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虚词代词 虚词学术史: 我国传统的语文学研究,把词分为实词和虚词,古人叫做“ 实字”和“虚字”。虚字大体包括现在所说的代词、副词、介 词、连词和助词。这和现代的语法研究有一定的差别。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能不能充当句子成分是区分实词和虚词的一个便于 掌握的标准。1898年,马建忠马氏文通问世, 将实词分为名字、代字、动字、静字(形容词)、 状字(副词)5类,它们都能充当句子成分;将虚 词分为介字、连字、助字(语气词)、叹字4类, 前3类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叹词虽然可以独立 成句,但是是封闭性的,不能与其它字组合,不能 用来表示一件实事或表达一种实情,因此也归入虚 词。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马建忠以后,语言学界在讨论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能单独 充当句子成分的数词、量词,并将“助字”更名为“语气词” 。助词也与以前的“助字”不同,包含了结构助词、语气助 词、音节助词3个小类。从大类看,总共是11类。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文言文中,每100个词中,大约有30个左右虚词。上古 (先秦两汉时期)文章中所用的虚词总数在150至200个 之间,常用虚词大约有70个,其中最常用的有40个左右 。 每类虚词都有它们的共性,是应该掌握的;还有许多虚 词有较为独特的个性,因而必须注意每个虚词特有的语 法规则及其语法意义。也应该了解每个虚词如何语译, 但应在掌握其语法规则的基础上了解,尽量避免比附现 代汉语相应的词和孤立的背诵。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各种研究文言虚词的专著和介绍文言虚词的工具书大 都遵循这种传统标准,从早期的研究到现在的工具书 编写都是这样。我国最早讨论虚词的专著是元人卢以 纬的语助。此书有66个条目,对135个词或固定 结构进行了解释。或是分析同一虚词的多种用法,或 是比较相近虚词用法的不同,比起以前对虚词的解释 ,要详细的多了。特别是书中把文言虚词和当时口语 中的俗语虚词相比较,这对我们研究宋元时的俗语虚 词很有用处。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清代袁仁林虚字说对虚词研究的路子大体和语助 相同,对虚词所表达的“神情声气”描写比较细致。它的一些 说法后来为马氏文通所继承。语助和虚字说 对虚词的研究主要属于语法研究的范畴。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和词汇研究关系更密切的是王引之的经传释词。他“自 九经三传、秦、西汉之书,凡助语之文,遍为搜讨,分字编 次,以为经传释词10卷,凡百六十字。前人所未及者 补之,误解者正之,其易晓者则略而不论。”此书主要是为 解释经传而作,主要内容是纠正前人把虚词当作实词之误, 以及阐发一些虚词久已湮没的古义。在这些方面,王引之作 出了巨大的贡献。经传释词一书,在训诂学史上有很高 的地位。但是,此书着重对具体字词的训释,而没有系统研 究虚词的一般规律。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刘淇助字辨略成书比经传释词早,但流传不广 ,影响不如经传释词大。它所释的虚词不限于经传 。如卷五“莫”字条:“包何诗:莫是上迷楼。莫是者, 方言,犹今云恐是也。又宋史岳飞传:莫须有三 字,何以服天下?莫须,犹莫是也。” 此外,杨树达的词诠、杨伯峻的古汉语虚词、 何乐士的古代汉语虚词通释都是虚词研究的重要参 考书。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代词(pronoun/ pron.) 代词的结构功能一般具有实词的特点,可 以用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 但它们并不具有像一般实词那样的词汇意 义,它们只有语法意义,即表示称代、指 示、疑问等。在这方面,代词表现出虚词 的特点。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可以分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无定代词、 辅助性代词。 上古汉语只有第一、二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由指示代 词(其、之、它佗、他、彼)兼任。人称代词也没有 单复数之分,有时候得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当然,加 上“等”、“辈”、“侪”等表复数则意义更为精确。 指示代词也没有单、复数之分,通常没有远指和近指的 区别。此、是、斯、彼、夫等例外。 一、人称代词 1.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 “吾、我、予、余”都是第一人称代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 和定语。“吾”多用于主语少用于宾语。“予”和“余”是一个 词的不同写法。 今者吾喪我。(莊子齊物論) 居,予語汝!(莊子達生)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第一人称代词还有一个“朕”字,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 规定为皇帝的专用自称,此后历代皇帝都沿用“朕”。在秦 以前,一般人也可以自称为“朕”。如: 二嫂使治朕栖。(孟子万章上) 朕皇考曰伯庸。(屈原離騷)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2.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尔、而、乃” “女、汝、尔、而、乃”都是第二人称代词,经常用 于主语、宾语和定语。“女”和“汝”是两个字写一个 词;在古书中“尔”和“乃”都有两种写法:“爾”和“尔” 、“乃”和“迺”。“乃”字用作第二人称代词本为少见, 并常用为定语。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左傳宣公十五年) 吾乃與而君言,汝何為者哉? (史記平原君列傳) 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 (漢書項羽傳)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3.第三人称代词“之、其、彼、夫” “之、其、彼、夫”,在文言文中,常常指代第三者,可 以对译为“他”、“她”、“他们”。但它们不是真正的第三 人称代词,而是指示代词。上古汉语里没有第三人称 动词,表述中需要时,就用指示代词指代其人。到中 古时期,才发展出了典型的第三人称代词“他”。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公室將卑,其宗族枝葉先落,則公室從之。 (左傳晏嬰論季世) 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 (左傳莊公十年) “他”字上古的含義是“其他”、“別的”,即可 指物,也可指人。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詩經小雅巧言) 到了唐代,“他”才发展成为第三人称代词。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4.单数和复数 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单数和复数的词形没有差 别。要了解某一代词所称代的是单数还是复数, 经常要靠上下文义辨识。 在人称代词或人称名词之后,可以加一表示多数 的名词。如:等、属、辈、曹、侪,以表示多数 。但要注意,这些词不等于现代汉语的“们”。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齊師伐我。(左傳莊公十年) 吾與汝畢力平險。(列子湯問) 吾儕何知焉?(左傳昭公二十四年) 若屬皆且為所虜。(史記鴻門宴) 欲使汝曹不忘之耳。(后汉书马援传) 总结:古代汉语中表示人称复数的方法有两种:第一, 用单数人称表示人称复数。第二,在人称代词后架“侪 、属、曹”等字表示人称复数。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5.谦称与尊称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齐桓公伐楚) 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 (战国策范雎说秦王) 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 (史记孝文本纪) 仆非敢如此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子将若何?(左传晏婴论季世)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战国策齐策一) 先生奈何而言若此!(战国策范雎说秦王) 足下事皆成。 (史记陈涉起义)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战国策魏策四)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今少卿抱不测之罪。(司马迁报任安书)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研讨:找出以上例句中的谦称与尊称,并说明古人是怎样 来表达谦称与尊称的。 总结:谦称与尊称都不是代词,都是名词,但在句中所起 的作用与代词是相同的。古汉语中的谦称有“寡人、臣、妾 、仆、愚”等,其中“寡人”是君主专用的谦称,“妾”是女子 所用的谦称。古汉语的尊称有“子、君、先生、足下、大王 ”等。另外,古人自称名是谦称,称他人的字是尊称。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二、指示代词:此、斯、兹、是、然、者、所、他(它) 1.指示代词是指代事物(包括人)、行为和性状的词,有 近指指示代词、远指指示代词、旁指指示代词。 此、斯、兹 此、斯、兹都是近指指示代词,经常用来指代事物,用于 主语、宾语、和定语,可语译为“这”。 斯,从斤其声,形声字。本义为砍,诗经.小雅.斯干: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齐桓公伐楚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庄子逍遥游)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 挹彼注兹。(诗经大雅泂酌) 彼一時,此一時也。(孟子公孫醜下) 总结:古汉语的近指代词有“此、是、斯、兹”等,可译为“ 这”;远指代词主要有“彼”,可译为“那”。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2.泛指與特指代詞 “之”是泛指代詞,經常作賓語 ;“其”是特指代 詞,經常用作定語。 之子於歸,遠送於野。 (詩經邶風燕燕) 姜氏欲之,焉辟害?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至其時,西門豹往會之河上。 (史記西門豹治鄴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总结:“之”既可以翻译为“这”,也可以翻译“那”,是泛指 代词,经常作宾语,偶尔作定语。“其”只代的是特定的 人或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那个”、“那种”,是特指 代词,经常用作定语。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3、特殊的指示代词 例句:河东凶亦然。(孟子梁惠王上)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古诗十九首)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荀子劝学)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 (左传襄公十五年)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总结:“然”、“尔”作指示代词用,其特点是作谓语, 等于现代汉语中的“这样”、“那样”;“焉”特点是兼有 指示代词与语气词两种词的特性,能指代一定的范 围与方面,同时还能够表示句末的停顿语气,可理 解为“在这里呀”、“在这其中啊”等。“诸”的特点是合 音而成,用于句中是“之于”,用于句尾是“之乎”。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三、疑问代词:谁、孰、何、曷、奚、胡、恶、安、焉 指人的疑問代詞“孰” : 父与夫孰亲?(左传桓公十五年) 吾子与子路孰贤?(孟子公孙丑上) 膾炙與羊棗孰美?(孟子盡心下) 孰為夫子?(論語子路從而後) 总结:“孰”用于疑问句中,主要用来指人,也可用来指 事物。主要用于选择疑问句中,并且不能出现在宾语的 位置上,也可以用于一般疑问句中。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指事物的疑問代詞 “何、胡、曷、奚”等,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 (荀子天论) 胡不見我于王?(墨子公輸) 子奚哭之悲也?(韓非子和氏) 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荀子劝学) 总结:有“何、胡、曷、奚”等,其中“何”的使用范围比 较宽泛,可以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胡”、“曷 ”、“奚”使用范围较窄,一般尝作状语使用。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指處所的疑問代詞 有“安、惡、焉”等,可以作 賓語,但常用作狀語,表示反問。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史記鴻門宴) 沛公安在?(史记鸿门宴) 学恶乎始?(荀子劝学) 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 总结:有“安、恶、焉”等,既可作宾语,也可作状语 。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四、无定代词:或、莫 “或”和“莫”是古代汉语所特有的无定代词,现代汉语中 没有。 或.“或”字用作无定代词,只作主语,表示“有的人”、“ 有人”、“有某事物”的意思。如: 左右或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 宋人或得玉。(左傳襄公十五年) 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 千萬。(孟子許行)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在“或”后出现名词、“者”字词组的,在“或”前出现 能愿动词、副词或介宾短语的,不是无定代词, 应是动词,表示部分存在,可语译为“有”。如: 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 (史记汲郑列传) 尧、舜、汤、武,或反君臣之义、乱后世之教者 也。 (韩非子忠孝) 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 。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 (许行)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莫 “莫”字用作否定性的无定代词,只作主语,表示“没有 谁”、“没有什么”、“没有某事物”的意思。如: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国语周语上)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晋灵公不君) 群臣莫對。 (戰國策楚策一) 天下之水,莫大於海。 (莊子秋水)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在“莫”字后出现“者”字词组的,在“莫”字前出现副 词、介宾短语的,“莫”字不是无定代词,应是动 词,表示不存在,可语译为“没有”。如: 人民禽兽莫能相随者。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二三子何为莫出?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莫”字也用作副词,作状语,表示否定。如: 陈乱,民莫有斗心,若先犯之必奔。 (左传桓公五年) 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赤壁之战)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某 某在斯,某在斯。(论语卫灵公42) 问品味,曰:“子亟食于某乎?”问道艺,曰: “子习于某乎?子善于某乎?”(礼少仪 ) 輔助性代詞“者”和“所” 对于“者”的词性,众说纷纭。教材认 为“者”是结构助词,其主要作用是与 动词等组合成名词性“者”字结构,表 示称代。但是由于“者”不能单独运用 ,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它必须 与动词、形容词等结合起来才能有 所指称,它的语法作用主要是通过 和别的词的结合实现的,因此,教 材主张把“者”看成结构助词。例句详 见教材。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但是,王力认为,“者”字是所谓被饰代词,它通 常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后面组成一个 名词性的词组,表示“的人”或“的事物”。 例如: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告子上) 有时候,“者”字用在主谓结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 词性的词组。如: 力不足者中道而费,今女昼。(论语雍也) 这种“者”字一直沿用到现代,而且作为词尾,产 生一些新词,如“作者”、“读者”、“记者”、“工作者 ”等等。 “者”字词组译成现代汉语有时候可以简单译作 “的”,但是古代汉语的“者”并不等于现代汉语 的“的”,因为这两字的性质和用法并不完全相同 。例如“贤者”固然可以译作“贤明的”,但是现代汉 语还可以说“贤明的人”,而古代汉语却不能说“贤 者人”。现代汉语能说“谁的”、“我的”、“石头的”之 类,古代汉语的“者”字没有这种用法。 “者”字又可以用于复指。复指有3种情况: 第一,“者”字结构等于后置的修饰语。例如: 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史记刺客 列传) 高乃与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 扶苏者。(史记始皇本纪) 这种句法一直沿用到后代。例如: 因明宗名做嗣源的在镇州守得胜城。(五代史平 话晋史) 有妻兄柴守礼的孩儿名荣的,郭威养以为子。( 五代史平话周史) 第二,“者”字直接放在名词后边,来复指主语, 引出判断。这种“者”字有“这个人”或“这个事物”的 意思。例如: 政者,正也。(论语颜渊) 巡狩者,巡所守也。(孟子梁惠王下)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史记 五帝本纪) 第三,“者”字放在主谓结构或述宾结构的后面,这个主 谓结构或述宾结构作为一个整体,而用“者”字复指,来 解释原因,有“这是因为”的意思。例如: 井龟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 ,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庄子 秋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輮使之然也。(荀子劝学) 这种“者”字,马氏文通以为是提顿,杨树达以为是 表提示的语末助词,其实这种“者”字仍是复指代词,不 过用来引出原因罢了。 “者”字还可以用在数词后面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情、几 样东西。“的”字没有这种用法。例如: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 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 下)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论语颜 渊)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 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告子上) 附带说一下语气词“者”字的用法。 语气词“者”字用在判断句的主语后面表示提顿, 这种“者”字又常常用在“有”字的宾语后面,和“有” 字及其宾语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作下文的主语 (“有”字的宾语只是下文概念上的主语)。例如 : 有颜回者,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 论语雍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 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庄子逍遥游)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同上)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战国策齐策四 ) 宋人有曹商者,为送王使秦。(庄子列御寇) 在时间词“今”、“昔”、“向”、“曩”、“莫春”的后面也常常用 “者”字,例如: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战国策赵策四)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礼 记檀弓下) 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 韩非子五蠹) 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司马迁 :报任安书)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所”的用法可以比照“者”的用法。教材认为“所”是 结构助词,其主要作用是与动词等组合成名词性“ 所”字结构,表示称代。但是由于“所”不能单独运 用,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它必须与动词、形 容词等结合起来才能有所指称,它的语法作用主 要是通过和别的词的结合实现的,因此,教材主 张把“所”看成结构助词。例句详见教材。 但是,王力在汉语语法史(p73)中认为“所” 字是一个特殊代词,它放在动词前面,作为动词 的宾语。它和动词结合后,成为名词性词组。例 如: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诗邶风绿衣) 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左传成公 二年)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 开始的时候,“所”字结构是名词性词组,只用作 主语或宾语。后来这种“所”字结构也可以用作谓 语。例如: 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跖之所筑 与?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抑亦盗跖之所树 与?(孟子滕文公下) 汉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史记贾谊列传) 舜本臣敞所厚吏。(史记张敞列传) 同时,“所”字结构有可以用作定语,修饰“者”字。 这也是后起的的语法现象。例如: 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墨子所染)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礼记大学) 臣之所好者道也。(庄子养生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荀子劝学) 由于介词大多数由动词虚化而来,所以“所”字也可以用作介词的 宾语,如“所以”、“所为”、“所与”、“所自”、“所由”等。例如: 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修业也。 (易乾卦) 鹿鸣,君所以嘉寡君也,敢不拜嘉?四牡,君所以劳使 臣也,敢不重拜?(左传) 论以所为起大事。(史记项羽本纪) 揖所与立。(论语乡党) 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孟子离娄下) 骄奢淫逸,所自邪也。(左传隐公元年) 自古至今,所由来远矣。(史记三王世家) “所为”、“所以”结构又发展为解释原因。例如: 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史记萧相国 世家) 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战国策燕策) 今吾游于雕陵而忘吾身,异雀感吾颡(sng,嗓 子),游于栗林而忘真,栗林虞人以吾为戮,吾 所以不庭也。(庄子山木) 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 ,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庄子让王 ) 故群臣去忠而事私,百姓怨非而不用,贤良退处 而隐逃,此其所以丧九牧之地而虚宗庙之国也。 (荀子解蔽) 后来又发展为推究原因,“所以”结构移到前面去 。例如: 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 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史记萧相国 世家) 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仇恨之心者,政平讼 理也。(史记循吏列传) 推究原因的“所以”,一直沿用到现代,解释原因 的“所以”,后来变为连词,等于“故”字。 汉代以后,“所”字用于被动句,“所”字词性虚化了 ,变为被动词的词头。例如: 世子申生为骊姬所谮。(礼记檀弓) 卫太子为江充所败。(汉书霍光传) 车骑大将军为种所败于冀西。(后汉书安帝传) 在上古汉语里,“所”字还可以用在某些带有形容 词性的词语的前面,指代描述的对象。这样组成 的词组也带有名词性。例如: 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墨子公轮) 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 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 。(庄子阨列御寇) 但是以上这种用法在古书里并不常见。 在古代汉语里,我们常常见到“有所”、“无所”、 “何所”的说法。例如: 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战国策阨赵策三)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 归。(礼记礼运)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 害。(左传僖公三十年) 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论语子张) 任天下勇武,何所不诛?(史记淮阴侯列传) “有所”、“何所”是动宾词组,“所”字词组用作动词“ 有”或“无”的宾语。“何所”是主谓倒装的疑问句式 ,“所”字词组用作主语,“何”字用作谓语,“何所 不容”就是“所不容(者)何”;这种说法在意义上 带有周遍性,“何所不容”意思是“无所不容”。 杨树达认为马氏文通把“所”字归入接读代字 是错误的,他认为“所”字是被动助动词,于是引 起了他和黎锦熙的争论。其实从历史发展看,先 秦时代,“所”字确实是代词;汉代以后,“所”字除 沿用为代词外,又虚化为助动词词头。这样解释 ,应该是比较合理的。 1.“所“ :它们的语法功能主要是加在谓词性成分前面,指代某种 动作行为的对象。 (1)所+动词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 (左傳莊公十年) 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 (史記鴻門宴) 民无所依。 (左传晏婴论季世)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论语子路) 2.“者“ :它们的语法功能主要是加在谓词性成分后面, 指代某种动作行为的对象。 (1)谓词性成分(动词、形容词、数词)+者 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史記鴻門宴) (2)名词性成分(名词、所字结构)+者 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 (論語顏淵)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总结:“所”作为辅助性代词,用在其他词或词 组的前面,组成“所”字结构来充当句子成分。 和“所”结合主要是动词或动词行词组。可译为 “的”、“的人”、“的东西”等。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3、“者”、“所”指代对象的差别 例句: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 。(庄子养生主) 见者惊犹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专业职业技能试题及答案
- 药学专业自荐试题及答案
- 能源专业试题及答案
- 测绘专业考研试题及答案
- 黑龙江省新时代高中教育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合考试政治试卷(含答案)
- 内墙腻子拆除施工方案
- 2026届安徽省合肥市高三物理第一轮复习综合检测试卷2(力学部分B卷)
- 在线直播行业发展报告
- 婚礼主持人开场白模版
- 金乡蔬菜冷库施工方案
- GB/T 18277-2025收费公路收费制式和收费方式
- 高一语文学法指导(绝对经典)
- 包装车间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贵州建筑中级试题及答案
- 古代服饰复原与租赁服务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河北社区工作管理办法
- 超声内镜检查及护理配合
- 数字人文与档案重构-洞察及研究
- 关于密码的课件
- 小儿腹泻患者的健康宣教
- 企业有限空间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