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服饰文化(文字学).ppt_第1页
汉字与服饰文化(文字学).ppt_第2页
汉字与服饰文化(文字学).ppt_第3页
汉字与服饰文化(文字学).ppt_第4页
汉字与服饰文化(文字学).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字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 我们往往可以从汉字的构造中窥视到古 代人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想观念 等。 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於也。 妇: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 基本内容 一、“革”、“糸”与丝织 二、“冠”、“巾”与头衣 三、“衣”、“裳”与体衣 四、“履”、“鞋”与足衣 一、“革”、“糸”与丝织 周口店 (1930年) 从从 穿穿 針針 引引 線線 说说 易经:“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孔颖达疏:“垂衣裳者,以前衣皮,其制短小 ,今衣丝麻布帛,所作衣裳其制长大,故云 垂衣裳也。” 蓑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将进酒 以草叶为衣 以兽皮为衣 以皮革为衣 以纺织品为衣 纺织是人类服饰文化的一大进步 古代纺织品的原料主要有两类: 第一类是植物性纤维,主要是葛和麻。 第二类是动物性纤维,主要是蚕丝。 第一类是植物性纤维,主要是葛和麻 捻线所用的工具一般是纺專 “專(专)”的本义是纺坠,后来俗体做“砖” ,现在词义转移指砖瓦的“砖” 车专转(轉 ) 扌专抟(摶) 这些同源字都出自“專”的偏旁,都有圆转的意思。 神话与造字-马皮蚕女【桑】 (东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四:“旧说,太 古之时,有大人远征,家无余人,唯有一女 。牡马一匹,女亲养之。穷 居幽处,思念其 父,乃戏马曰:尔能为我迎得父还,吾将嫁 汝。马既承此言,乃绝而去,径至父所。 (父)亟乘以归。为畜生有非常之情, 故厚加刍养。马不肯食, 每见女出入,辄喜 怒奋击,如此非一。父怪之,密以问女,女 具以告父, 于是伏弩射杀之,暴皮于庭 。 父行,女与邻女于皮所戏,以足蹙之 曰:汝是畜生, 而欲取人为妇耶? 招此屠剥,如何自苦?言未及竟,马 皮蹶然而起,卷女以行。 邻女走 告其父。后经数日,得于大树枝 间,女及马皮尽化为蚕,而绩于树上 。其茧纶理厚大,异于常蚕。邻妇取 而养之,其收数倍。因名其树曰桑。 桑者,丧也。由斯百 姓种之,今世所 养是也。” 第二类是动物性纤维,主要是蚕丝 甲骨文中有“蚕”、“桑”、“丝”、“帛”等字。 蚕为天下虫 甲骨文中与蚕桑直接有关系的字就有135 个 缫丝 将蚕茧抽出蚕丝的工艺概称缫丝。原 始的缫丝方法,是将蚕茧浸在热盆汤 中,用手抽丝,卷绕于丝筐上。盆、 筐就是原始的缫丝器具。 说文糸部共收248 字,重文31 字。 纠 红 级 纪 纫 纤 约 纡 纣 纥 纨 纩 纲 纵 纯 纺 纷 纶 纳 纽 纱 纬 纹 纸 纭 纰 纾 纮 纴 纻 纼 绎 织 经 绍 绊 练 绅 细 线 终 组 绀 绁 绂 绉 绋 绌 绐 绑 绚 给 绘 绞 结 绝 络 绕 绒 统统 绖 绔 绗 绛 继 绢 绥 绦 绣 绤 绠 绡 . 关于丝织的用字,说文也有许多记载: “纺,网丝也。” “织,作布帛之总名也。” “绝,断丝也。” “继,续也。” “续,连也。” “经,织从丝也。” “纬,织横丝也。” 说文中记录的各种丝织品名目繁多,品 种齐全。 “缯”与“帛”都是古代丝织品之总称。 “帛”字从巾(代表织物) 从白(代表白色 ) ,最初指白色的缯帛,后引申为丝织品 的总名。 左传庄公十年:“牺牲玉帛,弗敢 加也。” 说文:“绣,五采备也。” 古代“锦绣”二字经常连用,指称为最美 丽的织物。 二、“冠”“巾”与头衣 古代帽子叫做“头衣”,又叫“元服” 与头衣有关的汉字,主要有冠、冕、弁( bin)、胄、帽、巾、帻、笄、簪 帽子在远古时代已经出现 冒 帽 上古时代等级分明,衣帽穿戴成了地位的标志 。 古代贵族男子的头衣一般有冕、冠、弁等 平民男子的头衣则是巾、帻等 冕 是古代天子、诸侯、大 夫祭祀的礼帽。 古代的冕,前低后高 从“免”字的多有低下的含义 : 晚 娩 勉 冠 是贵族男子所戴的普通帽子。平日家居所戴 的是冠,小篆的冠字,作一只手将一顶帽子加 于一人头上之状,这是成年男子加冠礼的镜头 。 冠 冖 元 寸 注意:古代的冠并不等于今天的帽子,冠是古人戴 在头上用来束发的东西,形状像扣在发髻上的小罩 子。 冠主要由冠圈、冠梁和缨组成。 冠梁 冠圈 缨 緌 笄 先秦时称为笄, 秦汉后称为簪。 在汉代,士族加以冠,庶人只能戴 巾,可知帽子是权威的象征,由于 庶民不戴帽,暴露乌黑的头发,或 以黑巾裹头,故秦朝以“黔首”称庶 民。 凤冠霞披 “通天冠”(“平天冠”)也 是帝王之冠,义同冕, 开始于秦朝,结束于明 代。实际上,唐朝以后 ,历代王朝皇帝都戴便 帽或者皇冠,而不再有 戴平天冠的画像出现。 汉族的冕服制度一直沿 用到明朝 ,到清朝建立 废除汉族衣冠冕服制度 也随之废除了。 唐太宗 宋太祖 元太祖 清太祖 礼记冠义说:“冠者,礼之始也。” 我国古代士以上的阶层的男子二 十岁行冠礼,行冠礼是他们人生中的 头一件大事。 加冠 古代男子年至二十便要宗庙中行加 冠的礼数。表示成年。冠礼由父亲 持并由指定的贵宾为行冠礼的青年 加冠三次。 即依次戴上三顶帽子:首先加用黑 麻布材质做的缁布冠表示从有参政 的资格能担负起社会责任;接着再 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军帽表示 从要服兵役以保卫社稷疆土;最后 加上红中带黑的素冠是古代通行的 礼帽表示从可以参加祭祀大典。 弁 古时的一种官帽。 分为文弁和武弁 赤黑色布做叫爵弁,是文冠; 白鹿皮做的叫皮弁,是武冠。 后泛指帽子 胄 也就是古代士兵作战时戴的头盔 在古代元服 中,冕的级别 最高,接着是 冠, 最后是 弁。 巾帻是平民 老百姓的头 衣,是用来 包裹头发的 头巾。 三、“衣”、“裳”与体衣 3000年前甲骨文“衣”字款式领到了中国时装潮流 衣 本义是上衣,说文衣部:“衣,依也 。上曰衣,下曰裳。”诗经齐风东方未 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此衣即指 上衣。“衣”字字形上像上衣有领襟的形状 ,是象形字。 古代中原地区的衣服是左襟压右襟,即衣 襟向右掩,正像甲骨文、金文字形表示的样 子;而南方边远地区则是右襟压左襟。古代 衣有交领和直领之分,交领居多。交领衣服 是衣领和左右衣襟相连,衣襟在胸前相交, 衣领也随之在颈下相交。直领是衣领从颈后 沿左右绕到颈前,左右平行地垂直下来,古 代女子多穿直领,男子多穿交领。衣字最早 是指上衣,后来词义扩大,引申为衣服的总 称。 孔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孔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商周时代是奴隶社会的兴盛时期,衣服的 基本形制是上衣下裳,奠定了中国服装的 基本形制,“衣裳”成为服装的通称。 说文解字说:“上曰衣,下曰裳。”下 身穿的裳实际上是裙,而不是裤。 金文中常见有周天子赏赐给臣下“赤芾”的 记录。“赤芾”是一块红色的布,系在腰间 垂于腹前,是贵族的服饰和身份的标志, 后世称为蔽膝。 初 本义是开始,字形由“衣”和“刀”两部分组 成。意为用刀裁衣。 说文刀部:“初,始也。从刀,从衣 。裁衣之始也。” 用刀裁衣构造字形来表示“开始”的意义, 这是因为人类最早的衣服无非是用刀裁割 过的兽皮,虽然表达简单,但它却表明人 类开始穿衣,而穿衣正是人与动物区别的 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人类步入文明时代的 标志之一,所以用刀裁衣可以表示“开始” 之义。隶书之后,在左右结构的字形中,“ 衣”字皆变成了“礻”。(示字旁) 裤 “裤”裤字古代写作绔、袴k。说文 糸部:“绔k,胫jng衣也。从糸 ,夸声。”段玉裁注:“今所谓套袴也 。左右各一,分衣两胫。” 释名释衣服:“绔,跨也。两股 各跨别也。” 绔是织造精细的生绢,纨绔是高档裤 子,为有钱人的服装,故后来引申指 富贵人家不务正业的子弟。 汉字与服色纹饰 商周代已经有染色的技术了,颜料取自 植物汁液或矿物中。 不易褪色的植物色素一直是后代中国布帛 染色的主要材料,故表颜色的字大都与 衣服、纺织、植物有关。红、褐,绿、 橙、缁等。 服色体现等级观念服色体现等级观念 服装的颜色,在汉以前大致以朱色最为尊服装的颜色,在汉以前大致以朱色最为尊 贵。贵。 黄色成为皇家的象征,青色是士人的常服黄色成为皇家的象征,青色是士人的常服 ,红色为喜庆,白色为丧葬,黑色为老人,红色为喜庆,白色为丧葬,黑色为老人 的服色。的服色。 在唐朝,更加确立了黄色的地位,黄袍为在唐朝,更加确立了黄色的地位,黄袍为 皇帝的常服,并禁止其他人使用。皇帝的常服,并禁止其他人使用。 唐规定:一二三品穿紫色,四品穿深绯,唐规定:一二三品穿紫色,四品穿深绯, 五品穿浅绯,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五品穿浅绯,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 深青,九品浅青,其他不如品的杂役、商深青,九品浅青,其他不如品的杂役、商 贾、庶人皆黑白两色。贾、庶人皆黑白两色。 纹饰 染出缤纷的色彩,但不易染成所希染出缤纷的色彩,但不易染成所希 望的图样,用丝线刺绣及用颜料涂绘望的图样,用丝线刺绣及用颜料涂绘 就可以解决其难题。就可以解决其难题。 纹饰纹饰 武则天规定官服上绣花纹,文官绣禽,武武则天规定官服上绣花纹,文官绣禽,武 官绣兽。官绣兽。 文官用鸟类来区分等级,一品仙鹤,二品文官用鸟类来区分等级,一品仙鹤,二品 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 六品鹭鸶,七品紫鸳鸯,八品鹌鹑,九品六品鹭鸶,七品紫鸳鸯,八品鹌鹑,九品 练雀,不入流的为黄鹂练雀,不入流的为黄鹂 武官用兽类区分等级:一品用麒麟,二品武官用兽类区分等级:一品用麒麟,二品 狮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七狮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七 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四、“履”、“鞋”与足衣 履是古代鞋子的总称,履字的西周字,形作 一人的脚上穿着一只如舟形的鞋子状。 隋唐以前一般不称“鞋”而称为“履”。 比如成语“削足适履”、“郑人买履”等 。 说文:履,足所依也。从尸从彳从夊,舟象 履形。 正规的场合中,古代士子必须着履,因为 履和礼密不可分。 释名.释衣服:履,礼也,饰足所以为礼也。 以履字为部首的汉字有:屦 、屣 、屐 等 鞋子是因何而创造的? 在没有发明鞋以前,人们已习惯于赤 足行走,没有必要为了保护脚而发明 鞋,因此,可能是行礼的目的才是创 造鞋子的真正原因。 保持庙堂的庄严和洁净是很多社会都 有的习惯,很可能起先在进入庙堂之 前,有洗去脚上污秽,以免侮慢神灵 的习俗。 如果穿鞋坐于席上,会脏污席子,于 是就有脱去鞋袜的要求。 礼记:“侍坐于长者,履不上于堂 ”。上堂之前要脱鞋。 在某些场合若不脱鞋,会被认为是大 不敬的行为。 在普遍穿着鞋袜的年代,赤足是一种 虔敬的表示。 隋书载“极敬之所,莫不皆跣”。 在待罪或认罪的情况下,要免冠跣足 。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屐,是一种木底有齿的鞋子。 史书记载南朝诗人谢灵运经常穿着木屐, 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 我国最早的旅游鞋 是什么? 舃 x:复底鞋,在鞋子底下再加钉一层 木底。 诗豳风狼跋 : 公孙硕肤,赤舃 几几。 毛传: 赤舃 ,人君之盛屦也。 鞵(鞋) 甲骨文的前字,作一只脚在盆中洗涤之状。甲骨文的前字,作一只脚在盆中洗涤之状。 前之所以有前进、先前的意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