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规划角度的城市特色设计的探讨_第1页
基于规划角度的城市特色设计的探讨_第2页
基于规划角度的城市特色设计的探讨_第3页
基于规划角度的城市特色设计的探讨_第4页
基于规划角度的城市特色设计的探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8 基于规划角度的城市特色设计的探讨 基于规划角度的城市特色设计的探讨 摘要:城市特色是指一座城市,它的内容和形式明显区别于其它城市的个性特征。结合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笔者从规划的角度,系统阐述了城市特色的设计,主要包括区域、路径、节点、边界、标志等几个方面的因素。 随着城市设计的实践与开展,我国的城市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在城市开发区,新城的建设、旧城的改造,城市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利用,以及城市中心区域等设计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已取得了很多的成果。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现代化的高层建筑、大型的城市购物中心以及具有城市形象特色的构筑标志物和反映大都市的城市广场等风貌比比皆是。 我国地域辽阔,城市众多,各城市的规模、用地结构、自然地理条件、经济条件、历史风俗都不同,必然会呈现地方性差异,正因为如此,城市才各有其独特的魅力。然而若在城市建设中片面地追求城市的国际化及大都市形象,不结合当地的情况,盲目地建造高层建筑,小城市不切实际的营造大面积城市中心绿化广场和环形立交桥等,这些只会造成经济的浪费,和城市风貌的千篇一律和单调乏味。因此,研究地域文化,创造 城市形象特色,是摆在规划师、建筑师面2 / 8 前的一项不容忽视的任务。 城市设计是以人为中心,从城市整体环境出发的规划设计工作,其目的在于改善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环境景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它是城市规划的延伸和具体化。城市设计应贯穿在城市规划的全过程,城市设计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大到整个城市总体设计,小到某一特定空间场所、一个广场、一块绿地、一个小品。城市设计的目的不仅要尽力体现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结合,还要体现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体现城市环境的统一、和谐,体现时代感。 城市设计通过处理城市构 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来体现城市特色。具体内容包括特质要素,如城市形态、城市道路、街道、城市区域性地段、城市边界、城市节点标志;非物质要素,如社会结构、文化物质、风俗民情、生活方式、行为心里、政策制定管理、公众参与等。 从地域角度构建城市特色 在城市设计时,应根据尊重历史延续的原则、视觉和谐的原则、个性表现的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地域作为主体来进行,应考虑地域内各城镇的景观特色的关系。对区域内各城镇的历史传统加以研究,保持其历史精华,对有特色的古建筑或古风光在设计中加以保护,并规定区域中城 市建筑的风格、层数、色调、绿地指标,城市标志等。 20 世纪著名规划大师、社会学家芒福德在城市文化3 / 8 中写道 :“城市是地理的织网的工艺品 ,是经济的组织制度的过程 ,是社会行为的剧场 ,是集中统一体的美的象征。”翻阅历史 ,我们可以看到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城乡聚落形式 ,尤其是都城可以说各具特色 ,如棋盘式的雅典 ,辐射式的罗马 ,枝状伸展的巴黎 ,中心放射的华盛顿 ,可谓各领风骚 ,而这些不同形态的城市空间格局 ,就构成了形成这些城市独具魅力的个性特色。 从城市的总体格局构建城市特色 优秀的城市 格局是由城市总体规划创造的,应使人易于感知城市的空间逻辑关系,帮助人们识别城市区位和方位。根据其鲜明特征,边界和活动中心将大而密集的城市划分为可识别的单位,赋予人们场所感,引发对生活环境的亲切感和归宿感。一是要求城市规划师对城市自然特征充分利用和组织,通过沙滩、海湾、湖泊、河流、山丘、风景地等自然特色,把城市划分为可识别的地域单位。二是通过路网、广场规划设计加强城市格局特征。城市中棋盘式道路,会给人以明晰的场所感;而环行放射式道路则会使城市景观更加富于变化;笔直的道路有壮丽恢弘之感;曲折道路则会步移景易,变 化莫测。 在这里必须提到城市设计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凯文 1960 年,林奇通过探索城市意向图来分析居民对城市特色环境的认识。通过问卷,林奇总结出4 / 8 五个要素:区域,指具有一定社会经济或自然要素意义的地区。路径,一般是指道路,包括市内交往或交通渠道;节点,指路网交汇点和交通接点或是群众喜欢聚集的地点;边界,指自然或人工的各种界线;标志,指城市中明显突出、用于识别方向和区位的建筑物与构筑物。 区域 主要包括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城市公园、开发区、历史性地段的城市设计。这 些区域的特色是城市特色最有力的代表。 城市公共活动中心段是城市地理中心,也是城市的行政中心、商业中心,由各类公共建筑物、活动场地、道路绿地组成。它们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办事、游憩、购物、社交、游览的场所。其设计要求是在解决好交通及其设施的前提下,运用城市设计加强中心区的整体性、综合性、可识别性、可接近性以产生空间连续与变化的效果。城市公园的建设对于展现优美的城市特色,创造以“人”为主体,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加强城市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城市开发区新建筑形象和新城市空间 为城市特色注入新的活力,除应注重本身景观特色之外,还要强调与城市旧区之间的联系,形成与原有城市相协调,富有活力的空间。 历史性地段也是表现城市特色的场所,这些地段必须5 / 8 控制建筑景观、建筑容量。大规模的开发活动对历史性地段的保护和发展构成威胁。同时,高楼大厦把人们与城市传统文化,风土人情的生活方式分割开。城市的建设应注重保护城市的历史特色,确定需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划分保护的级别以确定其协调区的范围;确定需保护的旧城市结构、历史格局、空间廓线、视线走廊、传统街区、中心区、标志建筑 物;注意新建区域与历史性保护区域在城市景观上的协调,规定历史性地段及其影响区域建筑的色彩、材料建筑形式,建筑体积、建筑高度等。 西安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新中国成立后 ,先后对西安进行了四次总体规划。 20 世纪五十年代工业化时期 ,西安第一次城市总体规划以明清西安府城为中心 ,确立了东郊军工城、西郊电子城、南郊文教区和北郊仓库区 ,形成了一个十字型格局。八十年代之后开始的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 ,确定西南为高新技术开发区 ,东南为曲江旅游度假区 ,西北为经济技术开发区 ,仍然是沿大十字向外延伸。 1995 开始的第三次 城市总体规划 ,进一步将城市形态确定为“中心集团、外围组团、轴向布点 ,带状发展”的城市空间格局。直到进入新世纪 ,2002 年西安第四次城市总体规划的启动 ,第一次明确提出将未来城市空间布局的模式确定为 :“九宫格局”模式。 2017 年西安第四次总体规划方案已经得到国务院批准通过。由此可以看出 ,3100 多年来 ,西安这座古城的城市形态6 / 8 及空间布局一直是围绕山水环境和生态这个大势在做文章 ,通过南北轴线对称棋盘式道路格局 ,依托周边山水生态来展示都城的宏大气势。其独具魅力的“九宫格局”和“棋盘路网”的城市格局特色 ,是其他城市所没 有的。 正是由于因势塑形 ,合理处理景观建设中“点、线、面”的关系 ,塑造“点、线、面”有机结合的城市空间特色 ,才构成了西安独特的城市形态 ,而西安独特的城市形态构成了西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独具一格的城市特色。其“九宫格局”形态 ,不但是 3100 年西安地区古都建设文脉的合理继承与发展 ,而且作为一个开放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 ,给西安现代化发展不断扩张的空间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框架 ,也适应了秦岭、渭河自然环境保护的需要 ,同时 ,也符合西安作为中国历史古都之首的身份。既是对发扬祖国城市规划传统的光复 ,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回归的 需要。既是新世纪现代西安大都会发展模式的最佳选择 ,也是彰显城市特色的最佳选择。 路径 城市道路和街道应该各具特色。首先城市街道作为城市环境的骨架,是城市活力所在。种植不同类型树木的街道,在不同的季节表现出不同的景观;鳞次栉比的店铺、车流不息的街道、安静狭窄的小巷都充满生活的气息。其次,对城市的道路和街道来讲,道路强调交通、车流不息、线型笔直;街道强调生活,以步行为主,采用有纹理的铺地,接近人体7 / 8 尺度的小品、绿化以及丰富的空间变化来加强生活气息和亲昵感。 边界 河流、铁路 或公路构成城市的边界。河流、湖滨沿岸的步行路,常被设计成绿树成带成荫的游憩场所。早晨,人们可以晨练;白天,老人可以聊天、下棋。坐在火车上或行驶在公路上的人们,通过车窗了解即将进入或经过的城市。因此,城市设计中应重视城市边界环境景观的设计、体现城市的特色。 节点、车站、机场、码头 节点、车站、机场、码头等空间是人们认识城市过程的第一起点,被人们称为“城市门户”。这些节点设计影响了人们对城市印象的好坏。设计时应注意组成节点的建筑群风格、色彩、形体组合和广场空间所体现的城市特色。 城 市“广场空间”应与城市的重要建筑相关联,其种类可分为纪念性广场、建筑广场、商业广场、交通集散广场和多功能广场。不同功能、形态的广场为市民提供了不同的活动空间。富有特色的桥梁、立交桥及桥头绿地设计,作为节点而体现城市特色。 标志 在城市中,总存在这样一些建筑物、构筑物、富于特点的高层、电视塔等或某些位于城市交叉口的桥头绿地、交8 / 8 通岛中的城市雕塑等,给城市里的人们提供了方向感,美化了城市,成为城市的特色景观,有时还构成城市轴线的组成部分;路牌雕塑、电话亭等也能成为城市特色标志。这类标志为初到城 市的人们提供了认识途径。 当前中国处于城市建设高潮,不少城市都面临这些问题:城市化加速,建筑容量大大增加,交通拥挤,大面积的新区开发和老城改造,一些开发商追求高额利润造成片面提高容积率,增大建筑密度,缩小间距,高强度开发和土地滥用,导致生活环境恶化,改造规模过大,破坏了城市空间和社区网络,尤其是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开发,严重破坏了城市的传统风貌特色,失去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