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宁壮族稻作文化及水田稻作发展.doc_第1页
富宁壮族稻作文化及水田稻作发展.doc_第2页
富宁壮族稻作文化及水田稻作发展.doc_第3页
富宁壮族稻作文化及水田稻作发展.doc_第4页
富宁壮族稻作文化及水田稻作发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富宁壮族稻作文化及水田稻作发展世界的主要粮食结构由大米、小麦和玉米构成,当今全世界一半以上人口是以大米为主食。因此,水稻人工栽培法的起源众说纷纭,无论是中国、印度或东南亚,对水稻人工栽培技术的发展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史料表明水稻人工栽培最早发源应在中国,而且在中国南方,它是江南越人的先民首先发现野生稻,并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出来的水稻人工栽培法。越人是壮族的祖先。据史籍记载,壮族来源于古代越人。古越人部落众多,居地广阔,语言差异大,唐以前曾有于越、句吴、杨越、东越、南越、闽越、瓯越、西瓯、骆越、夷越、夔越、山越等之分,故称“百越”。根据县内出土的石斧、石锛说明,富宁境内在新时器时代即有先民生息,后为骆越人栖息繁衍之区。富宁壮族属骆越和夷越,至今还保留“巢居干栏”、“染齿”、“徒跌”、“喜好唱歌”、“请父老解难”、“祭祀神灵”等习俗。古越人传统“鸡卜”用于看鸡骨预测未来吉凶。语言上母为“米”、父为“簸”、地为“里”、田为“那”、村为“曼”等都是古越语的特点。富宁壮族是以水稻为主食的少数民族之一,自掌握水稻栽培法以后,作为百越民族的后裔在生产生活及其耕作方法、饮食、礼仪、宗教、风俗、思想观念、民族性格等方面形成了浓郁的稻作文化,绵延到今天。一、富宁壮族稻作文化追溯富宁县位于祖国的西南边陲,文山州东部,地处北纬2311-2409,东经10513-10612之间,北回归线横肉穿境内。全县有国土面积5352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壮、苗、瑶、彝、仡佬等六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76%,其中:壮族人口21.9万人,占56%。富宁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属亚热带气候,年均气温19.3,年降雨量1199.6毫米,年均日照时数为1803.3小时,无霜期长达327天,最高海拔1851米,最低海拔140米,由于独特的气候环境,河谷区土地肥沃,繁衍物种丰富,更是水稻生长的适宜环境。据考证“中国南方珠江流域,河从两旁广泛分布野生稻”,在富宁阿用乡里往大庄村的大箐湾可以找到野生稻,这就说明,富宁壮族很早就与水稻有着不解的渊源。唐宋以前,境内壮族只有侬、土、沙三个支系,多居东部,南部和北部,原多居高山,宋代大部分移居河谷,开垦农田,种植水稻,聚落稳定。那时,富宁壮族已懂得并熟悉水稻人工栽培法。北宋时期,狄青镇压壮族首领侬智高起义后,派沈达坐镇富宁地区,始行军民屯田,发展封建地主经济。从此山民移居河谷,兴修水利,垦田种稻,同时发展棉业和牧业,普通使用牛耕,生产力迅猛发展。宋时改延众镇(今百油)为富州,以“土地膏腴,物产繁富”之意命名。元朝前期,县内壮族首领韦郎达起抗元,广西相邻各州又争夺东北部壮族地区,战乱频仍,三十多年不安定,百业衰落。中期社会稳定后,剥隘一带的壮族开始从广东引进水车技术,那马河下游的者宁、甲村、剥隘等沿河一带发展水车提水灌溉,扩大了这些地区的水稻生产。清代后,由于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土司陆续拍卖土地,土地变为农民私有,劳动较为自由,又一次解放了生产力,从此大兴农田水利,农田开垦面积逐年扩大,例如,道光年间初竣的那旦水沟长11公里,灌溉千余亩良田,由于长时间的实践,富宁壮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稻田耕作技术。现存的犁、耙、谷斗、箩、镰刀、割手刀等,包括石器、木质、竹器、青铜、铁器等耕作工具,灌溉、运输、加工、储藏工具都能反映壮族的稻作农耕。在季节安排,犁田、耙田、浸种(壮族至今还沿用泥浆和野生植物消毒浸种法)、育秧、栽秧、施肥、排灌、选种、育种、收割、运输、储藏等生产环节都比较完整,这是壮族人民长期探索实践出来的丰富种稻经验。解放初期,富宁壮族人民应用水稻栽培技术发展农业生产已十分熟练,水稻品种发展到200多种。解放后,富宁的水稻种植在各级的支持关怀下,富宁壮族同其他民族一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胆改革耕作制度,注重引进新品种,努力提高水稻产量,逐步实现粮食自给有余,人民生活开始好转。1958年,引进了外地品种10多个,但单产比较低。1964年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利用野生不育系开创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新局面。至此,富宁县在1975年开始引种杂交稻,成为云南省历史上率先种植杂交籼型水稻成功的第一个县,以后,杂交水稻得到广泛推广,壮族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谱写了一曲曲种稻新篇章。富宁壮族以大米为主要食物,丰富的米饭系列体现了壮族家的饮食文化。“糇糯”:五彩糯米饭是壮族传统的美食,每逢三月三、歌节、清明节、四月八、六月六等节日,家家户户都要做糯米饭,以作赶集、歌会食用或祭祖祭神用;“糇奋”为粽粑,“糇喜”为答连粑或糯米粑,逢春节、七月节、九月节等特殊加工食用,别具一格。此外,还有油炸粑、米花、月饼、汤圆等风味食品都是用上等的糯米制作而成,食品之味美。史记称,壮族是“饭稻羹鱼”的民族,富宁壮族同于其他各地的壮族,居住多依山傍水,除有以大米为主食,能加工特色食品外,居住在归朝、剥隘沿河一带的壮族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养鱼,捕鱼作丰富的菜肴。壮族喜欢饮土酒,妇女喜爱糯米酒,选用精粮伴之特殊制作的土酒药,采用天锅酿制而成,味美醇香;糯米甜酒则采取糯米煮熟后,放在器皿中撒上酒药盖上野生树叶放置几天酿制而成,每逢劳作回来或客人来访都用土酒、甜酒为饮料送上,壮族饮食与稻米有不解之缘,体现了壮族很深的稻作饮食文化底蕴。此外,从布洛朵、狗偷稻种的传说到壮戏,语言文字以及节日、礼仪、祭祀、民族性格等方面都与稻作农耕有密切关系。壮族的“那”文化,“栏”、“秀帮”、“分”、“摩”、“鸡卜”、“陇梅”、“陇端”等文化诣味都比较浓郁。壮族农耕意识比较明显,史籍上也记载“唯知耕作,不事商贾”,还有“万门生意不如耕田种地”的鄙商观念。随着历史的前进,社会的发展,壮族传统的道德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一些好的如孝敬父母、尊老爱幼、重信誉、互助团结、热情好客、崇尚勤劳等传统美德得到保护和发扬,鄙商观念也发生改变,勤劳的壮族人民在新的形势下,大胆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重视产业结构调整,经商办企业,搞活农村经济。富宁壮族人民正在向富裕的道路迈进。二、富宁县稻作生产发展过程水稻是壮族人民的主要粮食作物。稻米营养价值高,一般含有碳水化合物7579。蛋白质6.59,脂肪0.22,粗纤维0.22,灰分0.41.5。稻米和其他粮食作物相比,其所含粗纤维较少,淀粉粒特小,粒质最细。尤其是稻米煮熟后的胀性和口食性好,更为各种粮食作物所不及,许人们更喜食稻米。水稻,也是富宁县人民的主要粮食作物。全县共有耕地面积38万亩,稻田13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5%;水稻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56.97%。因此,水稻在富宁县粮食生产和国民经济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富宁县辖15个乡镇145个村委会,以壮族为主的居住着汉、苗、瑶、彝 、仡佬等六种民族,少数民族占76;总耕地面积38万亩,稻田13万亩,稻田占总耕地面积的35%;地2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5%。总人口38.96万人,农民人均有粮295 公斤,人均纯收入 969元,是一个纯农业的贫困县,粮食生产基本自给。(一)富宁县水田稻作生产的发展解放前,农业生产基本上是刀耕火种,水稻栽培技术水平很低,种植有:大白谷、小白谷、白谷、农谷、大忙谷、干冻谷、大麻粘、小麻粘、贵阳粘、西洋谷、便谷、杂谷、早谷、香糯、豆糯、高糯、矮糯、西洋糯、长毛糯、冷京糯、红谷、黄奖谷等本地老品种,没有生产技术水平,单产60-100多公斤。解放后,在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解放50多年来,富宁县水稻生产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单季稻改为双季稻;二是高秆变矮秆;三是常规稻改杂交稻。1、单季稻改双季稻富宁县1950年成立富宁县农业技术推广站,1956年在剥隘公社丰洞生产队试种双季稻成功。1961年开始有统计资料记载,早稻播种面积为11565亩,每亩平均单产155.6公斤;晚稻种植9889亩,平均单产64.72公斤。1978年双季稻生产发展到29640亩,是富宁县双季稻史上种植面积最大的一年;早稻单产257.29公斤,晚稻单产122.87公斤;双季亩产从1961年220.32公斤提高到1978年的380.16公斤,亩增159.84公斤,亩增产72.5;面积由11565亩发展到29640亩,栽种面积比1961年增加18075亩, 增加61。杂交水稻产量高而得到全面推广。随着杂交水稻的推广和杂交水稻生育期延长的影响,双季稻种植面积也逐年减少,伴随着杂交水稻的高产,双季稻的平均亩产也随之提高。1987年双季稻面积降至13930亩(注:以晚稻播种面积定为当年的双季稻播种面积),比1978年减少15710亩,减少了112.78;早稻单产提高到424.44公斤,比1978的257.29公斤增加了167.15公斤,亩增产64.97;晚稻单产提高到182.6公斤,比1978的122.87公斤增加了59.73公斤,亩增产48.61;双季亩产由1978年的380.16公斤提高到1987年的607.04公斤,亩增226.88公斤,增产59.68。20世纪90年代以后,杂交水稻在富宁县得到全面推广,双季稻面积进一步缩减,每年均在8000-5000亩,进入21世纪,农民的温饱已得到解决,政府为增加农民收入,农业生产大搞产业结构调整,双季稻种植面积又进一步缩减,现在只有归朝、剥隘两个镇种植双季稻,每年仅有2000-3000亩。2、高秆变矮秆富宁县是一个壮族集居的地方,水稻品种资源非常丰富,据1979年农作物品种资源普查结果,全县共有地方水稻品种52个,其中:粳稻15个,籼稻37个;糯稻8个。由于解放后,刚进入恢复生产,水稻种植均沿用老品种,单产低。随着双季稻的推广,国家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1964年-1981年期间从广东、广西、浙江、江苏、江西、福建、湖南、元江(云南)、云南省农科院、越南、建水(云南)、文山等12个省和地区引进了65个常规水稻良种,其中:早稻品种28个、中稻品种14个、晚稻品种23个。进行试验示范、推广。在推广外引良种的同时,改正了传统的水稻栽培技术。一改水育秧为温室育秧、铲秧、卷秧、塑料薄膜育秧、湿润育秧;二改大稀窝栽插为合理密植,进行直行栽插、规格化栽插、拉线分厢栽插,三改每亩栽3000-5000穴为栽9000-12000穴;四改种田不施肥料为增施肥料,每亩增施农家肥400公斤-720公斤。开展积造农家肥运动,有的生产队设立了积造农家肥奖励,例如剥隘公社者宁生产队1962年每积造500公斤农家肥奖50分工分。推广使用化学肥料,使用农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等新农业技术。使全县水稻平均单产从1961年的152.5公斤增加到1981年的276.5公斤,亩增124公斤,增产81.3。在水稻播种面积基本相同的情况(1961年播种13.54万亩,1981年播种14.14万亩), 1981年总产3913万公斤,比1961年总产2066.5万公斤,增1846.5万公斤,增产89.35。3、改常规水稻为种植杂交水稻1975年,文山籍的翟文涛同志时任省农业厅副厅长,他在一次参加全国杂交水稻会议时对广西农科院的同志说:云南的富宁县靠近你们广西百色,是适合籼型杂交水稻栽种,我们(云南)叫富宁县的同志到你们那里要种子去试种;会议结束,他回到省农业厅后,打电话给富宁。1976年富宁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派许炳兰同志到广西农科院要来了5公斤籼型杂交水稻南优2号种子,当年在富宁县良种场试验种植2.98亩(由于没有技术经验,秧撒得比较密,栽的也栽得密),成熟时,全州8个县在富宁县召开现场会,州农业局局长赖民立同志带队,进行测产验收,每亩单产达596.7公斤。富宁县成为了云南省历史上率先种植杂交籼稻成功的第一县。从1976年到2005年先后引种推广杂交水稻品种组合29个,杂交水稻的推广为富宁县人民粮食自给有余立下了汗马功劳。杂交水稻的推广促进了水稻栽培技术的不断发展。育秧技术改过去的密播为稀播,每亩秧田播种量由60-75公斤降低到25公斤,改一段育秧为两段育秧,培育带蘖壮秧;改栽多苗秧为栽单苗秧;又发展到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和抛秧技术。使杂交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使之我县一度出现过卖粮难,造成谷贱伤农现象。(1)杂交水稻制种然而,富宁县杂交水稻的推广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推广,必须要有种子,在上世纪70年代杂交水稻制种技术水平还很低,每亩制种田平均单产仅10-20公斤,靠外调种子来推广是一个大难题。因此,在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自己动手,进行杂交水稻制种。(表7)富宁县杂交水稻制种,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南优系列组合制种(1977年-1984年)。南优系列组合制种,每亩单产24.65公斤。此间,最低平均亩产年为1977年的6.35公斤,最高平均亩产年是1982年的62.25公斤,这一阶段是摸索试制阶段。1977年聘请湖南老农作技术指导,各乡镇选派优秀毕业回乡的初中、高中生到剥隘的丰洞,那能的那瓜,组成制种队伍集中学习培训制种技术,由于是第一年第一次制种,705亩的制种田,平均每亩单产仅6.35公斤;1978年铺开到全县以公社为单位进行制种,这时技术力量、技术经验薄弱,盲目上阵,全县制种面积达2134亩,由于技术还不成熟,单产只有20.3公斤 ,1979、1980、1981年制种面积和单产分别为1288亩、344亩、23.2亩和15.05公斤、29.25公斤、33.06公斤。1981年,是富宁县制种以来面积跌至最低谷的一年。这期间的制种技术是靠外援。1984年制种面积恢复到1067.7亩,平均单产35.67公斤,比1981年的33.06公斤 亩增2.61公斤,增产7.89。8年共累计制种面积为6273.79亩,共产种子量15.46万公斤 ,年均产种量1.93万公斤。第二阶段:汕优系列制种组合(19851990年)。每亩平均单产130.42公斤,比第一阶段亩产24.65公斤增105.77公斤,增加4.29倍,此间,最低单产为1989年的101.1公斤,最高单产为1990年的161.8公斤,是我县杂交水稻制种技术趋于成熟的阶段。经过第一阶段的起落,在思想上已经有了一个要稳定发展的认识基础。因此,1985年面积又从1984年的1055.11亩降到188.83亩,单产105.35公斤,面积大幅度的减少,单产从35.65公斤提高到105.35公斤,亩增69.7公斤,增产1.96倍;1986年304.2亩,单产105.6公斤;1987年331.7亩,单产102.1公斤;1988年167.7亩,单产103.5公斤;1989年734亩,单产101.1公斤;1990年恢复到了千亩,当年制种面积达1350.2亩,单产161.8公斤,比1985年的105.35公斤增56.45公斤,增产53.58。五年间共累计制种面积3073.3亩,共产种量40.08万公斤 ,年平均产种量8.02万公斤,面积比第一阶段减少3200.49亩,总产比第一阶段增加24.62万公斤,增产2.59倍。这一阶段主要是积极稳妥发展,加强技术研究,提高制种技术水平稳健的发展。其技术要素是以:增插基本苗增苗增穗,科学施用“九二0”等激素和微肥所取得的。1990年产种子量达22.32万公斤,比本阶段的1989年7.51万公斤增加了14.81万公斤,增产197。制种达到自给有余,调出11.5万公斤,支援兄弟县份。第三阶段:冈优系列、汕优系列制种组合(1991-2003年)。制种平均单产由第一阶段的24.65公斤提高到190.96公斤,亩增加166.31公斤,增产6.75倍;比第二阶段单产130.42公斤增60.54公斤,增产46.42。期间有九年单产在200.75220.92公斤之间,1994年157.6公斤、1995年154.3公斤、1997年176.9公斤;这一阶段为13年,13年共累计制种面积15297.9亩,年平均制种面积1176.76亩,共产种量292.13公斤。年均产种量22.47公斤,比第一阶段的1.93万公斤增加20.54万公斤,增产10.6倍;比第二阶段的8.02万公斤增加14.45万公斤,增产180。1991年、1992年富宁县杂交水稻制种单产突破了200公斤,达到全国制种先进水平,跻身于全国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先进行列,1993年杂交籼稻高产制种技术研究与推广获得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推广1976年富宁县在云南省率先试种杂交水稻南优2号成功后,1977年推广480亩,单产431公斤;1978年达4454亩,单产306.公斤,面积增加了9.28倍,单产减少了124.5公斤,单产减产了28.9。1979年推广面积达22591亩,比1977年增加22111亩,增加46倍,单产下降到270.5公斤,比1977年的431公斤减少190.5公斤,减产 70.43;面积比1978年增加18137亩,增4.07倍,单产减少36公斤,减产13。由于杂交水稻推广是一个新生事物,栽培技术性强,比之地方品种和常规矮秆品种栽培技术要难,一些干部对杂交水稻产生了怀疑,是否适宜在富宁县栽种。农民群众更想不通,一些生产队买了种子回去后就丢在仓库里不用,继续播种常规水稻。有的生产队把种子播到田里后进行虐待,致使杂交水稻生长不好而翻犁,重新栽种常规稻。1981年推广面积一落千丈,一下子滑落到4474亩,比1979年减少18117亩,推广面积减少了倍;单产522公斤,比1979年每亩增251.5公斤,增产93。尽管是这样,农民还是不愿意栽种杂交水稻,推广阻力很大。迫使县农业局在1982年赊销杂交水稻种子10000多公斤给农民,至今还收不回来种子款;当年推广面积回升到6357亩,单产606.8公斤。赊销杂交水稻种子,举办示范样板,农业技术人员背种子到社队,在田间手把手地传授农民,加强栽培技术宣传指导和培训,大大促进了杂交水稻的推广。1982年推广面积上升到6357亩,单产606.8公斤;1983年8799.7亩,单产589.55公斤;1984年18114.2亩,单产611.5公斤;1988年上升到84751.5亩,单产527公斤;1993年推广达109650.25亩,单产445公斤;1999年达120205亩,单产529.9公斤。2000-2005年,每年推广面积均达11万亩以上。由于全面推广杂交水稻,1998年到2005年富宁县连续8年粮食总产量不断登上新的台阶。4、利用杂交水稻再生分蘖力强的优势,蓄留再生稻1986年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狠抓粮食生产的号召下,省农业厅把蓄留再生稻列为增产粮食的推广课题,在全省推广。再生稻的生产是一项省工、省种、省肥、生产周期短、成本低、效益高、见效快的增产粮食措施。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当年蓄留有收面积1079.8亩,单产67.4公斤,留植成功。1987年蓄留面积达11958.6亩,有收面积6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