成都九校联考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25 2017 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成都九校联考含答案 ) 本资料为 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2016 2017 学年度(下期)高 2016 级期中联考试卷 语文 考试时间共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试卷分为第 卷(阅读题)和第 卷(表达题) 注意事项: 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用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 条码粘贴处 。 B 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 ;非选择题用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 卷阅读题( 73 分)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论述文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3 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2 / 25 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 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 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点。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3 / 25 时雍说: 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康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乎。 具体地说, 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 明诗篇说: 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 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也。 (说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 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1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 4 / 25 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 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心雕龙 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2下列对中国诗歌性情与声色之间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晋宋之际,中国诗歌发生了第一次转变,从重性情转向重声色。 B诗歌在盛唐之前,重声色,轻性情;在盛唐之后,重性情,轻声色。 c盛唐时,性情与声色的完美统一,使中国诗歌达到了发展的顶峰。 D盛唐半个世纪一过,能以性情与声色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现象再也没有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B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 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也就不足为奇了。 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5 / 25 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 6 题。 叶圣陶在四川 1940 年初夏,叶圣陶来到成都,在四川省教育厅教育科学馆工作。他白天去办公,晚上教儿女们写写 文章。常常在晚饭之后,把油灯移到桌子中央,至善、至美、至诚就凑着光亮,认真地听父亲讲解。有时候,儿女们也和父亲热烈讨论。他们每人每星期交一篇文章。叶圣陶一向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这也是他们一天中最感兴味的时刻。叶圣陶一边看他们的文章,一边问: 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 ? 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他就问孩子们: 原来是怎么想的?到底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 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 他问得十分仔细,简直就是严格的考试,同时也是生动活泼的考试。孩子们都乐意参加这样的考试。 但是,对于叶圣陶,到了成都以后,使他格外高兴的事,却要算和朱自清的朝夕相见了。几十年来,这两位作家亲似手足。朱自清曾写过我所见的叶圣陶叶圣陶的短篇小说等文章。 1931 年 8 月,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就6 / 25 是在叶圣陶鼓动下,才写出了欧游杂记的。朱自清在这本书的 自序 里,曾提到叶圣陶帮助 设计 题字 校对 等。叶圣陶曾写过与佩弦的散文,讲述他们之间的友情: 促膝谈心,随兴趣之所至, 时而上天,时而入地;时而论书,时而评画;时而纵谈时局,品鉴人伦;时而剖析玄理,密诉衷曲 可谓随意之极致了。这当儿,名誉之心是没有的,利益的心是没有的,顾忌欺诳等心也都没有,只为着看出内心而说话,说其不得不说。其味甘而永,无所不领会,真可说彼此 如见其肺肝然 的。 现在,很难得他们同处一地,又在一起工作,还先后合编了精读指导举偶和略读指导举偶,作为中学生学习国文的课外读物,列入 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 出版。 为了浇灌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叶圣陶 1945 年 9 月离开成都到重庆,住在螃蟹井 开明书店那个局促的小楼上。看稿编辑,和作者、读者书信联系,甚至校对都由他自己动手。他热情、认真、宽容,一心一意为作者和读者服务。来稿只要有可用之处,他就诚恳地提出修改意见。赵景深在文心剪影里说: 他的复信措词谦抑,字迹圆润丰满,正显出他那谦和而又诚实的心。 正如当年他主编小说月报曾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后来成为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时那样,他那公而忘私的精神和工作态度,给7 / 25 予年轻一代的教育、鼓舞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当时中学生杂志一位年轻编辑后来回忆说: 他是实际的教育家,但不是取教训态度的老师,而是取辅导 态度的顾问 他是热忱的事业家,在编辑部不是做官当老爷,而是脚踏实地、以身作则,放手让青年编辑在实践中锻炼,有合理的建议欣然采纳,对可用的稿件热诚支持,有忽略的地方及时提醒,有弄错的地方予以纠正。 这就是真正的教育者的榜样。在他身上似乎更多的是儒家思想,从他为自己的儿女取名至善、至美、至诚可以看出,他追求的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境界。但是,他又能把握时代的潮流而有所取舍,不断前进。 (选自叶圣陶和他的世界第九章,有删节) 4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3 分) A本文通过描写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 、编中学生杂志等事迹,勾勒了一位可亲可敬、踏实认真的教育家形象。 B正如当年的小说月报那样,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也曾培育了一大批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 c列入 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 的精读指导举偶和略读指导举偶,是叶圣陶和朱自清合编的中学生课外读本。 D从叶圣陶为他的儿女取名为至善、至美、至诚,我们可以看出他追求真善美、憎恶假恶丑的人生理想和价值8 / 25 观。 5和朱自清见面,叶圣陶为什么会感到 格外高兴 ?请简要分析。( 4 分) 6叶圣陶晚年曾用 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 来 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些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 孺子牛 襟怀。请简要论述。( 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 9 题。 荷叶 韩开春 那年我去宏村,正是深秋时节,顺着黄的皱褶一路前行,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杂粉墙黛瓦,古徽州果然气派非凡。到了村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泓碧水,一条小道笔直穿过湖心,上面有座弯月般的石砌小桥名叫画桥。据说,当年李安在此拍摄卧虎藏龙,男主人公李慕白就是从这座小桥上牵着他的白马走过的。 但是,我的目光却被湖中那一大片枯萎的残荷吸引,脑海中瞬 间浮现的竟是红楼梦里林黛玉反对贾宝玉拔出荷叶的理由: 我最不喜欢李义的诗,只喜他这一句 : 留得残荷听雨声 。 恍惚间,我似乎看到林妹妹那双对着残荷发痴的忧郁的眼睛。在那一刻,我居然有了长留宏村的想法,要是能有机缘在湖边的书院住下,在有雨的夜晚,或是9 / 25 撑着一把油纸伞,顺着石砌的湖堤漫行,或是隔着石雕的窗棂,卧听雨打残荷,该是多么惬意的享受啊。 其实,我有许多亲耳聆听雨打残荷的机会。我读初中的时候,学生宿舍的后面就有一大片荷塘,每年藕起出之后,就再也没人去管它,任由满塘的荷叶自生自灭。然而我终究只是个俗人, 比不得林妹妹那样冰雪聪明,所以听雨打残荷的次数虽然不少,却从未听出过什么诗意。 与枯萎破败的残荷相比,我更加喜欢夏日的新荷,光鲜洁净,绿意盎然,看上去就很赏心悦目,勃发着无穷的生机。中午或是傍晚,会有一些或红或绿的蜻蜓、豆娘前来参观,它们或许是被这荷塘满目的绿迷住了,绕着圈不停地飞,迟迟不肯离去,飞累了,就在新冒出的小荷尖上歇歇脚;身上穿着黑黄条纹套衫的小青蛙,也从水里冒出头来,双腿一蹬,用它那著名的蛙跳,一下子便跃上了荷叶的表面,随之溅起的一串水滴,滴溜溜地汇聚到荷叶的中心,凝成一颗又圆又亮的大水珠,映 着太阳的光辉,像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它们或许是把这一张荷叶当成了运动场,鼓着大腮帮咕呱咕呱不停地叫,呼朋引类;还有一些黑脊背的鱼,在荷叶撑起的大阳伞下悠闲自在地游来游去,间或举起大尾巴,在平静的水面上使劲一击,发出 泼剌剌 的一声响,溅起一朵大水花,旋即便一头扎进水底,再也不见了。 这样的季节,最快乐的自然还是孩子,从第一朵荷花10 / 25 在水面上升起、绽开它美丽的笑脸时起,就会不断有孩子顺着塘埂悄悄滑下水去,学着在水面上那群嬉戏的鸭仔的样子,把鼻子一捏,头往下一低,便潜入水底,浮上来的时候,手里总会多出一截细嫩甜香的 花香藕,临了上岸,还不会忘记摘一片荷叶顶在头顶。有时候也玩打水仗游戏,学着电影里白洋淀民兵打鬼子的模样,顶着一片荷叶,手里端根树枝,一只眼闭着,煞有介事地一瞄,手指一勾,嘴里同时还要发出 叭 的一声伴音。 少年的记忆,除了玩耍,大多数还是和味蕾紧密联系在一起,关于荷叶,也是如此。说到吃,必须提一下荷叶粥,这是我母亲夏天常做的,把新鲜的荷叶洗净,切成细丝,放点冰糖,和粳米一同煮,做出来的粥青白相间,颜色好看,味道也好,清香扑鼻,有清热解暑之功效。荷叶还可以包裹食物。我祖父有个习惯,赶集的时候带上一张荷叶,或 干或鲜,随季节改变而有所不同,回来的时候,总会变戏法般从怀里掏出一只荷叶包来,里面包着的有时是几片卤猪头肉,有时是两根油条。他用筷子夹起肉丢进我的嘴里,果然是跟往常吃到的不同,肉香中夹杂着荷叶的清香。长大后读明清小说,见到许多关于市井场景的描写,才知道,原来这用荷叶包熟食的举动,并不是我祖父的首创。 7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4 分) 11 / 25 A在第 段中,成年的 我 见到 残荷 ,被残荷吸引,联想到 雨打残荷 的诗意美,产生了留恋之情。 B初中时的 我 ,没有林妹妹聪明,无法理 解林黛玉寄人篱下,见到残荷犹见自己,将一腔哀怨寄予残荷之上的痛楚。 c第 段运用了拟人手法,写蜻蜓和豆娘被荷塘满目的绿迷住了,迟迟不肯离去的情态,衬托了荷塘的美丽。 D第 段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记忆中孩童们在水中 玩耍 的快乐,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无限眷恋。 E第 段先写荷叶可以煮成色、香、味、功效俱佳的荷叶粥,再写荷叶还可以用来包裹食物,别有风味。 4 分) 9文章与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中的荷塘相比,描写的景物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6 分) 二、古诗文阅读( 38 分) (一)文言文阅读(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 13 题。 水北居记 明 宋濂 古之君子,其在朝市也,虽繁华之胶葛,恬然视之,而却有林之遐思焉。今之君子,其在林,虽清旷有余,往往嗤鄙为不足,而数兴朝市之外慕,唯恐失之。岂人之彝性或固12 / 25 然欤?抑习俗相仍之久而弗克变欤?有能特立而不为所移者,殆所谓盆盎中之古罍洗 也。 湖府经历 叶君伯旼,世居永嘉城中。永嘉为海右名郡,南引七闽,东连二浙,宦车士辙之所憩止,番舶夷琛之所填委,气势薰酣,声光沦浃。人生其间,孰不闻鸡而兴,奔走于尘土冥茫中,以求遂其尺寸之欲?伯 旼则不然。结庐蜃江之北,茅檐竹扉,仅蔽风日,名之曰水北居。间与二三友携酒壶,出由白鹿城,登华盖名,持杯浩歌,声振林木;或櫂短艇,具笭箵,垂纶于江水中;或呼小奚奴相随,行吟梦草堂上,诗句不逼古人不欲休。当其适意时,乾坤空阔,竟不知荣辱之代迁,而寒暑之往来也。人皆曰:贤哉,吾伯旼!高情逸韵,皦皦霞外,迹虽朝市而心实林,其近于古之君子哉! 然予窃有疑焉:使伯旼为布衣时,假此以洗心涤虑,庶几可也。今佐大府,为元僚,任七品之职,耸四民之望,亦云重矣;而犹不忘乎居,无乃不可乎。试以伯旼之意逆之:官书丛脞,不暇爬梳,戴星 出入,犹以为不足,其能索句于寂寞之滨乎?上承乎府公,下辖乎掾曹,不敢抗之以为高,不欲抑之以为卑,虑宜详矣,其能钓沧波而出白鱼乎?民情真伪而莫之辨,官事鞅掌 而莫之集,凝思入乎茫杪,精析极乎毫厘,其又能漱醪看而流连光景乎?是三者,伯旼今咸无之,而犹道之不置者,将冯梦以见之耶?或志之以示不能13 / 25 忘也?我知之矣:士君子不以出处二其心,故贱贫不能慑,富贵不能骄,始终一节,卓为名臣。伯旼之贤所可称道者,盖如是而已。 虽然,予犹有一说,为伯旼告焉:当大明丽天,万物毕照,名一艺者必收,占一才者必庸。有如伯旼之学之美,谁不羡之 ,其有不登于枢要者乎?伯旼宜悉屏江湖之念,而益存魏阙 之思。俟他日功成名遂归老于水北居岸巾而坐与二三友追叙平生旧游烹鲜酣觞从容而赋诗尚未晚也。 【注】 罍 (洗:古代祭祀或进食前用以洁手的器皿。 经历:官名,职管出纳文书。 鞅掌:繁忙劳累。 魏阙:朝廷的代称。 10下列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俟他日功成名 /遂归老于水北居 /岸巾而坐 /与二三友追叙平生 /旧游烹鲜酣觞 /从容而赋诗,尚未晚也。 B俟他日功成名 /遂归老于水北居 /岸巾而坐与 /二三友追叙平生旧游 /烹鲜酣觞 /从容而 赋诗,尚未晚也。 c俟他日功成名遂 /归老于水北 /居岸巾而坐 /与二三友追叙平生 /旧游烹鲜酣觞 /从容而赋诗,尚未晚也。 D俟他日功成名遂 /归老于水北居 /岸巾而坐 /与二三友追叙平生旧游 /烹鲜酣觞 /从容而赋诗,尚未晚也。 1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3 分) 14 / 25 A君子,在古代有多重含义,如,硕鼠中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是对统治者的称呼,在采薇一诗中指将帅,在本文中指才德出众的人。 B.楚辞是指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创作的想象丰富 ,情感浓烈 ,富有浪漫主义精神的诗歌作品集。因为屈原是楚国人 ,所 以取名为 楚辞 。 c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皇帝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是年号干支兼用法。 D.孔雀东南飞是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 ,它与另一首叙事诗木兰辞并称为 乐府双璧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一些为朝廷做事的心思。功成名就后再辞官回到水北居养老,过潇洒从容的生活。 B作者认为伯旼值得称道的地方只是不因为出仕或退隐改变心志,贫贱不能令其恐惧,富贵不能令其自满,操守始终如一,超越众人而成为名臣。 c作者认为伯旼的行为值得商榷,作为一名地方官,身负一方百姓的重望,不能耽于水之乐。 D作者认为古之君子身在朝市,心在林;今之君子身15 / 25 在林,心慕朝市。作者和当时的人都认为伯旼就是古之君子。 13把下面两个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5 分) (2)是三者,伯旼今咸无之,而犹道之不置者,将冯梦以见之耶?(文中划横线句)( 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11 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 14。 归园田 居(其二)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14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开头四句从正面写 静 ,用 野外 、 穷巷 、 荆扉 、 虚室 来反复强调乡居的清贫,暗示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 B中间四句是以外在的 动 来写乡居生活内在的 静 ,写出作者往来于田间,打理桑麻,虽孤独但也快乐的隐居生活。 c 野外罕人事 与 户庭无尘杂 一外一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诗人摆脱官场和世俗束缚后轻松愉悦16 / 25 的心情。 D.归园田居(其一)着重表现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而本诗着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表现诗人恬淡的心境。 E这首诗语言质朴,语调悠然,叙述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断,在一片 静 的境界中,流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 15陶渊明的乡居生活总体说是平静安宁的,但是他的心情也会有喜有忧,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 8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8 分) ( 1)卫风 氓中写少年时的欢乐时光的两句是:,。 ( 2) 离骚中写群小嫉妒并诽谤我的两句是:,。 ( 3)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 两句来作了批评。 ( 4)观沧海中,总写大海、岛景象的句子是:,。 第 卷表达题(共 77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面对溺水事故,情急之下,很容易耽误了救援的最佳时期和途径。 冷静 是最好的办法,而不是急不暇择的跳17 / 25 水。 单论扫码加微信这种事情让人毫发不爽是毋庸置疑的,但当男子辱骂并且强抢女生手机的时候,就已经构成了犯罪。 铁 路产品输出的市场有限,而技术标准却能撑起一个产业链,从某种程度上说,技术标准输出是铁路在海外市场登堂入室的门票。 赵老师是出了名的好为人师,喜欢教孩子说话,教孩子唱歌、画画,教孩子玩,孩子们也喜欢他。 本次双创周在基因检测、精准诊断、远程医疗及智慧养老层面都有不少出彩的项目,一叶知秋,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国内医疗创业的趋势。 2017 年 首都市民音乐厅 音乐会在首都图书馆上演,北京交响乐团的艺术家们琴瑟和鸣为观众奉献了一场视听盛宴。 A B c D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 病的一句是()( 3 分) A针对 3 月 8 日,媒体曝光两名游客在桂林被导游蛮横对待一事,国家旅游局第一时间责成相关部门开展调查,依法依规严厉查处。 B学校的体育场馆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优先向学生开放,并在保证校园安全的前提下向社会开放,可实行定时定18 / 25 段与预约开放相结合的方式。 c喷气式支线客机 式以成都为基地进入航线运营,这是我国民用飞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中国的天空迎来自己首次研发的喷气客机。 D中国制造一定要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加强与国际一流企业的全面对标,加强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应 用。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6 分) 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的不断发生,生产厂家不仅开始重视消费者投诉,也在积极解决相关问题,如果质量问题得不到解决, ,从而消除新能源汽车在环保与价格上的优势。毕竟,与节能环保、补贴政策相比, ,也是最核心的要求,容不得半点虚假和含糊。新能源汽车市场越是发展势头看好,就越是 ,杜绝野蛮生长,真正把安全可靠作为第一要务。 20挽联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时专用的对联,它表达了一种对死人哀悼、 对活人的慰勉之情。巴金家中鸣凤、梅芬、瑞珏这三位惨死年轻女性,令人感慨嘘唏,请选择其中的一个对象,为之拟一副挽联。( 5 分) 四、写作( 60 分) 19 / 25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60 分)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最热闹、最隆重的春节,寄托无限哀思的清明节,还是沈从文笔下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汪曾祺笔下冒着红油的鸭蛋的端午节,都给了我们温暖的记忆。 对此你有怎样的经历体验或感悟认识?请据此作文,要求:自拟标题,自定立意,文体不限但要有明确的文体特征,不要套 作,不得抄袭。 2016 2017 学年度(下期)高 2016 级期中语文联考答案 1 c( A 项, 对诗经兴趣的降低 理解有误, 因是九言 读起来呼吸急促 , D 项,文心雕龙 明诗篇只指出转变后的状况。) ( B 项, 在盛唐之后,重性情,轻声色 有误。盛唐之后声色和性情是顾此失彼的,轻重没有明确的对应。) ( A 项错。不能因为二者的并存而否定对语言形式追求,原文说到二种形式互补能共同促进中国诗歌繁荣发展。) 4.( 3 分) B 原文是重点是称赞他 那公而忘私的精神和工作态度,给予年轻一代的教育、鼓舞 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 ,而没有中学生 培育了一大批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 这层意思。 20 / 25 5( 4 分) 有着几十年亲似手足的友情。 互相鼓励和帮助。 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 (答对一点给 1 分,答对两点给 3 分,答对三点给 4 分 ) 6( 5 分)体现了叶圣陶 孺子牛 的襟怀:对儿女的教育、和作者及读者的关系、一位年轻编辑的回忆。从这三个方面概括出答案 : 对子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 对作者、读者精心扶植,热情宽容。 对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答对一点给 1 分,答对两点给 3 分,答对 3 点给 5分) 7.( 4 分) 没有林妹妹聪明 ,而是年龄、环境、心境等不同带来的认知差异。 D. 表达的是喜欢夏日新荷的原因,因为荷叶为孩童在水中的玩耍增添了无限的乐趣。) 8.( 4 分) 开头点明季节,描写了优美的风景,营造了古典的意境。 ( 2 分,答对 点明季节 美景 意境 任何一点得 1 分,最高给到 2 分) 引出下文,为写荷叶作铺垫,同时映衬了残荷之美。 (2 分, 铺垫 和 引出下文 , 1 分; 映衬残荷之美 , 1 分 ) 9.( 6 分) 描写的时间不同:选文是阳光下的荷塘,朱文是月下荷塘。 描写的对象不同:选文是一幅夏日新荷21 / 25 图,重点写了蛙 、鱼等动态景物,更有人的活动;朱文描绘的是一幅月夜荷塘图,主要是荷花、荷叶等静态景物; 营造的意境不同:选文意境明丽、充满生机;朱文意境朦胧而静谧。 寄托的情感不同:选文情感是快乐、欢喜;朱文是淡淡的喜悦。 答对一点得 2 分 10( 3 分) 词、句式、文言知识等角度综合判断。 功成名遂 现在是一个成语,应在其后断开。 水北居 是固定词语,不能拆开, 归老 的地点是 水北居 ,应在 居 后断开。 岸巾而坐 是洒脱的姿态, 与二三友追叙平生旧游 中 平生旧游 做 追叙 的宾语,应在其后断开 。 烹鲜酣觞 与 从容而赋诗 是两种活动,应在两句中间断开。 11.( 3 分) B 应是有浓郁的楚地特色。 12( 3 分) D 作者和当时的人都认为伯旼就是古之君子 错,当时的人们认为 近于 ,作者则对其提出委婉的批评 13( 10 分) (1)略(得分点:趣、殊、欣各 1 分大意 2分)( 5 分) (2)这三种情形,叶伯旼现在都没有,却还说不放弃, (难道 )将凭借梦境来实现吗?(得分点:是、置、冯各 1 分,大意 2 分)( 5 分) 参考译文: 22 / 25 古代的君子,他们身在朝市,虽然 (面对 )繁华纷乱,却能安然自得地看待,常有身处林的遐想。如今的 君子,他们身处林,虽然 (林 )清静空阔有余, (他们 )常常不屑地认为不够,多有对林之外朝市的向往之意,唯恐失去。难道人的常性或许原本就是这样吗?还是习俗沿袭久远不能够改变呢?有坚定的志向操守而不被改变的人,大概就 (像 )是所说的凡庸粗俗器物中的尊贵器物吧! 湖府经历叶伯旼,世代居住在永嘉城中。永嘉是海右著名的郡县,南边连通七闽,东边与二浙相接,是官宦士子的车马歇息之所,外国的商船珍宝纷集之处,气势盛大,声名深入人心。人们生活在其中,谁不是听到鸡鸣便起,在昏暗无涯的尘世中奔走,来追逐 (自己 )小小的欲望?叶伯旼却不是 这样。 (他 )在蜃江的北面建起房舍,茅草的房檐儿、竹制的门扇,仅仅能够遮蔽风日,给它取名为 水北居 。空闲时与二三好友带着酒壶,由白鹿城出发,登上著名的华盖,手持酒杯放声高歌,歌声高亢响彻林;有时划着小船,准备好鱼篓,在江中垂钓;有时叫上小童仆相随,行吟在梦草堂上,诗句不接近古人不罢休。当他顺心合意时, (感觉 )天地空旷辽阔,竟然不知道荣辱变化,寒暑交替。人们都说:贤明啊,叶伯旼!高尚的情趣、超逸的风韵,高洁脱俗,虽然身在朝市,然而心却归于林,他真是近于古代的君子啊! 然而我私下却对此存有疑问:假如叶伯旼是平民 百姓,23 / 25 借此来摒除杂念消除忧愁,或许是可以的吧。 (但 )现在他辅佐上官,身为僚佐,担任七品职务,受四民仰望,也可以说是 (职责 )重大啊;然而 (他 )还不忘居生活,恐怕不行吧。试着站在叶伯旼的角度来揣测:官府的文书细碎、杂乱,没有时间梳理,披星戴月、早出晚归,还是认为 (时间 )不够,哪里能有时间在清静的水边寻求佳句呢?上要承命于府公,下要管辖掾曹,认为上级尊贵不敢违抗,认为下属卑微不想压制,考虑得应该很详尽了,哪里能 (有心思 )于碧波之中垂钓呢?民情真伪而不能分辨,公事繁忙劳累却不能完成,思考得深远细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