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讲 民间谚语、谜语、歇后语 一、民间谚语 (一)民间谚语的概念 n民间谚语就是用一句结构完整的话来概括 的真理或哲理,是人民口头创作中一种很 有特点的民间文学体裁。它形式短小,形 象生动,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有 不少包含着丰富的生产知识和生活经验, 有的还有深刻的科学性、哲理性和教训意 味。 n谚语一般不独立存在,而是在 人们讲话、写文章时加以引用, 谚语有完整的结构和思想,语言 巧妙、流畅,是短小的韵文作品 ,有一定的文学性。 n谚语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就 已出现了谚语。易经、诗经 、诸子著作以及少数民族古老的史诗 中都保存和引用了许多古代人民的谚 语。如“如出而作,日入而息”、“失 之毫厘,差以千里”、“虽鞭之长,不 及马腹”、“远水不救近火”等。 n先秦以后,历代都有谚语产生和流传,如 后魏的齐民要术、宋代的农书、 元代的农政全书和田家五行志、 明代的古今谚、清代的古谣谚等 书中,都不同数量地收录了我国古代谚语 。谚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人 们思想认识的提高和社会经验的积累,不 断地发展、创新。 n中国古代对谚语的认识,在古文献中有 多种解释。如左传隐公十一年陆德 明释文:“谚,音彦,俗言也。”礼记 大学郑玄注:“谚,鱼变反,俗语也。 ”说文解字:“谚,传言也。”汉书 五行志颜师古注:“谚,俗所传言也 。”国语越语韦注:“谚,俗之善谣 也。”尚书无逸某氏传:“俚语曰谚 。”文心雕龙书记:“谚者,直语也 。” n这些解释都是侧重于语言方面,认 为谚语是一种广泛流传的俗语。外 国某些研究者则认为“谚语为日常经 验之女儿”、“谚语为街上的智慧”( 具体见薛诚之谚语,文学年 报第二期,燕京大学国文学会一 九三六年版)。 n我们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根据谚 语的本质和作用,认为:谚语是劳 动人民用精练的语句,总结生产斗 争、阶级斗争以及各种社会经验的 语言艺术结晶。它是一种有教育意 义、有认识作用或含有哲理的民间 传言。 (二)民间谚语的范围 狭义的民间谚语就是指上面所 说的富有教育意义和哲理性的 传言。广义的既包括“俚谚”, 也包括“俗语”,即所有流传在 民间的脍炙人口的传言都在谚 语范围之中。我们支持狭义的 谚语概念和范围。 (三 )民间谚语的作用 民间谚语是人民群众语言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各民族语言的精华。它极大 地丰富了民间语言的口头文学的宝库 。它是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向劳动 人民传授生产知识和生活经验。它在 指导人民分清善恶是非、鼓舞斗争意 志、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等方面,都 发挥了而且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四)民间谚语的基本内容和类型 民间谚语是人民群众集体经验和 智慧的结晶,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 面面,内容十分丰 富。主要有以下三种 类型(教材分为政治 谚语、道德谚语、科 学谚语三种): 1、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农 谚是其中的主要部分。我国地大物博, 自然条件复杂,农业历史悠久,作物种 类繁多,因此自古以来就产生了很多关 于农牧、气象、时令、耕作技术、家禽 家畜饲养等方面的谚语。这些谚语总结 、保存和传播了观察的结果和生产的经 验,是短小有效的教科书。如: n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n麦盖三床被,头枕馍馍睡。 n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n星星稀,淋死鸡;星星稠,晒死牛。 n燕子钻天蛇过道,水缸穿裙山戴帽大雨将临。 n蜻蜓千百绕天空,不过三日雨蒙蒙。 n盐出水,铁出汗,雨水不久见。 n好树结好桃,好地出好苗。 n棉花锄七遍,疙瘩一连串。 n田间管理如绣花,工夫越细越到家。 n玉米去了头,力气大如牛(去玉米雄穗)。 n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n上粪不浇水,庄稼噘着嘴。 n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八成收。 n一年劳动在于秋,谷不到仓不算收。 n农家第一宝,六畜挤满槽。 n蚕无夜食不长,马无夜草不肥。 n节气一把火,时间不让人。 n赵葆德先生的流传在六安的节气谚语(分上 、中、下三篇发表于皖西日报下午版2004 年10月10日、16日、23日)介绍了在皖西地区流 传的节气谚语。如: n春打五九尾,家家拽猪腿;春打六九头,家家卖 耕牛。 n雨水下雨春水好,雨水无雨春水少。 n清明晒死柳,一抱麦子打一斗。 n谷雨栽早秧,节气正相当。 n芒种芒种,忙忙种种,芒种一过,白忙白种。 n我国有关部门解放后曾编辑出版过一些农谚书籍, 如天气谚语、内蒙古农谚选、农谚里的 科学道理等。 n还有一些反映各地风物掌故、自然风光、土特产的 谚语也可归入自然谚语一类。如: n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广西) n峨嵋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 幽。(四川) n吉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n2、反映阶级斗争情况和经验的谚语。谚语反 映了人们多方面的社会生活,形象地概括了阶 级斗争的经验教训。如: n不种泥田吃好饭,不养花蚕着好丝。 n财主的铜钱,穷人的性命。 n地主算盘响,穷人心里慌。 n富家一席酒,穷汉半年粮。 n有佛的地方妖魔多,有福的地方罪恶多。(蒙 古族) n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n钱落公人手,鱼落猫儿口。 n皇帝是土匪,土匪是皇帝。 n财主门前孝子多。 n虎瘦雄心在,人穷志不短。 n蛇放在竹筒里也直不了。 n狼在梦里也想着羊。 n见蛇不打三分罪。 n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n3、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总结人民群众丰 富多彩的生活经验,反映人民的世界观、健康的 生活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些谚语是劳动人 民判断是非的标准和指导行动的指南。如: n七十二行,种田为王。 n孔子、孟子,当不得我们挑谷子。 n不是靠天吃饭,全靠两手动弹。 n地是刮金板,人勤地不懒。 n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n一家盖不起龙王庙,一人造不起洛阳桥。 n人多主意好,柴多火焰高。 n土帮土成墙,穷帮穷成王。 n有酒大家喝才香,有话当面说才亲(景颇族) n浇树浇根,交人交心。 n宁交双脚跳,不交咪咪笑。 n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n要吃龙肉,亲自下海。 n要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n不怕年老,就怕心老(彝族)。 (五)民间谚语的艺术特点 n1、精练是谚语的最基本的特征。谚语一 般只用一、两句话,少则三、四个字,多 则十多个字,就能概括一条经验,或说明 一个道理。因此鲁迅称谚语是“炼话”,高 尔基说:“谚语和歌曲总是简短的,然而在 它里面却包涵着可以写出整部整部书的思 想和情感。”如: n斤鸡叫 众人是圣人 n堂上一点朱,下民千滴血。 n2、谚语是充满文学性的“论说文”,也是 包涵哲理和科学性的小诗,形象性是很突 出的。其大量使用修辞手法,如比喻、对 比、对偶、回环、颠倒、排比等。如: n贼来如梳,兵来如篦,官来如剃。 n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 n人多好做事,水大好行船。 n头马不行百马愁,上梁不正下梁歪。 n3、整齐和谐是谚语的另一特点。谚语除少数单句 外,大都由两句或四句组成。形式整齐、对称, 音韵和谐、流畅,富有音乐美感,因此读来琅琅 上口,易于记诵。如: n人薄土,土薄人。 n富人四季穿衣,穷人衣穿四季。 n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勤劳。 n笑破不笑补,笑过不笑改。 n今天来客,往日有意;今天打架,往日有气。 n酒杯虽小淹死人,筷条不粗打断腰。 n谚语不仅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众, 也给古今优秀作家和仁人志士提供了丰富 的营养。如曹雪芹、施耐庵、吴敬梓、老 舍、赵树理、周立波、鲁迅、毛泽东等人 的作品中都有很多谚语。这种认真学习和 运用民间谚语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们今天仍然要搜集、整理、出版谚语方 面的书籍,让更多的人了解谚语、运用谚 语,充分发挥民间谚语在生产、生活、思 想教育、文化传播等方面的作用。 n我们要防止一些珍贵的谚语因为生活的变 化而逐渐消失,对其进行抢救性的记录、保 存就显得十 分重要。这一 点在国外已有 了类似的行为, 值得我们重视 和借鉴。 二、民间谜语 (一) 民间谜语的含义和作用 谜语是民间文学中一种特殊的韵文形 式作品。它是表现 人民智慧、培养和测 验人民智慧的民间语 言艺术。 n谜字“从言、迷”(说文解字),即它是 一种具有迷惑作用的语言艺术。其主要特征 就是对事物不作直接描写,而是通过隐喻和 暗示去表现,让人依据暗示所提供的根据、 线索,经过思考猜出这个事物。 n谜语由两个部分组成,即:谜面谜底。 谜面又叫喻体,以比喻的方式提出问题,谜 底又叫本体,是谜语的题旨,是问题的答案 。谜面与谜底之间由事物的共同点、相似点 联系着。 谜语就是通过这样的隐喻和暗示对事物 的重要特征进行概括、描写,让人猜 测的艺术作品,所以解谜,就是解难 题,猜答案,故又叫“猜谜”、“猜谜谜 ”。谜语既是人民智慧的产物,也是用 来检测和培养人们智慧、增长知识、 锻炼思维能力的艺术工具,还可以起 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因此很受人民群 众尤其是少年儿童的欢迎。 (1)弟兄七八个,围着柱子坐,老来分了家,衣裳都 撕破。大蒜 (2)青石板,石板青,青石板上钉银钉。星星 (3)弟兄两个一般大,隔着毛山看不见。耳朵 (4)东一片,西一片,隔着毛山看不见。耳朵 n民歌里有盘歌、猜歌、问歌、对歌,往往就 是通过谜语来进行。这类作品也可以算作谜 语,因它是用于吟唱,所以也叫“谜歌”。如 : n问:什么弯弯弯上天?什么弯弯在水边?什 么弯弯街上卖?什么弯弯姑娘前? n答:月亮弯弯弯上天,白藕弯弯在水边,黄 瓜弯弯街上卖,木梳弯弯姑娘前。 (二)民间谜语的源流 谜语大概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是社会发 展、生产力水平提高、人的智力水平提高 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古希腊神话中 记载着原始谜语的使用情况,我国许多少 数民族在尚无文字,文学处于萌芽状态时 就有了谜语。我国汉民族谜语的原始情况 ,古籍中缺乏记载,已很难详细考究,不 过还是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的。 n钟敬文先生认为谜语在传说的黄帝时代就已 出现,如弹歌:“断竹,续竹,飞土, 逐肉。”有人认为是谜语诗,其谜底是“弹弓” 。看来,谜语的起源相当古老。先秦历史文 献中已有“隐语”,“廋(SOU)辞”,如国 语晋语:“有秦客廋辞于朝,大夫莫之能 对也。”已出现了猜谜活动。荀子的蚕赋 等,很象是用谜语的形式写的赋。 n我国古代文论中第一篇涉及谜语的文 心雕龙谐隐说:“荀卿蚕赋,已兆其 体。”传说汉代东方朔作“蚊谜”:“利喙 细身,昼匿出昏,嗜肉恶烟,指掌所扪 。”更接近民间谜语,当时谜语在民间 已经流行。唐宋时谜语大大繁盛起来, 成为斗智和娱乐的重要形式之一,列入 百戏之中。 n元明清时期,猜谜之风更盛,当时的一些 谜语流传至今。明末冯梦龙编有黄山谜 ,其中有我国有文字记录的较早的一批 民间谜语。 n我国古代把谜语叫做“廋辞”、“隐语”,在 文献记载中多用于政治、外交活动中,有 时也用于生活礼仪和宗教仪式之中,可见 其使用范围之广。但它更多的是用于社会 生活之中。谜语在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中 具有多种功能,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n(三)谜语的种类和内容 n谜语的题材包罗万象,涉及自然界和 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其内容和 种类都很多。根据 n谜底所属事物性质, n可以分为物谜、事 n谜、字谜三种。 1、物谜: 以具体事物为谜底。有关宇宙万物、生产生活、 人体器官的各种事物都可以成为谜底,并据此制 谜、解谜。谜语大多属于这一类。如: n从南来个黑大汉,腰里插着两把扇,走一步,扇 一扇,阿弥陀佛好热天。乌鸦 n一只黄鼠鼠,地上刨土土。扫帚 n 小小诸葛亮,坐在屋角上。摆下八卦阵,要捉飞 来将。蜘蛛 n 姊妹二人一个娘,一个白来一个黄。白的白在春 耕时,黄的黄在秋收忙。梨树 n再如一组“茶谜”: n生在山里,死在锅里,埋在罐里,活在 杯里。茶叶。 n茶神打五言唐诗一句,谜底是“羽 (指茶圣陆羽)化而登天”。 n山中无老虎打一茶名,谜底是“猴 魁(猴子称大王)”。 n2、事谜: n以人们的某些行为动作和某些自然现象作谜底形 成的谜语。如: n四四方方一戏台,生旦净丑走出来,会演的不会 唱,会唱的不上台。演木偶戏 n人行千里脚不移,吃鱼吃肉肚中饥,银钱到手仍 无有,下雨下雪不湿衣。做梦 n 尖底船,盛白米,两枝桨,划到底。吃饭 n 十个和尚拉口袋,五个和尚往里走。穿袜 n大哥把灯照,二哥天上叫,三哥流眼泪,四哥一 路倒闪电、打雷、下雨、刮风 n3、字谜: n以汉字为谜底。汉字结构特殊,字谜也格 外丰富。字谜根据汉字的形、音、义,利 用笔画、字形的增损、离合等手法制作而 成。解谜时也要考虑汉字的这些因素。民 间字谜语言浅显生动,以熟悉的事物作比 ,或用形象化的语言描述该字,谜底也多 为笔画简单的常用字。而文人字谜除少数 自然清新外,大多晦涩难懂,甚至是无聊 的文字游戏。如: n这个字真希奇,池中没有水,地上没有泥 。也 n左看象不,右看象不,上看象不,下看象 不。米 n一字九平六立,天下才子不识,夫子去问 孔子,孔子想了三日。晶 n从西一直走到东,月牙上面挂三星,三人 骑着没角牛,口上三划一点青。(打四 字:一心奉请) n再看一组半儿字谜: n半真半假(值字) 半粗半细(组字) n半朋半友(有字) 半部春秋(秦字) n吃一半拿一半(哈字) n硬一半软一半(砍字)(周有光语文闲 谈) n另有一个字谜: n一横一竖一横一竖一横一竖 n一竖一横一竖一横一竖一横亞(吕叔湘) n关于谜语和猜谜,有很多故事: n1、“请坐,奉茶!”(字谜)一天,祝枝 山去唐伯虎家,祝枝山说:“昨夜我制一谜 ,君能破否?”唐伯虎说:“请告。”祝枝山 吟道:“言对青山青又青,两人土上说原因 ,三人牵牛缺只角,草木之中有一人。”唐 伯虎拱手 曰:“请坐,奉茶!” n2、唐伯虎问路(解字) 明代大书画家唐 伯虎访友,走到岔路口,问路于村姑。村姑 见唐伯虎是一位潇洒书生,气度不凡,于是 拣根树枝,在地上写了个“句”字,转身就走 了。唐伯虎一见,于是按照村姑指点的路走 去。唐伯虎究竟走的哪一条路呢?谜语是人 类智慧火花之一,字谜是谜语的一种。制谜 、解谜,都有智慧。村姑以字谜代答,意在 探试唐伯虎的智力水平。唐伯虎想:“句”字 左边加一竖为“问”,村姑之意就是要我向左 走。 n我国的谜语近两千年的历史,设计方法五花八门 ,古代流传下来的谜格至少有24种。兹举几种如 下: n“粉地格”:谜底最后一个字用谐音也就是白字( 别字)。白色又称粉色,所以叫“粉地格”,也叫“ 粉底格”“白足”“素履”“踏雪”“鸭掌”。如: n“望天作揖”打一电影艺术家名,谜底是“谢添 (天)”。“不弯不曲”(打一数学名词)绝对 值(直) “一丝不苟”(打一中药名)细辛。 “粉头格”:谜底第一字用谐音,如:“蜜蜂归 巢”打一花名,谜底是“梨(离)花”。 n“玉带格”:谜底限用三字,中间字用谐音 ,如:“托儿所上班”打一京剧名,谜底 是“群英(婴)会”。 n“全白格”:谜底全是谐音,如:“巡视洞庭 ”打一器皿,谜底是“茶(查)壶(湖) ”。 (四)民间谜语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1、谜底与谜面的巧妙结合民间谜语的最大艺术特 点就是谜底与谜面的巧妙结合。谜语为了增加猜 的难度和趣味性,往往要用谜面曲折隐晦地将谜 底隐藏起来,表面上绕开谜底,远离谜底,但谜 面中又处处围绕谜底,提示谜底,二者形成“隐” 与“显”的矛盾的统一体。谜面往往把无生物写成 生物,生物写成无生物;把人写成物,把物写成 人,把此类写成彼类,把彼类写成此类,造成一 种迷惑人的假象,使人不容易猜出。 n正如文心雕龙谐隐所说:“回互 其辞,使昏迷也。”“义欲婉而正,辞 欲隐而显。”也就是说,一个精巧的谜 语应该“隐”中有“显”,“显”从“隐”出 。制谜者的艺术手腕和构思能力,猜 谜者的分析判断能力,就在解决“隐” 与“显”的矛盾中得到表现,猜谜的趣 味也就从中体会到了。 n在娘家青枝绿叶,到婆家面黄肌瘦,不提起 倒也罢了,一提起泪洒江河。竹船篙 n黑船装白米,送进衙门里,衙门八字开,空 船转回来。嗑瓜子 n头戴红帽,身穿白袍,走过黑墙,放出红光 。红头火柴孔明 n借东风,周瑜用火攻,鲁肃哈哈笑,曹操怒 气冲。蒸馒头 n2、谜语的表现手法,即谜面表现谜底的方 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描写法,一是诡词 法。描写法:通过隐喻、暗示对谜底事物 的特点(形状、性质、功 n能、声色等)进行具体形 n象的描绘,即古人所说的 n“图象物品”。这是运用最 n多的一种手法。描写的手 n法很多,有白描法,如: n红梗子,绿叶子,开白花,结黑子。荞麦 n更多的是利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 写本体,使形象更为生动有趣。如:一朵芙蓉头上 栽,彩衣不用剪刀裁,虽然不是英雄汉,叫得千 门万户开。公鸡 n一个小姑娘,生在水中央,身穿粉红杉,坐在绿 船上。荷花 n水皱眉,树摇头,花弯腰,云逃走。风 n描写法还有一种特殊的形式:连缀体。它用排比 的句式,把几个事物(一般是同类的事物)联合 在一起,通过一个谜面表现出来。这类谜语四个 事物相连的最多,又因本体之间联系密切,在形 式上多用兄弟姐妹相比和并列。如: n大姐长得美,二姐一肚水,三姐露着牙,四姐歪 着嘴。苹果、葡萄、石榴、桃子。 n大姐用针不用线,二姐用线不用针,三姐点灯不 做活,四姐做活不点灯。蜜蜂、蜘蛛、萤火 虫、纺织娘 n大姐树上叫,二姐吓一跳,三姐拿刀砍,四姐点 灯照。蝉、蚱蜢、螳螂、萤火虫。 n诡词法:就是用费解的、反常的矛盾的现象表现谜底。不 对谜底作隐喻的描写,而是更加“纤巧以弄思”,抓住谜底 事物的一个特征加以夸张、突出的描述,故意造成一种怪 异的现象,给人一种荒唐、谬误、不可理解的感觉,更加 使人迷惑。如: n为我打他,为他打我,打破他的肚皮,流出我的鲜血。 蚊子 n一物生得奇,越洗越有泥,不洗还能吃,一洗吃不的。 水 n石头层层不见山,路程短短走不完,雷声隆隆不下雨,大 雪飘飘不觉寒。推磨 n看时有节,摸时无节,两头冰冷,中间火热。日历 n有的谜语描写法和诡词法兼用,如上面的“ 推磨”谜。再如: n身穿绿袍小英雄,夏天田野捉害虫,北风 一吹不见了,春天又在池塘生。青蛙 n坐也是坐,立也是 n坐,卧也是坐,走 n也是坐。青蛙 n3、谜语的语言特点谜语不仅具有“谜”的性质, 还具有“诗”的特点。从结构上看,谜语最常见的 是四句式,每句以五、七言为最多。有的很象咏 物诗,如荷花、公鸡、青蛙等谜语。谜语的语言 通俗明净,音韵和谐,读来很象儿歌,尤其是“ 三三七”式或“三三三三”式的谜语,儿歌意味尤 其明显。如 n小公鸡,钻篱笆,过来过去拿住它。织布梭 n红娘子,坐高台,心里痛,眼泪来。蜡烛 n正因为如此,谜语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尤其是 小孩子对谜语有特殊的兴趣。谜语成了人民群众 传播知识、陶冶情操、自娱自乐的工具。 n(五)谜语的历史变迁 n谜语同一切民间文学一样,同样受着社会 发展的制约,一些反映旧事物和生活现象 的谜语在消失(如“当物”、“轿子”、“人力 车夫”等),一些表现封建旧思想的谜语被 淘汰,如(“佛龛”、“门神”、“香炉”等) ,一些繁体字、生僻字谜也随着汉字改革 、简化而销声匿迹,而反映新事物、新现 象的谜语在不断产生。 n解放后,社会制度和社会面貌都发生了巨 大变化,新事物、新现象不断涌现,新谜 语也应运而生。如: n一边能吃,一边能穿,依靠集体,永获丰 年。裕 n十个小伙伴,分成两个班,互相团结紧, 倒海又移山。手 n小牛犊,真特殊,垛垛小麦吃进肚,农民 见它咪咪笑,喜看满天落珍珠。脱粒 机 n新谜语继承并发扬了旧谜语的优良传统,它象一 面镜子,反映了新时代的面貌,真实地表现了人 民的新生活、新思想。和旧谜语相比,其思想内 容更富有积极的意义,艺术手法也有很大的发展 ,构思更奇巧,格调更清新。过去只在少数知识 分子圈里流行的字谜、地名、书名、电影名等谜 语,也日益在人民群众中流传开来。不断前进的 社会、丰富多彩的生活,为谜语提供了大量素材 。新谜语的产生,将进一步丰富民间文学的宝库 。 三、民间歇后语 歇后语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结构形式的传 言短语,它由两部分组成,前面是假托语 ,是比喻;后面是目的语,是说明。类似 谜语的谜面和谜底。歇后语的前后两部分 联系紧凑,说话时后一部分由前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老年健康风险预警与管理方案
- 十五五规划纲要:碳市场建设的深化与交易机制完善
- 环城路外延伸线申请报告
- 新能源汽车产业中的光储充一体化技术应用
- 2025湖北彭家寨旅游开发限公司人力资源招聘48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京考税务考试题库及答案
- 山东税务遴选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小升初数学试题模拟试卷
- 产品经理培训计划
- Oracle实施顾问技能提升培训计划
- GA 1814.3-2023铁路系统反恐怖防范要求第3部分:运营线路
- 实验五担子菌亚门真菌基本形态及所致病害的观察
- 人教版体育与健康九年级全一册8武术《健身短棍》教案设计
- 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
- 2022年煤炭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获奖项目
- 1.工程建设前期法定建设程序检查表GD1701
- GB/T 3033.1-2005船舶与海上技术管路系统内含物的识别颜色第1部分:主颜色和介质
- GA 1800.2-2021电力系统治安反恐防范要求第2部分:火力发电企业
- 《公路设计》第九章-挡土墙设计(39P)课件
- 《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咨询规程》2017年1月18日
- 中药材的采收与产地加工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