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河南省郑州市第四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_第1页
2014届河南省郑州市第四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_第2页
2014届河南省郑州市第四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_第3页
2014届河南省郑州市第四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_第4页
2014届河南省郑州市第四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郑州市第四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考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据史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由此可见该制度()a.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 b.使土地和政治权力层层分割c.确立了中央集权制 d.扩大了国家疆域2.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a.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 b.分散的自然经济 c.贵族拥有世袭特权 d.王室日益腐败3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4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三省六部制 宋朝在中央设置中书门下,在地方设置通判明朝的内阁 清朝的军机处a b c d5、魏源在论及中国古代的用人制度时说“三代用人,士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与封建并起于上古,皆不公之大者秦、汉以后,公族虽更而士族尚不全革,九品中正之弊,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至宋、明而始尽变其辙焉,虽所以教之未尽其道,而其用人之制,则三代私而后世公也”。这主要说明( )a三代的用人制度和分封制同源 b秦汉时期用人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c九品中正制品评的标准全由门第决定d科举制促进了用人制度的公平公正6.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种“社会政治大转型”主要是指( )a.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 b.从分封制到郡县制c.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d.从奴隶制到封建制7.某教师在对秦朝历史进行讲述时,展示了两张与秦朝历史相关的邮票,引发了学生的热议,他们纷纷就邮票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评论,其中明显不正确的是()a.中央集权政治具有强大的威力 b.秦王朝统治下的人民负担沉重c.古代劳动人民具有卓越的智慧 d.秦代经济呈现全面繁荣的局面8.自汉朝到明清,“中朝、内阁、军机处”三个机构的共同特点是()始终没有实权由皇帝近臣取代重臣最初是临时机构始终由高官任职a. b. c. d.9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了以下四篇研究性学习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a以宗法制为例浅议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c论隋唐三省六部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10、从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这种变化所反映的实质是:( )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c.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得到承认d.生产关系的变革11.河北一战国中晚期的墓葬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4%。这些资料说明( )a.铁器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b.铁犁牛耕成为古代主要农耕方式c.铁农具的使用已经很普遍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12.据史籍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 )a.由西域传入b.属水力灌溉工具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d.最早出现于江南地区13.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刀镰者。”此文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发明于( )a.春秋战国时期b.两汉时期c.魏晋南北朝时期d.隋唐时期14.明嘉靖、万历年间,张居正提出“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省征发以厚农而资商,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的主张。这一主张( )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表明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c.反映了农商皆本的思想d.重视农工商业之间的关系15.南江县志棉布谣:“大妇弓弹中妇绩,绿鬓小妇当窗织,莫辞劳,吴中贾来价正高。”据材料分析,该民谣反映的历史时期应该是( ) 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16.“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材料描绘的是( )a.汉都长安b.隋都洛阳c.唐都长安d.宋都东京17.有学者指出:“划分官方指定市场区域的边界并将其与居住区分离开来的管理瓦解了。有形的分区壁垒已彻底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更为自由的街道模式。”与这一现象说法相一致的是( )a.日中而市,交易而退b.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c.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客d.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18.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b.主张统治者要有五种道德规范,实施仁政c.主张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d.主张教育“有教无类”19.董仲舒在答汉武帝的策问中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材料反映出董仲舒( )a.一生都反对邪辟之说b.认为政治与思想上的“大一统”是历史必然c.有力地推动了法家思想的发展d.独尊儒术,反对“尊儒尚法”“外儒内法”20. “良知犹主人翁,私欲犹豪奴悍婢。良知昏迷,众欲乱行;良知精明,众欲消化,亦犹是也。”与材料观念不符的是( )a.存善去恶 b.存天理,灭人欲c.致良知 d.格物致知21.有学者认为:“国不堪贰”的尊君传统和“民为邦本”的民本传统相反而又相成,体现出中国文化的鲜明特色。导致“尊君”和“民本”传统形成的根本因素是( )a.自然经济为主的经济形态b.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c.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d.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22.台湾作家柏杨认为:中国文化似一条壮观伟大的河流,但是到了14世纪,“它终于淤塞成一个酱缸,构成一个庞大而可哀的时代”。形成“酱缸”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专制制度 b.罢黜百家c.“三教合一” d.程朱理学23.“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称赞司马相如卓文君“善择佳偶”,公然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李贽的这些言论说明其思想特点是( ) 反对正统 抨击神权 离经叛道 男尊女卑a. b. c. d.24. “明会典: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明代婚姻观理学色彩浓厚b.明代婚姻观具有保守性c.明代政府鼓励寡妇守节操d.明代政府禁止寡妇改嫁25.隆兴元年(1163年),朱熹对宋孝宗进言:“陛下虽有生知之性,高世之行,而未尝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是以举措之间动涉疑贰,听纳之际未免蔽欺,平治之效所以未著。”下列观点与这一言论思想一致的是( )a.“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 b.“存天理,灭人欲”c.“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d.“学者须先立志”26.道教曾被国外一些学者称赞为“世界上唯一不强烈反对科学的神秘主义”。以下能够佐证外国学者这一观点的是( )a.活字印刷术的发明b.火药的发明c.纸的发明d.指南针的发明27.淮南子本经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对上述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引文中的“书”为甲骨文材料反映了仓颉造字的传说材料属于神话传说,毫不可信引文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文字发明的影响a.b.c.d.28.“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在中国种业界与袁隆平齐名,被誉为“南袁北李”。李教授潜心研究玉米四十年,取得巨大成就。李教授如果想了解玉米传入我国时的栽培方法,应该查阅( )a.氾胜之书 b.齐民要术 c.农书 d.农政全书29.唐穆宗曾问柳公权用笔之法,公权答云: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请判断与柳公权的书法风格最为相近,同样人品高尚,书法为后人学习,并有许多著名临摹楷体碑帖流传的盛唐时代书法家为( )a.张旭b.颜真卿c.怀素d.欧阳询30一位著名的绘画史学者在其著作中写道:“若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水林石花鸟禽鱼,则古不及近。”他所说的“古”与“近”指的是( ) a唐、宋 b晋、唐 c宋、元 d元、明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40分) 31.有人说,丞相这一制度的开局是个喜剧,而结尾却是一个悲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汉的丞相陈平有过总结:“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材料二诸葛忆兵教授在宋代宰辅制度研究中指出:宰辅在古代政治体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材料三汉书卷七十傅常郑甘陈段传第四十:“於是中朝左将军辛庆忌、右将军廉褒、光禄勋师丹、太中大夫谷永孟康曰: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朱元璋统一中国后,为建立中央集权的体制,以胡惟庸案为借口废除了丞相,设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咨询机构,这就是内阁的雏形。(1)据材料一说明古代宰相的职责。(3分)(2)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三个阶段的变化依次是什么?你认为宰相制度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演变的内在推动力是什么?为什么?(8分)(3)材料三中前后两史实有何主要异同?(4分)32.中国自春秋战国就步入了铁器时代,铁器的制造和使用在中国古代社会居于重要的地位。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材料二汉武帝下令“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古代刑具)左趾,没入其器物。”史记平准书材料三(明朝时广东地区)一个冶炉场按中等规模十座冶炉计算,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凡一炉场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艘。计一铁厂之费,不止万金”。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1)依据材料一,分析铁器的使用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4分)(2)材料二表明汉武帝采取怎样的经济政策?并写出这一时期与之类似的政治、思想政策。(3分)(3)材料三所描述的明朝矿冶业具有什么特点?这一类工矿业在明清时期发展受阻,请写出阻碍的因素。(5分)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 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一思想是有其必要的因此我们平心而论,董仲舒统一思想,尊崇儒术的呼吁,其功当多于过。李威熊董仲舒与西汉学术材料三 秦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