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5-2009 中国联通移动号码携带总体技术要求v1.0.doc_第1页
055-2009 中国联通移动号码携带总体技术要求v1.0.doc_第2页
055-2009 中国联通移动号码携带总体技术要求v1.0.doc_第3页
055-2009 中国联通移动号码携带总体技术要求v1.0.doc_第4页
055-2009 中国联通移动号码携带总体技术要求v1.0.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联通公司企业标准 qb/cu 055-2009 中国联通移动号码携带总体技术要求 china unicom mobile number portability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v1.0) 2009-11-05 发布2009-11-05 实施 中国联通公司发布 中国联通移动号码携带总体技术要求 i 目 次 目目 次次.i 前前 言言iii 1 范围.4 2 规范性引用文件.4 3 缩略语.4 4 总体原则.5 5 总体架构.5 5.1 系统结构.5 5.2 网络功能单元.7 5.3 接口及协议.8 5.4 对网络的升级要求.8 6 业务管理.12 6.1 业务申请.12 6.2 申请受理.13 6.3 业务生效.14 6.4 欠费管理.14 6.5 号码携带用户退网的管理.15 6.6 用户投诉 15 6.7 罚则 15 7 互通原则和路由计划.15 7.1 查询数据库的网络.15 7.2 网间路由示意图.16 7.3 网间用户号码传递的要求.24 8 编号.25 8.1 移动用户相关编号.25 8.2 网络编号.25 8.3 np 号码26 9 计费.26 10 网络管理.27 附附 录录 a (规范性附录)(规范性附录) 语音业务流程语音业务流程28 a.1 路由接续原则.28 a.2 本地语音主要呼叫流程分析.28 a.3 长途语音主要呼叫流程分析.31 a.4 固网呼叫移动网用户流程分析.33 a.5 智能网用户呼叫.33 附附 录录 b (规范性附录)(规范性附录) 短信业务流程短信业务流程35 b.1 联通移动网主叫短信业务流程分析 .35 中国联通移动号码携带总体技术要求 ii b.2 联通移动网被叫短信业务流程分析 .37 b.3 联通固网主叫短信业务流程分析 .38 b.4 联通固网被叫短信业务流程分析 .38 b.5 联通移动网国际被叫短信业务流程分析 .38 b.6 sp 短信业务流程分析38 b.7 行业应用短信 .38 附附 录录 c (规范性附录)(规范性附录) 彩信业务流程彩信业务流程39 c.1 联通用户发起主叫点对点彩信 .39 c.2 国际用户发起互通彩信 .39 c.3 sp 彩信40 c.4 行业应用彩信 .40 中国联通移动号码携带总体技术要求 iii 前 言 本标准是中国联通移动号码携带系列标准之一,该系列标准的结构和名称如下: (1)中国联通移动号码携带总体技术要求 (2)中国联通移动号码携带业务规范 (3)中国联通移动号码携带 nphlr 及 npmsc 设备技术规范 (4)中国联通移动号码携带 nphlr 及 npmsc 设备测试规范 (5)中国联通移动号码携带业务支撑技术规范 本标准是中国联通移动号码携带总体技术要求 。 制定本标准的主要依据是中国联通移动号码携带试验总体技术方案和工信部下发的网间移动 号码携带现场试验相关要求。 本标准主要规定了中国联通移动号码携带在总体原则、总体架构、业务管理、互通原则和路由计 划、编号、计费、网络管理等方面的要求。 本标准主要适用于中国联通移动号码携带,为相关规划与建设、网络改造、工程设计、通信组织、 网络运行、管理和维护等提供技术依据。 本标准由中国联通公司技术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联通公司技术部,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智江,迟永生,顾旻霞,刘申建,陈勋,杨艳松,韦广林,王题,李双权, 杨巧霞,孙元涛,赫罡 本标准的修改和解释权属中国联通公司。 中国联通移动号码携带总体技术要求 4 1 范围 本标准主要规定了中国联通移动号码携带总体技术要求,包括总体原则、总体架构、业务管理、 互通原则和路由计划、编号、计费、网络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中国联通移动号码携带,为相关规划与建设、网络改造、工程设计、通信组织、网 络运行、管理和维护等提供技术依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 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中国联通gsm/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中国联通移动号码携带业务规范 中国联通移动号码携带业务支撑技术规范 中国联通移动号码携带nphlr及npmsc设备技术规范 网间移动号码携带现场试验总体方案 附件1 网间移动号码携带现场试验csms设备规范 附件2 网间移动号码携带现场试验csms设备与soa lsms设备接口协议规范 附件3 网间移动号码携带现场试验管理办法 附件4 网间移动号码携带现场试验不同运营企业网间技术要求 附件5 网间移动号码携带现场试验测试方案 附件6 网间移动号码携带实施方案 yd/t 1157-2001 网间主叫号码的传送 yd/t 1157.1-2002 网间主叫号码的传送(补充件 1) yd/t 1157.2-2002 网间主叫号码的传送(补充件 2) yd/t 1157.3-2005 网间主叫号码的传送(补充件 3) 3 缩略语 bssbusiness support system 业务支撑系统 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客户关系管理 csmscentral service management system 集中业务管理系统 enumdnse.164 number and dns e.164号码和域名系统 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 通用分组无线业务 gsmglobal system mobile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 imsiinternational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ty 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 lsmslocal service management system 本地业务管理系统 mapmobile application part 移动应用部分 mmscmultimedia message service center 彩信中心 mscmobile switching center 移动交换中心 msisdnmobile subscriber isdn number 移动用户 isdn 号码 msrnmobile station roaming number 移动台漫游号 npnumber portability 号码携带 npdbnumber portability database 号码携带数据库 nphlrnumber portability home location register 号码携带归属位置寄存器 npmscnumber portability mobile switching center 号码携带移动交换中心 ocsonline charging system 在线计费系统 中国联通移动号码携带总体技术要求 5 sccpsignaling connection control part 信令连接控制部分 scpservice control point 业务控制点 simsubscriber identity model 客户识别模块 soaservice order administration np 业务服务请求管理 soap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 简单对象访问协议 stpsignaling transfer point 信令转接点 vlrvisited location register 拜访位置寄存器 4 总体原则 移动号码携带业务指移动用户在转换归属运营商时无需改变原有用户号码。 中国联通移动号码携带方案应遵循以下原则: (1)携入用户享有与现网用户相同的业务,包括但不限于语音、短信、彩信、可视电话、手 机上网等 2g/3g 业务;对于携出用户,支持语音、点对点短信、点对点彩信业务的可携带; (2)采用每一个用户分配一个用户号码的方式,实现用户号码资源的有效使用; (3)实施移动号码携带应尽量减小对现有网络结构的影响,减少网络改造成本,避免对网络 和业务的扩展性产生制约; (4)实施移动号码携带不应导致业务质量或网络可靠性的下降; (5)应满足国家移动号码携带相关标准和要求。 5 总体架构 5.1 系统结构 为了实施移动号码携带,需要移动核心网络、增值业务平台和业务支撑系统(bss)进行相应的 改造和升级。 中国联通移动号码携带移动核心网络结构如下图所示: msc/vlr2 msc/vlr1 gmsc hlrnphlr stp1/2tmsc1/2 gmsc 运营商a 本地网1 msc/vlr1 msc/vlr2 gmsc hlrnphlr stp1/2tmsc1/2 运营商a 本地网2 运营商b 本地网1 gmsc 运营商b 本地网2 smsc sms gwa smsc gwb 话路路由 信令路由 ip路由 npmsc npmsc 图 1 中国联通移动号码携带移动核心网络结构 对于语音和短信业务,需要新建nphlr设备,作为携入用户的hlr和移动号码携带数据库,新建 npmsc设备,作为携出用户模拟登记的msc/vlr,通过信令网和hlr、msc、stp等实现信令互联。 enumdns mmsc wap网关 ggsn sgsndns 用用户户b b enumdns mmsc wap网关 ggsn sgsndns 彩信互通 网关 彩信互通 网关 smg smsc 用用户户a a 图 2 彩信业务网络结构 对于彩信业务,如上图所示,需要新建 enumdns,保存用户的号码、用户归属地彩信中心等信息。 中国联通移动号码携带总体技术要求 6 由于实施移动号码携带后,已经不能按照 msisdn 判断被叫归属的运营商,需要新建数据库来保 存移动用户的携转信息。如下图所示,移动号码携带数据管理系统分工信部、联通总部、省分三层架 构。 c cs sm ms s c cn np pd db b l ls sm ms s n np pd db b l ln np pd db bl ls sm ms s s so oa a 中中 国国 联联 通通 其其他他运运营营商商 总总部部b bs ss s 试试验验省省分分b bs ss s l ls sm ms s n np pd db b s so oa a 其其他他省省分分b bs ss s s so oa a 工工信信部部 h hl lr rv va ac cn np ph hl lr r 本本地地网网 m ms sc cn np pm ms sc c 图 3 号码携带数据库网络结构示意图 工信部号码携带集中数据库系统含 csms 和 cnpdb 两部分功能。该系统将实现对号码携带信息的集 中管理和集中发布。 lsms 是运营商处理用户号码携带的业务管理系统,存放号码携带数据。当有 np 数据生效时, lsms 接收 csms 的通知,把数据同步到 lnpdb。中国联通总部和开展移动号码携带省分建设总部级本地 业务管理系统(lsms)和省分级本地业务管理系统(lsms) 。 soa 指号码携带的运营商受理系统。soa 负责运营商内 np 受理流程的管理,以及和 csms 交互。用 户的号码携带申请是通过 soa 向工信部以及其它运营商发起的。针对不用业务场景同一运营商可以是 号码携带业务的携入方业务受理系统 soa(i) ,也可以是指携出方 np 业务受理系统 soa(o) ,也可以 是指号码拥有者网络的 np 业务受理系统 soa(h) ,同时业务受理系统是为满足与工信部试验方案一致 的逻辑系统。 5.2 网络功能单元 5.2.1 csms 和 cnpdb csms 和 cnpdb 具体负责接收、转发运营商的号码携带相关申请,管理号码携带受理流程,存储用 户的号码携带数据,同步每个运营商号码携带的数据库系统,提供整体号码携带情况的查询和统计等。 集中数据库系统分别和 np 区域内所有参与 np 运营商网络的 soa 和 lsms 相连,从任何运营商网络中发 起 np 申请,都必须经过集中数据库系统。np 申请由集中数据库系统负责转发给携出网络,集中数据 库系统可以根据要求转发或拒绝 np 申请。集中数据库系统还负责向区域内的相关运营商网络发出生效 或注销广播。在整个 np 区域内,任何网络上储存的 np 数据都必须以集中数据库系统管理的 np 数据为 准。 csms 和 cnpdb 详细规定参见工信部附件 1 网间移动号码携带现场试验 csms 设备规范 。 中国联通移动号码携带总体技术要求 7 5.2.2 lsms/lnpdb 和 soa 总部集中数据库(lsms/lnpdb)和受理号码携带业务的受理中心 soa 合设,完成 np 数据库的管理 部分和业务受理消息的转发,总部层面 np 数据的同步。主要功能包括: 1) lsms 对 lnpdb 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管理,这些管理包括:增加、删除、修改、查询和统计; 2) 完成 csms 与省分 soa 之间业务申请、受理类实时消息的存储转发; 3) 接收 csms 的 np 数据广播,并完成对省分 lsms 广播、对 enumdns(或其他总部级网元)广播; 4) 接收 csms 的数据审计,采用 ftp 方式与 csms 进行数据同步,以备出错时数据恢复; 5) 与 enumdns(或其他总部级网元)进行 np 数据比对,保持数据一致。 开展移动号码携带省分 bss 设置省内号码携带数据库(lsms/lnpdb)和受理号码携带业务的受理 中心 soa,主要功能包括: 1) 省分 soa 完成携入业务的受理; 2) 省分 soa 发起携入申请请求、生效请求、业务取消申请、携出欠费停机/复机申请等; 3) 省分 soa 接受总部转发的业务生效告知、业务取消告知、携出申请、携出欠费停机/复机等; 4) 省分 soa 对核心网元(nphlrnpmschlrscp)做业务开通; 5) 省分 lsms 接收总部 lsms 的 np 数据广播,并完成对 nphlrnpmsc(或其他省级网元)的广播; 6) 省分 lsms 与 nphlrnpmsc(或其省级级网元)进行 np 数据比对,保持数据的一致性。 lsms/lnpdb 设备要求详见中国联通移动号码携带业务支撑技术规范 。 5.2.3 nphlr 和 npmsc 对于语音和短信业务,需要新建nphlr和npmsc设备,其中nphlr设备功能定位如下: 1) 外网移动用户:本网用户呼叫外网移动用户,查询 nphlr,获得被叫归属的运营商信息; 2) 携入用户:为了降低对现有网络结构和安全的影响,将 nphlr 作为专门存储携入用户的 hlr 设备和现网的 hlr 在网络中处于同等地位,对这些用户的呼叫流程和非 np 用户的一致。 npmsc设备功能定位:对于本网携出用户,借鉴现网位置更新流程,由npmsc根据用户携转信息模 拟msc/vlr对其原归属hlr中进行位置更新,以保证在该用户在被叫(语音和短信业务)时,相关网元 能够在不改变现有信令流程的情况下,实现对携出用户的正确路由。 在移动号码携带实施初期,由于携转用户及业务量有限,nphlr 和 npmsc 可按省进行建设;后期 根据业务发展情况,可选择按本地网进行建设。 nphlr 和 npmsc 设备要求详见中国联通移动号码携带 nphlr 及 npmsc 设备技术规范 。 5.2.4 enumdns 对于彩信业务,需要新建 enumdns,支持从第三方获取用户归属信息,支持业务平台查询 msisdn 号码对应的运营商: 对于本网携出号码,需要保存其对应运营商信息; 对于他网携入号码,需要保存其归属的彩信中心信息; 根据业务发展需求,enumdns可全国集中设置。 其他网元参见中国联通gsm/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 5.3 接口及协议 5.3.1 csms 与 soa-lsms 之间的接口 csms 与 soa、csms 与 lsms 之间的主要通信协议为 1.1 版本的 soap 协议,协议文本采用 utf-8 编 码格式。 csms 与 lsms 之间还使用 ftp 协议用于数据同步。 csms 与 soa、csms 与 lsms 之间网络层应具备心跳机制检测网络状态。心跳中断期间应暂停发送 中国联通移动号码携带总体技术要求 8 消息,心跳恢复后重新发送所有未处理完成的消息。 csms 与 soa/lsms 之间的接口要求详见工信部附件 2 网间移动号码携带现场试验 csms 设备与 soa lsms 设备接口协议规范 。 5.3.2 nphlr 和 npmsc 与其他网元及系统之间的接口 (1)七号信令接口 以下接口都是基于 map 协议,遵循 3gpp ts 29.002 v6.g.0。 nphlr 与 msc/gmsc 间接口为 c 接口; npmsc 与 hlr 间接口为 d 接口; nphlr 与 vlr 间接口为 d 接口; nphlr 与 scp 间接口为 j 接口; nphlr 与 sgsn 间接口为 gr 接口; npmsc 与短信中心之间的接口; (2)sigtran 协议栈接口(可选) nphlr和npmsc应具备支持:采用sigtran协议栈、实现与其它支持sigtran功能的ss7信令点设备之 间的ss7信令互通。 具体应支持m3ua、sctp协议。 - no.7 信令与 ip 互通适配层技术规范消息传递部分(mtp)第三级用户适配层(m3ua) - 信令流控制传送协议(sctp)技术规范 (3)smpp npmsc 应支持标准的 smpp 协议,具体参见short message peer to peer protocol specification,需同时支持 v3.3 和 v3.4 版本。 nphlr 和 npmsc 接口要求详见中国联通移动号码携带 nphlr 及 npmsc 设备技术规范 5.3.3 enumdns 与业务平台之间的接口 enumdns 和业务平台之间采用 dns 协议,接口规范需要满足 rfc 1035 domain names - implementation and specification。 出于安全考虑,采用 dnssec 协议,接口规范需要满足 rfc 4035 protocol modifications for the dns security extensions。 (可选) 5.4 对网络的升级要求 5.4.1 核心网 (1)开展移动号码携带省分核心网的改造 stp: 增加对本省其它运营商移动号段的 gt 翻译数据, 完成 smsc 到 nphlr 的查询信 令消息的转接。 tmsc1/2 以及软交换长途局: 新增对 rn 识别功能,能够接受被叫号码格式为 rn+msisdn 的 iam 消息,并能根据 msisdn 路由话务。 gmsc: 1) 支持根据格式为 rn+msisdn 的被叫号码路由话务,在话单中体现 rn+msisdn 信息;2)对于固网和长途来话,支持根据被叫移动号码(msisdn 格式) 发起 sri 查询,再根据查询结果完成后续流程:3)对于本地其他运营商移动网来话, 支持根据被叫移动号码(msisdn 格式)发起 sri 查询,再根据查询结果完成后续流 程;4)对于被叫为 157/188 号段的呼叫,可以设置为直接路由到中移动关口局。 msc: 接收携带 rn 字段的 sri_ack 消息,根据 rn 字段将话务路由到正确的 gmsc。在 话单中带 rn+msisdn 号码(呼叫本网携出用户、本地外网非携带用户、本地外网携 带到第三方运营商用户时) 。对于被叫号码为本地其它运营商移动网号码的呼叫,支 持首先发起 sri 查询,再根据查询结果完成后续流程;其中对于被叫为 157/188 号 段的呼叫,可以设定为不发起 sri 查询,直接路由到 gmsc。 中国联通移动号码携带总体技术要求 9 hlr:1)对于 npmsc 返回的 prn_ack 消息中携带的漫游号码(号码属性为国内号码、 格式为 rn+msisdn 号码) ,hlr 能够予以透传;2)设置漫游限制:限制用户只能在 npmsc 上虚拟登录,其他 msc 均无法登陆;限制用户进行国际漫游; (2)全国核心网的改造: 全国 tmsc1/2、软交换长途局,新增对 rn 识别功能,能够接受被叫号码格式为 rn+msisdn 的 iam 消息,并能根据 msisdn 路由话务。 全国端局 msc:1)支持 sri_ack 消息中携带国内号码属性的漫游号码,漫游号码格 式为 rn+msisdn,并根据 rn 字段进行后续话务路由;2)全国 msc 在话单中带 rn+msisdn 号码(呼叫本网携出用户时) 。 全国 gprs 网 dns:为支持携入用户的 gprs 归属地接入,gprs 网 dns 增加对海南、 天津他网移动号段的数据。 5.4.2 业务平台 短信业务系统改造方案 (1)开展移动号码携带省分 移动网互通网关的改造 支持互通短信 rn 号码路由; 支持状态报告回复到短信中心; 支持对 rn 号码的短信及状态报告的处理; 根据新的业务流程对话单生成规则进行调整。 (2)总部及开展移动号码携带省分行业应用平台的改造 支持从 npdb 同步用户携转信息; 对携出用户作为黑名单; 支持向行业用户回复错误状态报告,状态报告中含用户网络信息。 (3)路由调整方案 总部及各省在信网关:增加异网号段路由,并支持对异网号段的主叫鉴权。 总部及各省行业网关:增加异网号段路由,并支持对异网号段的主叫鉴权。 彩信业务系统改造方案 为缩小彩信中心改造范围,可将现有彩信中心所有发往试点省分的异网彩信转发到该省的彩 信中心,再由该彩信中心根据被叫查询 enumdns,并根据用户归属网络将彩信发往不同的网络实 体。 (1)未开展移动号码携带省分 彩信中心路由调整方案 支持从 enumdns 返回信息判断路由。 (2)开展移动号码携带省分彩信中心 改造方案 支持对点对点彩信的 enumdns 查询,支持 rn+msisdn 号码的路由; 支持联通网内发往本地异网号码的路由,并支持状态报告原路返回,并支持状态报 告的 messageid 匹配,生成新的状态报告返回给归属彩信中心。 开放主叫异网号码的鉴权。 (3)总部彩信互通网关的改造 支持 enumdns 查询,支持 rn+msisdn 号码的路由 支持国际互通彩信的前转,并将状态报告按原路返回。 (4)总部行业网关的改造 支持从 enumdns 或 crm 同步用户携号转网信息; 对行业彩信下发策略进行调整。 (5)其他系统 其他业务为网内业务,不涉及到网间的流程,由于用户状态可以到达联通网内,且 crm 可 将用户状态传递到增值业务平台侧。 中国联通移动号码携带总体技术要求 10 增值业务平台侧可将携入用户做网内用户处理。主要涉及到改造的系统如下: 总部及开展移动号码携带省分的 vac:支持对携入用户的鉴权,支持携出用户做销户 处理; 总部及开展移动号码携带省分的行业应用平台:支持对携入携出用户状态从 npdb 的 同步,并对携出用户做黑名单处理,支持失败消息回复状态报告至行业客户; 总部及开展移动号码携带省分的 wap、web 门户:支持对异网号码的订购,并支持对 恶意订购的屏蔽。 5.4.3 bss 系统 总部 bss 系统 号码携带支撑需对总部业务支撑系统做如下改造: (1)建设联通自有 lsms/npdb 及 soa 系统 联通总部建设全国设置集中数据库 lsms/npdb,总部 lsms/npdb 实现与工信部 cnpdb 数据交 换,与其他运营商通过工信部 cnpdb 实现数据交换;lsms/npdb 经总部枢纽实现总部 npdb 与省 分设置的 npdb 数据库、enumdns 数据同步。总部 soa 实现试验省分 soa 和工信部 csms 之间的数 据交互及管理功能。 (2)结算的变更(漫游、长途、国际、gprs 等) 改造总部漫游结算系统,支持漫游结算时对用户的判断原则引起的变动;完成非试点省分 对试点省分漫游话单的结算处理功能。 (3)全网性及异地业务的变更 全国性业务支撑(如一卡充等)在原 bss 系统中基于前缀+号段的判断规则的基础上增加 对网络标识的支持。 (4)经营分析系统的调整 增加对号码携带用户的统计分析功能。 (5)电子渠道 改造具备 np 类型的支撑功能。 开展移动号码携带省分 bss 系统 开展移动号码携带省分改造支撑系统以实现 np 用户的业务受理以及 np 用户的计费、账务、客 服、结算、经分等方面的支撑,具体改造内容如下: (1)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含集成订单) 省分 crm 系统做为号码携带用户省分重点改造部分,主要涉及订单管理、业务资源管理、 客户资料管理等模块。 其中省分的 npdb 功能由业务资源管理完成,存放并管理 np 用户信息。配合总部完 成 npdb 数据同步及审计功能。 crm 系统中改造根据号段进行判断处理的业务功能点。 建设 soa 实现对 np 业务携入、携出等业务受理功能,并经总部与 csms 交互。 改造停、开机功能,改造 bss 与 hlr 接口,增加集成订单联机指令对 nphlr 网元的 支持。 增值 bss 与 npmsc 之间的接口,用于本网携出用户数据同步。 修改资源管理、产品管理、营销、渠道等对 np 业务的支持。 在用户状态中增加“携入” 、 “携出” 、 “非携带”的用户状态。 当用户携入携出时,向 vac 及时传递用户处于携入和携出用户状态。 (2)计费帐务系统 增加对 rn 标识的判断。 调整计费系统文件格式,接收预处理系统提供的文件格式。 变更漫游上下传话单格式。 中国联通移动号码携带总体技术要求 11 计费读取 crm 用户资料时,需要同时读取本地 npdb 数据。 (3)综合采集系统 能够识别 np 的话单格式,能生成标准的 np 话单。 分拣话单应该处理带 rn 的被叫话单和不带 rn 的被叫话单,能根据 rn 标识来区分被 叫用户是本网用户还是他网用户、区域类型。 (4)综合结算系统 由于试点省分话单的变化,主要是对出网话单增加 rn 标志,要求试点省分结算系统 能够判断 rn 标识,进行结算。 虽然现有结算政策不变,但是要求试点省分结算系统在试验阶段能对携号转网对结 算系统的影响给出评估。 (5)经营分析系统 能够通过全网号段规则结合查询 lnpdb 中的携转用户数据的办法来判断用户的真实 归属,并进行相关的市场经营数据分析。 (6)合作伙伴管理系统 省分合作伙伴管理系统无改造要求。 (7)一卡充 系统改造为不再根据号段进行简单的归属判断,直接根据被充值的号码,如果是本 省用户,则提交本省 bss 进行充值处理,如果非本省用户则提交总部枢纽,由枢纽 路由到归属省分来进行充值处理;省分 bss 系统充值完成后返回一卡充系统充值结 果,完成一卡充充值。 当用户漫游到异地地办理充值业务时一卡充系统先根据 bss 系统查询是否是本地用 户,非本地用户把充值请求直接转发到总部枢纽,由总部枢纽来判断用户的归属省, 并把充值请求转发到归属省。 (8)客服系统 客户服务系统需要进行改造,携转用户漫游到异地时暂时不提供客户服务,但是对 携入的本地用户要能够提供与本网用户相同的服务,包括业务咨询、投诉建议、业 务查询以及受理。 未开展移动号码携带省分 bss 系统 其他省分支撑系统的改造针对 np 用户漫入引起的业务处理逻辑变化以及 np 用户与本省用户呼 叫引起的处理逻辑变化。 (1)计费帐务系统 计费预处理和分拣模块需要增加对 rn 标识的判断,能够根据对端号码中的 rn 标识 判断实际的用户归属。 调整计费系统文件格式,接收预处理系统提供的文件格式。 携入号码漫游到非试点省分,预处理程序需要把这部分用户的话单分拣出来并且做 了标准资费计算,漫游上传程序需要读取携入号码段的配置数据,确定此号码是携 入到联通的非本地号码,然后将话单漫游上传到总部结算中心。 (2)综合采集系统 非试点省分用户漫游到非试点省分,不涉及到携转呼叫,话单不会发生变化,采集 程序不需修改。 试点省分用户漫游到非试点省份,如果话单中被叫号码有 rn 标识,程序能识别此部 分话单,需要增加 rn 标识判断,不能把这部分话单过滤掉;如果话单中没有 rn 标 识,那需要通过 imsi(前提要求 imsi 数据是准确的)来对此部分话单进行预处理, 不能把这部分话单过滤掉,需要通过 imsi 来判断归属地及号码归属。 (3)一卡充 中国联通移动号码携带总体技术要求 12 非试点省分一卡充系统同试点省分一卡充系统的改造要求。 (4)客服系统 客服系统流程不用做改造,目前客服系统不接收异地业务受理功能,只支持咨询功 能。客服系统知识库需要增加号码携入相关知识,便于用户对号码携入方面的咨询。 6 业务管理 从用户申请np业务到为用户提供np业务的完整的成功流程如下: 用户向携入方提出业务申请 soa(i)向csms提交业务申请csms在t0定时器(2分钟) 内回送成功的业务申请响应 ,给用户发放新卡soa(o)在t1定时器(2小时)内回送成功的业务 申请响应-soa(i)通知用户受理成功,告知用户新卡预计启用的时间。 携入方完成网内数据配置 24:00之前,soa(i)向csms提交生效申请凌晨1:00 csms向所有lsms广播在时间窗(凌晨1:00-3:00)内要求完成所有网内 npdb(包括 nphlr、enumdns等相关网元)的同步,生效广播成功完成 携出方删除用户数据 soa(i)通知(短信)用户新卡已启用。 6.1 业务申请 (1) 应由移动号码机主本人或代办人向携入方提出号码携带申请;对于非实名制用户,携带 有效 sim/uim 卡及有效身份证件的用户视为机主本人,且携出方不承担核实用户身份的责任。 (2) 用户申请号码携带时需提供以下材料: 机主有效身份证件,代办人代办申请时需同时持机主本人以及代办人的有效身份证件。 如果是单位用户,办理人需同时提供单位盖章的组织机构代码复印件以及办理人的有 效身份证件。 申请号码携带的号码的有效 sim/uim 卡。 (3) 接收用户申请的地点是携入方在本地的受理部门。 (4) 用户申请时应填报的内容至少包括: 移动电话号码、用户姓名、证件类型、证件号码、携出网络、携入网络、联系方式、 申请时间、代办人姓名(代办时提供) 、代办人证件类型(代办时提供) 、代办人证件 号码(代办时提供)等。 (5) 用户申请号码携带时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不能申请: 距离上一次用户号码携带生效后不满 120 天; 用户与携出方签约时间未满,且用户与该运营公司协商没有达成一致; 用户与携出方有话费纠纷,例如欠费或帐务不清; 申请业务的号码为已停机的号码; 申请业务的号码由于 sim/uim 卡丢失、被窃等原因已被挂失。 (6) 用户需填写携入方提供的协议表或合同书,并经双方签字后生效。 (7) 接受用户申请的部门,要对用户的申请留有相应的记录,以备核查,永久性保存。 6.2 申请受理 (1) 携入方受理部门受理用户申请时,告知用户的相关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号码携带收费标准; 如果是不同制式网络之间的号码携带,受理时应告知用户需更换手机; 可以撤销申请的时限为申请当日的工作时间内; 如果申请成功,允许下次申请的时限; 使用充值卡预缴在原有卡上的费用在号码携带成功后不能继续使用; 中国联通移动号码携带总体技术要求 13 现场试验阶段可实施的号码携带范围,包括不同运营公司不同制式之间的携带方向、 地域范围、业务范围; 业务切换期间可能会短时间影响正常通信以及对用户在切换期间产生的费用的收取方 式; 携入方受理用户的申请时,应提示用户与携出方之间将帐务结清; 携入方受理用户的申请时,应告知用户号码携带成功后,仍需与携出方结清剩余话费, 如果欠费超期,携入方将按照本办法第六章的规定进行处理。 告知客户携号转入后,在原网享受的积分、优惠全部清除,在原网使用的部分业务可 能无法继续使用。 申请者的身份信息以及代办人身份信息需要经号码携带集中管理中心转发给携出方。 如果持他人 sim/uim 卡及有效身份证件将他人号码携带之后产生的后果由申请业务者 承担。 对非实名制用户,携出方运营商不承担核实用户身份的责任。 (2) 携入方受理用户的申请时,如果用户资料不全,或申请业务的号码按照相关政策不允许 携带(例如现场试验阶段 td 用户申请号码携带) ,携入方应拒绝用户申请; (3) 号码携带集中管理中心受理携入方提交的申请时,以下情况可以拒绝: 距离用户上次号码携带时间间隔不足 120 天; 当天受理号码携带申请数量超过总量限制的上限;如果超过数量限制,携入方应在第 二个工作日继续处理该申请,而不能直接拒绝用户的申请; 一号多转(号码携带集中管理中心只接受用户从第一个运营公司提交的申请,号码携 带集中管理中心之后收到的来自其他运营公司的申请应被拒绝) 。 (4) 携出方受理用户的申请时,以下情况可以拒绝用户申请: 对于实名制用户,机主身份信息不符(携出方只需比对姓名和证件号码,或单位名称 和组织机构代码) ;对于同一个用户的新版和旧版身份证号码,应视为身份信息相符。 用户与携出方签约时间未满,且用户与该运营公司协商没有达成一致;签约时间未满 只限于运营商提供了现金、终端补贴且有明确期限限制的合同,或用户签署了有明确 期限限制的在网协议; 用户与携出方有话费纠纷,例如有欠费或帐务不清;欠费是指除申请日当期账单外, 尚未结清以前帐期的费用; 申请业务的号码为已停机的号码; sim 卡被偷/sim 卡丢失的情况; 由于携出方网络故障而导致携出方无法受理该申请。 携出方拒绝用户的申请时,需要携带拒绝的原因;如果 有多个原因,携出方应将所有的 拒绝原因提供给号码携带集中管理中心。 如果拒绝原因为下列任何一种情况,携出方在拒绝响应中应包含如下与拒绝原因对应的 信息: 提示姓名不符还是号码不符。 提供合同简要信息和合同到期时间。 提供欠费帐期和金额。 如果拒绝原因为“由于携出方网络故障而导致携出方无法受理该申请 ”,号码携带集中 管理中心应能够记录并统计次数,并依据相应的罚则进行处理。其他原因但是经确认是携出 方判断失误而导致拒绝的情况,经核实之后,由号码携带集中管理中心记录次数并进行处理。 (5) 携入方向携出方提供的信息要求 携入方通过号码携带集中管理中心传送给携出方的信息至少包括以下内容:移动电话 中国联通移动号码携带总体技术要求 14 号码、机主姓名、证件类型、证件号码、携出网络、号码拥有者网络、携入网络; 携出方通过号码携带集中管理中心传送给携入方的信息至少包括以下内容:拒绝申请 的原因、拒绝的相关信息; (6) 现场试验阶段,号码携带集中管理中心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可以对每天申请的号码携带 的数量有总量限制的规定。现场试验阶段的总量限制,根据试验情况决定。 (7) 在接受用户申请到给用户提供相应服务的流程中,任意一方不能随意修改、拖延或拒绝 用户合理申请的执行。 (8) 在处理用户的申请时不能随意更改用户申请的相关数据,并应按照规定的程序,在规定 时限内完成。 (9) 受理时限 从用户号码携带的申请被确认受理到开始提供业务的时间最长为两个工作日。 携出方需在 2 小时之内将对用户申请的审查结果(申请确认或申请拒绝)返回给号码 携带集中管理中心。如果超过时限要求,号码携带集中管理中心应通知携出方和携入 方本次申请失效。 6.3 业务生效 (1) 生效时限以及违反时限的规定 成功受理用户的申请之后,携入方应在 24 小时之内完成本网内相关数据准备工作。如 果在时限之内没有完成,号码携带集中管理中心通知携出方和携入方本次申请失效。 生效广播后,各运营公司应在 30 分钟之内完成本网数据库的同步。 (2) 携入方应在每天 24:00 之前将当天完成网内数据准备工作的业务生效申请以及需要取消 的业务申请提交给号码携带集中管理中心。 (3) 每日凌晨 1:00 至凌晨 3:00 之间为业务切换期,在此期间应完成号码携带集中管理中心 与所有运营公司之间的数据广播。 (4) 申请失效之后,携入方可以重新提交申请。 6.4 欠费管理 (1) 后付费用户应于号码携带业务生效之日的下个交费周期内结清与携出方之间的费用,账 单及交费期限由携出方负责通知用户;逾期未交纳者,携入方有义务协助携出方催缴费 用。 (2) 号码携带用户与携出方有话务纠纷时,携出方可以要求携入方对用户执行停机处理,欠 费事实清楚的情况下,携入方有义务协助携出方停机。停机后由携出方通过法律手段追 缴费用。 (3) 携出方要求携入方对用户执行停机处理,需经号码携带集中管理中心向携入方申请对用 户停机;携入方收到停机申请之后要通知相关用户,并在 24 小时之内执行停机。 (4) 欠费停机用户逾期三个月仍不缴费,可以由携出方申请,对该用户进行销号处理。 (5) 由于携出方判断错误导致的错误停机或错误销号的后果由携出方负责。 6.5 号码携带用户退网的管理 (1) 号码携带的用户退网后,号码应归还号码拥有者网络。携入方不得销售携入号码。 (2) 号码携带用户退网后,携入方应在 5 个工作日内发起业务注销流程,退回用户号码。 (3) 对于疑似退网的号码携带用户,号码拥有者网络可以向监管部门投诉并要求携入方协助 核查。 (4) 对于因号码携带退网而回收的号码,号码拥有者网络应至少冷冻3 个月才允许启用。 (5) 从非歧视的角度,应允许号码携带用户过户。 中国联通移动号码携带总体技术要求 15 (6) 对于运营企业违规销售携入号码的行 为,经核实后,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6.6 用户投诉 (1) 用户的投诉和互联互通的争议应按照 电信用户申诉处理暂行办法 、网间通信质 量管理办法和电信网间互联争议处理办法 处理。 (2) 在现场试验阶段,号码携带用户可以通过运营公司的投诉渠道和12300 电信用户申诉受 理电话号码进行投诉,由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6.7 罚则 (1) 携出方因网络故障而导致的用户申请被拒绝的次数以及携出方没有按照规定时限处理用 户申请的次数,如果超过该携出运营商当月处理用户申请数量的千分之五,则需要对其 进行处罚。具体罚金由电信监管部门确定。 (2) 携出方拒绝用户的申请时,经确认是携出方判断失误而导致拒绝的情况,经核实之后, 需要对携出方进行处罚。具体罚金由电信监管部门确定。 号码携带业务具体管理办法参见 中国联通移动号码携带业务规范 。 7 互通原则和路由计划 由于实现号码携带后,用户的 isdn的编号已经不能表示用户所在的网络,因此在一个提供号码 携带的本地网,运营企业网络收到呼叫、短消息或多媒体消息时,需要查询号码携带数据库确定被 叫用户当前签约网络并进行选路。 某网络查询数据库后如果确定被叫用户为本网用户(包括被叫为本网非 np用户、被叫为他网携 入用户),直接在本网内完成接续,不能经过其他运营企业网络转接;如果被叫为他网用户(包括 被叫为他网非np用户、被叫为本网携出用户、被叫为他网携带到第三方网络三种情况),要在被叫 号码前加上路由号码,并将呼叫接续到被叫当前所在网络,接受网路根据路由号码确定是到达本网 的呼叫,应在本网内完成呼叫。 现场试验阶段,当被叫用户为天津移动 2g用户、天津电信和天津联通的移动用户,以及海南移 动2g用户、海南电信和海南联通的移动用户时,才需要查询 npdb。 7.1 查询数据库的网络 7.1.1 语音业务(含智能网预付费用户的语音业务) 实施号码携带后,语音业务不改变目前运营企业网间长途业务采用的受端入网方式。 移动用户之间的呼叫采用发端运营企业网络查询数据库的方式。 其他未参与试验的城市所有呼叫路由按照原来的选路方式没有变动,但是全网的长途网络中相 关节点在选路时需要具备识别 rn的能力。 固定用户到移动用户之间的语音业务采用被叫移动号码拥有者网络查询数据库的方式。 固定网及其他未参与试验的城市的所有呼叫路由按照原来的选路方式没有变动,但是全网的长 途网络中相关节点在选路时需要具备识别 rn的能力。 来自国际侧的业务采用国内侧经过的第一个移动运营商网络查询数据库的方式。 呼叫前转业务的前转用户为移动用户,如果原被叫号码是移动用户,则由原被叫号码拥有 网络访问数据库;如果原被叫号码是固定用户,则由前转用户所在的移动网络访问数据库。 7.1.2 点对点短消息业务 点对点短消息业务,包括移动用户之间、固定用户到移动用户之间以及来自国际侧的的短 消息业务,均采用被叫移动号码拥有者网络查询数据库的方式。 中国联通移动号码携带总体技术要求 16 为尽量减少对其他未实施号码携带的本地网络的修改,现场试验阶段,对于 np用户,被叫 号码拥有网络查询数据库之后,要求采 用受端入网的方式。 7.1.3 多媒体消息业务 移动用户之间的多媒消息业务,采用发端运营企业网络查询数据库的方式。 来自国际侧的多媒体消息业务,采用被叫移动号码拥有者网络查询数据库的方式。 目前暂没有固定到移动的多媒体消息业务。 7.2 网间路由示意图 7.2.1 电话业务 (1)移动用户之间的本地呼叫 以天津联通呼叫天津移动的号码为例。将由天津联通的网络进行查询,通过查询可知道该用户 是否还在移动或已经移出到联通或电信,并据此选择路由。 图 4 移动电话之间的本地呼叫 天津联通呼叫本网的号码,也是由天津联通的网络进行查询。路由图同上。 (2)移动用户之间的长途呼叫 以海南/北京联通用户呼叫天津移动的号码为例。由海南/北京联通把呼叫接到天津联通,由天津 的联通到np的数据库查询,确定该用户是否还在天津移动或已经携带到天津联通、天津电信,并据此 选择路由。 图 5 移动电话之间的长途呼叫 海南/北京联通用户呼叫本网的号码,由海南/北京联通的网络负责查询数据库。路由图略。 中国联通移动号码携带总体技术要求 17 (3)固定到移动用户之间的本地或长途呼叫 以北京的联通固定用户呼叫天津移动号码为例。由北京联通的固定网络把呼叫接到天津移动的移 动网络,由天津移动的移动网络到np数据库查询,确定该用户是否还在天津移动或已经携带到天津联 通、天津电信,并据此选择路由。 图 6 固定到移动用户之间长途呼叫-被叫号码拥有网络查询路由示意图 北京联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