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血型 鉴定、人体心电图描记、人 体动脉血压的测定 实验目的 l掌握血红蛋白的测定方法; l学习鉴定血型的基本方法,观察红细胞凝集现 象,掌握ABO血型和Rh血型鉴定的原理; l学习并掌握人体间接测压法的原理和方法; l学习心电图波形的测量方法;了解人体正常心 电图各波的波形及其生理意义。 实验原理-血红蛋白含量测定 n红细胞与盐酸作用生成褐色盐酸高铁血红蛋白 。经稀释与标准色柱比色,即可求得血红蛋白 含量。 实验原理-血型鉴定 n血型一般指红细胞的血型,是根据红细胞膜外表 面存在的特异性抗原(镶嵌于红细胞膜上的糖蛋 白和糖脂)来确定的,这种抗原或凝集原是由遗 传决定的。 n抗体或凝集素存在于血清中,与红细胞的不同抗 原起反应,产生凝集,最后溶解,由于这种现象 ,临床上在输血前必须注意鉴定血型,以确保安 全输血。 n通常输血反应中大多数注意ABO血型系统,其次 为Rh血型。 Rh血型系统 n1940年,landersteiner与wiener用恒河猴RBC免疫学 得到一种抗体,发现抗血清不仅能与猴子RBC发生反 应,还与纽约85%白人的RBC发生反应。 n因为这类抗原存在于所有恒河猴(rhesus monkey) 的红细胞上,故命名为RH因子。将凡能与这种抗RH 血清起反应的85%白人称之为RH阳性,不能起反应 的15%白人称之为RH阴性。 实验原理-动脉血压测定 n通常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并没有声音,但如给 血管以压力而使血管变窄形成血液涡流时则可 发生声音(血管音)。 n测定人体动脉血压最常用的方法是间接测压法 ,是使用血压计在动脉外加压,根据血管音的 变化来测量动脉血压的。 n用压脉带在上臂给肱动脉加压,当外加压力超过动 脉的收缩压时,动脉血流完全被阻断,此时用听诊 器在肱动脉处听不到任何声音。 n外加压力低于动脉内的收缩压而高于舒张压时,则 心脏收缩时,动脉内有血流通过,舒张时则无,血 液断续地通过血管,形成涡流而发出声音。 n外加压力等于或小于舒张压时,则血管内的血流连 续通过,所发出的音调突然降低或声音消失,故恰 好可以完全阻断血流所必须的最小管外压力(即发 生第一次声音时)相当于收缩压。在心舒张时有少 许血流通过的最大管外压力(即音调突然降低时) 相当于舒张压。 n心脏在收缩之前,首先发生电位变化。心电变化由 心脏的起搏点窦房结开始,经特殊传导系统最 后到达心室肌,引起肌肉的收缩。 n心脏的综合性电位变化可通过体液传播到人体的表 面,经体表电极引导并放大而成的波形为心电图。 n心电图可以反映心脏内综合性电位变化的发生、传 导和消失过程。 实验原理-心电图的描记 心电图:心脏不同部位之间的电位差 实验材料 n0.1mol/L盐酸溶液; n显微镜、载玻片、刺血针、消毒牙签、A型和B 型标准血清、生理盐水、酒精棉球、抗D血清 等; n血压计、听诊器等; n心电图机、酒精棉球等。 方法与步骤-1 n于测定管内加入0.1mol/L盐酸溶液至百分刻度20处。 n取20l被检血液, 迅速将吸血管插入测定管底部盐酸 液中,缓慢挤出血液,再吸取上部清液,反复冲洗 吸血管23次,并混匀,静置10min。 n沿着管壁加入蒸馏水,逐步稀释至与标准色柱色调 一致后,读取重量(或百分)刻度值报告结果。 v 标准制换算:血红蛋白(g/L)=血红蛋白(g/dl)10 n取一清洁玻片,用蜡笔划上记号,左上角写抗B字,右上角写抗A字 。 n用小滴管吸A型标准血清(抗B)一滴加入左侧,用另一小滴管吸B 型标准血清(抗A)一滴加入右侧。 n穿刺手指取血,玻片的每侧各放入一小滴血,用牙签搅拌,使每侧 抗血清和血液混和。 n静置室温下10-15min后,观察有无凝集现象,假如只是抗A侧发生凝 集,则血型为A型;若只是抗B侧凝集,则为B型;若两边均凝集, 则为AB型;若两边均未发生凝集,则为O型。 方法与步骤-2 Rh血型鉴定 取干净玻片1个,滴入抗D血清及受检者 血液各1滴,混匀,20 min后观察。凝集者 为Rh阳性,否则为Rh阴性。 n受试者脱左臂衣袖,静坐5min。 n松开打气球上的螺丝,将压脉带内的空气完全放出, 再将螺丝扭紧。 n将压脉带裹于左上臂,其下缘应在肘关节上约3cm处, 松紧应适宜。受试者手掌向上平放于台上,压脉带应 与心脏同一水平 n在肘窝部找到动脉搏动处,左手持听诊器的胸具置于 其上。注意:不可用力下压 方法与步骤-3 n听取血管音变化右手持打气球,向压脉带打气加压,此 时注意倾听声音变化,在声音消失后再加压30mmHg, 然后扭开打气球之螺丝,缓慢放气(切勿过快),此时 可听到血管音的一系列变化,声音从无到有,而后由低 而高,突然变低,最后完全消失。然后扭紧打气球螺丝 继续打气加压,反复听取声音变化2-3次。 n测量动脉血压重复上一操作,同时注意检压计之水银柱 和声音变化。在徐徐放气减压时,第一次听到血管音的 水银柱高度即代表收缩压。在血管音突然由强变弱时的 水银柱高度即代表舒张压。记下测定数值,将压脉带内 的空气放尽,使压力降至零。 方法与步骤-4 n受试者安静平卧,全身肌肉松弛 n按要求将心电图机面板上各控制钮置于适当位置。在心 电图机妥善接地后接通电源,预热5min。 n安放电极。把准备安放电极的部位先用酒精棉球脱脂, 再涂上导电糊,以减小皮肤电阻。 n连接导联线。按所用心电图机之规定,正确连接导联线 。一般以5种不同颜色的导联线插头与身体相应部位的 电极连接,上肢:左黄、右红;下肢:左绿、右黑。 n调节基线旋动基线调节钮,使基线位于适当位置。 n输入标准电压。打开输入开关,使热笔预热10min后, 按动1mV定标电压按钮,再调节灵敏度(或增益)旋钮 ,标准方波上升边为10mm。开动记录开关,记下标准 电压曲线。 n记录心电图。旋动导联选择开关,依次记录、 等导联的心电图。 n记录完毕,应解松电极,洗净擦干,以防腐蚀。将心电 图机面板上的各控制钮转回原处,最后切断电源。 n取下记录纸,记下导联、受试者姓名、年龄、性别及实 验日期。 n测量导的P波、R波、T波振幅,P-R、Q-T、R-R间期 ,并计算心率。 n注意:测量正向波振幅时,从参考水平线的上缘垂直地 测量到该波的顶点;测量负向波振幅时,从参考水平线 的下缘垂直地测量到该波的最低点。P波振幅的测量以P 波起始部的水平线为参考水平线;QRS波群、J点、ST 段、T波和U波振幅的测量是以QRS波群起始部的水平线 为参考水平线。 心率的测定 测定相邻的两个心动周期中的P波与P波或R波 与R波的间隔时间,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求出 心率。如心动周期的时间间距显著不等时,可将 五个心动周期的P-P或R-R间隔时间加以平均,取 得平均值,代入下列公式: 心率(次min)= 注意事项 n测定血红蛋白含量时应保持足够光线; n盐酸酸化时间不要低于10min; n血液和盐酸混合时不可剧烈震荡; n蒸馏水需逐滴加入,多做几次比色,以免稀释过量; n比色时将玻璃棒取出。 n判断红细胞凝集,要有足够时间(10-15min) n载玻片须清洗干净; n测压时室内须保持安静,以利听诊。 n戴听诊器时,务使耳具的弯曲方向与外耳道一 致,即接耳的弯曲端向前 n压脉带裹绕要松紧适宜,并与心脏同一水平。 n重复测压时,须将压脉带内空气放尽,使压力 降至零位,而后再加压测量。 l心电图机必须接地良好,以防交流电干扰。 l电极板和皮肤间要接触良好。 l受试者应呼吸平稳、肌肉放松,以防肌电干扰 。 参考结果-兔血红蛋白含量 n兔血红蛋白含量: n11.9g/100ml血液(8-15) 参考结果-正常血压 n收缩压100-120mmHg,舒张压60-80mmHg n记录方式120/80mmHg 或:16/10.7 kpa nWHO规定,血压超过160/95mmHg为高血压。 正常心电图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 nP波 n振幅:肢体导联0.25mV;胸导联0.20mV。 nR波 n振幅:I导联的R波1.5mV; V1导联的R波1.0mV; V5导联的R波2.5mV;aVR导联的R波0.5mV;aVL 导联的R波1.2mV;aVF导联的R波2.0mV。 nT波 n振幅:一般不应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 nQ-T间期 q其受心率快慢影响较大,一般心率越快,QT间 期越短,反之则越长。正常范围为0.320.44s。 nP-R间期 q正常范围为0.120.20s nQRS波群 qQRS波时间:0.060.10s nR-R间期 q正常范围为0.61 s,平均0.8s 正常心率 n成年人安静时的正常心率有显著的个体差异,平均 在75次/分左右(60100次/分之间)。正常心率可 因年龄、性别及其他生理情况而不同。 参考实验结果(总结) n兔血红蛋白含量:11.9g/100ml血液(8-15) n血型:ABO血型;Rh血型 n血压 n一般范围:收缩压90-120mmHg,舒张压60-80mmHg n记录方式120/80mmHg n心电图 nP波 0.25mV;胸导联0.20mV nT波R波的1/10 nQ-T间期: 0.320.44s nP-R间期: 0.120.20s nR-R间期: 0.61 s,平均0.8s n心率: 平均在75次/分左右(60100次/分之间) 交流电干扰 在基线上可见规则的细小杂波,其频率每秒50周,系交流 电干扰。出现这种情况应检查心电图机和地线是否接好、 电极板有无不洁与生锈及缚的是否合适,必要时暂停使用 附近的理疗机、X光机等。如不能消除上述因素,则可能是 由于心电图机内部故障或导联线的损坏。 附:心电图常见问题(参考) n在描记心电图过程中,患者由于手脚或身体移动,可 造成基线不稳甚至波形异常。图中高耸的波形颇似异 位心室搏动,实际是肢体移动造成的伪差。 肢体活动对基线的影响 肌肉震颤 图中基线出现一系列快速、不规则的细小芒刺样波动,使 心电图波形失真,容易误诊为心房颤动波。这种情况下是 由于被检者精神法过分紧张,或因寒冷四肢肌肉未能松弛 ,或电极与皮肤接触太紧,产生肌肉颤动所致。 n图中呼吸呈有规律的上下起伏,从而影响了心电图的 观察与判断。排除这种伪差需要患者配合,保持平稳 呼吸或暂时憋住呼吸。 呼吸对基线的影响 导联线连接错误 图A:、aVL导联P-QRS-T波群倒置,aVR导联P波直立。 肢体导联的图形颇似右位心,但心前导联却与正常一样,R 波自右至左逐渐增高,S波逐渐缩小,为心前导联的正常图 形,不符合右位心,这是由于左、右上肢导线接错所致。 n图B:左、右上肢导线纠正后的记录:肢体导联出现正 常的图形。导联为上图A导联的翻转,导联为上 图导联图形,导联图形为上图导联的图形,aVR 为上图aVL的图形,aVL为上图aVR的图形。 心电图基线不稳 第一段基线位置适宜,P-QRS-T波群的振幅如实地被记录。 第二段由于基线位置偏高,R波的振幅没有被充分显示出来 ,所以较前者降低。S波加深,大概是热笔碰撞当杆后引起的 弹性反跳所致。第三段基线位置偏低,致使S波的深度变浅, 波形变钝。 停机伪差 系、导联的记录。、导联最后一个T波形状 变窄,导联最后一个QRS-T波群都变窄,PR段缩短。这 是由于变换导联时,机器在行将停止运转时走纸速度减慢 所致。 走纸不匀 心电图机由于纸轴运转发生故障,走纸速度不均匀,可使波 形发生改变。第3个搏动的T波窄而尖,第9个搏动的P波小而 尖,与前一P波距离缩短,PR间期与QRS波群时间缩短,这 些是由于走纸速度突然减慢所致。 心电图导联 n将电极置于人体的 任何两点并用导线 与心电图机连接, 这种连接方式和装 置称为心电图导联 标准导联 n亦称双极肢体导联,反映两个肢体之间 的电位差。 n导联:左上肢 电极与心电图机 的正极端相连, 右上肢电极与负 极端相连 n导联:左下肢 电极与心电图机 的正极端相连, 右上肢电极与负 极端相连 n导联:将左下 肢与心电图机的 正极端相连,左 上肢电极与负极 端相联 图形 单极肢体导联 n将心电图机的负极与 中心电端连接,探查 电极在连接在人体的 左上肢,右上肢或左 下肢,分别得出左上 肢单极导联(VL)、 右上肢单极导联(VR )和左下肢单极导联 (VF)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工业互联网平台云计算资源动态分配在智能家电互联互通中的应用案例报告
- 2025年电商平台大数据与智能客服应用分析报告001
- 2026届浙江省温州市龙湾中学化学高二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6届浙江省各地高一化学第一学期期中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年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模拟试卷:高级程序员考点精讲
- 2025年小学数学毕业升学考试计算技巧与训练冲刺押题试卷
- 现代化肥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及教学反思
- 2025年注册会计师(CPA)考试 会计科目冲刺试题试卷及详解
- 现代化养殖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项目的运营规划
- 电子烟设计技术讲解课件
- 输电线路缺陷课件
- 保险核保岗位招聘笔试题与参考答案(某世界500强集团)2025年
- 《品类管理》教材正文
- 高职高考英语词汇表
- 必刷题2024七年级数学下册数据分析专项专题训练(含答案)
- GB/T 4706.19-2024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第19部分:液体加热器的特殊要求
- 12D401-3 爆炸危险环境电气线路和电气设备安装
- DL∕T 796-2012 风力发电场安全规程
- DL∕ T 799.1-2010 电力行业劳动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第1部分:总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