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_第1页
2016届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_第2页
2016届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_第3页
2016届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_第4页
2016届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州八中20152016学年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查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2015.10.9 一、选择题(共30道,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的对应位置。) 1、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 2、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4、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5、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a重农抑商b强调制度与秩序c厚古薄今d重视道德与人伦 6、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a. 地方无选举权b. 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c. 察举制的弊端d. 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7、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8、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d为阅读者“铺陈气势” 9、“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10、资治通鉴载:高宗初即位,欲更立武昭仪为后,犹豫未决,直恐宰臣异议耳。唐高宗所顾忌的宰臣,通常指的是a政事堂议事的宰相b御史大夫c三省六部的长官d谏臣 11、针对皇帝频繁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a.反对中央集权b.主张建立内阁c.主张加强相权d.反对三省六部制 12、谣谶是带有一定目的性、被当做预言来传唱的歌谣。后周时,有人制造“点检作天子”的谣谶,周世宗为绝后患,撤掉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以赵匡胤代之。后来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这说明谣谶a可以预示历史的走向b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c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必然d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偶然 13、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a瓦解宗法体系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14、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15、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b乡村市场的繁荣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d坊市制继续实行 16、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17、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182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这说明a. 官府重视商税收入b. 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c. 江南商业环境恶劣d. 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 18、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 19、“词”在两宋的发展胜过“诗”,被看作一个时代文学的代表,原因可能有节奏感强,形式更为自由,便于抒发感情对仗工稳、句式齐整,适于言志和述怀能合乐歌唱,贴近市民生活,群众基础广不断变革、创新,风格多样,佳作迭出abcd 20、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21、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22、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明初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这表明朱元璋a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b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c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 23、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24、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耧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收获、桔棉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资本主义的萌芽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25、雍正帝指责地方官员:“此当青黄不接之际,朕待报湖南雨水情形,既特使人来奏,何雨水粮价竟无一语及之,汝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于此事乎?”雍正帝意在a强调重农意识b关心百姓疾苦c申饬官员无能d关注地方稳定 26、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27、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28、有学者认为,徽商胡雪岩“垄断蚕丝,冀获暴利。此既为出口大宗,适光绪九年(188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悉归腐敝。由是尽丧其资,波及全国,钱庄分设各地者,纷纷倒闭,而胡氏一蹶不振。”在该学者看来,胡雪岩破产的主要原因是a没有投资近代工矿企业b买办商人势力的恶性竞争c金融业形势发生了变化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29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这反映了古代雅典a.最高权力机关由直接选举产生b.公民大会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c.从制度上防止专制以维护民主 d.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 30、426年,罗马帝国颁布引证法规定:凡在法律上遇到难题而成文法无明确规定时,则依照五大法学家(生活于二三世纪之交)的法律著述来解决若他们的著述观点有分歧,则以多数为准;如不能形成多数,则以伯比尼安(五大法学家之一)的观点为准;如伯比尼安未有意见表示,则由执法者自行选择。这则材料说明在当时罗马帝国司法裁判中a执法者具有任意裁判之权b五大法学家的意志可凌驾于法律之上c贵族意志等同于法律条文d五大法学家的法律著述具有法律效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个小题,共40分。其中第31题16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 31、(16分)宋代在传承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开拓演进,形成了独具风韵的宋代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北宋时,经济发达的浙江嘉兴“诗书礼乐相辉相扶,里之秀民、家之良子弟无不风厉于学”。经济落后的夔州路和广南东、西路,文化也逐渐得到普及。如夔州(四川奉节),从前“此邦之人尚不识书”,到庆历年间,“人渐知读书”。两广地区学校相继建立。北宋时,三河(河北今县)“村民颇知书,以耕桑为业”。南宋时,海州睢佑卿“父祖以农桑为业”,他“独亲于学。作文赋诗,为乡里称道”。北宋时,饶州帽匠吴翁“日与诸生接,观其济济,心慕焉”,他“教子任钧读书,钧少而警拔,于经学颖悟有得”。南宋时,鄂州富商武邦宁“交易豪盛,为一郡之甲”,他叫其次子武康民“读书为士人”。 宋史资料汇编材料二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高中历史必修二材料三北宋时,“负担之夫,微乎微者也,日求升合之粟,以活妻儿,尚日那一二钱,令厥子入学,谓之学课。亦欲奖励厥子读书识字,有所进益。”臣(北宋国子祭酒邢罱)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无一二,盖传写不给。今板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四 隋唐均规定:“工商不得入仕。”(通典卷一四)。宋太,宗在淳化三年(992)三月二十一日的诏书中,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宋会要辑稿选举)。甚至还出现“有道释之流还俗赴举”现象。 为儒家正声“重农抑商”非儒家所为材料五 近代学者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邓广铭序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文化普及的特点。(3分)(2)根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文化普及的原因。(4分)(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材料五的观点。(9 分) 32、(12分)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认为北魏政权的衰落和灭亡缘于“汉化”政策;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的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你同意材料中的哪种观点?说明同意的理由。 33、(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金融学专家陈志武教授曾提出一个命题:“掠夺对西方的崛起贡献有多大?”他指出,当前中学和大学的历史教育中认为:“西方的兴起靠的是掠夺,然后才有金融的发达,科技的进步,才有今天的现代化,即掠夺在先,发展在后。”然而陈志武教授坚决予以否定并论证两点:一是在16世纪西班牙从美洲掠夺金银之前,西欧商业银行的发达程度已经非常高,足以解决跨国贸易支付问题。二是如果西方的兴起或者崛起靠的是掠夺,为什么成吉思汗的蒙古掠夺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为什么最早征服美洲大陆并从拉美掠夺了大量金银的西班牙从17世纪就开始没落?为什么藏在地下的石油资源没有让当今的中东国家成为世界强国?如果掠夺在先,发展在后的观点成立的话,那显然忽视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商业、金融、文化、科技及相关制度方面的发展,也没有认识到古希腊罗马留在西方的民主法治思想,这些发展给西欧以超前的制度和崛起的实力。 历史教学2012.2 评材料中关于“掠夺”与“西方崛起”关系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讨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福州八中20152016学年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查历史 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15 c a d a b c a c c a c d b b c 16-30 d a c c a b b b a d d b d c d 31、(16分)参考答案(1)特点:文化普及程度较高;从先进地区推广到落后地区;从士阶层推广到农工商各阶层。(3分)(2)原因:统治者重文轻武政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对文化的需求增强;印刷技术的进步,书籍增多,便宜易得;宋代教育的发展(书院教育);宋代科举取士条件放宽;家庭重视文化教育。(4分)(3)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我认为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史实:宋词繁荣,话本出现,画学兴起,风俗画流行;理学兴盛对后世影响深远;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等科技发明形成并外传。总之宋文化高度繁荣,陈寅恪实事求是肯定了宋文化成就。(9分)32、(12分)参考答案答案一我同意赵翼的观点。即北魏政权的衰亡缘于“汉化”政策。(1分)理由:(1)政治:孝文帝迁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国力衰微;破坏了鲜卑族的纯朴风尚,使鲜卑贵族沾染上腐朽没落的魏晋门阀士族的种种恶习,骄奢淫逸,官风腐败,鲜卑贵族日益腐化,腐蚀了北魏原本纯补、实效的政治生活;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伏下了北魏衰亡的契机。(2)生活: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族等、改籍贯、通汉婚,彻底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毫无保留地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 “全盘汉化”。结果摧毁了北魏赖以统治的根基,丧失了鲜卑族勇武之气,完全泯灭了鲜卑族的优点和个性,使曾经生机勃勃、骁勇善战的鲜卑族逐渐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之中。(8分)因此,赵翼批判孝文帝的“全盘汉化”政策是有道理的。对待任何一种文化,都应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任何改革,都必须立足于自身的主体性,都不能割裂自己的传统与历史,都不能脱离自己的文化土壤。(3分)答案二我同意黄仁宇的观点,即孝文帝改革“不期然的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1分)理由:(1)经济: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改进工具,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使以游牧为主的鲜卑族变为农耕者,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2)政治:迁都洛阳、实行官吏俸禄制, 整顿吏治,采纳汉族先进的政治制度,这些措施加强了国家管理,巩固了统治,团结了汉族地主,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3)风俗习惯和民族关系: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通汉婚,移风易俗,这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融合,南北之间民族隔阂的逐渐消除,鲜卑族也最终融入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整体中。(8分)总之,在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尖锐的情况,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变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为隋唐时期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整个中华民族进步。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黄仁宇站在宏观历史视角度肯定了孝文帝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的贡献。(3分)33、(12分)参考答案观点一:掠夺在前,发展在后,掠夺促进西方崛起。态度:我同意“掠夺在前,发展在后,掠夺促进西方崛起”的观点。(2分)论证:殖民扩张与掠夺,为西方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市场和产品销售地,促进了西方的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