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片机的pid控制算法.doc_第1页
基于单片机的pid控制算法.doc_第2页
基于单片机的pid控制算法.doc_第3页
基于单片机的pid控制算法.doc_第4页
基于单片机的pid控制算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单片机的PID控制算法第 19 页基于单片机的PID控制算法实现 摘 要:温度是工业控制对象主要被控参数之一,在温度控制中,由于受到温度被控对象特性(如惯性大、滞后大、非线性等)的影响,使得控制性能难以提高,有些工艺过程其温度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产品的质量,因而设计一种较为理想的温度控制系统是非常有价值的。为了实现高精度的水温测量和控制,本文介绍了一种以At-mel公司的低功耗高性能CMOS单片机为核心,以PID算法控制来实现的温度控制系统,其硬件电路还包括温度采集、温度控制、温度显示、键盘输入以及RS232接口等电路。该系统可实现对温度的测量,并能根据设定值对温度进行调节,实现控温的目的。关键词:单片机AT89C51;温度控制;温度传感器PT1000;PID调节算法1 前 言1.1课题背景与意义 在现代化的工业生产中,电流、电压、温度、压力、流量、流速和开关量都是常用的主要被控参数。例如:在冶金工业、化工生产、电力工程、造纸行业、机械制造和食品加工等诸多领域中,人们都需要对各类加热炉、热处理炉、反应炉和锅炉中的温度进行检测和控制。采用AT89C51单片机来对温度进行控制,不仅具有控制方便、组态简单和灵活性大等优点,而且可以大幅度提高被控温度的技术指标,从而能够大大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目前,温度控制系统在国内各行各业的应用虽然已经十分广泛,但从国内生产的温度控制器来讲,总体发展水平仍然不高,同国外的日本、美国、德国等先进国家相比,仍然有着较大的差距。现在,我国在这方面总体技术水平处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水平。成熟产品主要以“点位”控制及常规的PID控制器为主,它只能适应一般温度系统控制,难于控制滞后复杂时变温度系统控制,而且适应于较高控制场合的智能化、自适应控制仪表国内技术还不十分成熟,形成商品化并广泛应用的控制仪表较少。随着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人们对电子产品的小型化和智能化要求越来越高,作为高新技术之一的单片机以其体积小、价格低、可靠性高、适用范围大以及本身的指令系统等诸多优势,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应用广泛。1.2温度控制系统的应用 盐浴炉温度控制系统利用S型铂铑-铑热电偶检测温度,热电偶进行冷端补偿,热电偶检测的信号通过放大、采样保持、模数转换再送单片机保存,采用分段查表法获取各点温度。选用可控硅过零触发自动控制盐浴炉温度,控制周期为100个三相交流式电周期,即2s。由单片机控制可按预设温度曲线进行加热,并可实时显示加温曲线。大型粮库采用主机为PC上位机,从机为68HC08GP32为主控芯片的分机(下位机)。下位机采用DALLAS的数字式温度传感器芯片DS1820,可以在三根线(电源线、地线、信号线)上同时并联多个温度探测点。每个分机上可以连接10跟电缆,每根电缆上可并联几十个点。分机利用了68HC08GP32的片内FLASH功能,实现了DS1820的序列号在68HC08GP32中的动态存取,从而节省了大量存储器。温度数据保存在68HC08GP32的片内RAM里并且充分利用了68HC08GP32的片内的A/D实现了湿度数据的测量。有的还用PLC来控制总之温度控制系统的控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1.3课程设计任务 本文主要介绍单片机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过程,其中涉及系统结构设计、元器件的选取和控制算法的选择、程序的调试和系统参数的整定。以AT89C51为CPU,温度信号由PT1000和电压放大电路提供。电压放大电路用超低温漂移高精度运算放大器0P07将温度-电压信号进行放大,用单片机控制SSR固态继电器的通断时间以控制温度,系统控制对象为1升净水,容器为搪瓷器皿。温度可以在环境温度降低时实现自动控制,以保持设定的温度基本不变,具有较好的快速性与较小的超调。2 系统方案2.1 温度控制系统设计任务和要求设计一个温度自动控制系统,并能在环境温度降低时实现自动调整,以保持设定的温度基本不变,系统设计具体要求:温度设定范围为40,目标温度的2;加热棒功率2KW,控制器为固态继电器;用十进制数码管显示水的实际温度。2.2 温度控制系统部分温度控制系统是一个过程控制系统,组成框图如图1所示,由控制器、执行器、被控对象及其反馈作用的测量变送组成。测量变送是通过温度传感器Pt1000来传送的。控制器是通过单片机来完成。图1 控制系统框图2.2.1 CPU中央处理器 方案一:采用8031作为控制核心,使用最为普遍的器件ADC0804作模数转换,控制上使用对加热棒加电对水槽里的水升温。此方案简易可行,器件价格便宜,但8031内部没有程序存储器需扩展,增加了电路的复杂性。方案二:此方案采用8951单片机实现,可用编程实现各种控制算法和逻辑控制。进行数据转换,控制电路部分采用SSR固态继电器控制加热棒的通断,此方案电路简单并且可以满足题目中的各项要求的精度。比较两个方案可知,采用AT89C51单片机来实现本题目,不管是从结构上,还是从工作量上都占有很大的优势,所以最后决定使用AT89C51作为该控制系统的核心。根据温度变化慢,并且控制精度不易掌握的特点,设计了水箱温度自动控制系统,总体框图如图2所示。温度控制采用改进的PID数字控制算法,显示采用3位LED静态显示。图2 控制器设计总体框图2.2.2 温度控制系统算法分析系统算法控制采用工业上常用的位置型PID数字控制,并且结合特定的系统加以算法的改进,形成了变速积分PID积分分离PID控制相结合的自动识别的控制算法。该方法不仅大大减小了超调量,而且有效地克服了积分饱和的影响,使控制精度大大提高。PID控制适用于负荷变化大、容量滞后较大、控制品质要求又很高的控制系统。PID调节器有三个可设定参数,即比例放大系数、积分时间常数、微分时间常数。比例调节的作用是使调节过程趋于稳定,但会产生稳态误差;积分作用可消除被调量的稳态误差,但可能会使系统振荡甚至使系统不稳定;微分作用能有效的减小动态偏差。如图3所示。tTTTtY 图3 比例积分微分控制由图4可知PID调节器是一种线性调节器,这种调节器是将设定值w与实际输出值y进行比较构成偏差e=w-y。并将其比例、积分、微分通过线性组合构成控制量。其动态方程为: (2.1)其中Kp为比例放大系数;Ki为积分时间常数;Kd为微分时间常数PID调节器的离散化表达式为: (2.2)其增量表达形式为(T为采样周期): (2.3)图4 模拟PID控制2.3 控制方式 该控制系统是把输出量检测出来,经过物理量的转换,再反馈到输入端去与给定量进行比较,并利用控制器形成的控制信号通过执行机构SSR对控制对象进行控制的,抑制内部或外部扰动对输出量的影响,减小输出量的误差,达到控制目的。在此控制系统中单片机就相当于常规控制系统中的运算器控制器,它对过程变量的实测值和设定位之间的误差信号进行运算然后给出控制信息,单片机的运算规则称为控制法则或控制算法。3 系统硬件设计3.1 总体设计框图及说明 本系统是一个简单的单回路控制系统,总体框图如图2所示。 单片机系统是整个控制系统的核心,AT89C51可以提供系统控制所需的I/O口、中断、定时及存放中间结果的RAM电路;前向通道是信息采集的通道,主要包括传感器、信号放大、A/D转换等电路;由于水温变化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因此前向通道中没有使用采样保持电路;信号的滤波可由软件实现,以简化硬件、降低硬件成本。键盘设定:用于温度设定,共三个按键。数据采样:将由传感器及相关电路采集到的温度转为电压信号,经A/D转换后,送入AT89C51相应接口中,换算成温度值,用于控制和显示。数据显示:采用了共阴极数码管LED进行显示设置温度与测量温度。继电器/加热棒:通过三极管控制继电器的开关来完成对加热棒的控制。3.2 外部电路设计3.2.1 温度采集电路 采用温度传感器铂电阻Pt1000,对于温度的精密测量而言,温度测量部分是整个系统设计的第一步。温度传感器的选择是这块电路的关键,它是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性能与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这里采用的是精密级铂电阻温度传感器Pt1000,它的金属铂含量达99. 9999%,因为铂电阻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在高温和氧化介质中很稳定、价格又便宜,常用作工业测量元件,以铂电阻温度计作基准器线性好,温度系数分散性小,在0100摄氏度时,最大非线性偏差小于0.5摄氏度,性能稳定,广泛用于精密温度测量和标定。铂热电阻与温度关系式,其中:-温度为t摄氏度时的电阻; -温度为0摄氏度时的电阻;A、B-温度系数 A=3.94*102/;其中B=-/;T-任意温度。3.2.2 温度控制电路 此部分通过控制继电器的通断从而控制加热棒,采用对加在加热棒两端的电压进行通断的方法进行控制,从而达到对温度控制的目的,即在闭环控制系统中对被控对象实施控制。加热棒控制电路如图5所示。 图5 加热棒控制电路3.3 单片机系统电路设计3.3.1系统框图 图6 系统框图3.3.2 A/D转换电路 ADC0804是CMOS集成工艺制成的逐次比较型A/D转换器芯片。分辨率为8位,转换时间为100s,输出电压范围为05V,增加某些外部电路后,输入的模拟电压可以为5V。该芯片内有输出数据锁存器,当与计算机连接时,转换电路的输出可以直接连接到CPU的数据总线上,无需附加逻辑接口电路。ADC0804的引脚图和时序图分别如图7,图8所示。 图7 ADC0804引脚图 图8 ADC0804控制信号的时序图 采集数据时,首先微处理器执行一条传送指令,在指令执行过程中,微处理器在控制总线的同时产生CS1、WR1低电平信号,启动A/D转换器工作,ADC0804经100S后将输入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存于输出锁存器,并在INTR端产生低电平表示转换结束,并通知微处理器可来取数。当微处理器通过总线查询到INTR为低电平时,立即执行输入指令,以产生CS、RD2低电平信号到ADC0804相应引脚,将数据取出并存入存储器中。整个数据采集过程中,由微处理器有序地执行若干指令完成,AD0804的连接图如图9。图9 AD0804连接图3.3.3 键盘设置电路单片机上的P2.5口接S1,P2.6口接S2,P2.7口接S3。S1:设置温度的十位数:09S2:设置温度的个位数:09S3:工作模式选择键,共有两种工作模式:正常工作状态、温度重新设置。系统上电后,数码管全部显示为零,根据按S1次数,十位的数码管顺序增加。同样S2,也如此按S3后,系统开始测温,并与采集的温度进行比较,通过软件来控制加热棒的开关。键盘设置电路如图10所示。 图10键盘设置电路3.3.4 数码显示电路数码管作为单片机系统最为常用的输出器件,在显示时可以由数字和少量字母组合完成输出功能的系统中应用十分方便。图11为AT89C51最小系统以及一个四位共阴数码管,DIG0、DIG1、DIG2、DIG3分别与单片机的P21、P22、P23、P24相连,每一个都拥有一个共阴的位选端。从而可以通过单片机选通所需显示的数码管。SegA-SegDp口传输要显示的数据,利用其串/并转换功能,送入数码管显示。在此处接了一个10K的排阻来保护LED。 图11 数码管显示电路4 系统软件设计4.1 程序框架结构 一个整体的系统软件设计是由各个在系统里起着不同作用的模块整合在一起,从而实现系统的所要实现的功能。本系统硬件接口如下:P1-AD; P00P07-LEDaLEDdp.;P2.5P2.7-S1S3; P21P23-COM1COM3;此系统包括主控制程序,A/D采样数据处理程序,PID算法程序,LED显示及按键处理程序。结构框架图如图12所示。图12 程序结构图 主程序模块对子程序模块的调用进行管理,它主要负责初始化IO口;等待键盘的被按下,并调用相应的模块进行处理;在适当的时候接受A/D采样的数据,并与所设定的值进行比较,然后通过调用PID算法处理数据,处理后来控制继电器的通断,从而控制热电管达到控制水温的目的。4.2 程序流程图及部分程序4.2.1主程序模块 由于模块化程序的设计,通过调用程序即可实现所用功能,主程序流程图如图13所示。写程序时,调用程序前即系统运行首要先对系统进行初始化。然后对按键进行扫描,对按键事件做出相应的反应。接下来看是否有温度数据采集到,如果有就进行A/D采样及PID处理数据,最后所得结果与设定值比较从而控制继电器通断。图13主程序流程图4.2.2 系统初始化 系统初始化包括A/D口初始化、按键初始化等。对端口的初始化即是对端口相应位进行设置,这些初始化程序都嵌入在各个子程序里面。4.2.3 按键程序 按键扫描:由于机械触点有弹性,在按下或弹起按键时会出现弹跳抖动过程,从最初按下到接触稳定要经过数毫秒的弹跳时间,因此为了保证探险键识别的准确性,必须消除抖动。键值处理:图14是对键值的处理流程图。4.2.4 A/D采样数据处理当采样到温度数据时,为了防止在采样过程中外界干扰而造成采样数据的不准确,必须调用温度均值处理程序,然后确定温度系数使采样转换得到的电压信号转换成温度值,并进行十进制转换,用于显示和PID计算。其中均值处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是A/D转换前必不可少的工具,流程图如图15所示。 图14 键值处理 图15 A/D转换流程图4.2.5 PID计算由于单片机控制是一种采样控制,系统中 PID调节规律可通过数值公式近似计算。 (4.1) (4.2)由此可得增量式算法公式: (4.3) (4.4)这个计算的过程可用一个简单的程序来实现。4.2.6 继电器控制 继电器是和AT89C51单片机的P25口相连的,它的开断完全取决于P25口的输出,即PID计算的结果。当输出小于零说明设定值小于实际输出值,这是就要关闭电炉,同时关闭定时器的计时。如果输出值大于设定值5摄氏度时就可以开电炉对水开始加热。如果设定值与实际输出值差值在5摄氏度以内时,我们就调用中断程序定时加热。 图16数据采样中断服务程序的流程图,此中断程序采用的是2Hz中断定时0.5秒钟采样一次。 图17控制程序的中断服务程序,用来对继电器定时加热。它利用中断定时器10ms确定加热时间,当加热时间未到时,继续时间累积,若加热时间到时,就调用关定时器子程序,停止计时。 图16数据采样中断程序流程图 图17控制程序中断程序流程图4.2.7 单片机最小系统 在以单片机为控制核心的控制系统中,单片机担负着接受外部信号,发出控制指令等重要作用,是构建控制系统的前提,所以在开始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之前必须首先搭建起一套能正常工作的单片机最小系统。单片机最小系统如图18所示。 最小系统是实现实验的一个最基本的关键环节,它的好坏决定了一个系统的好坏,所以说最小系统是单片机里最基本的系统,也是重要的系统。 图18 单片机最小系统4.3 系统安装调试与测试4.3.1 测触点电阻 用万能表的电阻档,测量常闭触点与动点电阻,其阻值应为0;而常开触点与动点的阻值就为无穷大。由此可以区别出那个是常闭触点,那个是常开触点。经测试本系统使用的继电器为常开式。4.3.2测线圈电阻可用万能表R200档测量继电器线圈的阻值,从而判断该线圈是否存在着开路现象。4.3.3 测量吸合电压和吸合电流 找来可调稳压电源和电流表,给继电器输入一组电压,且在供电回路中串入电流表进行监测。慢慢调高电源电压,听到继电器吸合声时,记下该吸合电压和吸合电流。为求准确,可以试多几次而求平均值。4.3.4测量释放电压和释放电流进行连接测试,当继电器发生吸合后,再逐渐降低供电电压,当听到继电器发生释放声音时,记下此时的电压和电流,亦可尝试多几次而取得平均的释放电压和释放电流。一般情况下,继电器的释放电压约在吸合电压的1050,如果释放电压太小(小于1/10的吸合电压),则不能正常使用了,这样会对电路的稳定性造成威胁,工作不可靠。5 结论 此课程设计是水温控制系统,首先是方案的选择,这是课程设计的最主要的环节。然后进行软件编程,通过数据线连接电脑下载编好的程序,进行调试。再接下来是添加单元电路,并进行调试。调试过程中,遇到不少问题,主要是经验不足,经过不停的摸索,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我也懂得了系统要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其前端采集温度信号需要足够精确,其次系统的构成要简单实用,实时监控系统状态参数,并且运用多种算法使得数据更为接近真实值。 此次系统设计中主要难题为控制系统输出控制和PID控件,系统PID输出为模拟信号而该系统的控制对象为一加热棒,因此一般的执行器无法满足控制需求,而使用普通的触点式继电器会因频繁开关而产生电弧,可能导致事故发生。所以在系统执行部分选取了SSR固态继电器作执行部件,从而克服了触点式继电器的不足。PID控件的难题在于参数整定,对于本系统来说参数整定只能使用经验凑试,而且调试的时候一定要耐心。 总的来说通过这次毕业设计,学到了很多东西,无论是动手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最大的体会还是理论运用到实践还是有很大差距,理论学得再好到了实际运用的时候还是会出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通过多实践积累经验可以得到解决。 附录1、部分程序代码:#include #include #define uint unsigned int#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sbit S1 = P25;sbit S2 = P26;sbit S3 = P27;unsigned GetCh (void) unsigned char s = 0,k = 0; if(!S1) s = 1; /对于不同按键按下赋予不同数值,以供后面程序判断 if(!S2) s = 2; if(!S3) s = 3; k = s; if(s) while(s) delay(1000);s = 0;if(!S1) s = 1; if(!S2) s = 2; if(!S3) s = 3; return k;/以下是A/D转换程序/=void System_Initial (void)CS = 1;WR = 1;RD = 1;void GetAD(void)CS = 0;nop();/空操作WR1 = 0;Delay(100);WR1 = 1;nop();CS = 1;while(!INTR);nop();CS = 0;nop();RD1 = 0;nop();dat = P2;RD1 = 1;nop();CS = 1; ch = dat; /ch是全局变量 int adc_data;if(G_ADC_flag) /判断是否有温度采样 1,有 0,无 G_ADC_flag = 0; adc_data = adc_data_cmp(); adc_data /= SET_ADC_TIME; /计算温度平均值 if(adc_data 0x0255) K = 0.079; /确定温度系数 else K = 0.076;fT = adc_data * K; /换算成温度值/将温度值转换成十进制用于LED显示guiLED_Value0 = (int)fT/10; guiLED_Value1 = (int)fT%10; guiLED_Value2 = (int)(fT*10)%10;stPID.Proportion = 1; / 设置PID比例值stPID.Integral = 0.5; / 设置PID积分值stPID.Derivative = 0.0; / 设置PID微分值Out = 100*PIDCalc ( &stPID,(int)(fT*10) ); / PID计算 /=/函数: int adc_data_cmp()/语法: int adc_data_cmp()/描述: ADC采样数据的均值处理,抗干扰作用/参数: 无/返回: 无/= int adc_data_cmp() int max; int min;int Sum; int i; max = ADC_DataSave0; for(i=0;imax) max = ADC_DataSavei; /取出最大值 min = ADC_DataSavei; for(i=0;i10;i+) if(ADC_DataSaveimin) min = ADC_DataSavei; /取出最小值 for(i=0;iSetPoint*10 - NextPoint; / 偏差 pp-SumError += Error; / 积分dError = pp-LastError - pp-PrevError; / 当前微分 pp-PrevError = pp-LastError; pp-LastError = Error; return (pp-Proportion * Error / 比例项 + pp-Integral * pp-SumError / 积分项 + pp-Derivative * dError / 微分项 );/继电器控制子程序/=/函数: void active()/语法:void active()/描述:PID输出值的处理/参数:无/返回:无/=void active()if(Out30*stPID.Proportion) /温度低于设定值2摄氏度 turn_on_relay(); /开电炉加热 else turn_on_relay();SP_INT_TIMEB() /初始化定时器,开始定时加热 /=/函数: 主程序/语法:int main(void)/描述:键盘扫描、温度控制/参数:无/返回:无/=int main(void)int KeyValue; status = temperature_set; System_Initial();PID_Initial();/PID初始化while(1) KeyValue = GetCh(); /键盘扫描、去抖动处理、取键值 key_value_process(KeyValue); /键值处理 if(status = temperature_control) display_AD_temperature(); /测量温度显示、PID计算 if(Out=0) turn_off_timer(); 2、电路原理图:参考文献 1黄智伟.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电路设计. 北京: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2007 2谭浩强. C程序设计.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Microcontroller-based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Li Hong (Physics ang Electrical Engineerring ,Anyang Nomal University ,Anyang,455002)Abstract: Temperature is the main control of industrial control of parameters, In temperature control, due to temperature controlled object properties (such as inertia big, big, lagging effect of nonlinear, etc.), to improve performance, some process temperature control of its direct impact on the quality of the product, and designed a kind of ideal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is a very valuable. In order to realize high precision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meter taking Atmel company low-power high-performance CMOS chip as the core, and the PID control algorithm with PID parameters combination of control method to realize the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the hardware circuit including temperature, temperature control, temperature gathering, keyboard input and RS232 interface circuits, etc. The system can realize the measurement for temperature, and can according to value of temperature adjustment, and realize the objective temperature control.Key words: AT89C51 microcontroller, Temperature control, PT1000 temperature sensor, PID algorithm 110*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暂行规定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也是学士学位评定的重要依据。为了切实做好我校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规范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管理,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特制定本规定。一、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目的(一)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和解决本专业范围内一般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得到初步的训练;(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三)培养学生分析设计能力、研究实验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经济分析能力、外文阅读能力和计算机的运用能力,以及社会调查、文献资料查阅和论文写作能力。二、毕业设计(论文)的基本要求(一)按照各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二)要具有学术性,要对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内某一领域进行专门、系统的研究,并表达其研究成果;(三)要具有创见性,要对学术或工程的某个问题有新的发现、新的构想或新的发展和完善;(四)要具有科学性,要求论述系统而完整,首尾一贯而不前后矛盾,实事求是而不主观臆造;(五)要具应用性,要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在技术改造、生产管理等通过方面有所创造;(六)应做到观点正确、论据充分、推理严密、计算准确,层次分明、条理清楚、语言精炼,有必要的图表和相关资料等;(七)应参阅一定数量的外文资料,并要求在毕业设计(论文)中反映出来。三、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程序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程序分为选题、开题、撰写论文或设计、中期检查、答辩、归档等环节。四、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安排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时间为812周,时间安排应按*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流程执行,集中用于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不得少于专业培养计划规定的周数。五、毕业设计(论文)的领导与管理全校毕业设计(论文)在分管教学副校长领导下进行,分级管理,层层负责。(一)教务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职责:1、汇总各院(部)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和指导教师安排,协调有关问题;2、做好毕业设计(论文)前期、中期、后期检查工作,对未达到各阶段进度、质量要求或违反有关规定的院(部)提出整改要求;3、开展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评估和研究工作。(二)院(部)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职责:各院(部)成立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领导小组,确定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布置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任务,检查本院(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落实情况。院(部)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职责为: 1、审查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下达任务书,安排指导教师,布置毕业设计(论文)有关工作;2、定期检查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展情况,协调处理毕业设计(论文)中的有关问题,督促检查指导教师的工作;3、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按规范化要求进行形式审查,组织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和成绩评定工作。对答辩小组提出的优秀的毕业设计(论文)及评阅答辩中有争议的毕业设计(论文),组织答辩委员会进行复议,最终确定成绩;4、按学校有关要求,保存与毕业设计(论文)有关的电子和纸质文档;5、做好本院(部)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总结与评估工作。(三)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职责:1、指导学生选题,拟定任务书,安排学生做开题报告,编写指导方案,制定计划和工作程序;2、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指定主要参考资料和社会调查内容,规定学生应完成的查阅中外文资料、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各项实验数据、计算工作(包括上机)、设计(论文)等;3、采取多种方式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及时解答和处理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并认真填写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记录表;4、做好学生外文翻译的评阅工作,指导学生按规范要求正确撰写毕业设计(论文);5、在学生答辩前对毕业设计(论文)(包括设计说明书、计算资料、实验报告、图纸或论文等)进行审查,认真填写毕业设计(论文)评语,指导学生参加答辩;6、根据院(部)安排参加答辩工作。(四)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必须做到:1、重视毕业设计(论文)过程,明确各环节目的、意义和要求,虚心接受指导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指导,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设计(论文);2、独立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不弄虚作假,不抄袭、剽窃他人成果;3、认真填写*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研究过程记录表;4、毕业设计(论文)成果、资料应于答辩结束后及时交指导教师收存,凡涉及到国家机密、知识产权、技术专利、商业利益的成果未经院(部)许可,学生不得擅自带离学校。六、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与开题(一)选题原则1、原则上一生一题,当一个课题比较大时,可以分成几个小课题,每个学生完成一个小课题时必须保证其主要部分为独立进行的工作,使每个学生都受到较全面的训练;2、选题应体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达到毕业设计(论文)大纲的教学要求;3、选题应特别注意有利于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并能保证各专业所应当具有的基本技能的训练;4、选题应与社会、生产、教学、科研等实际相结合。理工科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应注重在具有实际应用前景、具有创新构思的课题中选取,鼓励理工科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其中,工科毕业设计所占比例应不少于80%;文科及经管类的选题需注重分析解决当前经济改革、社会现实生活和理论研究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毕业设计(论文)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的比例要在50%以上。5、选题难度和工作量要适当,使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6、选题要有一定层次区分,有利于各类学生提高水平,鼓励学生有所创新;7、各专业的选题数须多于本专业当届的毕业生数。每学年选题应适当更新,不同届选题重复率须控制在20%以内;8、各专业选题须经院(部)严格审查并报教务处备案。(二)选题、开题程序1、指导教师提出的毕业设计(论文)课题须经院(部)审查后向学生公布,通过师生双向选择或经协商分配,确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及指导教师。选题和指导教师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2、各院(部)应不迟于第七学期第十四周结束前完成选题工作,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不迟于第七学期第十五周前下达给学生,院(部)应将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汇总表于第七学期第十六周结束前报教务处;3、毕业设计(论文)开题工作应在第七学期结束前完成,包括文献调研、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等,院(部)应根据本院(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具体计划,安排学生在指导小组范围内作开题报告;七、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一)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是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性文件,每个学生都必须有自己的任务书; (二)任务书的内容包括:设计(论文)研究的背景和依据、任务和基本要求、进程安排等;(三)任务书由指导教师填写,交教研室审查,经院(部)批准后方可实施;(四)毕业设计(论文)结束后,任务书要与毕业设计(论文)一起送交院(部)保存。八、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配备(一)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应由具有中职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或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助教等初级职称人员不能单独指导毕业设计(论文),但可根据需要安排协助指导教师的工作。指导教师名单由院(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报教务处备案;(二)指导毕业设计(论文)期间,指导教师必须坚守岗位,各院(部)要严格控制指导教师出差。确因工作需要出差的,须经院(部)分管教学副院长批准,并委派水平相当的教师代理指导;(三)对于在校外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院(部)可聘请相当于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及以上的工程技术人员或研究人员担任指导教师,但院(部)必须指定专人进行检查,掌握进度,保证质量,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四)每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数原则上不超过8人,科研、教研能力突出的高级职称教师或具有博士学位人员可适当增加指导人数(最高不超过10人)。指导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指导每个环节不得少于1次,总计不得少于3次。九、设计(论文)的撰写1、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按“*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执行;2、设计(论文)正文字数:文科(除外语类)10000字以上,理工科及外语、艺术类6000字以上;3、所有设计(论文)应按规定格式打印1份,学生所在院(部)留存。另外应将电子版报送教务处。十、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及成绩评定(一)毕业设计(论文)完成后必须进行答辩。对通过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并达到毕业基本要求的学生方可发给毕业证书。各专业成立答辩小组,具体负责本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和成绩评定。各院(部)成立答辩委员会,对答辩小组提出的优秀的毕业设计(论文)及评阅答辩中有争议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审查、复议,最终确定成绩。答辩工作原则上不聘请校外专家参加,如确因课题需要,必须聘请校外人员参加时,须经院(部)批准;(二)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按“*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程序和实施办法”规定程序进行;(三)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评定,采用五级记分制,即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具体评分标准按照“*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量化评分参考标准”执行。要求优秀与良好比例之和控制在70%以内,优秀率在15%左右(最多不超过20%)。其中优秀、不及格等级须写出具体理由,其余等级须写出简要评语;(四)凡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不及格者,按结业处理。十一、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所需的经费(含开题费、实验费、答辩费、指导教师课时津贴等)由学校按各院(部)毕业生每人350元,统一发放至各院(部),由各院(部)制订分配细则。十二、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执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附件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附件2:*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量化评分参考标准附件3:*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程序和实施办法附件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