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行测.doc_第1页
[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行测.doc_第2页
[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行测.doc_第3页
[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行测.doc_第4页
[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行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赋值法简为教育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浅谈公务员数学运算中赋特值法的应用简为教育所谓附特值,就是给题中某个未知量附一个特殊值,从而通过简单的运算,得出最终答案的一种方法。这个特殊值应该满足的条件:首先,无论这个量的值是多少,对最终结果所要求的量的值没有影响;其次,这个量应该要跟最终结果所要求的量有相对紧密的联系。公务员考试中,数学运算考的是选择题,不需要中间解题过程,所以熟练掌握附特值的方法可以帮助考生快速解决很多相关的问题。附特值的方法一般适用于某个未知量取值有无穷多的时候,我们取其中一个特殊的值,并且取这个特值的原则就是方便计算。一般适用于不定方程问题、比例问题、浓度问题等。例1、买甲、乙、丙三种货物,如果甲3件,乙7件,丙1件,需花费3.15元;如果甲4件,乙10件,丙1件,需花费4.20元。甲、乙、丙各买一件,需花费多少钱()(200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第60题)A、1.05元B、1.40元C、1.85元D、2.10元解析:选A。根据题意可得到两个方程:3甲+7乙+丙=3.15,4甲+10乙+丙=4.2,显然两个方程三个未知数,未知数的个数大于方程的个数,属于不定方程,这个方程的解有无穷多个,可以适用附特值的方法。为了方便计算,我们给这两个方程中系数最大的未知数乙附特值0,得到:3甲+丙=3.15,4甲+丙=4.2,马上得出:甲=1.05,丙=0,所以甲+乙+丙=1.05。例2、已知盐水若干千克,第一次加入一定量的水后,盐水的浓度变为6%,第二次加入同样多的水后,浓度变为4%,第三次加入同样多的水后,浓度是多少?()(2010年浙江公务员考试行测第89题)A、3%B、2.5%C、2%D、1.8%解析:选A。此题考的是浓度问题,题目只给出了两个浓度,浓度=溶质/溶液,也就是说6/100=溶质/溶液,也就是说题目只给出了溶质与溶液的比例关系,溶质与溶液具体值有无穷多种情况,只要满足这种比例关系即可,适用于附特值法。由题目可以知道加水前后溶质是不变的,所以我们可以让加水前后溶质一致,也就是两个浓度的分子变成一样的,显然可以取两个浓度分子的最小公倍数作为溶质的特值。6,4最小公倍数是12,所以原来盐水是12克盐、200克盐水,浓度6%,加水后,还是12克盐,浓度4%,盐水显然是300克,所以加水量是100克。加入同样多的水浓度=12/400=3%。在数学运算中如果碰到某个或几个量取值是无穷的时候,比如出现比例关系、倍数关系等,可以考虑附特值法,这种方法极大的提高了考生的解题速度。 赋值法就是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合理地、巧妙地对某些元素赋值,特别是赋予确定的特殊值,通常能使问题获得简捷有效的解决。赋值法广泛应用于比例 问题、工程问题、浓度问题、行程问题、经济利润问题、几何问题等题型。2012国考行测数量关系这一部分,有相当一部分题都用到这一方法。比如: 例1、一只装有动力浆的船,其单靠人工划船顺流而下的速度是水流速度的3倍,现在该船靠人工划动从A地到顺流到达B地,原路返回时只开足动力浆行驶,用 时比来时少2/5,问船在静水中开足动力浆行驶的速度是人工划船的速度的多少倍?()(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第69题)A、2B、3C、4D、5答案:B解析:这 是一道行程问题,由于题目中没有提到具体的路程、速度或者时间,因此我们可以考虑用赋值法。设水速为1,则人工划船顺流速度为3,从而得到静水中人工划船 的速度为2,然后,根据“原路返回用时比来时少2/5 “,我们可以得到原路返回时间:来时=3:5,即逆流时间:顺流时间=3:5,根据路程一定,速度与时间成反比,得到逆流速度:顺流速度=5:3,即可求 出开足动力浆逆流行驶速度为5,所以在静水中开足动力浆的速度=5+1=6,所以船在静水中开足动力浆行驶的速度是人工划船的速度的6/2=3倍。例2、2010年某种货物的进价为15元/公斤,2011年该货物的进口量增加了一半,进口金额增加了20%,问2011年该货物的进口价格是多少钱每公斤?()(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第71题)A、10B、12C、18D、24答案:B解析:这是一道经济利润问题,题目中没有涉及到具体的进口量,因此我们可以考虑使用赋值法来简化运算。假设2010年该货物的进口量为2,则2011年该货物的进口量为3,根据题目意思,即可得到2011年该货物的进口价格为(152)(120%)3=12。例3、某市气象观测,今年第一、第二季度本市降水量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1%和9%,而两个季度降水量的绝对增量刚好相同,那么今年上半年该市降水量同比增长了多少?()(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第73题)A、9.5%B、10%C、9.9%D、10.5%答案:C解析:这 是一道非常典型的比例问题,题目中没有涉及的具体的实际量,因此我们可以考虑用赋值法。为了方便计算,我们可以设两个季度降水量的绝对增量都为99(99 是9和11的最小公倍数),则今年上半年该市降水量同比=(299)(9911%)(999%)100%=9.9%。除了上述3题使用了赋值法,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第74题、第77题也使用了赋值法,也就是说,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数量关系15道题中有5道题都使用了赋值法,即1/3的题目都用到了这个方法,所以各位考生应该给予重视,一定要熟练掌握此方法。 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空瓶换水问题的解法简为教育空瓶换水问题是这样一类问题,说几个空瓶子可以换一瓶水,告诉考试有几个空瓶子,问可以喝到几瓶水,很多同学拿到这类问题,往往就是一步一步的 去换了,按部就班的来做这种题,可是这样往往需要用很多时间才能够把题目解出来,而且最后还会遇到一个小问题。下面还是用例题来给考生讲解一下,这类问题 应该怎么解?例1、四个空的矿泉水瓶子可以换一瓶矿泉水喝,小明有十五个空的矿泉水瓶子,那么小明 最多能喝几瓶水?()A、3B、4C、5D、6解析:同 学们往往会这样解这道题目,那就是15个空瓶子可以拿出12个空瓶子来换3瓶水,还剩3个空瓶子,把那3瓶水喝掉就可以再加3个空瓶子,现在有6个空瓶 子,再拿出4个换一瓶水,剩2个空瓶子,把水喝掉,一共就有了3个空瓶子,这时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借一个空瓶子过来,就有了四个空瓶子,换一瓶水然后把水 喝掉,把瓶子还掉就可以了。但是这样做很是繁琐,很浪费时间,并且最后这个瓶子还是需要借的,很多同学想不到这点,所以这种做法并不是很合适的做法。那我 们应该怎么做呢?考生可以这样思考,4个空瓶子=1瓶水,就把这一瓶水分成1个空瓶子和1份水,所以4个空瓶子=1个空瓶子+1份水,那么等式左边的空瓶 子和等式右边的空瓶子可以消掉,就变成了3个空瓶子=1份水,所以有3个空瓶子就可以喝1份水,所以有15个空瓶子就可以喝掉5瓶水,选择C选项。例2、商场开展促销活动,凡购物满100元即可返还现金30元,小王现有280元,最多能买到价值多少元的商品?()A、250B、280C、310D、400解析:这 道题目是一道变形的空瓶换水问题,不是直接说空瓶换水了,而是购物返现金,但是问题的本质是一样的。还是可以通过列等式来解决。100元现金=100元的 东西+30元现金,等式左边的现金和右边的现金可以消掉,所以70元现金=100元的东西,那么小王有280元,就可以买到价值400元的东西。对于空瓶换水问题,考生在求解的时候,千万不要一点一点的去换,这样十分浪费时间,应该首先通过列等量关系式,求出空瓶和水之间的换算比例,这样再做题的时候,就可以迅速的根据比例解答题目了。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比例法的应用简为教育比例法在近几年的公务员考试中有着很多的应用,相比于其他的公务员行测解法,比例法具有思路清晰,解题简单的特点,而且在考场上紧张的气氛下很容易应用的一种方法。比例法的主要在基本应用题、溶液问题、工程问题、行程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例法的核心在于找到题目中的对应比例关系,进而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题的过程。比和比例的性质:性质1:若a: b=c:d,则(a + c):(b + d)= a:b=c:d;性质2:若a: b=c:d,则(a - c):(b - d)= a:b=c:d;性质3:若a: b=c:d,则(a +xc):(b +xd)=a:b=c:d;(x为常数)性质4:若a: b=c:d,则ad = bc;(即外项积等于内项积)1、某公司招聘甲、乙两种职位的人员共90人,甲、乙两种职位人员每月的工资分别为1500元和2500元,若甲职位的工资总支出是乙职位的40%,则乙职位的招聘人数比甲职位多()(2010年13省公务员联合考试行测第85题)A、24人B、20人C、18人D、15人解:甲总工资:乙总工资=40:100=2:5,设甲职位有x人,乙职位有y人,也就是说:,从而很容易得出x:y=2:3,则乙职位比甲职位多90(2+3)=18人,答案选择C。2、一种溶液,蒸发掉一定量的水后,溶液的浓度为10;再蒸发掉同样多的水后,溶液的浓度变为12;第三次蒸发掉同样多的水后,溶液的浓度将变为多少( )(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第113题)A、14B、15C、16D、17解:本题是一道溶液问题,可以用比例法来解题。我们从题目中很容易得到溶液中的溶质是不变的,而且每次蒸发的水是固定的。第一次蒸发一定量的水后,溶质:溶液=10:100第二次蒸发一定量的水后,溶质:溶液=12:100溶质不变,所以我们可以得到:第一次蒸发一定量的水后,溶质:溶液=10:100=12:120第二次蒸发一定量的水后,溶质:溶液=12:100溶质不变,溶液每次的减少量是固定的,所以:第三次蒸发一定量的水后,溶质:溶液=12:80,溶液的浓度=12/80=15%3、浓度为30的酒精溶液,加入一定量的水后浓度变为20,再加入同样多的水后浓度变为()(2010年广西公务员考试行测第43题)A、18B、15C、12D、10解:本题的解法同上题一样,也是溶质不变,而且每次加入的一定量水是固定的。第一次加入一定量水后,溶质:溶液=30:100=60:200第二次加入一定量水后,溶质:溶液=20:100=60:300那么第三次加入一定量的水后,溶质:溶液=60:400,所以浓度=15%公务员考试中行测能力测验中的“数字推理”对于很多考生来说是比较难的部分,而且随着目前题型变化多样性和特殊型的增加,无意中又增加了数字推理的难度,继上篇文章数字推理解题技巧之“拆分思想”中对各种“拆分思想”题型详细的解析后,简为教育的任高丽老师再次以数字推理中常见的“做和”为基础来归纳、总结并对数字推理中“做和思想”的各种题型做具体、详细的阐述分析,以供参加各类公职考试(国家公务员考试、4.24省份联合公务员考试、省公务员考试、选调生考试、招警考试、事业单位考试等)的广大考生参考。在常见的数字推理中,“做和思想”主要有以下8大题型(二项和、三项和、全项和、隔项和、首尾和、分组和、交叉和、特殊和等):一、“二项和”思想:即把数列中的相邻两项做和后再找出其中的规律。例1: 3、-1、1、0、0.5、()A、0.25B、0.3C、0.35D、0.4解析:答案为A,本题的规律是,数列中的相邻两个数和的一半等于后面一个数 :3+(-1)=2、2/2=1;(-1)+1=0、0/2=0;1+0=1、1/2=0.5;0+0.5=0.5、0.5/2=0.25。(简为教育提示:规律总结“此类型数列中的数字一般成波动类型,且出现正负和0的混合”)二、“三项和”思想:即把数列中的相邻三项做和后再找出其中的规律。例1: 2、2、0、7、9、9、()A、13B、15C、18D、20解析:答案为C,本题的规律是,数列中的相邻三个数和为:2+2+0=4、2+0+7=9、0+7+9=16、7+9+9=25、9+9+(18)=36,规律即为2、3、4、5、6的平方数。注释:变化题型,如:2、-1、1、4、8、26、(76)(相邻两个数和的2倍等于后一个数)0、18、6、12、18、18、(21)(相邻三个数和的一半等于后一个数)三、“全项和”思想:即把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字做和和后面的数字做比较找规律。例1:2、3、5、10、20、()A、25B、30C、35D、40解析:答案为D,本题的规律是,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字都叠加为2+3=5、2+3+5=10、2+3+5+10=20、2+3+5+10+20=(40)(简为教育提示:规律总结“此类型数列中的后面的数为前一个数的2倍”)四、“隔项和”思想:把相邻两项的和等于后面隔一项的数。例1:12、6、18、12、30、()、34A、4B、8C、10D、12解析:答案为A,本题的规律为12+6=18、18+12=30、30+(4)=34,故答案为A注释:注意变化题型,如:7、-1、4、12、6、32(相邻两项和的2倍等于后面的隔一项)-3、5、5、1、5、3 (相邻两项和的一半等于后面的隔一项)2、-2、3、0、1、9(相邻两项和的平方等于后面的隔一项)(简为教育提示:规律总结“在此类型数列中把相邻两项做和与原数列作比较即可找出规律”)五、“首尾和”思想:即把数列的首尾对称的数字做和找规律。例1:1526、4769、2154、5397、()A、2317B、1545C、1469D、5213解析:答案为C,本题与之前任高丽老师的文章数字推理推理解题技巧之“拆分思想”的解法有异曲同工之处,规律为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字裂分成首尾和中间两部分,每个数字“两两分裂”成1、6和5,2,4、9和6、7,2、4和1、5,5、7和3、9,而这些两两分裂后的数之和相等,即1+6=5+2、4+9=6+7、2+4=1+5、5+7=3+9,故答案为C,裂分成1、9和4、6,其和相等,符合上述规律。注释:注意变化题型,如: 7359、2124、2266、9279(首尾数字和为中间两数和的二倍)3531、2394、3753、5280(首尾数字和为中间两数和的一半)1、9、-3、5、(2)、11、0、9(首尾和成等差数列)1、0、3、6、(-3)、1、8、15(首尾和成等比数列) 首尾和成周期数列等简为教育提示注意更多相似题型:2、4、1/2、(16)、1、32、4、8(首尾积相等)12、5、7、8、15、14、12、(19)(首尾差相等)3、8、4、1、4、16、32、(12)(首尾商相等)六、“分组和”思想:当数列中出现多数字的时候(即长数列),把数列中的每一项的数字两两分组后做和并从中找出其中的规律。例1:3728、3645、4123、7016、()A、6042B、2438C、2365D、8754解析:答案为A,本题的规律是之前的数字推理解题技巧之“拆分思想”的变形题,把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字分成3、7和2、8,3、6和4、5,4、1和2、3,7、0和1、6,则3+7=2+8,3+6=4+5,4+1=2+3,7+0=1+6,故选择A,6+0=4+2(简为教育提示:规律总结“在此类型多位数数列中把相数字分组拆开找规律”)注释:注意变化题型,如:-1、2、-2、4、1、3、3、5、9、7 (两两分组做和成等比)19、37、28、46、55 (数字拆分两两分组做和都为10)10、11、13、72、97 (数字拆分两两分组做和为等比)2377、4555、6238、8119(数字拆分两两分组做和都为100)七、“交叉和”思想:当数列中出现多数字的时候(即长数列),把数列中的每一项的数字按照奇偶交叉后做和并从中找出其中的规律。例1: 1、-6、2、7、4、-5、5、8、()、()A、7、-4B、7、-2C、8、-2D、8、-4解析:答案为A,本题的规律是,数列中的数字按照奇偶交叉后做和成等差数。即:奇数项为1、2、4、5、(7),两两做和为3、6、9、12成等差数列偶数项为-6、7、-5、8、(-4),两两做和为1、2、3、4成等差数列(简为老师提示:规律总结“此类长数列中把数字两两或者交叉分组后做四则运算找规律”)八、“特殊和”思想1“和留尾数”思想:即把数列中的相邻两项做和后留个位数为后一个数字例:6、7、3、0、3、3、6、9、()A、5B、6C、7D、8解析:答案为A,本题的规律是把数列中的相邻两项做和留尾数给下一项,即6+7=13留尾数3,7+3=10留尾数0则6+9=15留尾数5,故选择A。(简为提示:规律总结“此类波动类型数列中即出现大小波动和0的混合,首先做和”)注释:注意变化题型,如:2、3、6、8、8、4、(2) (相邻两项乘积留尾数)2、“全数和”思想:即把数列中的每一项的数字简单的都加起来例:448、376、709、349、178、()A、163B、134C、835D、896解析:答案为C,本题规律是把数字之和 :4+4+8=16、3+7+6=16、7+0+9=16、3+4+9=16、1+7+8=16。故答案选择C(8+3+5=16)3、“拆分和”思想:即当数列中全部多位数的时候,把每一项的数字按照不同方法拆分开做和并找出其中的规律。例1:8798、1517、68、14、()A、3B、4C、5D、6解析:答案为C,本题题规律是,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字拆分成两部分,做和 :8+7=15为、9+8=17、1+5=6、1+7=8、6+8=14。故答案选择C(1+4=5)总结:通过以上八中数字“做和”思想的解析,简为教育提示各位正在备考的考生:如果数列中的数字呈现出波动类(包括正负数的混合型,正负数及0混合型)题型时,就可以考虑两个个字“做和”,再根据不同的题型实施不同的做和方案。 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十字交叉法简为教育公务员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每道题目平均做题时间约为50秒,时间紧,出题范围广,是考生公认的难度较大的考试。而行测考试中的数量关系模块由于计算较多,难度较大成为众多考生的梦魇,因此必须转化思维,利用一些解题技巧来简化计算,提高解题速度。十字交叉法在处理数学运算中的“加权平均问题”时可以明显简化运算,提高运算速度,本文就详细介绍一下十字交叉法的应用。一、十字交叉法简介当数学运算题最终可以通过下式解出解出,我们就称这类问题为“加权平均问题”。Aa+Bb=(A+B)r 此式可变化为A/B=(r-b)/(a-r)对于上式这种式子我们可以采用十字交叉的方法来计算,如下所示:A:a r-b /r=A/B=(r-b)/(a-r)/ B:b a-r二、适用题型十字交叉法最初在浓度问题上应用广泛,但在实际计算过程中,十字交叉法并没有将浓度问题有所简化,而是在以下几种题型中有更广泛的应用,解题速度也有明显提高。1、数量分别为A与B的人口,分别增长a与b,总体增长率为r。2、A个男生平均分为a,B个女生平均分为b,总体平均分为r。3、农作物种植问题,A亩新品种的产量为a,B亩原来品种的产量为b,平均产量为r。当然还有其他类似的问题,这类问题本质上都是两个不同浓度的东西混合后形成了一个平均浓度,这类问题都可以运用十字交叉法快速解题。三、真题解析例1、某市现有70万人,如果5年后城镇人口增加4%,农村人口增加5.4%,则全市人口将增加4.8%,那么这个市现有城镇人口()A、30万B、31.2万C、40万D、41.6万解析:城镇人口:4%0.6%x /4.8%/ 农村人口:5.4% 0.8%70-x所以0.6%/0.8%= x/(70-x),解得x=30,所以答案为A。例2、某班男生比女生人数多80,一次考试后,全班平均成绩为75分,而女生的平均分比男生的平均分高20,则此班女生的平均分是()。A.84分B.85分C.86分D.87分解析: 男生:x1.2x-751.8/75 /女生:1.2 x75-x1所以有(1.2x-75) /(75-x)=1.8,解得x=70,所以女生平均分为701.2=84,答案为A。加权平均这种方法要经过一定的练习才能熟练掌握,因此希望大家接下来要多多练习,以提高自己的解题速度,最后祝大家取得好成绩。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数量关系解题技巧简为教育数量关系目前已成为公务员考试的必考题型而且难度也是逐年提升,并且往往都是公考中的“急先锋”,也是被考生视为公考中的重点阵地,所以,要想 从基础上提升解数量关系的能力,除了考场上的灵活思维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迅速的找到解题技巧和思路。数量关系部分主要分为两种题型:数字推理和数字运算。 现对两种题型进行详细分析:一、数字推理题型数字推理题量一般的都为10道,包括9道数列形式数字推理和1道数阵数字推理。数列形式数字推理主要考察数项间的运算关系和数项整体特征及各项之间的规律,整体难度较大。数阵形数字推理主要考查三个角上或者方框之间数字运算得到中间数字的方式。数字推理包含:等差数列及其变式;两项之和等于第三项;等比数列及其变式;平方型及其变式;立方型及其变式;双重数列;混合型数列;一些特殊的排列规律等类型。现将几种题型解题方法整理如下:(1)观察法。这种方法对数字推理的所有题型(较简单的,基础性的)均适用。观察法对考生的要求比较高,考生要对数字特别敏感,这样才能一眼看出题目所属的类型。 (2)假设法。在做题之前要快速扫描题目中所给出数列的各项,并仔细观察、分析各项之间的关系,然后大胆提出假设,从局部突破(一般是前三项)来寻找数 列各项之间的规律。在假设时,可能一次假设并不能找到规律,这就要求考生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并迅速改变思路进行第二次假设。(3)心算要多于笔算。笔算因为要在纸面上进行,从而会浪费很多时间。(4)空缺项突破法。大体来说,如果空缺项在最后,要从前往后推导规律。如果空缺项在最前面,则相反。如果空缺项在中间,就需要看两边项数的多少来定,一般从项数多的一端来推导,然后延伸到项数少的一端来验证。(5)先易后难法。考生或许都能意识到这一点。在做简单题时,考生有时突然就有了难题的思路。同时这种方法还能激发考生临场发挥的潜力。二、数学运算题型数学运算题型一般较简短,其知识内容和原理总的来说比较简单。但因为有时间限制,所以要算得即快又准,应注意以下4个方面:(1)是掌握一些常用的数学运算技巧、方法和规律,尽量多用简便算法。(2)是准确理解和分析文字,正确把握题意。(3)是熟练掌握一定的题型及解题方法。(4)是加强训练,增强对数字的敏感程度,并熟记一些基本数字。数学运算包含:比例分配问题;和、倍、差问题;混合溶液问题;植树问题;预算问题等十余种。对这十余种题型解答的大体解法笔者亦总结如下: (1)凑整法。这种方法是简便运算中最常用的方法。主要是利用交换率和结合律,把数字凑成整数,再进行计算,就简便多了。(2)基准数法。当遇到两个以上的数字相加时,可以找一个中间数作为基准,然后再加上或减去每个加数与基准数的差,从而求得它们之和。(3)查找隐含规律法。公务员录用考试中的题目,几乎每一道数学运算题都有巧妙的解法,这些解法就是隐含的规律。找到这些规律,便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归纳总结,举一反三法。考生在做模拟题时要充分做到归纳总结。这样才能在考场上做到举一反三,增强必胜的信心。(5)常用技巧掌握法。掌握常用的解题技巧,如排除法、比较法等等。熟练掌握这些客观题解题技巧会帮助考生快速、准确地选出正确的答案,从而提高答题的效率。以下我们列举一些比较典型的试题,对提高成绩很有帮助。1、利用“基准数法”求解的题型例题:1997+1998+1999+2000+2001A.9993 B.9994 C.9995 D.9996 【答案】C。当遇到两个以上的数相加,且他们的值相近时,可以找一个中间数作为基准,然后再加上每个加数与基准的差,从而求得他们的和。在该题中,选 2000作为基准数,其他数分别比2000少3,少2,少1,和多1,故五个数的和为9995。这种解题方法还可以用于求几个相近数的算术平均数。2、利用“凑整法”求解的题型例题:5.2+13.6+3.8+6.4的值为( )A.29 B.28 C.30 D.29.2【答案】A。“凑整法”是简便运算中最常用的方法,方法是利用交换律和结合律,把数字凑成整数,再进行计算,就简便多了。3、利用“尾数估算法”求解的题型例题:425+683+544+828的值是( )A.2488 B.2486 C.2484 D.2480【答案】D。如果几个数的数值较大,又似乎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可以先考察几个答案项尾数是否都是唯一的,如果是,那么可以先利用个位数进行运算得到尾数,再从中找出唯一的对应项。如上题,各项的个位数相加=5348=20,尾数为0,所以很快可以选出正确答案为D。数量关系题型繁多,考生复习时应把握好解题方法,解题技巧,举一反三,以不变应万变。 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数量关系-加权平均思想解题简为教育平均数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有广泛用途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这样一些名词:平均气温、平均降雨量、平均产量、人均年收入等。加权平均数是不同比重数据的平均数,是把原始数据按照合理的比例来计算。在实际问题中,当各项权不相等时,计算平均数时就要采用加权平均数,当各项权相等时,计算平均数就要采用算数平均数。算术平均是加权平均的一种特殊形式。加权平均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因此也是行测的一个重要考点。行测考察加权平均的基本模型是把总体分为比重不同的两个部分,考察每个部分的权重、平均数与总体平均数之间的关系。加权平均的题型有两个考点:一、总体平均数介于两部分的平均数之间。二、总体平均数值的大小跟两个部分绝对量的比例相关(即十字交叉解题)。例1、A、B两山村之间的路不是上坡就是下坡,相距60千米。邮递员骑车从A村到B村,用了3.5小时;再沿原路返回,用了4.5小时。已知上坡时邮递员车速是12千米/小时,则下坡时邮递员的车速是()A、10千米/小时B、12千米/小时C、14千米/小时D、20千米/小时解析:考察的是山坡行程问题,需要抓住山坡行程问题的核心要点,就是两个上坡的路程之和是总路程,两个下坡的路程之和也等于总路程,然后根据行程问题的核心公式:“时间=路程速度”可求出答案。然而在这题中,有“A、B两山村相距60千米,邮递员骑车从A村到B村,用了3.5小时”可求出邮递员骑车从A村到B村的“简单”速度为:603.517(千米/小时)。再根据上坡时邮递员车速是12千米/小时,可得下坡时邮递员的车速一定大于17,(加权平均思想)只有D选项可以选。例2、现有一种预防禽流感药物配置成的甲、乙两种不同浓度的消毒溶液。若从甲中取2100克,乙中取700克混合而成的消毒浓度为3%;若从甲中取900克,乙中取2700克,则混合而成的溶液的浓度为5%。则甲、乙两种消毒溶液的浓度分别为:()A、3%6%B、3%4%C、2%6%D、4%6%解析:两种溶液混合属于不同比例的原始数据的平均数问题,根据加权平均的考点一:总体平均数介于两部分的平均数(浓度)之间。得混合之后的平均数即浓度应该介于原来两种溶液浓度之间,混合之后的溶液浓度为3%、5%,则原来两者溶液浓度为大于5%,小于3%。可得答案只能选C。加权平均是行测考题的重点题型,解题的首要步骤就是识别题型。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练习时能够揭示隐藏的加权平均的关系,熟练掌握加权平均的两个考点,快速实现解题。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数量中常考的概率题型及解题技巧简为教育一、P(A)=A包含的基本事件个数总的基本事件个数例1、有10件产品,8件正品,2件次品,从这些产品中任取2件,则两件都是正品的概率是多少?A、28/45B、4/5C、25/36D、5/8解析:设A=任取2件都是正品,二、某条件的成立的概率=1-该条件不成立的概率;总体概率=满足条件的各种情况概率之和;分步概率=满足条件的每个步骤概率之积。例2、乒乓球比赛的规则是五局三胜制。甲、乙两球员的胜率分别是60与40。在一次比赛中,若甲先连胜了前两局,则甲最后获胜的胜率()A、为60B、在81.85之间C、在8690之间D、在91以上解析:甲获胜的概率=1-乙获胜的概率;而乙获胜等价于乙后三场都要获胜,根据分步概率的公式可知乙获胜的概率为40%40%40%=6.4%,因此甲获胜的概率就是93.6%,选D。三、会面问题例3、甲、乙两人相约在 0 到 T 这段时间内, 在预定地点会面. 先到的人等候另一个人, 经过时间 t( tT ) 后离去.设每人在0 到T 这段时间内各时刻到达该地是等可能的 , 且两人到达的时刻互不牵连.求甲、乙两人能会面的概率()解析:从0点开始计时,设两人到达的时刻分别为x,y,则G=(x,y)0xT,0yT假定两人到达时刻是随机的,则问题归结为几何概型,设A表示两人能会面事件,则G1=(x,y)0xT,0yT,x-yt (图中的阴影部分), 则:注:上述题目,只需将数据应用到这个公式里,答案选D。四、数学期望-随机变量的平均值平均值等于各种情况与相应概率的乘积之和。例4、某工厂规定:工人只要生产出一件甲级产品发奖金50元,生产出一件乙级产品发奖金30元,若生产出一件次品则扣奖金20元,某工人生产甲级品的概率为0.6,乙级品的概率为0.3,次品的概率为0.1,则此人生产一件产品的平均奖金为多少元?()A、32B、45C、37D、26解析:平均值=500.6+300.3-200.1=37,选C。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数量和资料模块的变与不变简为教育2011年4月24日公务员联考尘埃落定之际,简为教育帮广大考生细细总结联考行测,以帮助广大考生充分了解4.24联考的行测试卷。在这次考试中不难发现2011年的这次联考与以往的联考相比,呈现出了如下特点:一、变具体而言,本次联考的数量关系和资料分析模块呈现如下变化:1、在题目类型上,没有了数字推理的考察;2、在题量上,比以往的15道题目有很大的减少,只考察了10道数量关系题;3、在具体的解题难度上有所降低;4、与以往的联考相比,这次联考对于学生逻辑思维的考察更加的突出,也就是说,单纯考数学解题能力的题目减少,考察综合理解能力的题目比重有所增加;5、公务员考试的一贯考试题型,依然是这次联考的重点,比重占到了60%。二、不变通过2011的国家公务员考试,以及这一次的4.24公务员多省联考我们可以慢慢的理清未来考试的发展趋势,考生想要在数学部分取得好的成绩,就一定要加强整体数学和逻辑思维的训练,考试的侧重点不是数学的计算能力,而是注重思维能力的考察。当然,除了上述的新的侧重点外,公务员考试一贯的考点在本次联考中也有考察,如年龄问题,行程问题,统筹优化,概率类,构造法类等题型,在具体的解法上,代入法,方程法,图示法等在考试中还是有很大的比例,所以还是要加强基本方法和基本题型的训练,这样至少在考试中不会出现数学部分失分严重的现象。接下来以具体的题目进行分析,以期做到对于这次考试做出一个简单的总结。例1、刘女士今年48岁,她说:“我有两个女儿,当妹妹长到姐姐现在的年龄时,姐妹俩的年龄之和比我到那时的年龄还大2岁。”问姐姐今年多少岁?A、23B、24C、25D、不确定解析:本题属于典型的年龄问题,年龄问题的解题只需注意两点:一是年龄差永不变,二是年龄倍数随着时间逐渐减少,年龄问题的常见解法是代入法与方程法。假设姐姐的年龄是x,姐妹的年龄差是d,那么我们可以得到方程:x+x+d=48+d+2,得到x=25,答案选择C。如何列年龄问题的方程?原则就在于年龄问题的考核点,年龄差不变,往往需要设年龄差为未知数,把握每过N年,每人都长N岁。例2、某单位招录了10名新员工,按其应聘成绩排名1到10,并用10个连续的四位自然数依次作为他们的工号。凑巧的是每个人的工号都能被他们的成绩排名整除,问排名第三的员工工号所有数字之和是多少?A、9B、12C、15D、18解析:本题属于比较典型的“3整除判断”,题目的字眼比较明显“工号的所有数字之和是多少?”,但是本题不能一眼得到答案。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10名员工的工号尾数肯定是1,2,3、,9,0,也就等价于第三名员工的工号加6之后是9的倍数,利用代入法ABCD加上6,只有B符合要求,所以答案选择B。本题的难点在于要去分析连续的10个工号对应的尾数,通过分析尾数,才能进一步得到答案。总之,公务员考试的重点依然是一直以来所强调的方面,对于每年考试中出现的所谓“新题型”,其实这些新题型就是一些普遍方法的杂糅而成的,考生完全可以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工程问题的最小公倍数简为教育在历年公务员考试的行测试卷中,工程问题是常考的题型,在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时候,很多考生发现不是那么容易,原因是他们经常将工作总量设为“1”,这样会导致计算很复杂,表达也不够清晰。因此,在做这样的题型时,考生可以将工作总量设为工作时间的公倍数(一般是工作时间的最小公倍数)或者工作效率的公倍数。例题如下:例1、一项任务甲做需要半个小时,乙做需要45分钟,两人合作需要多少分钟()A、12B、15C、18D、20解析:将工作总量设为工作时间的最小公倍数90,则依题意可知:甲的工作效率是3,乙的工作效率是2,则他们的效率之和是5,因此他们两人合作需要的时间为:90/5=18 天,所以答案选C。例2、一条隧道,甲单独挖要20天完成,乙单独挖要10天完成。如果甲先挖1天,然后乙接替甲挖1天,再有甲接替乙挖1天两人如此交替工作,挖完这条隧道共用多少天?()A、14B、16C、15D、13解析:设工作总量为工作时间的最小公倍数20,则甲的工作效率是1,乙的工作效率为2。他们工作的顺序是:甲乙甲乙甲乙甲乙.,经分析发现每两天就是一个循环,也即一个“甲乙“就是一个循环,一个循环完成的工作量为3,总工作量为20,所以20/3=62,即一共有6个循环,每个循环是2天,所以2*6=12天,剩余的2个工作量首先由甲完成1天,剩下的乙0.5天可以完成,所以总共需要的天数为:12+1+0.5=13.5天,所以选择14天(选D)。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选项是钱基本选小数简为教育近两年无论是国家公务员考试、多省公务员联合考试、还是省级公务员考试以及政法干警、事业单位大大小小的公务员考试都特别喜欢考查经济利润问题,但有意思的是研究过去真题,发现基本上问到钱的时候基本上都是选择小数。所以下面以2009年9月13日多省联合考试和2011年4月24日多省公务员联合考试试题为例:例1、某商场举行周年让利活动,单件商品满300返180元,满200返100元,满100返40元,如果不参加返现金的活动,则商品可以打5.5折。小王买了价值360元,220元,150元的商品各一件,问最少需要多少钱?A、360元B、382.5元C、401.5元D、410元解析:为了使钱最少,三件商品都要花钱最少。价值360元的时候,返钱花钱少,360-180=180元相当于5折,价值220元的商品,返钱花钱少,220-100=120元,打折的话需要2200.55=121元,价值150元的商品,返钱的话150-40=110元,打折的话只需要1500.55=82.5元,则一共需要180+120+82.5=382.5元。答案为B。例2、某公司要买100本便签纸和100支胶棒,附近有两家超市。A超市的便签纸0.8元一本,胶棒2元一只且买2送1。B超市的便签纸1元一本且买3送1,胶棒1.5元一支。如果公司采购员要在这两家超市买这些物品,则他至少要花多少元钱?A、208.5B、183.5C、225D、230解析:B超市的便签纸1元一本且买3送1,即便签纸4本3元,而A超市的便签纸4本3.2元,所以要选择B超市购买便签纸。买100本便签纸需要10043=75元。A超市的胶棒2元一只且买2送1,即3支4元,而B超市的胶棒3支4.5元,所以要选择A超市购买胶棒。买100支胶棒334+1.5=133.5元。如果公司采购员要在这两家超市买这些物品,则他至少要花75+133.5=208.5元,答案为A。 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奇偶特性在公务员考试数学运算中的应用简为教育纵观历年国家公务员以及地方公务员的考试,在数学运算中,绝大部分的题目基本可以通过列方程,解方程把答案做出来,但是,列方程解方程一般都会花比较多的时间,有的题目是必须列方程的,对于这些必须列方程的题目,应该通过快速解方程方面来提高考生的解题速度,下面跟考生介绍一种方法在解方程时非常有用的方法:奇偶特性在求根的应用。希望考生能好好领会。一、定义原则及推理知识点首先要掌握奇偶特性的一些性质以及推论:1、奇偶运算基本法则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2、推论(1)任意两个数的和如果是奇数,那么差也是奇数;如果和是偶数,那么差也是偶数。(2)任意两个数的和或差是奇数,则两数奇偶相反;和或差是偶数,则两数奇偶相同。(3)奇数个奇数的和是奇数;偶数个奇数的和是偶数。二、例题讲解例1、一次数学考试共有20道题,规定:答对一题得2分,答错一题扣1分,未答的题不计分。考试结束后,小明共得23分,他想知道自己做错了几道题,但只记得未答的题的数目是个偶数。请你帮助小明计算一下,他答错了多少道题?(2010年黑龙江省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第45题)A、3B、4C、5D、6答案:A解析:基本应用题。因为未答的题的数目是个偶数,所以答对和答错的题目个数的奇偶性相同。设答对x道,答错y道,则有2x-y=23,将选项代入,只有A项满足。故选A。通过上面的例题发现,奇偶特性在快速求根时的确可以很快出来。考生思考下:一般在什么情况下最容易想到奇偶特性在求根时的应用呢?一般数学中的应用题的问题问到:几个数的和或差时,尤其是问到两个数的和或差时,往往是可以用到的。希望考生在复习的过程细细体会,掌握解方程的技巧。祝广大考生在2012年公务员考试中脱颖而出!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数字推理快速秒杀三招简为教育数字推理,是数学运算的一部分,虽然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和省级公务员考试都没有考数字推理,但是在湖南的选调生考试、村官考试、两院考试以及一些事业单位的招考中还是会经常考到,对于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是否会考到这个现在还是个未知数,所以考生还是要做好考到的准备。那么如何在公务员考试中快速突破数字推理,下面将结合部分真题给广大的考生朋友,介绍一下数字推理快速秒杀的技巧。第一招:看趋势。拿到题目以后,用2秒钟迅速判断数列中各项的趋势,例如:是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还是有大有小。通过判断走向,找出该题的突破口。有规律找规律,没有规律做差。例1、7,9,12,17,24,( )(2011年湖南两院考试试卷)A、27B、30C、31D、35答案:D解析:本题属于多级数列。先看趋势,越来越大,规律不明显,两两做差,得到质数数列2,3,5,7,(11),所以选择D选项。例2、14 ,6 ,2 ,0 ,( )(2007年应届生毕业考试行测试卷)A、-2B、-1C、0D、1答案:B解析:本题属于多级数列。题目中的一先看趋势,越来越小,也就是趋势是递减的,是一致的。对于这类递减的数列,我们通常的做法是从相邻两项的差或做商入手,很明显,这道题目不能从做商入手(因为14/6不是整数),那么,我们就作差,相邻两项的差为8,4,2成等比数列,因此,0减去所求项应等于1,故所求项等于-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