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专题复习 古代 文化常识 人的称谓官吏任免科举制度古地理 古代文化常识 一、人的称谓 v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 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 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 庆献谄于后”。 v【称字】苏轼为苏子瞻等。 v【称号】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 v【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 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而称奸臣 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一、人的称谓 v【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 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 v【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 人称孟襄阳; v【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 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 黎。 v【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 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v【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 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 v【谦称】(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 ,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 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 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 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 少德之人)。 v(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 v【谦称】(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 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 、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 “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 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等。“ 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如寒 舍、敝舍、舍弟、舍妹、等。(6)其他自谦词有: 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 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 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老人自谦时用老 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 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敬称】也叫“尊称”。 (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 陛下等。驾、陛下,代称皇帝。代称皇帝。 (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4) 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 。 【敬称】(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 尊、贤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 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令阃(kn) ( 对方妻子)、令兄、令郎、令爱。尊,用来称 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 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 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贤, 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 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 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 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敬称】(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 而后,遇丈人”(论语)。唐以后,丈、丈人 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 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 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 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 。 【敬称】(8)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 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 子、先生、大人等。 (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 (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 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 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 王,如圣上、圣驾等。 【特殊称谓】主要有以下四种: (1)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 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2)职业的称谓。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 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 ,让人一看就知道其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 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 职业。师说中的“师襄” ,“师”,意为乐师 ,表明职业。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 名叫“孟”的艺人。“优”,亦称优伶、伶人,以 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 (3)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用一种 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 (tio)是 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总角是八九岁至 十三四岁的少年。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 六岁。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弱冠是男子二 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不惑是男子四 十岁。知命是男子五十岁。花甲是六十岁 。古稀是七十岁。耄(mo)耋(di)指八九 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官吏任免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 “于是辞相印不拜”。 (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一 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 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 三种情况。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 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 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 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 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 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 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 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官吏任免 科举制度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 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 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 ,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 良文学、茂才等。陈情表:“前太守臣逵 ,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 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 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 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 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 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科举制度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 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 科举。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 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 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 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 熹四书集注为准。 v【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 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 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 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 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促织“邑有成名者,操 童子业。 v【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 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 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 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v【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 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 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 ,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v【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 ,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为 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 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 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 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 三甲统称进士。 v【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 、下第。“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科举制度 【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 行政特区,与县相当。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望中犹记,烽 火扬州路。”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 、水南为阴。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 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地理知识 文言 语法 常见实词 常见虚词 句式和用法 常见实词 文言实词包括 名词 、动词 、形容 词 、数词 。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 教学大纲 (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年4月第1版)开列了120 个 常见文言实词。2003年及以后年 份的高考涉及文言实词的试题不 会超过这120个实词的范围。 常见实词 一、掌握文言实 词的基本知识 二、根据语境正 确推断实词词义 一、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 1、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 2、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词 误解为 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双音词。 3、遇到多义词时 ,要慎重推断其在具体 语句中的正确义项。 4、古文通假现象普遍 ,如果遇上的生词 用本义 、引申义、比喻义都解释不通时 ,就要 考虑它是不是通假字。 1、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 *有的古词义至今有所扩大。 *有的古词义至今有所缩小。 *有的古词义至今已有转移,即一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 乙事物。 * 有的古词义至今感情色彩已有变化 。 在推断文言词义时,对那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经不同 的词,尤其是有细微差别并且容易被忽略的词,千万不能望文 生义,以今释古;否则要么牵强附会,要么歪曲文意。 如:曹操 将顺江东下。 (“江”,古专指长江今泛指一切河流。) (“肉”,古泛指动物的肌肉今专指猪肉。)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如: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牺牲” , 古指祭祀用的牲 畜今转移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 。 (“卑鄙”,古指地位低下 ,见识浅薄 ,属于中性词今指品质 恶劣,变为贬义词。) 2、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词 误解为 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双音词。 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 有时由于两个词意义相关或语法结构上的 关系而连在一起使用,随着语言的演变,在现 代汉语中变成了一个双音词,词义也由原来的 两个变成了一个。 如: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 足以畜妻子。 “妻子”,原来是两个词,“妻”指妻子,“子”指儿 女。现代汉语是一个双音词,指男子的配偶。 3、遇到多义词时 ,要慎重推断其在具体 语句中的正确义项。 *六王毕,四海一 。 *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 *一人,一桌,一檀板而已。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 黄泉,用心一也。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数目,自然数的开始。) (统一) (相同、一样) (专一) (满、全) 4、古文通假现象普遍 ,如果遇上的生词 用本义 、引申义、比喻义都解释不通时 ,就要 考虑它是不是通假字。 通假字与本字在读音的联系上有以下几种情况 : (1)完全相同。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 王。 (2)声母相同。如:河曲智叟亡以应。 (3)韵母相同。如: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 而赂秦。 (4)声韵均不相同。如:秦伯说,与郑人盟。 “蚤”通“早 ” “亡 ” 通“无” “从”通“纵” “说”通“悦” 二、根据语境正确推断实词词义 语境 ,即上下文 。上下文对词义具有制约 和提示作用 。一般地说 ,不管一个词有多少义 项 ,在具体的语境中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含义 。 因此 ,必要的知识储备与较强的语境意识结合 起来 ,就是我们“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的关键。 所以 ,平时要注意做必要的知识积累 , 阅读文言文篇段时要细心体察语境 ( 上下文 ) 的意思。要力戒孤立、片面。 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 推断词义)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 不定项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 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 ,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 1、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尼乃曰: “既是憨师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但两相 会意可耳。”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 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2005年, 高考湖北卷) 然以其文弱故,易之 易:轻视 2、张易之奴暴乱都市,元忠杖杀之。及为相,太后 召易之弟岐州刺史昌期,欲以为雍州长(chn )史, 对仗,问宰相曰:“谁堪雍州者?”元忠对曰:“今之朝臣 无以易薛季昶。”太后曰:“季昶久任京府,朕欲别除一 官;昌期何如?”诸相皆曰:“陛下得人矣。”元忠独曰: “昌期不堪!”太后问其故,元忠曰:“昌期少年,不闲闲吏 事,在岐州,户口逃亡且尽。雍州帝京,事任繁剧,不 若季昶强干习事。”(2004年,高考湖北卷) 翻译句子: 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 不闲闲吏事,在岐州,户口逃亡且尽 闲:空闲 取代,替代 通“娴”,熟习 3、昌宗从旁迫趣说,使速言。说曰:“陛下 视之,在陛下前犹逼臣如是,况在外乎!臣今 对广朝,不敢不以实对。臣实不闻元忠有是 言,但昌宗逼臣使诬证之耳。且臣岂不知今 日附昌宗立取台衡(宰相),附元忠立致族灭 但臣畏元忠冤魂,不敢诬之耳。”他日, 更引问,说对如前。 (2004年,高考湖北卷) 昌宗从旁迫趣说 趣: 催促。 二、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 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 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 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 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 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 词性、词义。 书褒城驿壁(唐)孙樵 1、 褒城驿号天下第一。及得寓目,视其沼, 则浅混而污;视其舟,则离败而胶;庭除甚芜, 堂庑甚残,乌睹其所谓宏丽者? (2005年高考浙江卷) 庭除甚芜:废弃 2、今者天下无金革之声,而户口日益破; 疆场无侵削之虞,而垦田日益寡、生民日益困 、财力日益竭,其何故哉? (2005年高考浙江卷) 疆场无侵削之虞:忧虑 台阶 语法推断法 根据字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 ,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 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 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 状语是由副词充当 1、将军军身披坚坚执执锐锐,讨讨伐暴秦,功盖寰宇 ! 2、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从句子成分看,“坚”“锐”分别充当“ 披”和“执”的宾语,因次解释为:坚硬坚硬 的盔甲的盔甲和锐利的兵器锐利的兵器 “籍”后跟了“吏民”做宾语,所以“籍 ”应该是动词,翻译为:登记。 3、烟涛微茫信难求。 4、楚王贪而信张仪。 “信”做副词,解释为的确。 “信”后跟宾语应该是动词,解释为信任 。 1、予既揖退老甿,条其言,书于书褒城驿 屋壁。 (2005年高考浙江卷) 条其言,书于书褒城驿屋壁 条:整理 2、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和睦 (2004湖南 ) “和”接代词宾语“之”,当为动词,而不能 理解为形容词“和睦”;再联系上文“鸣”, 可知“和”应为“应和”。 2、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 进道,往还如是。 (2000年全国高考题) C.自放驴驴,取樵炊爨/樵:打柴。 3、B 拜住(人名)袖其疏入谏 袖:藏在袖 里 (06年重庆卷) 樵:木柴 爨:cun 4、适朝廷大开御河,时方隆冬,役夫僵仆于道 ,中使督之急。泽曰浚河细事,乃上书其帅曰 :“时方凝寒,徒苦民而功未易集,少需之,至 初春,可不扰而办。”卒用其言上闻,从之。惠 卿辟为属,辞。 宋史 惠卿辟为属 辟:征召 少需之,至初春,可不扰而办 需:需要 等待 四、联想推断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 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 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 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联系教材 联想成语 联想推断法联系教材 1、李超,字魁梧,淄之西鄙人 鄙:粗俗 联想:“蜀之鄙有二僧” 为学(边 境) “越国以鄙远” 烛之武退秦师 (把当作边境) 2、会里人郑俶欲葬亲,贷于人无得,城 知其然,举缣与之。(2005江苏卷) 联想:我有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 献 鸿门宴(恰逢)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庄周买 水(借) 河东凶亦然 寡人之于国也(这样) 联想推断法联想成语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联想: 不速之客 速:招致,招引 2、臣所陈虽小,可以喻大。 (05年辽宁卷 )联想:家喻户晓、不言而喻 喻:明白 3、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联想:日薄西山、义薄云天 薄:靠近 3、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 合战破之,韩轨遂投城遁走。 (2004辽 宁卷) 联想:投笔从戎 投,扔掉,舍弃 1、而伯夷、叔齐齐耻之,义义不食周粟,隐隐于首阳山,采薇 而食之。及饿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神农农、虞、 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 饿饿死于首阳山。 徂:通“殂”,死亡。 (2006年福建省) C我安适归归矣 适:往,到 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齐安舟行适临临汝。石钟 山记 适莽苍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 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逍遥游 2、畜妻而育子,同也;衣冠仪仪貌,无不 同者。白昼俨俨然,乘其同类类之间间而陵(欺 侮、侵犯)之。 C 畜妻而育子,同也 畜:养 如:今也,制民之产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 妻子,乐岁终乐岁终 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齐齐桓晋文之 事 3、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 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 (2006年高考湖北卷) A 不徒高谈虚论 徒:只是 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五、成语对应法(借助熟知的成语 推断词义)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 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 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1、湖南之为邦,北枕大江,南薄五岭,西 接黔蜀 (06年湖南卷) D.北枕大江,南薄五岭 薄:接近 日薄西山 b 解释薄:迫近。太阳快落山了。比喻人已 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 六、字形推断法 1、根据形旁推断本义。 如:“理”,从玉(左偏旁写作王),凡形 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 关,据此可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 得宝焉”(韩非子)中的“理”字的意 思是“ ”。 治玉、雕琢 “禾”与五谷有关; “贝”与金钱有关; “皿”与器具有关; “宀”与房舍有关; “阝”与地名有关; “求”与毛皮有关; “言”与说话有关; “隹(zhu) ”与鸟雀有关; “尸”与身体关; “冖”与笼罩有关; “系”与捆绑有关; “纟”与丝织品有关; “歹”与死亡有关 ;“月”与肉有关; “页”与首有关; “自”关鼻,“目”关眼。 “攴(p) ”与敲击有关; 一、阅读下文,完成12题。 永之氓 永(即永州)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 湘水,中济,船破,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 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 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 呼且号曰:“汝愚之甚! 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 摇其首,遂溺死。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 者乎?于是作哀溺文。 (节选节选 自柳河东东集)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绝:横渡 B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 后:后面 C又摇其首,遂溺死 其:语气词,起强调 作用 D何不去之 去:到 【解析】 B落在后面;C.代词,他的;D.抛 弃。 【答案】 A 二、阅读下文,完成34题。 杨伯雍种玉 杨公伯雍,雒阳县人也。本以侩卖为业。性笃孝。父 母亡,葬无终山,遂家焉。山高八十里,上无水,公汲水, 作义浆于坂头 ,行者皆饮之。三年,有一人就饮,以一斗石 子与之,使至高平好地有石处种之,云:“玉当生其中。”杨公 未娶,又语云:“汝后当得好妇。”语毕不见。乃种其石。数岁 ,时时往视,见玉子生石上,人莫知也。有徐氏者,右北平著 姓,女甚有行,时人求,多不许。公乃试求徐氏。徐氏笑以为 狂,因戏云:“得白璧一双来,当听为婚。”公至所种玉田中, 得白璧五双,以聘。徐氏大惊,遂以女妻公。天子闻而异之, 拜为大夫。 (节选自晋干宝搜神记,有删节) 【注】雒(lu)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侩(kui)卖:介绍 买卖。性笃孝:性,性格、本性;笃,忠厚。无终山:在 今河北省蓟县北。 3解释释下列加点词词在文中的意思。 (1)拜为为大夫 (2)语语毕毕不见见 (3)女甚有行 有一人就饮饮 当听为为婚 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词类词类 活用情况并解释释 。 (1)遂以女妻公_ (2)父母亡,葬无终终山,遂家焉_ 【答案】3、(1)授予官职职 (2)完 (3)德行 靠近 、接近 听从 4、(1)名作动动,许许配 (2)名作动动,安家 三、阅读下文,完成57题。 严母训子 初,延年母从东海来,欲从延年腊。到雒阳,适见报囚 。母大惊,便止都亭 ,不肯入府。延年出至都亭谒母,母闭 阁不见。延年免冠顿首阁下,良久,母乃见之,因数责延年: “幸得备郡守,专治千里,不闻仁爱教化,顾乘刑罚多刑杀人 ,欲以立威, 岂为民父母意哉!”延年服罪,重顿首谢,因自 为母御,归府舍。母毕正腊,谓延年:“我不意当老见壮子被 刑戮也!行矣!去女东归,扫除墓地耳。”遂去,归郡,见昆 弟宗人 ,复为言之。后岁余,果败。东海莫不贤知其母。 ( 节选节选 自汉书汉书 酷吏传传) 【注】严母:严延年的母亲。雒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都亭:秦汉时在郡县城郭附近道旁修筑的亭舍,供旅客停宿。 昆:兄。宗人:本家人。 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欲从延年腊_ (2)母大惊,便止都亭_ (3)去女东归,扫除墓地耳_ (4)延年服罪,重顿首谢_ 【答案】 (1)和一起 (2)停止,歇止 (3)离开 (4)谢罪 6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去女东归 _通_ (2)东海莫不贤知其母 _通_ 【答案】 (1)“女”通“汝”,你 (2)“知”通“智” ,智慧 7解释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词语 。 (1)岂为岂为 民父母意哉_ (2)顾顾乘刑罚罚多刑杀杀人_ (3)我不意当老见见壮子被刑戮也_ (4)后岁岁余,果败败_ 【答案】 (1)父母官 (2)反而 (3)遭受 (4)出事 【参考译文】 当初,严延年的母亲从东海郡来,打算与严延年一起行 腊祭礼。刚到洛阳,就碰上处决犯人。母亲很震惊,便在都 亭歇止,不肯进入郡府。严延年出城到都亭拜见母亲,母亲 关门不见。严延年在门外脱帽叩头,过了好一阵,母亲见了 他,于是一条条地斥责他说:“有幸当了郡太守,治理方圆千 里的地方,没听说你以仁爱之心教化百姓,反而靠着动用刑 罚大量杀人,想以此来建立威信,难道这是当老百姓的父母 官的意图吗!”严延年赶忙认错,重重地叩头谢罪,于是亲自 为母亲驾车,一同回郡府去。 正腊的祭祀结束后,母亲对严延年说:“我想不到人老了 还要亲眼看见壮年的儿子身受刑戮!我走了!离开你向东回 到家乡去,为你准备好葬身之地。”于是母亲离去了,回到本 郡,见到兄弟本家,母亲又把以上的话对他们说了。过了一 年多,严延年果然出事了,东海人没有不认为严延年的母亲 贤明智慧的。 四、阅读下文,完成810题。 唐雎说信陵君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军,存赵国,赵王自 郊迎。 唐雎谓信陵君曰: “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 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 : “何谓也?”对曰: “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 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 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 秦军,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 王,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 【注】选选自战战国策魏策四。卒然:突然。“卒 ”通“猝”。无忌:信陵君的名。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事有不可知者_ (2)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_ 【答案】 (1)能 (2)恨 9解释加点的词语。 (1)赵王自郊迎_ (2)(油)自钱孔入而钱不湿_ 【答案】 (1)亲自 (2)从 10解释释句中多义词义词 的含义义。 (1)唐雎谓谓信陵君曰_ (2)何谓谓也_ (3)太守谓谓谁谁_ 【答案】 (1)对对说说,介词词 (2)说说,动动 词词 (3)是,动词动词 【参考译文】 信陵君杀了晋鄙,救了邯郸,打败了秦军,保 全了赵国,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他。 唐雎对信陵君说:“我听到这样的说法,世上有 的事情,是不可以知道的,有的事情是不可以不知 道的;有的事情是不可以忘记的,有的却是不可以 不忘记的。”信陵君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唐雎回 答:“别人憎恨我,我不能不知道,我憎恨别人,不 能让别人知道;别人对我有恩德,我不能忘记;我 对别人有恩德,我不能不忘记。现在你杀了晋鄙, 解救了邯郸之围,打败了秦军,保全了赵国,这是 你对赵国的大功德。现在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你, 你很快就要见到赵王,我希望你忘记救赵的事。”信 陵君说:“我恭恭敬敬地接受您的教诲。” 在下列对联的末尾加上什么虚 词能使其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反? 君恩深似海 臣节坚如山 矣 乎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 、 介词 、连词 、助词 、叹 词和代词。 文言虚词很多 ,但“常见”者毕竟 有限 。考试大纲列了18 个常见文 言虚词 :而 何 乎 乃 其 且 若 所 为 焉 也 以 因 于 与 则 者 之。考查的 热点一直集中在这18个常见文言虚词 的 用法上。 常见虚词 解释释下面文段中的12个“其”字。 狐谓狼曰:“羊肉其鲜乎!君其有意 ,叼其一而啖之,得饱其口福。”狼 曰:“其如猛犬何?”狐谓于犬曰:“羊 数詈君,其言不堪入耳,君竟无所怨, 其无闻邪,其畏主人邪?及其嬉逐 ,愿为一雪其耻。君其许之!”犬笑 曰:“欲加之罪,其无辞乎?”护羊愈谨 ,狐与狼愤然离去。 【答案】 副词,表感叹语气,译为“可”“多么” 连词,表假设关系,译为“如果” 代词,译为“其中” 代词,译为“你的” 代词,译为“那”或“我们” 代词,译为“它的” 连词,表选择关系,译为“是还是” 代词,译为“它们” (羊) 代词,译为“那” 副词词,表祈使语语气,译为译为“一定”或“可要” 副词词,表反问语问语气,译为译为“难难道” 【参考译文】 狐狸对狼说:“羊肉多么鲜美啊。如果你有意 品尝,不妨叼其中一只吃吃,饱饱口福。”狼 说:“有凶狗守护着羊群怎么办?”于是狐狸挑 拨离间地对凶狗说:“羊多次在背后骂你,那 些话太难听了,你竟然不生气,是果真没有听 到,还是怕你的主人?等到哪一天它们追逐嬉 戏的时候,我也愿意为你一雪前耻。你一定要 答应我。”凶狗笑着说:“想要加害于人,还怕 找不到罪名吗?”于是凶狗守护羊群更加谨慎 。狐狸和狼的奸计没有得逞,悻悻离去了。 例1:2008年高考全国卷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部侍郎 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B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 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C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何自戚戚,不逐去之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解析】答案:A。都作介词,因为。B项,第一个结构助词 ,的;第二个用在主谓之间,不译。C项,第一个“所”是直接 用在动词前,作助词,表示“情况”;第二个“所”与“为” 构成“为所”式,表被动。D项,第一个“何”应该是疑问副词, 可译为“为什么”;第二个“何”疑问代词,什么,作介词宾语 。 A 常见虚词 1、了解古今变化 2、关注代词 3、辨明意义用法 4、注意特殊情况 1、了解古今变化 文言虚词的古今变化情况大致有以下四种: (1)有的消失了。 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险以远 ,则 至者少。“夫”作为 发语词,现在已经不用了。 (2)少数沿用下来。 如: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于 是”现在还用。 (3)有的用 法发生了变化。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也” 是语气助词 ,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而现代汉语的 “ 也 ”是表 示重复的副词。 (4)有的已被别的词所代替 。 如:无能为也矣。 助词“矣” 已被现代汉语中的语气助词“了”(“呢”、“啊”)所代替。 2、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大多从实词借用或虚化而来。因此,有 的词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如“以”,在“屠 暴起,以刀劈狼首”句中可以译为“用”(虚词),而在 “皆以美于徐公”句中可以译为“认为”(实词)。 3、辨明意义和用法 一个文言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如“之”,可以作代 词、助词、动词。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 青于蓝”,句中的两个“于”都作介词,但前一个“于” 作“从”解,后一个“于”作“比”解。而相同的用法也可 以用不同的文言虚词来表示,如“皆、悉、咸、举”都 可以用来表示范围。归去来兮辞中的“舟遥遥以 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中的“以”和“而”都是连词,在 句中的用法也完全相同。 例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今如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 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 既出塞,出东道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D 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答案 A 介词,“凭 ” 介词,“把 ” 副词,“恰逢”、“正赶上” 副词,“恰逢”、“正赶上” 副词,“已经”、“以后” 副词,“已经”、“以后” 连词,“不论” 连词,“不论” 4、注意特殊情况 文言虚词中的特殊情况主要指以下几类: (1)兼词。兼词是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 音词。如: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 (2)虚词连用。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3)双音单音。 如: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焉”、“耳”、“矣”三个语气词连用,起到了加强语气 的作用 ,语气的重点落在最后一个“矣”上。 “因为” 是两个词,“因”解为“于是”,“为”解为“写”。 “诸”是“之”和“ 于”的合音。 虚词词性虚词词性 代代 词词 副副 词词 介介 词词 连连 词词 助助 词词 叹叹 词词 代替名词、名词性词组成句子的词。分为三代替名词、名词性词组成句子的词。分为三 类:类: 人称代词。如人称代词。如“ “吾吾” ”、“ “尔尔” ”、“ “汝(女)汝(女)” ”; 指示代词。如指示代词。如“ “是是” ”、“ “此此” ”、“ “彼彼” ”、“ “兹兹” ”等等 。 疑问代词。如疑问代词。如“ “何何” ”、“ “奚奚” ”、“ “焉焉” ”等。等。 代词代词 例如:例如: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乃出出 。 问今是何世,问今是何世,乃乃不不知知有汉有汉 。 尔尔其其无无忘忘乃父之志。乃父之志。 副副 词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性质、状态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性质、状态 的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副词能修饰的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副词能修饰动动 词、形容词词、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数量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数量词 。 例如:例如: 公公【为为我我】献献之。之。 天行有常,不天行有常,不【为为尧尧】存存,不,不【为为桀桀】王王 。 请请【以以剑剑】舞舞。 【以以资政殿学士资政殿学士】行行 故燕王欲故燕王欲结结【于于君君】。 介介 词词 与名词、代词及某些名词性词组结合,组与名词、代词及某些名词性词组结合,组 成介词结构,表示动作行为的成介词结构,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对象方向、对象 、处所、时间、处所、时间等意义的词。介词结构主要等意义的词。介词结构主要 充当句子的充当句子的状语状语 。 (公子)欲以客往复秦军,(公子)欲以客往复秦军,与与赵俱死。赵俱死。 夸父夸父与与日同走。日同走。 知可以战知可以战与与不可以战者胜。不可以战者胜。 彼彼与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以御,左轮朱御,左轮朱 殷。殷。 (于)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于)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以问(张)巡。问(张)巡。 例如:例如: “而而” 河水清河水清且且涟漪。涟漪。 有好事者船载有好事者船载以以入。入。 连连 词词 用来连接各类实词、词组成分句的词。根据用来连接各类实词、词组成分句的词。根据 连词所表示的关系,可以分为联合连词、偏连词所表示的关系,可以分为联合连词、偏 正连词。表正连词。表联合关系联合关系又可分为并列连词、递又可分为并列连词、递 进连词、选择连词、承接连词四类。表进连词、选择连词、承接连词四类。表偏正偏正 关系关系的又分为让步转折连词、因果连词、假的又分为让步转折连词、因果连词、假 设连词、条件连词、目的连词等。设连词、条件连词、目的连词等。 例:晋侯、秦伯围郑,例:晋侯、秦伯围郑,以以其无礼于晋其无礼于晋” ” “ “以以” ”作作介词介词后面跟后面跟名词或代词或名词短语名词或代词或名词短语, 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充当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充当状语状语 例:以一璧之故例:以一璧之故逆逆强秦之欢强秦之欢 以以” ”作作连词连词时,后面通常都是时,后面通常都是动词动词 例:例:1 1、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 2、有好事者船载、有好事者船载以以入入 助助 词词 古代汉语中的助词指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古代汉语中的助词指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 充当句子成分,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充当句子成分,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 词。它一般分为词。它一般分为: : 结构助词(结构助词(“ “之之” ”),), 语气助词(语气助词(“ “焉焉”“”“为为” ”)、)、 音节助词(音节助词(“ “其其”“”“之之”“”“而而” ”) 叹叹 词词 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 蟹六跪而二螯 假设:如果,假如 1.连词 并列:又或不译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转折:但是,却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顺承:就,接着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递进:并且,而且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因果:因而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修饰:地或不译 其 其皆出于此乎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吾其还也 其孰能讥之乎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推测)大概 (希望)应当,一定 还是 (反问)难道、岂 (强调)真的 2008年高考福建卷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因载而与之俱归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 吾乃今日睹而赎之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C. 而申乎知已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D. 故君子不以功轻人之身 秦亦不以城予赵 【解析】A项“之”, 一为代词,他;一为助词,无实义。 B项“而”,两者皆表顺承,无实义;C项“乎”,一项相当“ 于”,表示动作的对象,对,对于;一项用在句中,表停 顿。D项“以”,一项表凭借,译为依据;一项表示动作处 置的对象,译为“把”。 B 一、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县令李侃,不知所为 。其妻杨氏曰:“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 ,死焉,职也。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 1下列句中“为为”的用法与其他三项项不同的一项项 是 ( ) A项项城为为叛军军困 B县县令李侃,不知所为为 C吾从板外相为为应应答 D为为君翻作琵琶行 【解析】 B项的“为”是动词,译为“作 、做”,其他三项中的“为”均为介词;A 项的“为”译为“被”;C项的“为”出自 项脊轩志,译为“对”。D项的“为”, 译为“替、给”。 【答案】 B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34题。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 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 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 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 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 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选选自左 传传) 【注】乡乡校:地方学校,又是公众聚会议议事的 场场所。子产产:名公孙侨孙侨 ,郑郑国大夫。然明也 是郑郑国大夫。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词语 ,意思相同的一 项项是( )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为 不知木兰兰是女郎 世无孔子,谁谁能定是非之真 是吾师师也 A B C D 【解析】 为“这”;表示判断,“是” ;为“对,正确”。 【答案】 B 4下列句子中的“于”,与“郑郑人游于乡乡校”的 “于”用法相同的一项项是 ( ) A若亡郑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烦执 事 B老臣窃以为为媪之爱爱燕后,贤贤于长长安君 C谪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师也 D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见将军军于此 【解析】 D与题干中“于”都解释为“在”。 A项为“对”;B、C两项为 “比”。 【答案】 D 【参考译文】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的得失)。郑国大夫然明 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 ?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 施的好坏。那些他们认为好的,我就实行它们;那些他们 厌恶的,我就改正它们。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 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 来防止怨恨。(毁掉乡校)难道能很快制止这些议论吗?然而 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 的人必然很多,(到那时)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 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做治病的良药。”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7题。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 )喟然叹曰:“莫乐为 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 之。公披袄( )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 ?”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 )撞之。” 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 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5文中括号内应应填的虚词词是 ( ) A遂 而 则则 B乃 而 故 C乃 以 则则 D遂 以 故 5.【解析】乃:竟然;而:连接相承关系; 故:所以。 【答案】B 6下列四句中“之”字用法相同的是( ) 惟其言而莫之违 援琴撞之 是非君 人者之言也 左右请除之 A B C D 6.【解析】都是代词,其中“莫之违” 是宾语前置句,“莫违之”。是助词“的”。 【答案】 D 7下列说说法不正确的一项项是( ) A“莫乐为乐为 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违”两个“莫”字意义义不相同 。 B“师旷师旷 侍坐于前”“琴坏于壁”“有小人言于侧侧者”中三个“ 于”字意思相同。 C“寡人也”“是非君人者之言也”中两个“也”字作用相同。 D“以为为寡人戒”的“以为为”与出师师表中“愚以为宫为宫 中之 事”的“以为为”意思相同。 【解析】 D“以为寡人戒”中的“以为”是“以(之)为”,两 个词,“把它作为”;“愚以为”是“我认为”。A项中前“莫”是 “没有什么事”之意,后“莫”是“没有谁”之意。【答案】 D 与现代汉语 不同的句式 判断句 被动句 省略句 倒装句 固定句式 句式和用法 与现代汉语 不同的句式 与现代汉语 不同的用法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项是 ( ) A复道行空,不霁霁何虹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沛公军军霸上 D此其志不在小 【解析】 D项的“小”,形容词作名词,“小事”。 A项的“虹”,名词作动词,“出现虹”;B项的“衣” ,名词作动词,“穿”;C项的“军”,名词作动词, “驻扎军队”。 【答案】 D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项 是 ( ) A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B下江陵 C后世之谬谬其传传而莫能名者 D五亩亩之宅,树树之以桑 【解析】 C项的“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 文字”。A项的“族”,名词作动词,“灭族”;B项 的“下”,方位名词作动词,“攻下”;D项的“树” ,名词作动词,“种植”。 【答案】 C 3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宾语宾语 前置的一项项是( ) A时时人莫之许许也 B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C吾子未之恩也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解析】 D项为定语后置。 【答案】 D 1、判断句 (1)主语后用“者”,谓语后用“也”表示判断。 如: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主语后单用“者”,或谓语后单用“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