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理论与室内空间设计中“力”的分析研究.pdf_第1页
格式塔理论与室内空间设计中“力”的分析研究.pdf_第2页
格式塔理论与室内空间设计中“力”的分析研究.pdf_第3页
格式塔理论与室内空间设计中“力”的分析研究.pdf_第4页
格式塔理论与室内空间设计中“力”的分析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格式塔理论与室内空间设计中“力”的分析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轻工业学院 硕士学位论文 格式塔理论与室内空间设计中“力”的分析研究 姓名:杨明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设计艺术学 指导教师:王东辉 2011-06 山东轻工业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摘 要 室内空间是一种知觉式样,其空间的造型、色彩、光线、材质等是通过人们 的视觉来感知的,不同的室内空间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换言之,什么 样的室内空间才能令我们视觉愉悦?什么样的室内空间才能给我们情感体验?设 计师怎样才能创造出具有视觉愉悦和情感体验的室内空间?这是本文提出的问 题,也是要研究的主要课题。 本文以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理论为基础,以阿恩海姆的理论著作艺术与视知 觉为理论支撑点,就格式塔理论与室内空间设计中“力”的关系上,运用图形 表现分析的手法,从室内空间设计要素“力”的表现研究上,总结出室内空间产 生张力的一些方法。详细的阐述了室内空间设计中“力”的形成因素以及怎样创 造具有表现性的结构式样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系统的理论依据。通过对格式塔心 理学美学核心理论“张力” 、 “表现性” 、 “同形同构” 、 “空间力场”等方面深入分 析与探讨,阐明了审美主体人的物理场、生理场与心理场之间的关系。剖析了张 力不仅体现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造型、色彩、光线、材质之中还体现在运动中室 内的组合,室内空间的序列组合。说明了室内空间是多维空间体,是空间“完形” 的综合性张力。空间只有通过其“力的结构”的表现性,才能给审美主题以刺激 并产生情感体验。 本为最后从“力”的角度去思考分析了室内空间设计中综合力的表现,深化 了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理论对室内空间设计的影响,为室内空间设计提供新的规律 性的理论见解,使相关研究更加系统和深入。 关键词 关键词:格式塔;张力;空间力场;室内空间; 山东轻工业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i abstract interior space is a kind of perception style in that the pattern, color, light and material of the space are perceived by vision. then why different interior space make people have different feelings? in other words, what kind of interior space can offer us visual delights? what kind of interior space gives us emotional experience? how can a designer create an interior space which is delightful to our eyes and brings us emotional experience? these are the questions that will be answered in the thesis as well as the subject of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aesthetic theory in gestalt psychology, referring to the work art and visual perception by rudolf arnheim as theoretical support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with an approach of graphical analysis, conducts a study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gestalt theory and interior design and the embodiment of “force” in interior designing, so as to figure out the approaches to producing tension in interior space the paper details the formative factors of “force” in interior designing and provides a systematic new theory for creating expressing style. through an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tension”, “embodiment”, “isomorphic” and “space force” of gestalt psychology, the author expounds clear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hysical,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fields of the subject human.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ension is not only embodied in the style, color, light and material but also combinations of indoor sports and sequential combination. it concludes that interior space is multidimensional space, a kind of comprehensive tension of spatial gestalt. and furthermore, only through the embodiment of the force structure can space give the aesthetic subject stimulation and emotional experience. the last part of the thesis focuses on the embodiment of the comprehensive force in interior desig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rce”, thus deepen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aesthetic theory of gestalt psychology on interior designing and provides new laws of interior designing, which makes relative study more systematic and thorough. keywords: gestalt; tension; space force; interior space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系在导师指导下本人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文 中引用他人的成果,均已做出明确标注或得到许可。论文内容未包含法律意义上 已属于他人的任何形式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本人已用于其他学位申请的论文或 成果,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 明并表示谢意。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山东轻工 业学院。山东轻工业学院享有以任何方式发表、复制、公开阅览、借阅以及申请 专利等权利,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 版,本人离校后发表或使用学位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 署名单位仍然为山东轻工业学院。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 师 签 名: 日期: 年 月 日 山东轻工业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选题释义 本选题定位于将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理论应用于室内空间设计实践中,通过 “力”的研究来指导室内空间设计。这里研究的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力”不是实 际的力,这种“力”是客观对象的物理张力对主体人的视觉刺激而引起的生理力 的心理对应物心理力。研究的范围主要是通过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理论来研究室 内空间形态与人的视觉心理。 1.1.2 选题的由来与依据 物质世界不存在有形态没有结构的事物,也不存在有结构而无形态的事物, 事物是通过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表现出来。室内空间作为一种事物因而也就离不 开其内部结构或外部形态,必定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形式是满足人的视觉 愉悦这种目的性操作的最终结果,室内空间也因其空间形态所具有的张力结构而 显得更加鲜明了。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理论的杰出代表鲁道夫阿恩海姆指出:一切知觉对象都 应被视作是一种 “力的结构” , 一切艺术形象与艺术形式, 也都是一种 “力的结构” , 唯有审美客体(审美对象)中所包含的“力” ,才能给审美主体以生理与心理刺激, 从而产生情感体验。 因此, 如果没有这种 “力” , 就无法实现艺术创造的 “表现性” , 表现性的唯一基础就是艺术作品的张力结构。可以说, “力”是连通审美主体与审 美客体之间心理与生理的桥梁与红线。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理论自诞生至今,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了各个领域,给美学 开创出一个全新的视角与全新的研究空间,特别是对视觉艺术的理论研究与创作 实践,产生了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在艺术品的构想、创作、研究、欣赏等层面, 都发挥出其独特的优势。而美国的鲁道夫阿恩海姆则将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理论 提升到一个顶峰。他把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理论具体而又系统地运用于艺术研究与 艺术创作之中,尤其是在视觉与艺术二者之间关系的分析与研究上,建立了一整 套系统的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理论体系。他的代表著作艺术与视知觉 ,涵盖了格 式塔心理学美学理论的核心与精髓,为本论题: 格式塔理论与室内空间设计中 “力”的分析研究提供雄厚坚实的理论支撑。 与此同时,选择本题目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 具体将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理论应用到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实例并不多见,尤其是对 其中“力”的分析与研究,尚属空白。 第 1 章 绪论 2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本选题研究的目的主要有两点:其一是在理论研究的层面上,将格式塔心理 学美学理论应用于室内空间设计的理论研究之中,特别是从“力”的理论视角, 提出室内空间设计要素在视觉上形成“力”的规律性的理论见解;其二是在创作 实践的层面上,通过室内空间设计“力”的表现研究,总结一些“力”的形成方 法,运用这些方法去指导设计实践。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两个层面的分析与研究, 力求实现理论与实践优势互补、双轮驱动之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本选题研究的意义主要有三点:其一是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理论对室内空 间设计要素做具体分析与研究,并以实例图形作为分析研究的依据,总结出室内 空间设计要素中的视觉张力表现主要因素,丰富了室内空间设计的理论系统。其 二是通过对室内空间形态“力”的分析研究有助于拓展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提 升室内空间设计作品的美学品位,使作品在视觉上能给观者愉悦的情感体验,从 而引起受众者情感共鸣;其三是面对“以人为本”和“知识经济”的 21 世纪,室 内设计师如能正确掌握空间设计要素的张力因素,并把这种张力因素合理有序地 运用于室内设计实践之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3 研究的创新点 本文的创新点有三点:其一,选题角度新,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理论分析 研究室内空间设计中“力”的表现,目前论文数据库检索还没有;其二,学术观 点新,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提出了新的观点:室内空间力的形成因素、运动中的空 间力的体验、室内空间综合力的体验,这些观点在格式塔心理学美学论著中几乎 没有提到。其三,总结方法新,本文通过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理论分析研究室 内空间设计中“力”的表现,总结出室内空间设计中“力”的形成因素(方法) , 拓展了室内空间设计的美学理论,而且在室内空间设计的艺术实践上,也具有创 新之处与指导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理论自德国诞生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它已快速扩展至 美国与西方众多国家,成为现代西方美学思潮中的一大重要流派。其主要代表是 德国的考夫卡(kurtkoffka,18861941) 、美国籍德国心理学家柯勒(wolfgang kohler,18871967) 、捷克斯洛伐克的韦特海默(mat wertheimer,18801943) 山东轻工业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3 和美国的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1904-?),其中德国的韦特海默、柯 勒和考夫卡都是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司图姆夫的学生,他们最基本的观点就是坚决 反对元素分析,大力强调整体组织,这个学派的著名论点就是“部分相加不等于 整体” ,他们视之为生命,这对后来的艺术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他把格式塔心理 学美学提升到一个顶峰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鲁道夫阿恩海姆,其代表性著作艺 术与视知觉 ,是一部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学说解释艺术现象并揭示艺术本质的 经典之作。他的走向艺术心理学 、 视觉思维 、 建筑艺术的视觉动力等著 作,也都取得了将格式塔心理学美学运用于艺术与建筑艺术,尤其是视觉艺术的 突破性进展。这对于作为视觉艺术范畴的室内空间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 值与启示作用;挪威建筑史家诺伯格舒尔茨,他在其名著存在空间建筑 中,也引用了格式塔心理学美学中的“图形” 、 “背景”等概念来解释建筑、街道、 广场之间的相互关系;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他以“阴阳关系” ,即“图形” 与“背景”关系为精髓,对东西方空间观念进行比较研究,出版了外部空间的 设计 、 街道的美学等系列化著作,他还把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理论应用于设计 实践,创作出许多优秀的设计作品,比如日本的驹泽体育馆、历史民俗博物馆、 武藏野美术大学等作品。 1.4.2 国内研究现状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开始, 我国美学界对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理论才逐渐对之关 注和重视,一些主要理论代表的中文也陆续被我国学者译介问世,这包括前面提 到的艺术与视知觉 、 走向艺术心理学 、 视觉思维 、 建筑艺术的视觉动力 等,目前国内学者对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理论研究与艺术实践应用已经展开,但 主要集中在音乐、建筑、服装、平面设计、绘画等艺术领域或专业领域,并取得 了许多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也出现了许多有关格式塔心 理学美学的研究成果。1980 年,台湾的林荣模教授在其著作工业心理学中首 先介绍了“完形心理学派” ,介绍了格式塔心理学的概念及行为公式,1998 年滕守 尧教授在其审美心理描述中介绍了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运用 格式塔理论探讨艺术形式的发展。2001 年,程孟辉主编的现代西方美学中有 一章节专门介绍了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核心理论。除此之外,在国内艺术领域也 出现了许多有关格式塔心理学美学与艺术方面的文章,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1.5 研究的方法路线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本文将采用基础性理论研究,运用实例图形作为分析论证的依据并与实践相 结合,按照逻辑递进关系展开选题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基础性理论格式塔心理学 第 1 章 绪论 4 美学中“张力” 、 “表现性” 、 “同形同构” 、 “力场”等分化解析并与研究对象室内 空间设计之间的进行关联,阐释室内空间设计中“力”的形成因素以及运动中的 室内空间力的体验,再通过总结整合的方法将研究结果应用在室内空间设计中 “力”的表现分析上,最终形成论文的全部结构与内容。 就具体的研究方法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采用论述法、分析法、归 纳法和例证法。 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并加以概括整理、总结,找出与所研究内容有关的核 心理论点,并对其进行论述。 剖析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创新点、目的与意义。通过对格式塔心理学美学核 心理论的分析与探讨,阐明室内空间中张力表现的存在。 对形成室内空间张力的几个因素以及运动中的室内空间力的体验进行分析、 归纳、总结,并加以梳理与分类,为深入的解读室内空间设计中“力”的表现提 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例证国内外知名的室内空间实例进行分析解读,本文分析的室内空间实例中, 一部分是笔者亲自实地体验的室内空间,还有一部分是参照实例照片,从立体运 动漫游的视点,全方位的去体验室内空间设计中“力”的表现。通过例证法,同 时运用格式塔整体“完形”的观念全面透彻地对室内空间张力表现进行理性诠释。 1.5.2 研究路线 本文的写作是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展开的。全文按照问题提出(第一章) 理论内容论述(第二章)分析问题(第三章、第四章)解决问题(第五 章)得出结论(第六章)六个步骤。文章的核心点是第三章至第五章,并通 过由点及面逐步深入的方法展开对室内空间设计中“力”进行分析研究,并总结 归纳。 1.5.3 具体框架 第一章绪论是从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以及论文的创新点等几个方 面进行阐述。提出研究的范围主要是通过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理论来研究室内空间 形态与人的视觉心理。重点说明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理论对室内空间设计中“力” 的表现分析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目的是通过室内空间设计“力”的表现研究, 总结一些“力”的形成方法,运用这些方法去指导设计实践。从而提出研究问题 (论述法) 。 第二章是对研究对象的理论内容界说。对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理论进行了有 选择的归纳梳理,包括了对格式塔心理学与心理美学概念,以及格式塔心理学美 学与本文研究课题有关的核心理论“张力” 、 “表现性” 、 “同形同构” 、 “力场”等 的阐述,说明室内空间设计中具有同样的“力”的表现性。为下文分析问题做出 山东轻工业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5 学术认知的理论铺垫。 (论述法与分析法) 第三章与第四章是问题的具体分析。这两章是作者把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理论 应用在室内空间设计要素“力”的表现研究上,是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总结出 室内空间产生张力的一些方法,是文章结构的重点。在具体的写作中第三章与第 四章是运用图形实例的分析法,按照逻辑递进关系由点及面逐步深入的方法辨析 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张力表现。通过对两个章节详细的分析与论证,最后阐明了张 力不仅体现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造型、色彩、光线、材质之中,还体现在运动中 室内空间的组合、室内空间序列的组合上,说明室内空间是多维空间体,表现的 不是单一方向的力,是一种力的集群,是空间“完形”的综合性张力。为第五章 的室内空间设计中综合力的分析做了有力的铺垫。 (分析法与归纳法) 第五章是问题的解决,本章依据第三、四章节的格式塔理论与产生室内空间 张力的构成因素为出发点,着重分析了室内空间设计中综合力的表现,阐明人只 有在运动中才能够体验室内空间的变化,只有在行进中才能“步移景移”才能够 体验室内空间的整体完型性,这种整体完形性就是室内空间设计中的综合力的体 验。本章列举现代室内空间的代表作品,详细深入的辨析了室内空间设计中综合 力的体现。 最后在论文的结束部分第六章结语中,得出全文研究的结论、研究成果,深 化了格式塔理论对室内空间设计的影响,拓展了室内空间设计的美学理论,提出 了新的学术见解。包括笔者在本文命题的研究过程中的收获以及对该课题的后期 展望设计师如能正确掌握室内空间设计要素的张力因素,并把这种张力因素 合理有序地运用于室内设计实践之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 1 章 绪论 6 其过程可以归纳为如下的研究框架图(图 1-1) 图 1-1 研究框架图 山东轻工业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7 1.6 研究的重点难点 1.6.1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本文重点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理论对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力”进行分析研 究,总结出一套全新的理论经验,拓展了室内空间设计的美学理论,为室内空间 设计的方法与规律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点,用以指导当前的室内空间设计,有着 深化设计的指导意义。在写作过程中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目前还很少有人从室 内空间设计的角度进行“力”的分析与研究。对于室内空间设计中张力的研究的 相关文献更是未所见,资料缺乏而形成视野障碍。因此,自己对此论题进行独立 的突破研究,存在一定困难。相信通过导师的指导与自己的努力,能够对所存在 难点加以克服。 山东轻工业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8 第 2 章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是现代西方美学中的一个特殊的流派,是运用格式塔心理 学的方法和理论研究艺术作品。 “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gestalt”一词的音译,这个 词在德文中可以作“形成”或“形状”解。英译为“shapeshape”(形状)或“formform”(形 式)。它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柯勒在格式塔心理学一书中有这样的解释: “至 少从歌德时代以来,尤其是在他自己的有关自然科学的论著中,gestaltgestalt 一词具有 下述两种含义:除了作为事物的一种特性的形状或形式这一含义外,它 还具有作为某种被分离的和具有形状或形式这一属性的事物而存在的具 体个性和独特实体这样一种含义。据此传统,在格式塔的学说中,gestalt 一词的 含义乃是指任何一种被分离的整体而言的。即格式塔心理学其实就是一种反对元 素分析而强调整体组织的心理学理论系统。 ” 该派的一个核心论点就是“部分相 加并不等于整体” ,认为整体大于局部之和,事物的性质决定于整体。由于格式塔 心理学大力强调“整体组织” ,反对元素分析,后来众多学者称格式塔心理学为完 形心理学。 2.1 力与运动 辞海中力是这样解释的,一、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凡能使物体获得加速 度或者发生形变的作用都称为力(force)。如:摩擦力;引力;作用力;合力;压力; 阻力;推力;拉力等。二、一切事物本身蕴含的效能,如:力量,力气。三、指 用极大的力量:尽力;力挫;力挽狂澜。 哲学中运动解释是: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它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事物无论 在什么情况下都处于运动之中。谈论运动离不开静止,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静止是运动中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的状态。运动和 静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互相渗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只有承认相对静 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加以区分。例如,在城市的街道 上,我们就很容易分辨出建筑、道路、人物、车辆、树木等不同的事物的不同性 能就是这个道理。 物理学中牛顿第一定律解释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 相互作用,它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和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并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 程孟辉现代西方美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p900 第 2 章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 9 而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力可以使物 体从快变慢,从慢变快,或者改变运动的方向。 我们知道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到牛顿,到爱因斯坦,最后到牛顿万有引 力定律、马克思的辩证唯物论-人们都在说“力与运动” ,可见“力与运动”在 物理学与哲学的发展进程中占据了多么重要的位置。尽管“力”是如此重要,可 是,又有谁真正地分析过艺术学中视觉艺术中的“力与运动”? 格式塔心理学、心理美学对此做出了回应,当代著名的格式塔心理学家鲁道 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谈到张力,我们在不动的艺术视觉式样 中所看到的“运动”或“倾向性张力” ,就是大脑在对知觉刺激进行组织时激起的 生理活动的心理对应物。他认为,艺术是建立在知觉的基础上,正因为舞蹈者的 那些缓慢、低沉、曲折多变的动作所 体现出来的悲伤哀愁的情感实际上 是物理学意义上的“力”活跃在大脑 视中心的那些生理力的心理对应物, 是一种心理力。 如城市中的高楼大厦 有一股向上的运动倾向, 这种无形的 张力来源于客体建筑物本身的 “物理 力构” 对主体视觉生理上的刺激而产 生的“生理力” ,生理力一旦生成伴 随而来的就是主体心理力诞生, 使高 楼大厦给人高大、高耸、直入云霄的 视觉张力。 (如图 2-1) 可见,张力表现是一种具有倾向性的动力,是人们在知觉中对某种对象时所 经验到的具有扩张与收缩、冲突与一致、上升与降落、前进与后退等动力性质的 知觉力。例如(图 2-2)一个星状体物体,会产生一股沿着向外伸出的尖角发射的 张力;一个正方形物体,会产生一股由中心沿着对角线向四角散发的张力;一个 图 2-1 图片来源: 图 2-2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山东轻工业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0 长方形物体,会产生一股向短边方向运动的张力。这些客体形态本身的张力是由 于形态中的内力运动变化而产生的,由这种内在力量的大小、形状、色彩、强弱、 方向、运动方式等使事物之间产生了本质性区别,换言之,每一种心理现象都是 一个被分离的整体即一个格式塔,不同格式塔有着不同结构组织,它们给知觉者 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这是大脑皮层对外界刺激进行了积极组织的结果。我们之 所以在表现“哀伤”主题的舞蹈中感受到悲哀,是因为舞蹈者那缓慢、低沉、曲 折和柔弱的动作所形成的物理学意义上的“力” ,在主体的生理和心理产生相对应 的“力”的式样,即观赏者产生相应低沉、缓慢、萎靡的生理反映,这种生理反 映必然导致主体的心理效应从中感受到悲伤与哀愁。 张力作为一种运动的力,是多向的力。力产生运动,但力并不是物体运动的 直接原因,而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这正如鲁道夫阿恩海姆所指出 的那样: “当物体发生位移时,我们所看到的就不仅仅是位移,还有推动这种位移 的动力。事实上,只有知觉到这种力,我们才能知觉到物体的运动。 ” 张力作为一种运动的力,有时是在明显的运动状态中显现出来的,有时又在 看似“静止”的即一种“不动之动”的状态中显现出来的。美国美学家 ts 艾略 特指出: “一个中国式的花瓶,虽然是静止的,但看上去却似乎在不断运动着。 ” “对于这种不动物件之中的运动,我们还可以在希腊雕塑的折褶中,或在巴洛克 式的建筑物正面的漩涡饰中见到。艺术家们认为,这种不动之动是艺术品的一种 极为重要的性质。 ” 事实上的确如此,如下图所示(图 2-3) : 当黑色圆面离开中心位置向对角方向移动一定位置时,黑色圆面会呈现向正 方形中心运动的趋势时,会使人感到一种不安定性;当黑色圆面向右边边线靠近 时,其向中心运动的趋势又转化为被正方形的边线所吸引的运动趋势;当黑色圆 面靠近边线极近时,却又产生一股要从边线退却的动力趋势,圆面好像呈现出向 左方向运动的趋势,正如阿恩海姆所说: “黑色圆面似乎挣扎着去获得更多的喘息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 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p540. 美ts艾略特.四重奏m .纽约:1940.p9. 德卡尔尤斯提.文克尔曼和他的同时代人(第三卷)m .莱比锡:1923.p480. 图 2-3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第 2 章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 11 空间” ;当黑色圆面的中心与正方形的中心重合时,就呈现出“不动之动”的相对 静止稳定的状态。但是这种不动的结构样式,并不意味着不存在积极的张力,只 不过来自各个方向上的力暂时达到了平衡,这种“不动之动”的张力,就是知觉 活动所感受到的一种力的结构,是一种生理力的心理对应物,即来自主体人的心 理张力。一件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观众,正是因为作品所具有的这种张力结 构。作者通过对现实世界的客观观察,又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融入到艺术作品之中, 使艺术作品具有了物象本身的张力与创作者的情感张力,并使受众者(观者)产 生了与之呼应的心理张力(情感张力) ,于是便收到了“以情动情” 、 “用心拨心” 的审美效果。 2.2“力”的表现性 阿恩海姆在其著作中谈到:一切知觉对象都应被看作是一种力的结构。一切 艺术形象统统都是“力的结构”的东西。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因为具有“力的结构” 就必然具有某种与之相应的“表现性” 。 “表现性”的唯一基础就是张力。可见, 知觉对象的表现性事实上就是一种力的表现。 表现性是普遍存在的,我们之所以高度重视事物的表现性,是因为表现性也 是艺术的一个基本特性。 “事物的表现性, 是艺术家传达意义时所依赖的主要媒介, 他总是密切地注意着这些性质,并通过这些性质来理解和解释自己的经验,最终 还要通过它们去确定自己所要创造的作品的形式。 ”视觉艺术创造的根本任务就是 创造富有高度表现性的艺术新形式与最大限度地传达艺术表现力,从而使观者通 过艺术品的力的结构与人类情感结构的同构 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在谈到自然事物的外部表现时,阿恩海 姆写到: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一件艺术品的 表现性内容,既不存在于舞蹈者本人所经验 到的心理状态中,也不存在于观赏者观看玛 丽玛格达伦或赛也斯提安的画像时所进行 的想象中。一件艺术品的实体就是它的视觉 外观形式。按照这样一个标准衡量,不仅那 些有意识的有机体具有表现性,就是那些不 具意识的事物一块陡峭的岩石、一棵垂 柳、落日的余晖、墙上的裂缝、飘零的落叶、 一泓清泉、甚至一条抽象的线条、一片孤立 的色彩或是银幕上起舞的抽象形状都和 人体具有同样的表现性,在艺术家眼睛里也 图 2-4 图片来源:作者整理 山东轻工业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2 都具有和人体一样的表现价值,有时候甚至比人体还更加有用。 ” 神庙中的一根 立柱(图 2-4) ,之所以看上去有着一股挺拔向上的张力感,是因为设计师精心设 计出来的立柱的比例、尺度和外观形状就已经具有这种表现性。既然事物的表现 性存在于事物的外观形式,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人能够感知万事万物普遍存在的 表现性呢?阿恩海姆认为, “同形同构” (曰异质同构)与“大脑力场”说理论是 表现性感知的心理基础,外界事物的“力的结构”之所以能与大脑皮层生理力结 构一致,其根本原因在于客观对象的物理组织结构与感知主体人的生理结构和心 理结构是同一的,客观对象的物理组织结构与感知主体人的内在情感结构也是同 一的,都是力的作用的表现。正是因为客观对象的物理组织结构与感知主体人的 生理与心理结构的一致性,主体心理才能表现出与客观对象同构的情感反应,这 是外物“力的结构”作用于主体人的生理力的心理对应物,不是主体情感移入到 客观对象的结果。 2.3 空间“力场” 格式塔心理学还将物理学中“场”的概念引入它的理论领域。 “场”是物质存 在的一种基本形态,一个场就是一个动力的系统和整体,场本身含有能量与动力, 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是依靠这些力的相互关系来实现。如大海波浪所具有的那 种运动力场,是有海水的上涨力受海水本身重力的反作用之后形成的。格式塔心 理学家在引进“场”概念后推出了“物理场” 、 “生理场” 、 “心理场” 、 “环境场” 、 “行为场”等。他们认为,一切心理现象都与一切物理现象一样是一种完整的格 式塔。人有心理场,物理场与心理场的交互作用便形成了“心理物理场” ,由于 物理场中蕴含着某种动力结构,作为主体意识经 验的心理场同样也存在与之相类似的动力结构, 正是由于这种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存在着某种 同形同构关系,主体才能对物理对象做出整体性 反映。那么“心理场”与“物理场”同构的生理 机制是怎样的?格式塔心理学家通过 “大脑力 场”说对之进行了阐释。他们认为,知觉对象的 物理活动、大脑的生理活动和主体的心理活动之 间,存在着某种同型的对应关系,即一定的物理 属性或刺激会激起相应的生理反抗,从而进一步 达到相应的心理效应。比如(图 2-5) ,在狂风中 挣扎的柳树之所以能给人一种痛苦与难以忍受 的折磨感,是因为柳树本身那种倾斜、扭曲和凌乱的视觉形象在观者大脑内部产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p618-619 图 2-5 图片来源: 第 2 章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 13 生了与之结构相对应的皮质刺激式样,一方面柳树自身内部组织受到扭曲、挤压 和错位,另一方面主体大脑皮质细胞之间产生出相应的闭合、紧敛和收缩等刺激 反应,正是这种动作造型的物理特点给观赏者造成一种相应的生理反应,这种生 理反应必然导致主体的心理效应从中体会到某种痛苦、挣扎和难以忍受的悲 伤哀愁的情感。 这种“场”与“力”的同形同构(或异质同构)不仅表现在自然事物中,在 艺术作品中更为突出。在古埃及神庙、哥特式建筑风格中得到表现,在当代室内 空间中表现更为强烈。 比如2008 中国国家鸟巢体育馆(图 2-6) , 倾斜的钢柱看似无序交织, 复杂 错乱,但其内在构造十分规律, 每一根钢柱好像承受着巨大的 重力而倾斜,这种重复频闪、倾 斜与错乱的建筑构造给主体以 视觉上的刺激, 从而在主体心理 上产生了同形同构的心理张力, 给人强烈的力量感。 事物的表现 性是艺术家传达意义时所依赖 的主要媒介, 艺术家总是密切地 注意着这些性质, 并通过这些性 质来理解和解释自己的经验, 最 终还要通过它们去确定自己所 要创造的作品的形式。总之,艺 术说到底就是一种表现, 是一种 作为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本质 的“力的表现” 。换言之,离开了“力”的表现,所谓的艺术和艺术的表现、外部 世界和内部世界就无从谈起。 图 2-6 图片来源:作者自拍 山东轻工业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4 第 3 章 室内空间“力”的形成因素 室内空间设计作为视觉艺术以造型为其根本属性与主要艺术手段。它的本质 是一种“力”的表现,一种张力的显现。在室内空间设计中,这种“力”的表现 是空间艺术的灵魂所在,张力的显现乃是空间生命的动力源泉,这种张力决定了 艺术的表现性,并通过艺术形式得以体现。作为室内空间形式表现因素的造型、 色彩、材质以及光影等因素均对张力结构的构建有着积极意义,它们之间相互协 调与配合,共同完成着艺术的表现使命,所以室内空间中的“力”实际上就是一 种复合力的整体体现。 3.1 室内空间造型“力”的形成因素 既然室内空间是以空间力场的形式而存在,那么我们的视觉究竟是怎样去感 觉这些式样,对于同样处于静止状态的室内空间,为什么能让我们感觉到它具有 某种动势张力?换言之,产生这种动势或张力的因素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呢?阿 恩海姆在其走向艺术的心理学一书中作了详细的解说,艺术作品的张力,是 建立在客体作品的组织结构和主体知觉的规律的基础上,这种“张力”存在于任 何一位观察者的经验之中,而且这种“力”所感知的强度会随着位置的变化而变 化,由此,格式塔心理学家们将这种“力”称为“心理力” 。有了“心理力”就自 然地存在着“心理平衡” 。室内空间造型式样要产生某种动势,就必须创造一种非 稳定、多方向的“力”的结构式样,而这种“力”则可以通过室内空间造型的元 素点线面、均衡、倾斜、形变、重复等多种因素来取得。 3.1.1 造型中的点、线、面引起的视觉张力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物象又都是由无数有形或无形的点、线、面组成。 任何一种空间艺术形式都离不开点、线、面的运用,室内空间造型的表达形式更 需要借助点、线、面的不同组合来传达设计者的情感。因此,需要对它们进行了 解,做到知己知彼。 点构成线、线构成面。我认为点线面是一体,都是几何学中的定义,都是形 状表示出来。西方艺术家认为:点、线、是存在和运动的形象化,存在和运动是 点、线的本质与内涵。在美学中它的实质意义是想象中的、抽象的、概念性的东 西,是相对的,可以这样理解它定义:点,只有位置没有大小。线,点运动的轨 迹。面,线运动的轨迹。在艺术作品中,我们所设计的对象,实质上是点、线、 面在画面空间中运动的结果,是视知觉的产物,是可感知的。在设计作品时,往 往以长线概括全体,以短线刻化局部,以达到形象的体现客观存在及其运动,又 第 3 章 室内空间“力”的形成因素 15 能深刻的体现客观物象及其运动的本质与内涵。 点在室内空间设计中作为一种辅助的形式布置在空间需要的位置,以达到丰 富空间效果的作用。点主要有:圆点、方点、横点、竖点、不规则点。掌握点的运 动规律能够使空间更加精细、生动、耐人寻味尽显张力。比如图(3-1)墙面上不 规则的镂空洞孔就是点, 这些不规则的点通过设计 师的巧妙运用被自由的散 布在空间墙面上,从而激 活了这个空间立面,给人 视觉以刺激,在主体心理 上产生了轻松、活跃、灵 动的视觉张力感受。 线是室内空间造型的 重要手段。文艺复兴时期 的绘画大师达芬奇明确 地指出: “绘画科学首先是 从光点开始,其次是线, 再次是面,最后是由面规定着的形体1。 ”在点、线、面、体中,线具有重要的穿 连作用。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说得更为明确: “线是绘画的主角。 ”2的确, 线不仅可以勾勒物体的形貌,表现物理之力,而且可以构成视觉形象,表现生理 之力, 更为重要的是, 线还可以引起人的联 想、想象,激发人的 情感,表现人的心理 之力。不仅绘画艺术 如此,包括室内空间 设计在内的所有造型 艺术,莫不如此。如 图(3-2) “在室内空 间设计中,线是造型 最基本的元素,具有连接和引导的作用。任何物体都可以找出它的线条组成,以 及它们所表现的主要倾性。在室内空间设计中,凡长度方向比宽度方向大得多的 1转引自陈兆金主编. 艺术鉴赏学概论m .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7. p323. 2转引自陈兆金主编. 艺术鉴赏学概论m .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7. p323. 图 3-1 陈末华 汗蒸时代-女子养生会馆 图片来源 作者翻拍 2008 中国室内设计年鉴 图 3-2 孙黎明等人 外婆人家 图片来源:作者翻拍 2008 中国室内设计大赛获奖作品集 山东轻工业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6 构件均可视为线,比如室内的梁子、柱子、走廓等1。 ” 不同的线可以表现不同的情感,人们在观看不同物体的轮廓线时,会感受到 线条的不同所带来的视觉张力,这种不同的视觉张力实际上是来自客观物理对象 对视觉的刺激而产生的生理力,从而伴随着主体人的心理力的产生。即产生不同 的情感反应。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几种情况。 垂直线体现为一种稳定的对地球引 力的动力倾向, 具有某种庄严、 工整之感; 给人以向上给人以向上、坚韧、崇高、理 智、希望等感受。在室内空间设计中,运 用垂直线,可以产生伟岸、挺拔、刚强、 宏大、严肃等张力感受。尤其是在一些举 架较低的空间中,运用垂直线的造型设 计,会在视觉与心理上产生提升空间高度 的效果,形成竖向张力。如图(3-3) 水平线体现为与地球引力的和谐一 致,具有开阔、舒展、深远的视觉张力。 在心理力上体现为安全、宁静、轻松、平 稳的心理感受。在室内空间面积相对较小 的情况下,运用水平线的造型设计,会在 视觉与心理上产生扩大空间面积的艺术效果,形成横向张力。如下图(3-4) 斜 线 体 现为凸显出 地球的引力, 具有不稳定 激荡的动力 倾向, 在心理 上, 又突出了 危急、冲突、 紧张、活跃、 不安定等视 觉张力感受。 如图(3-5) 曲线与直线相比,曲线更富于变化,更丰富多彩,也更为复杂。它们具有流 1 图 3-3 孙黎明等人 外婆人家 图片来源:作者翻拍 2008 中国室内设 计大赛获奖作品集 图 3-4 林洲 佳茗苑茶叶专卖店 图片来源:作者翻拍 2008 中国 室内设计年鉴 图 3-5 琚宾 北京富邦国际酒店 图片来源: 2008 中国室内设 计年鉴 第 3 章 室内空间“力”的形成因素 17 动、活跃等审美特性。曲线体现出对地球引力的有规律的运动,能引起人的丰富 的联想与想象。比如“抛物线流畅悦目,富有速度力感;螺旋线有升腾和生长力 量感;圆弧线规整、稳定,有向心的力量感(图 3-6) 。由于曲线的动力倾向是表 现在位置上位移,因此富有张力,在室内空间设计中,可以打破因大量直线而造 成的呆板感而局部使用曲线的手法,使空间生动灵活、更富有人情味与亲切感, 从而给人以视觉的愉悦,在心理上产生优雅、活泼、轻柔的张力感。 ” 总而言之,线在空间设计中的“力”的体现,是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 动态性的。它们在室内空间设计的造型中,既可以强调物体的形状与形态,也可 以弱化物体的形状与形态,从而改变物体与空间的表面比例,具有强大的艺术张 力。 在室内空间设计中,面是线运动的轨迹与组合,是由线的展开与拓展而形成 的,也可以视作是体与空间的界面,它起到限定体积与空间的重要作用。换言之, 面是构成室内空间的关键要素。面有水平面、垂直面、斜面、曲面等。水平面给 人平和、宁静、安定和谐的动力倾向;垂直面给人紧张、高洁、挺拔之动力倾向; 斜面给人亲切、透视、不安定之动力倾向;曲面给人温和、轻柔、舒展、流畅之 动力倾向。具体运用在室内空间设计中常用的面的造型主要有方形、三角形、圆 形、波浪形等。 方形体现出肃穆、宁静的心理感受,方形又分为正方形与长方形两种,方形 图形中,具有一种由中心沿着对角线向四角的运动张力。长方形图形中,也具有 一种由中心向短边方向运动的张力(图 3-7) 。三角形又分为正三角形、倒三角形、 斜三角形三种。具有稳定、坚实之感;倒三角形又称 v 形,具有强烈的倾危、不 安宁的动感特征;斜三角形则具有运动感与方向感。如图(3-7) :正三角形图形, 图 3-6 杨继东 影视文化中心 萧爱彬 云庐会馆 图片来源:作者翻拍 图片来源:作者翻拍 2008 中国室内设计大赛获奖作品集 2008 中国室内设计年鉴 山东轻工业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8 由中心及两侧边,均具有向上运动的张力。倒立三角形,由中心及两侧边,均有 向下运动的张力。斜三角形,由中心及两侧边,均有斜线运动的张力。 圆形与由圆形演化而来的弧形、扇形等,均具有优美、亲切、柔和、圆满、 充实的感觉。有一股由圆心各个方向均匀地发射的运动倾向,这些力都有着平衡 的反方向力,造成圆形式样的静态特征。例如如图(3-7) :圆形中,产生由圆心 向周边发散运动的动势张力。 波浪形又称 s 形, 由各种曲线构成的图 形,具有自由、活跃、 激荡之感, 如图 (3-8) : 波浪形图形中, 均具有 前进性、 方向性的运动 张力。 总而言之,各种不 同的图形, 是室内空间 设计中造型的重要手 段, 也是室内空间设计 中“力”的表现的重要途径与方式。在具体的室内空间设计中,应当根据实际情 况,采用恰当的图形进行造型,有时只用一种图形,有时又是多种图形的并用。 图 3-7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 3-8 s 形引起的动势张力 何宗贤 杭州千岛湖高尔夫球会所 图片来源:作者翻拍 2008 中国室内设计年鉴 第 3 章 室内空间“力”的形成因素 19 3.1.2 造型中的均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